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塱村

鎖定
東塱村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片區東南部,屬東沙街道管轄。東臨珠江,西接西塱村,北依鶴洞村,南靠南漖村以及沙洛村。其是由新爵、東塱、蔗基、東裕圍四條自然村組成。
四條自然村以芳村大道南為界,路西是新爵,路東分別是東塱、蔗基、東裕圍三個自然村。四條自然村先後建於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
中文名
東塱村
所屬地區
廣州市荔灣區
地理位置
荔灣區芳村片區東南部
政府駐地
芳村大道南1號
電話區號
020
車牌代碼
粵A

東塱村建制沿革

東塱 東塱
清朝時,東塱歸屬番禺縣茭塘司崇文二十四鄉 [1]  管轄。
1937年,東塱隨崇文二十四鄉劃歸廣州市,屬崇文區所轄。
1949年,廣州解放後,東塱屬廣州市芳村區管轄。
1954年,撤銷芳村區,東塱改屬新滘區(今海珠區)。
1960年,重新成立芳村區,東塱劃歸芳村區管轄。
1962年,再次撤銷芳村區,改屬廣州市郊區(今白雲區)。
1985年,再次成立芳村區,東塱劃歸芳村區所轄。
2005年,芳村區與荔灣區合併,東塱隨芳村區併入荔灣區

東塱村名稱歷史

東塱村東塱

南宋時期,村民遷居此地建村,取名為東塱。因地勢稍低(俗稱地)且位於崇文二十四鄉 [1]  之東,故名。

東塱村新爵

南宋時期,吳氏一族經南雄縣遷居廣州,隨後遷至此地建村,曾稱墪腳 [2]  ,後改現名,寓意此地會有一個新的開始,新的奮鬥和崛起。

東塱村蔗基

解放前建村,曾名鎮寧坊,因建村者從外地遷來,暫借地居住,初稱“借基”或“謝基” [1]  ,後改為蔗基,蔗廣州話諧音借,暫時借地居住之意。

東塱村東裕圍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建村,因原有東利、義記幾家小店,各取首字及諧音,取名東義圍,後改名為東裕圍。

東塱村地理交通

東塱村位於荔灣區芳村片區東南部,屬東沙街道管轄,東臨珠江,西連西塱村,向北可直通鶴洞大橋,向南有廣州市環城高速公路或經東沙大橋可通達番禺,交通相當便利。
途徑東塱的公交車有52路、64路、79路、121路、277路、312路、417路、445路、769路、995路、夜42路。 [7] 

東塱村教育環境

東塱有新東幼兒園、新東小學、東沙博雅實驗學校、蔗基幼兒園等。
新東小學 新東小學

東塱村民俗風情

東塱村北帝誕

北帝廟 北帝廟
新爵村居民有供奉北帝的民間習俗,逢年三月三,人們都會來到村裏的北帝廟祈求平安健康。一大早,新爵公園對面朝靈園內的北帝廟就香火旺盛,前來上香祭拜的村民絡繹不絕。祖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寄託了村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20世紀90年代,新爵村重建廟宇後,村裏重拾北帝誕習俗,每年都會將這一天當村慶,全村村民聚在一起熱鬧。每年荔灣區新爵村聯誼會、荔灣區東沙街東塱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東塱聯社)都會舉辦一次大型的北帝誕文化節。

東塱村端午節

龍船
龍船(3張)
東塱聯誼會、新爵聯誼會同時舉辦了盛大的龍船招景活動,迎來了康樂、羅邊、石溪、西坑、南亭、莊頭、南村、夏滘、南步、市頭、沙洛等兄弟村的龍船前來聯誼探親,共賀端午。河涌之上,在陣陣的鞭炮聲、鑼鼓聲中,龍舟穿梭”探親“,處處喜慶熱鬧。
兄弟龍船齊聚首,舵手、鼓手和漿手配合默契,船頭船尾的人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隊員們情緒高漲,氣勢非凡,船上、岸上,鞭炮連連,吆喝聲、鼓聲、炮仗聲此起彼伏,吸引了眾多街坊居民圍觀喝彩,非常熱鬧。扒完龍舟,大家圍席而坐,共享龍船盛宴。吃過龍船飯,一年都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東塱村歷史文化

東塱村大黃滘

大黃滘與黃巢
大黃滘與黃巢(3張)
大黃滘是指東塱至南漖的一條人工河。傳説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進軍廣州時,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於一夜之間開築成一條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繞到唐軍背後,攻下了廣州。其後還利用此處附近荒洲做刑場,把一批唐朝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押到此處處死,人心大快。

東塱村車歪炮台

車歪炮台和沙腰台
車歪炮台和沙腰台(3張)
位於東塱村大黃滘口附近珠江中的沙洲島上,原名大黃滘炮台。沙洲島面積約 2000 平方米,地勢險要。船隻從虎門到沙洲島前,必須轉舵航行,故俗稱車歪炮台。炮台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 年)十二月,由兩廣總督阮元會同巡撫陳若霖奏準修建,炮池面向東南,設炮 22 門。炮台為灰沙三合土結構,建築堅固。今炮台除東南一角傾裂外,護牆遺址(長約40 米),炮垛、炮座及藥局貯存彈藥的倉庫,都保存較完好。
車歪炮台於 1993 年 9 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3] 

東塱村吳氏大宗祠

吳氏大宗祠
吳氏大宗祠(7張)
吳氏大宗祠位於新爵村福祿大街內,是新爵村吳氏的宗祠。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約1828),另一説為據新爵村志記載,開村120週年的興盛時期,即明朝永樂年間吳氏後人創建吳氏大宗祠。 [8] 
吳氏大宗祠於1928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5.8米,總進深36.1米,建築面積931.38平方米。硬山頂,人字形封火山牆,1993年重修改蓋黃色琉璃瓦。門前地坪約1000平方米。門面闊三間13.8米,進深兩間10.4米共十三架。前廊木樑均雕有動物和花草圖案。次間築有石墊台,有蝦公梁。門枕石有獅子、猴子、蝙蝠等浮雕,精緻細膩。兩次間加建磚牆,並貼綠色瓷磚。中堂面闊三間13.8米,進深三間12.5米共十九架,前設軒廊。封檐板雕有花草圖案。中堂前帶天井與兩廊。後堂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4] 

東塱村牌坊石刻

迎龍門石刻 迎龍門石刻
迎龍門”牌坊石刻原鑲嵌在新爵村牌坊上,長2.35米,寬0.45米,花崗岩石質地,橫刻行書陰文“迎龍門”三字,下款刻“道光七年孟冬立”。
“迎龍門”的含意是迎接高中舉人、進士的子弟衣錦還鄉,回故里。建國初期,牌坊被拆毀,石刻被村民收藏,今石刻鑲嵌於新爵公園內小牌坊上,保存完好。

東塱村廣南船塢

廣南船塢 廣南船塢
位於東塱村廣船地塊,原為清朝兩廣水師提督直接管轄的廣東水師船塢,專門修造水師木船,1914年被僑商譚禮庭收購後改造成為廣南船塢,是廣東近代最大的民用船舶修造廠。1924年秋,廣州軍政府收購廣南船塢後改名為海軍廣南造船所,以修理海軍艦艇為主。1931年又改稱廣南造船廠。南方造船業的興起,不僅打破了洋商的封鎖,更將華南地區造船水平提升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9] 
建國後,廣南船塢和周邊小廠整合成為了廣州船舶修造廠,合併後的廣船迅速進行了擴建和產能提升,“廣南船塢”重新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1958年4月,原廠和位於廣州市革新路成立於1954年的廣州第一造船廠合併,定名為廣州造船廠,成為我國八大船廠之一,也是華南最大的造船廠。1993年,廣船成立廣州廣船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首家造船上市公司。 [6] 
百年來,從清末到新中國,廣船在不同的時代發光發熱,為保衞我國海疆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