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牌坊

(中國傳統建築類型)

鎖定
牌坊是中華特色建築文化之一。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也有一些宮觀寺廟以牌坊作為山門的,還有的是用來標明地名的。又名牌樓,為門洞式紀念性建築物,宣揚封建禮教,標榜功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屬建築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豐功偉績,兼有祭祖的功能。 [1] 
牌坊,也稱“綽楔”或者“紳楔”,是中國傳統紀念性建築物之一。 [5] 
中文名
牌坊
外文名
decorated archway
中文名2
牌樓
拼    音
pái fāng
意大利語
portale d'accesso

牌坊由來

牌坊pái fāng
金馬坊 金馬坊
牌坊是由欞星門衍變而來的,開始用於祭天、祀孔。欞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為祈求豐年,漢高祖規定祭天先祭靈星。宋代則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又改靈星為欞星。牌坊濫觴於漢闕,成熟於唐、宋,至明、清登峯造極,並從實用衍化為一種紀念碑式的建築,被極廣泛地用於旌表功德標榜榮耀,不僅置於郊壇、孔廟,以及用於宮殿、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點、交叉口、橋樑等處,景觀性也很強,起到點題、框景借景等效果。另外一種説法是,就結構而言,牌坊的原始雛形名為“衡門”,是一種由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構成的最簡單最原始的門。關於“衡門”,我們所看到的最早記載是《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據此推斷,“衡門”最遲在春秋中葉就已經出現。 這種“衡門”後來被運用到城市中各個居民區之間的“坊門”上。從春秋戰國至唐代,我國城市居民區都採用裏坊制,“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稱為坊門。起先,這種坊門就像“衡門”那樣,由兩根立柱架一根橫木構成的,只是柱側安裝了可開合門扇
牌坊
牌坊(1張)
老北京的牌樓比別的城市多。明代分為四城三十六坊,清代分五城,但坊沒變,這也是北京牌樓多的一個原因。北京有東單、西單、東四、西四幾處熱鬧的商業區,都因有過一座或四座牌樓而得名。後來人們慢慢地把牌樓二字省略,50年代初這些牌樓又被認為有礙交通而被拆。但是“老北京”仍很難把它們從記憶中抹去,因為這些牌樓與附近街道建築羣構成的場所,不僅僅是交易之處,而且是露天客廳,富有人情味。澳門大三巴牌坊”是澳門的象徵,也是澳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歷史上蘇州街巷中也多立牌坊,可惜解放後大量拆除移建。昆明金碧路上的金馬坊碧雞坊,據説設計神秘,六十 年出現一次雙影交錯的現象,幾乎成了老昆明的象徵和鎮城之寶,視為昆明的“凱旋門”,可還是在六十年代被毀。在皖南徽州地區,牌坊是與民居、祠堂並列的聞名遐邇的建築,被譽為古建“三絕”,幾乎成了徽州的標誌。古徽州享有“禮儀之邦”美譽,原有牌坊一千多個,現尚存有百餘個,形態各異,被譽為“牌坊之鄉”。樹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後恩,流芳百世之舉,是古人一生的最高追求。
現代城市建設中牌坊則多被用為有傳統特色的標誌物,建於風景區或街區等入口位置其中粗製濫造、比例失調者眾多,但也不乏精美壯觀的成功之作。

牌坊起源

牌坊 牌坊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象徵,牌坊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詩·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詩經》編成於春秋時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斷,“衡門”至遲在春秋中葉即已出現。衡門是以兩根柱子架一根橫樑的結構存在的,舊稱“衡門”也就是牌坊的老祖宗。
其實牌坊與牌樓是有顯著區別的,牌坊沒有“樓”的構造,即沒有斗拱和屋頂,而牌樓有屋頂,它有更大的烘托氣氛。但是由於它們都是我國古代用於表彰、紀念、裝飾、標識和導向的一種建築物,而且又多建於宮苑、寺觀、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再加上長期以來老百姓對“坊”、“樓”的概念不清,所以到最後兩者成為一個互通的稱謂了。
牌坊 牌坊
唐代,我國城市都採用裏坊制,城內被縱橫交錯的棋盤式道路劃分成若干塊方形居民區,這些居民區,唐代稱為“坊”。坊是居民居住區的基本單位,“坊”與“坊”之間有牆相隔,坊牆中央設有門,以便通行,稱為坊門。後來因為門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這種形式,於是百姓逐漸地稱這種坊門為牌坊。

牌坊種類

按照形式劃分
牌坊 牌坊
牌樓從形式上分,只有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顧名思義,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不出頭”式。這類牌樓的最高峯是明樓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詳細些,可以每座牌樓的間樓和樓數多少為依據。無論柱出頭或不出頭,均有“一間二柱”、“三間四柱”、“五間六柱”等形式。頂上的樓數,則有一樓、三樓、五樓、七樓、九樓等形式。在北京的牌樓中,規模最大的是“五間六柱十一樓”。宮苑之內的牌樓,則大都是不出頭式,而街道上的牌樓則大都是沖天式。
按照結構劃分
北京的牌樓從結構上分可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木牌樓,這類牌樓數最多。其地下部分用柏木樁,稱地丁。基礎以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夾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鐵箍。街巷的木牌樓頂部出檐甚短,做成懸山或廡殿式。每根柱端聳出脊外,柱頂覆以雲罐(也叫毗盧帽)以防風雨侵蝕蟲蛀。樓頂所用之瓦,街巷諸坊多用黑色布瓦
第二類是琉璃牌樓。這類牌樓多用於佛寺建築羣內,在北京僅有三間四柱七樓的一種。其結構是,在石基礎上築砌6到8尺的磚壁,壁內安喇叭柱,萬年枋為骨架。磚壁上闢圓券門三個,壁下為青、白石須彌座,座上雕刻着各種風格的藝術圖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龍鳳板、明樓、次樓、夾樓、邊樓等均與木坊相似。所不同的是,這種坊用黃、綠琉璃磚嵌砌壁面,威嚴壯觀。
第三類是石牌樓。這類牌樓以景園、街道、陵墓前為多。從結構上看繁簡不一,有的極簡單,只有一間二柱,無明樓;複雜的有五間六柱十一樓者。由於本身的結構特點,有的雖為三間四柱式,卻只有花板而無明樓。石坊的明樓比較複雜,浮雕鏤刻亦極有特色。如果石質堅細,不僅浮雕生動,而且其精細的圖案歷經數百年也不泯沒。
第四類是水泥牌樓。這是近代建築藝術的產物,新建的數目不多,大多數是用於古牌樓的搬遷和加固工程。
第五類是綵牌樓,這是一種臨時性的裝飾物,多用於大令、廟市、集市的入口處,令期一過即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頂部安裝五彩電燈泡,色彩繽紛。
中國第一座銅牌坊 中國第一座銅牌坊
第六類是銅製牌坊,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設計創建中國第一座銅牌坊,高6.1米、寬7米,重近百噸,牌坊雕有蓮花等圖案,在普陀山進香古道妙莊嚴路入口處,琉璃的翹角,精緻的銅藝,栩栩如生的龍獅、仙鶴雕刻,牌坊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題“慈航普渡,另一面由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題詞“妙莊古道”,由國學大師文懷沙撰聯“雅頌聲共梵音齊遠,雲和月隨法鼓偕宣”,另一面由西泠印社書法家、該牌坊設計建造者朱炳仁撰聯“莊嚴六時苦心苦行盡佛心,妙理三乘古道古來是覺道”。該銅牌坊的落成,不僅為普陀山風景區又增添了一個精品景點,還掀開了佛國千年古香道妙莊嚴路重修工程的序幕。銅製不易損壞,更具視覺效果,也有益於傳世保存。
按照建造意圖劃分
四世宮保 四世宮保
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説,可分為四類:一是功德牌坊,為某人記功記德。如山東桓台縣新城鎮“四世宮保”牌坊,是明朝萬曆皇帝為當時新城人兵部尚書王象乾所建。王象乾文韜武略,威震九邊,加功晉爵太子太保,追贈曾祖、祖父、父親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之銜,故額題“四世宮保”。 二是貞節道德牌坊,多表彰節婦烈女,在安徽歙縣有許多這類牌坊。雲南楚雄黑井鎮有一座節孝總坊,是清朝末年由慈禧太后下令建造的,表彰本地的節烈婦女。三類是標誌科舉成就的,多為家族牌坊,為光宗耀祖之用。四類為標誌坊,多立於村鎮入口與街上,作為空間段落的分隔之用。
按張玉艦《中國牌坊的故事》一書,更具體地劃分為六類:一是廟宇坊,如曲阜孔廟牌坊;二是功德牌坊,上述“四世宮保”牌坊、山東青州衡王府石坊等就屬於此類;三是百歲坊(也稱百壽坊),和其它類型比較起來,這類數量要少得多,如山東青州市韓樓百壽坊、安徽涇縣九峯村百歲牌坊;四是節孝坊;五是標誌坊;六是陵墓坊,紹興大禹陵牌坊和南通市唐駱賓王墓道坊。

牌坊著名建築

牌坊順峯山牌坊

順德順峯山公園入口牌坊,建於2002年,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寬88米,總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樓牌重1.4萬噸,為亞洲大牌坊
牌坊正反兩面拱門之間有16條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龍柱,單條重量就達25噸,全部在門樓頂上用螺絲栓緊倒掛,營造出凌空而下巧奪天工的氣勢。其規模之大,造型之雄偉,圖案之華麗,石藝之精湛均為國內外所罕見,因此享有中華第一牌坊的美譽。
順峯山公園牌坊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為骨架,外表掛花崗石,主要為“黑青麻石”、“富貴紅”兩種岩石,掛石總重量達3000噸。由於牌坊巨大,與國內三五層瓦面的牌坊不同,順峯山公園牌坊的瓦面多達11層,高低錯落,蔚為壯觀,瓦面之多在國內也十分罕見。瓦面普遍採用皇家離宮別院常用的凹黃凸綠色半邊琉璃龍華脊。瓦面之間的挑用鏤空的石頭搭建,既能裝飾又能平衡上下瓦面。
牌坊正面中間的拱洞上書“順峯山公園”五個大字,北面則寫着“順峯攬勝”四個字。字幅兩旁貼有
牌坊 牌坊
門神,門神兩側則為龍門花板,三個門洞上的花板都是左右對稱的圖案,其中有三獅戲球、九龍戲珠、八仙八寶、松鶴延年以及形態各異的花鳥,牌坊上的花板無論大小都有雕飾,弧形門洞的兩端都以青石鰲魚頭作為點綴,古樸之中又顯出祥和高貴。梁昆浩説,將中國古代龍鳳圖紋用於牌坊中的雕飾一般少見,順峯山牌坊中有如此多的龍鳳雕刻,也屬創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牌坊四個基座上除了支撐牌樓的四根水泥柱外,正反兩邊各有兩根直徑達1.1米,長12米,每條重25噸的龍柱。據介紹,這16條龍柱均是將原有的石頭打成空心,裏面放置鋼管,石才表面則刻繪出三條舞動的龍,所有的龍柱都是倒掛着用螺絲栓緊,拱門兩側在離地面5米的高度各懸掛兩條,因其巧奪天工,格外引人注目。

牌坊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
許國石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古徽州府歙縣縣城內,是全國罕見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築,立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稱“八腳牌樓”。南北長 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面積78.13平方米。許國(1527—1596),字維楨,歙縣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歷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萬曆十二年以雲南“平夷”有功,晉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許氏衣錦還鄉,當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鐫有“恩榮”、“先學後臣”、“上台元老”、“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字樣。字為館閣體,明書法家董其昌書刻。
許國石坊是仿木構造建築,有脊、吻、斗拱。由前後兩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三樓式的石坊組成。石料全部採用青色茶園石,石料質地堅硬,粗壯厚度,有的一塊就重達四五噸,石坊雕飾藝術更是巧奪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塊匾額,每一處斗拱和雀替,都飾以精美的雕刻。12只獅子,前後各四,左右各二,雄踞於石礎之上,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這些富有“個性化”的雕飾設計,巧妙地表達牌坊主人許國的思想意識和社會成就。
這牌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內外側都有精美的圖飾,南面雕的是“巨龍騰飛”,象徵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許國對朝廷的忠誠;內側雕“英(鷹)姿(雉)煥(獾)發”,頌揚皇上年輕有為;東面雕“魚躍龍門”表示許國是科班出身;內側雕“三報(豹)喜(喜鵲)”,喻許國在萬曆年間的三次升遷。兩面雕“威鳳祥麟”,“鳳”和“麟”乃文風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會有的,這幅圖稱頌了當時的社會;內側雕“龍庭舞鷹”,“舞鷹”諧音“武英”,暗示許國身居武英殿大學士的地位。北面為“瑞鶴翔雲”,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徵許國的品格高尚脱俗;內側為“鹿鳴圖”借《詩經·鹿鳴》篇意,表示許國身為禮部尚書,常會嘉賓學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
石坊上的題字都出字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學後臣”按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讀書做官,它告訴人們許國是科班出身,是憑藉才智而成為國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來是星象的名稱,而古人常用以象徵“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三孤”(少師少傅、少保);“元老”指許國曆任三朝,是朝遷的重臣。
歙縣“以才入仕”稱甲江南,歷代英傑輩出,名儒顯臣層出不窮。許國石坊,又名大學士坊,建於明萬曆年間,為旌表明少保兼木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而建。石坊上遍佈雕飾,工緻細膩,古樸豪放,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許國石坊四坊架連,八腳並立,俗稱“八腳牌坊”,它以中華獨一無二的雄姿成為舉世矚目的“國寶”,被譽為“東方的凱旋門”。

牌坊貞白裏坊

貞白裏坊 貞白裏坊
貞白裏坊位於徽州府歙縣鄭村,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於元末,明弘治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曾重修。仿木結構,二柱一間三樓,高8米,寬5.7米。石柱內側面有門框卯口,從前裝有木柵門。二樓匾額上有元代翰林國史院編修程文等撰寫的《貞白里門銘》,旨在雄表元代里人鄭千齡一家三代鄉賢。一樓額枋上有“貞白裏”三個篆刻大字,為“奉政大夫僉浙江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事餘闕書”。坊主要構件外形尚好,樑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剝蝕嚴重,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牌坊棠樾牌坊羣

棠樾牌坊羣 棠樾牌坊羣
棠樾牌坊羣位於古徽州府歙縣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為鮑燦坊、慈孝裏坊鮑象賢尚書坊。鮑燦坊族表明弘治年間孝子鮑燦,坊闊9.55米,進深3.55米,高8.86米,建於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近樓的欄心板鐫有精緻的圖案,梢間橫坊各刻三攢斗拱,摟刻通明,下有高浮雕獅子滾球飄帶紋飾的月梁。四柱的嗓墩,安放在較高的台基上。整座牌坊典雅厚重。慈孝裏坊旌表宋末處士鮑宗巖鮑壽孫父子,建於1501年,1777年重修。坊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0米。明間額枋較低,平板枋以上為枋木結構的一排斗拱支撐挑檐,明間二柱不通頭。墊拱板樸質無華,加固了挑檐的基礎,厚重相宜。鮑象賢尚書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鮑象賢,建於明天啓年間。四座清坊為鮑文齡妻節孝坊鮑漱芳父子樂善好施坊、鮑父淵節孝坊、鮑運昌孝子坊。四座坊均為沖天柱式,結構類似,大小枋額都不加紋飾,惟挑檐下的拱板,鏤刻有花紋圖案。月樑上的絛環與雀替也相應雕刻有精緻的紋樣。粗大的樑柱平琢渾磨,不事雕飾。棠樾牌坊羣是中國牌坊中最有名的一處,村內七座牌坊逶迤成羣,古樸典雅,無論從前還是從後看,都以“忠、孝、節、義”為順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個情感交織的動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曾大大褒獎牌坊的主人鮑氏家族,稱其為“慈孝天下無雙裏,袞繡江南第一鄉”。古牌坊周圍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閣、在廣闊的田園風光、秀麗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羣成為天然的影視基地。《紅樓夢》、《煙鎖重樓》等三十多部影視名劇在此拍攝。
1996年11月,棠樾牌坊羣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寶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距今已有450餘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樸雄偉,在挑檐下的“龍鳳板”上,“聖旨”兩字鑲在其中,橫樑正反各有浮雕雄獅一對,英武異常。據介紹,被皇帝表彰的鮑燦,一生並未做過官,因教育子孫有方,其孫又在捍衞明室江山的戰鬥中,屢建奇功,被皇帝“榮封三代”,特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慈孝裏”牌坊,乃皇帝親批“御製”,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見一斑。牌坊上銘刻的“慈孝詩”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
鮑家一子見父將被人殺害,便求代死。而父為了鮑氏家族不斷香火,要求處死自己,不殃子孫。鮑家父子上慈下孝之舉感天動地,也感動了那些強盜。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故事後,欣然寫下“慈孝天下無雙裏,錦繡江南第一鄉”,並撥銀將“慈孝裏”牌坊重新修繕。並增其舊制,刻御題對聯於其上。一座牌坊兩朝皇帝加封,這在我國曆史上也不多見。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別是“立節完孤”牌坊、“樂善好施”牌坊、“節勁三冬”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節勁三冬”坊是為一位繼母所建。據説這位繼母在夫亡之後,歷盡婦道,把前妻之子重於親生,年老之後傾其家產,為亡夫維修祖墳。這一舉動感動了當地官員,打破“孔孟之道”繼妻不準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儘管得此厚愛,在牌坊額上“節勁三冬”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 “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歙縣棠樾青石牌坊羣,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不敗,一座一座直衝雲霄,一座座精心設計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經官批御審,歷代統治者用這一特殊方式來表彰那些在社會中有“貢獻”的人,這足以證明歷代都極為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些不僅給後人留下精神財富,也留下了文化藝術和建築技術等許多方面的財富。
棠樾牌坊羣(第1到第7牌坊):鮑燦孝行坊――慈孝裏坊――鮑文齡妻汪氏節孝坊――驄步亭――樂善好施坊――鮑文淵繼妻吳氏節孝坊――鮑逢昌孝子坊――鮑象賢尚書坊。

牌坊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 奕世尚書坊
位於古徽州績溪縣龍川村,建於1562年。四柱三門五樓單體仿木結構,高10米,寬9米。系用花崗石和茶園石搭配鑿制而成。正面刻有“恩榮”、“奕世尚書”、“成化戊戌科進士户部尚書胡富”、“嘉靖戊戌科進士兵部尚書胡宗憲”、“大司徒”、“大司馬”字樣;背面刻有“恩榮”、“奕世宮保”、“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憲”、“青宮少保”、“青宮太保”等文字。石坊流檐飛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後均飾以龍獅鶴鹿等鏤空浮雕,圖案優美,立體對稱,技藝精湛。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牌坊南方牌坊

牌坊,一種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現代漢語詞典》裏的解釋是“形狀像牌樓的建築物,舊時多用來表彰忠孝節義的人物”。千百年來,牌坊繁衍發展,不僅遍及華夏城鄉,而且還遠涉重洋,屹立於異國他鄉的許多地方,被視為中華文化的一個典型標識。
隨着城市建設的繁榮,人們對坊門的建造開始講究起來,改由兩根高過門頂的高大華表柱中間連一至兩根橫樑及門扇組組合而成。後來,一些坊門由只剩下了華表柱和作為額枋的橫樑,因其華表柱遠遠高出額枋,呈沖天狀,後來便逐漸發展成沖天牌坊,成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宋代中葉以後,封閉式的裏坊制逐漸被開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原先坊與坊之間的隔牆紛紛被拆除,而坊門因具有地名標誌的作用被保留了下來,成為無牆體相連的跨街獨立、自成一體的建築。
隨着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封建意識的普及和深入,明清時期,牌坊的發展達到了鼎盛,出現了大量多柱、多間、多樓牌坊。不過,這時的牌坊已經成了統治階級麻痹人民思想、維護統治的一種形式。
牌坊不僅建築結構自成一格,別具風采,而且集雕刻、繪畫、匾聯文辭和書法等多種藝術於一身,熔古人的社會生活理念、封建禮教、封建傳統道德觀念、古代的民風民俗於一爐,具有瑰麗的藝術魅力、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豐富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藝品。中國傳統的石雕技法圓雕、透雕、高浮雕、淺浮雕、平浮雕、陰線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廣為應用。
由於各地區民俗風情、經濟發達程度、氣候情況、建築材料等條件不同,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國各地的分佈很不均衡,多有差異。據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長介紹,牌坊一般分為石制和木製兩種,南方主要以石製為主。在閩南地區的牌坊,多是四柱三開間的門樓式牌坊,多是豎立在要道(如驛道)上。

牌坊自貢牌坊

牌坊劉氏節孝坊

劉氏節孝坊原址位於自流井區舒坪鎮金魚村四組(現為自流井綜合物流中心園區),是自流井為數不多的牌坊之一,是研究明清川南地區牌坊建築的實物見證。 [2] 

牌坊大觀橋牌坊

四川省榮縣東佳鎮北面與保華鎮跨越溪河相鄰。在東佳鎮一側一個地名叫老筒車的河畔,矗立着一座坐東向西的功德牌坊,它就是大觀橋牌坊 [3] 

牌坊丹桂宋氏貞潔牌坊

丹桂宋氏貞潔牌坊佔地面積約18平方米。牌坊為石結構,五樓四柱三門,通高約8米,通寬6.8米。明間寬2.4米,兩側次間各寬1.04米。 [4] 

牌坊涼高山牌坊羣

涼高山牌坊羣是指涼高山的張氏節孝坊和王氏節孝坊,大山鋪鎮的顏氏節孝坊和回龍橋碑銘坊,鳳凰鄉的謝氏節孝坊和何氏節孝坊、大安街道的阮家大墳四腳坊7座牌坊。
2007年6月以涼高山牌坊羣成功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牌坊羣以節孝坊為主,大多建於光緒年間,歷史最長的是建於乾隆年間的何氏節孝坊。 [6] 

牌坊北京牌樓

牌坊街道牌樓

北京前門牌樓老照片 北京前門牌樓老照片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曾橫亙着不少的牌樓,雖然所剩無幾,但仍有地名可尋。最典型的街道牌樓有: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東、西長安街牌樓;前門五牌樓等。

牌坊宮苑廟宇牌樓

潭柘寺牌樓 潭柘寺牌樓
北海公園門外的金鰲玉棟牌樓,門內的堆雲積翠牌樓;永安寺內的龍光紫照牌樓;陟山橋西的如意拱鬥式牌樓;天王殿前的琉璃牌樓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樓;頤和園東宮門的涵虛罨秀牌樓;排雲殿門前的雲輝玉宇牌樓;五方閣的石牌樓;後山須彌靈境牌樓等;景山壽皇殿前的三座牌樓;碧雲寺內石、木、磚三座牌樓;卧佛寺牌樓中除有同參密藏琉璃牌樓外,神路上還有一座1983年新建的一座牌樓;八大處山上有寶珠洞牌樓;潭柘寺山門外有香林淨土牌樓;東嶽廟神路上有永延帝祚琉璃磚石牌樓;福佑寺前有東西二座牌樓;雍和宮門有三座牌樓;其他還有白雲觀、南頂等廟宇牌樓。
北海公園陟山橋西的如意拱鬥式牌樓 北海公園陟山橋西的如意拱鬥式牌樓

牌坊官屬陵寢牌樓

國子監牌坊 國子監牌坊
國子監內有琉璃坊一座;明陵前有大石坊一座。在專事牌樓中,有兩座水泥牌樓,各在原公安部街和原司法部街北端。這是為“紀念”袁世凱“登極”而建的。新中國成立時已拆除。中山公園內的保衞和平是最有典型意義的專事牌樓。該坊原建在東單北面的總布衚衕西口,叫“克林德紀念坊”,是清政府為討好洋人,紀念被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而建的。1902年12月20日舉行落成典禮。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德國是戰敗國,而中國屬戰勝國行列,故於1918年11月13日將該牌樓拆除。1919年移建中山公園,改名為“公理戰勝坊”。1953年,由郭沫若手書,改名為“保衞和平”坊。 隨着改革開放及旅遊業的發展,北京重新修復和新建了許多牌樓。仍在旅遊景點的牌樓,大都得到了重修。新建的牌樓有地壇西門三間四柱七樓式牌樓,是市區內最大的牌樓;王府飯店門前、東湖別墅等處,都新建了牌樓,增加了主體建築的民族特色。估計北京的牌樓會出現逐漸增多的趨勢。
另:機械加工中,如鋼板加工,某些零件形狀極像牌坊的切割件,也被稱之為牌坊。

牌坊亡失原因

(一)年久失修,自然損失
由於長年風雨剝蝕,有關部門無力或因故不能及時維修,以致最後不得不拆除。這類牌樓損失頗多,如大高玄殿之中坊,北海公園西北角之普慶門內二坊等。
(二)主建築廢圯,牌樓不存
這類牌樓大部分是屬於廟宇的牌樓。廟宇廢圯了,作為它的陪體建築—牌樓,當然也就失去了意義。如崇元觀前的“三界聖境”坊,南頂碧霞元君祠的“廣生長善”坊,薛家灣的“關帝聖境”坊,顯佑宮坊等。
(三)人為破壞
人為破壞最嚴重的,莫過於晚清時期,咸豐十年(1860)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兩次列強的入侵。當時北海五龍亭的“性海”、“福田”,頤和園的須彌靈境坊及香山靜宜園中諸坊,皆破壞殆盡。
(四)有礙交通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城市建設發展很快,橫亙在馬路中央的牌樓成了妨礙交通的障礙,故被拆除。如東西、西四、東單、西單,前門五牌樓,大高玄殿左右坊,金鰲玉?等坊,幾乎同時拆去。
(五)失去存在意義
此類牌樓雖然為數不多,但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如“克林德紀念坊”,在德國成為戰敗國後,此坊不可再存;袁氏的“蹈和”“履中”坊,本是為其“登基”所豎的標誌,自然不可再存。
(六)聽信謬論
這類牌樓雖然不多,但很可惜。如隆福寺前的“第一叢林”坊,是明景帝時建築,後來聽信了山西巡撫都御史朱鑑所言,恐傷風水,將牌樓拆去。新中國成立後將“長安街”二座牌樓遷建於陶然亭公園,本是好事,但是誤聽“四人幫”謬論而拆除。
(七)兵焚火災
此類牌樓的經歷不盡相同,有的災後復建,如東單、前門等牌樓;有的災後無存,如東交民巷口的“敷文”、“振武”等。

牌坊倖存條件

(一)地理環境優越
這類牌樓大部為宮苑之中的建築。後來宮苑闢為公園或旅遊勝地,牌樓得以特殊保護和維修。如北海、頤和園內諸坊。
(二)主體建築重要
凡主體建築重要之處,其附屬建築幸得留存。如成賢街上的四坊,由於國子監和孔廟的存在而保留,雍和宮前三坊亦然。
北京中山公園 保衞和平坊 北京中山公園 保衞和平坊
(三)遷建得法
順應形勢的遷建,自然意義重大,如“克林德坊”,今為“保衞和平”坊;大高玄殿前左右二坊,今為中央黨校坊,均屬此類。這些遷建得法之牌樓,得以流傳,可算是保護古蹟的典範措施。
(四)原料結實
這類牌樓侷限於石坊和琉璃坊。如頤和園內五方閣石坊;北海公園小西天琉璃坊等。這些牌樓雖然也經歷了兵焚火災,但都倖存。
(五)旅遊勝地,受到重視
北京郊區的風景旅遊勝地,如潭柘寺、八大處等處的牌樓,一修再修,得以流傳。
(六)人為保護
許多橫亙在交通路線上的牌樓,均被拆除。但十三陵大宮門前的石坊,本為神路牌坊,並未拆除。發展交通時,將馬路修在牌樓一側,東輛繞行,保護了牌樓。

牌坊牌樓保護

如果牌樓的存在不影響交通,不僅應該得以保留,而且還要千方百計地加以保護,因為北京地區的牌樓有其保存價值。
(一)點綴風景,引人入勝
在風景區或古蹟羣內,儘管牌樓是陪體建築,但是它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遊人去十三陵,經過了長途跋涉,每當望見石牌坊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十三陵到啦!”西山八大處寶珠洞山腰的“歡喜地”牌樓,點綴在青山翠叢之中,堪稱萬綠叢中一點紅。遊人遙望便覺得心曠神怡,欲臨絕頂之信心倍增。
(二)點綴城市,古色古香
前三門大街兩旁高層建築聳入雲際,街上車水馬龍自然是現代化大城市的一般景象;但是當人們步入成賢街時,馬上就會覺得這是在古都北京的街巷中漫步。其原因除了古門道、下馬石拴馬樁等的點綴之外,恐怕就是幾座牌樓在起作用了。牌樓的存在使得街巷古色古香。
(三)留作教材
每處古蹟都有一定的意義,每座牌樓往往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意義。如上文所述及的“保衞和平”坊,頤和園牌樓的屢毀屢修及其“擋眾木”的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義。何況牌樓本身精雕細刻,飛金走彩,還具有高超的藝術價值呢?
(四)歷史的標本
北京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整個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排晶瑩的浪花。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文物,都不能以金錢來估量。每座牌樓都可以看作是當時歷史事件的見證。如東長安街牌樓和東單牌樓就曾“目睹”了火燒趙家樓的壯舉及沈崇受辱的事件等。總之,應極力保存北京的牌樓,如必須拆除,應考慮遷建,千萬不可廢棄,古蹟文物,千金不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