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機輻射

鎖定
手機輻射,手機通過電磁波進行信息傳遞時產生的電波。手機輻射靠SAR值來衡量。關於手機輻射人體有沒有害的馬拉松式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
部分人認為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客觀存在的嚴重社會問題,它不會因為手機產業的刻意隱瞞與迴避就可以消失。也有人提出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無害論。《破解手機輻射危害健康的流言》分析了手機輻射問題,《基站與健康》分析了基站輻射問題,還特別解釋了“若想減輕輻射,應把基站請進小區”的道理。從對人體健康潛在影響的角度來看,國際上對電磁輻射的測量標準有兩種,分別是功率密度標準和比吸收率標準,前者屬電磁學領域,後者仍與電學相關,但已擴展到生物學領域了。
中文名
手機輻射
外文名
Cell phone radiation
通過方式
電磁波
相關標準
移動電話吸收射率SAR
孕婦影響
無害

手機輻射測量標準

1、功率密度標準
功率密度指的是單位面積所接收到的輻射功率,它所測量的是信號強度,可以用電場強度磁場強度來表示,但更普遍採用的是功率密度。我國現行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 [1]  中對公眾照射限值規定,中短波不屬於移動通信頻段,其中3MHz~30MHz是軍隊使用的短波波段,跟公眾關係不大,不必關心。在30MHz ~ 30000MHz範圍內的電磁波,頻率越高,也就是波長越短,則穿透人體能力就越強,因此從對人體影響的角度出發,頻率越高則允許的功率密度就越大,即從30MHz的0.4W/ m到30000MHz的2W/m。
手機的峯值功率2W,美國電氣子工程師協會(IEEE)不考慮發射功率7W以下的安全問題,但美國國家輻射防護測量委員會( NCRP)主張更嚴格標準,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對2G手機所集中使用的900MHz頻段規定的輻射限值為6W/m。
我國現行的電磁輻射防護規定GB8702-88 [2]  是國際上的標準之一,通信公司建基站和國家環保部的檢查,依據的就是這個標準。有網友基站的輻射功率在變小,輻射功率密度呈現下降趨勢。
88年的國標畢竟年頭久了,環保部推出了擬替代GB8702-88標準的徵求意見標準,其中手機頻段的限值並沒有變化,仍然是0.4W/m,標準中將1MHZ~300GHz的電磁設備的豁免管理等效功率定為了100W,即100W(含)以下的向沒有屏蔽空間輻射的設備並不需要報批,高過100W的也不是説不能搞,只是要報批而矣。基站單站功率20W左右,按這個徵求意見標準,而且也可能超標。
一般GSM基站天線高度為35~55米,國家環保部曾監督測試過上千部基站,結果表明:射功率為20瓦的基站,基天線前10米的功率密度是0.006W/m。
手機和基站等電磁輻射不會影響人身健康,這本是科學界共識,在國外也從來不是個問題,但在中國卻引起了公眾恐慌。究其原因,運營商為競爭而散佈的輻射謠言是源頭,當初推廣CDMA手機時,某運營商打出了“綠色手機”的偽概念,拿低輻射作為賣點,用欺騙公眾的手段來提高競爭力。其實CDMA手機的輻射功率並不比GSM小,GSM手機峯值功率2W,實際使用過程中,只在1/8的時間發射,所以最大平均功率為250mW,而CDMA是連續發射的,最大平均功率也約為250mW,兩種差別不大。
公眾不必知道具體原理,只憑常識就能判斷CDMA手機輻射與GSM大體相當,因為兩種手機的電池容量差不多,除系統運行所需要基相同的能量外,其餘能量都輻射出去了,兩者的待機和連續通話時間又差不多,若CDMA手機輻射功率遠小於GSM的話,那餘下的能量哪裏去了?難道能量守恆定律不成立了嗎?
雖然GSM和CDMA兩種手機的最大平均功率均在250mW左右,但實際發射功率會遠低於這個水準,這源於基站對手機功率的自動控制機制。由於手機距離基站的遠近不同,手機輻射相同的功率,基站接收到近處手機的信號功率就強,接收到遠處手機的信號功率就弱。手機自己不知道距離基站的遠近,開頭會採用最大功率發射,基站收到後會向手機發送逐階降低發射功率的指令,1秒鐘內會發送幾十到幾百次指令,處於近處的手機會在極短的時間時把發射功率調整到很低的水平,例如0.02W。
基站發射功率雖然比手機大,但由於手機距離人體近,綜合比較後,還是手機對人體的輻射量更大得多。因害怕輻射而抵制基站是最笨的做法,沒有之一,因為手機與基站的距離遠了,手機使用者反而要遭到更強的輻射,這恐怕是抵制者們所沒有想到的。
運營商已經為當初的輻射謠言付出了代價,基站很難進入小區了,到處被居民驅趕,把基站偽裝成燈杆和大樹的招數也已經不靈了。時至今日,仍有運營商打虛假的綠色牌,還在做這種飲鴆止渴的傻事,真令人歎為觀止。
2、比吸收率標準
比吸收率(SAR)的定義是:給定密度的體積微元內質量微元所吸收的能量微元對時間的微分值,它説的其實就是單位時間和單生物體質量所吸收的電磁能量,單位是W/kg。
相對前面介紹的功率密度標準,這個標準更多地考慮了人體情況,應該是更值得參考的標準,但它卻很難以操作。功率密度標準的檢驗很簡單,拿個場強儀或頻譜分析儀就可以測量,但比吸收率標準的檢驗卻需要人體模型來配合,而且後續的數據算法也非常複雜。
美國輻射保護與測量委員會(NCRP)和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所制定的美標為SAR≤1.6W/kg,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CNIRP)制定的歐標為SAR≤2.0W/kg,其中歐標是世界衞生組織(WHO)薦的標準。我國的《移動電話電磁輻射局部曝露限值》(GB21288-2007) [3]  ,主要內容只有一頁紙,其實就説了一句話:我國遵從世衞組織推薦的歐標2.0W/kg標準。
標準有了,但該如何測試呢?現行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通信行業標準YD/T1644.1-2007,該標準的第1部分:靠近耳邊使用手持式無線通信設備的SAR評估規程(頻率範圍300MHz~3GHz),第2部分:手持和身體配戴設備在人體頭部和身體內的SAR評估規程(頻率範圍300MHz~6GHz)。
測試頭顱內部所吸收的電磁能量,當然不能把活人開瓢,只能製作一個跟頭顱形狀、密度、電介常數相當的標準人頭模型,上述的標準對模型進行了規範化,以保證測量結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標準中要求用糖鹽為主的懸浮液來模擬頭的組織液,手機有貼臉和傾斜兩種標準測試位置,對信號頻率和功率、探頭規格、測試程序等也都有着一整套的規範。
這個標準內容非常詳盡,共參考了65篇歐美國家的相關標準和文獻。但實際的內容基本都是移植於歐美的相關標準。有趣的是,我國標準中所採用的頭部模型數據,居然來自1988年的美國軍人的人體測量報告,這倒是與美國的相關標準完全一致。
標準中,根據美國男軍人頭部尺寸的統計數據,將成年男子的頭部按從小到大的次序分成1到10號,1號最小10號最大,模型擇了9號,考慮到婦女兒童的頭部尺寸肯定比9號小,這樣就可以保證所有使用者有超過90%的人的頭部比模型小,會遭受更低的輻射,從而使基於這個9號模型所得到的SAR標準是保守和安全的。
媒體經常稱SAR值是根據成年男子的頭部模型制定的,對孩子應該採取更加嚴格的標準,這種説法沒有科學根據,根據劑量學的研究,成年男性頭部比婦女兒童的大,吸收的輻射量更大,這就已經構成了最壞情況下的電磁輻射。
在人頭模型中測量用的探頭,並不是温度計,而是一個接收天線,接收的是電磁輻射能量,得到測試數據後,還要經過複雜的算法處理,才能得到SAR的值。探頭天線要根據不同頻段進行精度校準,其測量步驟和數據推算是非專業和複雜的。
根據以往的測試結果,手機輻射在頭部引起的最大温升為0.194攝氏度,根據IEEE的安全標準,人體內局部温度升高的閾值為不超過3.5攝氏度,若人體正常温度若是36.5攝氏度,局部温度不能高過40攝氏度,而手機輻射所能引起的最高温度還不到37攝氏度,當然是無關緊要的,而且人類還可通過本身的體液流動來調節自身局部的温度。
SAR與手機的制式(例如SM或CDMA)沒有關係,國外許多實驗室多年的研究資料表明,SAR與功率密度也沒有換算關係,但在國內常常將兩者比較,以期定性地説明問題。
2012年4月23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發佈了關於RF曝露和SAR符合性要求的6個KDB文件的修訂草案,其中KDB865664是關於100MHz~6GHz的SAR測試的,這次修訂主要是順應LTE等新一代移動通信規範中無線電信號頻率上升到700MHz~6GHz的客觀要求,而以前的所考慮的無線電信號主要是2GHz以下的。
新文件有三個主要變化,一是原2GHz以下信號使用的插入頭部模型中的天線直徑為6mm~7mm,信號頻率變高了,因此波就相應地縮短了,需要3mm~4mm,在接近6GHz時需要使用直徑1.5mm的天線。為什麼信號頻率高了天線就要短呢?因為信號的頻率與波長成反比,當天線的長度與波長成正比時,發射和接收的效率會更高。所以,信號頻率高了,波長短了,天線也要短些了;二是由於單一信號的頻帶寬了,單探頭就不適合了,分離的多個探頭就成為了未來測試的趨勢;三是頭部模型中的模擬液,以前的糖鹽液體不適合1G以上的信號,需要使用礦物油甘油等新型混合液體。通過文獻檢索,尚未發現國內的相關部門和機構對這些變化進行跟進研究。
《移動電話電磁輻射局部曝露限值》(GB21288-2007)標準的最後一條對移動電話產品的標識提出了要求,應在説明書中以黑體字表示產品的SAR,並鼓勵在產品外包裝上標明SAR的最大值。起碼在現階段,我對這個要求並不抱希望,前面已經介紹過,測量一個產品的SAR是個專業性很強的複雜過程,能有這個能力的科研機構並不多,而必須要有國家授予的檢測資質,否則就跟屠户在豬肉上扣個自己刻的檢疫合格章一樣是無效的。因此,在SAR檢測尚未展開的情況,若某款移動電話的説明書上標明瞭SAR值,我們反而要核實下,這個數據是在哪裏測出的?這個機構被授予了相關資質了嗎?
與其它盛行的流言一樣,電磁輻射恐懼在國內大行其道,包括我在內的科普人士曾做過很多努力,但遠沒有成為主流的聲音,“日常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這個真相也未能令多數人認同,這令多年來致力於消除電磁輻射恐懼的我感到有些無奈。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您不必懂得此文中所提及到的科學知識,但您可以把選票投給科學,您不應棄權,更不能把選票投給流言。請您轉發此文給更多的朋友看,為“免除不必要的恐懼,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貢獻一份正能量。
相關標準
移動電話吸收射率SAR(SpecificAbsorptionRate):SAR代表生物體(包括人體)每單位公斤容許吸收的輻射量,這個SAR值代表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是最直接的測試值,SAR有針對全身的、局部的、四肢的數據。SAR值越低,輻射被吸收的量越少。其中針對腦部部位的SAR標準值必須低於1.67瓦特,才算安全。但是,這並不表示SAR等級與手機用户的健康直接有關。

手機輻射輻射大小因素

手機輻射大小,主要取決於其天線、外觀設計等因素,在實際使用中,手機輻射的大小還和手機與基站之間的距離、使用者周圍的地理環境、基站的設置情況等因素有關。一般來講,手機離基站越近,輻射就會越小,反之就越大 [4] 

手機輻射缺乏監督

國內暫時缺乏針對未成年人的手機輻射影響研究,針對成年人的手機輻射研究也很少。國家有專門負責手機質量檢測的部門,但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很少在購買手機時注意到手機輻射的問題。
據悉,不同品牌、型號的手機對人體的輻射都不一樣,而我國手機市場魚龍混雜,監管困難,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一定的風險。由於我國手機輻射國家標準尚未出台,手機廠商很少會主動送檢手機。市場上多數手機都沒有通過國家相關檢測,僅僅由廠商自查。而廠商的自查不但是抽查,抽查的項目更是集中於手機質量,很少有包括SAR在內的檢測。市場上的手機,説明書中也找不到手機輻射的相關參數
之前的某國際著名手機廠商的“輻射門”事件使人們發現,許多不符合歐美標準的手機紛紛鑽了中國相關標準暫缺的空子,成為各大手機賣場的熱銷產品。這一點使得消費者擔心,雖然不符合歐美標準並不代表此款手機的輻射會危害人體健康,但輻射高的手機總是讓人不安。 [5] 

手機輻射危害

流言:
1、不枕着手機睡覺;
2、接打電話的時候,話筒離嘴一丈遠,作扔手榴彈狀;
3、交替在腦袋兩側使用手機;
4、儘量把手機掛在腰部,用藍牙耳機接打電話……
真相:
我們生活在佈滿輻射的宇宙空間
我們生活空間輻射源越來越多,電磁環境越來越複雜。即使你認定手機輻射有害健康而不使用手機,那也一樣逃避不了電波的輻射,在密集的輻射環境中,你的手機的功率是微不足道的,即使你不使用手機,你所受的輻射量也不會比手機使用者低多少,就跟在煙霧繚繞的吸煙室裏戒煙一樣毫無意義,除非你有能力關停所有的基站,或遠離人羣生活在杳無人煙的地方。 [6] 
電台和雷達的輻射都比手機強萬倍,工作人員安然無恙
即使長年接收更大功率的非電離低頻率電波輻射,也不會對健康造成損害,國內外的軍隊都有不少大功率電台和雷達,其頻率覆蓋手機頻段,輻射功率比手機大成千上萬倍,大型天線就架設在樓頂上,工作人員長年在這種高強度輻射環境下工作,從來沒有過某人因輻射而影響健康的報道。
為什麼在手機等輻射面前,人類能安然無恙?
普遍認為手機輻射有害,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同樣也是電波輻射的伽瑪射線和X光射線會傷害人體健康,長時間照射甚有引發癌症的危險。但是,這兩種射線與手機輻射有着本質的不同,前者是電離性輻射,輻射能量能被人體組織大量吸收而導致化學鍵斷裂。
結論:使用手機是安全的,科學認為,手機輻射對人沒有可見性的明顯傷害,但是這種輻射究竟會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通過手機APP測量發現距離過近時輻射會增加很多倍!還是建議大家持謹慎態度對待!注意手機的使用方法,不應近距離接觸時間過長,保護身體健康。
腫瘤發病
電磁輻射究竟對人體有何影響是大家關注的話題。如今市場上針對此類輻射的防護產品很多,最突出的就是孕婦防輻射服。然而學界至今沒有對手機等電磁輻射的健康風險做出確定的結論:流行病學調查對這一問題説法不一;關於微波等電磁輻射的物理效應可參見松鼠會沐右的文章《輻射傷害知多少?(下)》,但是除了物理效應,醫學研究還發現電磁輻射會產生某些生物學效應,而這些效應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尚不清楚。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迄今為止所做的研究。
筆者首先在著名醫學期刊THELANCET(柳葉刀)雜誌上檢索到一篇關於手機健康風險流行病學證據的文章,題名為Epidemiologicalevidenceonhealthrisksofcellulartelephones,發表於2000年11月(年代略有些久遠),該文就截至當時的相關研究做了一些總結。從那時起,流行病學專家們開始探尋手機使用與腫瘤發病率之間的關係,在那之前有關射頻電磁波與腫瘤發病關係的研究均來源於非手機暴露,如從事電磁輻射相關的工作人員或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基於上述對象的7項研究結果中,一項研究發現淋巴和血液系統腫瘤發病率略有增高,一項顯示腦部腫瘤和血液淋巴系統腫瘤發病略有增高,但總體腫瘤死亡率沒有變化;一項研究發現腦部腫瘤發病率和總體死率“翻倍”;一項研究發現暴露於非電離電磁場的風險略微增加;其餘研究均未發現有任何額外腫瘤發病率升高的跡象。柳葉刀文章認為這些研究樣本存在某些偏倚,且幾乎均為回顧性研究,結論意義有限。隨後該文章提到了一項針對近20萬摩托羅拉公司僱員歷時20年的大型隨訪,結果稱“未發現任何腫瘤死亡率升高的跡象”。
該文同時提到了幾項在當時為數不多的針對手機使用者的研究,結論均為未發現使用手機會增加腫瘤發病風險。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項研究雖未發現使用手機與腫瘤發病之間的聯繫,但在那些使用手機並確已罹患腦瘤的患者當中,腦瘤的發病部位更多見於常使用手機的一側。文末作者認為,手機對於人類健康的主要風險並不在於電磁輻射。同年發表於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病例對照研究納入了美國5個醫學中心的459名腦瘤患者與422名非腦瘤對象,研究結果也未發現使用手持移動電話與腦瘤發病率之間存在任何聯繫。
但是JAMA發佈的一條研究成果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研究並非針對長期使用手機的人士,而是觀察“急性手機暴露”與腦部活動的關係。研究者對47名健康受試者進行了腦部測試,結果發現時長為50分鐘的手機暴露對靠近手機天線一側的腦組織葡萄糖代謝造成了影響,葡萄糖代謝明顯增加了。這一發現有什麼臨牀意義尚不清楚[3]。在這之前,細培養研究也曾發現手機輻射的非熱效應導致了基因表達和蛋白活性的變化。
近些年來又有一些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出爐或正在進行中。2009年一項針對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四個國家1974-2003年間420000人腦膜瘤及膠質瘤的發病率與手機使用之間關係的研究結果揭曉了。該報告發現,在30年間,膠質瘤發病率男性每年增長0.5%,女性每年增長0.2%;腦膜瘤發病率男性每年增長0.8%,90年代早期以後女性每年增長3.8%。998-2003年間,沒有發現發病趨勢有所改變,無論從總體發生率還是腦瘤發生部位研究者都沒有發現他們與使用手機有任何相關性[6]。
2010年一項為期十年的研究結果稱沒有發現使用手機會增加腦瘤發病的風險,但不能完全排除兩者的相關性。
關於孕期胎兒暴露於電磁輻射的研究也有相關報告:研究者對1999-2001年間1397名兒童腫瘤患者與5588名正常兒童進行病例對照研究,結果未發現兒童早期腫瘤與孕期母親暴露於移動電話基站之間的關係。[8]
針對那些聲稱對手機輻射“敏感”,暴露後感到不適的人羣,也有相關學者進行了研究。英國研究人員通過雙盲、隨機試驗發現,沒證據表明那些自稱對手機輻射敏感的人能夠區分不同的電磁信號並表現出相應身體不適,推測之前的感覺多為心理因素造成。
以上僅僅列舉了主流醫學期刊的部分研究結果。儘管大部分臨牀研究都沒有發現腫瘤發生與使用手機之間確定的相關性,但是研究者們在作出結論前都顯得小心翼翼。尤其對於兒童,各國所採取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在芬蘭、法國、德國、印度、以列、瑞士等國,政府建議羣眾,尤其是兒童減少在手機輻射下的暴露,其他國家和地區雖未給予官方建議,但仍繼續就此問題進行大規模的和富有説服力的研究。
針對那些發現手機輻射增加了腫瘤發生率的流行病學報告,Cancer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0]。文章就這些陽性報告結果提出了幾點質疑:第一,受試者在向研究者通報自己使用手機的情況時已經獲悉自己罹患癌症,這種信息容易出現偏倚;第二,此類陽性報告結果很多出自瑞典的同一個研究者,而這名研究者的研究結果並未獲得廣泛認可並得到重複;第三,儘管手機已經在瑞典廣泛使用了超過20年,但瑞典的腦瘤發生率並未發現顯著增高,這使得那些腦瘤發生與使用手機存在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缺乏説服力。
不過Cancer的文章也留有地。關於手機輻射究竟有無危害,文章表示仍需等待大樣本長時間的流行病學調查。一項由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起的名為INTER-1PHONE的研究將涵蓋13個國家,評估手機使用對成人的健康風險;另一項名為MOBIKIDS的研究將聯合16箇中心以評估電磁輻射對兒童和青春期腦腫瘤發病的影響;美國也將花費2500萬美元以研究3000只大鼠小鼠從出生到老年每天照射10小時的後果。這些花費巨資的研究結果如何我們將拭目以待。
綜上所述,嚴格的表述應為:大多數臨牀研究沒有發現手機輻射與腫瘤發生有確鑿的相關性;手機輻射存在某些生物學效應,但其意義尚不清楚。對於手機輻射是否應該防護,各方意見尚不統一。孕婦防輻射服屏蔽電磁輻射的效果究竟如何,呼喚具有實驗精神的 朋友們予以證實。

手機輻射神經系統受害

手機輻射主要是由其發射的高頻無線電波造成的。據美國移動電話協會的研究,鞭狀手機天線發射的微波中,有60%被人腦近距離吸收。手機天線是產生輻射最強的地方,而人腦與發射天線的距離僅2—5釐米,因此是存在潛在危害的。
現在國際通用的手機輻射度量方法是國際移動電訊協會(CTIA)定義的“特殊吸收率”(Specific Absorbed Radiation-SAR),它的單位為W/kg,表示每千克人體吸收的電磁輻射能量。美國就採用了這種標準,聯邦委員會的規定是1.6W/kg。而此前我國衞生部和國家環保總局曾提出1.0 SAR的標準,但沒有強制推行。據業內人士透露,新的手機輻射標準的技術層面工作已完成,國家標準委正在對其進行審批。
中國醫學裝備CT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醫學影像研究所專家王駿認為,從總體上來看,手機輻射對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健康影響是大同小異的。未成年人處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相對於成年人來説受到的損害更大。
王駿表示,未成年人的神經系統最易受到手機輻射的負面影響。長期使用手機確實可能引起未成年人的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下降,還容易引發易怒、煩躁等症狀。 [5] 

手機輻射孕婦影響

CCTV曾對“防輻孕婦裝”做過一期節目,介紹了陳姓研究人員做的實驗,在穿上的假人上方安置了八木天線,把場強儀的探頭放進防輻射孕婦裝和假人之間的縫隙進行測量,結論是輻射反而增強了,理由是電磁波來回振盪疊加導致功率增強,這個結論很令人遺憾,因為這是典型的偽科學説法。雖然防輻射孕婦裝無用的節目結論是正確的,但卻使用了錯誤的論據,這種“以假打假”是最有危害的。
後來CCTV又做了一期節目,請來了中國工程院劉尚合院士,他是國內靜電防護和電磁輻射方面的頂級專家,他也當場做了實驗,結論是防輻射孕婦裝有一定的防輻射作用,這是個科學結論。但有個擴展到生物領域內的科學説法沒有介紹,那就是衰減的這點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意義。
“防輻射孕婦裝”也不是一點作用沒有,穿上它可以得到更多的關照,在公交車上被讓座的機率會大增。歐美日等國家從沒有過這種產品,但在中國卻已經成為了一個龐大的產業。 [7] 

手機輻射老年痴呆

許多人都在努力尋找治療痴呆症的方法,但許多方法都不一定有效果。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接觸手機或許有助於預防老年痴呆。這項通過老鼠進行的研究證明,長期接觸手機發出的電磁波,可以預防甚至逆轉老年痴呆症。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上。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人員加里·阿倫達斯説:“通過這項研究發現,老鼠在成年初期接觸手機,有助於保護記憶力,預防出現老年痴呆症狀,這一發現令我們大吃一驚。更加令人震驚的是,手機產生的電磁波實際上可以逆轉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長老鼠的記憶缺陷。”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發現,讓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老的老鼠接觸手機產生的電磁波後,它們大腦裏的Beta-澱粉樣蛋白沉積物明顯減少了。由異常Beta-澱粉樣蛋白沉積物形成的大腦斑塊,是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特點,這也是大部分治療方法主要針對這種蛋白質的原因。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還可以使科學家把接觸手機對記憶力產生的影響,與運動和飲食等其他生活因素對記憶力產生的影響分割開來。
該研究對96只老鼠進行觀察,其中既包括經過處理,逐漸發展成老年痴呆症的老鼠,也包括正常老鼠。這些老鼠在為期7到9個月時間裏,每天接觸手機產生的電磁波兩次,每次一小時。老鼠沒戴聽筒,也沒有老鼠把小手機放在耳朵邊。它的籠子位於產生手機信號的固定天線周圍。每隻老鼠與天線之間的距離和接觸的電磁波都一樣,而且它們接觸的電磁波水平,跟人類放在耳邊進行交流的手機產生的電磁波水平相同。
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患老年痴呆症的老鼠在成年後不久開始接觸手機發出的電磁波,即在記憶力下降現象變得很明顯以前,它們的認知能力會受到電磁波保護。如果患老年痴呆症的年長老鼠接觸這種信號,它們的記憶缺陷會有所改善。研究員寫道,更重要的是,接觸幾個月的手機後,正常老鼠的記憶力也有很大提高。
研究人員表示,正常老鼠接觸手機幾個月後表現出記憶力提高的跡象,這説明人類接觸手機幾年後,或許也能產生類似效果。然而他們還發出警告説:“在對我們的手機使用結果進行判斷和讓人類接觸電磁波時一定要非常謹慎。”研究人員下結論説,這項發現可能意味着接觸電磁場是預防和治療人類老年痴呆症的一種有效、無害和無需藥物的方法。
危險
20年前,模擬手機(俗稱大哥大)只有少數有錢人才買得起,出於成本考慮,基站不能建得太多,為了保證信號質量,只能設計1.3瓦這樣較高的手機輻射功率。數字手機非常普及了,其最大設計功率不超過0.6瓦,雖然輻射功率降低了,但因户太多,其安全性問題也較之以前得到了更加廣泛的關注。有關手機輻射對人體有危害的説法層出不窮,例如頻繁使用手機者與不使用手機者相比,腦瘤和癌症的發病率更高、記憶力減退、孕婦更易流產等,專家們還給出了不少安全使用手機的建議,例如把手機掛在腰部使用藍牙耳機接打電話,交替在腦袋兩側使用手機、睡覺時不要把手機放在枕邊、使用手機防輻射貼膜等等。
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危害,多年前就是全球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了,已有上百項科學研究結果表明,使用手機與腦瘤和癌症的發率無關。列舉比較重要的一些研究:瑞典的國家職業病研究學會通過對905名成年手機用户的研究,於2006年4月在職業與環境健康的國際文獻上發表研究結果,稱使用手機並不會增加腦瘤的發病率。英國倫敦癌症研究學會聯合三所英國大學對966名腦瘤患者和1716名健康人進行了長達四年的跟蹤研究,於2006年1月發表研究報告,結論是使用手機與腦瘤的發病率無關。丹麥科學家對420000名手機用户進行了長達21年的跟蹤研究,ABC新聞於2006年12月5日公佈了他們的研究結果,稱手機輻射與癌症發病率無關。2008年12月的日本消息稱,東京女子醫科大學對比了322名使用手機的腦癌患者和683名健康人,發現使用手機與腦癌發病率無關。聯合國國際衞生組織在2002年1月4日公稱,使用手機與患腦瘤的風險沒有關係。
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危害已是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但也有個別專家持不同意見,2005年3月在美國馬里蘭州聯邦法庭就有人發起了對手機界的控告,理由是他們沒有保證消費者免於不安全的輻射,控方引用了華盛頓大學一位生物工程學教授的觀點,稱手機輻射會傷害人的DNA並可能導致良性腫瘤。但是,包括這位教授在內的,所有聲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有危害的説法,都沒有科學理論的根據,也沒有實驗結果的證實,而只是一種假説。
普通公眾雖然對電磁學和生物學並不瞭解,但還是普遍認為手機輻射有害。2006年網上瘋傳一個俄羅斯人做的實驗,在兩部手機中間放置一枚生雞蛋,通話65分鐘後就把蛋煮熟了,甚至有的國外網站稱3分鐘就可以煮熟,令不少人非常擔自己的腦瓜也像雞蛋一樣被煮熟。稍具一點電磁學知識的就會知道,手機的功率遠低於微波爐,根本不可能產生類似微波爐這樣強烈的熱效應,國內有人重複了這個實驗,證明了生雞蛋不僅煮不熟,甚至温度根本就沒有什麼變化,俄羅斯人的實驗只是一個搞笑的騙局。
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潛在的危害,主要是人體組織吸收輻射能量所產生的有害熱效應,檢驗手機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國際標準是SAR,即用户頭部對手機輻射能量的吸收率,美國的標準是1.6瓦/每公斤,歐洲的標準是2.0瓦/每公斤。這個標準的來源是上世紀初為保護無線發射設備工人的身體健康而制定的一種工業標準,當時對非電離輻射的安全性認識不夠,制定的標準比較嚴苛。其實即使長年接收更大功率的非電離低頻率電波輻射,對健康也從來沒有不良影響,從來沒有過某人因輻射而影響健康的報道。
國內媒體自2006年以來熱炒SAR標準問題,輿論傾向於制定更加嚴格的國內標準。這種看法很片面,姑且不談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否有害,就算是為了減少人體的被輻射量,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也很可能會弄巧成拙。假設標準更嚴格了,手機的輻射功率降低了,通信公司為了保證通話質量,就需要把基站建得更多更密,基站的輻射功率遠大於單個手機,用户與基站的距離就會比以前更近,所受到的輻射量可能不僅沒減少,反而增加了。而且,多建基站的成本也會攤在我們的話費裏。
手機輻射對人體健康有危害,那些建立在有害假設基礎上的安全建議毫無意義,甚至非常可笑。商店裏有賣手機防輻射貼膜的,十元一個,據説貼上後可以有效減少對腦袋的輻射。手機的電波輻射是全方向的,控制其輻射並不容易,科研中通常要使用造價十萬元以上的電磁屏蔽室,十元一片的防輻射帖膜根本不可能起到任何作用。退一步講,假設真的把輻射有效衰減了,那還能打得通電話嗎?
專家建議把手機掛在腰部使用藍牙耳機接打電話,稱保持手機距離腦部1米就可以減少一半以上的輻射,甚至有的説可以衰減99%,雖然輻射能量會隨着距離的增加而加速衰減,但絕對不會達到這種程度,否則的話,距離手機兩三米遠的地方還能有信號嗎?信號還能傳遞到幾公里遠的基站上去嗎?事實是無論你把手機放在腦袋旁,還是放在腰旁,通信效果都是一樣的,對腦袋的輻射量也基本沒有什麼區別。再者説,因為怕手機輻射傷了腦子而把手機放在腰旁,那為什麼就不怕傷了腎呢?大腦好歹還有頭骨保護着,能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腎可沒有呀。
公眾對電波輻射的恐慌是個普遍現象,國內外都一樣,一位美國專家於1979在推測和假設的基礎上得出結論,認為生活在高壓線附近的孩子,由於輻射的原因,患白血病的機率會增加到平均值的3倍,此説法引起了全美的廣泛關注,隨後的20年裏美國因此耗損了多達250億美元的社會成本美國國家科學院於1996年發表了歷經3年的研究結果,認為高壓線環境與白血病發病率無關。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經過歷經7年涉及1200人的研究,於1997年發佈了同樣的結論。在一場引起全美關注的高壓線與白血病的訴訟中,法院聘請了16位頂級專家,包括分別獲得物理學、病理學生物化學、醫學的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給出的結論也同樣是高壓線環境與白血病發病率無關,終於平息了這場鬧劇。其實,那位聲稱高壓線下更易患白血病的專家,其統計數據可能是真實的,但卻沒有找到真正的因果關係,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生活在高壓線附近的家庭通常比較貧困,導致白血病發病率較高的原因是其較差的生活和衞生條件,而與高壓線本身無關。
手機普及率非常高,即使發現一些手機用户長了腦瘤,也表明就是因為手機輻射引起的,例如美國每年的腦瘤發病率約為6/10000,在全美1億手機用户中有6000個腦瘤病例是正常的,即使明顯超過6000後,也不能得出手機輻射會增加腦瘤發病率的結論,跟高壓線的例子類似,頻繁使用手機的人員與不使用手機的人相比,往往工作和人際關係壓力大、生活節奏快、情緒更加緊張,有可能是這些因素導致的發病而與使用手機本身無關。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已經進行了上百項統計研究,發現手機用户的發病率與非手機用户相比,根本沒有異常,説明“手機輻射會增加腦瘤發病率”連成立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我國公眾對電磁輻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看法,即普遍認為電波輻射對人體有害,而磁場輻射卻是對人體有益的,磁化杯、磁療褲、磁療枕、磁療拖鞋等所謂的保健品在市場上很常見。磁場對人體有益的説法同樣也是毫無根據的,深入地分析並揭穿了磁療騙局,央視2009年的3.15晚會也對這個騙局進行了揭露,對於這個猖獗多年的騙局,只能説媒體的聲音出現得實在是太晚了。認清磁療騙局並不需要多深的專業知識,僅憑質疑精神和常識就可以做到,很多碼頭和工廠都有磁力吊裝機,吊裝機通電後產生強大的磁力,可以把重達上噸的鐵板和集裝箱吸起來,吊裝工人常年在這種強磁環境中工作,被輻射的磁強度是磁療產品上萬倍,也從來沒因此而引發什麼健康問題,那些磁療產品中的幾塊小磁體可能有用嗎?
抗美援朝時期,中南海一部10瓦的電台就能與平壤通話,再使用這樣的電台,恐怕連30公里都通不到,原因在於近幾十年來無線設備的數量及功率增加很快。
會致癌
一項關於“使用手機與癌症關係”的大型研究本週發佈了研究結論,但各媒體對研究結果的解讀大相徑庭。
英國《每日電訊報》認為研究“發現每天用手機通話超過1個半小時、持續10年的人,患腦癌機率更大”。而對同樣的一份研究報告,法國新聞機構法新社(AFP)表示,這項研究表明“使用手機與腦癌之間有明顯聯繫”。
英國《自然》人員檢視了這份引起爭論的研究報告。
這是一項什麼樣的研究?我以前沒有聽到過?
這項研究是一項國際合作研究,稱為INTERPHONE,由隸屬於世界衞生組織(WHO)、位於法國里昂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進行。屬於案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研究者會採訪患有各種類型癌症的人,詢問他們的手機使用情況。並與採訪未患該種癌症的、情況類似的人所得到的數據比對。
手機會發射低水平的無線電磁波,人們對其是否會影響健康很關注,這項研究希望確認使用手機是否會增加患兩類主要腦癌的風險,這兩類腦癌是神經膠質瘤(glioma)和腦膜瘤(meningioma)。研究涉及2708名神經膠質瘤患者和7658名腦膜瘤患者,以及7658名對照組
研究涉及13個國家,一些研究結果先前已經發布,但是刊登在《國際流行病學雜誌》(InternationalJournalofEpidemiology)上的最新論文是第一篇整合了全部13個國家研究結果的論文。研究接受了一些手機公司的資助,不過INTERPHONE項目有完全的科學獨立性,可以保證此項研究的科學嚴謹性。
研究發現了什麼?
不幸地是,研究結果沒有給出很直截了當的結論。研究表示“總的來看,沒有觀察到使用手機增加患神經膠質瘤和腦膜瘤風險的跡象”。
常規的手機使用實際上似乎降低了患癌症的風險。但是使用手機時間最長的10%的被調查者患神經膠質瘤的可能性似乎要高40%。不過,這項研究指出,有理由懷疑這個表面上的關聯關係
那麼使用手機到底能保護我們遠離癌症,還是會讓我們致癌?
研究發現,通常的手機使用者患神經膠質瘤和腦膜瘤的風險似乎下降了約20%,但是,參與了這項研究英國分支的英國倫敦癌症究所流行病學家AnthonySwerdlow表示,研究自身的設計問題很可能影響了研究效果。他説“有證據表明,拒絕充當對照組的人就是那些不用手機的人”,這表明,選取沒有癌症的對照組裏的人時,本來就使用手機的人相對比較多,比例傾斜了。實際人羣中,沒有癌症的人裏本應有更多不使用手機的人才對。“對照組中使用手機的人比例過高了”。
同樣地,Swerdlow覺得使用手機時間最長的10%的人中,有一些人報告的手機使用時間“不可思議”,比如每天使用手機12個小時。
對INTERPHONE項目所用數據收集方法有效性的研究發現,問參與者他們打了多少個電話,比問他們使用手機多長時間所得到的數據更準確。當使用打電話次數來進行分析時,次數最高的10%的人沒有顯現出患癌症風險增加的跡象。
之前的研究有什麼發現?
一些動物和細胞研究曾明顯地顯示出,受到手機類輻射後患癌症機率增加,但是這些發現很難複製。
參與了INTERPHONE項目英國分支的利茲大學流行病學家PatriciaMcKinney認為“一般來看,生物和細胞的測試沒有説服力,因為並沒有一致性的證據,或者可以解釋發生這種現象的機制”。
對人的研究應該説沒有能夠建立起手機使用與癌症之間的聯繫。Swerdlow表示瑞典的一個團隊發現手機使用會增加患癌症風險,但是他也表示這屬於“數據中的異常值”。
此外,儘管手機已經無處不在,但自手機開始被使用以來,統計到的腦瘤報告總數似乎也沒有增加。
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答?
無疑是這樣,即使是參與項目的研究人員對其工作的意義也沒有完全達成一致意見。一些研究人員明顯建議應謹慎使用手機,並建人們應該限制對手機的使用。
McKinney則表示“沒有達成完全的結論,我們覺得我們是站在覺得手機沒有風險的大多數人這邊的”。
此外,INTERPHONE只調查了成年人使用手機的情況,而沒有能夠提供任何關於兒童使用手機是否有風險的信息,而兒童使用手機是否會帶來風險是更有爭議的話題。
同樣地,由於研究時限的原因,研究沒有能夠提供任何關於使用手機超過15年是否會帶來風險的數據,研究註明“長時間頻繁使用手機可能造成的影響需要更多的研究”。
那麼手機使用和癌症之間的因果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
沒有建立起任何聯繫。
Swerdlow表示“評價流行病學調查是否體現出了因果關係,是有統一的評價標準的。本次研究的結果沒有能夠達到這個評價標準,沒能表現出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手機輻射不同觀點

對於“手機輻射會增加患腦部腫瘤的機會”的觀 點,有腫瘤專家表示,對於這一結論還沒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遼寧省腫瘤醫院副院長 、主任醫師、神經外科主任樸浩哲表示,膠質瘤是一種常見的顱內腫瘤,與其他顱內腫瘤比較,膠質瘤的發病率並沒有特別 的突出。在臨牀上,有出現接受放射治療患上膠質瘤的病例,也有實驗表明短時間集中被射線照射會誘發腦部腫瘤的發生,不過這並不説明長期被手機輻射會引起腦部腫瘤。一方面由於手機輻射並不是射線, 而是微波,而人體接受到微波只會對局部造成灼傷等熱效應,產生不了被射線照射後出現的後果。
並且,手機輻射的值微乎其微,而要誘發腦部腫瘤的輻射是集中、大量的。
樸浩哲介紹,國外有機構針對3萬人做了調查,主要研究手機輻射和腦腫瘤發生的關係。調查結果顯示腦腫瘤發生與手機輻射沒有關係,認為接觸手機輻射會增加患腦部腫瘤風險的這一説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樸浩哲認為,從國內外的針對手機輻射對健 康影響相關調查結果來看,人們正常使用手機接觸到手機輻射對人體是安全的。
隨着手機生產技術的發展,因使用手機產生的輻射會越來越小,而且在生活中,人們隨時隨地都接觸着來自周圍環境的輻射,手機輻射在其中顯得微不 足道。因此,樸浩哲認為人們沒有必要過分擔心手機輻射的危害,手機輻射對健康影響很有限。
對於“手機輻射對兒童影響更大”的説法 ,樸浩哲認為基於兒童的顱骨比成人薄、沒有完全閉合的原因考慮,兒童對於手機輻射更敏感是有可能的。
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接觸到手機輻射最多隻能對局部造成熱效應,因為輻射值很小,都達不到滲透腦內的能力。樸浩哲提醒,有節制地使用手機還是有必要的,比如不要長時間使用手機尤其是兒童,睡覺時不要把手機放在身旁等。

手機輻射制定輻射標準

隨着社會的迅速發展,移動通信電磁 輻射逐漸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話題,社會公眾對電磁輻射的疑慮和擔憂不斷見諸網絡和媒體。我 國政府有關機構和 移動通信運營商正積極開展電磁輻射管理、標準制訂、日常監測等工作,並逐步開闢與公眾進行溝通的新 渠道,以保障公眾的身體健康和知情權

手機輻射走動輻射強

很多人在使用手機都有很多誤區,比如説打手機時總喜歡走來走去,在角落裏接聽電話等。頻繁地移動位置會造成手機信號的強弱起伏,手機總是在向發射站傳送無線電波,加大手機的輻射量。而在角落裏使用手機時,信號較差,這會使手機功率加大,從而造成輻射強度增大。基於同樣道理,在電梯等小而封閉的環境裏使用手機也會使其輻射強度增大。

手機輻射評估標準缺乏

迄今為止,科學家就手機對人類,特別是對人腦的長期影響有不同的看法。瑞典和德國的科學家曾經説,手機的輻射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升温,從而增加使用者患上腦瘤的幾率。英國全國防輻射委員會上個月發表報告稱,越來越多的試驗結果證明,使用手機可能會對人體健康帶來損害。因此,採取“預防措施”對使用者,特別是那些大腦尚未完全發育的16歲以下的兒童來説,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由於到目前為止國際上沒有測量手機輻射能量的統一方法和步驟,因此各個廠家的測量結果彼此也互不承認,用户也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的手機是否有危險。國際電工委員會制定的這個標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但是,這個標準中並沒有規定輻射量(專業術語為“輻射吸收比率”)的具體標準。 [9] 

手機輻射認知誤區

手機輻射會不會致癌
目前來講,可能性很低。
首先這裏要弄清兩個概念,電離輻射與非電離輻射。同樣都是電磁輻射,二者的區別在於輻射強度的大小,以及是否能夠產生電離(即從原子、分子或其他束縛狀態中放出一個或幾個電子)。
輻射能量較強,能夠產生電離的輻射,就是電離輻射;反之,則是非電離輻射。
電離輻射:直接破壞DNA,有致癌風險
包括以下3種:
核輻射原子彈爆炸、核泄漏事故都可造成大面積的核輻射。
醫用儀器:CT、增強CT(PET-CT)、X射線都是電離輻射源。因此非常不建議非高危人羣每年做CT或增強CT來進行防癌體檢。
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它們廣泛存在於石頭、土壤和空氣中。所以建議通過正規渠道購買大理石地板,如果條件允許最好檢測一下,以確保安全。
非電離輻射:不足以引起基因突變,不會致癌
我們日常接觸的手機、電視、電腦、微波爐、路由器、衞星接收設備等所產生電磁輻射,均為非電離輻射。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充足有效的證據證明生活中常見的非電離輻射能夠致癌。
無論是將手機放枕邊的“刷機黨”,還是用微波爐熱飯的主婦,亦或是與發射塔親密接觸的工人,他們患癌概率並不會因此而顯著增加。
2011年世界衞生組織就已經將手機電磁輻射劃歸為“2B”級致癌物,但“2B級”致癌物呢即“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並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也就是説,對於人類來説,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邊,僅僅有可能致癌。這種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還需要後續觀察,沒必要太過恐慌。
手機放枕邊,有沒有健康危害?
有。
話説回來,手機放枕邊的後果雖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但春雨君依然建議睡覺之前讓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離自己遠一點。原因在於,隨手就能碰到手機可能會使你沉溺其中而難以入睡,從而出現失眠和睡眠不足,影響第二天的工作或學習效率,也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長時間刷機盯着屏幕,也容易出現眼睛乾澀視疲勞等症狀。如果在黑暗中長時間玩手機,還有可能增加青光眼的發生風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