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壽宮

鎖定
永壽宮,位於北京故宮內,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翊坤宮南面,啓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毓德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1]  [2] 
中文名
永壽宮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31日 週二至週日 08:30-17:00(停止售票16:00,最晚入園16:10) 週一 不開放;
曾用名
長樂宮、毓德宮
建造時期
永樂十八年(1420年)

永壽宮名稱變化

長樂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毓德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
永壽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永壽宮建築結構

永壽宮 永壽宮
永壽宮為兩進院,前院正殿永壽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雙交四菱花扇門,次間、梢間為檻牆,上安雙交四菱花扇窗。殿內高懸乾隆皇帝御筆匾額令儀淑德」,東壁懸乾隆《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更換。
正殿有東西配殿各3間。後院正殿5間,東西有耳房,殿前東西亦有配殿各3間。院落東南有井亭1座。

永壽宮歷史考究

永壽宮 永壽宮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后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后曾在這裏短暫居住,後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後因乾清宮發生火災,萬曆皇帝也曾住此宮,並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順治皇帝恪妃,康熙帝温僖貴妃、敬敏皇貴妃,乾隆帝慧賢皇貴妃舒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另乾隆帝穎貴妃巴林氏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后,即孝聖憲皇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清代的永壽宮因為距離慈寧宮養心殿最近,所以屢次作為筵宴場所,在公主下嫁時宴請女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而且還設了中和樂器,演奏營造喜慶的氣氛。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據史料記載,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廢為靜妃後居住此宮,康熙帝良妃,嘉慶帝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如妃曾在此居住。

永壽宮所有主人

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於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對外軍事也接連獲勝,朝廷呈現中興氣象,史稱萬曆中興
明思宗朱由檢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字德約,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0月2日-1644年4月25日),也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孝純皇后劉氏。
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生於慈慶宮。天啓二年(1622年),封為信王。天啓七年(1627年)即皇帝位,年號崇禎。即位之初,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後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朱由檢自縊於煤山,終年三十四歲。清軍入關後,以禮改葬於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廟號懷宗(後取消),諡號欽天守道敏毅敦儉弘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追上諡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隆武帝改廟號為威宗。
清順治帝廢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世祖廢后,生卒年不詳,博爾濟吉特氏,名額爾德尼本巴。清世祖順治帝結髮妻,廢后,清朝第一位從大清門抬入紫禁城的皇后,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文皇后侄女。清朝第一個由大清門抬進宮的皇后,由於她是多爾袞攝政時期定的皇后又和阿濟格家沾親帶故又太重視感情所以她在順治十年八月被廢降為靜妃,於順治十三年九月離開皇宮回蒙古。
清順治帝恪妃石氏
恪妃,石氏,吏部侍郎石申之女,清順治帝妃嬪,漢族,順治年間入宮為福晉,是順治帝后宮中唯一漢人妃子。康熙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病逝,原葬薊縣黃花山下悼妃園寢,康熙五十七年同悼妃、貞妃一同移葬孝東陵
清康熙帝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1699年7月25日)參領海寬之女。本滿洲鑲黃旗包衣,初為宮女,康熙朝時無冊封,為庶妃。生一子二女: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温恪公主、和碩敦恪公主。康熙三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卒,閏七月初二被追封為敏妃。《陵寢易知》記:(康熙)三十八年十月奉安(於景陵妃園寢),十三王母。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 雍正下旨將敏妃家合族人等由包衣撥出編一佐領,追贈其為皇考皇貴妃(僅其一人連升兩級),並且開了妃子從葬帝陵的先例,將章佳氏遷葬於景陵。《清史稿》記追封遷葬敏妃緣由:“ 雍正初,世宗以其子怡親王允祥賢,追進封。 ”清朝皇貴妃從葬帝陵系由雍正開創。
温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朝開國名將額亦都的孫女,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清太宗元妃侄女,孝昭仁皇后之同母妹,也是康熙帝的表妹,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宮,詔封為妃,雖無冊封禮但享受妃級待遇,本質上跟有冊封禮的妃主並無不同。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二十日冊為貴妃,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十子胤䄉,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女,未滿一歲殤。卒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十一月初三日卯時,諡曰温僖貴妃;三十四年九月初八日葬入清東陵景陵妃園寢。清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貴妃。
清康熙帝良妃衞氏
良妃(1662年—1711年12月29日)覺禪氏(或稱“衞氏”、”魏氏”,乃其母家循滿人舊例冠漢姓之故),名雙姐(滿語xuwangjiye音譯)。旗籍為滿洲正黃旗包衣,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女,清康熙帝妃,康熙十四年(1675年)正月入宮,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初十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升為嬪,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行冊封禮,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晉封良妃,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薨,享年50歲。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十七日奉安於康熙皇帝帝陵景陵妃園寢
清雍正帝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孝聖憲皇后(1693年1月1日—1777年3月2日),滿洲鑲黃旗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
十三歲時入侍雍親王府邸,為雍王胤禛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生弘曆,即乾隆皇帝。雍正元年封為熹妃,雍正八年封為熹貴妃。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曆(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上徽號曰崇慶皇太后。卒於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葬泰東陵。全諡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后。
孝聖憲皇后一生享盡了榮華富貴,她壽數之高,在清代皇太后中居於首位,在中國曆代皇太后中也是極為罕見的。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后,即孝聖憲皇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清乾隆帝慧賢皇貴妃高佳氏
慧賢皇貴妃(?—1745年2月25日),高佳氏,滿洲鑲黃旗人(原為鑲黃旗包衣),大學士高斌之女,乾隆朝首位貴妃,首位皇貴妃。雍正年間選為四阿哥弘曆使女(即格格);雍正十二年三月,雍正帝將高氏從使女中超拔為側福晉;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帝登基後,詔封高氏為貴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晉封貴妃高氏為皇貴妃;正月二十五日皇貴妃高氏薨,諡曰慧賢皇貴妃;乾隆十七年入葬裕陵
清乾隆帝穎貴妃巴林氏
穎貴妃(1731年3月7日-1800年3月14日)巴林氏,蒙古族,蒙古鑲紅旗人,都統輕車都尉那親之女,乾隆帝寵妃之一。乾隆十三年初入宮封為那貴人,乾隆十六年封為穎嬪,二十四年封為穎妃。嘉慶三年,太上皇乾隆敕旨:“穎妃在位年久,且年屈七旬,著加恩封為貴妃。”嘉慶年間,稱為穎貴太妃,並和婉貴太妃一同居於壽康宮中,嘉慶五年(1800年)二月十九日去世,年七十。次年二月十三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舒妃(1728年7月7日—1777年7月4日)葉赫那拉氏滿洲正黃旗人,乾隆帝妃嬪。她是侍郎納蘭永壽的女兒,納蘭明珠的曾孫女。舒妃生於雍正六年六月初一。乾隆六年十三歲時經過選秀入宮為貴人,二月晉封為舒嬪。乾隆十三年五月晉舒妃。乾隆十六年舒妃在24歲時生皇十子,但早殤。她本人於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逝世,享年50歲,葬於裕陵妃園寢。
清嘉慶帝恭順皇貴妃鈕祜祿氏
恭順皇貴妃(1787年-1860年)鈕祜祿氏,主事善慶女,孝和睿皇后遠房堂姐妹。
乾隆五十二年生。嘉慶六年入宮,賜號如貴人,十年二月初八,生皇八女。六月冊為如嬪,嘉慶十五年九月,晉如妃。十六年正月廿五,生皇九女慧愍固倫公主。嘉慶十九年二月二十七,生皇五子惠端親王綿愉。二十五年十二月,道光帝晉尊皇考如貴妃,居壽安宮,道光二十六年,晉尊為皇考如皇貴妃,道光三十年正月,咸豐帝晉尊皇祖如皇貴太妃咸豐十年閏三月初三卒,享壽七十四歲,諡號恭順皇貴妃。葬於清西陵昌陵妃園寢。
參考資料
  • 1.    永壽宮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6-07]
  • 2.    《春明夢餘錄·卷六》 【長樂宮】更毓德宮牌,萬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更永壽宮 永壽門牌 【未央宮】更啓祥宮牌 啓祥門牌 【已上二宮嘉靖十四年五月初十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