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史思明

(唐朝叛臣、安史之亂叛軍首領)

鎖定
史思明(703年-761年),本名窣幹,營州寧夷州(今遼寧朝陽)人,突厥族。 [26]  唐朝叛將,唐代燕國建立者。 [27-28] 
史思明驍勇,通六蕃語。742年,累立戰功,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 [28]  752年,被安祿山薦為平盧兵馬使。756年,史思明攻陷常山(治今河北正定),執太守顏杲卿。肅宗即位後,史思明被任命為范陽(今北京西南)節度使。757年,史思明率兵10萬圍李光弼於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安祿山死後,史思明歸守范陽。同年冬,史思明遂以所領十三郡及兵8萬降唐,受封為歸義王、范陽節度使。759年三月,殺安慶緒,還范陽。同年四月,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同年九月南犯,攻陷汴州(治今河南開封)、洛陽。761年二月,敗李光弼軍於洛陽西北的邙山,唐廷震恐,於陝州(治今河南三門峽西)屯兵備禦。史思明素愛少子史朝清,欲立之為太子,遂命長子史朝義攻陝州,不克。同年三月,史思明被史朝義與部將謀殺。 [26] 
從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到最終被平定,前後經8年之久,唐朝國土焦灼,百姓塗炭,北方民眾不堪戰亂,大量南遷,國家經濟重心亦隨之南移。唐朝因此由盛轉衰,陷入持續不斷的藩鎮割據之中。 [26] 
別    名
阿史那·崒幹
崒幹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突厥
出生地
寧夷州(今遼寧省朝陽市)
出生日期
703年1月21日
逝世日期
761年4月22日
主要成就
討伐奚和契丹
本    名
史思明
官    職
平盧軍兵馬使 范陽節度使
地    位
歸義王→媯川王→大周元王→大燕皇帝
諡    號
昭武皇帝

史思明人物生平

史思明輕騎牙郎

史思明原名崒幹,出身於營州都督府羈縻州——寧夷州的突厥部落,身材瘦削,鳶肩駝背,凸目側鼻,少鬚髮,性情急躁詭狡。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十二月三十日生於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比安祿山早生一天,兩人又同鄉,自少時便成為夥伴。
成年後,史思明投入營州都督烏知義帳下,成為一名輕騎,每次被派出打探敵情,他都有所斬獲,又通曉六蕃語言,因此升為互市牙郎,負責邊境貿易的中介事務。 [2-3] 

史思明計騙奚王

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因無力償還官府債款,打算逃亡到奚部,半路被奚人邏騎發現,邏騎想殺掉他,可史思明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説:“我是大唐天子派來的和親使者,殺了我會禍及你們的部族。不如帶我去見奚王,他若放我一條生路,你們也有功勞。”邏騎覺得有理,就把史思明送到奚王牙帳。史思明見到奚王卻不下拜,並説:“按照禮法,天子使者見小國君王不必下拜。”奚王很生氣,但看着史思明一副氣度非凡的派頭,還真當成了大唐派來的使者,於是以貴賓禮節接待他。
奚王畏懼唐王朝的勢力,決定派一百人跟隨史思明入朝。奚王帳下大將瑣高,在部落中很有威名,史思明想要擒住他以將功贖罪,於是哄騙奚王説:“大王派去的人雖然不少,但我看多是淺薄之徒,這樣的人怎能去見天子呢?我聽説大王帳下的瑣高才能出眾,可擔此大任,何不派他來?”奚王不敢違抗,便讓瑣高和他手下三百人跟隨史思明去“朝拜天子“。
他們一行人快走到平盧(今遼寧朝陽)時,史思明派人聯絡平盧軍使裴休子,並説:“奚族人派瑣高和精鋭將士一起到來,表面上説是去朝拜天子,實際是來偷襲平盧,請將軍做好準備,先下手為強。”裴休子於是將計就計,假意列隊出迎,奚人毫無防備,全部在館驛被擒獲,瑣高被執送幽州,手下的三百精鋭盡數被坑殺。
范陽節度使張守珪見奚人首領瑣高被活捉,非常高興,將史思明收入帳下,並表為果毅都尉,與安祿山同為捉生將,二人胸懷才略,驍勇善戰,多有功績。

史思明平步青雲

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被任命為平盧節度使,漸獲玄宗寵信。史思明也官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入朝覲見時,唐玄宗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賞識,賜座與他交談。玄宗問他多大年齡,史思明回答説:“已經四十歲了。”玄宗拍着他的背説:“好好努力吧,你日後一定會顯貴的。”於是提拔為大將軍、平盧兵馬使,又賜名“思明”。 [4] 
天寶十載(751年)八月,史思明隨同安祿山征討契丹,大敗於土護真水。安祿山逃至師州(遼寧朝陽西),歸罪於部下左賢王哥解、河東兵馬使魚承仙,斬殺二人。史思明則逃入山谷近二十天,收攏了七百名潰散士卒,等到安祿山回到平盧城,發現將士大多散亡,正不知如何是好,史思明此時率隊出谷求見,安祿山大喜,握着史思明的手説:“還以為你死了,有你在,我還有什麼可憂慮的?”事後,史思明私下感嘆:“我聽説為人處世要進退得當,如果我早些出谷,恐怕已經跟哥解一併被斬了。”
契丹隨後前來攻打師州,守捉使劉正臣棄城而逃,安祿山派史思明擊退了來犯之敵,次年十二月,表奏其兼任北平(今河北盧龍)太守,充盧龍軍使。
史思明出身微賤,很受鄉里輕視。幽州大族辛氏有一女準備出嫁,窺見他後,跟雙親説“一定要將我嫁給史思明。”親屬都不同意,但辛氏執意要嫁,最終二人成婚。史思明對此事頗為自負,説道:“自從我娶了她,升官多子,這就是富貴命吧。”

史思明叛軍渠魁

唐玄宗統治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寵臣,驕奢腐化,自恃強盛,鋭意開發邊疆,邊鎮節度使增至十個,擁兵近五十萬,致使外重內輕,為邊將割據創造了條件。
百科x混知:圖解安史之亂 百科x混知:圖解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以奉密旨討伐楊國忠的名義,在范陽起兵十五萬南下反唐,安史之亂爆發。十二月,顏杲卿據守常山(今河北正定),發檄文傳告河北各郡抵抗叛軍,並誘使范陽留守賈循反正,不料事泄,安祿山遂以史思明為范陽留守,率麾下三千騎,會同蔡希德急攻常山,八天後城破,顏杲卿被俘。史思明乘勢進擊饒陽(今河北深州),圍城近一月,河間、景城(今河北滄縣)共派出一萬五千人救援饒陽,被史思明擊敗。 [5] 
天寶十五載(756年)正月,安祿山自稱“大燕皇帝”,令史思明經略河北。史思明每行軍一處,任由部下剽掠搶奪,殺人取樂,因此士氣亢奮,作戰勇猛。
二月,李光弼率蕃漢步騎、太原弩手一萬三千餘人出井陘關,收復常山,史思明聞訊解除饒陽的包圍,率步騎兩萬五千人晝夜行二百里,直趨常山,李光弼出弩手奮擊史思明先鋒騎兵,又出伏兵襲其後軍步兵,迫使史思明退入九門(今河北藁城),兩軍陷入對峙。四月,郭子儀引兵兩萬與李光弼會師,於九門城南大敗史思明,史思明退入博陵(今河北定州)。五月,安祿山派遣蔡希德等引步騎三萬來援,郭子儀、李光弼深溝高壘,以逸待勞,於恆陽(今河北曲陽)嘉山大破史思明,斬首四萬級,捕虜千餘人,史思明露髻跣足,再度逃奔博陵,李光弼進圍博陵,幾乎落城。 [6] 
六月,哥舒翰敗於潼關長安失陷。七月,唐肅宗急調朔方、河東兵回援,李光弼不得已撤圍回軍,史思明趁機出兵,擊潰平盧節度使劉正臣,殺七千餘人,奪取兵甲輜重兩千乘,並收編平盧鋭卒,氣焰復熾。舉兵復攻常山,至九門,守軍假意請降,設伏於城上,史思明中戟墜城,鹿角傷到左脅,但僥倖不死,不久九門城陷,史思明下令焚燒城中屋舍,屠戮守軍全族。隨後攻佔常山、趙郡(今河北趙縣),又與尹子奇部會合,擊潰平原(今山東陵城)太守顏真卿部一萬兩千人,迫使其放棄平原,又連下河間、景城、清河、樂安(今山東惠民)、博平(今山東聊城)等郡。 [7] 
信都(今河北冀州)太守烏承恩,是史思明老上司烏知義之子,其母親妻子均已被叛軍所獲,史思明又俘獲其子烏從則,於是舉郡而降。史思明與之把臂飲酒,得馬三千匹,士卒五萬人,遂併力圍攻饒陽。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年)十月,饒陽陷落,太守李系自焚殉國,裨將張興被俘。史思明認為張興是個壯士,想要收服他,不料張興慷慨陳言,勸其早日歸順朝廷,史思明大怒,以鋸殺之,張興至死罵不絕口。至此,河北諸郡盡數落入叛軍手中。 [8]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史思明與蔡希德、高秀巖等合兵十萬進攻太原,企圖由北道進犯靈武。李光弼在城上架設拋石器,挖掘地道,佈置陷阱,又派別將襲擾破壞補給路線,叛軍前後被俘斬一萬多人。此時,叛軍內訌,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為帝,史思明麾軍退回博陵,被安慶緒封為媯川郡王、范陽節度使,兼領恆陽軍事,賜名安榮國。
范陽本是安氏老窩,安祿山從長安和洛陽所掠珍寶,多半都運往這裏存放,已是堆積如山。史思明漸漸地恃富而驕,欲將范陽佔為己有,不想再受安慶緒節制。 [9] 

史思明降順歸唐

至德二載(757年)十月,叛軍慘敗於陝郡(今河南三門峽),安慶緒放棄洛陽,逃往鄴郡(今河南安陽),麾下大將北平王李歸仁藉機率三萬曳落河同羅六州胡精兵逃往范陽,途中大肆抄掠。史思明一面重兵防備,一面派使者招撫,李歸仁遂率曳落河、六州胡人歸附史思明。同羅部不服,史思明發兵大敗之,擊殺三千餘人,盡獲其所奪物資。 [10] 
安慶緒退至鄴郡後,拼死一搏擊破唐軍,聲威復振,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人紛紛來投,軍勢達六萬之眾。然其此後不恤政務、通宵宴飲,麾下高尚等謀臣爭權奪利,加之聽信張通儒讒言,擅殺大將蔡希德,人心逐漸離散。
見得史思明兵勢愈盛,安慶緒十分憂慮,遂派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李立節前往河北諸郡徵集兵馬,並密謀除掉史思明。范陽節度判官耿仁智趁機進言道:“將軍之所以為安氏效力,是因為迫於他們的威勢。如今唐朝中興,皇帝賢明,將軍若能率領部下將士歸服朝廷,實在是轉禍為福的一條出路。”烏承恩族弟烏承玼又説:“而今唐朝復興,安慶緒就好似樹葉上的露水,難以長久。將軍何必與他一起滅亡呢。如果歸順朝廷,洗刷掉叛逆的罪名,如同反掌。”史思明深以為然。
阿史那承慶以五千精騎護衞,來到范陽,史思明領全部兵眾數萬人相迎,又派人對阿史那承慶等人説:“諸位遠來,將士們不勝欣喜,但身為邊卒素來膽怯,見大軍前來惶恐不能自安,願弛弓解甲,以慰眾心。”承慶與史思明是故交,因而應允。史思明引着承慶等人到內廳中飲宴,另派人收繳了其部下甲仗武器,對各郡徵調士卒全部發給資糧放遣,願留者重加賞賜,分配各營。次日,拘禁阿史那承慶,斬殺安守忠、李立節,奉表以所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又聯絡河東節度使高秀巖一同投降。唐肅宗非常高興,封史思明為歸義郡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其子史朝義等封為列卿,又派烏承恩與宦官李思敬前來安撫史思明,命他率部討伐安慶緒。 [11] 
史思明遂派遣史朝義率五千人代理冀州刺史,以瑣高之子張忠志為幽州刺史,以薛萼攝恆州刺史,以令狐彰代理博州刺史,烏承恩在所到之處宣示詔書,河北各州郡除安慶緒所據的相州外,全部歸順唐朝。

史思明再掀反旗

史思明表面歸降唐廷,私下卻與叛軍多有來往,加之不斷招兵買馬,引起唐肅宗警覺,李光弼也認為他終究還會反叛,推薦以烏承恩做為內應。乾元元年(758年)四月,肅宗任命烏承恩為河北節度副大使,又賜給阿史那承慶鐵券,讓他們伺機除掉史思明。
先前,烏承恩用私財招募家兵,多次穿着破舊的衣服到各營誘説士卒,諸將向史思明告發此事。史思明懷疑事不確鑿,沒有追查。這時烏承恩同宦官李思敬由京城前來慰問,宣旨後,史思明留烏承恩住在館舍,暗中派兩個人埋伏在牀下。半夜,烏承恩悄聲對他的兒子説:“我受皇命除掉史思明這個逆賊,事成後朝廷定會以我為節度使。”這時伏在牀下的二人大呼而出。於是史思明抓捕烏承恩,搜查行囊,得到了鐵券和李光弼的公文,公文説:“如果阿史那承慶能夠成事,就付給鐵券,否則不要付給他。”又搜得與史思明同反將校的名單。史思明責罵烏承恩説:“我哪裏對不起你,竟幹出這種事。”烏承恩謝罪説:“我罪該萬死,但這都是李光弼的計謀!”於是召集將吏百姓,向西大哭説:“我率領十三州之地,十萬眾之兵歸順國家,赤膽忠心,不負陛下,陛下為何要殺我。”然後將烏承恩父子及支黨二百餘人亂棍打死,只有烏承玼事先逃走,倖免於難。史思明囚禁了李思敬,並上表朝廷抗議,肅宗派宦官安慰史思明説:“此事乃烏承恩一人所為,非是朕與李光弼之意,他被殺是罪有應得。” [12] 
不久,三司處置投敵官吏罪狀的文書傳到范陽,史思明對諸將説:“陳希烈等人都是朝廷重臣,上皇棄之不顧,自己逃向蜀中避難,如今天下收復,他們尚且不能免於一死,何況我們這些本就跟隨安祿山反叛的人。”於是令判官耿仁智與幕僚張不矜作表書説:“陛下若不誅殺李光弼,我親自率兵前去太原殺死他。”將要入函封緘時,耿仁智把上面的話全部刪去,史思明得知後把二人處死。耿仁智久居史思明帳下,史思明愛憐他,想饒他一命,於是就把他召進來説:“我重用你快三十年了,今日之事絕非我負於你。”耿仁智大聲説:“人終有一死,若為忠義而死,是死得其所。如今再隨你反叛,不過是苟延殘喘,還不如速死為好。”史思明聽後大怒,親手用棍擊碎了老部下的腦袋。 [13] 

史思明譖位稱帝

乾元元年(758年)九月,唐肅宗派遣郭子儀等九位節度領步騎二十萬進攻安慶緒。十月,安慶緒連敗於衞州(今河南衞輝)與愁思岡(今河南安陽南),三萬五千人被斬,只得退入鄴城(今河南安陽),嬰城固守。見形勢危急,安慶緒連忙派薛嵩向史思明求救,並以帝位相讓。史思明發范陽兵十三萬前來,卻不敢冒然進軍,只派部將李歸仁率一萬兵馬駐於滏陽(今河北磁縣),與鄴城遙為聲援,觀望形勢。
十一月,叛軍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蕭華舉城而降,詔令崔光遠代為刺史。史思明乘機大舉進攻魏州,崔光遠初到城中,輕信叛軍謠言,處死驍將李處崟,自毀軍心。十二月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殺三萬人,平地流血數日。 [14] 
攻破魏州後兩天,即乾元二年(759年)正旦,史思明在魏州城北設壇祭天,自稱大聖周王,任命周贄行軍司馬。李光弼此時提議與朔方軍聯兵進逼魏州,使史思明不敢出戰,之後再收復鄴城,安慶緒一旦被消滅,史思明也會隨之失勢。而觀軍容使魚朝恩卻認為此計不可行,因之作罷。
唐軍包圍鄴城後,堵塞漳水灌城圍困,從冬到春,城中糧盡,然而安慶緒拼死頑抗,固而久攻不下,各路官軍無統一指揮,軍卒疲睏,士氣低迷。
史思明見狀果斷出兵,距鄴城五十里紮營,挑選精鋭騎兵,日夜襲擾城下,又派出死士偽裝官軍,妄殺運糧將士,焚奪糧餉物資,神出鬼沒,聚散無常,致使唐軍糧草匱乏,人心渙散。史思明見時機成熟,遂引兵直抵城下,與唐軍約期會戰。
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六日,唐軍步騎近六十萬在安陽河北岸列陣,史思明親自率精兵五萬來敵,諸軍望見後以為只是遊軍,未加註意。史思明指揮軍隊奮力衝殺,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領兵迎戰,死傷各半。後方的郭子儀尚未佈陣,忽然間天氣突變,狂發大起,飛沙走石,咫尺之間,人馬莫辨,兩軍大驚,叛軍向北潰退,唐軍此時鬥志全無,也向南大規模潰散,丟棄的甲仗輜重堆積於路。史思明派周贄追擊,被退守河陽的郭子儀擊退。
史思明得知官軍敗退後,整頓兵馬,駐於鄴城城南。安慶緒獲得郭子儀營中數萬石糧食,於是與孫孝哲崔乾祐等謀劃閉門抗拒史思明,諸將不從。而史思明則每日犒賞士卒,既不追擊官軍,也不與安慶緒通信。張通儒、高尚等人對安慶緒説:“史王遠來救援,我們都應該去迎謝。”安慶緒沒有阻攔。史思明與他們見面時涕泗橫流,重加禮賞後又放回城中,其後又請安太清勸誘安慶緒出城。安慶緒不知所措,只好派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稱臣,等待史思明解甲入城後,奉上皇帝印璽。史思明覽表後説:“何必要這樣呢!”於是回信道:“願作兄弟鄰國,互為表裏,鼎足而立。稱臣之事,萬不敢接受。”安慶緒大喜過望,請求與史思明歃血結盟,史思明同意。
於是安慶緒率三百騎來到史思明營中,史思明命令手下軍士全副武裝,然後引安慶緒等人進入大帳。安慶緒叩頭再拜説:“作為臣下我治軍無方,喪失東西二京,久陷重圍,沒想到大王看在太上皇的情份上,遠來救危,使我得以復生,恩深如海,終生難報。”史思明忽然大怒説:“丟失兩京,何足掛齒!你身為人子,殺父篡位,天地不容。我要為太上皇討伐你這個逆賊,豈能被你的諂媚虛辭欺騙!”下令推出斬首,安慶緒以目示意周贄,望其説情,周贄説:“安慶緒做過君王,理應賜死。”於是將安慶緒連同四個弟弟縊死,又誅殺了高尚、孫孝哲、崔乾祐等人。
隨後史思明整軍入鄴城,擊殺安慶緒親軍三千三百多人,吞併了安慶緒的兵馬與地盤,派安太清率兵五千攻取懷州(今河南沁陽),又將史朝義留下鎮守相州,自己率兵返回范陽。
四月,史思明自稱大燕應天皇帝,改元順天,立其妻辛氏為皇后,史朝義為懷王,以周贄為宰相,李歸仁為大將軍,改范陽為燕京。 [3] 

史思明鏖戰河陽

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史思明讓小兒子史朝清留守幽州,以阿史那承慶、張通儒、向貢、高鞫仁等人輔佐。令各郡太守各率三千兵集結帳下,兵分四路入寇河南諸州郡:先遣令狐彰部五千人由黎陽(今河南浚縣)渡河,直取滑州,史思明自領中軍自濮陽,史朝義自白皋渡(今河南滑縣東北),周贄自胡良渡(今河南濮陽西南)渡過黃河,會師於汴州(今河南開封)城下。
汴滑節度使許叔冀不能抵擋,與濮州刺史董秦一同投降,史思明任命許叔冀為中書令,讓李歸仁和他同守汴州。史思明很看重董秦,拍撫他的後背道:“我原先好比只有左手,如今得到你,右手也有了!”又命部將南德信率領汴州降卒南略江淮,約定“一旦成功,每人可取兩大船裝運貲財。”陳留守將田神功假意投誠,尋即襲殺南德信,統領其眾復歸於唐。
史思明乘勝向西攻克鄭州,李光弼下令將洛陽官民遷入潼關,率兩萬眾退保河陽三城,堅壁清野。九月二十七日,史思明進入已是空城的洛陽,一無所獲,於是把城中寺院佛像搜括一空,送回幽州,又將自己在洛陽的舊宅大加擴飾,定名為“龍興寺”。
十月,史思明與李光弼會戰於河陽,派驍將劉龍仙到城下大罵挑戰,李光弼帳下裨將白孝德策馬出戰,一舉將其擒殺,叛軍大駭。史思明軍中多有良馬,每日在河南岸沙洲上洗浴,李光弼挑選軍中母馬,一齊放至河岸嘶鳴,引得對岸一千餘匹戰馬紛紛渡河來追,盡為李光弼所得。史思明憤恨不已,列戰船百艘,以火船為先,欲燒燬浮橋,切斷三城間通路。李光弼早有防備,用百尺長杆,頭裝鐵叉,阻礙火船前進,又於浮橋上發射炮石,叛軍戰船多被擊毀。
史思明無計可施,轉而進攻河清(今河南濟源),欲斷絕李光弼糧道,李光弼進駐野水渡(今河南孟津北)防禦。史思明認為李光弼善於守城,而短於野戰,因之亟欲趁此機會將其生擒。不料李光弼留兵千人固守此地,當夜即返回河陽,叛軍驍將李日越、高庭暉因不堪史思明嚴命,相繼投降唐軍。
史思明大怒,決定全力進攻河陽三城。李抱玉鎮守河陽南城,以緩兵之計誆騙叛軍,又出奇兵夾襲,叛軍傷亡甚重。董秦見狀,率部眾五百人夜裏突圍,投奔李光弼。十二日,史思明命周贄領安太清、徐璜玉等部,攻河陽中潭城,自己繼續進攻南城,中潭城守將荔非元禮率敢死隊出柵奮擊,叛軍披靡。周贄轉攻河陽北中城,戰至中午,未分勝負。李光弼見叛軍陣容不整,命郝廷玉論惟貞以精騎馳突敵陣,麾指諸軍齊進,呼聲動地。周贄大敗而逃,叛軍死兩千餘人,徐璜玉被郝廷玉生擒,安太清奔回懷州。史思明正猛攻南城,見李光弼將五百多俘虜驅趕到河岸上,只好解圍撤兵。
同月,史思明派李歸仁領精騎五千進攻陝州,於礓子阪(今河南三門峽南)被衞伯玉所帶數百騎擊敗,董秦則改名李忠臣,於永寧(今河南洛寧)、莎柵(今河南洛寧東北)之間屢挫叛軍。
上元元年(760年)二月,李光弼進攻懷州,史思明出兵相救,在沁水河上交戰,叛軍被擊殺三千多人。四月,史思明再度進攻河陽三城,以解懷州之圍,卻敗於城西渚灘,又損失一千五百餘人,只得退回洛陽。不久,李光弼收復懷州,安太清投降,田神功又襲破叛軍於鄭州,滑州刺史令狐彰亦脱身投唐,史思明處境愈加窘迫。

史思明身死事敗

上元元年(760年)十一月,劉展之亂爆發,江淮動盪。史思明乘勢大舉出擊,遣田承嗣將兵五千轉掠淮西各州,薛萼將兵五千攻曹州(今山東菏澤),王同芝將兵三千人攻陳州(今河南周口),許敬釭將兵二千人攻兗州(今山東濟寧)、鄆州(今山東東平),但被唐將能元皓、李忠臣、王仲升等部阻截,未取得顯著戰果。
次年初,觀軍容使魚朝恩聽信傳言,以為叛軍將士思鄉心切,一戰可定,不斷慫恿唐肅宗出兵。於是肅宗令李光弼等人收復東京洛陽,李光弼上奏説:“賊軍士氣未衰,不可輕舉冒進。”僕固懷恩暗中懼恨李光弼,也附合魚朝恩的意見,督促李光弼出師的中使不斷。李光弼迫不得已,留李抱玉鎮守河陽,自己與僕固懷恩率軍會合魚朝恩及神策軍使衞伯玉,聯兵進攻洛陽。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二十三日,唐軍抵達洛陽城北,李光弼指示諸軍結營應依託險要地形,僕固懷恩不聽,於平原地帶佈陣。史思明一面命令部卒在城郊林中委棄財物、佯裝潰逃,另一邊於北邙山中設下埋伏。唐軍軍陣尚未完成,不少將士貪圖錢物,毫無防備,爭先入城劫掠。史思明見狀發兵掩殺,唐軍大敗,戰死數千人,損失大批軍資器械。李光弼、僕固懷恩渡河退保聞喜,魚朝恩、衞伯玉撤回陝州,李抱玉也棄守河陽三城,叛軍復奪懷州。朝廷震怖,調集重兵駐守陝州。 [15] 
史思明擊敗了老對手李光弼,意氣揚揚,想乘勝西進入關,遂以史朝義為前鋒,自北道進擊陝城,史思明親率大軍自福昌(今河南洛寧東)出發,由南道進攻。
三月九日,史朝義行軍至礓子阪,遭到衞伯玉的阻擊,屢戰屢敗,退守永寧。史思明聞報大罵:“這小子終究成就不了我的大事!”將史朝義、駱悦、蔡文景、許季常等人召來痛斥一頓,並稱要殺掉他們以立軍威。其後,史思明命令史朝義修築三角城用以囤糧,限期一天修完。十三日清晨,城已築好,未及泥抹外牆。史思明巡視到此,見狀大怒,把史朝義、駱悦等大將召至面前大肆穢罵。史朝義戰戰兢兢,哀求説:“兵士們太乏累,歇一歇就上泥。”史思明喝斥道:“你愛惜屬下,就敢違我的旨意嗎!”立馬城下,目視兵士上泥,頃刻間完成。臨走時,史思明瞪着史朝義大罵:“等我拿下陝州,當晚就斬了這家賊!”史朝義聽聞,憂懼異常。
史朝義常隨史思明帶兵,為人謙恭,愛惜士卒,深得眾心,但史思明更偏愛小兒子史朝清,派他留守范陽,時常有殺掉史朝義,立史朝清為太子的念頭。 [1] 
當時,史思明駐紮在鹿橋驛(今河南洛寧東北),由心腹曹將軍值宿警衞。史朝義的部將駱悦、蔡文景勸史朝義説:“現今我等已死到臨頭,自古以來就有廢立君王之事,不如召見曹將軍,共商大事。”史朝義低頭不答。駱悦等人又説:“您若不忍心的話,我等只得投歸唐廷,不能再侍奉您了。”史朝義思慮再三,點頭應諾。
於是,駱悦等人派許叔冀的兒子許季常召來曹將軍,曹將軍得知此事,恐怕禍及自身,不敢拒絕。是日傍晚,駱悦等率領史朝義親兵三百人,全副武裝來到鹿橋驛,宿衞兵士懼怕曹將軍,因而未加攔阻。 [16] 
此時,史思明因夢驚醒,正據牀惆悵。他平時喜歡聽優伶講笑話解悶,吃飯睡覺都不離左右。但由於他為人殘忍,殺戮為常,這些伶人心中也十分恨他。見他驚起,幾人忙問原因,史思明説:“我剛剛夢見河裏的沙洲上有羣鹿涉水而至,鹿死水乾。”説罷起身如廁。幾個戲子偷偷説:“鹿者,祿也;水者,命也。此胡命祿都到頭了。”
片刻後,駱悦等人提刀闖入,質問史思明去向,未及回答,已殺數人,伶人們連忙指向廁間。史思明聞變,翻牆來到馬廄,準備駕馬逃跑,駱悦的侍從周子俊發箭,射中手臂,史思明墜馬被擒。史思明問:“誰在作亂?”駱悦回答:“奉懷王的命令。”史思明老奸巨猾,喊着史朝義的小名,哀求道:“不要殺我,我死不足惜,但不想讓你沾染上殺父之名啊。”又悔恨道:“我早上説錯了話,理應得此下場。不過你們為何如此急躁,等到了長安再殺我也不遲啊。今天你們廢掉我,大業也成不了了。”轉臉看到曹將軍,又大怒罵道:“這胡賊誤我。我哪裏對不起你,竟做出此等大逆之事。”隨後,史思明被駱悦等人押送至柳泉驛(今河南宜陽西)。
史朝義心驚膽顫,見到駱悦等人覆命,還連問:“沒有驚動聖人吧?沒有傷着聖人吧?”諸將回答説“沒有”。當時周贄、許叔冀率領後軍駐紮在福昌,駱悦等人派許季常前去通告此事,周贄驚倒在地。史思明剛被送到柳泉驛,駱悦等人害怕眾心不一,於是立即動手,勒死了史思明,用氈毯裹屍,由駱駝運回洛陽。史思明得年五十九歲。 [17] 
史朝義率軍回到福昌,周贄、許叔冀出來迎接,駱悦等人勸説史朝義又殺掉了周贄。於是一行人偽造史思明詔書,史朝義繼大燕皇帝位,改元顯聖。又密令在幽州的阿史那承慶、張通儒、向貢等人誅殺了史朝清與辛氏,不料事後幾派勢力火併,相互攻擊達數月之久,張通儒、向貢、高鞫仁等數千人被殺,阿史那承慶逃歸史朝義,史朝義任命李懷仙為范陽節度使,幽州形勢才得以安定。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五月十八日,史朝義宣佈史思明遺詔,併為他發喪,葬於幽州良鄉(今北京房山區)東北崗,諡號為“昭武皇帝”。
同年十月,史朝義於洛陽北郊慘敗,唐軍再復東都。史朝義北渡黃河,仍屢為唐軍所敗,張忠志、薛嵩、田承嗣、李懷仙相繼降唐。寶應二年(763年)正月,眾叛親離的史朝義為李懷仙所迫,於平州温泉柵(今河北灤州西北)林中自盡,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徹底平定。
史思明與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朝的統治,自此興盛一時的李唐王朝,逐步沒落。雖然安祿山、史思明只折騰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動盪,千萬生命死於軍亂。與之而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政以及黨爭之禍,最終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歸之路 [18] 

史思明歷史評價

舊唐書》: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羣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19] 
新唐書》:祿山、思明興夷奴餓殍,假天子恩幸,遂亂天下。彼能以臣反君,而其子亦能賊殺其父,事之好還,天道固然。然生民厄會,必假手於人者,故二賊暴興而亟滅。張謂譏劉裕“近希曹、馬,遠棄桓、文,禍徒及於兩朝,福未盈於三載,八葉傳其世嗣,六君不以壽終,天之報施,其明驗乎。”杜牧謂:“相工稱隨文帝當為帝者,後篡竊果得之。週末,楊氏為作八柱國,公侯相襲久矣,一旦以男子偷竊位號,不三二十年,壯老嬰兒皆不得其死。彼知相法者,當曰此必為楊氏之禍,乃可為善相人。”張、杜確論,至今多稱誦之。如祿山、思明,希劉裕、楊堅而不至者,是以著其論。
姚汝能:安史二兇羯,相繼亂於范陽,安祿山以天寶十四載乙未十一月犯順,史思明男朝義至寶應元年壬寅十二月為李懷仙所殺,二胡共擾中原凡八年,幽、燕始平。 [20] 
王世貞: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 [21] 
《劍橋中國隋唐史》: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後,證明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22] 

史思明軼事典故

史思明稱帝鬧劇

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史思明繼承了安祿山的大燕國號,自稱皇帝。以范陽為燕京,洛陽為周京,長安為秦京。又改州為郡,鑄"順天得一"錢。
稱帝后的史思明處處仿效天子,將范陽節度官署的門樓改為聽政樓,主廳改稱紫薇殿,又設置侍中、尚書令等官,但沒有下屬的曹局吏員,所謂的三省六部全是空架子,根本無法處理政務,有識之士無不恥笑。
史思明又想去范陽郊外行藉田之禮,聘請儒生宣教。有人上書言道:"北有兩蕃契丹、奚部,西有二都洛陽、長安,勝負尚未可知,這些太平之世的儀式,不適合現在去做。"思明不悦,執意要到郊外祭天。不想當天大風不止,典禮竟無法舉行。辛氏既已成了皇后,史思明命她去城東郊行親蠶禮,又讓節度府衙的官吏妻子充為命婦陪同,幽燕地方的百姓不明就裏,看熱鬧者填街塞路,場面混亂不堪。 [23-24] 

史思明詩不知韻

史思明出身行伍,不識文字,稱帝之後卻忽然喜好起吟詩作賦,每寫就一章,必在驛舍等處宣示,皆令人捧腹不已。
一次,史思明想賜給史朝義和周贄一籃櫻桃,隨口吟道:”櫻桃一籠子,半赤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之後非常滿意地讓左右寫在彩箋上,小吏龍譚進言道:“若能改成‘一半與周贄,一半與懷王’,整首詩就更押韻了。”史思明不高興地回答:“韻是何物?豈可將我兒置於周贄之下。”
此外,史思明又題有一首《石榴詩》:“三月四月紅花裏,五月六月瓶子裏。作刀割破黃胞衣,六七千個赤男女。 ”該詩被其下令傳寫於各州郡郵亭,廣為人知。 [25] 

史思明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妻子
辛皇后
隴西辛氏,有一子史朝清
兒子
史朝義
懷王
史朝清(又作史朝興)
燕國太子

史思明陵寢墓地

史思明墓位於北京豐台區王佐鄉林家墳西約100米處,地面有高大的封土堆,當地稱之為“大疙瘩”。農民長年在此取土,封土取盡後露出漢白玉石塊和石條。1965年春,發現玉冊、馬鐙、銅龍、銅牛等文物。1981年3-5月,原北京文物工作隊對墓葬進行了清理。出土有玉、金、石、陶、瓷、銅等器物數十件。

史思明影視形象

時間
影視類型
影視作品
扮演者
1990年
電視劇
唐明皇
李良濤
1994年
崑崙奴
李凌傑
1997年
大刺客之煙花殺手》
郭德信
2000年
楊貴妃
王俊棠
2017年
盧星宇
2018年
《大唐榮耀2》
盧星宇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二百上》:朝義,思明孽子也。寬厚,人附之,使人往范陽,殺偽太子朝英等。偽留守張通儒覺之,戰於城中。數日,死者數千人,始斬之。時洛陽四面數百里,人相食,州縣為墟。諸節度使皆祿山舊將,與思明等夷,朝義徵召不至。
  • 2.    《舊唐書·卷二百上》:史思明,本名窣幹。營州寧夷州突厥雜種胡人也。姿瘦,少鬚髮,鳶肩傴背,欽目側鼻。性急躁。與安祿山同鄉裏,先祿山一日生,思明除日生,祿山歲日生。及長,相善,俱以驍勇聞。初事特進烏知義,每令騎覘賊,必生擒以歸。又解六蕃語,與祿山同為互市郎。
  • 3.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乾元二年正月朔,築壇,僭稱大聖周王,建元應天,以周贄為司馬;救相州,卻王師,殺慶緒,並其眾,欲遂西略,虞根本未固,即留朝義守相州,自引還。夏四月,更國號大燕,建元順天,自稱應天皇帝。妻辛為皇后,以朝義為懷王,周贄為相,李歸仁為將;號范陽為燕京,洛陽周京,長安秦京。
  • 4.    《舊唐書·卷二百上》:張守珪為幽州節度,奏為折衝。天寶初,頻立戰功,至將軍,知平盧軍事。嘗入奏,玄宗賜坐,與語,甚奇之。問其年,曰"四十矣"。玄宗撫其背曰:"卿貴在後,勉之。"遷大將軍、北平太守。十一載,祿山奏授平盧節度都知兵馬使。
  • 5.    《舊唐書·卷二百上》:十四載,安祿山反,命思明討饒陽等諸郡,陷之。十五載正月六日,思明與蔡希德圍顏杲卿於常山,九日拔之。又圍饒陽,二十九日不能拔。
  • 6.    《舊唐書·卷二百上》:李光弼出土門,拔常山郡,思明解圍而拒光弼。光弼列兵於城南,相持累月。光弼草盡,使精卒以車數乘於旁縣取草,輒被擊之,其後率十匹唯共得兩束草,至剉蒿薦以飼之。初,祿山以賈循為范陽留後,謀歸順,為副留守向潤客所殺,以思明代之。又以征戰在外,令向潤客代其任。四月,朔方節度郭子儀以朔方蕃、漢二萬人自土門而至常山,軍威遂振,南拔趙郡,思明退保博陵。五月十日,子儀、光弼擊之,敗思明於沙河上。又攻之,思明以騎卒奔嘉山,光弼擊之,思明大敗,走入博陵郡。光弼圍之,城幾拔。
  • 7.    《舊唐書·卷二百上》:屬潼關失守,肅宗理兵於朔方,使中官邢廷恩追朔方、河東兵馬。光弼入土門,思明隨後徼擊之。已而回軍並行擊劉正臣,正臣易之。初不設備,遂棄軍保北平,正臣妻子及軍資二千乘盡沒。 思明將卒頗精鋭,皆平盧戰士,南拔常山、趙郡。又攻河間,為尹子奇所圍,已四十餘日。顏真卿使和琳以一萬二千人、馬百匹以救之,至河間二十餘里,北風勁烈,鼓聲不相聞,賊縱擊之,擒和琳以至城下。思明既全,合勢,賊軍益盛。李奐為賊所擒,送東京。又攻景城,擒李暐,暐投河而死。遂使康沒野波攻平原。真卿覺之,兵馬既盡,渡河而南。攻清河,糧盡城陷,擒太守王懷忠以獻祿山。
  • 8.    《舊唐書·卷二百上》:將軍莊嗣賢圍烏承恩於信都。承恩母、妻先為安祿山所獲,思明獲其男從則,使諭承恩,承恩遂降,思明與之把臂飲酒。饒陽陷,李系投火死。河北悉陷。
  • 9.    《舊唐書·卷二百上》:二年正月,思明以蔡希德合范陽、上黨兵馬十萬,圍李光弼於太原。光弼使為地道,至賊陣前。驍賊方戲弄城中人,地道中人出擒之。敵以為神,呼為"地藏菩薩"。思明留十月,會安祿山死,慶緒令歸范陽,希德留百餘日,皆不能拔而歸。自祿山陷兩京,常以駱駝運兩京御府珍寶於范陽,不知紀極。由是恣其逆謀。思明轉驕,不用慶緒之命。
  • 10.    《舊唐書·卷二百上》:安慶緒為王師所敗,投鄴郡,其下蕃、漢兵三萬人,初不知所從,思明擊殺三千人,然後降之。
  • 11.    《舊唐書·卷二百上》:慶緒使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徵兵于思明,且欲圖之。判官耿仁智,忠謀之士,謂思明曰:"大夫崇重,人不敢言,仁智請一言而死。"思明曰:"試言之。"對曰:"大夫久事祿山,祿山兵權若此,誰敢不服!如大夫比者,逼於兇威耳,固亦無罪。今聞孝感皇帝聰明勇智,有少康、周宣之略,大夫發使輸誠,必開懷見納,此轉禍為福之上策也。"思明曰:"善。"承慶等以五千騎至范陽,思明悉眾介冑以逆之。眾且數萬,去之一里,使謂之曰:"相公及王遠至,將士等不勝喜躍。此皆邊兵怯懦,頗懼相公之來,莫敢進也。請弛弓以安之。"從之。思明遂以承慶、守忠入內廳,飲樂之。別令諸將於其所分收其甲仗。其諸郡兵皆給糧,恣歸之,欲留者分隸諸營。遂拘承慶,斬守忠、李立節之首。李光弼使衙官敬俛招之。遂令衙官竇子昂奉表,以所管兵眾八萬人,及以偽河東節度高秀巖來降。肅宗大悦,封歸義王、范陽長史、御史大夫、河北節度使,朝義已下併為列卿,秀巖雲中太守,以其男如嶽等七人為大官。使內侍李思敬、將軍烏承恩宣慰使,令討殘賊。
  • 12.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然思明外順命,內實通賊,益募兵。帝知之,以其常事承恩父知義,冀其無嫌,即擢承恩為河北節度副大使,使圖思明。承恩至范陽,羸服夜過諸將,陰諗以謀,諸將返以告思明,疑未有以驗。會承恩與思敬奏事還,思明留館之,幃所寢牀,伏二人焉。承恩子入見,因留卧。夜半,語其子曰:“吾受命除此逆胡。”二人白思明,乃執承恩,探衣囊得賜阿史那承慶鐵券及光弼牒,又得薄紙書數番,皆當誅將士姓名。賊大詬曰:“我何負於爾,至是邪!”故答曰:“此太尉光弼謀,上不知也。”思明召官吏於廷,西向哭曰:“臣赤心不負國,何至殺臣?”因榜殺承恩父子及支黨二百餘人,囚思敬以聞。
  • 13.    《舊唐書·卷二百上》:又有使從京至,執三司議罪人狀。思明曰:"陳希烈已下,皆重臣,上皇棄之幸蜀,既收復天下,此輩當慰勞之。今尚見殺,況我本從祿山反乎!"諸將皆雲:"烏承恩之前事,情狀可知,光弼尚在,憂不細也。大夫何不取諸將狀以誅光弼,以謝河北百姓!主上若不惜光弼,為大夫誅之,大夫乃安;不然,為患未已。"思明曰:"公等言是。"乃令耿仁智、張不矜修表:"請誅光弼以謝河北。若不從臣請,臣則自領兵往太原誅光弼。"不矜初以表示思明,及封入函,耿仁智盡削去之。寫表者密告思明,思明大怒,執二人於庭曰:"汝等何得負我?"命斬之。仁智事思明頗久,意欲活之,卻令召入,謂之曰:"我任使汝向三十年,今日之事,我不負汝。"仁智大呼曰:"人生固有一死,須存忠節。今大夫納邪説,為反逆之計,縱延旬月,不如早死,請速加斧鉞!"思明大怒,亂捶殺之,腦流於地。
  • 14.    《舊唐書·卷二百上》:十月,郭子儀領九節度圍相州,安慶緒偷道求救于思明,思明懼軍威之盛,不敢進。十二月,蕭華以魏州歸順,詔遣崔光遠替之。思明擊而拔其城,光遠脱身南渡。思明於魏州殺三萬人,平地流血數日,既乾元二年正月一日也。思明於魏州北設壇,僣稱為大聖燕王,以周贄為行軍司馬。
  • 15.    《舊唐書·卷二百上》:上元二年,潛遣人反説官軍曰:"洛中將士,皆幽、朔人,鹹思歸。"魚朝恩以為然,告光弼及諸節度僕固懷恩、衞伯玉等:"可速出兵以討殘賊。"光弼等然之,乃出師兩道齊進。次榆林,賊委物偽遁,將士等不復設備,皆入城虜掠。賊伏兵在北邙山下,因大下,士卒鹹棄甲奔散。魚朝恩、衞伯玉退保陝州,光弼、懷恩棄河陽城,退居聞喜。步兵散死者數千人,軍資器械盡為賊所有,河陽、懷州盡陷於賊。
  • 16.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朝義攻陝,敗於姜子坂,退壁永寧。思明大怒,召朝義並駱悦、蔡文景、許季常,將誅而釋之,詫曰:“朝義怯,不能成我事!”欲追朝清自副。又敕朝義築三角城居糧,終日畢,未塓而思明至,怒不如約,辭曰:“士疲少息耳。”思明曰:“汝惜士而違我令邪?”據鞍畢塓乃去,顧曰:“朝下陝,夕斬是賊。”朝義懼。思明居傳舍,令所愛曹將軍擊刁斗呵衞。駱悦等被讓,即共説朝義曰:“向兵敗,悦與王死無日,不如召曹將軍同計大事。”朝義面不應。悦曰:“王誠不忍,吾等且歸唐,不得事王矣。”朝義許之,令季常以言動曹將軍。曹將軍畏諸將,不敢拒。
  • 17.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是夜思明驚,據牀叱吒。優問故,答曰:“我夢羣鹿度水,鹿死而水乾,云何?”俄如匽,優相謂曰:“胡命盡乎!”少選,悦麾下週子俊射其臂,墜,問難所起,曰:“懷王也。”思明曰:“旦日失言,宜有此。然殺我太早,使我不得至長安。”大呼懷王三,曰:“囚我可也,無取殺父名!”復罵曹將軍曰:“胡誤我!”左右反接縛之,送柳泉傳舍。悦還報,朝義曰:“驚聖人否?損聖人否?”悦曰:“無有。”時周贄、許叔冀以後軍屯福昌,季常,叔冀子也,朝義令告之。贄聞,驚仆地。賊領兵還,贄等出迎,悦惡其貳,乃殺贄。次柳泉,悦畏眾不厭,縊殺思明,以氈裹屍,橐它負還東京。朝義乃即位,建元顯聖。
  • 18.    九重城闕煙塵生(24)  .新浪讀書[引用日期2013-09-14]
  • 19.    《舊唐書》:天地否閉,反逆亂常。祿山犯闕,朱泚稱皇。賊巢陵突,羣豎披攘。徵其所以,存乎慢藏!
  • 20.    安祿山事蹟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6-12]
  • 21.    《王弇州崇論卷之三》  .新浪博客[引用日期2014-06-12]
  • 22.    費正清,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 23.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上》:夏四月,更國號大燕,建元順天,自稱應天皇帝。妻辛為皇后,以朝義為懷王,周贄為相,李歸仁為將;號范陽為燕京,洛陽周京,長安秦京。更以州為郡,鑄"順天得一"錢。欲郊及藉田,聘儒生講制度。或上書言:"北有兩蕃,西有二都,勝負未可知,而為太平事,難矣。"思明不悦,遂祠祀上帝。是日大風,不能郊。
  • 24.    《安祿山事蹟》:置侍中、尚書令等官,立台省,無曹局,遞為檢討之所,識者笑之。以范陽為燕京,命洛陽為周京,長安為秦京,置日華等門,署衙門樓為聽政樓,節度廳為紫微殿。又令其妻為親蠶之禮於薊城東郊,以官屬妻為命婦,燕羯之地不聞此禮,看者填街塞路。
  • 25.    《安祿山事蹟》:思明本不識文字,忽然好吟詩,每就一章,必驛宣示,皆可絕倒。嘗欲以櫻桃賜其子朝義及周贄,以彩箋敕左右書之,曰:「櫻桃一籠子,半赤一半黃。一半與懷王,一半與周贄。」小吏龍譚進曰:「請改為一半與周贄,一半與懷王,則聲韻相協。」思明曰;「韻是何物?豈可以我兒在周贄之下!」又題《石榴詩》曰:「三月四月紅花裏,五月六月瓶子裏。作刀割破黃胞衣,六七千箇赤男女。 」郡國傳寫,置之郵亭。
  • 26.    史思明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5-31]
  • 27.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 上.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710頁
  • 28.    高文德主編;盧勳,史金波,白濱等副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第566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