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濟

(東漢大臣)

鎖定
張濟(生卒年不詳),字元江,汝南郡細陽縣(今安徽省太和縣東南)人。東漢末年大臣。漢靈帝劉宏登基後,張濟與楊賜劉寬在華光殿侍講。光和二年(179年),拜司空。曾與楊賜、劉寬、劉陶請求捕討張角,但不被劉宏採納。中平元年(184年)四月,因病去職。去世後追贈車騎將軍、關內侯印綬。
全    名
張濟
元江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汝南細陽
最高官職
司空

張濟人物生平

張濟,字元江,汝南細陽人,是趙王張敖之後,東漢大臣張酺的曾孫,喜好儒學。 [1] 
漢桓帝時,有善相人龍淵。劉宏去請龍淵相面,龍淵説:“您以後必會極位。”劉宏問:“我家貧負債,還會變得富貴嗎?”龍淵説:“您的相貌説明了這點。”張濟後來請龍淵相面,龍淵説:“您跟着劉宏做事,可以當到三公。”張濟聽了他的話,跟着劉宏。另一説,龍淵先給張濟相面,説他會因為錢財而做到三公。張濟就經常到龍淵那裏,看到面相好的人就前去求他。劉宏去相面時,到門口説:“當有至相,何憂貧乎?”劉宏離開後,龍淵對張濟説:“可厚事之。”張濟因此跟着劉宏,盡力為他償債,並花數百萬為他修居業。 [2]  [3] 
漢桓帝去世後,劉宏被迎為天子,是為漢靈帝。 [2]  [3]  漢靈帝初,楊賜向朝廷推薦張濟明習典訓,因此張濟與楊賜、劉寬皆在華光殿(一作華德殿)侍講 [1]  [5-6] 
光和二年(179年)三月,太常張濟擔任司空。 [8-9] 
光和五年(182年),朝廷令公卿按民謠檢舉刺史、二千石為害之人。當時張濟與太尉許戫看着宦官的臉色行事,收取賄賂。宦官子弟賓客,貪污卑鄙,許戫與張濟不敢過問,卻虛報糾舉二十六個處於邊遠小郡清廉惠政的人。官吏和百姓到京師申訴,陳耽和議郎曹操上書:“公卿的檢舉,大都包庇各自的私黨,是所謂‘放鴟梟而囚鸞鳳’。”其言忠切,漢靈帝因此責備許戫和張濟,並將因謠言而被問罪的官員全部拜為議郎。 [10] 
中平元年(184年)二月,張角起兵,黃巾起義爆發。起初,張角還未起兵時,張濟與楊賜、劉寬、劉陶皆上言張角反謀,應該及時捕討,以斷絕禍亂的根源,但劉宏沒有聽從。 [11]  四月,張濟因久病而免官。 [12-13] 
張濟去世後,劉宏念及舊恩,追贈車騎將軍、關內侯印綬。 [1] 
劉宏徙南宮後,因楊賜品德高尚,參與侍講、上陳張角反謀而下詔封他為臨晉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楊賜上言:“臣之前與故太尉劉寬、司空張濟一同侍講,共受三事。張角圖謀叛亂,臣等又共陳便宜,而臣獨受師傅之澤,茅土之祚,劉寬、張濟不蒙雲雨之潤。臣乞求削減自己的食邑,封給劉寬、張濟。”劉宏讚歎楊賜,之後追張濟侍講有勞,封他的兒子張根為蔡陽鄉侯。劉寬也被封為鄉侯。 [1]  [14]  [15] 

張濟親屬成員

張濟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長輩
曾祖父
東漢名臣,位至三公。 [4] 
祖父
張蕃
見華嶠《後漢書》,事蹟不詳。 [1] 
父親
張磐
見華嶠《後漢書》,事蹟不詳。 [1] 
同輩
弟弟
漢獻帝時為司空。 [4] 
晚輩
兒子
因父功被封為蔡陽鄉侯。 [1]  [14] 

張濟軼事典故

張濟曾擔任河南縣令。一次,中常侍段珪的家奴乘坐犢車經過街道,張濟得知後立即將家奴抓捕梟首,並把他的屍體懸於段珪門前。 [7] 

張濟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4] 
參考資料
  • 1.    李賢注《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張酺字孟侯,汝南細陽人,趙王張敖之後也……曾孫濟,好儒學,【《華嶠書》曰:蕃生磐,磐生濟。濟字元江。靈帝初,楊賜薦濟明習典訓,為侍講。】光和中至司空,病罷。及卒,靈帝以舊恩贈車騎將軍、關內侯印綬。其年,追濟侍講有勞,封子根為蔡陽鄉侯。濟弟喜,初平中為司空。
  • 2.    《太平御覽·卷七百二十九·方術部十》引《後漢書》曰:龍淵善相。劉弘造淵,淵聞弘聲,乃起迎曰:"公當極位也。"弘曰:"家貧負債,可得貴乎?"淵曰:"公相然也。"張濟就淵相,淵曰:"事劉弘,可至三公。"濟事弘,弘復為解瀆侯,既去南陽。桓帝崩,迎解瀆侯為天子,是為靈帝。濟為司空也。
  • 3.    《太平御覽·卷三百八十八·人事部二十九》引《項氏始學篇注》曰:有龍淵者,桓靈時善相人也,於聽音聲尤妙。二千石相者,龍淵下牀贊之;令長,起侍贊之;自六百石以下,皆坐而言之。先相張濟,當以財得三公。濟常依淵以觀,視有相者輒往求之。會解瀆侯往相,至門問:"當有至相,何憂貧乎?"侯去,淵謂濟曰:"可厚事之。"濟遂往,盡為償債,別數百萬修居業。桓帝崩,無嗣,解瀆侯入為天子,而濟遂至司空。
  • 4.    卷四十五 袁張韓周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5.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賜字子獻,篤志於學,閒居教授,不應州郡之命。闢梁冀府,非其好也,因謝病去。舉高第,稍遷越騎校尉、光祿大夫。靈帝初,與劉寬、張濟侍講於華德殿。
  • 6.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建寧初,靈帝當受學,詔太傅、三公選通《尚書》桓君章句宿有重名者,三公舉賜,乃侍講於華光殿中。
  • 7.    《太平御覽·卷六百四十六·刑部十二》引《續漢書》曰:張濟為河南令,中常侍段珪奴乘犢車於道,濟即收捕梟首,懸屍珪門也。
  • 8.    李賢注《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謁者巡行致醫藥。三月,司徒袁滂免,大鴻臚劉郃為司徒。乙丑,太尉橋玄罷,太中大夫段熲為太尉。京兆地震。司空袁逢罷,太常張濟為司空。【濟字元江,細陽人。】
  • 9.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二年……乙丑,太尉喬玄、司空袁逢久病罷。太中大夫段熲為太尉,太常張濟為司空。
  • 10.    《後漢書·卷五十七·杜欒劉李劉謝列傳第四十七》:時司徒東海陳耽,亦以非罪與陶俱死。耽以忠正稱,歷位三司。光和五年,詔公卿以謠言舉刺史、二千石為民蠹害者。時太尉許𢒰、司空張濟承望內官,受取貨賂,其宦者子弟賓客,雖貪污穢濁,皆不敢問,而虛糾邊遠小郡清修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詣闕陳訴,耽與議郎曹操上言:“公卿所舉,率黨其私,所謂放鴟梟而囚鸞鳳。”其言忠切,帝以讓𢒰、濟,由是諸坐謠言徵者悉拜議郎。宦官怨之,遂誣陷耽死獄中。
  • 11.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中平元年……二月,角等皆舉兵,往往屯聚數十百輩,大者萬餘人,小者六七千人。州郡倉卒失據,二千石長吏皆棄城遁走,京師振動。角黨皆著黃巾,故天下號曰「黃巾賊」。初,司徒楊賜、衞尉劉寬、司空張濟、御史劉陶並陳角反謀,宜時捕討,以絕亂原。上不從。及角作亂,天子思陶言,封為中陵侯。
  • 12.    《後漢孝靈皇帝紀中卷第二十四》:夏四月,太尉楊賜以寇賊罷,太僕鄧盛為太尉。司空張濟久病免,大司農張温為司空。
  • 13.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第八》:夏四月,太尉楊賜免,太僕弘農鄧盛為太尉。司空張濟罷,大司農張温為司空。
  • 14.    《後漢孝靈皇帝紀下卷第二十五》:後帝徙南宮,閲故事,得賜所上奏及講時注籍,乃感悟,遂下詔曰:「大司〔徒〕(馬)楊賜,敦德允元,忠愛恭懿,親以尚書侍講。累評張角始謀,禍亹未彰,賜陳便宜,欲緩誅夷,令德既光,嘉謀怛然。詩不云乎:『無德不報,無言不讎。』故褒城君孔霸,故太尉黃瓊侍講先帝,並宜受茅土之封。」賜上言曰:「臣前與故太尉劉寬、司〔空〕(徒)張濟並被侍講,俱受三事;張角謀亂,又共陳便宜,而獨蒙師傅之澤,茅土之祚,而寬、濟不蒙雲雨之潤。乞減賜户,以封寬、濟。」上雖不聽,嘉其至誠,乃封寬為遂鄉侯、濟子根為蔡陽侯。賜子彪忠厚有孝行,復纂其家業。
  • 15.    《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第四十四》:后帝徙南宮,閲錄故事,得賜所上張角奏及前侍講注籍,乃感悟,下詔封賜臨晉侯,邑千五百户。初,賜與太尉劉寬、司空張濟併入侍講,自以不宜獨受封賞,上書願分户邑於寬、濟。帝嘉嘆,復封寬及濟子,拜賜尚書令。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