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沭陽縣

鎖定
沭陽縣,簡稱“沭”江蘇省宿遷市轄縣,位於江蘇省北部,是江蘇三個省直管試點縣之一 [15]  [23]  [36] 蘇北唯一納入Ⅱ型大城市培育的縣份 [9]  ,地處徐州連雲港淮安宿遷四市結合部,總面積2298平方千米 [1] 截至2024年2月,沭陽縣6個街道、23個鎮、1個鄉,另轄1個經開區,縣人民政府駐沭城街道 [5]  [24]  。截至2022年末,户籍總人口197.56萬人。 [22] 
沭陽因位於沭水之陽而得名,古稱厚丘、懷文等。西漢時,始置厚丘縣。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沭陽是中國書法之鄉、中國淮海戲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紡織服裝名城、中國盆景培訓基地、中國攝影創作基地。 [32-33]  [35]  [40]  京滬高速公路在境內有4個互通口,沭陽河網密佈,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32條河流縱橫。 [30]  至2021年,沭陽是全國建成區面積最大、集中居住人口最多的縣城。 [28-29] 
沭陽縣有淮海戲工鼓鑼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的淮揚菜地區, [54]  特產主要有廟頭千張、顏集朝牌等。旅遊景點主要有沭陽美術館韓山風景區 [1] 素以改革創新聞名全國,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沭陽速度”和沭陽經驗。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連續躋身“全國百強縣”行列,連續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是蘇北唯一一家落户縣級城市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5]  沭陽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國家衞生縣城、省園林城市、省優秀管理城市,入選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3-4]  [9] 
2023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11.67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7.1億元。 [56] 
中文名
沭陽縣
外文名
Shuyang County
別    名
厚丘、建陵、懷文、潼陽、沭州
行政區劃代碼
3213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蘇省宿遷市
地理位置
江蘇省北部
面    積
2298 km²
下轄地區
6個街道、23個鎮、1個鄉,另轄1個經開區 [1]  [24] 
政府駐地
沭城街道
電話區號
(+86)0527
郵政編碼
223600
氣候條件
暖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65.88 萬(2022年末常住人口) [22] 
著名景點
沭陽縣南湖公園
城北公園
韓山風景區
火車站
沭陽站
車牌代碼
蘇N
地區生產總值
1411.67 億元(2023年) [22]  [56] 

沭陽縣歷史沿革

沭陽西周時,境域屬青州
春秋時,屬魯國,魯成公9年(前582年),在今縣西北建中城邑。戰國時,屬楚國。
秦統一全國後,初屬薛郡,後改屬郯郡。
西漢景帝封衞綰於建陵,在境內首立侯國,建陵今屬新沂市。武帝時,始設厚丘縣,隸屬東海郡,縣治為厚鎮。成帝封楚孝王四子為陰平侯,陰平始為侯國。東漢除侯國,置陰平、建陵二縣。
三國時魏黃初年間,立東海國,領厚丘、陰平、建陵等11縣。
西晉武帝裁陰平縣,封魯芝於陰平。陰平由縣變為采邑。
南朝宋文帝元嘉4年(427年)省厚丘,併入襄賁,另置僮縣,隸屬南下邳郡。劉宋勢力在南方,故僮縣為僑縣。宋孝武帝大明4年(460年),南下邳郡併入南彭城郡,僮縣遂屬南彭城郡。南齊復置厚丘縣,尋廢,置僮縣。梁武帝天監5年(506年),廢僮縣,置僮陽郡。
北魏正光5年(524年) [16]  ,裴邃攻克北魏建陵城,省建陵縣。東魏孝靜帝武定7年(549年),改僮陽郡為沭陽郡,兼置下城、臨渣、服武、懷文等4縣,隸屬沭陽郡,復置建陵縣。東魏還置臨沭郡並縣,尋廢。陳宣帝太建5年(573年),命吳明徵、裴忌領兵10萬進攻江北,擊潰北齊,佔領沭陽郡,下城、臨渣、服武三縣併入懷文縣。北周建德7年(578年),改懷文縣為沭陽縣。北周廢建陵縣。
隋文帝開皇年間廢沭陽郡,縣治遷入郡治,隸屬海州。隋煬帝大業13年(617年),土人反,改沭陽為沭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厚丘縣。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沭陽改屬泗州。咸亨5年(674年),還屬海州。五代、宋、元依唐制。
明洪武年間,沭陽從海州析出,隸屬淮安府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沿襲明制,清世宗雍正2年(1724年),改屬海州。
民國2年(1913年),屬徐海道。民國17年至37年,屬東海專員公署、徐海行政公署。民國29年(1940年)秋,中共淮海地委對境內區劃作較大變動。淮沭路以西、沭河以南,與泗陽部分地區合併,設泗沭縣抗日民主政府;縣西北置潼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北與東海鐵路南地區合併,建立東海縣(鐵路南)抗日民主政府;縣東和柴米河以北,劃歸灌雲縣抗日民主政府。所置縣皆隸屬淮海區專員公署、行署。民國34年(1945年)8月,沭陽屬蘇皖第六行政區。民國38年(1949年)5月,撤銷東海(鐵路南)、潼陽、泗沭縣,原轄區劃歸沭陽,宿遷部分轄區劃給沭陽,隸屬淮陰行政專員公署。
1983年,實行市管縣,屬淮陰市。
2011年11月,沭陽縣列為江蘇省直管縣三個試點之一。在維持試點縣(市)行政區劃、統計口徑隸屬關係和幹部管理體制不變的情況下,由省政府直接領導試點縣(市)政府的工作。試點縣(市)政府各工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接受省政府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或領導。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關於開展省直管縣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的通知 [6]  [23]  [36] 

沭陽縣行政區劃

沭陽縣區劃沿革

沭陽縣行政區劃明代以前無考,明代沭陽縣的行政區劃為9鄉81裏。
清初,沿襲明制,清順治10年(1653年),為9鄉17裏。
民國元年(1912年),沭陽縣區劃為9市1鄉。
民國17年(1928年),國民政府廢道存縣,沭陽縣改為10個行政區,即原來的9市改為一至九區,將1鄉改為第十區。
民國23年(1934年),沭陽縣364個鄉鎮合併為162個鄉鎮,設區公所、鄉公所。
抗日戰爭時期,為適應革命需要,曾在各縣邊境,設立縣級行政權限,這些縣級行政權限,大多以兩縣首字和邊境比較重要的地點命名,如泗(陽)沭(陽)縣、潼陽縣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些縣級解體,所轄區域大多併入原屬縣,但也有一些劃到其他縣等情況。
1950年,沭陽縣調整“區”行政區劃,整合為14個區,計252個鄉鎮。
1952年,撤銷十字區、增設李恆、胡集、房山、廟頭、丁集5個區,此時沭陽縣共計18個區,193個鄉鎮。
1953年,沭陽縣版圖縮小,沭陽縣所轄的安峯、房山、瓦基3個區,計33個鄉,共180個村劃歸東海縣。
1954年6月,撤銷廟頭區,原廟頭區所轄的廟頭、花園、聚賢、陳渡、沭河等5鄉劃入顏集區,其餘鄉劃入龍廟區;馬廠區的太平、陶碼2個鄉劃入李恆區;李恆區的馬屯鄉劃入章集區;並將塘溝鄉改為塘溝鎮;同年7月,沭陽縣版圖擴大,原淮陰縣文科區的紀蕩、嚴蕩2個鄉和葛蕩鄉2個村以及宋集區的效佐鄉劃入沭陽縣;同年10月,又增設十字區、撤銷丁集區,原丁集區的澗西、鮑蕩2個鄉劃入劉集區,原丁集區的蔡圩、湯圩、項蕩、胡圩4個鄉劃入新設的十字區,原丁集區的丁集、新集、臨河、張園等鄉劃入胡集區,沭城區的8個鄉劃入十字區。此時,沭陽縣共14個區、計164個鄉鎮。
1956年,沭陽縣又將區劃整合為8個區、1個鎮、83個鄉;沭城區的東關、建陵、東興3鎮合併為沭城鎮。
1957年,撤區並鄉,各鄉鎮版圖開始組建,但因沭陽縣版圖較大,沭陽縣又成立了4個“偽區”(劉集、馬廠、湖東、陰平),這些“偽區”沒有區政府,系沭陽縣派出機構;同年,將原來的83個鄉鎮,合併為36個鄉鎮,共轄580個農業社。
1958年,環城鄉併入沭城鎮,此後逐漸實行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第1個成立人民公社的為桑墟鄉,成立人民公社以後稱桑墟人民公社,簡稱桑墟公社,其餘鄉鎮相繼改為人民公社制。
1959年,撤銷4個“偽區”,又將整個縣行政區劃,改為7個“片區”,分別為沭城、馬廠、塘溝、隴集、湖東、濫洪、廟頭;丁集人民公社撤銷,與隴集人民公社合併,稱丁隴人民公社;濫洪人民公社更為為青伊湖人民公社。
1962年,沭城人民公社復原名,稱沭城鎮。
1965年,丁隴人民公社又將原丁集人民公社所轄區域析出,恢復其原所轄區域,稱丁集人民公社,同時恢復張圩、官墩2個人民公社建制。
1981年,增設萬匹人民公社;城郊公社更名為南關蕩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制,人民公社逐漸恢復為鄉、鎮,南關蕩人民公社改為南關鄉。
1986年,隴集、華衝、塘溝、廟頭、韓山5個鄉,撤鄉建鎮。
1999年,沂濤、桑墟、錢集、胡集4個鄉,撤鄉建鎮。
沭陽縣行政區劃圖(2020年版)
沭陽縣行政區劃圖(2020年版)(2張)
2000年,顏集、陰平(改稱潼陽)、高墟、龍廟、紮下、李恆、劉集、悦來、十字、耿圩、七雄、湯澗、章集、新河、賢官、青伊湖、湖東、吳集18個鄉,撤鄉建鎮,同時撤銷南關鄉建制,其轄域全部併入沭城鎮。
2001年,青伊湖農場由國營改為沭陽縣管理。
2005年,撤銷七雄鎮、章集鎮、十字鎮,設立七雄社區章集社區十字社區,這些“社區”由沭城鎮管轄。
沭陽縣轄域示意圖 沭陽縣轄域示意圖
2013年,撤銷沭城鎮,設立沭城、夢溪、南湖、七雄、章集、十字6個街道。至此,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5個鎮、8個鄉、1個農場,以及1個經開區。 [1] 
2021年3月,撤銷章集街道、東小店鄉,設立新的章集街道;撤銷錢集鎮、張圩鄉,設立新的錢集鎮;撤銷塘溝鎮、周集鄉,設立新的塘溝鎮;撤銷韓山鎮、官墩鄉,設立新的韓山鎮;撤銷桑墟鎮、茆圩鄉,設立新的桑墟鎮;撤銷李恆鎮、湯澗鎮,設立新的李恆鎮;撤銷高墟鎮、湖東鎮,設立新的高墟鎮;撤銷耿圩鎮、北丁集鄉,設立新的耿圩鎮;撤銷賢官鎮、萬匹鄉,設立新的賢官鎮;並將青伊湖農場劃入青伊湖鎮行政區域。 [5] 

沭陽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4年2月,沭陽縣下轄6個街道、23個鎮、1個鄉,計480個社區(村),另轄1個經開區: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縣人民政府駐沭城街道境內,辦公地址為蘇州東路42號。 [24] 
序號
鄉鎮(街道、場)
行政村居數量
(個)
面積
(平方千米)
人口
(萬人)
駐地
1
28
44
22.21
健康社區
2
10
45
4.76
夢溪社區
3
7
41
3.7
南湖社區
4
9
42
3.48
七雄社區
5
17
69
5.68
十字社區
6
21
97.22
7.44
章集社區
7
高墟鎮
22
124.68
8.39
高墟社區
8
20
109.37
6.98
耿圩社區
9
23
121.62
8.03
韓山社區
10
16
69
5.7
胡集社區
11
12
55
5.2
華衝社區
12
24
122.64
8.61
李恆社區
13
12
72
4.28
劉集社區
14
13
49
5.43
龍廟社區
15
7
47
2.79
隴集社區
16
24
84
7.22
馬廠社區
17
13
58
5.12
廟頭社區
18
17
88.54
6.05
錢集社區
19
12
71.19
5.4
濫洪社區
20
桑墟鎮
24
125.29
10.17
桑墟社區
21
20
101.73
7.42
塘溝社區
22
15
100
5.31
陰平社區
23
11
73
4.74
吳集社區
24
22
84.99
9.41
賢官社區
25
10
49
4.47
新河社區
26
14
69
6
顏集社區
27
21
95
7.66
太平社區
28
12
88
4.82
悦來社區
29
13
55
6.05
沙巷社區
30
11
48
3.26
西圩社區
-
總計 
480
2299.27
195.78
- 
參考資料: [5] 

沭陽縣地理環境

沭陽縣位置境域

沭陽地處江蘇北部,沂沭泗水系下游,屬魯南丘陵與江淮平原過渡帶。縣域介於北緯33°53′至34°25′,東經118°30′至119°10′之間,東西長60千米,南北寬55千米。東鄰連雲港市灌雲縣、灌南縣,南連淮安市漣水縣、淮陰區,西靠宿遷市泗陽縣、宿豫區,北接連雲港市東海縣徐州市新沂市,是徐、連、淮、宿四市結合部, [30]  總面積2298平方千米。 [15] 

沭陽縣地形地貌

沭陽縣地形呈不規則方形,地勢西高東低,大部分地面高程在7-4.5米。縣內最高峯韓山海拔70米,除潼陽、茆圩、劉集、悦來等鄉鎮有些崗嶺外,土地平衍。 [30] 

沭陽縣氣候

沭陽屬於暖温帶季風氣候,全境氣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年平均氣温14.1℃,歷年最高氣温一般在35℃—38℃之間,歷史極端最高氣温為38.9℃;歷年最低氣温一般在-4℃—-5℃左右,歷史極端最低氣温為-18.0℃。年平均降水量918.0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480.0毫米,年最小降水量625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2046.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5%,年平均風速為1.8米/秒,年平均雷暴日數28.3天,年平均暴雨日數3.6天,年平均大於等於35℃高温日數4天。 [30] 

沭陽縣水文

沭陽縣河網密佈,有新沂河淮沭新河等32條河流縱橫境內。 [30] 

沭陽縣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沭陽縣礦產資源豐富,藴藏非金屬礦9種,能源礦1種,其中藍晶石水晶雲母礦以及黃砂陶土等都具有較高開採價值 [1] 

沭陽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沭陽縣總户數50.62萬户,户籍總人口197.56萬人。其中,男性103.41萬人,女性94.15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9.8:100。户籍人口中,0-17歲人口48.52萬人,佔24.6%;18-59歲人口113.3萬人,佔57.3%;60歲及以上人口35.74萬人,佔18.1%。全年出生人口1.3萬人,出生率6.56‰;死亡人口1.36萬人,死亡率6.85‰。年末常住人口165.88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00.6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7%,較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22] 

沭陽縣政治

職務
姓名
縣委書記
縣委副書記、縣長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侯志娟
縣政協主席
寇建東
統計截止:2024年1 [7-8]  [26]  [47-48] 

沭陽縣經濟

沭陽縣綜述

歷史上,沭陽縣是革命老區、傳統農區,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縣、經濟弱縣,經濟社會發展長期處於全省“谷底”。1996年,步入新世紀以來,沭陽縣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22年,沭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308.45億元,比上年增長3.6%,經濟總量連續三年位列蘇北20個縣(市)第一位。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15.45億元,增長3.0%;第二產業增加值579.41億元,增長5.6%;第三產業增加值613.59億元,增長2.1%;三次產業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8.2%、62.8%、29.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8397元,按年平均匯率計算摺合11656美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8.8:44.3:46.9。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下降0.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1.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下降1.3個百分點。 [22] 

沭陽縣第一產業

2022年,沭陽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9.55億元,較上年增長4.3%;其中農業產值156.30億元,林業產值5.59億元,牧業產值24.48億元,漁業產值5.26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92億元。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19.76億元,可比價增長3.5%,增速比上年加快1.3個百分點。糧食播種面積277.86萬畝,增長0.04%;糧食總產量128.85萬噸,增長0.29%。生豬出欄量66.22萬頭,增長4.3%;年末生豬存欄45.06萬頭,增長8.2%;年末家禽出欄1237萬隻,下降5.9%;禽蛋產量1.54萬噸,增長8.6%。 [22] 
2022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
名稱
播種面積(萬畝)
增長(%)
總產量(萬噸)
增長(%)
合計
277.86
0.04
128.85
0.29
一、夏收糧食
140.67
0.03
54.88
0.52
#小麥
140.67
0.03
54.88
0.52
二、秋收糧食
137.19
0.05
73.97
0.12
#水稻
109.06
0.26
64.74
0.60
玉米
22.53
-3.78
82.26
-4.15 [22] 
2021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
播種面積(萬畝)
增長(%)
總產量(萬噸)
增長(%)
合  計
277.74
-0.04
128.48
-0.04
一、夏收糧食
140.63
-0.13
54.59
0.07
小麥
140.63
-0.13
54.59
0.07
二、秋收糧食
137.11
0.05
73.89
-0.12
水稻
108.78
-0.02
64.35
0.22
    玉米
23.42
2.42
8.58
3.81

沭陽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沭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6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6%;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36.40億元,增長9.4%;實現工業用電量51.20億千瓦時,增長6.0%,工業用電量佔全社會用電量的66.0%。分企業規模看:全年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087.27億元,增長2.4%。其中,大中型企業為295.72億元,增長1.5%;小微型企業為791.55億元,增長2.8%。營業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244家,比上年增加30家。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62.96億元,增長47.6%。分主要行業看:木材加工業實現產值297.43億元,增長16.8%;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實現產值170.61億元,增長6.9%;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產值118.61億元,增長41.4%;金屬製品業實現產值78.69億元,增長5.9%;紡織業實現產值62.66億元,增長6.8%。年末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在庫建築企業150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25.07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全年竣工產值77.18億元,增長52.8%。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001.43萬平方米,增長14.8%。 [22] 
202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
主要產品
單位
總產量
增長(%)
大米
萬噸
14.33
5.2
鋼材
萬噸
20.52
-72.3
銅材
萬噸
1.51
-24.0
化學纖維
萬噸
3.68
-0.7
塑料製品
萬噸
20.50
20.7
水泥
萬噸
124.17
-18.7
萬噸
6.67
-44.4
萬米
5001
-11.1
服裝
萬件
1726.31
-50.0
傢俱
萬件
34.92
-38.2
萬台
45.23
-2.9
人造板
萬立方米
1088.40
7.1
膠合板
萬立方米
763.75
3.5
人造板表面裝飾板
萬立方米
240.73
19.8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54.25
-24.8
鋼化玻璃
萬平方米
38.33
-1.4
鉛酸蓄電池
萬千伏安時
883.15
29.6 [22] 
建築業
2022年,沭陽縣共有資質等級以上在庫建築企業150家,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25.07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全年竣工產值77.18億元,增長52.8%。建築業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001.43萬平方米,增長14.8%。 [22] 

沭陽縣第三產業

房地產業
2022年,沭陽縣房地產開發投資78.31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215.20萬平方米,下降4.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96.10萬平方米,下降54.4%。 [22] 
貿易流通
2022年,沭陽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6億元,總量與上年持平。其中實現限額以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60億元,下降10%。分行業看,限上石油及製品類增長71.6%;限上中西藥品類增長45.6%;限上糧油食品類增長44.3%;限上汽車類增長0.5%;限上日用品類下降13.1%。對外貿易穩步擴大。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2152萬美元,增長1.8%;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達到73.1%。新設外資項目7個,完成對外直接投資額797.13萬美元;新設對外投資項目2個,完成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4324萬美元。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5.18億美元,增長11.4%;其中出口總額14.72億美元,增長12.5%。年末累存外資企業100家,其中當年新批外資企業6家。 [22] 
郵政電信
2022年,沭陽縣郵政業務總量10.16億件,下降5.0%;完成郵政業務總收入3.99億元,下降9.0%。電信業務總量3.64億元,增長10.5%;電信主營業務收入3.08億元,增長3.3%。年末固定電話用户6.12萬户;城市住宅電話用户1.36萬户,農村住宅電話用户2.87萬户。 [22] 
金融
截至2022年末,沭陽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53.91億元,增長10.3%;其中住户存款餘額689.54億元,增長17.9%。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003.43億元,增長14.6%;其中住户貸款餘額700.73億元,增長8.9%。 [22] 

沭陽縣社會事業

沭陽縣教育事業

2022年,沭陽縣考取清華、北大17人 [10]  ,連續11年穩居全市第一、蘇北前列。省沭中獲評北京大學首批“博雅人才共育基地”,華衝高中獲評省四星級高中,省沭中和沭陽如東中學雙雙躋身全省高中“前50強”,南湖小學獲評全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李恆初中成為淮陰師範學院實踐基地,新增省市內涵項目學校、特色學校14所。 [12] 
普通高等學校名單
學校名稱
辦學層次
辦學性質
主管部門
高職高專
公辦
江蘇省
參考資料: [45-46]  (截至2023年)

沭陽縣科學技術

2022年,沭陽縣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02件/萬人,增長47.2%。民營科技型企業總數2318家,增長10.0%。獲批省產學研合作項目15項,獲批省級鄉村振興項目2項,獲批省科技副總項目50個。完成市“5321”工程高科技成果轉化80項。 [22] 

沭陽縣文化事業

2022年,沭陽縣全年改建鄉鎮文化站2個,鄉鎮小劇場12家,建設成“鄉村書場”固定點位15個,創成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3個。舉辦“鄉情鄉韻”民間文藝展演、“非遺進景區”等各類文化惠民活動超350場,送戲下鄉達153場,舉辦美術展覽活動10期。 [22] 
2021年,沭陽縣博物館、文化館入選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獲評中國楹聯文化縣,是全省近十年來第二個獲此殊榮的縣份。 [12] 

沭陽縣醫療衞生

2021年,沭陽縣公立醫療體系建設加快,縣第一人民醫院實體化運作快速推進,婦幼保健院成功晉升為二級甲等婦幼保健院,韓山人民醫院順利通過省、市驗收,創成省農村區域醫療衞生中心。醫療水平持續提升,分級診療、基本藥物等制度日漸完善。 [12] 

沭陽縣基礎設施

沭陽縣因治所位居沭河北岸而得名。舊時多臨河建街,沿街闢巷。明正德七年(1512年)始築土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改建磚城,城市物宇簡陋,道路晴塵雨濘。新中國成立後,逐步改造舊城區,1956年城區南擴,1981年向東西兩個方向拓展,1987年城區面積拓展為6平方千米,東至圩東小河,南至308新改道線,西至淮沭河大堤,北至新沂河大堤,共建街道20條,人均居住面積為5.91平方米。截止2021年,城區面積達到85平方千米。 [13] 

沭陽縣社會保障

2022年,沭陽縣保障城鄉低保3.26萬户,涉及6.02萬人,救助資金3.74億元。救助流浪乞討117人、護送返鄉40人、站內照料8人、站外就醫3人,通過尋親網和尋親工作室成功尋親4人。培訓養老護理員386人,為困難失能、高齡老人提供政府購買居家養老上門服務40664人,為80週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發放尊老金3143.19萬元。對506名重點未成年人落實包保措施,受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下降26.7%,其中傷害類案件下降22.2%;受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下降17.7%。 [22] 

沭陽縣交通運輸

沭陽縣概述

2022年,沭陽縣公路總里程3813千米。公路客運量60.96萬人,增長38.0%;公路貨運量9103.35萬噸,增長45.9%。全年實施交通基礎設施項目21個,完成投資39.03億元;京滬高速公路沭陽段改擴建工程公路主線通車;連宿高速沭陽段一期工程主線土方工程全部結束;宿連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完成總工程量39.9%;宿連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完成桑墟古泊河船閘至華衝朱貴橋段6千米先行用地縣級組卷工作。 [22] 

沭陽縣公路

京滬高速公路公路穿沭陽縣而過,並設有4個互通出入口(潼陽、沭陽北、沭陽、胡集)。205國道和324省道、326省道、245省道穿境而過。 [2] 

沭陽縣鐵路

途經沭陽縣的鐵路主要有新長鐵路,境內設有站點—沭陽站淮沭新高鐵正式列入國家《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沭陽迎來“高鐵時代”。 [12] 

沭陽縣航運

高墟港位於沭陽縣高墟鎮境內古泊河上,有7個泊位。

沭陽縣歷史文化

沭陽縣方言

沭陽縣方言屬江淮官話洪巢片海泗小片沭陽話 [15]  ,縣內各地語言、語調有所差異,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如淮海戲、童子戲等,還有琴書、快板、鼓鑼等曲藝品種。

沭陽縣文化活動

淮海戲
淮海戲是江蘇地方戲的主要劇種之一,發源於沭陽,流行於蘇北宿遷市、淮安市、連雲港市以及徐州市、鹽城市部分地區和皖東北一帶。淮海戲的產生與發展,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沭陽縣2019年獲評“中國淮海戲之鄉”。
工鼓鑼
工鼓鑼又名“公鼓鑼”,是源自江蘇北部淮海地區的一種説唱曲藝,故又稱之“淮海鼓鑼”。明末清初,工鼓鑼在江蘇沭陽一帶基本形成,清嘉慶(1796年)年間,得到快速發展,並在宿遷、連雲港、淮安、徐州、鹽城等周邊地區廣為流傳,形成東汪門、西汪門、郯門和方門四大門派。它以表演方便、形式獨特、唱腔優美,説表自如而深受當地羣眾的喜愛。
童子戲
沭陽童子戲起源於唐朝,由古老的漢族祭祀舞蹈演變,以“開壇驅鬼”的形式流傳到民間,現已發展為具有鮮明地方色彩的傳統戲劇。自在沭陽誕生以來,一直髮展於沭陽,鼎盛於沭陽,並曾流行於淮安市、宿遷市、連雲港市,已有上千年曆史,在錢集鎮、胡集鎮、塘溝鎮、韓山鎮、西圩鄉、湖東鎮、十字街道等地得到傳承。
蘇北琴書
蘇北琴書民間俗稱“打揚琴”或“打蠻琴”, 是以第三人稱向聽眾講述故事,在故事情節進入角色時,一人多角色進行表演的一門説唱藝術形式。蘇北琴書在沭陽縣主要分佈於沂濤鎮的王圩村,馬廠鎮的廠南村、廠北村、大單莊村、老黃莊、丁莊村,七雄街道的高樹村、田橋村、夾灘村、桃園村、條河村、雙河村、道口村、陳河村、何莊村,章集街道的鮑莊村、丁莊村、葛老村、小穆莊村、戚莊村等,周集鄉、張圩鄉等。
據史志記載,蘇北琴書源自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蘇北琴書運用沭陽方言,有説有唱。伴奏樂器有墜胡、揚琴和木板,有時配醒木為輔助導具。演出形式分一人、二人及多人表演,一人稱“單腳梆”,二人稱“鴛鴦檔”,三人以上稱“羣口琴書”,以二人表演最為普遍。其音樂結構屬板腔體,主要唱腔調式有四句牌、二板(慢流水)、垛子口(快流水)、悲調(俗稱哀憐口)等。

沭陽縣文物古蹟

沭陽縣沭河水利風景區
沭陽縣沭河水利風景區(4張)
沭陽有較多的歷史古蹟和文化遺產,如新石器時期的萬北遺址、臧墩和六朝墓葬,西周時的孟墩、殷墩,前漢時的厚丘、陰平方城遺址,宋朝大科學家沈括留下的治水功業與虞姬誕生地有關的虞姬溝、虞姬廟、九龍口、霸王橋等;明代抗倭將領劉綎築的營壘,清代性靈派詩人袁枚留下的袁公藤和古典雅秀的逍遙廳,以及沭城東關口的四眼井。 [55] 

沭陽縣城市標誌

縣花:石榴 [43] 
沭陽是中國南花北移、北木南遷的優質馴化過渡地帶,自古就享有“花鄉”美譽。據史料記載,沭陽花木栽培始於唐代、盛於明清。小説《鏡花緣》中有“沭陽石榴甲天下”的記載,如今石榴成為沭陽的縣花 [43]  ;始建於明末清初的新河周圈花園聞名遐邇,老一輩革命家李一氓譽之為“胡家花園秀,淮海第一家”,相傳乾隆皇帝御賜的“卧牛望月”和“二龍戲珠”兩株樹樁盆景,至今仍然虯枝勁節,枝繁葉茂。當年在沭陽大地指揮戰鬥的陳毅元帥,也留下了“浪跡天涯烽煙路,唯見沭地馬前花”的美好詩句。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同志、習近平同志分別於2004年、2009年親臨沭陽視察花木產業,對沭陽大力實施花木富民、興農、強縣的發展戰略給予充分肯定,為沭陽花木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39] 

沭陽縣風景名勝

景點名稱
簡介
代表圖片
綠色生態遊
城內大街
昔日沭城只有一條主街道,分為東關大街、城內大街、西關大街三個部分。城內大街現指東至上海北路、西至柴沂北路路段。大街在宋代以前就已成型,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築懷文土城,明正德七年(1512年)北方義軍攻克,城廊被毀,萬曆年間築磚城,東有承暉門、西有宣義門、南有迎薰門,另有文峯塔、大成殿等建築。這是一條熱鬧非凡的商業街,騾馬街、東關口、上寺廟、屠橋口、圩東門、魚市口、染坊、槽坊、皮草行、三和公藥店、牙科、糧行等熱鬧非凡。大街兩側店鋪林立,青磚小瓦,石板鋪地,一直是全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清袁枚任知縣時,縣衙位於現紫藤花園內,袁枚曾在院內親植紫藤,至今200多年,現已被保護。大街沿線南北向道路眾多,有屠橋巷、紅土廟巷、馬巷、四老巷、大元頭巷、郝巷等。著名攝影大師吳印鹹於1923年拍攝的照片《曉市》,記錄的是大街東首承暉門市民趕早市的情景。 [44] 
蘇北明珠 蘇北明珠
沭陽縣南湖公園
沭陽縣南湖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公園總面積1193畝,園內設有南湖、中國·沭陽花木博物館、三維立體畫藝術館、兒童遊樂園、觀景亭、崇孝苑等景點,其中湖面面積442畝,由中心湖泊和西側景觀河兩大水體組成。中心湖泊是依據低窪地形挖掘而成,水體面積272畝,整個水面及佔地38畝的湖心島均按沭陽版圖形狀設計,湖心島上廣植沭陽縣花—石榴花,同時建有中國·沭陽花木博物館。
沭陽縣城北公園
沭陽縣城北公園,是沭陽縣的一座縣級歷史名園,始建於民國20年(1929年)。公園總面積120餘畝,其中湖面佔三分之一,公園內古樹名木繁多,有楸樹、梓樹等珍稀樹種,園內還興建了東籬菊圃和西苑牡丹,每年秋季的菊花展和春季的牡丹展,從規模和檔次上都位居蘇北地區前列。
城北公園 城北公園
沭陽花木大世界
沭陽花木大世界位於沭陽縣紮下鎮,佔地430畝,該景區闢有盆景區、苗木區、大樹區、散户區、生活區、服務區、辦公區等功能區域。景區建有“網絡信息中心”,利用“花木大世界網”、《江蘇花木行情》和《花木大世界報》及高立柱廣告等,為市場經營客商提供多方位的信息服務。
沭陽花木節 沭陽花木節
韓山風景區
位於江蘇省沭陽縣324省道南側,海拔65.9米, [30]  以韓山山水生態景觀為基礎,韓信軍事文化為特色,融文化旅遊、山地體驗、生態科普、遊憩健身、遊藝娛樂等功能為一體,內有攬勝台,菖蒲園、仙人湖等自然景觀,還有叢林玻璃漂流、七彩旱滑、天空之鏡等現代科普項目。
韓山風景區 韓山風景區
人文景區
吳印鹹故居
吳印鹹故居位於沭陽縣沭城街道揚州路北側,柴沂路東側。吳印鹹故居始建於民國初年,由吳印鹹父親吳紹矩初建,經東南大學精心設計、沭陽縣人民政府於2019年復原擴建了吳印鹹故居,總佔地面積11.53畝,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
吳印鹹故居 吳印鹹故居
沭陽美術館
沭陽美術館的主體建築由建築大師、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董丹申領銜設計,設計風格吸收中國書畫的筆、墨、紙、水、硯、印等載體的形態、質感作為表現元素,以墨、紙、印的黑、白、紅作為建築顏色,以中國書畫的虛實、輕重、疏密、開合、聚散等章法關係來佈局建築空間;整體建築採用族羣院落式,單體之間由中式巷道連接,加以景觀水使之厚重而不失靈動;紅色主樓有一光廳,置身其間有“閒庭信步”之感,名曰“雲庭”。 [52]  2017年,美術館獲江蘇省首批“中華海外文化交流基地”授牌。 [53] 
沭陽美術館 沭陽美術館
胡家花園
胡家花園位於新河鎮周圈村、周圈盆景長廊東側。胡家花園就是由第一位進士、抗葡英雄胡璉興建的,後經胡璉後人不斷擴建,特別是同樣考中進士、曾為康熙老師的胡簡敬,在康熙初年回鄉守孝,大修亭台樓閣,廣植奇花異草,並帶回康熙御賜的地柏盆景“卧牛望月”,已有近400年曆史,後人又培育出“二龍戲珠”,已有近200年曆史。

紅色景區
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位於沭陽縣張圩中心小學院內,佔地面積240平方米,建於1995年。紀念館共設淮海抗日根據地的開闢、淮海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為奪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而鬥爭、革命前輩在淮海、淮海抗戰英烈、淮海之子等六個展區,共展出歷史圖片700餘幅,實物50餘件。1995年創建“老淮海區革命根據地沭陽張圩德育基地”,2000年被省教委命名為“江蘇省學校德育基地”,2009年,創建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淮海抗日根據地紀念館

沭陽縣地方特產

沭陽縣是傳統的淮揚菜地區,傳統美食極具地方特色。本地菜注重刀工,口味清淡,不嗜辛辣。烹飪善用火候,擅長燉、燒、燜;選料尤為注意鮮活、鮮嫩。傳統菜品有軟熘長魚紅燒獅子頭、墨魚蛋糕等。 [54] 
特產名稱
簡介
代表圖片
千張是一種豆製品,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譜》中就提到“沭邑西”豆腐與千張,説明在清乾隆年間,袁枚主政沭陽時,“沭邑西”的千張就有聲譽。在清朝末年,沭城西北的廟頭鎮與高流鎮就有兩户制千張的高手,廟頭鎮的姓仲、高流鎮的姓施。後來,仲氏將千張製作工藝傳給冷莊的曹氏,施氏也從高流落户到廟頭北的青芝坊(今桑墟鎮青坊社區)。
廟頭千張 廟頭千張
顏集朝牌
“朝牌”是沭陽對烤牌的稱呼,是燒餅類食品的一種。因烤牌的形狀酷似古代大臣上朝時手持的笏,故又稱朝牌。沭陽“朝牌”起源於宋代,以“顏集朝牌”最為著名。顏集朝牌的品種主要有:“刻花朝牌”“白板朝牌”“鹹朝牌”“甜朝牌”等四大類。
顏集朝牌 顏集朝牌
“錢集老鵝”也稱鹽水鵝,屬手工加工作坊手藝,選用兩年生以上老鵝,經過人工宰殺、醃製後,配以中草藥等輔料經草鍋清煮而成。其色純、肉香、不膩,是一道傳統而獨特的地方風味菜餚,剛出鍋的鵝可即食,作為冷菜更佳。
錢集老鵝 錢集老鵝
喬氏燻燒選料新鮮,製作工序極其複雜和精細,多達30道工序。加工:選好豬頭等材料,按部位割取下來,如耳、舌、腸、大小肚等,進行細加工清洗、清除豬毛、髒物,有專人檢驗,合格才能進行製作。焐煮:把清洗加工完的豬頭、豬耳等放在大鍋裏焐煮。焐煮時,不可將所有部件放在一鍋焐,要把豬頭和其它部件分開來煮,一是防止煮的部件有爛有不爛,二是防止味道混雜,如大腸不可與其它部件放在一起焐煮,只能一種一焐。焐煮時要掌握火候,不爛不行,過爛也不行,要恰到好處,所以必須精心看管。佐料:焐煮時的佐料十分重要,如姜、葱、椒、茴香等十多種配料分別按燻燒的分量和類別進行掌握,配料樣數增減因燻燒的品種而定。另外,在放佐料和食鹽的過程中,要分類掌握,有的可由少逐漸增多,慢慢調節,最後達到最佳味道。
喬氏燻燒 喬氏燻燒
參考資料:

沭陽縣著名人物

沭陽縣歷史悠久,從考古已發掘的古遺蹟和古墓葬可以看出,從新石器時期到西周、戰國、漢、唐等重要歷史時期沭陽境內都留下了人類活動的遺蹟。相傳秦末沭陽人虞姬,文武兼備,隨夫項羽南征北戰,留下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晉末趙倫之起兵協助劉裕建宋,官至領軍將軍 [1] 
名錄
生卒年
簡介
-前202年
秦末漢初人,項羽愛姬,沭陽顏集鎮虞溪村人,性剛烈,善歌舞,習武藝,隨夫征戰四方。
1716-1797年
字子才,小字瑞官,號簡齋,又號存齋,晚年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曾任沭陽知縣。
1031-1095年
字存中,錢塘(今杭州)人,北宋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科學家,曾任沭陽主簿。 [11] 
1469-1543年
字重器,別號南津,沭陽新河人。明弘治18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及第,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調閩廣二省兵備道,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後任户部侍郎,晚年兼修國史。
1631-1695年
字又弓,沭陽新河人。20歲中舉,順治12年(1655年)二甲77名進士,時年24歲。胡簡敬與博學能文之士一道收集資料,悉心編纂《沭陽縣誌》,歷時10個月,縣誌殺青,凡29類,13萬言,刊行於世。
1718-1781年
字景文,沭陽人。吳九齡授山西長治縣令。在長治義田義冢,收容流民,於梧州造橋利民。清乾隆46年(1781年),卒於任上,享年63歲。
1775-1829年
字映華,號枳村,亦寫作梓村,沭陽人。少年聰慧,被譽為“神童”,有志經史,振羽詞壇。清乾隆56年(1791年),16歲補諸生,嘉慶6年(1801年)拔貢。後因考試受牽連,無端謫居常州,不準應試。作品有《易旨》《天爵堂集》《茆宇集》《感紅軒詩》《述坡詩存》《艾學詩存》等12種。

乳名小開,字萃堂,祖籍安徽歙縣。清嘉慶年間流寓沭陽,開聚天資聰明,家貧不能就讀,被迫經商,他注重有無盈虛消息,操縱利權,衡量輕重,常獲巨利。太平軍進攻江北,先後佔領淮揚,商賈多逃避戰亂,關門歇業。開聚則乘機擴大營業,獲利頗豐,家資逾百萬,創商號“程震泰”,遂為淮北豪富。
1899-1931年
字松仙,原名吳苓生,曾用名(化名)吳麗石,吳力石,趙雲容,盧一之等。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人。 北滿最早工人運動的領導者。1918年入北京匯文中學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3年2月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暑期,由李大釗介紹,受黨組織委派,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曾經擔任中共滿洲省委組織部長,中共山東臨時省委書記。1931年4月在濟南英勇就義,時年32歲。
1841-1915年
女,又名淑曾,小字觀音,字古香,海州人。劉清韻6歲即從師學習,愛好文學,擅長詩詞,精通書法、繪畫。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萊仙館傳奇》、《小蓬萊仙館曲稿》等共24種。她是晚清一位有成就的女文學家。她隨丈夫錢梅坡南遊杭州,在紫陽書院聽講,並與著名學者俞樾結下師生之誼,晚年回沭陽鄉居。 [57] 
1925年4月—
1940年10月參加新四軍。曾參加濟南、淮海、渡江、上海、一江山島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長江”艦首任黨代表、“開封”艦政委。1951年~1953年選派蘇聯留學,後任海軍指揮學院副院長。1988年授予海軍中將軍銜,獲獨立功勳榮譽章。 [49] 
1935-2022年
1935年出生於江蘇沭陽,是京劇藝術大師荀慧生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61年,宋長榮拜四大名旦荀慧生為師,深得荀派精髓。他主演過70多出傳統和現代劇目,尤以《紅娘》一劇蜚聲海內外,多次進京,兩次赴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加拿大交流演出,被人們譽為“活紅娘”。 [50-51] 
1958年6月—
現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25]  ,曾任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部戰區司令員、國慶70週年閲兵總指揮、上將軍銜。
參考資料:

沭陽縣榮譽稱號

沭陽縣先後獲得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3]  、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國家衞生縣城 [4]  、江蘇省園林城市等眾多榮譽稱號。
2013年8月,正式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
2015年9月,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授予國內首個中國盆景培訓基地”稱號。 [33]  [39]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31] 
2019年10月,沭陽縣獲授“中國淮海戲之鄉”的稱號。
2021年12月,中國楹聯學會正式授予“中國楹聯文化縣”稱號。 [40] 
2022年11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紡織服裝名城”稱號。 [32] 
2022年12月,入選2022年省級地名文化遺產名單(古城地名)。 [14] 
2022年12月,入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2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排名第72。 [20] 
2023年5月,入選壹城智庫“2023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排名第55。 [21] 
2023年7月,入選2023賽迪百強縣,排名第62。 [27] 
2023年9月,入選“新華指數·高質量發展百強縣(2023)”,排名第58。 [34] 
2023年9月,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沭陽縣“中國攝影創作基地”。 [35] 
2023年11月,入選賽迪顧問“2023中國縣域投資競爭力百強”,排名第50。 [38] 
2023年11月,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指數“2023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排名第58。 [41]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稷夏全國縣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第56。 [42] 

沭陽縣友好城市

區域(AREA)
城市(CITY),國別(COUNTRY)
締結時間(DATE)
國內
江西省井岡山市
CHINA
2013-04-18
雲南省雙柏縣
2023-03-01
國際
塞爾維亞丘普里亞市
The city of Chupriya, Serbia
2018-07
參考資料: [17-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