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孛兒只斤

鎖定
孛兒只斤(傳統蒙古文:ᠪᠣᠷᠵᠢᠭᠢᠨ,轉寫:Borǰigin),成吉思汗所出氏族名稱。據説是“灰色眼睛”(一説“藍眼睛”)的意思。得姓始祖為孛端察兒,《史集》説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的後裔稱乞顏-孛兒只斤氏。明代所譯《元朝秘史》記為“孛兒只斤”,清代改譯為“博爾濟吉特”(又作博爾濟錦)。 [3]  [12] 
中文名
孛兒只斤
外文名
Borjigin
別    名
博爾濟吉特
蒙古文
Боржигин(西里爾蒙古文)
分佈地區
中國 蒙古 俄羅斯
著名人物
鐵木真,忽必烈孝莊文皇后

孛兒只斤起源

孛兒只斤,一説意為“藍眼睛”。 [3] 尼倫蒙古諸部(又作“尼魯温諸部” [1]  )之一。 [4]  據《元朝秘史》, 成吉思汗十世祖孛端察兒時(約十世紀前半葉)始用此稱(另一種説法則認為,該稱始於也速該時,但學界多以孛端察兒之説為是)。此後,族支繁衍, 其後裔形成許多部落,除成吉思汗祖輩一支外,皆另有姓氏。至成吉思汗曾祖合不勒汗時, 復冠以奇源“乞顏”部之稱,如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該一支稱“乞顏·孛兒只斤氏”。 [4]  此後,孛兒只斤變成一種姓氏名稱,明人所修《元史》取“乞顏”而譯作奇渥温姓 [5]  ,清代則多作“博爾濟錦”。 [1]  後來,東北地區孛兒只斤氏多改姓鮑或包,西部孛兒只斤氏多改姓奇。截至1996年,內蒙古巴林右旗仍有此姓。 [2] 

孛兒只斤地望

漠北:在歷史上是匈奴突厥,蒙古族人的活動中心。從秦朝末年起至清朝統稱“漠北”。漢朝時期所稱的漠北,主要指蒙古高原一帶,因其大部分位於長城以外的戈壁沙漠的北面,故稱漠北,比照21世紀初的政區,主要分佈在蒙古國(今蒙古族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貝加爾湖流域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海拔平均在1500米左右,南以戈壁為界,東大致到克魯倫河,西以杭愛山阿爾泰山一線。
漠南:主要位於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匈奴的發祥地就在漠南的陰山(今內蒙古鄂爾多斯)。

孛兒只斤家譜

《成吉思汗黃金族譜》一卷,扎木沙撰,初寫成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蒙文,以毛筆抄寫了五十多冊。現被收藏在遼寧阜新市圖書館
包姓族譜》包姓蒙古族譜為成吉思汗子孫俺答汗後裔包振德初寫於乾隆年間,毛筆抄寫本,現被其雲南後人珍藏。
《孛兒只斤氏族譜》初寫於清朝康熙年間。改革開放後,再版了《黃金史綱》作為孛兒只斤氏族譜的學術本。

孛兒只斤名人

孛兒只斤鐵木真

鐵木真,即元太祖成吉思汗。蒙古乞顏部人,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出身貴族。少時父也速該被仇人毒死,所屬人眾離散,隨寡母度日,屢遭艱險。後投奔克烈部汪罕,收集亡父舊部,逐漸恢復實力。約在金大定末建立宮帳,稱汗。金承安元年(1196),與汪罕聯兵助金截擊塔塔兒部於斡裏札河(今蒙古烏勒吉河),金授察兀忽魯之官。又隨汪罕與乃蠻部戰,戰後諸部來附,勢力增強。金泰和元年(1201)二月,與汪罕戰勝以札木合為首的蒙古高原十餘部盟軍。滅塔塔兒四部,據呼倫貝爾草原,實力大增。三年,被汪罕發兵掩襲,敗退至班朱尼河(呼倫湖西南)。不久,乘汪罕不備,奇襲汪罕牙帳,滅克烈部。次年與乃蠻部決戰,滅乃蠻。六年於斡難河(今鄂嫩河)畔召開忽裏台大會,建蒙古國,即大汗位,加號成吉思,頒佈札撒,建萬人怯薛,分封九十五千户,設札魯忽赤行政司法諸事。此後數年間,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鄰部先後降附。即位之四年(1209),大舉入侵西夏引河水淹中興府(今寧夏銀川),迫使西夏納女請和。六年,率大軍南下攻金,分兵三路破華北各地。九年,因金帝獻岐國公主請和,乃退兵。十年,復以金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為口實,攻佔中都(今北京)。十二年,以攻金事委付木華黎,返回蒙古草原,準備西征。十四年,率二十萬騎遠征花剌子模。數年間先後破兀提剌耳(今哈薩克斯坦錫爾河右岸阿雷斯河口附近)、不花剌(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撒麻耳幹(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玉龍傑赤(今土庫曼斯坦烏爾根奇)等城,侵佔中亞大片土地。十八年還師。二十一年攻西夏,次年滅夏。病死六盤山。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上廟號太祖。次年,追上諡號聖武皇帝至大二年(1309)加諡法天啓運聖武皇帝。 [6] 

孛兒只斤林丹汗

林丹汗,又作靈丹、民旦、陵丹巴圖爾台吉等。明末蒙古可汗。卜言台周孫。萬曆三十二年(1604)嗣汗位,稱庫圖克圖汗,明人譯作虎墩兔憨。駐帳於察哈爾萬户。萬曆末年起,屢犯明朝遼東諸邊,並與建州女真爭雄。力圖統一蒙古,天啓五年(1625)北征科爾沁部未成,旋屬下各部或降附後金,或投奔外喀爾喀崇禎元年(1628)率部西征蒙古右翼地區,擊潰哈剌嗔、土默特諸部,同時入犯明宣大、延綏諸塞。五年重返察哈爾故地,遭後金皇太極親征,不戰而遁。七年病死於西拉他拉大草灘(在今甘肅天祝)。篤信藏傳佛教,曾主持將藏文大藏經譯成蒙文。 [7] 

孛兒只斤海蘭珠

海蘭珠(1609—1641),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後裔,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長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摯愛,孝端文皇后的侄女。崇德元年,皇太極封海蘭珠為“宸妃”。以《詩經》中像徵愛情的詩句:“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將宸妃居住的寢宮命名為“關雎宮”。崇德二年,生下皇八子,皇太極甚喜,決定立這個嬰兒為皇位繼承人,頒發大清朝第一道大赦令。後子幼殤。1641年病逝,享年33歲。皇太極為宸妃舉行了隆重的喪禮,追封為敏惠恭和元妃,這是清代妃子諡號中字數最多的。宸妃死後不到兩年,皇太極也命歸九泉了。所有史料均無記載此人26歲之前的任何經歷。

孛兒只斤娜木鐘

林丹汗八大福晉之一第一大妃(?-1674),號多羅大福晉,稱囊囊大福晉,史稱囊囊太后,是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晉,八大福晉之首。統管阿紇土門萬户斡耳朵。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名娜木鐘,又一名為德勒格德勒,蒙古阿霸垓部後封郡王額齊克諾顏之女。1635年(後金天聰八年),她生下林丹汗的次子,也是遺腹子阿布鼐(亦作阿布奈)。1636年(後金天聰九年)三月,歸順滿清,改嫁愛新覺羅·皇太極。崇德元年七月被封為西麟趾宮貴妃,位居崇德五大福晉的第三位。順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順治九年十月尊皇考懿靖大貴妃。康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薨;葬昭陵貴妃園寢。她又為皇太極生下皇十一子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皇十一女固倫端順長公主,嫁蒙古阿霸垓部博爾濟吉特氏噶爾瑪索諾木。又撫養一蒙古女,名淑濟(疑為林丹汗之女),於崇德八年(1643年)七月嫁濟旺之子德參濟王子噶爾瑪德參(噶爾瑪)

孛兒只斤巴特瑪·璪

林丹汗八大福晉之一第四大妃,芭德瑪瑙伯奇福晉(?-1669)。統管竇土門萬户斡耳朵,故又稱竇土門福晉。阿霸垓博爾濟吉特氏,名巴特瑪·璪(亦作芭德瑪瑙),蒙古阿霸垓部塔布囊博第塞楚祜爾之女。1635年(後金天聰八年)八月,她在其部落的一名叫多尼庫魯克的護送下,到皇太極的軍營行幄,表示歸順,並選擇了木湖爾伊濟牙爾地方暫時駐牧。她是第一位向滿清歸順的林丹汗遺孀,改嫁給皇太極。崇德元年七月被封為東衍慶宮淑妃,位居崇德五大福晉的第四位。順治元年九月,迎至燕京。順治九年十月尊皇考康惠淑妃。康熙六年薨;葬昭陵貴妃園寢。她撫養一蒙古女(疑為蒙古林丹汗之女,不確),於崇德五年(1640年)正月嫁多爾袞。

孛兒只斤布木布泰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又作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即歷史上著名的孝莊文皇后,俗稱孝莊太后,成吉思汗之弟哈薩爾後裔,蒙古科爾沁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給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為側福晉;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后,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諡,雍正乾隆累加諡,最終諡號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啓聖文皇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孛兒只斤烏爾袞

烏爾袞(1670~1721年),蒙古族內蒙古巴林右翼旗人。著名清朝將領。巴林右翼旗第二世札薩克多羅郡王鄂其爾的次子。弟兄三人,兄那木德格,弟桑利達。烏爾袞勇敢剛強,善騎射,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二十歲,就率巴林右翼旗兵丁參加了清朝歷史上有名的烏蘭布通之戰。在打敗噶爾丹的烏蘭布通之戰中,烏爾袞及其從戰巴林兵丁英勇戰鬥,表現出色。烏爾袞榮立戰功,部下晉爵。康熙對烏爾袞十分賞識,遂於翌年農曆6月(公元1691年)將十九歲的次女和碩榮憲公主賜嫁。烏爾袞迎娶公主後,被封為和碩額駙。

孛兒只斤拉喜彭斯克

拉喜彭斯克(1755~?),蒙古族,內蒙古巴林右翼旗人。著名清朝史學家。他自幼聰敏、好學,智力過人,學業精深,通曉蒙、滿、漢、藏文字。

孛兒只斤巴咱爾濟哩弟

巴咱爾濟哩弟(1859~1916年),蒙古族,內蒙古科爾沁旗人。著名清朝官吏。系阿魯科爾沁旗第十二代札薩克。幼年喪父,三歲時襲阿魯科爾沁旗札薩克職,因年幼,由其母執掌旗政。清同治六年(1867年)正式執政後,盡職盡責,效忠清廷,多次受到清廷獎賞

孛兒只斤慧妃

慧妃(?—1670年5月30日)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三等公吉阿鬱錫之女,康熙帝最早的妃嬪之一。康熙八年(1669年)被選入宮,尚未冊封,於康熙九年四月十二日薨。康熙九年五月初九日康熙帝諭禮部,追封宮中待年的博爾濟吉特氏為慧妃。康熙二十年移葬清東陵景陵妃園寢。

孛兒只斤孟古青

清世祖廢后,博爾濟吉特·孟古青,生卒年不祥,名額爾德尼布木巴。清世祖順治帝結髮妻,廢后,清朝第一位從大清門抬入紫禁城的皇后,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孝莊文皇后侄女。清朝第三位博爾濟吉特氏皇后。
博爾濟吉特氏貌美秀慧但好奢華、性善妒,又無法忍受順治移情於其他嬪妃,再加上她是攝政王多爾袞為當時尚年幼的順治所迎聘的皇后,因此順治十年,順治帝不顧滿朝文武,及昭聖皇太后的反對,降皇后為靜妃,並令其改居側宮。被降為靜妃後,就從典籍史料中消失了,卒年和葬地不詳。

孛兒只斤豫妃

豫妃,(1730年2月2日-1774年1月31日)博爾濟吉特氏,寨桑根敦女,乾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入宮,封為多貴人,時年二十七歲。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晉封為豫嬪。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十日,晉封為豫妃。乾隆二十九年七月初四行冊封禮。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薨,年四十五歲。乾隆四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葬純惠皇貴妃園寢。

孛兒只斤孝靜成皇后

孝靜成皇后(1812年6月19日-1855年8月21日),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良阿之女,清文宗咸豐帝養母,議政王、和碩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生母。先祖在清朝開國之初入滿洲正藍旗,後抬旗入滿洲正黃旗。咸豐帝即位之後,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居綺春園壽康宮,遵照皇太后禮遇奉養。咸豐五年七月初一,康慈皇貴太妃病篤時,咸豐帝感其養育之恩,下詔晉尊康慈皇貴太妃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康慈皇太后薨逝,葬於慕東陵,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累加諡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神位升祔太廟。

孛兒只斤鮑爾吉·原野

鮑爾吉·原野,1958年7月15日出生,孛兒只斤氏,祖籍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科左後旗。現為遼寧省公安廳專業作家,遼寧省作協副主席。代表作有《譬如朝露》、《羊的樣子》、《青草課本》、《讓高貴與高貴相遇》、《原野文庫》、《原野上的原野》、《草言草語》等。獲全國少數民族駿馬獎蒲松齡短篇小説獎、內蒙古文藝突出貢獻獎及金質獎章、朵日納文學獎、文匯報筆會獎,人民文學散文獎。他與畫家朝戈、歌手騰格爾並稱中國文藝界“草原三劍客”。 [8-9] 

孛兒只斤乾德門

乾德門(1943年8月28日-2018年2月5日),本名孛兒只斤·乾顧騰德門,出生於內蒙古,中國台灣資深演員,1970年出道,1971年拍攝中視《圓圓曲》,為人熟知的角色有《新白娘子傳奇》中的法海和尚,台版《白色巨塔》中的趙仲民。 [8]  [10-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