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皇太妃

(妃嬪尊號)

鎖定
太妃,分為皇太妃和王太妃,是一種中國古代用來尊封給先朝嬪御的位號。皇帝崩逝後,其妃嬪有子者隨子封號尊封為王太妃,隨其子遷居封國,無子者則尊封為皇太妃。
皇帝崩逝後,其妃嬪無子者稱為皇太妃,有子者則隨其子封號稱為某王太妃或某國太妃,例如曹操的妃妾杜氏,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封為沛王太妃;例唐憲宗妃嬪鄭氏生光王李忱,鄭氏封為光王太妃;例唐太宗韋貴妃被唐高宗封為紀國太妃,隨其子紀王李慎遷居封國;唐高祖妃嬪楊氏生江王李元祥,封江國太妃;唐太宗德妃燕氏生越王李貞,永徽元年拜為越國太妃。
親王、郡王薨逝後,其子繼位王爵,妻子尊封為王太妃。
中文名
皇太妃
外文名
Consort Dowager
別    名
太妃
類    型
封號
所屬國家
中國

目錄

皇太妃簡介

太妃,又稱皇太妃,和太嬪(亦稱皇太嬪)一樣,是一種中國古代皇帝用來尊封給先朝嬪御的位號。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皇太妃是東晉成帝的周貴人。也指前朝貴妃和皇貴妃的封號,即皇貴太妃貴太妃,太妃均可稱為皇太妃。

皇太妃地位

太妃的政治地位幾乎等於零。除了南明時期幾位太妃,溥儀的四位太妃(原同治帝的瑜妃、瑨妃、珣妃和原光緒帝的瑾妃)之外,其他的都無從控制皇帝、親王或郡王。也無權利管轄後宮。

皇太妃尊封

被尊封為皇貴太妃、貴太妃的先朝嬪御,位在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之下,高於現任皇帝的妃嬪,而尊封為太妃、太嬪等地位卻在當朝皇貴妃之下。
通常會被尊封為太妃、太嬪,大多是以下情形;
1、妃嬪在皇帝駕崩後,嗣皇帝給前朝妃嬪的封號。
2、先朝嬪御之子以庶出身分繼承帝位,且該先朝嬪御的地位和出身也不算太低,那她就有可能被尊為皇太后,但要是出身或地位過低,就只能被尊為太妃、太嬪而非皇太后。 在歷經多代皇朝後,這些隨侍在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一旁的先朝嬪御,會有可能被皇帝以年高德邵為由進行尊封。
3、 皇帝在即位前生母已去世,且有某位嬪妃對即位前的皇帝盡了撫育之恩,那麼在皇帝即位後,該嬪妃就極有可能被尊封。但若是當朝無皇太后存在,則該嬪妃甚至能升等成為皇太后(如孝靜成皇后)。 從上述的情況看的出來,先朝嬪御是否被尊封為太妃、太嬪,幾乎完全依照皇帝本人的意思,歷代以來幾乎沒有任何宮規和典制曾詳細記載有關尊封太妃、太嬪的條件和援例。
另外,即使本身不是皇帝生母或養母,若所生的兒子封王,亦會被稱為太妃(王太妃),例如曹操的侍妾杜夫人,其子曹林封沛王,她就被稱為沛王太妃。或封作國太妃,例唐太宗韋妃被唐高宗封為紀國太妃,隨兒紀王李慎遷居藩地;唐高祖楊嬪生江安王李元祥,後封江國太妃;唐太宗德妃燕氏生越王李貞永徽元年拜為越國太妃。

皇太妃冊封

自漢朝開始,太妃的立廢都需要舉行儀式。冊立太妃的時候,清朝之前用玉冊,清朝使用金冊,用以告示天下。清朝禮制,妃以上等級的宮眷冊封為太妃時,頒賜用龍(五爪的龍,四爪的龍在清朝叫“蟒”)或鳳做提手銅印。歷代在冊封太妃的時候都頒賜特製的朝服,清朝時又加上珊瑚朝珠

皇太妃皇太嬪

皇太嬪這個位號的相關紀錄,一直到清朝才比較明朗,清史稿后妃列傳中,對皇太嬪有段記載:“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后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 清朝時,貴人等級以上的先朝嬪御(嬪、妃、貴妃和皇貴妃)在歷經多代王朝後稱號將提升一級。常在、答應則升至嬪,再加上“皇考”二字於前,例如嘉慶帝之嬪御蘇完尼瓜爾佳氏,本為常在,於道光帝即位為封為“皇考安嬪”。
東晉之後直至明朝滅亡為止,期間的確有過不少嬪妃被尊為皇太妃,甚至在朝廷和後宮中頗有威望(例如明朝崇禎帝時期的太妃劉氏)。但歷史上是否真的出現過皇太嬪這個位號,和擁有此身分之嬪妃,仍是個待確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