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滷煮

(北京地方美食)

鎖定
滷煮是北京一道著名的地方傳統小吃,它是將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搭配火燒一起食用。滷煮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説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
中文名
滷煮
分    類
北京小吃
口    味
鮮香
主要食材
豬腸,豬肺
特    點
食材多樣,湯汁濃郁。

滷煮歷史起源

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在北京最著名的是“小腸陳”,這道已有百餘年曆史、被認為只有窮人才會吃的小吃卻起源於宮廷。
清宮廷中有一道名為蘇造肉的菜餚。愛新覺羅·溥傑先生的夫人浩著的《食在宮廷》中介紹,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製的菜餚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製出一道肉菜供膳。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節氣不同,用不同的數量配製。這種配製的香料煮成的肉湯,因張東官是蘇州人,就稱蘇造湯,其肉就稱蘇造肉。後來傳入民間,加入用麪粉烙成的火燒同煮,便成為大眾化的風味小吃。出售蘇造肉的小販清晨在東華門外設攤,專為進入昇平署的官員做早點。
民國之後,什剎海一帶的飯館和東安市場的景泉居出售蘇造肉最有名氣。《燕都小食品雜詠》中有蘇造肉的詠詩一首:“蘇造肥鮮飽志饞,火燒湯漬肉來嵌。縱然饕餮人稱膩,一臠膏油已滿衫。”並注説:“蘇造肉者,以長條肥肉醬汁燉之極爛,其味極厚,並將火燒同煮鍋中,買者多以肉嵌火燒內食之。”
那麼蘇造肉又是怎麼演變成滷煮火燒的呢?“小腸陳”的創始人陳兆恩當時就是售賣蘇造肉的。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着,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
滷煮 滷煮

滷煮烹飪方法

主料:豬腸豬肺
配料:鹽、黃酒、醋、八角、肉桂皮、花椒、姜、香葉、老抽、麪粉、冰糖
步驟:
滷煮 滷煮
1、豬腸用鹽、黃酒、醋反覆抓洗,內壁、外壁都要洗乾淨,用温水沖洗效果好。
2、鍋中放清水,將豬腸放進去焯水(涼水下鍋)。
3、另起鍋,加開水、八角、肉桂皮、花椒、姜、葱、香葉、黃酒、陳皮、生抽、老抽、幹辣椒大火燒開,小火滷腸
4、麪粉加水揉成團,醒一會兒。
5、將醒好的面揉光,分割成小面劑,揉圓。
6、將圓面劑擀成圓片
7、平底鍋抹少許油,將餅烙熟(我們第一鍋抹油了,以後就沒再抹)。
8、滷好的豬腸切小段。
滷煮 滷煮
9、鍋中放少許油,煸炒郫縣豆瓣,將滷湯回鍋,燒開,加清水,加鹽、醬油、醋、冰糖、黃酒、南乳汁等煮開。
10、放入豬肺及豆腐泡燉。
11、最後加入豬腸煮開即可。
12、將燒餅切小塊,湯料及湯汁澆在燒餅上,加辣椒油蒜汁小葱末、醋調味。新烙的餅直接澆汁就可以吃,不用把燒餅放入湯鍋中煮,否則燒餅沒嚼頭了。但燒餅是隔夜的,就要煮煮再吃。 [1] 

滷煮吃法講究

滷煮 滷煮
滷煮火燒在北京人當中很受歡迎。火燒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腸、肺頭剁小塊,從鍋裏舀一勺老湯往碗裏一澆,再來點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熱騰騰的一碗端上來,火燒、豆腐、肺頭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還是小腸。腸酥軟,味厚而不膩,沒有任何異味。偶爾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滿口脂香。因為是老湯的緣故,口輕的人如果覺得湯口有點鹹,可以向店家要些白開水兑入湯中。

滷煮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滷煮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203 千卡
蛋白質 26.4 g
脂肪 8.3 g
膽固醇 469 mg
飽和脂肪酸 3 g
多不飽和脂肪酸 0.7 g
單不飽和脂肪酸 2.5 g
碳水化合物 5.6 g
675 mg
12 mg
153 mg
188 mg
68 mg
0.27 mg
2 mg
0.39 mg
0.35 mg
28.7 μg
維生素A 4200 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36 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42 mg
維生素E 0.14 mg
展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