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能源結構

鎖定
能源結構指能源總生產量或總消費量中各類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及其比例關係。能源結構是能源系統工程研究的重要內容,它直接影響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最終用能方式,並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
能源結構分為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2014年底,國務院頒佈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指出,我國優化能源結構的路徑是:降低煤炭消費比重,提高天然氣消費比重,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安全發展核電。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天然氣比重達到10%以上;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石油比重為剩下的13%。
中文名
能源結構
實    質
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構成
用    途
反映人民的生活水平
重要性
直接影響國民經濟部門的用能方式

能源結構簡介

能源結構 能源結構
各類能源產量在能源總生產量中的比例,稱為能源生產結構
各類能源消費量在能源總消費量中的比例,稱為能源消費結構
各用户部門的能源消費結構,稱為部門能源消費結構。研究能源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可以掌握能源的生產和消費狀況,為能源供需平衡奠定基礎。查明能源生產資源、品種和數量,以及消費品種數量和流向,為合理安排開採投資和計劃,以及分配和利用能源提供科學依據。同時,根據消費結構分析耗能情況和結構變化情況可以控掘節能潛力和預測未來的消費結構。不同國家能源的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各不相同。能源生產的資源條件、人們對環境的要求、能源貿易以及社會的技術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都會使能源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表1是國際能源組織 (IEA)按地區統計的能源消費結構變化情況表。
中國是屬於能源供需平衡並略有出口的國家,其能源結構變化的歷史狀況見表2。
表3是1980年一些主要國家按部門統計的能源消費結構。

能源結構結構調整

能源結構調整是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保證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調整中國能源結構就是要減少對石化能源資源的需求與消費,降低對國際石油的依賴,降低煤電的比重,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電開發放到重要地位。
降低國際石油依賴,保證石油安全
中國能源發展降低對國際石油的依賴是出於對石油安全的考慮。據統計,2007年中國生產原油18665.7萬噸,同比增長1.6%;2007年中國淨進口原油1 5928萬噸,同比增長1 4.7%。2007年中國原油表觀消費量約為3.46億噸,同比增長7.3%,達歷史高位。原油對外依存度達到46.05%。中國原油需求對外依存度的提高,無疑會給中國石油安全帶來很大壓力。
能源結構 能源結構
石油安全是中國能源安全的核心。石油安全關係國家根本利益和國民經濟安全。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能源發展戰略,仍然應該把石油安全放在關鍵位置。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根源是國內日益尖鋭的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受到國際石油價格波動的衝擊。此外,中國對外石油資源不斷增長的需求還會對全球石油安全的地緣政治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中國應對石油安全挑戰,提高石油安全程度,應該着眼全球,從戰略的高度借鑑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經驗,降低石油進口依賴,積極參與國際石油市場競爭,加強國際石油領域合作,加快建立現代石油市場體系,建立完善現代石油儲備制度,確保國家石油安全。
降低煤電比重,保護生態環境
中國電力產業發展中,降低煤電的比重是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2007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突破7億千瓦,達7.1 3 2 9億千瓦,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發電量達到32559億千瓦時,連續7年平均增長超過13.2%。然而,中國電力產業結構仍待調整。
中國電力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電源結構不合理。從電源結構來看,主要是水電開發速度不快,核電和地熱發展緩慢,小火電所佔的比例仍然較大。200 7年,在中國的電力裝機中,火電裝機5.5 4億千瓦,佔7 7.70%,水電裝機1.48億千瓦,佔20.40%,核電裝機906.8萬千瓦,佔1.3%,風電及其他新能源600多萬千瓦,僅佔O.8%。火電裝機比重過大造成對煤炭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電力用煤需求不斷增加直接導致電力行業對煤炭供應和鐵路運輸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對節能減排造成巨大壓力。二是電源佈局不合理。主要是中國東、中、西部地區能源資源分佈不均,東部沿海地區煤電裝機過多、過密,造成環保壓力加大。因此,推進節能減排,發展中國電力產業,必須調整電源生產結構,優化電源佈局結構,構建以優化發展煤電為重點,大力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加快發展新能源,合理佈局東、中、西部電源結構的電力產業發展模式
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從世界能源發展趨勢來看,各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引人矚目。在各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中,以水電、核電、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研究最為迅速。中國要學習借鑑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大力推進水、風、太陽能、核能等多種發電形式,積極利用生物質能,並把其作為能源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其發展,逐步降低對石化能源——石油、煤的過度依賴。可以預計,未來二三十年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成為中國發展最快的新型產業之一。面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中國政府當務之急就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路線圖,儘快整合現有產業資源,把現有資源、扶持政策體系及未來十多年的能源投資格局理順,打造高效率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寬鬆環境,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來支持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把水電開發放到重要地位
把水電開發放到中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地位,這是由中國能源發展的國情決定的。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產國,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還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表明,2006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為24.6億噸標準煤。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69.4%,其他能源比重為30.6%。其中可再生能源和核電比重為7.2%,石油和天然氣有所增長。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決定了我國燃煤機組在總體電源構成以及火電中的主體地位。燃煤發電在我國煤炭終端消費中佔56%,是煤炭能源轉換的主要環節。燃煤發電廠的二氧化硫排放佔到全國總排放量的50%以上,是造成酸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二氧化硫的年總排放量已超過2500萬噸,造成1/3的國土遭受酸雨污染,每年經濟損失達成1000億元以上,直接威脅13億人口和16億畝耕地的安全。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電煤資源與運輸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目前我國煤炭運輸已佔鐵路貨運能力的l/3以上。一方面,我國鐵路交通水平與國際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大跨度、超負荷的運輸格局,更加劇了運力緊張。煤炭的污染不僅存在於煤炭的終端消費,而且在煤的前期開發過程中。據有關專家估計,每開採1噸煤就會破壞2.5噸地下水,對我國這樣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來説,形勢十分嚴峻。煤炭開採後還會造成地表塌陷,廢水、廢氣和廢渣以及矽肺病等。因此,中國能源發展如何千方百計減少燃煤數量,以緩解資源短缺和減少相應的環境污染,已成為當務之急,而積極開發水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水電是一種經濟、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之所以説它經濟,是因為水電與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是很好的調節電源,開發水電的同時還可以實現開發火電、核電等能源所沒有的防洪、灌溉、供水、航運、養殖業和旅遊業等綜合效益;之所以説它清潔,是因為在水力發電過程中與太陽能、風能一樣,不排放有害氣體,不污染水資源,也不消耗水資源,沒有核輻射危險。發展水電與燃燒礦物資源獲得的電力能源相比較,無論在資源方面還是在環境方面,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與煤電相比較,每1千瓦時的水電電量大約可以減少原煤用量500克和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克。以三峽開發工程為例,從生態角度説,三峽工程本身就是一項環保工程。作為清潔能源,水電是最清潔的,如果將三峽水電站替代燃煤電廠,相當於7座260萬千瓦的火電站,每年可減少燃煤5000萬噸,少排放二氧化碳約1億噸、二氧化硫200萬噸、一氧化碳約1萬噸、氮氧化合物約37萬噸以及大量的工業廢物,這對減輕我國和周邊國家及地區的環境污染和酸雨等危害有巨大的作用。由於水電的能源屬性使開發水電成為常規能源優質化、高效化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開發水電對於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能源系統也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水電開發應該放在中國未來能源發展的優先地位。
開發水電可以有效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從我國能源供應結構來看,目前我國能源供應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人均資源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 0%,能源發展受到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的雙重約束,調整能源結構,減少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是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我國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近7億千瓦,佔我國常規能源資源量的40%,是僅次於煤炭資源的第二大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水能資源總量最多的國家。根據勘測設計水平,我國水電有2.47萬億千瓦時的技術可開發量。如果開發充分,至少每年可以提供10億到13億噸原煤的能源。由此可見,開發水電可以有效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利用好豐富的水能資源是我國能源政策的必然選擇。
摘自《中國國情國力》2009/4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主要電網統調發電量比上年同期增長0.6%(日均),最高發電電力合計72644萬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長1.5%。其中,火電2087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2%;水電42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3%;核電77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4.8%。另外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火電機組發電量同比降低約5.19%;水電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18.06%;風力及光伏機組發電量同比增加約9.63%。 [1] 

能源結構結構調整目標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