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昔遊

(唐代杜甫詩作)

鎖定
《昔遊》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是杜甫晚年在夔州所作的自傳性回憶詩,從其中不僅可看到杜甫個人生活,還可以看到當時的社會情況。全詩分三段,第一段寫登合所見所聞;第二段寫當時環境,是登台所感;第三段寫自己由壯而老,時代則由治而亂。
作品名稱
昔遊
創作年代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作    者
杜甫

昔遊作品原文

昔遊
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⑵。
寒蕪際碣石,萬里風雲來⑶。
桑柘葉如雨,飛藿共徘徊。
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
是時倉廩實,洞達寰區開⑷。
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台⑸。
君王無所惜⑹,駕馭英雄材。
幽燕盛用武⑺,供給亦勞哉!
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⑻。
肉食三十萬,獵射起黃埃⑼。
隔河憶長眺,青歲已摧頹⑽。
不及少年日,無復故人杯⑾。
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
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⑿:
商山議得失,蜀主脱嫌猜。
呂尚封國邑,傅説已鹽梅⒀。
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迴。
龐公任本性,攜子卧蒼苔⒁。 [1] 

昔遊作品註釋

⑴昔:以前,從前。
⑵單父,音善甫,單父台即宓子賤琴台。子賤,孔丘的學生,曾作單父宰,鳴琴而治,後人思之,因名其台曰琴合,在今山東單縣,有的註解説“在今開封”,誤。晚,歲晚。登台當在冬日。
⑶碣石,山名,在幽燕境內。遠望平蕪,直到碣石,萬里風雲,爭來入目。
⑷杜甫與高李同遊,在天寶三、四年(744、745年)間,“是時”即指此一時期。按高適《宓公琴台詩序》雲:“甲申歲,適登子賤琴台,賦詩三首。”甲申是天寶三載(744年),是其證。仇兆鰲注謂“公遇高李於齊兗,在天寶四載”,誤。“洞達”句,渭道路四通無阻。
⑸猛士想立邊功,將帥想作宰相。三台,三公。蔡夢弼注:“祿山領范陽節度使,求平章事。”
⑹謂對安祿山,有求必應。如天寶六載(747年),賜祿山鐵券,九載封東平郡王。
⑺幽燕:即指安祿山。
⑻此二句正寫供給之勞。觀此,知唐時,江蘇與山東、河北已通海運。
⑼肉食:指供養之厚。與《後出塞》:“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同旨。
浦起龍注:“隔河長眺,正憶登台望碣石時也。”其時方當青壯之年,今則已衰頹矣。
⑾時高李皆亡,欲如昔遊時的歡飲,已不可得。
⑿此二句是説只要人主肯求賢才,不必愁沒有賢才。市駿骨,用燕昭王購駿馬骨事。龍媒,良馬,喻賢才。
⒀上四句舉史實為“有能”二句作證。漢高祖、蜀先主、周文王、武王和殷高宗,便是能市駿骨的;四皓、諸葛亮、呂尚和傅説,便是“龍媒”了。商山,商山四皓。漢高祖欲廢太子,四人調護之。蜀主,劉備。《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上。”故曰脱嫌猜。周武王封呂尚於齊。殷高宗以博説為相。《尚書·説命篇》:“若作和羹,爾為鹽梅!”鹽成梅酸,為調羹所需,如賢才為國所急。
⒁末四句自嘆老困幹楚山,非治亂賢才,只能如龐德公(三國時人)之攜妻子,隱鹿門山而已。 [2] 

昔遊創作背景

《昔遊》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杜甫在夔州所作的自傳性回憶詩,與《壯遊》《遣懷》兩首詩作於同時。 [2] 

昔遊作品鑑賞

昔遊文學賞析

這一篇《昔遊》專憶與李白高適遊宋、齊事,可作《壯遊》的補充。全詩分三段。開頭前八句是首段,寫登合所見所聞。中間十二句為次段,寫當時環境,是登台所感。最後十六句為末段,是前兩段的反面,寫自己由壯而老,時代則由治而亂。 [2] 

昔遊名家點評

杜詩詳註》:
公夔州後詩,間有傷於繁絮者,此則長短適中,濃淡合節,整散兼行,而辜情寫景,已覺興會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
讀杜心解》:
專憶東遊宋、齊時事,以致今昔之感。在昔朋遊寄興,正值國運豐盈之時;今觀亂後登庸,獨成羈孤遠引之跡。能無慨然?……末段,落到目前,“隔河長眺”,正憶登台望碣石時也。
杜詩鏡銓》:
邵雲:起手便似高、李,豈非化工(“昔者”二句下)。便伏第二段意(“寒蕪”二句下)。開、寶間釀成祿山之亂只數語,至今有餘痛(“君王”四句下)。“攜子”亦暗應“故人”不見(“龐公”二句下)。 [3] 

昔遊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4]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8
  • 2.    蕭滌非.杜甫詩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263-265
  • 3.    昔遊(唐·杜甫)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5-04-27]
  • 4.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