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工鼓鑼

鎖定
工鼓鑼又名淮海鑼鼓,是流行於江蘇省蘇北地區廣泛受到人民羣眾歡迎的一種地方傳統曲藝形式。工鼓鑼表演方便,自由靈活,藝人只攜帶一鼓一鑼,擺上一條長凳便可説唱。使用的樂器,一鼓一鑼,鼓小如球,兩旁有環,宜吊於鼓叉上;鑼小如盤。左手敲鑼,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陽十字鎮,鑼出蘇州。
中文名
工鼓鑼
別    名
淮海鑼鼓
類    型
一種地方傳統曲藝形式
特    點
表演方便,自由靈活

工鼓鑼簡介

據藝人口碑,它的形成和大禹治水(史載禹的父親鯀因治水失敗,被處死東海縣羽山)有關,但據有關專家考證,大約在清代中葉,工鼓鑼才形成了完整的説唱形式。清同、光年間,在蘇北地區極為盛行,不僅聲名顯著的藝人輩出,而且形成了不同的藝術以派,爭奇鬥妍。
革命戰爭時期,在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和民主政府的關心領導下,工鼓鑼藝人組織起來,成立各種“藝人救國會”、“藝人集訓隊”等進步組織,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編唱了《打倒小東洋》、《偽軍十嘆》、《反掃蕩》等新書目,起到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作用。一些藝人利用特殊身份,親身參加革命戰爭。有的為革命光榮犧牲。在淮海戰役中,藝人踴躍支前,鼓舞士氣,被淮海地區民眾親切地稱為“淮海鑼鼓”。
工鼓鑼屬於吟誦類的傳統戲曲藝術,其聲腔是在海州一帶方言的基礎上轉化而來,帶有似唱非唱、説唱相間的特點。唱腔淳厚質樸,説表豐富多彩,活躍在街前屋後,農家場院,極受蘇北地區人民羣眾喜愛。到1985年統計,連雲港市灌雲縣以此謀生的職業藝人就有兩百多人。工鼓鑼的書目有150多部,其中現代題材的書目約佔三成。
上世紀90年代後,工鼓鑼藝人在城鄉鋭減。代表藝人張同舉,曾參加1958年8月全國第一屆曲藝會演,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2000年9月,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張同舉“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榮譽稱號。2006年,入選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工鼓鑼發展沿革

工鼓鑼起源於江蘇沭陽,唱腔與道白全部都是沭陽方言,或是沭陽話夾上中州韻。工鼓鑼數百年來,已分為四大門派,即東汪門、西汪門、郯門和方門。
約在明朝中葉,蘇北至山東一代曲藝分張、沙、楊、韓、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門派。工鼓鑼屬“李門”。一百多年以來,灌雲、漣水、泗陽等地的淮海鼓鑼藝人都是由沭陽四門傳藝過去的,高溝(當時屬沭陽)有著名藝人汪同坤(距今140年左右),稱“東汪門派”。大徒弟在灌雲五丈河名餘開發,唱《棋盤會》、《湘江會》等最拿手,二徒弟住漣水史家碼,名朱有,唱《大周》、《大宋》最拿手。三徒弟喬開業住漣水灰墩,唱《十把穿金扇》最拿手。漣水現代著名藝人靳華章(已病逝)的師傅就是沭陽王澗村王開成老先生(故世五十餘年),靳華章是沭陽郯門後代,此人唱書口白技藝高超,唱腔優美動人,聲情並茂,繪聲繪色,語言邏輯性強,有“撒土不漏”之譽,有“江南梅蘭芳,北方靳華章”之美譽。漣水另一名藝人李文學是沭陽沈開俊的徒弟。
西汪門派住沭城後仲園,始立門派者高萬友(已故),善唱小滾板,拿手書目為《東漢山》、《八仙島》、《説唐》等。有師兄孫玉祥(沭陽北丁集人)收徒弟曹友林(泗陽人)。現在沭陽的名藝人郯士龍就是高萬友的徒孫。
沭陽最大門派是“郯門”。著名藝人郯木槓(外號)又稱郯大肚子(意即肚裏書目多,會唱),郯木槓是秀才,很有學問。善編書、唱書,大弟子喬開生是沭陽的“大唱家”,喬開生的大弟子黃永新,是沭陽縣曲藝協會名譽會長,市政協委員黃金才的父親。黃金才是江蘇省曲藝家協會會員,肚裏書目多,唱腔粗獷渾厚,沉穩,語言紮實,吐字清楚,無過多動作表演。全憑語言聲色拿人,對曲藝的説唱技巧頗有研究,他的門徒約佔沭陽鑼鼓藝人的一半。
萬匹大房村的方開傑(距今一百二十多年)別號“小台炮”屬“方門”。此門派人現在已基本為其他門派所化,只興傳至兩三代就不太有名了。後來有些藝人從師不專一,吸收眾家之長,自成風格,在藝人中稱為“海青腿”,這就不作專論了,總之,根據老藝人王龍揚、仲維禹先生所述,工鼓鑼源於沭陽,流於灌雲、漣水、泗陽、東海、連雲港等地。工鼓鑼藝人大多是男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有極少數女性藝人。 [1] 

工鼓鑼表演形式

工鼓鑼表演方便,自由靈活,藝人只攜帶一鼓一鑼,擺上一條長凳便可説唱。使用的樂器,一鼓一鑼,鼓小如球,兩旁有環,宜吊於鼓叉上;鑼小如盤。左手敲鑼,右手敲鼓。鼓出淮安及沭陽十字鎮,鑼出蘇州。工鼓鑼藝人解放前都是男士,解放後開始有少數女性藝人。鑼鼓經有開場鑼、收場鑼、唱腔鑼;唱詞有三字、五字、七字、十字四種句式。藝人演唱的書目很多,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傳統書目,演唱的多為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其中又分為有版本書目和無版本書目兩種;另一類即是藝人在近代和現代新編的配合時政宣傳的書目。

工鼓鑼唱腔特點

工鼓鑼的唱腔比較單調,説多於唱,唱法一般分兩種:一種是“浮調”,一種是“老工調”。浮調(不帶膛音)多用於針線匾和悲嘆的內容,老工調(帶膛音)多用於刀馬詞和“叫頭”、“悲腔”、“喜腔”、“揚子聲”、“滾板”、“數板”等。
鑼鼓經有[開場鑼]、[收場鑼]、[唱腔鑼],開場鑼分[鳳凰三點頭]、[三垛腳]、[長番鑼]、[短奮鑼]等,唱腔鑼中分[老八板]、[慢流水]、[點點花]、[一盆水]、[魚嘖嘴]等幾種鑼鼓經。
淮海鼓鑼的唱唱分三字、五字、七字、十字四種句式的唱法。三字稱“贊”,五字叫“垛”,七字叫“韻”,十字叫“清”。 [2] 

工鼓鑼主要劇目

1、有版本曲目:《封神演義》、《東周列國》、《西漢》、《東漢》、《説唐演義》、《東西晉》、《薛仁貴徵東》、《武則天篡位》、《樊梨花徵西》、《羅通掃北》、《劉金定下南唐》、《薛剛反唐》、《大月唐》、《精忠嶽傳》、《楊家傳》、《大英烈傳》、《金鞭記》、《煙雲嶺》、《絲滌黨》、《八美圖》、《穿金扇》、《醒獅圖》、《五花圖》、《劍俠奇中奇》、《大五義》、《小五義》、《大八義》、《小八義》、《彭公案》、《施公案》、《包公案》、《柳公案》、《天寶圖》、《響馬傳》、《西遊記》、《水滸傳》等。
2、無版本書目:藝人自己創造的有《義氣圖》(漣水縣楊口袁池編)、《水漢山》(沭陽高萬友編)、《十三寶》、《七義梅》、(灌雲孫立同編)。也有從山東大鼓移植過來的書目,如《九蓮燈》、《六珠樓》等。還有一些流行的傳統書目,如《九龍平洋傳》、《梁紅玉》、《再生緣》、《孟麗君》、《李官保投親》、《南洋傳》、《七劍十三俠》、《七子十三孫》、《金鐲玉環記》、《聚義圖》、《龍燈圖》等。
3、近代和現代節目:《野火春風斗古城》(改編本)、《三對紅星》、《上海奇案》、《虹橋公墓》、《林海雪原》(改編本)、《北山游擊隊》、《長江游擊隊》、《渡江偵察記》、《烈火金鋼》(改編本)、《黃師長探家》、《無名牌手錶》、《平原槍聲》、《海島女民兵》、《紅燈記》等。這些書目大多是藝人根據革命戰爭故事改編的。解放前在三大革命運動時期自編自唱的時政宣傳的短小節目,如《大生產》、《婦女解放》、《送子參軍》、《送軍鞋》、《大破鄭樓》、《大戰程道口》、《大戰雙溝》、《淮海戰役》、《十大光榮》等。這些書目的演唱,對鼓舞人民、團結人民、打擊敵人起到了很大的宣傳和教育作用。 [3] 

工鼓鑼傳承人介紹

張法言,男、1946年8月出生,沭陽縣桑墟鎮人,1979年參加曲藝協會,歷任組長、副會長,1988年任會長至今,2001年任宿遷市戲曲、曲藝協會副會長,沭陽縣文聯理事會理事。得師傅、師祖真傳外,另得於師叔孫慶華、李俊生,義父譚士龍多人真傳,唱腔轉調、書目絕詞絕句好、白口連貫、道白快慢有佳。書目場次有三百餘場。張法言唱腔變調好,書場場威大,白口連貫,唱詞好。代表書目有《飛龍傳》、《十粒金丹》、《五劍十三寶》、《金剛萬福圖》、《六明珠》、《古蘭英徵西》、《大清傳——六牡丹》。
傳承譜系:第一代沈光閃,第二代沈蘭亭,第三代沈開俊,第四代葉善唐,第五代湯傳標,第六代張法言,張法言收徒張其文、灌南湯溝合雲柱。
楊金枝,女,1971年6月出生,沭陽縣高墟鎮人,1985年參加曲藝至今,現任沭陽縣曲藝協會副會長。得師傅真傳,並有揚、吳、王、張門派傳人指導,有實學。唱腔優美動人,鑼鼓敲打技藝較高,代表劇目有《隋唐》、《東西唐》、《後周》、《劉金定下南唐》、《南宋》等。書目有二百多場次,在本地影響力很大。
傳承譜系:第一代方開甲,第二代徐寶德,第三代張頂山,第四代許學乙,第五代楊金枝,收徒範二寧。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