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奉調大鼓

鎖定
奉調大鼓是一種傳統説唱藝術。在20世紀40年代以唐山大鼓為基礎,借鑑了東北大鼓演員馬寶山朱璽珍的演唱技巧、鐵片大鼓演員王佩臣的活潑唱法,吸收了皮影評劇的某些旋律,以北京語音行腔,逐步形成了一種新的曲藝形式,由曲藝演員魏喜奎等於1949年在唐山大鼓的基礎上創新而成。 1949年,這個曲種被定名為奉調大鼓。然而,長期以來奉調大鼓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
中文名
奉調大鼓
釋    義
一種傳統説唱藝術
主要相關
魏喜奎

奉調大鼓奉調大鼓由來

魏喜奎自幼隨父魏永富學唱樂亭大鼓,後正式拜師周永福。八歲登台,開始輾轉各地演出。民國二十八年(1939)十三歲時來北京,改唱唐山大鼓。其後,得到單絃演員曹寶祿、評劇演員白玉霜河南墜子演員程玉蘭、鐵片大鼓演員王佩臣梅花大鼓演員金萬昌、曲藝弦師白鳳巖等名家指導,遂在唐山大鼓的基礎上,借鑑東北大鼓演員馬寶山起伏多變的行腔、朱璽珍“趕拍節”的技巧,及王佩臣生動活潑的唱法,廣泛吸收了皮影調、評劇等音樂素材,經數年努力,創一種新腔,用北京語音演唱,逐步形成了一獨具特色的嶄新曲種,與曹寶祿等人研究後,於1949年定名為奉調大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使奉調大鼓能較好地表現新的生活及英雄人物激昂奮發的情感與行為,在弦師韓德福、羅仕海等人的幫助下,又對該曲種做了進一步完善。借鑑京韻大鼓“唱似説,説似唱”的技法,加強了“甩腔”和“嗖音”的運用,在原有□拍唱腔基礎上,又創造了□拍的垛板和□拍的快板,充分發揮了唱腔抒情與敍事兩種功能,同時豐富了伴奏音樂,在原有的三絃之外增添了四胡、高胡等伴奏樂器。1962年,在文化部、中國文聯舉辦的紀念曹雪芹誕生二百週年《紅樓夢》演唱會上,魏喜奎一曲《寶玉娶親》,曲調跌宕起伏、演唱圓潤婉轉,使奉調大鼓呈現了新的風采。
然而,長期以來奉調大鼓僅有魏喜奎一人演唱。其代表曲目有《寶玉娶親》、《寶玉哭黛玉》、《李大成救火》、《朝鮮女英雄趙玉姬》、《錢包》、《漁女和戰士》等。

奉調大鼓奉調大鼓後繼有人

魏喜奎的奉調大鼓在總理關懷下,流傳甚廣。但是,由於魏喜奎自1 95 1 年3 月創立了北京曲劇,成為戲曲演員,演出單段奉調大鼓的時候極少;又由於這個曲種小腔、半音很多,唱者不易掌握;再加上嗓音條件限制,很難唱出魏喜奎的韻味和情感,以致後繼者極少。魏喜奎在曲劇方面培養的學生,也只不過以一段《寶玉娶親》打打基礎,主要為的是唱曲劇裏的奉調大鼓唱段。真正演唱奉調大鼓單段的,只有“文革”後北京曲藝團裏的陳富貴,曾在魏喜奎教導下,唱了一個短時期。魏喜奎去世前幾年,想到物色奉調大鼓的後繼人。3 年前成立的她的藝術發展促進會,打算通過“喜奎杯”鼓曲大賽發現人才,親自培養。不想促進會剛剛成立一年,大賽還未舉辦,她便在政協會上突發腦溢血去世。為實現她的遺願,在她去世的當年,舉辦了第一屆“喜奎杯”北方鼓曲大賽,但沒有人以奉調大鼓演唱參賽。令人欣慰的是天津獲獎者王瑩表示要努力學唱奉調大鼓。魏氏傳人中也有甄瑩、許娣、於紅、那欣積極練習鼓板,加工唱腔。魏喜奎去世週年紀念演出中,王瑩舉辦專場,唱段之一為奉調大鼓《鞭打蘆花》;甄瑩、於紅分別唱了《寶玉娶親》、《寶玉哭黛玉》;那欣唱了老師沒正式問世的新唱段《香港迴歸頌》,反映都還不錯。正值魏喜奎創演奉調大鼓5 0 週年紀念之際,為了以奉調大鼓參加紀念演出,那欣朝夕苦練,與老師的老弦師許吉星及劉海青一起操練,將《寶玉娶親》搬上了舞台。於紅與老師相交十幾年,學過《寶玉娶親》,但既沒正經學鼓板,又沒正式登台唱過單段。憑着多年薰陶和對老師演唱的觀察、體會,她的發音、吐字多與老師接近,因而不少人説她“有魏喜奎的味兒”。那欣出身鼓曲演員,但唱的是單絃,正式拜師學藝僅有短短的8 個月,仗着8 個月的用心學習和天資聰穎,以及近一年來和絃師共同攻關,攻下這個從沒唱過的唱段,確實不易。至於王瑩,根本沒接觸過魏老師及其弦師,完全靠着聽錄音、看錄像,竟然從唱腔到表演都被人承認“有魏喜奎的意思”,更屬難能可貴。希望在近時舉辦的第二屆“喜奎杯”奉調大鼓大賽中,能有更多的後起之秀演唱奉調大鼓

奉調大鼓魏喜奎資料

魏喜奎(1926.8--1996.3),女,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奉調大鼓和北京曲劇演員。生在天津市薊縣的一個窮苦藝人家庭。誕辰:1926年8月19日,農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農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藝、曲劇的頭面人物,又精通京劇、評劇、歌曲又擅丹青。她融樂亭大鼓、奉天大鼓、遼寧大鼓的曲韻精華為一體,創成奉調大鼓,為曲壇增添了一個新曲種,可謂功深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