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飲水困難

鎖定
中國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標準是指居民點到取水點的水平距離大於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過100米。
中文名
飲水困難
外文名
Drinking water problems
人口數量
困難人口總數為7000多萬
嚴重困難
嚴重困難的約2400萬

飲水困難內容簡介

正常年份連續缺水70~100天;水源型病區為飲用水含氟量超過1.1毫克/升,當地出生8~15歲人羣中氟斑牙患病率大於30%,出現氟骨症病人。

飲水困難中國情況

通過對2000年各省上報水利部的資料進行分析可知,中國農村人畜飲水困難人口總數為7000多萬,其中屬嚴重困難的約2400萬,主要分佈在丘陵山區、黃土高原、牧區、濱海島嶼以及高氟砷或水質受到污染的地區。

飲水困難成因分析

1 降水量時空分佈不均
中國降水量時空分佈不均是造成季節性缺水的主要原因。東南沿海年降水量可達1600mm以上,華北和東北地區在400~800mm之間,西北許多地區則少於250mm,因此西北地區缺水嚴重。一些地區多年平均連續4個月(一般6~9月)的最大降水量佔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80%以上,有的7、8兩個月的降水量佔全年的50%~60%;而連續3個月(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的最小降水量不到全年降水量的5%。由於年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節,冬春少雨,因此季節性缺水嚴重。
2 地形地貌和居住條件
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地區的地形地貌特徵是“河谷階地、梁峁溝壑、梁狀溝谷”,人與水的關係往往是“人高水低”。在深山區,山高坡陡,溝谷深切,不易取水;在高原丘陵區,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最嚴重,地下水埋藏深,不易開採;在岩溶山區,地面存不住水,地下水開採難度大;在濱海地區,源短流急,不僅降水不易攔蓄,而且海水入侵造成淡水缺乏。陝北志丹縣位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黃土層厚度50~150m,由於黃土質地疏鬆,垂直節理,易於崩塌侵蝕,水土流失極為嚴重,加之近年來連續乾旱,人畜飲水極為困難。雲南省宣威市屬滇東北岩溶高原北部,境內山高水低,最高海拔為2868m,最低海拔為920m。雖然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86.1mm,但由於大多數村民居住在海拔1700~2300m的山腰地帶,因此取水極為困難。
3 氣候變化,連續乾旱
由於氣候的變化,自90年代近十年來,西北、華北地區的降水量比上個十年減少了10%以上,部分省區多次出現大旱或連續乾旱。寧夏南部山區近十年的年均降雨量為315mm,比上十年減少了10%,而人口卻增加了27%;甘肅省近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為253mm,比1980年以前減少了16%,地面徑流減少。由於氣候變化,乾旱少雨,水源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許多泉水、溪水和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飲水困難。
水致地方病是指飲用水中微量元素過多或嚴重缺乏而引起的地方性非傳染性疾病。氟中毒是中國農村最常見的地方病。高氟地下水在中國分佈範圍很廣,涉及全國27個省、市和自治區。此外,自90年代初,在內蒙古自治區的5個盟市12個旗出現了砷中毒事件,已查清65個村屯的飲用水中含砷量嚴重超標,中毒人口已超過30萬。
5 人口增加,工農業用水量增大
隨着人口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增大,水資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據測算,在人畜飲水困難人口中至少有500萬屬於新增人口。河北省太行山區的地下水位與80年代相比普遍下降了10~20m。工業和城市迅速發展,高強度、大流量集中取水以及農業灌溉用水增加,生活用水被擠佔,一些原來吃水不難的羣眾因此進入了困難行列。
6 水污染
80年代以來,廢水排放和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已成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山西省70%的河水水質超過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有些指標超標十倍乃至數十倍,汾河、漳河等河流沿岸羣眾原來可以直接取用河水,由於污染出現了飲水困難;河北省井陘縣青石嶺村,50年代末修建了一條解決人畜飲水難問題的水渠,但因上游大量工業廢水的排入,水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超過國家飲用水衞生標準4.9~9倍。
7 投入不足
飲水困難地區多為貧困地區,經濟條件差,有的屬於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力和羣眾自籌能力十分有限。近年來農村居民對發展人畜飲水工程的要求十分強烈,但國家尚無解決農村飲水困難的專項資金,只是從以工代賑和財政扶貧資金中拿出少量用於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力度遠遠不夠。投入不足是制約當前農村人畜飲水工作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
8 技術力量薄弱
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的規模雖然較小,但技術性較強。如果同時考慮到建設、管理和使用的主體是村民,那麼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工作就尤為重要。有些地方的技術力量薄弱,難以滿足農村人畜飲水工作的需要,制約了已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正常效益的發揮。
9 其他
如個別地方對人畜飲水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存在漏報現象;還有的個別地方存在"關係工程",使有限的資金沒有真正用於解決最急需的人畜飲水工程上。

飲水困難對策和措施

1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山丘區(非岩溶山區):對於山高坡陡,地形複雜,居住分散,道路交通不便的山丘區,一般應以小型、分散給水工程為主。根據年降雨量的大小,有以下幾種情況:
在年降雨量大於800mm的地區(主要包括南方13個省及河南、陝西南部),應優先考慮利用地表水,以蓄、引為主,工程形式可採用小水庫、塘堰、水池、水窖等。
在年降雨量400~800mm的地區(主要包括東北三省,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陝西大部,甘肅、寧夏南部、東部以及青海、內蒙東南部),一般地上和地下都有一定量的水源,可根據其量值、利用的難易程度及當地的經濟條件決定工程措施。地下水條件較好的可以打井為主,降雨量達600mm以上的地區,尤其是那些居住分散的地方,可採用雨水集蓄工程等蓄水措施。東北地區一般地下水條件較好,因冬季氣温低,可以打井為主,井房採用地下或半地下式結構,以節省採暖費用。
在年降雨量小於400 mm的山丘區(主要包括內蒙西部,寧夏、青海、甘肅大部,西藏西部及新疆的絕大部分地區),氣候乾燥,蒸發量大,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很貧乏,但地下水受氣候影響較小,相對穩定,工程措施可以打井為主。在降雨量較大的地方,也可採用打井、蓄水相結合的方法,興建水窖等蓄水工程。
岩溶山區:主要分佈於廣西、貴州及滇東、川東、鄂西、湘西、粵北等地,北方也有零星分佈,除地形和居住條件與一般山丘區類似外,主要特點是岩溶發育,地表蓄水困難,地下水較豐富,泉水出露較多,水量較穩定。地下水埋深時空變化大,農村飲水多為季節性缺水。在解決方法上要優先考慮利用水量穩定的泉水。沒有泉水的地方,南方以攔蓄天然降水為主,適當開採地下水,蓄水工程以一家一户或聯户興建水窖、塘堰等小型工程為宜;北方岩溶區降雨量小,且滲漏嚴重,以打井為主,或井窖結合。
黃土高原區:土壤巖性單一,土層厚,植被差,溝壑縱橫,侵蝕嚴重,年降雨量小,且時間分配不均,強度相差懸殊。地表水少,地下水埋藏較深。宜採用開採地下水與攔蓄地表水相結合的辦法,但要合理佈置井位,減少打井費用。
濱海島嶼:年降雨量較大,但由於源短流急,尤其是一些海島,缺少河流和蓄水設施,地面淡水缺乏,地下水受海水入侵等影響,水質差。這些地方可以建小水庫、塘堰、雨水集蓄工程為主,充分利用豐富的降水資源。
2 廣泛籌資,加大投入,建立良性運行機制
由於中國尚無解決人畜飲水方面的專項資金,因此要加大投資力度,必須在爭取國家增加補助的同時,廣泛籌資,包括國際援助,堅持地方和羣眾自籌資金為主。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農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可引導農村羣眾自籌資金或通過股份制建立飲水工程。人畜飲水工程多數屬於小型工程,有的以户為單位進行建設,因此建立產權明晰、權責分明的管理和運行機制是人畜飲水可持續發揮效益的根本保證。貴州省畢節地區在1987~1988年,建設集雨水窖800多座,蓄水量4.5萬多噸,成功地解決了1.4萬多人的人畜飲水問題。具體做法是每人建窖33(以户為單位),國家每人補助30元,其餘羣眾自籌,自籌部分佔60%以上。河北省贊皇縣孤山村過去人畜飲水極為困難,由部分村民出資興建的“股份制”飲水井,不僅解決了1000多人的飲用水問題,還促進了該村棗園及農副產業的發展。
[2] 《我國農村人畜飲水困難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作者:王永勝李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