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琴書

(傳統曲藝劇種)

鎖定
北京琴書流傳於中國北方地區的傳統曲藝劇種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京琴書形成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流行於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的大鼓曲種之一。
北京琴書源於河北廊坊北京郊區五音大鼓,又名單琴大鼓、揚琴大鼓。以三絃、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唱腔借鑑京韻大鼓説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旋律簡潔,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形成了生動活潑的藝術特點。
中文名
北京琴書
別    名
單琴大鼓
揚琴大鼓
起    源
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區的五音大
知識保護
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使用樂器
三絃、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
流行地域
北京、天津、河北

北京琴書北京琴書簡介

北京琴書是北京地區鼓曲藝術中具有代表性的曲種,形式是一人站唱,以左手敲擊鐵片,右手執鼓楗擊扁鼓,伴奏樂器為揚琴四胡。它是“説似唱、唱似説”,唱腔中夾用説白,突出表現北京土言土語,板式有快、慢、架、散,極大豐富表演和演唱效果,深受大眾喜愛,並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教育價值
早期的曲目以長篇大書為主,後來北京琴書大師關學曾與琴師吳長寶多年合作,唱腔借鑑京韻大鼓説唱轉圜自然的風格與技巧對北京琴書進行了改進,加入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調,有疾有緩。其曲目轉為短段,多以現實題材為主。
北京琴書的曲調接近平谷調,只是板式全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説唱長篇大書為主,有《七國演義》、《回龍傳》等十餘部;短篇唱段有《楊八姐遊春》、《鞭打蘆花》等;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以《考神婆》、《一鍋粥》較為有名。

北京琴書北京琴書歷史

琴書表演 琴書表演
清代,北京琴書的前身以三絃、四胡、揚琴等樂器伴奏的五音大鼓在河北安次縣一帶及北京郊區農村中開始流行開來。
19世紀末,逐漸有職業五音大鼓藝人在北京、天津演唱。
20世紀30年代,北京通縣樂亭大鼓藝人翟青山等在廣播電台播唱時,改三絃為揚琴伴奏演唱,唱腔曲調與樂亭大鼓近似,被稱為單琴大鼓
20世紀40年代,關學曾和琴師吳長寶合作演唱。他們開改用北京語音演唱,伴奏樂器除揚琴外,又增加了一把四胡,進一步改革和發展了這一曲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正式定名為北京琴書,唱詞注重口語化,加了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有疾有緩,宜於現實題材的敍事。由於演員關學曾和琴師吳長寶的長期探索,進行藝術革新,唱腔借鑑京韻大鼓説唱轉圜自然的風格技巧,創造了多板式的不同節奏的唱法。

北京琴書北京琴書名作

北京琴書七國演義

北京琴書在天橋演出(關學曾,王樹才等) 北京琴書在天橋演出(關學曾,王樹才等)
《七國演義》,又名《前後七國》、《金盒春秋》。《七國演義》分成《前七國志》與《後七國志》兩部,其中《前七國孫龐演義》自潼關鎮白起偷營,朱仙鎮孫龐結義開始,到馬陵道龐涓分屍,孫臏拂袖歸雲夢結束。《後七國樂田演義》敍燕國樂毅聯合趙、韓、魏、楚、秦攻伐齊國以及田單火牛陣大破燕國故事。
著名的北京琴書大師關學曾在早期師從梁德貴學習《七國演義》,後來在鼓樓茶館演出,一連兩個多月,每天25分鐘裏,25分鐘裏唱上一回或者二回,深受大眾喜愛。

北京琴書回龍傳

《回龍傳》源於民間傳説“王華買父”。狀元之女楊秀英因與父親口角,被父親硬配給乞丐王華為妻,此後謹守婦道,生活雖然清苦,夫妻感情卻很好。王華受人愚弄,買回一位老人做父親,誰知此人竟是化裝尋子的八賢王趙德芳,而王華正是八賢王失落民間的兒子。經過若干曲折,父子終於相認團圓。因傳説中王華後來做了皇帝,故名《回龍傳》。

北京琴書西河大鼓

《回龍傳》原本屬於西河大鼓,後來,琴書藝術家關學曾從天橋的一位藝人那裏學來,然後改編成了琴書。《回龍傳》出自民間傳説,並非信史。但經關學曾演繹,使故事情節更加離奇、生動。主人公王華、八賢王等人的性格、音容笑貌,被描繪得鮮明,真實,可信。通過他似説似唱的演唱方式,配上悠揚的揚琴伴奏,清新透徹,娓娓動聽,使觀眾欲罷不能,為之傾倒。

北京琴書鞭打蘆花

琴書重回天橋表演 琴書重回天橋表演
鞭打蘆花》,故事是説古時候有個男孩叫閔子騫,自幼喪母其父後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騫的繼母對他千般苛刻,萬般刁難,做棉衣時給自己生的兒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給子騫用蘆花,父親見子騫穿着厚實的棉衣仍在寒風中瑟瑟發抖時勃然大怒,舉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蘆花隨着寒風紛紛揚揚,父親淚流滿面,回家後子騫的父親寫下休書要休了這個狠心的女人,子騫跪地求情説:自己沒有了親孃,不想讓弟弟再失去親孃,繼母雖不愛他卻愛弟弟。
這個故事經關學曾先生改編成琴書,唱腔處理細膩,故事生動多波折,曲調委婉動聽,在揚琴和四胡的伴奏下,極富特色,令人感動。

北京琴書劉二姐拴娃娃

北京琴書表演(關學曾) 北京琴書表演(關學曾)
《劉二姐拴娃娃》是一件富有情趣的北京琴書作品,講的是劉二姐婚後盼子心切,聽信老人指點去廟中拴娃娃,即用紅絲線套上一個中意的泥娃娃,抱回家來,用以“招”來弟弟、妹妹。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過去在京津一帶是頗為流行的習俗。
這出北京琴書翟青山先生最先表演,但最出彩得算吳長寶先生和關學曾先生共同出演的版本。吳關兩人的版本中,通過二姐的所見所聞,對廟會盛況的描摹卻十分精彩:其間人頭攢動,擁擠不堪,道旁的攤販高聲叫賣,除了生活日用品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風味小吃,“這邊吆喚一聲醬牛肉!那邊吆喚一聲餡餅多刷油……”,老北京廟會的熱鬧景象一覽無餘,簡直就是一幅老北京節日期間的民俗畫。進廟之後,二姐在觀看、挑選娃娃時,關學曾運用“砸掛”的方式,唱出了“娃娃”的各種形態:“有一個娃娃拉四胡把樂曲奏,有一個娃娃打揚琴不敢抬頭……”。這時,琴師吳長寶看了關學曾一眼,引起了觀眾會心的微笑。

北京琴書北京琴書藝人

北京琴書關學曾

關學曾先生 關學曾先生
關學曾(1922—2006),最出色的傳統藝術家之一,北京琴書泰斗,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曲藝家協會主席,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他14歲學藝,拜常德山為師習唱單琴大鼓。參與組建了北京曲藝團北京曲劇團,積極編演新曲目。與琴師吳長寶合作期間,成功改良了單琴大鼓,並更名為北京琴書。《楊八姐遊春》、《鞭打蘆花》、《長壽村》為其保留曲目。創作作品百餘段,演唱過上千個段子,演出近2萬場。曾兩次赴朝慰問演出。抗美援朝的前線、自衞反擊戰的貓耳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聲音。1996年參與發起曲藝進校園活動,並參加了數十場演出。出版了《關學曾北京琴書經典唱段專輯》CD。有北京琴書泰斗之譽。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0年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新中國曲藝50年特別貢獻曲藝家”稱號。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2006年9月榮獲中國曲藝終身成就獎

北京琴書翟青山

翟青山(1903—1952),五音大鼓藝人(北京琴書前身),北京通州人,家住馬駒橋地區柴家務(俗稱柴府)村。民國十九年(1930年),翟青山在天津説書,兼演奉調大鼓。二十一年(1932年),他以三絃奏音響大而影響演唱為由,開始研究改由悠揚動聽的揚琴伴奏,並與師弟魏德祥一起,邊探討,邊排練,邊改進。又在西河大鼓與樂(lào)亭大鼓基礎上,共同研究將兩種唱腔融合一起,並用一架揚琴予以伴奏,成為另一新種唱腔,定名為“單琴大鼓”。二十三年(1934年)夏,他在天數仁昌電台試驗播唱,一舉成功。從此,他獨樹一幟,唱遍京津地區,受到廣大聽眾歡迎,被譽為“單琴大王”。次年他的《喬太學》、《三世調緣》,《劉二娃拴娃》等6段典目灌有唱片,傳遍全國。翟青山創造的單琴大鼓善於表演長篇故事,如《前後七國》、《回龍傳》和《黃鳳配》等,更便於表演短篇故事,如《藍橋會》、《賣油郎》、《亂點鴛鴦譜》、《關黃刀》、《華容道》等等,還可以配合時事,及時表演,如《王貴與李香香》、《楊靖宇殉國》、《槍斃原文會》等,達到宣傳鼓舞效果。

北京琴書魏文華

魏文華(1937— ),相聲、北京琴書著名演員。歷任天津市南開區曲藝團主要相聲演員、曲藝隊隊長,天津實驗曲藝團黨支部委員和曲藝隊隊長,中國北方曲藝學校相聲、小品教師。
她生於曲藝世家。其父魏雅三系曲藝樂師,其母魏墨香系曲藝演員。魏文華6歲即隨父母演出於東北各地(演唱曲藝和地方雜曲)。1947年拜張文彬為師,學習相聲,學演了《六口人》、《四輩》、《反七口》、《報菜名》等段子。1952年拜武魁海為師,學演的段子有《八扇屏》、《富貴圖》、《暗八扇》、《黃鶴樓》、《捉放曹》等。1956年後以學唱型的節目為主,常演的段子有《學評戲》、《黃梅戲》、《學梆子》、《學大鼓》及《對坐數來寶》等。
1965年拜師關學曾, 學唱北京琴書, 她學演的曲目有《楊八姐遊春》、《鞭打蘆花》、《洗油澡》等,頗受觀眾歡迎。“文革”期間她仍堅持演出北京琴書《磐石灣》等。1986年調入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從事教學管理。現雖已退休,仍被校方聘為專業教師,教授中專和大專相聲課程,為培養曲藝新人貢獻餘熱。

北京琴書王樹才

王樹才 王樹才
王樹才,祖籍河北三河,從小酷愛民族藝術,18歲考入三河市青年藝術團,跟隨民間藝術家現任廊坊市曲藝家協會主席崔繼昌先生學習相聲、小品、雙簧、歌曲等各門表演藝術。1993年調入廊坊市鎢礦文工團任副團長,25歲下海經商,在經商期間經常參加各種文藝演出,2000年一次偶然機會看了一部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賀歲片《有話好好説》被其中插曲深深吸引,後來多方打聽才知道這段插曲是由琴書泰斗關學曾先生用北京琴書的形式演唱的,後經著名作家浩然老師指點,幾經周折,找到了關學曾先生,從此,正式開始跟隨北京琴書泰斗關學曾先生學唱北京琴書,關老口傳心授、一字一句、一板一眼、毫無保留把北京琴書傳授給了王樹才。
2003年,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文化局為搶救民間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北京歌劇舞劇院、北京曲藝團、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在北京戲曲職業學院開設後備人才大尖班,王樹才同年考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表演專業,專業學習北京琴書的演唱、創作等,授課專業老師是琴書泰斗關學曾先生。2005年7月畢業後調入北京歌劇舞劇院北京曲藝團,成為一名專業演唱北京琴書演員。

北京琴書其他人物

關學曾先生也有好幾個徒弟,但影響都不是很大,造成了曲藝圈外的人們的一種錯覺:似乎只有一個關學曾在説唱北京琴書。其實説唱北京琴書藝人無論專業還是業餘的有一定數量。專業人員有:梁祥林、趙玉寶、王鐵山、魏文華、趙鴻聲、王維新、孫學敏、李福泉洪宗義劉俊仁、王樹才等;業餘的有:吳林友、殷長誨、高觀眾、肖四北、馬明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