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温

(東漢末年大臣)

鎖定
張温(?-191年11月5日 [12]  ),字伯慎。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東漢末年大臣。 [10] 
張温年少時負盛名,曾被曹騰提拔,後升任大司農,成為帝國最高財政長官。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靈帝任命大司農張温為司空。中平二年(185年)八月,轉任左車騎將軍,率軍征討北宮伯玉。張温率軍駐紮在美陽(今陝西武功西北),時邊章韓遂也進軍美陽,張温與他們交戰失利。後張温又派董卓率軍前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 [11] 
中平三年(186年),靈帝任命張温為太尉,在京城以外任命三公,由張温開始。同年,徵召張温回京城洛陽。中平四年(187年),李相如馬騰相繼率軍造反。靈帝見涼州叛軍去而復歸,始知張温並沒有平定叛亂,當即免去他的太尉之職。 [11]  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張温被董卓笞殺於市。 [10] 
全    名
張温
伯慎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陽郡穰縣
逝世日期
191年11月5日
官    職
司空、太尉、司隸校尉
爵    位
互鄉侯 [41] 

張温人物生平

張温京中為官

張温少有名譽,受過曹操祖父曹騰提拔。 [13]  [45]  曾任尚書令。在任時,向朝廷上表推薦會稽人楊琁 [18] 
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四月,司空張濟被免,時任大司農的張温接任司空。 [14]  據《傅子》記載,張温是以行賄方式得任司空。 [35] 
朱儁與荊州刺史徐璆、南陽太守秦頡合兵圍攻南陽黃巾趙弘於宛城,自六月至八月,不能攻克,有司上奏徵朱儁回京。張温上疏(一作張温“議曰”):“當年秦用白起,燕任樂毅,都是曠年持久,才能夠克敵。朱儁討潁川已有功效,率兵南征,方略已定,臨陣換將,這是兵家所忌,應該再給他一點時間,要求他取得成功。”靈帝劉宏聽從張温的建議,下詔嚴厲責備朱儁,朱儁害怕被誅,於是急攻宛城,斬殺了趙弘。 [16-17] 
漢中人趙瑤擔任蜀郡太守,張温對他説:“過去第五伯魚就是從蜀郡太守遷為司空,如今我打掃官舍等待足下到來了。”趙瑤答應。 [20-21] 

張温奉召討賊

中平二年(185年),涼州邊章韓遂北宮伯玉等率領數萬騎兵打着誅殺宦官的旗號入寇三輔,侵逼園陵。皇甫嵩以無功免歸。八月,朝廷再次派兵出征,以張温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破虜將軍董卓與蕩寇將軍周慎都聽張温調遣。 [1]  [22] 
丙辰日,劉宏引張温見於崇德殿。張温以軍禮,長揖不拜。 [32] 
西征期間,張温又表請孫堅陶謙參軍事 [23-24]  趙岐補為長史。 [25] 
張温統率諸郡的步、騎兵十餘萬駐紮在美陽。邊章、韓遂也進軍美陽,張温、董卓與邊章軍交戰,失利。十一月某天夜間,有流星照入敵營,涼州叛軍認為不祥,打算回到金城。第二天,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合兵進攻邊章、韓遂,大獲全勝,斬首數千級,邊章、韓遂敗退榆中。張温派周慎率領三萬人追擊。 [2]  [26] 
孫堅向周慎建議説:“叛軍據守的城中缺少糧食,將從外面運入。我願充領一萬人,截斷敵軍的運糧道,將軍統大軍跟在後面接應,叛軍必然會因疲憊飢餓而不敢應戰,退回羌人腹地。到那時,再合力圍剿他們,就可以平定涼州。”周慎沒有聽從他的建議,率軍將榆中城圍住。而邊章、韓遂分兵駐守葵園峽,反而將官軍的運糧道路截斷。周慎感到恐慌,丟棄輜重撤軍。 [3]  [27] 
張温又派董卓率領三萬人去討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與胡人在望垣以北將董卓團團圍住。董卓軍中缺糧,於是便在打算渡河的地方築起堤堰,假裝要捕魚充飢。然後,在堤堰的掩護之下,悄然撤退。等到羌人發覺而追擊時,董卓早將堤堰決開,河水已深,致使羌人無法過河追趕。當時,六路軍隊出隴西,五路敗退,唯獨董卓全師而回,駐紮扶風。 [4]  [28-29] 
張温以皇帝的詔書召董卓,董卓拖延很久才前去晉見張温。張温責備董卓,而董卓應答時毫不恭順。孫堅上前附在張温的耳邊悄聲説道:“董卓不怕獲罪,反而氣焰囂張,口氣很大,應該按照軍法‘受召不及時到達’一條,申明法令,予以處斬。”張温回答説:“董卓在黃河、隴山之間一向有威望,今天將他殺死,西征將沒有依靠。”孫堅説:“將軍親自統率皇家大軍,威震天下,何必依賴於董卓!觀察董卓的言談舉止,對您不尊重,輕視長官,舉止無禮,是第一條罪狀;邊章、韓遂叛亂一年多,應及時征討,而董卓卻説不可,動搖軍心,是第二條罪狀;董卓接受委派,無功而回,長官徵召時又遲遲不到,而且態度倨傲自大,是第三條罪狀。古代的名將受命統軍出征,沒有不靠斷然誅殺以成功的。如果將軍對董卓加意拉攏,不立即誅殺,那麼,損害統帥威嚴和軍中法規的過失,就在您的身上。”張温不忍心動手,便説:“你先回去,時間一長,董卓會起疑心的。”孫堅於是告辭而出。 [5]  [30] 
張温討伐邊章時,曾向幽州徵調三千烏桓突騎,但因剋扣軍糧、拖欠軍餉,導致三千烏桓騎兵全部叛還本國。 [42] 

張温升任太尉

中平三年(186年)三月,劉宏派使者前往長安拜張温為太尉,三公不在朝中也從張温開始。 [33-34] 
同年冬,張温受徵回京。之後韓遂殺死邊章等人,擁兵十多萬,進圍隴西。 [36] 

張温晚景淒涼

中平四年(187年)四月,涼州刺史耿鄙、漢陽太守傅燮被韓遂等人所殺,涼州大亂。同月,張温因寇賊未平而被罷免。 [36]  [37-38] 
中平五年(188年),時任司隸校尉的張温舉薦蓋勳為京兆尹。 [15]  [55] 
初平二年(191年),太史觀察雲氣,聲稱會有大臣受戮而死。當時張温為衞尉,素來與董卓不善。董卓非常怨恨張温,打算借事塞咎,於是誣衊他與袁術私通。十月初一(191年11月5日),張温在市街上被拷打致死。 [6-7]  [39] 
此前,張温與司徒王允等人共謀誅殺董卓,但還沒來得及行動,張温就遇害了。 [40] 
根據《漢官儀》記載,張温曾被封為互鄉侯(一作玄鄉侯,王先謙認為當作“互” [53-54]  ),此事不知發生在何時。 [41] 

張温個人作品

全後漢文》載張温有《諫徵朱儁疏》。 [51] 

張温人物評價

孫堅:“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 [8] 
劉陶:“將軍張温,天性精勇。” [52] 
傅玄:①“温有傑才。”②“太尉段熲、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張温之徒,皆入錢上千萬下五百萬以買三公。” [35] 
《後漢書》:①“温字伯慎,少有名譽。”②“張温等雖有功勤名譽,然皆先輸貨財而後登公位。” [43-44] 

張温軼事典故

張温漢陰老父

漢桓帝延熹年間,張温擔任尚書郎(一作“議郎”)。桓帝劉志駕幸竟陵,過了雲夢澤,到了沔水岸邊,當地百姓都去觀看,只有一位老先生耕地不停。張温感到奇怪,讓人問他:“別人都來觀看,老先生耕而不止,這是為何?”老先生笑而不答。張温下道走了百步,親自與他對話。老先生説:“我是野人,聽不懂你的話。請問是天下紛亂而立天子,還是天下大治而立天子?是天子應該像父親一樣關愛生民,還是奴役天下生民服侍天子呢?古時聖賢治理天下,居住在茅屋,用茅草蓋屋頂,用櫟木作椽,天下萬民照樣過得安穩。如今的君王,勞苦萬民,耽於享樂,四處遊幸無度。我為你們感到羞愧,你們還忍心讓人去圍觀他!”張温非常慚愧,詢問老先生的姓名,老先生沒有回答就走了。 [19]  [58] 

張温李鹹故吏

張温曾在李鹹手下任職。熹平四年(175年),李鹹去世,故吏潁川太守張温等人相與嘆曰:“名莫隆於不朽,德莫盛於萬世,銘勒顯於鍾鼎,清烈光於來裔。”(事見《太尉李鹹碑》) [46-47] 

張温交相論言

漢中人李燮,與趙瑤賈彪荀爽、張温為友。張温任潁川太守時,曾與荀爽、賈彪交相論言,京師以為臧否。張温曾問趙瑤:“德公(李燮)所言何?”趙瑤説:“無言也。”張温追嘆:“當如德公,兒輩徒靡沸耳!”荀爽亦寤而心變。 [31] 

張温與陶謙

張温請陶謙參軍事時,厚加接待陶謙,而陶謙看輕張温的行事,對他心懷不服。等到退還後,百僚高會,張温向陶謙行酒,陶謙卻當眾侮辱張温。張温大怒,打算把陶謙徙到邊地,有人對張温説:“陶恭祖本是因為才略而受到您的重視,而您因一朝醉酒的過失,不願寬恕他,而將他遠棄到不毛之地,讓您深厚的待遇有始無終,這樣四方人士怎會寄希望於我們呢?不如消除仇怨,對他待遇如初,這樣您的美德能夠傳播到遠方。”張温聽從他的建議,追回陶謙。陶謙到後,那人又對陶謙説:“足下輕慢凌辱三公,罪是自己招來的,如今能受到寬赦,這是非常重的恩德,足下應該降心謙恭的向他道歉。”陶謙答應。那人又對張温説:“陶恭祖如今非常自責,想着改正自己的過失。他謝天子禮畢後,必定來到門前拜訪。您應該親自去見他,以此來安撫他。”當時張温在宮門見到陶謙,陶謙仰着説道:“陶謙是向朝廷謝罪,豈是向你呢?”張温説:“恭祖的痴病還沒去除啊?”於是置酒款待陶謙,對他待遇如初。 [24] 

張温與張玄

張温擔任司空時,多次以禮辟召張玄,張玄都沒有應召。後來張温以車騎將軍的身份領兵出征涼州,討伐邊章。將要出發時,張玄從田間廬舍出來,身穿褐色布衣,腰繫帶子,攔住張温勸諫:“天下賊寇風起雲湧,不就是因為黃門常侍行事無道嗎?聽説宮中貴人及朝中公卿以下官員,準備在平樂觀為軍隊送行。明公總攬天下軍權,掌握六師重任,如果在席間酒酣耳熱時,鳴響金鼓,整頓軍旅,召集軍正,當場將有罪者捉拿處死。而後引軍,駐紮在都亭,翦除宮中宦官,救民眾於倒懸,消除海內宿怨,再擢拔選用隱逸在民間的忠正士人,則邊章之徒不過玩弄於股掌而已。”張温聽罷,萬分震驚,不能答話。過了很久,張温説:“處虛(張玄的字),不是我不高興聽你講話,只是我沒有這個能力,做不到,怎麼辦呢!”張玄嘆道:“事行則為福,不行則為賊。今天到此為止,與公告別了。”隨即舉起藥,準備喝下。張温急忙上前,握住張玄的手,説:“先生忠於我,我不能用,是我的罪過,先生為何要這樣!而且話出於先生口,入於我耳,誰又能知道!” [56-57] 

張温家族成員

張温兄弟

張敞,張温之弟,在竇武死後與胡騰協助其孫竇輔避難。 [48] 

張温妻子

蔡氏,襄陽人蔡諷的姐妹,事僅見《襄陽記》(輯本)。 [49] 

張温後代

張須陀,張温十三代孫,見張須陀墓誌。 [50] 

張温文學形象

新三國漢末張温形象 新三國漢末張温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張温登場於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董卓於長安宴請百官時,因呂布接獲袁術與張温私通書信,乃登堂密告董卓;董卓獲報後,立刻命令呂布將張温從宴席中拖出斬首,並將首級呈上,百官見之俱感顫慄,唯董卓一人飲食談笑自若。 [9]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八月,以司空張温為車騎將軍,討北宮伯玉。
  • 2.    《資治通鑑》:張温將諸郡兵步騎十餘萬屯美陽,邊章、韓遂亦進兵美陽,温與戰,輒不利。十一月,董卓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攻章、遂,大破之,章、遂走榆中。
  • 3.    《資治通鑑》:温遣周慎將三萬人追之。參軍事孫堅説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後,賊必睏乏而不敢戰,走入羌中,併力討之,則涼州可定也!”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峽,反斷慎運道,慎懼,棄車重而退。
  • 4.    《資治通鑑》:温又使董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羌、胡圍卓於望垣北,糧食乏絕,乃於所渡水中立以捕魚,而潛從下過軍。此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渡,遂還屯扶風。
  • 5.    《資治通鑑》:張温以詔書召卓,卓良久乃詣温;温責讓卓,卓應對不順。孫堅前耳語謂温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温曰:“卓素著威名於河、隴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堅曰:“明公親率王師,威震天下,何賴於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雲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成功者也。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於是在矣。”温不忍發,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遂出。
  • 6.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故太尉張温時為衞尉,素不善卓,卓心怨之,因天有變,欲以塞咎,使人言温與袁術交關,遂笞殺之。
  • 7.    《資治通鑑》: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董卓使人誣衞尉張温與袁術交通,冬,十月,壬戌,笞殺温於市以應之。
  • 8.    《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3]
  • 9.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03]
  • 10.    呂紹綱,呂美泉編著,中國曆代宰相志[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01.第69頁
  • 11.    車吉心主編;劉德增,王大建,李曉副主編,中國宰相全傳,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01.第507-509頁
  • 12.    《後漢書 卷九 孝獻帝紀第九》:二年……冬十月壬戌,董卓殺衞尉張温。
  • 1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司馬彪續漢書曰:騰父節,字元偉,素以仁厚稱。鄰人有亡豕者,與節豕相類,詣門認之,節不與爭;後所亡豕自還其家,豕主人大慚,送所認豕,並辭謝節,節笑而受之。由是鄉黨貴嘆焉。長子伯興,次子仲興,次子叔興。騰字季興,少除黃門從官。永寧元年,鄧太后詔黃門令選中黃門從官年少温謹者配皇太子書,騰應其選。太子特親愛騰,飲食賞賜與眾有異。順帝即位,為小黃門,遷至中常侍大長秋。在省闥三十餘年,歷事四帝,未嘗有過。好進達賢能,終無所毀傷。其所稱薦,若陳留虞放、邊韶、南陽延固、張温、弘農張奐、潁川堂谿典等,皆致位公卿,而不伐其善。蜀郡太守因計吏脩敬於騰,益州刺史種暠於函谷關搜得其箋,上太守,並奏騰內臣外交,所不當為,請免官治罪。帝曰:"箋自外來,騰書不出,非其罪也。"乃寢暠奏。騰不以介意,常稱歎暠,以為暠得事上之節。暠後為司徒,語人曰:"今日為公,乃曹常侍恩也。"騰之行事,皆此類也。桓帝即位,以騰先帝舊臣,忠孝彰著,封費亭侯,加位特進。太和三年,追尊騰曰高皇帝。】
  • 14.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夏四月,太尉楊賜免,太僕弘農鄧盛為太尉。司空張濟罷,大司農張温為司空。
  • 15.    李賢注《後漢書 卷五十八 虞傅蓋臧列傳第四十八》:勳時與宗正劉虞、佐軍校尉袁紹同典禁兵。勳謂虞、紹曰:“吾仍見上,上甚聰明,但擁蔽於左右耳。若共併力誅嬖倖,然後徵拔英俊,以興漢室,功遂身退,豈不快乎!”虞、紹亦素有謀,因相連結,未及發,而司隸校尉張温舉勳為京兆尹。帝方欲延接勳,而蹇碩等心憚之,並勸從温奏,遂拜京兆尹。
  • 16.    《後漢書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儁列傳第六十一》:時南陽黃巾張曼成起兵,稱“神上使”,眾數萬,殺郡守褚貢,屯宛下百餘日。後太守秦頡擊殺曼成,賊更以趙弘為帥,眾浸盛,遂十餘萬,據宛城。俊與荊州刺史徐璆及秦頡合兵萬八千人圍弘,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欲徵俊。司空張温上疏曰:“昔秦用白起,燕任樂毅,皆曠年曆載,乃能克敵。俊討潁川,以有功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所忌,宜假日月,責其成功。”靈帝乃止。俊因急擊弘,斬之。
  • 17.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朱雋攻黃巾趙弘於南陽,自六月至八月不拔。有司奏徵雋,司空張温議曰:「昔秦用白起,燕信樂毅,亦曠歷年載,乃能剋敵。雋討潁川有效,引師南指,方略已設,臨軍易將,兵家所忌,可以少假日月,責其功效。」上從之,詔切責雋,雋懼誅,乃急擊弘,大破斬之。封雋上虞侯。
  • 18.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楊琁字機平,會稽烏傷人也……後尚書令張温特表薦之,徵拜尚書僕射。以病乞骸骨,卒於家。
  • 19.    《後漢書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漢陰老父者,不知何許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過雲夢,臨沔水,百姓莫不觀者,有老父獨耕不輟。尚書郎南陽張温異之,使問曰:“人皆來觀,老父獨不輟,何也?”老父笑而不對。温下道百步,自與言。老父曰:“我野人耳,不達斯語。請問天下亂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聖王宰世,茅茨採椽,而萬人以寧。今子之君,勞人自縱,逸遊無忌。吾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觀之乎!”温大慚。問其姓名,不告而去。
  • 20.    《華陽國志 卷三》:其後漢中趙瑤自扶風太守來之郡,司空張温謂曰:“第五伯魚從蜀郡為司空,今掃吾第以待足下。”
  • 21.    《華陽國志 卷十(下)》:趙瑤字元珪,琰字稚珪,凡七兄弟,宣子也,皆以令德著聞。瑤少有公望,始為緱氏,袁、趙二公相與書曰:“趙瑤在緱氏,猛虎歸跡。百里均爾,昇平何難?”遷扶風太守,徙蜀郡。司空張温謂之曰:“昔第五伯魚從蜀郡為司空,掃吾第以侍足下矣。”瑤曰:“諾。”
  • 22.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明年春,將數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託誅宦官為名。詔以卓為中郎將,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徵之。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朝廷復以司空張温為車騎將軍,假節,執金吾袁滂為副。拜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温。
  • 23.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中平三年,遣司空張温行車騎將軍,西討章等。温表請堅與參軍事,屯長安。
  • 24.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參車騎將軍張温軍事,西討韓遂。【吳書曰:會西羌寇邊,皇甫嵩為徵西將軍,表請武將。召拜謙揚武都尉,與嵩徵羌,大破之。後邊章、韓遂為亂,司空張温銜命征討;又請謙為參軍事,接遇甚厚,而謙輕其行事,心懷不服。及軍罷還,百寮高會,温屬謙行酒,謙眾辱温。温怒,徙謙於邊。或説温曰:"陶恭祖本以材略見重於公,一朝以醉飲過失,不蒙容貸,遠棄不毛,厚德不終,四方人士安所歸望!不如釋憾除恨,克復初分,於以遠聞德美。"温然其言,乃追還謙。謙至,或又謂謙曰:"足下輕辱三公,罪自己作,今蒙釋宥,德莫厚矣;宜降志卑辭以謝之。"謙曰:"諾。"又謂温曰:"陶恭祖今深自罪責,思在變革。謝天子禮畢,必詣公門。公宜見之,以慰其意。"時温於宮門見謙,謙仰曰:"謙自謝朝廷,豈為公邪?"温曰:"恭祖痴病尚未除邪?"遂為之置酒,待之如初。】
  • 25.    《後漢書 卷六十四 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趙岐字邠卿,京兆長陵人也……車騎將軍張温西征關中,請補長史,別屯安定。
  • 26.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並諸郡兵步騎合十餘萬,屯美陽,以衞園陵。章、遂亦進兵美陽。温、卓與戰,輒不利。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餘丈,照章、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並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千級。章、遂敗走榆中,温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之。
  • 27.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温參軍事孫堅説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糧食。堅願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後,賊必睏乏而不敢戰。若走入羌中,併力討之,則涼州可定也。”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狹,反斷慎運道。慎懼,乃棄車重而退。
  • 28.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温時亦使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卓於望垣北望垣,為羌胡所圍,糧食乏絕,進退逼急。乃於所度水中偽立𨻳,以為捕魚,而潛從𨻳下過軍。比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度。時眾軍敗退,唯卓全師而還,屯於扶風,封斄鄉侯,邑千户。
  • 29.    《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時六軍上隴西,五軍敗績,卓獨全眾而還,屯住扶風。
  • 30.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温以詔書召卓,卓良久乃詣温。温責讓卓,卓應對不順。堅時在坐,前耳語謂温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温曰:"卓素著威名於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堅曰:"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於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年,當以時進討,而卓雲未可,沮軍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幹。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於是在矣。"温不忍發舉,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因起出。
  • 31.    《華陽國志 卷十(下)》:李燮,字德公,太尉固子也。父死時,二兄亦死。燮為姊所遣,隨父門生王成亡命徐州,傭酒家。酒家知非常人,以女妻之。延熹二年,梁冀誅後,月經陽道,暈五車。史官上書:“昔有大星升漢而西,捲舌揚芒迫月,熒惑犯帝座,則有大臣枉誅。星在西方,太尉固應之。今暈如之,宜有赦命,錄其遺嗣,以除此異。”於是下赦,燮得返舊。四府並闢,公車徵議郎。與趙元珪、潁川賈偉節、荀慈明、南陽張伯慎為友。伯慎為潁川太守,與慈明交相論言,偉節與焉,京師以為臧否。伯慎問趙元珪曰:“德公所言何?”元珪曰:“無言也。”伯慎追嘆曰:“當如德公,兒輩徒靡沸耳!”慈明亦寤而心變。
  • 32.    《太平御覽 卷二百九十六 兵部二十七》引謝承《後漢書》曰:張温以司空加車騎將軍,徵韓遂。丙辰,引温見於崇德殿,温以軍禮,長揖不拜。
  • 33.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三年春,遣使者持節就長安拜張温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於温。
  • 34.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三月,車騎將軍張温為太尉。
  • 3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傅子曰:靈帝時榜門賣官,於是太尉段熲、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張温之徒,皆入錢上千萬下五百萬以買三公。熲數征伐有大功,烈有北州重名,温有傑才,陵能偶時,皆一時顯士,猶以貨取位,而況於劉囂、唐珍、張顥之黨乎!風俗通曰:司隸劉囂,以黨諸常侍,致位公輔。續漢書曰:唐珍,中常侍唐衡弟。張顥,中常侍張奉弟。】
  • 36.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其冬,徵温還京師,韓遂乃殺邊章及伯玉、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太守李相如反,與遂連和,共殺涼州刺史耿鄙。
  • 37.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四年……夏四月,太尉張温以寇賊未平罷。
  • 38.    《後漢書 卷八 孝靈帝紀第八》:三年……夏四月,涼州刺史耿鄙討金城賊韓遂,鄙兵大敗,遂寇漢陽,漢陽太守傅燮戰沒。扶風人馬騰、漢陽人王國並叛,寇三輔。太尉張温免,司徒崔烈為太尉。
  • 39.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時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卓乃使人誣衞尉張温與袁術交通,遂笞温於市,殺之,以塞天變。前温出屯美陽,令卓與邊章等戰無功,温召又不時應命,既到而辭對不遜。時孫堅為温參軍,勸温陳兵斬之。温曰:“卓有威名,方倚以西行。”堅曰:“明公親帥王師,威振天下,何恃於卓而賴之乎?堅聞古之名將,杖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武者也。故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幹。今若縱之,自虧威重,後悔何及!”温不能從,而卓猶懷忌恨,故及於難。
  • 40.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温字伯慎,【《漢官儀》曰:温,穰人。】少有名譽,累登公卿,亦陰與司徒王允共謀誅卓,事未及發而見害。
  • 41.    李賢注《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張敞者,太尉温之弟也。【《漢官儀》曰:温字伯慎,穰人也,封互鄉侯。太史奏言有大臣誅死,董卓取温笞殺於市以厭之。】
  • 42.    《後漢書 卷七十三 劉虞公孫瓚陶謙列傳第六十三》:後車騎將軍張温討賊邊章等,發幽州烏桓三千突騎,而牢稟逋懸,皆畔還本國。
  • 43.    卷五十二 崔駰列傳第四十二-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3]
  • 44.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3]
  • 45.    《後漢書 卷七十二 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温字伯慎,少有名譽。
  • 46.    《蔡中郎集》:《太尉李鹹碑》……七十有六。熹平四年薨。海內諮嗟。莫不惻焉。於是故吏潁川太守張温等相與歎曰:“名莫隆於不朽。德莫盛於萬世。銘勒顯於錘鼎。清烈光於來裔。”刊石立碑。德載不泯。詞曰。
  • 47.    全後漢文卷七十六-國學導航-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7]
  • 48.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7]
  • 49.    襄陽記-清人筆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07]
  • 50.    《隋故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齊郡通守河南道討捕黜陟大使贈金紫光祿大夫滎陽郡守張府君墓誌銘》:君諱須陀,字果,南陽西鄂人也。後漢司空、太尉温十三代孫也。
  • 51.    全後漢文卷八十二-國學導航-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0]
  • 52.    卷五十七 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0]
  • 53.    後漢書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0]
  • 54.    李賢注《後漢書 卷六十九 竇何列傳第五十九》:【漢官儀曰:「温字伯慎,穰人也,封(玄)〔互〕鄉侯。太史奏言有大臣誅死,董卓取温笞殺於市以厭之。」】 二二四六頁 一行 封(玄)〔互〕鄉侯 據殿本改。按:王先謙謂作「互」是。
  • 55.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5]
  • 56.    《後漢書·卷三十六·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玄字處虛,沉深有才略,以時亂不仕。司空張温數以禮闢,不能致。中平二年,温以車騎將軍出征涼州賊邊章等,將行,玄自田廬被褐帶索,要説温曰:“天下寇賊雲起,豈不以黃門常侍無道故乎?聞中貴人公卿已下當出祖道於平樂觀,明公總天下威重,握六師之要,若於中坐酒酣,鳴金鼓,整行陣,召軍正執有罪者誅之,引兵還屯都亭,以次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縣,報海內之怨毒,然後顯用隱逸忠正之士,則邊章之徒宛轉股掌之上矣。”温聞大震,不能對,良久謂玄曰:“處虛,非不悦子之言,顧吾不能行,如何!”玄乃嘆曰:“事行則為福,不行則為賊。今與公長辭矣。”即仰藥欲飲之。温前執其手曰:“子忠於我,我不能用,是吾罪也,子何為當然!且出口入耳之言,誰今知之!”
  • 57.    卷三十六 鄭範陳賈張列傳第二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4-05]
  • 58.    《太平御覽·卷三百九十二·人事部三十三》引《漢晉春秋》曰: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觀。有一老父獨耕不輟。議郎張温使問焉,父嘯而不答。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