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漠化

鎖定
石漠化,亦稱石質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岩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石漠化多發生在石灰岩地區,土層厚度薄(多數不足10cm),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岩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 [1] 
中文名
石漠化
外文名
Stony Desertification
類    型
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地    區
岩溶地區
氣    候
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

石漠化名詞解釋

石漠化 石漠化
從成因來説,導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活動。由於長期以來自然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大面積的陡坡開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區土層薄,基岩出露淺,暴雨沖刷力強,大量的水土流失後岩石逐漸凸現裸露,呈現“石漠化”現象,並且隨着時間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麪積也在不斷加深和發展。
“石漠化”發展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土地資源的喪失。又由於石漠化地區缺少植被,不能涵養水源,往往伴隨着嚴重人畜飲水困難

石漠化分佈特徵

為查清岩溶地區石漠化狀況,為科學防治提供基礎數據,2004年~2005年,中國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了岩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監測工作。監測範圍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重慶、四川八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0個縣(市、區),監測區總面積107.14萬平方公里,監測區內岩溶面積為45.10萬平方公里。
中國石漠化分佈特徵主要有:
一、分佈相對比較集中。以我國為例,以雲貴高原為中心的81個縣,國土面積僅佔監測區的27.1%,而石漠化面積卻佔石漠化總面積的53.4%。
二、主要發生於坡度較大的坡面上。發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積達1100萬公頃,佔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84.9%。
三、程度以輕度、中度為主。輕度、中度石漠化土地佔石漠化總面積的73.2%。
四、石漠化發生率與貧困狀況密切相關。監測區的平均石漠化發生率為28.7%,而縣財政收入低於2000萬元的18個縣,石漠化發生率為40.7%,高出監測區平均值12個百分點;在農民年均純收入低於800元的5個縣,石漠化發生率高達52.8%,比監測區平均值高出24.1%。
2012年6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等情況舉行發佈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指出,中國到2012年還有12.0萬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仍很突出。
中國石漠化防治當前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階段性的,岩溶地區生態狀況依然十分脆弱,石漠化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防治任務依然艱鉅。到2012年還有12.0萬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高,成土速度十分緩慢,立地條件越來越差,治理成本越來越高,要使岩溶地區的生態狀況顯著改善,需要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
二是驅動因素依然存在。石漠化地區多是老、少、邊、窮地區,現有國家扶貧重點縣227個,貧困人口超過5000萬,人口密度相當於全國的1.5倍,人口壓力大,極易產生對生態資源的破壞現象。
三是生態系統依然脆弱。石漠化地區植被以灌木居多,大部分植被羣落處於正向演替的初始階段,穩定性差,稍有外來破壞因素影響就可能出現逆轉。
四是人為逆向干擾活動依然嚴重。邊治理、邊破壞的現象仍很突出,特別是毀林開墾、樵採薪材的現象還較嚴重,陡坡耕種、過度放牧等現象還大量存在,給建設成果鞏固帶來嚴重壓力。
五是自然災害影響依然頻繁。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乾旱、冰凍等極端災害天氣頻繁發生,森林火災多發,森林病蟲害嚴重,對森林植被安全構成直接威脅。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主要因素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嚴重,人地矛盾成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個難題。統計分析顯示,人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過度樵採形成的佔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佔21.2%,開墾形成的佔15.1%,亂砍濫伐形成的佔13.4%,過度放牧形成的佔8.2%。另外,亂開礦和無序工程建設等也加劇了石漠化的擴展,占人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積的10.7%。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為因素所致。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礎條件。岩溶地區豐富的碳酸鹽巖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點,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質基礎。山高坡陡,氣候温暖、雨水豐沛而集中,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和溶蝕條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佔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26%。
二、人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區人口密度大,地區經濟貧困,羣眾生態意識淡薄,各種不合理的土地資源開發活動頻繁,導致土地石漠化。人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佔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4%,主要表現為:
(一)過度樵採。岩溶地區經濟欠發達農村能源種類少,羣眾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別是在一些缺煤少電、能源種類單一的地區,樵採是植被破壞的主要原因。據調查,監測區的能源結構中,36%的縣薪柴比重大於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區山多平地少,農業生產大多沿用傳統的刀耕火種,陡坡耕種,廣種薄收的方式。由於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學的耕種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沖蝕,導致土地石漠化,據調查,監測區現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約佔耕地總面積20%。
(三)過度開墾。岩溶地區耕地少,為保證足夠的耕地,解決温飽問題,當地羣眾往往通過毀林毀草開墾來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這些新開墾地,由於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嚴重,最後導致植被消失,土被沖走,石頭露出。
(四)亂砍濫伐。建國以來,西南岩溶地區先後出現幾次大規模砍伐森林資源,導致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如大鍊鋼鐵時期大規模的砍伐活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推行的“以糧為綱”的政策等,使森林資源受到嚴重破壞。由於地表失去保護,加速了石漠化發展。
(五)亂放牧。岩溶地區散養牲畜,不僅毀壞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沖蝕。據測算,一頭山羊在一年內可以將10畝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石漠化成因機理

1.碳酸鹽巖系的抗風蝕能力強,成土過程緩慢。據對貴州133個樣點分析,貴州灰巖風化剝蝕速率為23.7~110.7 mm/1000a,若按平均61.68 mm/1000a的剝蝕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 9/6計算,1000年只有風化殘餘物2.47mm,換句話説每形成1 cm厚的風化土層需要4000餘年,慢者需要8500年,較非岩溶區慢10~80倍,這是西南岩溶山區土層淺薄、易出現石漠化的客觀背景條件和基本原因。
2.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不利於水土資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區地表崎嶇破碎,山多坡陡,以貴州為例:全省山地面積佔87%,丘陵佔10% ,而平川壩地僅佔3%;全省地表平均坡度達17.78。其中,>25度的陡坡地佔全省總面積的34.5% ,15425。的佔34.9% ,兩者合計佔69.4% 。山多坡陡的地表結構加劇了斜坡體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類活動擾動的激發下,使大片岩溶山地變成石漠化。
3.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 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巖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着 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着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4.降水的影響。西南岩溶山區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約佔40 )和夏季(佔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積坡耕地的中耕播種季節,農作物(玉米、油菜、綠肥等)正處於幼苗階段,疏鬆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蓋,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劇了石漠化的發展。
5.人口增長過快,農業人口多,土地負荷壓力大。西南岩溶山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農業人口比重大,增長快。以貴州為例,人口從1949年的1403萬增加到1998年的3657萬,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以上,自然增長率比全國高5個千分點,人口平均密度已達200人/km。,遠遠超過當前生產力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約150人/km的限度,人口超載率在30%以上。人口增長快、密度大,加上素質低,使西南岩溶山區陷入人口增加一過度開墾一土壤侵蝕性退化一石漠化擴展一經濟貧困的惡性循環中。
6.對土地掠奪式經營,耕種方式落後。亂砍濫伐、濫墾濫耕、剷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西南山區經常發生,不少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種,燒山種地”的現象,對土地掠奪式經營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種方式 水分 環比泥沙環比山地石 率環比西南岩溶山區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石漠化生態危害

石漠化地區極易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發育,導致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幾乎連年旱澇相伴;同時,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貯水能力低,岩層漏水性強,極易引起缺水乾旱,而大雨又會導致嚴重水土流失。由於水土流失嚴重,西南大部分地區缺土,一些地方還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現象。
中梁鎮未治理的石漠化地區觸目驚心 中梁鎮未治理的石漠化地區觸目驚心
石漠化與水土嚴重流失已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的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給西南地區人們的生存亮起了紅燈。
石漠化地區日趨惡化的脆弱生態環境制約了西南地區的發展,石漠化地區的人口問題、生存問題、能源問題,成了不容迴避的問題。
水土資源不斷流失後呈現的“石漠化”現象,不僅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而且將使羣眾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許多地方不得不考慮"生態移民

石漠化治理

石漠化原則

石漠化 石漠化
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防護林種植、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岩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於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羣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石漠化進展

我國石漠化擴展趨勢發生逆轉,生態治理工程貢獻率達72%
2012年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通報“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我國石漠化地區監測範圍涉及黔、滇、桂、湘、鄂、渝、川、粵等8個省(區、市)的463個縣,是珠江的源頭和長江水源的重要補給區,也是南水北調水源區、三峽庫區,生態區位十分重要。1999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加大長江、珠江防護林等重點工程建設投入,積極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石漠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石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遏制,由過去持續擴展轉變為淨減少,岩溶地區生態狀況呈良性發展態勢。截至2011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200.2萬公頃,佔監測區國土面積的11.2%,佔岩溶面積的26.5%。與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淨減少96萬公頃,減少了7.4%;年均減少1600平方公里,縮減率為1.27%。而上世紀90年代末為年均擴展1.86%、“十五”期間年均擴展1.37%。
岩溶地區石漠化淨減少,生態狀況向良性方向發展,是因為我國實施了綜合性舉措。其中人工造林種草和林草植被保護等生態治理工程對石漠化土地逆轉發揮着主導作用,貢獻率達72%;土地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的植被自然修復率為18%;實施農業工程農業技術措施的貢獻率為7%;其他因素的貢獻率為3%。
實踐表明,石漠化治理的過程還是一個減貧的過程。通過治理石漠化,工程區保持了水土,調整了種植業結構,發展了林果業、木本糧油。統計表明,工程區農民這些年的人均收入年均以12.5%的速率遞增。

石漠化監測

2016年,原國家林業局組織有關單位開展了第三次石漠化監測工作。監測範圍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5個縣。監測工作從2016年4月開始,2017年9月底結束,歷時一年半。共組織技術人員4000多人,調查圖斑380多萬個,建立了包括10萬餘個石漠化特徵點、1.9億條信息在內的石漠化監測信息系統,基本掌握了截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狀況及2012—2016年間石漠化動態變化情況。
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007萬公頃,佔岩溶面積的22.3%。與2011年相比,5年間石漠化土地淨減少193.2萬公頃,年均減少38.6萬公頃,年均縮減率為3.45%。石漠化擴展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區石漠化土地呈現面積持續減少,危害不斷減輕,生態狀況穩步好轉的態勢。監測結果還顯示,林草植被保護和人工造林種草對石漠化逆轉的貢獻率達到65.5%。 [2] 

石漠化典型案例

石漠化貴州

貴州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佈 貴州石漠化程度及喀斯特地貌分佈
許多地方不得不考慮“生態移民”,類似貴州省的麻山地區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據調查統計,貴州全省喀斯特石漠化山區由於生態惡化已不具備生存條件而需要移民搬遷的有約45萬人。貴州省輕度以上石漠化面積為35920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0.39%。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22733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積10518平方公里,強度石漠化面積2669平方公里。另外,尚有43714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潛在石漠化趨勢。從石漠化在縣級行政單元的分佈來看,除赤水、榕江從江雷山劍河5縣(市)無明顯石漠化外,其餘都有明顯的石漠化現象。從空間分佈看,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分佈在喀斯特發育的南部和西部,以六盤水黔西南、黔南、安順畢節所佔面積最多,呈現出南部重北部輕,西部重東部輕的特點。以縣級行政單元分,石漠化面積;佔國土面積40%以上的有9個縣,小於10%的17個縣,其餘均在10%--40%之間。在貴州50個扶貧開發重點縣中,石漠化面積佔國土面積20%以上的有30個縣,而且凡是石漠化嚴重的地方,都是貴州最為貧困的地方。
至2005年底我國的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為12.96萬平方公里,佔(監測區)岩溶面積的28.7%。

石漠化廣東

在廣東,21個縣(市、區)受石漠化困擾。全省岩溶區面積15968490畝,其中石漠化區域佔了45.6%,分佈在乳源樂昌陽山英德連平懷集、陽春等縣(市)。
“廣東石漠化區域主要集中分佈於東江、西江北江流域中上游,生態區位十分重要。”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生態分院院長薛春泉説,北江流域佔全省石漠化區域面積的95%。
對於樂昌市沙坪鎮南洞村的村民而言,“石漠化”是個新鮮的詞彙。生活在廣東最窮地區之一的沙坪鎮,嚴重的石漠化使村民為改變貧困的努力顯得無助。
石漠化導致的嚴重缺水,使身處南方多雨帶的他們只能分到人均少許旱地,年產數百斤的玉米。
和沙坪其它地方一樣,南洞村村民大量種植黃煙。因為海拔太高、水太少以及土地貧瘠,南洞村黃煙的畝產量明顯低於其它地區。

石漠化廣西

加快植樹造林,活化治理機制,推進生態扶貧……如今,廣西通過探索科學的綜合治理模式,已讓石漠化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統計顯示,近幾年廣西全區增加石山森林植被2000多萬畝,全區覆蓋率已從2005年的52.7%提高到了2011年的60.5%,石漠化地區每年提高森林覆蓋率1個百分點以上。
石漠化是岩溶地區土地極端退化的結果,是廣西面臨的頭號生態問題。據廣西林業廳廳長陳秋華介紹,廣西岩溶地貌分佈廣泛,全區岩溶區土地面積1.25億畝,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5.2%,涉及10個市76個縣(市、區)779個鄉鎮(林場)。在岩溶區土地面積中,石漠化土地達3568萬畝,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雲南和貴州。岩溶地區人口1200多萬,約佔廣西全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於石漠化嚴重,造成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十分滯後,廣西全區90%以上的貧困人口都分佈在石漠化地區。
為加快石漠化治理,2008年國家啓動石漠化綜合治理試點工程後,廣西各地採取多種有效措施推進治理工作。通過整合“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加快植樹造林,大幅度增加森林植被。近幾年來,廣西全區增加石山森林植被2000多萬畝,全區覆蓋率已從2005年的52.7%提高到2011年的60.5%,石漠化地區每年提高森林覆蓋率1個百分點以上。
在活化綜合治理機制方面,廣西從2008年起全面加快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步伐,進一步解放農業生產力。通過將林地經營權落實到廣大農民手中,頒發林權證,並開展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貸款森林保險等配套改革,極大提高了農民參與石漠化治理的積極性。廣西全區3000多萬畝石漠化土地面積已有90%以上確權到户。
在石漠化治理中,廣西還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積極推進林業生態扶貧,讓羣眾牢固樹立“石山也是寶”的發展理念。如今,廣西各地因地制宜發展了降香黃檀、柚木任豆珍貴樹種,以及核桃、板栗、子、山葡萄金銀花經濟林木和中草藥等,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鳳山縣在治理石漠化中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已在石山種植核桃10萬畝,成為廣西核桃產業第一縣。
為鞏固綜合治理成效,廣西高度重視農村能源建設,在岩溶地區堅持以“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圈、改廁)為建設內容,以沼氣為紐帶,因地制宜推廣“豬—沼—果”、“豬—沼—糧”、“豬—沼—菜”等模式,積極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廣西的農村沼氣池入户率已居全國第一。
為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陳秋華表示,“十二五”期間,廣西全區將規劃完成封山育林600萬畝、人工造林150萬畝、植被管護900萬畝。2016年至2020年,廣西全區初步規劃完成封山育林800萬畝、人工造林200萬畝、植被管護1000萬畝。到“十二五”期末,廣西力爭實現三大目標:一是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積190萬公頃,全區石漠化土地治理率達80%以上;二是全區岩溶地區森林覆蓋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治理區石漠化土地平均林草植被覆蓋度達到70%以上;三是通過發展林業產業,使岩溶地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增長8%以上。 [3] 

石漠化河南

河南南陽220萬畝土地石漠化或影響丹江口水庫 [4] 
對中原人來説,石漠化是個遙遠陌生的名詞。如今,石漠化真切發生在了中原大地上。
不久前,省林業廳消息,南陽有220萬畝土地出現了石漠化。
南陽這些石漠化的土地不僅植物不能生長,還影響到吃水安全,特別是威脅到備受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庫。

石漠化數據統計

2023年3月,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佈《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全國完成造林383萬公頃,種草改良321.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萬公頃。全年發佈“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各類盡責活動262個。目前,我國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2.65億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