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京明城牆

鎖定
南京明城牆包括明朝京師應天府南京)的宮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牆,今多指保存完好的京城城牆,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1]  南京明城牆始建於元朝至正廿六年(1366年),完工於明朝洪武廿六年(1393年),歷時達28年,動用全國1部、3衞、5省、37府、162州縣,共28萬民工,約3.5億塊城磚,終完成四重城垣的格局。 [2] 
南京明城牆的營造一改以往取方形或矩形的舊制,在六朝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依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勢。南以外秦淮河為天然護城河、東有鐘山為依、北有後湖為屏、西納石城入內,形成獨具防禦特色的立體軍事要塞。 [3]  其中京城城牆長達35.3千米,現仍完整保存25.1千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城牆,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併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大城牆 [4]  ,而京城外的外郭城牆更是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逾230平方千米,為世界歷史之最。 [5] 
南京明城牆高堅甲於海內,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也是古代都城建設的傑出代表,其築城技術達到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峯,是東亞築城技術的典範。 [6]  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均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7] 
1956年10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者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8] 
中文名
南京明城牆
外文名
The Nanjing Circumvallation
地理位置
江蘇省南京市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免費(部分景點收費)
著名景點
中華門玄武門西安門儀鳳門挹江門中山門東水關
文物年代
六朝東吳)至明朝
修建年代
元至正年間至明洪武年間
文物價值
世界規模最大、原真性最好的城垣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垣格局
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
京城長度
35.267千米(完整保存25.1千米)
京城寬度
上寬4-14米;下寬14-30米
京城高度
14-26米
護城河長度
31.159千米(現存)
相關展館
南京城牆博物館

南京明城牆歷史沿革

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環套格局 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環套格局
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最長、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 [9] 
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採納大將馮國用金陵“龍蟠虎踞”適宜建都的建議。三年後攻下集慶(今南京),改名應天府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升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南京明城牆的建造由此正式拉開序幕。明南京城在六朝京師建康城和南唐金陵城的基礎上修建並以此擴大,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北帶玄武湖,囊括南京歷代都城於其中,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垣,也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10]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農曆八月(1366年9月),改築應天府城,並在鐘山(即紫金山)之南建造新宮,即南京故宮,此為第一期工程。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吳元年(1367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第二期工程開工,以築新城為主,向北拓寬舊城直至揚子江畔。
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二期工程完工,第三工程隨即開工。
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12月),三期工程完工,“新築後湖城”止,建造聚寶門三山門通濟門各主要城門以及後湖城和主要街道。
儀鳳門段城牆 儀鳳門段城牆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都城建造完工後,朱元璋與諸股肱大臣及皇子登臨鐘山,觀察南京城的形勝,皇四子朱棣提出“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對準紫禁城”的潛在擔憂。同時,南京城南的雨花台和北面的幕府山留在城外,對都城防守極為不利。遂朱元璋下令建造外郭城牆,以彌補京城城牆之缺憾,外郭各段用磚砌的部分加起來約40裏,外部土城高度約在8-10米,上寬6-8米。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全部完工。
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南京明城牆首次面臨戰爭損壞危機,燕王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城。“燕兵至金川門,谷王朱穗與李景隆開門納之,京師失守”。這次開門降迎,使得明城牆躲過一次大災。
明朝中葉,16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他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記載,當地人講了一個故事:兩個人從城的相反方向騎馬相對而行,花了一整天時間才遇到一起,南京城牆規模之大可以想見。
獅子山段城牆 獅子山段城牆
明朝時期,南京“系祖宗根本之地,東南總會之所”,城牆都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視,僅《明實錄》中關於城垣大規模維修的記載就達40餘次。特別是在極具修城經驗的豐城侯李賢擔任南京守備期間,南京城牆的修繕進行得相當完備。
清朝時期,南京作為兩江總督所在地和中國南方的政治軍事中心城市,明城牆的保護雖然更趨弱化。不過還處於冷兵器與熱兵器結合使用的時代,南京城牆的依舊保持着維護狀態。清朝作家吳敬梓,曾在南京秦淮河畔生活多年,他在《儒林外史》中寫道:“這南京乃是太祖皇帝建都的所在,裏城門十三,外城門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轉足有一百二十多里”,清楚地記述了南京城牆的來歷和規模。
清朝光緒十八年(1892年),南京神策門城門修復城樓,仿淮安府城樓樣式重建,尺寸比明朝時期的小,分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均用城磚修葺。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交通運輸需要,方便到達秦淮河碼頭,在城西清涼門定淮門之間增闢草場門
鬼臉城(石頭城)段城牆 鬼臉城(石頭城)段城牆
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舉辦南洋勸業會,為方便中外來賓遊覽玄武湖,在靠近勸業會會場的城牆上增闢城門。工程尚未完工,端方調走,次年繼任總督張人駿負責,因張人駿籍貫河北豐潤,故命名為“豐潤門”。
清朝宣統三年(1911年),響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朝陽門甕城遭到破壞。
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復奪南京城,以重炮攻擊朝陽門等要地,次日,南京城破。
民國十年(1921年),為繁榮下關碼頭岸線,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動工,從城門內八字山取土墊築城門口到江邊碼頭的道路,填平小南河(今熱河路),墊成基地2.7萬平方米。新開單孔城門“海陵門(今挹江門)”一座,從而縮短了從下關江邊進城的路程。
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遭到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得幸免。
小桃園段城牆 小桃園段城牆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下令改將南京城門易名。朝陽門為中山門(紀念孫中山先生功績)、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內甕城已拆,但外甕城尚在。
民國十九年(1930年),張其昀在《首都之地理環境》中分析沒有拆除城牆的原因是“蓋用城磚拆城,工費太巨,得不償失”,事情當然沒有這麼簡單。客觀上促使1930年代至解放前南京明城牆得以保存的還是其與生俱來的軍事防禦價值因素。
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在中央路向北與明城牆的交點,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破牆開路以便利南京城北交通,並定名中央門。同年為適應南京市的道路現代化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闢中華東門中華西門,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闢漢中路,在城牆上新闢西式牌坊三券城門,將城門命名為漢中門,介於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同年,在原在明城牆上的一處豁口,改造興建為一處城門,定名武定門
解放門段城牆 解放門段城牆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開闢城門,位置在金川門西,現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新民門修建而成。同時,還採用填土的方法鋪設了護城河中的一段路,為了保持河水流通,又修建了一座橋面長度約六米,跨度約四米的單孔水泥橋。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南京城牆得到保護。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在南京明城牆基礎上開闢雨花門,用於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養虎巷處與江南鐵路連接,與京粵線貫通。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南京城防城垣暨護城河工事整頓會議”做出9項修復城牆及相關工事的決議。不過,這一次的防禦功能未能獲得實現。
1954年,於北極閣山下的台城靠近“後湖城牆”的位置,方便內外交通,併為防空疏散的需要,開闢解放門,為單券城門,位於玄武門以南、太平門以西,雞鳴寺東北、玄武湖南岸。
中山門段城牆 中山門段城牆
1950-1960年代前後,席捲全國的拆城運動波及南京,同其他城市的古城牆一樣,修復和保護工作曾經走上曲折的歷程。由於受歷史的侷限和“左”傾思潮的影響,南京城牆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時任江蘇省文化局副局長的朱偰先生立即向南京市領導提出緊急建議,下令停止毀城,四處奔走聯合各界人士共同呼籲。同時向中央文化部發電報,呼籲保護明城牆。在朱偰先生等人的再三努力下,部分市民也紛紛寫信到市政府“提出批評和責難”,最終使南京城牆得以倖存。 [11] 
1991年,南京市政府因城市建設和城內交通需要,通中華路,拓寬集慶路,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特邀南京東南大學建築系潘谷西教授設計建設集慶門
1993年9月,南京市城牆管理處歸屬南京市文物局領導。
2004年起,南京頒佈《2005-2007年明城牆風光帶保護與建設計劃》,榮獲建設部頒發的“最佳人居環境範例獎”。
2018年6月,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領銜設計的南京城牆博物館奠基,正式啓動建設。
2020年3月18日,ICOFORT(國際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城防與軍事遺產委員會)正式批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城牆博物館)成為機構會員,這是中國首個加入ICOFORT的文博單位。 [6] 
中華門段城牆 中華門段城牆

南京明城牆建築形制

南京明城牆綜述

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平面示意圖 南京明城牆四重城垣平面示意圖
南京明城牆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城四重城垣構成,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雄壯,在鍾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京城城牆蜿蜒盤桓達35.267千米,比北京明城牆更長,是世界第一大城垣,外郭城周長更是超過60千米。其營建思想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並對對明中都(鳳陽)與北京城的營建產生很大影響,在中國都城建造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12] 

南京明城牆宮城

南京故宮宮城與皇城平面示意圖 南京故宮宮城與皇城平面示意圖
【宮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宮城是皇帝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南京四重城垣最裏一重,有御河環繞。
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主體南北長約0.88千米,東西寬約0.85千米,周長3.5千米,圍合面積1.16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寬8米,頂寬7米,垛口2370個,城門4座:正門為午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 [13] 
宮城在形制上依《禮記》“五門三殿”的古制,從外向內、從南向北依次為洪武門、承天門、瑞門、午門、奉天門,五門之後,設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三大正殿。後廷依《周禮》古制,正殿之後設置乾清宮和坤寧宮,相對兩宮正門設有“日精門”和“月華門”,以喻帝、後之居猶如天地日月長存。 [13] 

南京明城牆皇城

【皇城詳細內容參見南京故宮詞條】
南京明城牆皇城與京城平面示意圖 南京明城牆皇城與京城平面示意圖
皇城是中央行政機構和國家宗廟、祭壇的所在地,也是中國封建統治中樞的象徵。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是南京四重城垣由裏向外的第二道城垣。作為護衞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皇城環繞宮城,但並非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
皇城坐北朝南,平面呈倒凸字形,主體南北長約2.7至3千米,東西寬約2至2.2千米,周長10.23千米,圍合面積約6.53平方千米,城高11米,基寬8米,頂寬7米,城門7座: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皇城在佈局上依《周禮·考工記》“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古制。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今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道路,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裏,有的設在皇城內。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南京明城牆京城

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示意圖 南京明城牆京城城牆示意圖
京城,又稱內城、城隍,是南京四重城垣由裏向外的第三道城垣,如今所説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多指京城城牆。其城垣形制獨特,是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 [7]  [14] 
京城周長35.267千米,圍合面積55平方千米,城高14-26米,城寬7-30米,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城門13座:正陽門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鍾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水關2座:東水關西水關
京城城牆一反《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營三門”的傳統形制,放棄了中國古代都城自漢唐以來取方形或長方形的舊制,而是按照星象佈局,根據山川、湖泊、河流的地理形勢, 從防禦的需要因形隨勢而建,成為中國都城建設史上的特例,為後人所樂道。京城城牆依天上南鬥星北斗星的星宿聚合而建,京城的13座城門分別對應南斗六星北斗七星的十三顆星。南鬥鬥勺內為傳統民居區(老城南),北斗鬥勺內為新建皇城區,兩勺柄之間為軍屯區,既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民心所向,又保護了南京城最繁華的兩大區域,更重要的是道家隱喻在南京城牆建築語言中的設計思想,秉承帝王皇權“至高無上”、“永為人主”的慾望,體現了設計者“天人合一”與“皇權神受”的思想,是中國禮教制度與自然相結合的典範。1960年代前後拆除部分城牆,城牆仍完整存25.091千米,遺址部分10.176千米。 [3] 
京城城門
明代十三座城門
鍾阜門(小東門)



明代後增闢城門
(後注開闢時間)
草場門(1908年)
玄武門(1908年)
小北門(1908年)
挹江門(1921年)
中央門(1931年)
中華東門(1931年)
中華西門(1931年)
漢中門(1933年)
武定門(1933年)
新民門(1934年)
雨花門(1936年)
解放門(1954年)
集慶門(1991年)
華嚴崗門(2007年)
長幹門(2008年)
標營門(2009年)
【具體內容詳見各個獨立詞條】

南京明城牆外郭

南京明城牆外郭城牆示意圖 南京明城牆外郭城牆示意圖
外郭,即外郭城,又稱外城,是南京四重城垣由裏向外的第四道城垣,是為加強南京京城的防衞而營建,由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下令開始建造。
京城周長超過60千米,圍合面積超過230平方千米,城高8-10米,城寬6-8米,城門18座:柵欄門江東門馴象門小馴象門安德門小安德門鳳台門夾崗門上坊門高橋門滄波門麒麟門仙鶴門姚坊門觀音門佛寧門上元門外金川門
外郭城牆本體以丘陵、壘土為主,在城門等地段加築城磚。就方位而言,外郭平面形狀大致呈菱形。最北的城門為觀音門、最東的城門為麒麟門、最南的城門為夾崗門,西邊的外郭城垣未合圍,留下的南北豁口分別延伸至長江邊。現今外郭部分城門存有遺址,其中夾崗門觀音門等地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城垣遺蹟。 [15] 
外郭城門
佛寧門(今佛靈門)
上方門(今上坊門
夾岡門(今夾崗門
安德門(大安德門)
馴象門(大馴象門)

南京明城牆主要建築

南京明城牆城門

城門是銜接城市內外的交通要道和觀瞻之所在,也是古代城垣攻防戰中的焦點。南京京城城門的營建中,煞費苦心地數次對城門進行修葺、增築改制,以壯其勢、瞻其觀。南京京城城門的設計與建造,在充分滿足城門防禦能力的前提下,極力追求城門建造藝術上與恢弘雄偉、形制獨特的南京城垣主體協調,達到渾然一體、相映成趣的效果。
南京每座京城城門均有相當規模的敵樓,並有數道木城門和千斤閘。門址位置依據城垣形制不求對稱,依門而設的甕城有內、外之分,甕城的大小、形狀也各不相同。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禦作用;裏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裏通過。《儒林外史》的作者、定居南京的吳敬梓先生,根據逆時針方向排列的城門順序寫道:“三山聚寶臨通濟,正陽朝陽定太平,神策金川近鍾阜,儀鳳定淮清石城。”
宮城城門4座:午門西華門東華門、玄武門。
皇城城門7座:洪武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承天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

南京明城牆甕城

甕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外的附屬建築,是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期戰爭實踐的產物,中國古代城垣建造工程的一大發展,也是護衞城門建築形式中成熟的建築設施。傳統甕城均設在城外,南京京城城門的甕城一反傳統甕城在外的舊制,將甕城因地制宜的設置在城內,形成了中國古代甕城中極為罕見的新形制,內甕城的形制為明初南京首創。由於內甕城設置在城門的裏邊,就有條件設置甕洞(即藏兵洞),將城門守禦這一明顯的薄弱部位,變成防禦作戰中的強點,這點外甕城無法做到。南京京城城門建造不同形制、規模的甕城,在增強城門防禦能力的同時,又融入了強烈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反映了當時的審美情趣和某種願望。
京城城門中,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各有三道內甕城,規模與氣勢均超過其他諸門,尤以通濟門為最;石城門有兩道內甕城;正陽門有兩道內甕城一道外甕城;清涼門有一道內甕城;神策門朝陽門各有一道外甕城(朝陽門外甕城為清朝增建)。 [16] 
玄武門段城牆 玄武門段城牆

南京明城牆水關

水關
水關(3張)
水關是在河流進出及泄水口處設置的水門、水閘或涵洞。南京城牆利用秦淮河玄武湖等水系作為護城河,為了控制城內河道的水位,避免水患,在秦淮河、玄武湖、金川河及其他河流、湖泊出入水口處設置涵閘,閘一般為銅或鐵質,正方形,五孔,邊長約125釐米,內接銅或鐵質涵管,直徑約95釐米,閘口還設有銅或鐵質柵欞。南京城牆設置了水關、涵閘、涵洞20多處,其中絕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其中最為著名的有武廟閘以及東水關西水關 [17-19] 
水關、涵洞名稱
位置
功能
通濟門南側
進水內秦淮河
銅心管涵
航空學院東
進水東明御河
朝陽門水關
朝陽門附近
進水東明御河
燕雀湖西側
進水玉帶河
琵琶湖涵
後宰門小區北側
進水香林寺溝
太平門閘
太平門西路北
進水古清溪
玄武湖解放門附近
進水珍珠河
大樹根閘
進水金川河
三山門南側
出水秦淮河
鐵窗欞
涵洞口
出水秦淮河
烏龍潭
烏龍潭老石橋旁
出水秦淮河
清涼山南涵
清涼山原軸套廠內
出水秦淮河
清涼山北涵
清涼門北側
出水秦淮河
石頭城涵
現跳傘塔西北
出水秦淮河
草場門涵
出水秦淮河
工會幹校涵
草場門附近
出水秦淮河
定淮門涵
出水秦淮河
老虎洞涵
出水護城河
歸雲堂涵
出水護城河
和平閘
中央門附近
出水護城河
四望山涵
出水護城河
挹江門涵
出水護城河
獅子山涵
出水護城河
新民門南北涵
新民門多倫路
出水金川河
金川門水關
出水金川河
據1994年出版的《南京水利志》統計,共有20多處。

南京明城牆橋樑

七橋甕 七橋甕
橋樑架於護城河上,大多位於城門之外,是人流車馬往來的要道口,以堅硬的石質材料為主要構件。有石城橋石城門外)、三山橋(三山門外)、聚寶橋(聚寶門外,今稱長幹橋)、鎮淮橋(聚寶門內)、九龍橋通濟門外)、夔角橋(正陽門外)、平橋(朝陽門外)、清涼橋(清涼門外)、金川橋(金川門外)等,此外還有賽虹橋七橋甕上坊門內)、江東橋(江東門外)等橋樑跨於內外城的護城河之上。 [20] 

南京明城牆護城河

護城河
護城河(2張)
護城河環繞南京城,宮城、皇城、京城外均有護城河,是南京明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對城垣外側河道疏浚、開挖,引導河水入濠而成。護城河水源來自秦淮河青溪金川河以及玄武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寬闊的護城河水面,襯映高大堅固的南京城牆,使進犯之敵望而生畏。南京城牆唯有太平門向東的龍脖子段城牆外側沒有開築護城河,因此段為大明龍脈,不可隨意挖掘,故而無護城河。現存宮城護城河長約5千米,皇城護城河長約3千米,京城護城河長31.159千米,京城城牆與護城河間距最寬處為334米,最窄處為9米。

南京明城牆藏兵洞

中華門藏兵洞 中華門藏兵洞
藏兵洞是裏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平時用作儲藏守城器械和軍用物資,在戰時可藏兵可供兵士休息,中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極為少見,在城門和水關設置藏兵洞是南京城牆的獨創,軍事防禦能力極高,通濟門聚寶門東水關西水關均設有複雜的藏兵洞。聚寶門(今中華門)最南一道的城牆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牆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 [21] 

南京明城牆建築特色

南京明城牆呼應天象

按“三垣”加“南鬥北斗”星象設計的三重城牆 按“三垣”加“南鬥北斗”星象設計的三重城牆
南京城牆看似“不規則”的形狀,其實有着非常嚴密的規則,其根據就是中國古代都城營造傳統的“堪輿術”。在“中國即天下,天下即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對天象星座的長期觀察,將環繞北極和比較靠近中國周圍上空的星象,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所謂“三垣”,是指環繞在北極和比較靠近頭頂天空的星象,分紫微、太微和天市三區,由於各區都有東西兩藩的星,圍繞成城垣的樣子,故稱“三垣”。
明南京城的宮城,依照“紫微垣”佈局。紫微垣“天帝坐也,天子之所居”,故而用紫宮來當宮城的名稱,意為“以北極星為中心的紫微垣城”,又因宮廷之內門户有禁,故又被稱為“紫禁城”。紫微垣內有華蓋,位於北極的北面,南京故宮城內三大殿的中殿取名“華蓋殿”。
明南京城的皇城,依照“太微垣”佈局。太微即“政府”之意,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南京皇城內與太微垣相對應中央官署的佈局是:千步廊東(左)西(右)兩側均為大明帝國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端門為太微垣的南門,皇城內故亦設端門。
明南京城的京城,依照“南鬥星”與“北斗星”星宿聚合加之“天市垣”佈局。京城的13座城門分別對應“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的十三顆星。南京城牆東南角的通濟門至西北角鍾阜門與儀鳳門之間作一劃分,南為南斗六星,北為北斗七星。南鬥星的六顆星對應為聚寶門三山門清涼門石城門定淮門儀鳳門六座城門,北斗星的七顆星對應為通濟門正陽門朝陽門太平門神策門金川門鍾阜門七座城門。南京城牆呈“南鬥”與“北斗”聚合形佈局,與朱元璋陵墓明孝陵呈北斗星佈局不是單純的巧合,而是朱元璋在明朝初期建都南京時,受當時社會及思想影響的結果,體現了“天地合一”與“皇權神授”思想。
天市垣,是“天子率諸侯幸都市也”。“天市垣”中的“貫索”星座(即代表刑部天牢),在南京京城的位置及建造的理由。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就太平門外建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大理寺)時稱:“太平門在京城之北,以刑主陰肅,故建於此。敕曰:肇建法司於玄武之左,鐘山之陰,名其所曰貫城,貫法天之貫索也。是星七宿如貫珠環而成象,乃天牢也。”因此,朱元璋利用這種佈局嚇唬三法司的屬臣:在“貫索”圍成的星環中,如果沒有其他星在裏邊,説明刑法得當,沒有營私舞弊的現象;如果有其他星在星環裏邊,説明刑法失當;如果在星環裏邊的其他星很亮,説明有重大的冤案、假案。並在通往三法司的“孤悽埂”上,建造了一座牌坊,上面書寫了“貫城”兩字。顯然,這是朱元璋利用天象作為鞏固其統治(包括職能和人心)的一種手段,與南京城牆設計思想一脈相承。

南京明城牆建設獨特

  • 地基建造紮實
使用城磚建造的台城段城牆 使用城磚建造的台城段城牆
南京地處雨水豐沛的江南,丘崗連綿,河灣如織,湖泊池塘星羅棋佈。城牆擇址的地段或山石嶙峋;或低窪鬆軟;或平坦如砥。為防止高大的城牆下陷、開裂、傾倒,建造者根據工程的要求,採取了不同的科學處理方式。有的順山勢而建,城垣與山體岩石連結成整體;有的深挖基礎至原生土,上鋪巨石為基;挖不到原生土的低窪地段,還打下10餘米長的木樁,上面鋪設圓木井字形木排,藉以達到轉駕城牆壓力的作用。用於南京城牆最大的條石,每塊重達千餘斤,城磚每塊一般重20餘斤,層層疊疊壘砌成高達12-24米、底寬8-27米、頂寬3-18米的牆體,其重量可想而知。如此沉重的負荷,城牆能夠屹立迄今,與牢固的地基密不可分。
  • 建造材料特殊
使用巨型條石建造的武定門段城牆 使用巨型條石建造的武定門段城牆
南京明城牆在砌築中,對不同地段採取了不同質地牆體的處理方法和特殊的粘合材料。有的地段用石灰岩和花崗岩的條石,作為城基、勒腳和部分城牆內外壁的主要材料;有的地段全部用城磚壘砌;還有的地段以條石、城磚砌築牆面,中間填以片石、城磚、黃土混合夯築等。粘合牆體的材料十分堅固,以至留下了用糯米汁加石灰等灰漿建造的説法。
  • 建造方式各異
南京明城牆的建造因各段所處地形和位置不同,所採用的建築結構也不同,不同地段分別採用不同建造方式。南城及東西城的南段,面臨平原和河流,無堅可守,除以河為塹外,城牆建築最為堅固。牆內外壁表層用大塊條石砌築,裏層填以巨大的塊石,形成各厚3米左右的內外牆體,均用糯米汁加石灰灌漿。內外牆之間再填以黃土、片石,隔層夯實。某些地段,也有在條石砌築的內外牆體之間全部用磚砌築,或以磚、黃土、亂石夯填的做法。
北城及西城的大部分地段,倚山臨湖,地形複雜,城牆結構比較簡單。或者全體用城磚砌築,牆體較為單薄,或者在磚築的內外牆體中間夯填黃土塊石。東城的部分地段,城牆外壁用條石砌築,內壁用磚砌築,中間夯填黃土、亂石或碎城磚。一些特殊地段又有特殊作法,朝陽門(今中山門)附近及獅子山地段,依山而建,僅在外側修築磚石牆體。石頭城一帶,下部利用原有的陡峭石壁,僅在山頂上加築很矮的磚牆。

南京明城牆排水科學

南京明城牆自身排水系統 南京明城牆自身排水系統
南京明城牆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牆本體的防、排水和對城區城池的防、排水兩部分。
城牆本體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在城牆設置隔水層和排水設施。城牆填層上部,採用桐油、石灰、黃土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牆體兩側直至牆根用灰漿砌築5-10餘層城磚;牆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牆體。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牆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
城區城池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牆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後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內側還設有33座甕洞(藏兵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武廟閘燕雀湖半山園閘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8] 

南京明城牆防災先進

東水關 東水關
南京城是當時世界上最雄偉壯麗的都市,發展了當時最先進的城市防災的科學體系和技術。南京明城牆的排水系統、調蓄系統,得益於建設以秦淮河玄武湖為骨幹的多功用城市水系。江南一帶水鄉城市中的水系,本身就具有給水、排水、交通、防火、軍事防衞等多種功用,被喻為“血脈”。其排水、排洪和調蓄上的作用,又使之成為城市防洪的重要設施。
南京城充分利用了秦淮河作為城市水系的骨幹河道,又融合了六朝至楊吳所開鑿的舊河道,以外秦淮為京城護城河,開鑿了宮城、皇城的兩圈護城河,加上玄武湖、內秦淮、青溪、運瀆、楊吳城濠、珍珠河以及明代開鑿的進香河等,組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城市水系網絡。這些水系不但可以承擔排水排洪的任務,也在調蓄洪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過這些水利樞紐系統的配合作用,南京城在明代276年間僅有8次水災記錄,平均34.5年一次。可見當時南京城的防洪給水、排水、排洪和調蓄體系非常完善,防洪功能明顯。

南京明城牆城磚銘文

  • 形制
南京明城磚 南京明城磚
南京明城牆城磚一般長40-45釐米,寬20釐米,厚10-12釐米,重約40斤,長寬高的比例關係為4:2:1,這一比例也成為後世遵循的“黃金比例”。由於城磚來自全國各地,故其城磚材質的土性也呈多樣性(有粘土、沙土、高嶺土等等)。大多數城磚留有銘文,少則一字(或一個符號、記號),多則70餘字,這不僅是南京明城牆獨有的特點,也是南京明城牆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極為重要組成部分。
  • 材質
使用高嶺土燒製的白色城磚 使用高嶺土燒製的白色城磚
南京明城磚顏色豐富,有青灰、紅灰、黃灰、赭灰等,大部分為青灰色,在歷經了六百餘年風雨洗禮後,城磚色澤斑駁滄桑,更顯歷史厚重。據史書記載,明初修建城牆時,一批產自江西袁州府(今江西宜春)白色城磚運送至南京城,震驚了朝野。從外形來看,這種磚稜角分明、潔白如玉,楷書印的磚銘清秀工整,這種磚使用高嶺土燒造,質地堅硬,不透水。因此在修建南京城牆時,這些名貴的瓷磚都被放在了城牆的內部,用以穩固牆體。燒造白色城磚的,是“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贇”。隋贇通判是正六品,洪武十二年,由於他燒造了這一批高質量的城磚,被連升了六級,升為正三品,調到廣東當巡察使。
  • 產地
南京明城磚產地 南京明城磚產地
南京明城牆所用如此巨量的城磚,依靠哪些區域燒製單位提供並不明確,由於史料記載的匱乏不詳,近幾十年來經文物工作者和有心人對城磚銘文孜孜不倦的考證、補定,才有了一份尚未完全統計精確的資料:南京明城牆所用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袤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衞、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製坯、燒造。史料記載,明城牆的磚石並非在南京城內集中燒製,而是由全國共同承擔,規模之大可想而知。截至2018年,已知有37府162個州縣參與制作。(該數據仍在陸續考古更新中)
  • 銘文
不同書體、不同字體、不同刻印方式的城磚銘文 不同書體、不同字體、不同刻印方式的城磚銘文
為了確保建造南京城牆的城磚燒造質量,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衞、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里、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需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時對不合格的城磚追究制磚人的責任。這種嚴酷的“責任制”,不僅保證了南京明城牆建造過程中的高質量,也誕生了形色各異的城磚銘文書法。
城磚上的書體,篆書、楷書、草書、隸書、行書五體俱全,以楷書為主,另外還有一些介於隸書與楷書之間的過渡體。這些書體絕大多數為陽刻,只有少數是陰刻和雙線刻。南京城牆磚文根據製作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模印、戳印和刻畫三種類型。其中以模印數量最多,刻畫最少,戳印則介於兩者之間。 [9] 
南京城磚銘文的書寫者,大體可分“書齋式”與“民間式”兩類。前者屬官府內的官吏文人、鄉間的秀才,也許只要沒有寫錯,就不會有殺頭之慮的緣故,其字體流暢工整,點、撇、勾、捺極具文人氣息;後者屬於粗通文墨、甚至沒用筆寫過字的工匠,當磚坯出模後,只是揀了身邊的一根小樹枝,在磚的一側小心翼翼留下所在縣、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體上透出幾許村野之氣。城磚銘文的字體,篆、隸、魏、楷、行各體皆備,藴含着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種書體最具神韻,在中國書法字典上,也難找到它的歸屬,卻一筆一劃不扭不顫,那是來自民間的書法藝術。所有的銘文,折射出的謹慎與虔誠,強烈而鮮明。從銘文技法上,又可分為模印、章印、刻劃三種形式。其中,銘文的雙線模印由於字體的筆劃較細,故對制磚泥土的質量有較高的要求。

南京明城牆設計合理

南京明城牆以其佔地區域廣、堅固、雄偉而著稱於世,後人對此不僅有“高、堅甲於海內”之感慨,就連十六世紀中葉先後3次抵達南京的意大利人、傳教士利瑪竇也稱:“這座城市超過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
南京明城牆之所以能有如此的規模和氣勢,是中國冷兵器發展到巔峯狀態下開始向火兵器轉型時期的必然產物。城牆最本質的原生價值之一,在於具備冷兵器時代的軍事防禦功能。城牆最初由土壘、土石混築、磚石砌築其表皮,發展到南京明城牆大規模採用磚石構造,逐步趨於完善的過程,與兵器(主要是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的發展有着密切的聯繫。恩格斯説:“築城藝術的徹底改革,是火炮改進的最初結果之一”。南京明城牆的建造者們在無數次攻城略地實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因此,南京明城牆在軍事防禦功能上,針對當時的攻城器械和火兵器,結合南京地區地形、地貌,無論在城牆的高度、厚度、基礎、建材、城垣關鍵部位的設防,其城防建築體系,達到了中國城垣建築較完美的程度。
城牆的堅固與否,不只體現着王權的威儀,更直接關係到社稷的安危,所以,歷朝歷代的最高決策者在築造城牆時,始終將工程質量視為頭等大事,絲毫不敢懈怠。然而曾經一時雄奇偉岸的城牆,大多都沒能經受得住歲月的檢驗,最終湮滅於炮火或風雨中。在中國古代的城牆中,朱元璋親自監理的南京明城牆,不僅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城牆,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堅固的城牆,歷600多年風雨而未倒,依然固若金湯。南京明城牆安若磐石的秘密在於它的修建過程中嚴格的質量管理,從現代企業管理的視角來看,南京明城牆堪稱卓越質量管理的典範。 [22] 

南京明城牆文物價值

台城段城牆 台城段城牆
南京明城牆在城牆的結構、甕城的創新、護城河水源的利用、水關涵閘及橋樑的設計建造等諸多方面,彙集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心血築成的一座豐碑。其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是繼中國長城之後的又一宏構
南京明城牆是中國城垣史上最大的一座磚城,也是世界現存最長、規模最大、真實性最好的磚石構造城市城牆,其築城技術也達到了中國築城史上的巔峯,是東亞築城技術的典範。南京明城牆被譽為“高堅甲於天下”,有着傑出的軍事防禦功能,也是中國明清時期千餘座城市城牆所效仿的對象。 [6] 
南京明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佈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皇城與宮城所形成的佈局,在繼承中國傳統的營建皇宮技法的基礎上,利用建築語言體現和強化皇權思想,並形成明清兩代的宮闕制度,對明中都(鳳陽)與北京城的皇宮營建,產生很大影響。
儀鳳門 儀鳳門
南京明城牆的城磚銘文,為後人留下了及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和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有些填補了史料的不足。為進一步研究南京城磚產地的分佈;中國漢字在明初的簡化字與異體字;中國民間的書法、篆刻藝術;中國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變以及明初實行的責任制等,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通過對城磚銘文的研究,還能發現不少明以前燒製的城磚和一定數量明以後為修葺城牆而燒製的清代城磚,為認識南京城垣的發展和變遷,提供了實物佐證。
觀世界城垣營造史,像南京城牆磚文這樣擁有多重歷史文化價值的人類遺產十分罕見。既是元末明初社會經濟狀況綜合反映的部分縮影,同時也是一種未經入藏的珍貴歷史資料,可以彌補史料不足。除了城磚燒造產地、燒造時間、燒造責任人或單位等可直接辨識的信息外,還可通過磚文了解當時的政治體制和賦役制度、農村基層組織發展演變、政區沿革、經濟狀況和民眾生活、移民與姓氏文化、造磚技術和窯羣分佈、避諱制度、文字發展與書法、刻印技術與篆刻藝術等諸多內容。
南京明城磚銘文字體幾乎集中國傳統民間書法藝術之大成。模印和戳印的楷書磚文字體法度嚴謹、紮實沉穩,用筆端肅靜穆,透着金石韻味,應為府縣官員或邀請民間文人墨客所寫。這類書體不論字體大小,都是書家一筆一畫地書寫,刻工一刀一刀地刻畫到模子上,然後模印出來的,有的書體堪稱精品力作。南京明城牆磚不是普通的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築材料,城磚磚文藴含的獨特的藝術審美與文化價值,使之成為特殊的藝術品早已在收藏市場被青睞。 [9] 

南京明城牆文物保護

南京明城牆考古修繕

中華門 中華門
1984年,南京成立中華門文物保管所和渡江勝利紀念館,以保護固有文物,展現歷史風貌。 [11] 
1995-1996年,解放門玄武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1996-1997年,石城門復城城牆修繕工程。
1997-1998年,後標營段城牆排險加固工程。
1998年,太平門段城牆加固工程,同年5月24日,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與南京市城牆管理處共同承擔南京城牆維修保護的任務,並各有側重。
1998-1999年,九華山西段城牆搶險加固工程。
2000-2001年,集慶門段城牆修繕工程。
神策門 神策門
2001年,南京挖掘出西華門遺址,僅存三座門券的須彌座和磚石路面,這使得西安門被長期以來被誤傳為西華門的現象徹底被證實。
2002-2003年,石頭城段城牆修繕工程。
2003-2004年,東西長干巷段、紅山土段、神策門甕城城牆修繕工程。
2006年初,由於在建的南京快速內環東線工程南端隧道入口處涉及通濟門基址,南京市博物館於當年4月對通濟門的施工場地進行考古,大體摸清了通濟門甕城的南北進深。
2006年10月,光華門遺蹟在“月牙湖五期環境整治”施工中被發現,隨後進行了考古發掘,並修繕保存設為遺址公園。
2010年3月至6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部在龍蟠中路裘家灣片區工地對通濟門另一片基址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考古發掘。
2015年9月,南京模範西路的拓寬過程中發現定淮門城牆台基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市考古所展開考古工作。
南京明城牆台城段 南京明城牆台城段
2018年1月,南京計劃投資建設城牆監測預警平台,全程監控明城牆的健康狀況,發現問題提前預警。 [23] 
2018年3月,南京出台加強南京城牆保護利用和申遺的實施意見,確定5大類23項52條工作任務,投資概算達45.93億元。

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

1956年10月,南京明城牆分段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南京明城牆全段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南京市政府設立南京市城牆管理處,作為保護、維修、管理南京城牆的專業機構,由此明城牆全段保護開始得到重視。
南京明城牆九華山段 南京明城牆九華山段
1992年,《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正式發佈。
1996年4月,江蘇省人大通過南京市為南京明城牆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
1997年,在國務院批准的《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更是明確提出要加強對明城牆的保護。
2000年3月21日,《南京明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可行性報告》調研小組成立,標誌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開始。
2006年,南京城牆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10年,《南京名城保護規劃》出台。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範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範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範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2012年11月,南京作為“中國明清城牆”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4]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自行拆除大院裏6幢樓以保護明城牆,自縮地盤還綠於民,建成景觀綠地,並免費對市民開放。 [25]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總平面圖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總平面圖
2014年,南京外郭城牆(原白下區段),南京外郭城牆(秦淮區段)列入秦淮區文物保護單位及不可移動文物。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為保護明城牆天際線,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高度降低至24.8米。
2014年12月30日,《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除現存的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千米的外廓城牆也被納入保護範圍。
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南京城牆保護條例》實行,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同時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 [26]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通過南京市政府批覆。《設計》的規劃範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規劃範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千米。 [27] 
2020年3月18日,ICOFORT(國際古蹟遺址保護協會城防與軍事遺產委員會)正式批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南京城牆博物館)成為機構會員,成為中國首個加入ICOFORT的文博單位。 [28] 

南京明城牆文化活動

南京市旗上的明城牆 南京市旗上的明城牆
1988年,南京市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南京市市旗和市徽。市旗和市徽的正面下部,是一座城門,代表南京城,也代表着南京著名的標誌性景觀——明城牆,城上六垛女牆,意指六朝古都。 [29] 
2014年6月13日凌晨開始,南京老門東南側的明城牆上開始投影播放世界盃,成為中國最大最獨特的一塊看球屏幕。 [30] 
2015年1月,南京元旦長跑首次登上明城牆。元旦長跑運動會是南京全民健身運動的一個傳統項目,至2015年已經是第33屆。 [31] 
2014年8月10日,南京明城牆景觀亮化工程一期正式落成,總長度近14千米的城牆段被點亮,共有四處同步表演激光秀。 [32] 
2014年5月23日,為迎接南京青奧會,南京明城牆管理部門在解放門台城段明城牆上舉辦“明城牆上的運動會”,根據史料記載複製了擊壤、投壺、步打、木射燈等九項古代運動遊戲項目。 [33] 
青奧火炬在南京明城牆上傳遞 青奧火炬在南京明城牆上傳遞
2014年8月,南京青奧會火炬傳遞在明城牆上舉行,該條線路名為“共築未來線”,全程在明城牆上傳遞,意在展現南京古城風貌,線路從明城牆東水關出發,途徑中華門,最終在集慶門進行收火儀式,全程5200米,共有45棒火炬手。 [34] 
2015年6月5日晚,作為助力南京明城牆申遺的系列活動之一,“2015如新健康中國行——南京明城牆熒光跑”活動在中華門拉開帷幕,由起點中華門至終點東水關,全程3.5千米。 [35] 
2016年起,南京明城牆每年春節前後都會舉辦“掛春聯”活動,春聯掛在城門主門洞的兩側。 [36-38] 

南京明城牆遊覽指南

航拍儀鳳門 航拍儀鳳門
截至2019年,南京明城牆分為多段登城遊覽,部分免費、部分收費。
玄武湖段(神策門-玄武門-解放門-太平門):從神策門太平門,全線約5千米。自然景觀基礎極佳,是明城牆中最熱門的一段,可以看到玄武湖紫金山九華山雞鳴寺等風光,這段城牆可在神策門公園、玄武湖玄武門、解放門台城)、雞鳴寺、太平門等處登城。登城票價為30元/人,除登城之外,這段城牆下面內外兩側均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城南段(西水關-集慶門-長幹門-中華門-雨花門-武定門-東水關):從東水關西水關,全線約6千米。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將整個老城南包裹,登城後可以俯瞰老門東老門西雨花台大報恩寺白鷺洲等歷史片區,可在東水關公園中華門集慶門武定門老門東赤石磯登城。登城票價50元/人,城牆外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城北段 (定淮門-挹江門-儀鳳門):從定淮門儀鳳門,全長約3千米。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免費開放、可以再儀鳳門挹江門定淮門登城,沿線有小桃園八字山、護城河、獅子山等風光,城牆外也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明城牆-台城 明城牆-台城
城東段(中山門-標營門-光華門東):從中山門到紫金路通道,全長約1.5千米。這段城牆可以在中山門、標營門藍旗街登城、票價為10元/人,該段可欣賞月牙湖風光、該段城牆外側均有綠道、可免費遊覽。
石頭城段(鬼臉城、清涼門):從石頭城清涼門,全長約1.5千米,該段城牆可在清涼門登城,城牆外的綠道免費遊覽、沿線有鬼臉照鏡子、城牆拜佛等景點。
城北段(金川門-小北門-中央門):從金川門中央門,全長約1.5千米,該段城牆可在黑龍江路登城,城牆外的綠道免費遊覽。
漢西門(石城門)處:位於漢中門廣場,免費開放,其東西城門、南面和東面甕牆以及三分之一的北甕牆仍在。
光華門處光華門現存西段城牆民國堡壘以及明代城牆基礎,免費開放。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