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再思

(歷史人物)

鎖定
楊再思,湖南靖州人,生於唐鹹通元年(860),卒於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享年94歲。
別    名
飛山公
飛山王
所處時代
五代
出生地
湖南靖州
出生日期
860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954年10月26日
主要成就
少數民族地區首領,創立十峒 [1-2] 
本    名
楊再思
享    年
94歲

楊再思個人簡介

楊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飛山蠻之王,人稱“飛山公”。唐末,王室衰徵,天下紛爭,藩鎮割劇,時敍州(今會同城步、綏寧、洪江等地)南部一帶侗水苗瑤各部在潘金盛領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5公里)為中心的飛山蠻集團。
後梁時期,馬殷佔據湖南,稱鹽王,即楚。潘金盛領飛山蠻和五開(今貴州省黎平縣)一帶,楊再思據敍州的潭陽、郎溪一帶,互為聲援,以拒馬楚。梁開平五年(911年)馬殷遣呂師周經飛襲斬金盛。敗勢已定,楊率領"飛山蠻"殘部,降附於楚,被封為誠州刺史,不僅挽救了處於滅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以後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楊再思勵精圖治,統一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並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勝(晟)、秀(進)"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分封制度,從此“飛山蠻”進入興盛時期。
五代之亂,天下多遭塗炭,獨其治下誠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馬楚政權被劉宋滅亡後,楊之七子政巖歸降宋,並將"飛山蠻"的勢力範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漵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劍河岑鞏鎮遠三穗石阡及廣西三江、龍勝融水等縣)。楊再思率領治下各州的部族歸順宋廷,因治國安邦功勳卓著,被宋王朝先後追封為威遠侯(“威遠侯”碑現收藏於會同)、芙濟侯、廣惠存侯和芙黨侯。
楊再思歿後,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敬畏,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地羣眾常去飛山廟祭奠(1)。
楊再思生於唐鹹通元年(公元860年)農曆六月初六,卒於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農曆十月二十六日,壽94歲,葬於貴州省黎平縣長嶺崗,是唐未、五代“飛山蠻”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公”。唐朝未年,藩鎮割據,王室衰微,天下紛爭。時敍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帶諸峒各部族屈服潘金盛、楊再思的領導下逐漸形成一個以靖州飛山為中心的不受官府約束——“飛山蠻”。唐乾寧三年(公元896年),馬殷佔據湖南,僭稱楚王,派兵接管誠州。後梁開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蠻酋宋鄴、敍州蠻酋潘金盛,互為聲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岡。後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馬殷遣昭州(今廣西平樂縣)刺史呂師周帶領衡山之兵五千討之。呂師周引兵從城步徑間道至飛山,攀藤石而上,分軍布柵,至峒前斬潘之部將楊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岡殺害,殺害潘之部卒3000人,盡毀其營寨。
迫於敗勢已定,承蒙馬殷意在收服殘部,楊再思便收攏“飛山蠻”餘部,降附於楚,受封為誠州刺史。挽救了“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官府認可合法地位,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輿論基礎。楊再思降楚後,設立古州(今貴州榕江縣)、龍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歐陽、新化(以上均為貴州省黎平縣屬)等十峒,號十峒首領,以其當地豪族姓散掌州峒。其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鎮滇、黔;長子政隆,授知州,與子通藴住守武岡;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羅蒙(今通道縣);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綏寧);四子政約,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無官,住守羅巖(今通道縣東北境,舊稱羅巖洞);六子政綰,授知州,住守東山(今綏縣西北境);七子政巖,授國公,住守湖耳(今黎平縣屬)並鎮渠江(今靖州縣);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黃疆(今黎平縣西南);九子政權,授太尉,住守潭溪(今黎平縣東部);十子政欽,授都統,住守樂土(今黎平縣西南部);十一子政榮,授安撫,駐守澧州(今湖南澧縣);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時楊氏還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勝(晟)、秀(進)”七字為等級建立嚴格的領土製度。五代之亂,天下多遭塗炭,獨誠州社會平定,各方勢力均衡不造聲勢,此皆領土製度之功也。
馬楚政權滅亡後,楊氏子孫相繼弘揚祖業,據《宋史·蠻夷二·誠徽州》載:“誠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楊氏居之,號十峒首領,以其豪族姓散掌州峒。”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首領楊藴始內附。五年,楊通寶始入貢,命為誠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楊政巖復來貢,是歲政巖卒,以其子通盈繼知州事。自此,“飛山蠻”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展到湘西南、黔東南、桂東北廣大地區(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洪江、懷化、漵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劍河、岑鞏、鎮遠、三穗、從江、榕江、玉屏、廣西三江、龍勝、融水等縣)。
楊再思畫像 楊再思畫像
楊再思由於能征善戰,治國安邦,保境守土。宋開寶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為英惠侯;紹興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為威遠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濟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廣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創遠英惠侯。歷代以來,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東南亞各國的楊氏後裔,廣思其德,祀為神靈,尊為祖先,先後建飛山廟或飛山宮。其中最早興建的靖州飛山廟,宋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3年)始建於飛山絕頂之上。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於絕頂下方廣寺之左側,後遷建於靖州縣城西一里許原作新書院左側至今,系紀念楊再思的總廟。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楊姓羣眾均要舉行大型廟會活動。

楊再思個人履歷

楊再思(860—954),侗族,湖南靖州人,唐鹹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生,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卒,享年九十四歲。
唐懿宗鹹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楊再思出生靖州。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907),朱晃廢 唐懿宗鹹通十四年(873),楊再思之父楊央率領盤踞會同、綏寧、洪江及靖州一帶侗族高伊古兒部(侗語意為西部之頭,史稱敍州蠻)壯大,楊再思任首領後,在五溪地區建立峒制,逐步統一十峒,亦稱五溪長史。
誠州刺史時期的楊再思 誠州刺史時期的楊再思 [3]
昭宣帝,自稱皇帝。楊再思發誓不奉梁,亦不附楚,仍使用唐昭宣帝“天佑”年號,眾奉為誠州刺史,威名日盛,被稱為令公。楊再思堅持奉唐正朔,改敍州為誠州,誠心固守,自封“誠州牧”。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村寨使用唐規、唐款,在西南腹地創建忠於唐室的藩鎮,以功受唐誥封為“誠州刺史”,左僕射尚書,食邑一萬二千户。
後梁乾化二年(912),楊再思私改敍州為誠州,並自封“誠州牧”。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並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勝(晟)、秀(進)”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製度,推動境內峒區各部的團結和融合,從此敍州蠻進行興盛時期。
後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楊再思第一夫人韓氏逝世,誥封一品夫人。生子三:楊政隆、楊政滔、楊政修。唐末帝李從珂表彰楊再思豐功偉績,授銀青光祿大夫、誠州刺史、左僕射尚書,食邑一萬二千户。
後晉天福年間(937—944),楊再思領導徵西、平南兩大戰役,將來犯界之南漢在黔粵交界擊退,凱旋而歸。與西部諸峒酋長在平南一戰,使諸峒各部巍然具服,並聯誠州。
後晉天福九年(944),楊再思年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自感心力不濟,遂將權交與十子分管,二子楊政滔主管軍權,七子楊政巖主管政權。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三子楊政修,管轄今綏寧、城步、新寧、武岡等峒寨地區。當時屬敍州蠻徽州赤水峒,故稱“赤水峒主”。
後周顯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楊再思逝世,享年九十四歲。葬於黎平縣長嶺崗。楊再思生前娶有五氏,依次生十子。
原配韓氏(892—936),唐僕射司馬韓至之女。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八月十七日誕生,誥封一品夫人。後唐清泰元年(935)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四十四歲。韓氏生子三:長子楊政隆、次子楊政滔、三子楊政修;
續配蒙氏(893—957),唐左拾遺蒙正言之女。唐昭宗景福二年(893)九月初九日誕生,誥封二品夫人。後周顯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蒙氏生子二:四子楊政約、五子楊政款;
繼配馬氏(904—975),安武節度使馬殷之女。唐昭宣帝天佑二年(904)八月十四日誕生,敕封端莊夫人。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七月初三日逝世,享年七十一歲。馬氏生子三:生六子楊政綰、七子楊政巖、八子楊政嵩;
側室潘氏(914—975),潘金盛之妹。後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六月十八日誕生,敕封端莊夫人。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七月十八日逝世,享年六十一歲。潘氏生九子楊政權;
側室鄭氏(918—976),後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八月二十日誕生,敕封隨陣夫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十月十四日逝世,享年五十九歲。鄭氏生十子楊政儉,又名楊政欽。
五代之亂,天下多遭塗炭,獨誠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人民得以安居樂業。楊再思團結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勳卓著,被宋王朝先後追封為威遠將軍,英惠公,英惠侯。歿後,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地羣眾常去飛山廟祭奠,經久不衰。
後周顯德四年(957)七月十二日,楊再思第二夫人蒙氏逝世,誥封二品夫人。生子二:楊政約、楊政款。
宋太祖開寶八年(975)七月初三日,楊再思第三夫人馬氏逝世,敕封端莊夫人。馬氏生子三:楊政綰、楊政巖、楊政綰。七月十八日,楊再思第四夫人潘氏逝世,敕封端正夫人。潘氏生子一:楊政權。
楊再思諸子晉京納貢。朝廷追封楊再思為誠州刺史、英惠侯。楊政隆兄弟自從父親楊再思辭世以後,見炎宋興起(960),唐祚已終,人心歸宋,乃順應潮流,晉京面聖,稱臣朝貢,獻誠州版圖。宋太祖趙匡胤龍心大悦,讚揚楊氏父子濟世良策,守土有功,樹為靖邊楷模。

楊再思歷任官職

封楊政巖為誠州刺史,世襲父職,治誠州;楊政巖將“飛山蠻”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
封楊政隆為臨州知州,治洞口。後授江西豐城都練使,治豐城。
封楊政滔為正二品資政大夫,湖耳、古州、柳州等處防禦使,龍虎衞大將軍,都元帥,軍民宣撫使等職,治湖耳(政滔後裔世為黔東北渝東南等地土司,稱為思州房)。
封楊政修為刺史,治城步,轄今綏寧、城步、新寧、武岡等峒寨地區。當時屬“飛山蠻”徽州赤水峒,故稱“赤水峒主”。
封楊政約為古州八萬軍民安撫使,治古州(政約生通麟,入質後唐,通麟生光遠,光遠生弘信,弘信生楊業,是為麟州房;楊業生延昭,延昭生充廣,充廣生貴遷,過繼播州楊昭,是為播州楊氏土司房)。
封楊政款為洪州刺史,治洪州。
封楊政綰為播州知州,居綏寧。
封楊政嵩為防疆使,治防疆。
封楊政權為太尉,治潭溪。
封楊政儉為威勝將軍,鎮黔陽。
再思後裔繁衍眾多,發展成了四大房,即思州房、靖州房、麟州房、播州房。

楊再思赤水峒主

唐末宋初,在今邵陽懷化兩個地區的南部,有一個當時被稱為“飛山蠻”的以侗人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其首領名叫楊再思,號稱“飛山公”。他有十子,各為首領,稱為“十峒首領”。
後晉天福九年(944),楊再思年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自感心力不濟,遂將權交與十子分管,二子楊政滔主管軍權,七子楊政巖主管政權。三子楊政修,管轄今綏寧、城步新寧武岡等峒寨地區。當時屬敍州蠻徽州赤水峒,故稱“赤水峒主”。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 楊政修款附趙宋王朝。第二年,楊政修經魁進士,敕差韶州都統,並授銀青光祿大夫之職。宋真宗乾興元年(1022),楊政修歿。葬今城步苗族自治縣土橋農場狗崽石,為城步楊姓苗族始祖。楊政修後裔繁衍於湘西南、桂西北、黔東南一帶,全國聞名的許多苗族將領,史稱“楊氏世勳”,與山西太原“楊氏世將”齊名。楊政修墓保存完整。已列為城步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再思十峒首領

楊再思是唐未五代靖州“飛山”“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公”。楊再思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並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勝(晟)、秀(進)”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製度。
後晉天福九年(944),楊再思年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自感心力不濟,遂將權交與十子分管,二子楊政滔主管軍權,七子楊政巖主管政權。楊再思有十子,各為酋長,稱為“十峒蠻酋”。
宋建隆三年(962),周行逢死,其子周保權繼位。部將不服,湖南再次捲入戰亂。敍州刺史鍾志存奔武陽徽州蠻酋長楊政巖。楊政巖遂以十峒稱王,惟留徽、誠二州,諸縣皆廢。楊政巖將“飛山蠻”的統治範圍逐漸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漵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從江、榕江、玉屏、劍河、岑鞏、鎮遠、三穗及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北等縣)。
有宋以來,再思裔孫即為湘西、黔東等地之土著大族、當地首領,後為各地世襲土官,對當地社會之穩定,生產之振興,文化之發展,不無貢獻。

楊再思相關內容

並追封楊再思為誠州刺史,賜爵英惠公、英惠侯,立楊英惠侯墓碑,嘉獎旌表,由朝廷賞賜兄弟絹帛回籍。從二世起,隨官任職,散居十地。子孫開始與土著峒之外的苗瑤水土家各族聯姻融合。宋初,在民族地區設置總管府、軍民總管府、都護府等地方政權。自三世起,楊再思後裔世襲土府的有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等,官民相通,地方昇平,出現了空前盛世。朝廷思念楊氏治世之德,九次褒封楊再思為王侯,弘揚德範,賜廟供養。五溪地區各民族人們也紛紛建立廟宇,祭祀楊再思。仍然香火不斷。宋詩人陸游題楊再思廟對聯雲:“澄清烽火煙,赤膽忠心昭日月;開闢王化路,宣仁布義壯山河”。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十月十四日,楊再思第五夫人鄭氏逝世,敕封隨陣夫人。生子一:楊政欽,亦名楊政儉。
楊再思是唐未五代時期靖州“飛山”蠻“酋長”,號十峒首領,人稱“飛山太公”。
唐代末期,王室衰徵,天下紛爭,滿鎮割劇,其時敍州(治所在今黔陽縣西南黔城)南部一帶侗、苗、瑤、水、各民族在潘金盛、楊再思的領導下,逐漸興旺繁盛,形成一個以飛山(距靖州縣城五公里)為中心的民族集團——“飛山蠻”。
後梁時期,馬殷據湖南,稱楚王。潘金盛領飛山和五開(今貴州黎平縣)一帶,楊再思據敍州的潭陽、郎溪一帶,互為聲援,以拒馬殷。
梁開平五年(911)馬殷遣呂師周經飛山襲斬金盛。迫於形勢,楊率領“飛山蠻”餘部,附於楚,被封為誠州刺史,不僅挽救了處於滅亡邊緣的“飛山蠻”,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為以後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附楚後,楊勵精圖治,設立10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撫馭峒民。並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勝(晟)、秀(進)”七字為等級建立封建領土製度,推動境內各民族的團結和融合,從此“飛山蠻”進行興盛時期。
五代之亂,天下多遭塗炭,獨誠州兵民屯集,商賈出入,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馬楚政權滅亡後,楊之七子正巖將“飛山蠻”的統治範圍擴展到今湘西南,黔東南,桂西北廣大地區(包括湖南靖州、會同、通道、黔陽、懷化、漵浦、麻陽、芷江、新晃、新化、新寧、武岡、城步、綏寧;貴州錦屏黎平天柱劍河岑鞏鎮遠三穗從江榕江玉屏及廣西三江、龍勝融水等縣)。
楊再思團結各州的兄弟民族歸順朝廷,因治國安邦功勳卓著,被宋王朝先後追封為威遠侯,芙濟侯,廣惠存侯和芙黨侯。歿後,湘、桂、黔三省邊境人民或其思德,或奉為神靈,或尊為祖先,普建飛山廟祀之。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楊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楊的忌辰)當地羣眾常去飛山廟祭奠,經久不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