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鞭打蘆花

(北京琴書)

鎖定
鞭打蘆花是一個古老的傳統民間傳説故事,屬於二十四孝之一,主要講述在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十歲喪母,其父再娶,但繼母李氏對他虐待,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的棉衣裏裝的是棉花,給閔子騫做的棉衣裏裝的是蘆花。
中文名
鞭打蘆花
曲    種
北京琴書
演唱關學曾
唱詞
在列國有位大孝,名叫閔子騫哪,
他本是聖人的門徒,一位大賢。
他的父閔德公,是大夫之分,
他的母早年病故,父親又續了弦。
李氏女過得門來,又生了二子。
她便把那閔子騫,虐待不堪。
閔子騫 閔子騫
親生的兒恐怕飢寒,時刻惦念,
見子騫疾苦,不以為然。
一樣的孩兒,李氏她兩樣看,
兩樣吃來兩樣穿。
這一年眼看着天寒霜雪降哪,
李氏她起下了狠毒的心田。
給親生兒做了一身棉褲棉襖,
在裏面絮的是最好的絲綿。
給子騫也做了一身棉褲棉襖,
在裏面絮的全是蘆花團。
表面上看起來,是又厚有暖,
其實那蘆花雖厚,可一點也不搪寒。
閔員外只知道,這孩子們都一樣,
哪知道李氏在內裏暗藏奸。
這一日是臘月初八,天氣最冷,
彤雲密佈,陰上了天。
那東莊的公冶長請大夫去赴宴,
閔員外命子騫子文隨父去學話談。
在大門以外員外上了馬,
小弟兄跟隨馬後邊。
不多時行至在村莊以外,
在那遍野荒郊天氣是加着倍的寒。
不睜眼的老天哪,又降下了雪片,
陣陣的朔風像鋼針往肉裏鑽,
只凍得閔子騫抖衣而顫,在手中拿不住打馬的鞭。
叫了聲:“爹爹呀,説兒我走不動,
從來就沒經過這麼冷的天哪~~。”
(過門)
閔員外勒住廝繮回頭看,
見子騫得得的打顫,堆成了一團,
鞭打蘆花 鞭打蘆花
見次子不覺得冷,是洋洋得意。
“你們倆穿戴一樣,為何他不寒?
分明是你這奴才又奸又懶!”
説着話,怒衝衝,翻身下馬,奪過了皮鞭。
那皮鞭一舉,好像龍擺尾呀,
皮鞭一落,像怪蟒把身翻。
直打得閔子騫在雪地裏滾,
他揪住了皮鞭苦苦的哀憐:
“求爹爹您饒恕孩兒我,
凍死在中途路也不再嚷天寒哪~~”
(過門)
閔員外越打越用力,
唰啦啦猛一鞭打破了棉衫,
那蘆花飄飄飛滿了雪地,
閔員外撿起一看,
“啊!是蘆花團!”
忙回身把次子的衣服撕開看,
見裏面絮的卻是最好的絲綿。
“哎呀!怪不得子騫身上冷,
今天挨的打,他有多麼冤!”
不由己把打馬的皮鞭就鬆了手,
忙脱下外衣,給子騫披上肩。
“兒啊!千錯萬錯是為父的錯,
你親孃一死,我不該又續絃。
咱不去東莊赴宴了,快隨父回家轉哪。
見了你那後孃,我給你報仇冤哪。”
(過門)
父子們回村,在門前下了馬呀,
把馬交與子文,去往槽頭拴,
命子騫先到書房烤火取取暖。
閔員外回奔上房,是怒髮衝冠。
進門來面沉似水落下座,
那李氏滿臉陪笑迎上前:
“呦,員外,您因何去而復返哪?
是不是路難走,雪大天寒?”
員外説:“天寒我並不冷,
現在有個飢寒之人在面前。
我問你,咱跟前共有幾個子啊?”
李氏説:“共有三子在堂前。”
員外説:“他們哪一個甜來哪一個苦?”
李氏説:“三子都一樣,不分苦和甜。”
員外説:“他們的衣服是否也都一樣?
在裏面絮的可曾都是絲綿?”
這一句話問得李氏那臉上的顏色變,
勉強的點點頭説:“啊,嗯,哦,都是絲綿。”
閔員外聞聽忙往外走啊,
喚來了子文與子騫。
“你們兩個過去,叫你娘看一看!”
那李氏一見,低頭無話言。
閔員外氣衝斗牛,取出紙筆墨硯,
筆走龍蛇寫上面,
上寫着:
“我妻李氏女,謀害前兒閔子騫,
今寫休書,一刀兩斷,
任憑她改嫁李四與張三。”
下面寫年、月、日,按好鬥印,
唰啦啦扔在了李氏她的面前。
李氏一見,只嚇得魂飛魄散哪,
腿一軟就跪在了員外的身邊:
“員外呀,‘七出’之條妻未犯,
妻不該起下了嫉妒心田。
求員外寬恩哪,容妻這一次,
妻馬上把子騫的蘆花換絲綿。”
員外説:“那蘆花本是輕微物,
隨風飄蕩不搪寒。
三九天穿棉還覺得冷,
何況是我兒子騫身等於披着單。
今日他幾乎凍死在中途路,
狠毒人你有何臉面再糾纏?
你撿起這休書,快給我走!”
忽然間那閔子騫搶步上前,
撿起來寫好的休書兩手捧啊,
鞭打蘆花 鞭打蘆花
雙膝跪倒,淚撒胸前:
“爹爹呀!您把這休書收回吧!
孩兒我替母求情哪,請您要容寬。
兒的娘對兒的折磨,兒無怨恨。
乃是兒孝義不周,才有今天。
爹爹您千不念來萬不念,
念我娘照顧孩兒這些年。
您今天真要是休了我的母,
撇下我們兄弟三人,豈不更可憐?
母親在,是兄弟們暖來我一個人冷啊,
母親一走,那可是我們三個人寒。
爹爹您思一思來想一想啊~~
事到臨頭後悔難,後悔難啊~~”
(過門)
閔員外激零零打了一個寒戰,
萬沒想到,被害之人反把仇人憐,
不由得二目之中也落下淚,
前思後想,左右兩為難啊~
半晌才説出話來,那音悲語顫:
“我那可憐的孩子,你想的很周全。
兒啊,你要求情,別來求我!
去求你那孃親老不賢。”
閔子騫聞聽,扭身一轉臉哪,
又跪向母親,帶淚開言:
“求孃親您饒恕孩兒我,親孃死後,
就靠着您~哪~,把孩兒可憐。
兒把您當成生身母啊,
您不該在孩兒的衣內絮上了蘆花團。
倘若是您走後爹給我們再續個繼母,
兄弟們也和我一樣,您心酸不心酸?”
那李氏聞聽啊,又羞又愧,
伸雙手緊緊抱住閔子騫:
“兒啊,你對為娘十分的孝順,
為娘對你心眼兒太偏,
你不但不記恨為娘我呀,
你反倒替娘求情,兒的海量寬。
從今後為娘定要加倍的疼你,
為娘不穿,我也得給你穿。”
説至此語不成聲,淚如雨點
閔員外見此情景,忙離座把妻子孩兒攙:
“我妻你既然把前非改變,
咱就算雨過天晴,不要再談。”
哧啦啦就撕碎了休書紙,
擺上了一桌酒席,居家大團圓。
這就是鞭打蘆花單衣順母啊,
留下了賢孝的名萬古傳哪。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