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萬三

(元末明初商人)

鎖定
沈萬三(生卒年不詳),本名沈富,又名沈秀,字仲榮,號萬山。行三,時鉅富為萬户,故世稱萬三。祖籍江浙行省湖州路烏程縣(今屬於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後遷居蘇州。中國元末明初富商。商人沈祐第三子。 [5-6] 
其父始徙於平江路長洲縣(今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之周莊,率族人開墾荒地,以農業發家。沈萬三繼承父業,率其子弟盡力農事,廣闢田宅,富累金玉,又以周莊作為商品貿易與流通基地,廣集貨資,迅速成為江南第一豪富。 [5]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明太祖攻蘇州城,張士誠賴沈萬三等蘇州百姓大力支持,固守蘇州達八月之久。城破後,明太祖對蘇民採取報復措施。沈萬三見形勢嚴峻,主動示好,先是幫助修建南京城,資助築城資金三分之一。明太祖欲犒軍,又請求代出犒銀,明太祖問其“百萬軍能遍賞乎”,沈萬三答以每軍可犒銀一兩。明太祖忌憚沈萬三收買軍心,起意殺之。馬皇后多次勸諫,謂沈萬三固然富可敵國,然而未嘗為不法之事。遂免死,改為抄家,流放雲南,後客死異鄉(另説未流放雲南)。 [5] 
全    名
沈萬三
別    名
沈秀
仲榮
萬三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湖州路烏程縣(今屬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
主要成就
通過開展海外貿易,成為江南首富
本    名
沈富

沈萬三人物生平

元朝中葉,沈萬三的父親沈祐由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今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沈家漾村遷徙至周莊東垞,後又遷至銀子浜。沈萬三在致富後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築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有了舒適的住宅;但不久,沈萬三被朱元璋發配充軍,在雲南度過了他的餘生。
沈萬三塑像
沈萬三塑像(3張)
沈萬三在沈莊、周莊、蘇州、南京、雲南都留下了足跡。沈萬三始終把周莊作為他立業之地;“萬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許,即東莊地及銀子浜、倉庫、園亭與住宅互相聯絡”(《周莊鎮志》卷二),“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明·楊循吉《蘇談》)。儘管他受到張士誠、朱元璋的封賞,但他不願離開這塊寶地。元止仲,吳縣人,沈萬三延為西賓,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鎰“(《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可見,他連自己的子孫都要留在這塊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養,使沈家久盛不衰。
沈萬三本名沈富,字仲榮。其父,乃自湖州路烏程縣南潯鎮遷徙至平江路長洲縣東蔡村的沈祐。沈萬三之弟名沈貴,字仲華,又號“沈萬四”。沈貴二子:長沈德昌;次沈漢傑,生於延祐七年,卒於洪武四年。沈萬三,元末明初人。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作為鉅富的別號。萬三是對他的一種社會稱呼,他本名富,字仲榮,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國首富。如果大家到過古鎮周莊,在您對古城秀色稱讚不一的時候,或許您沒有想到,周莊就是因為有了沈萬三,才成為江南著名的古鎮的,不但是周莊受惠於他,南京城的建城,沈萬三還有一半的功勞,因為是富可比國的他因為朱元璋的眼紅而被逼出資與明朝共同建成了南京城的。
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的《明初鉅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中説沈萬三的發家,是從自己的勤勞墾殖開始的。“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説明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他有了立業的根本。以後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使其財富的積累更上一個層次。
“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莊鎮志》卷六.·雜記)。經過原始積累,並且他得到了陸氏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同時開展“國際貿易”也就是“通番”賺取了巨大財富。
沈萬三塑像
沈萬三塑像(2張)
據《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説:“蘇州沈萬三一家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他是通過墾殖而積累原始財富的,接着善於利用別人的金錢,並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開展對外貿易活動,擴大資本。
從而使他迅速成為“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周莊“以村落而闢為鎮”,也實為沈萬三之功。關於沈萬三富豪事,民間甚至傳説他有一隻聚寶盆等等,由此反映出他財富多到不可勝數,生財聚財技巧高超。至今,蘇州、南京、鎮江浙北、安徽一帶仍廣泛流傳着關於沈萬三的發財、豪奢、田產、經商以及家庭生活諸方面的許多故事、傳説。
明史》裏也有好幾處提到沈萬三,其中一處在大腳馬皇后的傳記裏寫得明白:吳興(今浙江湖州)的富民沈秀,也就是沈萬三,幫朱元璋修築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請求出資犒勞軍隊。朱元璋發怒説:“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馬皇后進諫説:“你老婆我聽説法律這個東西,是用來誅殺不法之徒的,但不是用來誅殺不祥之人。老百姓富可敵國,是老百姓自己不祥,不祥之民,蒼天必然會降災禍給他,陛下又何必再殺他。”朱元璋聽了有些解氣,饒過沈萬三沒殺,把他流放到雲南去了。
正史如此説,自然許多人相信。老百姓善良,不太願意一個財富傳奇老死邊陲,就編造故事説他在雲南得道成仙,康熙年間還有人在到處散播奇遇,説自己在雲南見到了長生不死的沈萬三。
不過很可惜,傳説當不得真,正史説的,也並不見得就一定正確。《明史》為清人編撰,出於政治目的抹黑明朝的文字隨處可見,但史實告訴我們:沈萬三其實是個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於元朝,死於元朝。
乾隆年間編纂的《吳江縣誌》裏説,“張士誠據吳時,萬三已死,二子茂、旺秘從海道運米至燕京”。編纂者的史料來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寫的《吳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兒女親家,莫旦説的話,《吳江縣誌》的編纂者自然不敢怠慢,但欽定的正史已經出版發行,他們也不敢推翻,所以只好在後面加上一段註釋:莫旦説張士誠佔領吳會的時候沈萬三早已經死了,但《明史》裏又説沈萬三幫高皇帝(朱元璋)修南京城,請求犒勞軍隊,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誰對誰錯,我們也搞不清楚。
沈萬三塑像
沈萬三塑像(4張)
張士誠的軍隊佔領吳會的時間是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1368年才建立明朝。這就等於是説:按照莫旦的説法,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時候,沈萬三至少已經死了12個年頭,死人既不會從墳墓裏爬出來替他修城牆,也不必再擔心被他抄家流放。
沈萬三至少有三個兒子,除了《吳江縣誌》提到的“二子茂、旺”之外,還有一個兒子叫作沈榮,沈榮又有個兒子叫沈森。
元末明初人王行為沈榮父子撰寫過墓誌銘,其中明確提到:沈榮死於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秋八月,享年71;沈森與父親死於同年,享年48。
推算下來,可以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的時候,沈萬三的兒子沈榮已經62歲,孫子沈森已經39歲,如此,沈萬三的年齡在80歲上下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就此斷定沈萬三活不到80歲,看不到明朝的建立有些過於武斷,但從這組數據中,至少可以推翻正史裏所記載的沈萬三得罪朱元璋,被充軍流放雲南的説法。
明軍洪武十四年(1381年),才正式對雲南用兵,次年平定該地,雲南正式納入朱元璋的版圖。即便沈萬三此時還活着,而且就在明軍平定雲南的同年就被充軍流放到那裏,其年齡至少也已經在100歲上下,這可能嗎。流放百歲老人,在中國歷史上等同於奇談怪論,要知道,這是一個以孝為基礎,以忠為目的的社會,尊老是它最基本的意識形態
沈榮的墓誌銘裏還提到:“初,榮父(即沈榮)之先君子(即沈萬三)遊於故侍講袁文清之門……”,沈榮洪武九年的時候去世,墓誌在提到沈萬三時,使用了“先君子”這個稱呼,這已足以證明沈萬三在洪武九年時早已去世。
墓誌銘裏還提到,沈榮在主持家族事務期間,曾建積善堂用來“承夫先志”,也就是繼承先人的遺志,同時以資紀念。“先志”,無疑也意味着沈萬三已經去世。沈家積善堂建於元代末年,這就等於説,沈萬三在沈榮建造積善堂之前,也就是元末的時候早已去世。
如此,結論也就自然而然地出來了:鑑於沈萬三的一個兒子沈榮生於1306年,可以推斷沈萬三大致出生於1286年前後;依據莫旦的記載,和沈榮的墓誌銘,可以推斷沈萬三死於元朝滅亡之前;總體上,沈萬三大略活了六七十歲。
也就是説,生是元朝人,死是元朝鬼,傳説中被朱元璋流放雲南的沈萬三,沒做過一天朱元璋的子民;甚至沒見過朱元璋,不知朱元璋為何方神聖,也極有可能。
沈萬三從江南鉅富到家破人亡,都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
沈萬三塑像 沈萬三塑像
洪武六年朱元璋攻蘇州城。當時,張士誠之所以能固守蘇州達八月之久,是因為得到蘇州富民在財力上的支持。作為蘇州富民之首的沈萬三,當然出力非凡了。城破之後,朱元璋對蘇州富民甚至老百姓恨之入骨,採取了一系列報復措施。沈萬三是個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形勢的嚴峻,只能大拍皇帝的馬屁以求得太平。
先是朱元璋要建南京城,沈萬三就“助築都城三分之一”,即現今南京城牆中華門到水西門一段;後來索性想趁熱打鐵,請求出資犒賞三軍,這一下拍到皇帝馬腳上。朱元璋大怒,“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好在馬皇后還算清醒,覺得有點過分,勸道:“不祥之民,天將滅之。陛下何誅焉!”沈萬三才保住小命,發配雲南,最後客死他鄉。這是洪武六年的事。
俗語説,“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沈萬三家族財產損失大半,家人又發配雲南,但家族仍然人丁興旺,生活照樣過得瀟灑。就是因為太瀟灑了,引出了滅門之災。
事情發生在洪武末年,沈萬三的女婿顧學文,因和一個女子偷情,牽扯到藍玉案中,致使沈家幾乎滿門抄斬。這件事在清嘉慶《同裏志》中有詳盡記載,現簡述如下:洪武時,同裏鎮有陳某者,生有一子,是個弱智。這弱智兒娶妻梁氏,倒是個知書善吟的美貌女子。如此才貌雙全的女子,當然名揚四海。這時,周莊沈萬三的招贅女婿顧學文,聽説後就十分傾慕,常藉故僱船往來周莊同裏之間。船到同裏,就停泊於梁氏居室的窗下。一來二往,顧與梁氏幾次照面。顧慕梁之美色,梁羨顧之英俊,只是缺少機會了。顧學文就買通當地惡少,引誘梁夫弱智兒,出門飲酒賭博;又指使梁的鄰居——一個老嫗,帶了新奇的首飾送給梁氏,並用言語挑逗。梁氏本已對顧有好感,於是一拍即合。從此兩人頻頻書信來往。弱智兒懵然不知。其父因在外當差,難得回家,也被矇在鼓裏。
只有陳某的兄長,也就是弱智兒的伯父,綽號陳縮頭的,隱約聽到一些風聲,但也苦於沒有證據。也是合該事發:梁氏疏於謹慎,竟把顧學文的書信裁開後捲成紙燃放在燈罩下。陳縮頭就買通梁氏身邊的僮兒,把紙燃偷出,補綴成幅後,寄給在外當差的陳某。陳某看後,明白真相;況且顧學文的信末都蓋有松月圖章,更是鐵證如山了。陳某尋思,僅憑這樣一封書信,告到官府,不見得會有什麼結果,弄不好反而敗壞了陳家的聲譽。這時正好藍玉大案案發。藍玉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封為涼國公。江山坐定,藍玉就恃功驕傲,廣蓄莊奴,欺凌百姓。朱元璋怕尾大不掉,狠狠地定了他個謀叛大罪。陳某正愁怎樣為傻兒子報仇,見此案發,牽連日廣,就趁機誣告顧學文與藍玉通謀。一牽涉藍玉案,就不再是什麼私情事,立時三刻變成要案。結果,不但顧學文,連同他的父親和兄弟被殺,連他的妻族,包括沈萬三的兒子沈旺在內的一大批人,都殺掉了。梁氏亦被其父逼令自縊。這件事從洪武二十六年起到洪武三十一年才平息。
從此,沈萬三家族徹底敗落了。
沈萬三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擊後,又很快衰落了。第一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據《周莊鎮志》記載,“《明史·馬後傳》洪武時,蘇州富民沈秀者助築都城三分之一,請犒軍,帝忍曰:匹夫犒天下之軍亂民也,宜誅之。後諫曰:不祥之民,天將誅之。陛下何誅焉!乃釋秀,戍雲南。” [3] 
沈萬三雕像
沈萬三雕像(2張)
除沈萬三充軍雲南之外, [2]  他的第二個女婿餘十舍也被流放潮州。在此之前,沈萬三除築洪武門至水西門城牆外。還以龍角貢獻,並獻有白金二千錠,黃金二百斤,甲土十人。甲馬十匹,建南京廊廡、酒樓等。這次打擊不僅使沈家失去了沈萬三這個當家人;而且富氣也減去了大半,可謂人財兩空。
不僅如此,沈萬三當時被捕時,周莊鎮上株連甚多,有盡誅周莊居者之説。幸虧鎮人徐民望不避斧鉞,告御狀至京城:才救下週莊全鎮老小。第二次打擊是在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縲紲赴秋官時伯熙亦獲戾京師,適與兄同系獄”(《周莊鎮志》卷三·冢墓)。 [4]  這次沈萬三子沈旺的兩個兒子沈至、沈莊(伯熙)又為田賦坐了牢,伯熙當年就死在牢中,後移葬於周莊杏村。這樣,從根本上動搖了沈家的基業。
第三次打擊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學文與藍玉通謀,詔捕嚴訊,株連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學文坐胡藍黨禍,連萬三曾孫德全六人,並顧氏一門同日凌遲”(《周莊鎮志》卷六·雜記),這次沈萬三女婿顧學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餘人全都被殺頭,沒收田地,可謂是滿門抄斬了。沈萬三苦心經營的巨大家業,急劇地衰落了。“沈萬三家在周莊,破屋猶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擊,只能家破人亡。
就這樣,號稱江南第一豪富的周莊沈萬三,由興盛走向了衰落,但他畢竟是一個值得研究和借鑑的人物,他在周莊的遺蹟,也使中外旅遊者及專家學者深感興趣。
沈榮不是沈萬三兒子。根據《宣威沈氏族譜》沈萬三生卒及家庭如下:
沈萬三:(1306年~1394年),享年88歲,先後娶妾十三人。
記載的有:①褚氏,②張氏,③唐氏,④郭氏,⑤李氏,⑥黎氏,⑦朱氏,⑧陸氏。
共生五子四女。長子沈金,次子沈茂,三子沈旺,四子沈春鴻,五子沈香保,字子成。
長女沈線陽,適餘十舍;次女,適顧學文;三女,適宋通,宋文傑;四女,適葛姓
此內容與後入收錄著名道人張三丰作品的《張三丰全集》內容相符。沈三山即沈萬三。
“將之雲南先寄故人並序
餘自洪武二年己酉至二十四年辛未,居武當二十有三年矣。其間着丹經舒清嘯,晦跡韜光,雲來鶴往。近聞沈三山得罪朝廷,徙於滇上,株連其壻餘君。西南之約,吾其行乎?爰為作此,先慰天南海曲之遷戍者。
壺中日月洞中春,二十三年靜裏身。遙知遠徙雲南客,蠢雨蠻風憶故人。
滇南會沈子三山兼贈令倩餘十舍
一家眷屬小遊仙,翁壻同居滇海間。玉澗郎君餘十舍,冰清老丈沈三山。都因象齒能為禍,未觸龍鱗早犯顏。今日我來齊度脱,大丹還勝大刀環。
贈沈線陽餘飛霞兩女仙
線陽仙女,薛眞陽之高徒,沈三山之長女也。弱齡出世,父徙雲南,忽來拜省,與餘女同服大藥,衝舉而去。餘女者,十舍令愛,西平侯沐春夫人,得母翁外丹之傳。飛霞乃吾賜號也,嘗有小傳記之。
十舍非無子,三山亦有兒。仙姑與妹女,閬苑兩靈芝。服我天元藥,飛昇昆明池。老翁開笑眼,吾道屬嬌痴。”

沈萬三主要成就

沈萬三定居周莊

沈萬三 沈萬三
元代末年,吳興(今浙江湖州)南潯鎮沈家漾,有一户姓沈的殷實人家,誰知突然遭水災,妻子染瘟疫而死。沈祐用一條漁船載起四個兒子,連夜逃到距南潯百里外的周莊鎮。老大老二不幸夭折,只留下沈富和沈貴。有一次,老三沈富竟不辭而別,幾天毫無音訊。當大家找不到他,他卻興沖沖回來了。説是到蘇州城裏去玩了,閶門那裏做生意的人既能賺錢,又能到處玩,太有意思了。

沈萬三躬耕起家

起初沈家在周莊耕種的是一片低窪地,只出產蘆葦和茅草。但他們勤於耕作,使之成了產量頗高的熟地。
周莊土地肥沃、氣候温和、灌溉方便,歷來是種植糧食和油菜,種桑養蠶的好地方。沈萬三隨父親來到這裏,主要也是依靠發展農業生產,“躬耕起家”,隨即“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致“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周莊八景之一“東莊積雪”,描繪的正是沈氏莊園當年的景色。東莊有着許多巨大的糧倉,每年都儲藏着無以計數的糧食。

沈萬三陸氏贈財

元代汾湖富室陸德源富甲江左,很欣賞沈萬三的聰明才智和經商信用,覺得自己已經老了,也看破了紅塵。手裏的鉅額財產假如不傳給別人,一旦時局動盪,反而會釀成禍害。於是全部贈送給沈萬三,自己去澄湖邊的開雲館當了道士,直到壽終。
沈萬三得到了陸德源的這筆巨資,如虎添翼。

沈萬三出海通番

沈萬三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方面把“東走滬瀆,南通浙境”,水路交通發達的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把內地的絲綢、瓷器、糧食和手工藝品等運往海外,又將海外的珠寶、象牙、犀角、香料和藥材運到中國,開始了“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很快使自己成為江南第一豪富,創造了令世人難以想象的奇蹟。

沈萬三神盆聚寶

沈萬三塑像 沈萬三塑像
民間傳説,沈萬三有一隻聚寶盆,放進一支金釵,能取出一大把金釵;放進一隻銀元寶,就能取出一盆銀元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才能富甲天下。在南京,他為朱元璋修築城牆以及有關設施,還修築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所耗費的錢財不計其數。今天南京的玄武湖公園,便是他當年的後花園舊址。奢侈的宴飲和富麗的服飾,更是超出了人們的想象。他的一把瑪瑙酒壺質地通明,類似水晶。中間有葡萄一株如墨點,稱為月下葡萄,據説可以換取“嘉興一郡鹽鈔”。

沈萬三女樂宴飲

沈萬三發跡後,也很懂得風雅。他常常在自己豪華的家裏宴請達官貴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外,還擁有三班女樂。杯觥交錯之餘,女樂們盡情表演音樂歌舞以歡娛嘉賓。她們既是歌妓,也是樂師,演奏的大都是沈萬三與他的朋友們最愛聽的崑曲音樂。觀看的人們濟濟一堂。僅為華屋擔任守衞、打更巡邏的更夫等,就多達六十幾人,每晚還供應點心酒餚,一個晚上要吃掉十甕酒和三十盤紅燒蹄膀

沈萬三設館尊師

沈萬三專門延請王行為塾師,來到周莊,設館於銀子浜。王行教書教得好,文章也寫得好,沈萬三給他的報酬是黃金一鎰(在當時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這樣的酬勞很可觀。沈萬三十分懂得知識的作用,更希望子女們肚子裏都有很高的學問,能夠與外國商人周旋,以繼承自己開拓的家業,使沈家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沈萬三觀前修街

沈萬三在海外賺夠了錢,一度居住在蘇州,發覺城中心的玄妙觀四周,每天香客和遊客絡繹不絕,雜耍藝伶和小攤小販四處雲集,但由於道路狹窄,行人車馬經常阻塞。他想,如果在觀前營建街市,將道路拓寬,一定是一件好事,既能方便行人車馬,又能把建成的店鋪租賃給客商,招徠交易。廟宇旁的樂坊,還可以供四面八方的客人前來娛樂。於是他採用了茅山石鋪平觀前街,與古城小橋流水的風貌十分吻合,相得益彰。建成後,深得百姓們的讚譽。

沈萬三南京築城

沈萬三連環畫 沈萬三連環畫
朱元璋準備在南京建都,並決定擴建應天城,把它建得非常有氣派。但由於戰事頻繁,開支浩大,根本沒錢修城牆。豪富沈萬三答應負責修築聚寶門水西門一段,還有廓房、街道、橋樑、水關和署邸等相關工程。他不僅延請一流的營造匠師,還整天在工地上督促進度,檢查質量。儘管一些“檢校”常去工地製造事端,撈取油水,沈萬三卻依然比皇家修築的城牆提前三天完成。可這樣做,恰恰大駁了皇帝的面子。
隨之,他竟又向朱元璋提出,打算以自己的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賞三軍。這終於讓明太祖龍顏大怒。於是他被籍沒家產,發配充軍雲南邊陲。

沈萬三雲南充軍

沈家在周莊已沒有了後裔。據南京中華門沈萬三展覽館的《展稿》説,沈萬三當年發配到麗江,帶去了崑曲。如今的納西古樂,細膩綿長,雍容華貴,《一江風》、《山坡羊》、《一封書》簡直非崑曲莫屬。那個時候,玉龍雪山下,恐怕只有崑曲才是江南的小橋流水。
當年沈萬三被充軍時,據説身邊帶着金、銀、銅、鐵、錫五個兒子。人們遠遠看去,總覺得一路上他們的身邊金光閃閃。於是有人奏報皇帝,説沈萬三去雲南時,把江南的財氣也帶走了。皇帝連忙下了一道聖旨,不准他們繼續前行,要將沈萬三的五個兒子就地賜死。小兒子阿錫正好在箇舊那兒,接到聖旨後在高山上跳崖自殺,很快化成錫礦。其他四個兄弟的鮮血流進雲南的土地,都化為銅礦

沈萬三捨生告狀

沈萬三充軍後,朱元璋不放過周莊的百姓,要把全鎮人都殺掉。有一個名叫徐民望的讀書人挺身而出,勇敢地來到南京告御狀,要求皇帝赦免百姓。看到徐民望捨生忘死,敢於直言,朱元璋再也不説殺他,御書了“爾是好百姓”五個大字,客客氣氣將他送回周莊。
得到赦免的老百姓們敲鑼打鼓,歡天喜地,把徐民望高高地抬起來在街上游行。

沈萬三茶馬古道

沈萬三遭受不測以後,不少朋友紛紛從江浙一帶到雲南大理來看望他。他們發現走茶馬古道將江浙的絲綢、陶瓷和手工業品運往滇西北,乃至進藏,不失為一條求富的新路。雖然那兒天氣高寒,路途坎坷,充滿艱難困苦,卻很有開發的餘地。具有豐富經驗的沈萬三,發揮自己的特長,利用茶馬古道,將江南一帶的絲綢等特產運到雲南,甚至進入西藏緬甸、印度……
茶馬古道重操舊業,繼續經商,是沈萬三無可選擇的選擇。誰也沒有想到,這使他重又獲得生機。

沈萬三歸葬故里

福泉山下沈萬三墓
福泉山下沈萬三墓(3張)
沈萬三在雲南邊陲度過了一生中最後的歲月,1392年追隨張三丰福泉山修道,後逝於平越,1393年,沈萬三仙逝後安葬於福泉山(貴州福泉市福泉山下,現如今福泉山下仍有沈萬三墓)。明弘治11年(1498年)由其五世孫沈延禮(又名沈安)率子沈博及女沈瓊蓮將沈萬三遺骨從福泉山遷葬江蘇周莊銀子浜,名水底墓。民間傳説,銀子浜的盡頭有水一泓,下通泉源,旱歲不枯。水下有一個古墓,非常堅固,裏面埋葬着沈萬三的靈柩。它使今天的人們引發很多思索和啓迪。沈萬三出生前父輩已經擁有千畝良田,並經營有米店,酒莊等作坊,在當時當地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富人家。沈萬三出生後取名號為沈仲榮,小名(乳名)沈富,在為其擺滿月酒時,其父命人取來文房四寶和金銀珠寶讓其抓取,沈萬三抓起一把翡翠雕刻的小算盤。沈氏的管家即斷定此子將來經濟成就遠遠超出父輩。但沈父並不高興,沈父作為外鄉人在與人交往中的人情際遇使其更希望其子將來勤讀詩書,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
沈萬三在學堂調皮搗蛋無心向學,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小萬三特別親近其乳孃和管家。管家特別喜歡逗他玩,也在玩的時候教他算術知識,管家並從酒莊取來一空酒罈(陶瓷質),讓小萬三將零錢放入其中,並建立賬本,凡存取均需記賬,此事小萬三做的特別認真,沈萬三的理財意識由此形成。管家笑將酒罈取名為聚寶盆,此後沈家人都叫它為聚寶盆。誰也想不到“聚寶盆”這三個字竟影響了沈萬三的一生。無論日後沈萬三發跡遷居蘇州城還是應朱元璋詔令搬遷南京城,此聚寶盆都一直跟隨沈萬三,雖不像民間傳説那樣神奇,但據傳沈萬三對着聚寶盆就有用不完的生意點子,或叫靈感。後來朱元璋要徵用聚寶盆來建南京城,沈萬三隻好以需要擇吉日並齋戒七七四十九天後呈獻皇上此盆才靈為由,暗裏召集能工巧匠用黃金鑽石打造一個聚寶盆,上面採用各種吉祥的圖案,總算過了這一關。事後沈萬三感言,世間原本就沒有聚寶盆,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啊。
財神沈萬三尸骨埋在廣東德慶縣永豐鎮古蓬村委會境內的百冊山頂上。埋葬沈萬三之前,風水大師賴布衣將該寶地命名為“七星伴月”。埋葬沈萬三後,風水大師曾福揚命名該寶地為“百足護珠”。山腳下的村民流傳叫“百足含珠”。沈萬三的後人稱先人墳山為“百足吐珠”。沈萬三後人居住德慶縣武壟鎮,因避朱洪武追殺而大部分改姓為潘,改其他姓的則不詳。注:(百足即蜈蚣之蟲)

沈萬三軼事典故

聚寶盆傳説
周莊鎮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許多神奇之傳説,其中沈井村“聚寶盆”之説傳遍大江南北。
聚寶盆
聚寶盆(3張)
據傳,明朝洪武年間,沈家村有個財主沈萬三,家有土地九頃,僱用長短工10多人。有一年逢大旱,草木將要旱死,這時沈萬三家中的割草傭人,每天都割一捆油綠鮮嫩的草,日子長了,沈萬三感到很奇怪,就問割草人:“天這麼旱,怎麼割來這麼多好青草”。當時,他沒把割草的地方如實告訴東家。沈萬三一連幾天,跟隨割草人後邊,偷看着,見他每天都在沈家村北一華里處的沈家橋底睡覺,睡到中午無人時,才去村北牛蛋山上去割草。一天,沈萬三強令割草人領他去割草的地方,一看嶺上有一片圓形的草地上長着綠油油的草,於是就讓割草人割,割後隨即又出來了,割得快,長得快,沈萬三感到很奇怪,左思右想明白了,此山西南靠鳳凰山,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第二天帶着兩人到那裏挖出了一個鐵盆。後來沈萬三買了一頭豬用它餵豬,豬長的很快,把豬殺了以後,就用此盆洗手洗臉,一次沈萬三的兒媳婦洗臉時,不慎把一戒指丟進盆中,越撈越多,沈萬三知道後,認為此盆是件好東西,當時傳説山上有個看寶洞,洞內有看寶的毛人住在裏面,自從沈萬三得寶後,毛人就走了。洞內三間屋大的空隙,至今尚存。沈萬山得寶後,藉助寶盆的財力。為村民打了72眼井,鋪路架橋造福村民。數年後,長江決口,朝內推測某地方一定出現寶貝(據説一出現寶貝長江就要決口),皇帝下告示“誰若能堵住長江決口,就賜給誰高官厚祿”,沈萬三知道後,揭回告示,帶着聚寶盆來到南京與皇帝講好條件,皇帝隨口答應“四更借、五更還”。沈萬三來到決口處,拿出“聚寶盆”往盆內放一把土,放到決口後,立即堵住決口。然後,沈萬三去朝內討取高官厚祿,併到五更去取“聚寶盆”,誰知道等到天明,才打四更鼓,據説這是皇上為了騙取寶物將五更改到四更,南四北五的説法以此説起。沈萬山到朝內就被扣住,問他得寶的情況。並説他得寶不獻,罪該萬死,前輩該斬,後滅九族。把沈萬三家的墳墓掘成了坑(今沈井村內的大水坑,就是原沈家的林地),沈井村的百姓聽説沈萬三得寶不獻,犯了滅門之罪。有的外逃,有的改名換姓,沈家從此絕後,沈家村的水井也被填平。
後來,遷此定居的人們,為了不忘沈萬三的恩義,流傳後世,永不泯滅,又把該村易名為沈井村,但至今沈井村沒有一家姓沈的。沈萬三當時的住宅在沈井村東南角,在大躍進時期,沈井村的魏某在平整土地時,一钁揭開一眼神秘的井。井深12米,直徑1.5米,水位2.1米,石砌結構完整,表層風化變黃,這眼古井就是當年沈萬三用過的水井。
“聚寶盆”堵住長江決口後,成為大土原,後來就在上面搞建設,傳説“聚寶盆”已落在南京中華門底下,民國時期,國民黨當局聽説沈萬三的“聚寶盆”在中華門底下,就下令挖洞取寶,結果挖了能住一個連的大洞也沒找到寶盆,據説寶盆又回了沈井村,後來做防空洞用(1985年人民畫報做過介紹)。
至今,沈井村北牛蛋山的小丘嶺上還有個小坑,坑內直到現在還不長草。

沈萬三人物爭議

關於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説”,“分財説”和“通番説”三種。
墾殖説
沈萬三 沈萬三
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但真正完善地提出這一説法的是崑山文管會陳兆弘在“明代經濟史學術討論會”上發表的《明初鉅富沈萬三的致富與衰落》一文。文中重點提出,沈萬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闢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於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分財説
有人認為,“沈萬三 [1]  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周莊鎮志》卷六·雜記),又有人説“元時富人陸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楊循吉《蘇談》)。總之,沈萬三是得到了吳江汾湖陸氏的資財,才成為江南鉅富的。
通番説
據《吳江縣誌》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説:“蘇州沈萬三一家之所以發財,是由於作海外貿易。”這説明沈萬三是由於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鉅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鉅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説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説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於“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才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後,一方面繼續開闢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鉅萬萬,田產遍於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就是從貿易中賺下的一部分錢,購置田產,所以説,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鉅富。周莊“以村落而闢為鎮,實為沈萬三父子之功。”

沈萬三後裔分佈

沈萬三事件起源

沈萬三塑像 沈萬三塑像
老南京沒有人不知道南京有個沈萬三,民間傳説裏,依靠聚寶盆,沈萬三出資與大明政權“對半而築”南京明城牆,終於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全家被髮配至雲南。之後的數十年間,沈萬三一族又被幾次清洗,終於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由於缺乏史料,沈萬三的後代在哪裏便成為一樁懸案。這個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上甚至傳説中都大大有名的超級富豪,他的“遺產”無疑成了另一筆財富。江蘇周莊、雲南麗江都先後爭着宣稱“沈萬三的後代”在其地域範圍。並依靠沈萬三狠賺了一把旅遊經濟。但是,真正的沈萬三後代在哪裏?周莊、麗江到底是不是沈萬三及其家族最後的歸宿?這些後代們又過着什麼樣的生活?
一位南京攝影師,用了5年時間,走遍5省,於2012年10月考證和推測出一個大膽的結論:沈萬三的後代隱居在貴州的山區,至今延續着沈氏家族完整的宗族體系和明代的生活習慣。這個攝影師名叫扎西劉,《東方文化週刊》雜誌的高級攝影師。作為老南京,扎西劉一直致力於研究和挖掘南京的民俗傳統文化,開始尋訪沈萬三的足跡,始於2007年他的一次偶然線索,此後,扎西劉就一直在查閲史料文獻和不斷實地考察中度過。2013年5月,扎西劉根據查訪到的資料,拋出了沈萬三後裔在貴州的觀點。他向記者描述了沈萬三後裔為何落在貴州的過程。説起這個結論如何得出的過程,扎西劉只能用“一言難盡”來形容。

沈萬三南京遺民調查

當時,扎西劉在河南太行山區的一次採風中瞭解到,當地人中有不少南京人的後裔;經過調查他發現,這批“南京遺民”的祖先系元末明初被髮配至此地;在後來的採訪中,扎西劉又陸續發現,南京遺民後裔的足跡遍佈福建、江西、雲南、四川以及河南等地,其中,尤以2000年在貴州發現的南京遺民後裔最為驚人,為數眾多的南京遺民後裔甚至還保留着600多年前的穿着習俗。扎西劉當時就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這些遺民的祖先,有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説沈萬三。
多年後,當扎西劉正式開始尋訪沈萬三的足跡時,他似乎已經忘了當初這個幾乎是直覺的念頭。當時扎西劉正在研究南京門西地區的風土人情,沈萬三成了一個不可迴避的研究對象。沒想到,對沈萬三的研究一發就不可收拾,越研究越有意思。比如馬道街是沈萬三養馬的地方,箍桶巷是沈萬三居住的地方,木匠營的由來是因為沈萬三喜歡木工活,聚寶盆的造型原是一個馬桶……種種傳説,虛虛實實,讓沈萬三的故事撲朔迷離。扎西劉查閲了大量資料,他發現,關於沈萬三生平以及南京的生活,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不乏記載,但被髮配後,卻毫無記載。沈萬三在歷史上富可敵國,家族龐大,他的後代決不會憑空消失。那麼,這些沈氏後人去了哪裏?

沈萬三周莊是旁氏後代

一開始,扎西劉把目光投向了江蘇的周莊,當時,藉着沈萬三故居和後代的招牌,周莊迅速成為華東最炙手可熱的旅遊目的地。但凡去周莊旅遊的人,一定會去看看據説是沈萬三居住的沈廳,嚐嚐以其名命名的“萬三蹄”。去了數趟後,扎西劉認為沈萬三後代在周莊的可能性不大。扎西劉考證了歷史記載證明,沈萬三確實一直把周莊作為立業之地,開展田產以及海外貿易,並一度居住於此。但是,明初沈萬三就被迫將全家遷往南京,直到被髮配至雲南;沈萬三的弟弟沈貴(世人稱沈萬四)則留在了周莊,至今周莊的沈氏後代,正是這一支。至於其餘沈氏後代,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又分別兩次受到朝廷株連,家產被抄、孫子入獄屈死、曾孫以及女婿全家被抄斬,沈氏元氣大傷(記載於《周莊鎮志》)。扎西劉推測,歷史上的沈萬三既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商人,又和朝中王公大臣將軍等交好,他一定會保留家族血脈。問題是,他用了什麼手段?又把後代藏到哪裏去了呢?

沈萬三最後停留地方

扎西劉赴福建、浙江、江西、廣東找過線索後,最後決定下雲南。據《明史·馬後傳》記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後,沈萬三被戍雲南;但此後的事蹟,明史就沒有了記載。扎西劉前後共赴雲南三趟,在昆明、大理還有麗江追尋沈萬三的足跡,並拜訪了許多當地學者,終於在兩本地方文獻中查找出了蛛絲馬跡。據《三迤隨筆》和《張三丰文集》記載:沈萬三發配雲南,是在鎮守雲南的沐英的幫助下。沐英和萬三素有交好,因此當朱元璋震怒之餘,沐英遂請求讓沈萬三入滇,理由則是“為西路理財”。確實,沈萬三及其後代,在幫助沐家建設雲南時不遺餘力,最後,沈萬三在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拜雲遊至滇的張三丰為師,並隱居大理附近的西山。但是,這些史書依舊沒有交待沈萬三的後裔在哪裏。這時候,雲南麗江又驚爆出一個沈家村,傳為發配雲南的沈氏後代。聞訊後,扎西劉再次奔往雲南,但是,雖然村中人皆姓沈,但沒有找到再進一步的證據。扎西劉研究民俗,他知道,想證明歷史遺留問題,僅僅依靠史家之言是不夠的,最直接有力的證據就是族譜,或者宗祠這些實物。
2011年春節前一個朋友的提醒讓扎西劉豁然開朗。早在2000年的時候,扎西劉在貴州屯堡採訪過一羣南京遺民後裔,其祖先移居年代與沈萬三家族發配雲南時代大致符合。朋友一句話説:雲南貴州不都是一塊嗎?事實也確實如此,扎西劉仔細研究發現,貴州立省,正是明初政府大規模往雲貴高原屯軍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貴州、雲南都統稱為“滇”。沈萬三入的滇,有可能是一個大地理概念。在得出這個突破性推論的第二天,扎西劉就買了赴貴州的飛機票,並一下子扎進安順市平壩縣屯堡地區。屯堡,正是前不久屢被報道的南京遺民的聚集地。根據史料記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將湯和沐英等率領20萬大軍南下至此,最後屯兵定居。在此遺留了為數眾多的小屯鎮。沈萬三的後裔會不會就在這裏呢?

沈萬三祖先遺留的族譜

“找到了!沈萬三的後代”,當扎西劉在屯堡的各個鎮之間走訪時,他偶然聽説這裏的天龍鎮有陳、鄭、沈、張四大姓。其中沈姓家族,有着種種和別家不一樣的習俗,比如世代經商、比如供奉財神、再如每年向東北方即南京的方向祭祖。扎西劉先後拜訪了沈氏在當地十分有影響力的幾個人:天龍鎮學校校長沈科儒、平壩縣縣委幹部沈開文、還有至今住在老宅的沈氏一族的族長沈向東,瞭解了沈家許多有趣的事情。這些事情讓扎西劉認為很可能沈氏就是沈萬三的後裔。

沈萬三扎西劉的推論

根據這些調查結果,扎西劉推測了這樣的可能性。出於保護自己子孫考慮,沈萬三將後代裹挾在沐英的大軍中南下滇黔一帶,在沐英派出的陳、鄭等軍官的照顧下,沈萬三的後人及其龐大家族隱姓埋名在屯堡。(這個沈萬三的後裔可能是次子沈茂,因為長子沈旺及其後人先後遭到了朝廷的算計,而唯獨歷史對沈茂沒有任何記載。)
為了保護家族血脈,沈族隱姓埋名,但為了表示不忘祖。沈家定下了一些祖訓:如始終居住在一個屯堡裏面;供奉財神即“沈萬三”;以藏着密碼的族譜排序;世代經商等等。為了保護其餘的家族不受牽連,沈家不與另三家通婚;至於四大家族中第四個姓——張,有可能是張士誠的後代,因為歷史記載,沈萬三和張士誠過從甚密,並一直庇護着張族後人。也許沈家祖先的種種顧慮是對的,100年之中(恰好為5代左右),在江南的沈氏前後遭到數次抄家滅門,沈氏一門逐漸式微。而延續在貴州的這支,卻依然十分完整地保存着。甚至,今天,他們的衣着、言談和舉止都帶着500多年前的習慣。

沈萬三人物評價

影視形象
影視形象(3張)
在中國史書記載的歷史事件中,朱元璋與沈萬三的較勁故事可是惟一的一次大政治家與大商人的角鬥。至高無上的皇權,必然地取得了勝利。選擇這一多少帶有悲涼意味的題材,只是意在以一個開國皇帝和一個富可敵國的富商之間的善緣、惡緣為切入點,在更深的層次上探討中國近百年積弱的濫觴

沈萬三影視形象

電視劇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2003
電視劇
聚寶盆
2004
電視劇
武當
2005
電視劇
《天下第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