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碣石山

(河北省秦皇島市境內山脈)

鎖定
碣石山,又稱碣石,古代名山之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撫寧區盧龍縣3縣(區)交界處,南北長24公里,東西寬20公里,佔地面積320平方公里,為燕山山脈伸向渤海的餘脈。碣石山主峯仙台頂,俗稱娘娘頂,又名“漢武台”,位於昌黎縣,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峯。 [1]  [3] 
碣石山有“天下神嶽”“神嶽碣石”之美稱,是京東地區春遊、避暑、望秋、冬狩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碣石山為佛、道、儒三教聖地,遺址遺蹟眾多。秦始皇漢武帝曹操李世民等七代帝王在此留下了壯美詩篇。 [2-3] 
2011年,昌黎碣石山景區被評為河北省第一批國家3A級旅遊景區 [4]  ;2019年,昌黎縣申報的“碣石山傳説與故事”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 
中文名
碣石山
所屬山系
燕山山脈
地理位置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撫寧區盧龍縣3縣(區)交界處
長    度
24 km
寬    度
20 km
主    峯
仙台頂(漢武台、娘娘頂)
海    拔
695.1 m
開放時間
07:30-17:30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20元
著名景點
飛來石
龍潭洞
水巖寺

碣石山歷史沿革

碣石山
碣石山(6張)
碣石山形成於中生代燕山運動 [9]  碣石之名,最早見於《尚書·禹貢》,書中記載“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島夷皮服,夾右碣石入於河。”這顯然是在説遠古時的碣石山似楬插於海岸,為東北進貢的少數民族“島夷”(一説為“鳥夷”)乘舟遵海入河(指古黃河口,在今天津一帶)轉航時必望的航標。《山海經·北山經》在首山為“太行之山”的“北次三經”結尾部分記雲:“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蒲夷之魚。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這段記載表明在遠古時的民間傳説中,坐落在羣山盡北處的碣石山是很神奇的,不僅山青石碧,而且有美麗的玉石出產。 [9]  之後的《水經注》《戰國策》《史記》《漢書》《北齊書》等史籍對碣石亦有記載。 [1] 
碣石山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與中國古代神秘文化發生了密切聯繫,成為以海中的“三神山”傳説為主體的中國東方神仙文化的主要策源地。據傳封神榜中的三霄娘娘趙公明在此修煉。 [2]  [9] 
歷史上,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漢武帝劉徹、魏武帝曹操、晉宣帝司馬懿、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齊文宣帝高洋、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等帝王都與“碣石”有過關聯,他們或“之碣石”,或“登碣石”,或“臨碣石”,或“刻石紀功”,或“觀滄海”,或“遊宴羣臣”,或攬勝賦詩,多見諸史籍記載。 [1] 
秦嬴政丞相李斯刻碣石銘 秦嬴政丞相李斯刻碣石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碣石山一帶海邊開展了大規模求仙活動,派出了大批方士上山、下海尋找仙人。並巡幸碣石山,刻石記功,命丞相李斯在碣石門題刻了《碣石門辭》。《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羨門高誓。刻碣石門。” [3] 
公元前209年,胡亥“東行郡縣”時,亦“到碣石,並海南至會稽,而盡刻始皇所立刻石”。(《史記·秦始皇本紀》) [6]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來到碣石山觀海,並開展了求仙活動。現在的碣石山主峯仙台頂,又名“漢武台”,就是因為漢武帝曾經登臨而得名。酈道元《水經注·濡水》記載:“濡水又東南至絫縣碣石山……漢武帝亦嘗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於此。”濡水,即現在的灤河 [6] 
公元207年7月(東漢建安十二年),魏武帝曹操東征烏桓,出盧龍塞。8月,登白狼山(今河北平泉)與烏桓首領蹋頓接戰,大破蹋頓,烏桓軍20萬人投降,殺蹋頓。9月,從柳城班師,將軍隊帶到碣石山一帶休整了一個多月,留下了千古絕唱《觀滄海》。他又在西歸途中,吟出《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記敍了當時碣石山鄰近地區的景象,盡情地表達了自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 [6] 
公元238年,司馬懿率兵赴遼東征伐公孫淵時,經過了碣石山一帶。《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於“景初二年,帥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發自京都。……遂進師,經孤竹,越碣石,次迂遼水”。説明司馬懿東征,經過了原孤竹國地界,越過了碣石山一帶,又繞過了遼河 [6] 
公元458年二月丙子,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登碣石山,觀滄海,大饗羣臣于山下,班賞進爵各有差。改碣石山為樂遊山,築壇記行於海濱。(《魏書·高宗紀》) [7] 
公元553年(天保四年),北齊文宣帝高洋於“冬十月丁酉,……大破契丹”“丁巳登碣石山,臨滄海。十一月己未,帝自平州還,遂如晉陽。”説明北齊文宣帝高洋在打敗契丹後,在歸途登上了碣石山,登山觀海。(《北齊·齊本紀》) [7] 
公元612年(大業八年),隋煬帝楊廣親征高麗時,曾路經碣石山一帶。《隋書·煬帝本紀》記載,“大業八年春正月,帝親征高麗。遣二十四軍,分道並出。……右武侯將軍趙孝才出碣石道……” [7]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春天,唐太宗李世民親率大軍出臨渝關,與高麗大戰於遼東。當年秋,班師歸來,登上碣石山的主峯漢武台,並令人像秦皇、漢武那樣刻石記功。《新唐書·唐太宗本紀》記載:“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陽宮,以伐高麗。……秋九月葵未,班師。十月丙午,次營州,以太牢祭死事者。丙辰,皇太子迎謁於臨渝關。戌午,次漢武台,刻石記功。”唐太宗是最後一位登上碣石山的皇帝。 [7] 
公元696年,碣石山成為唐朝與契丹交兵的主戰場。唐朝詩人高適在《燕歌行》中寫道:“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描述的就是當時碣石戰場的勝況。 [7]  有唐一代,詩人為碣石山留下諸多詩句,如唐朝詩人高適的“碣石遼西地,漁陽薊北天”(《別馮判官》),杜甫的“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昔遊》),張若虛的“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春江花月夜》),韋應物的“豈如昆明與碣石,一箭飛中隔遠天”(《彈棋歌》)等等,其中的“碣石”幾乎成了北國遠塞的代名詞。 [9] 
“安史之亂”時,這裏曾是安祿山史思明反唐的軍事基地。 [7] 
遼、金時期,碣石山形成遊覽區,迄今尚能在碣石山的主峯仙台頂以及周圍找到金代遺留的記遊刻石。 [9] 
明朝時期發生的“靖難之役”,這裏又成了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朱允炆遼東軍的交鋒戰場。 [7] 
明、清以來,這裏成了京東有名的遊覽勝地,特別是北京至瀋陽的京奉鐵路修通以後,變為了天津、唐山、榆關(即山海關)、錦州一線的遊人麇集之處。 [9] 
1862年,清代大儒史夢蘭49歲時,在碣石山修建“止園”。它的遺址在杏樹園村,水巖寺西南不遠處的山坡上,現存一座孤石崖,有七八米高,上邊鑲嵌着兩塊漢白玉石碑,一塊刻有“止園”兩個字,另一塊刻着“止園記”全文。 [8] 
20世紀初葉,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曾多次到碣石山中游覽,在碣石山中的“人間奇境”——五峯山韓文公祠避暑,並作過政治避難,在山中寫出了《再論問題與主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革命論著,以及一些遊記、散文和詩歌等,使碣石山在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熠熠生輝。 [9] 
1954年夏,在北戴河開會的毛澤東撫今追昔,感慨萬千,創作了《浪淘沙·北戴河》,其中有詩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1] 
郭沫若曾在北戴河療養時遠觀碣石山,留下了“五嶽之首是泰山,神嶽之冠碣石山”的感嘆。 [2] 
2011年,昌黎碣石山景區被評為河北省第一批國家3A級旅遊景區。 [4] 

碣石山地理位置

碣石山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撫寧區盧龍縣3縣(區)交界處,南北長24公里,東西寬20公里,其山石主要為花崗岩,佔地面積320平方公里,為燕山山脈伸向渤海的餘脈,由近百座峯巒組成。 [1]  [3]  [9] 

碣石山主要山峯

碣石山
碣石山(12張)
碣石山由近百座顛連起伏的峯巒組成,在數十里範圍之內,嶺嶺相攜,峯峯偎依。 [9] 
碣石山主峯仙台頂,又名“漢武台”,俗稱“娘娘頂”,位於昌黎縣城北偏西5公里處,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峯;其頂尖由兩座南北並立的連體峯巒組成,遠望頗似一方凌空拔起的柱石,碣石山因此而得名。 [9] 
碣石山大體由三道東西橫列的奇峯險隘組成。與仙台頂顛連的鋸齒崖(又名“翠屏山”,居其西)、五峯山(分東、西五峯山,居其東)等山峯海拔均在500米以上,為昌黎縣城的一道異常險峻的天然屏障。另外兩道也大體為呈屏障形的峯羣,中為老絕頂(海拔590.7米,位於昌黎縣城西北偏北9公里)和跑馬嶺、老墩台、冠座頂(海拔502米,在盧龍縣境)等山峯組成;北為兔兒山(海拔571米,在撫寧區境)、東城子(海拔489.4米,在盧龍縣境)等山峯組成。兔兒山與黑峯山(海拔238米,在撫寧區境)之間的峽谷,系古代有名的“碣石道”,現為北京至秦皇島的京秦鐵路和北京至哈爾濱的102國道的通行之地。 [9] 

碣石山自然資源

碣石山
碣石山(3張)
碣石山東部是冀東地區油松林保護的關鍵地區,分佈着北方地區比較完整,比較典型,面積比較大的暖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性氣候下的次生性森林生態系統;西部是聯繫中部並涵養碣陽湖水源、保護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區域。碣石山可以説無峯不石,無石不松,無松不奇,並以奇松、怪石、霧海、冬雪四絕著稱於世。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碣石山還兼有“天然動物園和天然植物園”的美稱,有植物近700種,動物100多種。 [2] 

碣石山主要景點

飛來石
水巖寺東邊的香山北側,有一塊約三百多噸重的巨石,一半接地,一半懸空,形似卧虎。清風徐來,那巨石也會發出“嗚嗚”的聲響,如遇大風,就會四下搖動,但不離原地。人們都跟這塊巨石叫“飛來石”。
龍潭洞
水巖寺東北的山崖高處有一個龍潭洞,洞雖不大,但掛在碣石山半山腰峭壁上,上有蒼松翠柏掩着,下有羊腸小徑相通,甚是幽靜。洞壁全是花崗岩青石,洞深處泉水湧出,涓涓流下,叮咚作響,常年不斷。
核桃林
在碣石山上的龍潭洞與山心洞之間,有一片核桃林,林中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樹上結的核桃個大肉厚,特別好吃。直至今天,那片核桃林仍然生機勃勃,果實累累,如今成了遊人樂而忘返的好去處。
高公亭
碣石山主峯仙台頂前的寶峯台上,有一座翠柏掩映的六角涼亭。這座涼亭為瓦頂、石柱,具有濃郁的民族建築風格。過去,亭中曾豎有一塊石碑,正面鐫有“高公斗山,雖死猶生”八個大字,後面鐫有碑文。人們都把這座亭子叫作“高公亭”。“高公”指的是日軍侵華時期一個叫高斗山的昌黎縣知事。可惜,這塊石碑在十年浩劫期間被砸毀了。
奇松
碣石山延綿數百里,千峯萬壑,比比皆松。碣石山松,它分佈於海拔300米以上高山,以石為母,頑強地紮根於巨巖裂隙。碣石山松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幹曲枝虯,千姿百態。或倚岸挺拔,或獨立峯巔,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繞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橫、忽卧、忽起,“無石不松,無松不奇”,又被稱為“石頭上的森林”。
怪石
碣石山“四絕”之一的怪石,以奇取勝,以多著稱。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其形態可謂千奇百怪,令人叫絕。似人似物,似鳥似獸,形態各異,形象逼真。碣石山怪石從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天氣觀看情趣迥異,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其分佈可謂遍及峯壑巔坡,或兀立峯頂或戲逗坡緣,或與松結伴,構成一幅幅天然山石畫卷。
霧海
自古碣石山霧成海,碣石山是雲霧之鄉,以峯為體,以霧為衣,其瑰麗壯觀的“霧海”以美、勝、奇、幻享譽古今,一年四季皆可觀、尤以冬季景最佳。依霧海分佈方位,全山有東海、西海、北海;而登仙台頂、天柱峯、則可盡收諸霧海於眼底,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峯”之境地。
冬雪
碣石山的冬雪可稱得上是大自然的上乘之作,是精品中的“極品”,是當之無愧的碣石山“第四絕”。碣石山冬雪不同於北國的冬雪,它不是那種厚重嚴實,並且持久不化的雪,碣石山的冬雪,妙就妙在與碣石山的松、石、霧巧妙而完美地結合。飛雪、冰掛、霧凇堪稱碣石山奇景。
水巖寺
佔地30餘畝的水巖寺,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冀東地區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寺院,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建築風格獨具一格。是中國佛教北方發展的一個代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遼金時代。2002年,水巖寺交由河北省佛教協會管理,首任主持存海和尚。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