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梅花大鼓

鎖定
梅花大鼓,又稱“梅花調”、“北板大鼓”,是北方鼓曲的代表曲種,也是北京、天津地區特有的地方性大鼓曲種之一。 [1] 
梅花大鼓曲調優美,旋律悠長,唱腔悠揚婉轉,咬字珠圓玉潤,擁有自己獨特的唱腔特點。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釵頭鳳》《琴挑》等。
梅花大鼓脱胎於清代中葉產生於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於京津冀等地區。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報的“梅花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16。 [2] 
中文名
梅花大鼓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1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Ⅴ-116
遺產類型
曲藝
申報地區
天津市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北京、天津
經典劇目
《釵頭鳳》《琴挑》
代表人物
籍薇

梅花大鼓歷史沿革

梅花大鼓的創始人及名稱來歷説法不一,但可以肯定梅花大鼓為滿清子弟所創,是文人在閒暇時娛樂的音樂曲種,因住在北京的北城,所以又稱為“北板大鼓”,傳到南城後,因唱腔迂緩動聽,很多專業鼓曲藝人也進行學習,並對“梅花調”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將速度放慢,音域變寬,豐富唱腔並加強伴奏,使梅花調在當時逐漸成為了一種時興的鼓曲曲種,後來又進一步改革,使唱腔有了“一字九轉”之韻,唱腔悠揚婉轉,咬字珠圓玉潤,韻味悠長,形成了獨特的唱腔特點,並改名“梅花大鼓”。 [1] 
20世紀初期,天津也開始流行梅花大鼓,在天津出現了女藝人學唱梅花大鼓,到了 20世紀20 年代後期,梅花大鼓在天津雜耍園中已成為常見的曲種,並在這一時期出現了金派、盧派(也稱“花”派)等諸多流派。 [1] 
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些著名的梅花大鼓演員加入到曲藝團體之中,中央廣播説唱團認為“梅花調”速度較為緩慢,便加快了音樂的速度,取消每句句首虛詞,直接開始唱詞,並添加了部分北京的民間曲牌,壓縮唱腔旋律,改進唱法。後來天津的弦師們對梅花大鼓的唱腔曲調,包括伴奏音樂進行了改革創新,並熔入了其它音樂曲調。同時又創新了梅花大鼓的表演為雙人梅花演唱形式,即兩位鼓曲演員一起演唱同一首曲目。 [1] 

梅花大鼓藝術特點

梅花大鼓曲調特點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的板式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種,後來在新中國成立後,又創造了散板。基本唱腔有兩種曲調構成,分別為:梅花調和野知了調。 前者為一板三眼的慢板形式。 後者是一板一眼的二六板(或二四板)以及由它衍變成的垛板、快板和散板形式。 [1] 
二六板共分為甲、乙兩種類型。 甲型上、下句唱腔是四小節,也可叫二四板,上、下句可頂板起唱,也可閃板起唱,末字落於板,唱詞隔句押韻,上仄下平,唱腔也成上抑下揚的旋律進行;乙型是在二四板的基礎上加三字頭,即成二六板。上、下句各有六小節,其落音與二四板相同。大多數唱段中常把甲、乙型兩種結構唱腔混合起來使用,唱腔節奏和結構多變,避免了使用一種類型而造成的單調之感,兩種結構通稱為二六板。 [1] 

梅花大鼓表演形式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表演要求一直是遵循着鼓曲表演的基本要求:演員打鼓唱書,面無表情,也無做工,只以韻調之高抑低徊表現故事中各個人物之喜怒哀樂,梅花調的唱段皆為短篇書目。其基本形式就是由一演員左手持板(木製),右手執鼓槌,隨音樂節奏進行敲擊,伴奏人員多在演員的左手方向。特殊演出形式除五音聯彈、含燈大鼓外,還有雙鼓合音等形式。 [1] 
五音聯彈大鼓,一般為五音聯彈:演員擊板司鼓,樂隊四人相互協作,操五種樂器,從左起,第一人右手打琴,左手按第二人手中的三絃;第二人右手彈三絃 ,左手按第三人手中的四胡弦 ;第三人右手拉四胡 ,左手按第四人懷中琵琶;第四人右手彈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揚琴 。 [1] 
含燈大鼓,演唱方式是“以尺許長竹篾,一頭折而向上,醮(蘸)以香油燃之,演者一端含於口中,燈盡曲終,蓋演員度曲,例須口齒開合以發聲,此則必須閉口含燈,行腔吐字,尤忌囫圇不清,否則開口燈墜,徒遺人笑柄”。1909 年張小軒在松風閣演出,曾多次上演含燈大鼓,作為招徠觀眾的手段。後來專業藝人將燈變為三根蠟燭,兩隻紅木棍分別架在耳唇上,再用一支扁紅木棍橫在嘴裏,用門牙銜着,在扁紅木棍上插上三朵絹製成的粉紅色蓮花或其它絹花,下有鐵絲盤繞並和架在下耳唇上的二支紅木棍組成—個支架,演唱時面向觀眾,當場將三支小蠟燭一一點燃。 [1] 
雙鼓合音,是兩人分持鼓板、齊奏一曲,須聲調一致合拍,不得先後參差。現已不多見。 [1] 

梅花大鼓唱詞特點

梅花人鼓曲目多為抒情小段,唱詞基本格式為七字句和十字句、由上、下句連接構成一個唱段。梅花調有新、老梅花調之分。傳統唱法叫老梅花調,其主要特點是上句從末眼起唱並常冠以(哎哪、這麼)等虛詞。 新梅花調由白鳳巖所創,其區別是從板上或頭眼起唱,去掉了(哎哪、這麼)等虛詞,唱腔較簡練。 [1] 

梅花大鼓音樂器械

梅花大鼓的伴奏樂器一般是由三絃(弦式為 1-5-1))、四胡(弦式為 1-5)、琵琶(弦式為 5-1-2-5)外加表演者手持鼓、板組成伴奏陣容,經過發展,現在有時也會增加中阮或者是貝司。以前也有七件、九件樂器伴奏(俗稱為七音大鼓、九音大鼓),現均已不多見。 [1] 

梅花大鼓音樂結構

梅花調屬於慢板唱腔,由於在唱段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可分為起腔句、平腔句和落腔句等不同樣式。老梅花調平腔句慢板上、下句各五板(即五個強拍)。起腔句是由兩個並列的上下句組成,中間有三小節過門隔開,上句起於末眼,落於板上,下句頭眼起唱,落於板,旋律基本是一樣的,它是梅花調中很有特點的唱腔。傳統落腔句除了在每個唱段最後使用外,在各個段落的結束處也常使用。上、下句的句尾都有長拖腔和比較固定的旋律型,可造成強烈的終止感,段落中落腔句之後常接“下三番”。 [1] 

梅花大鼓藝術流派

梅花大鼓授業 梅花大鼓授業
梅花大鼓傳唱較廣的流派有金萬昌的“金派”、盧成科的“盧派”(也稱“花派”)和自鳳巖的“新梅花調”三大派系。
“金派”梅花大鼓創始人為金萬昌,他嗓音寬厚洪亮、行腔曲折婉轉、吐字有力、韻味醇厚,世人稱之“金派”。金派梅花大鼓代表曲目有《大觀園》《黛玉悲秋》《旨日高升》等。 [3] 
“盧派”也稱“花派”梅花大鼓,創始人是盧成科,天津著名弦師,深知梅花大鼓三味,再次對梅花大鼓進行藝術改革,豐富了段落之間的過門音樂即“上、下三番”。在演出實踐中根據花四寶嗓音高亮、音色純美的特點,揚女聲之所長,開闢了梅花大鼓的餓高腔音域,變金派的蒼勁為華麗,形成了“悲、媚、脆”的演唱風格。發揮了女演員的特長,演唱多用高腔,唱腔多裝飾,行腔拖腔中大量移封月切分節奏型,速度力度處理巧妙細微多變,唱腔多起伏、繁音成串,清新流暢、委婉動聽,成為當今梅花大鼓的主要流派。代表曲目有《勸黛玉》《摔鏡架》《鴻雁捎書》等。 [3] 
“新梅花調”,創始人是自鳳巖,中國曲藝弦師、作曲家、著名的三絃和北派琵琶演奏家。他編曲的梅花調上、下三番過板音樂及與唱腔同中存異的伴奏旋律,配合金萬呂擊鼓的絕技,達到珠聯璧合相映成輝的妙境。同時白風巖對梅花大鼓表演曲目推陳出新,引用北京小曲民歌的曲調並加以改革,使梅花大鼓煥然一新。代表曲目有《龍女聽琴》《釵頭鳳》《拷紅》等。 [3] 

梅花大鼓經典劇目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傳統曲目保留下來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為清末梅花大鼓藝人王文瑞提供,經單絃藝人德壽山修改後交給金萬昌演唱流傳下來的。其中取材於《紅樓夢》的有《黛玉思親》《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寶玉探病》《勸黛玉》《黛玉歸天》《晴雯補裘》《探晴雯》《別紫鵑》等。其他題材的曲目,有《鴻雁捎書》《摔鏡架》《昭君出塞》《怯繡》《韓湘子上壽》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編的曲目有《拷紅》《龍女聽琴》《秋江》《玉玲瓏》等。 [3] 

梅花大鼓傳承保護

梅花大鼓傳承現狀

梅花大鼓演出後繼無人,表演團隊演唱水平層次不齊,缺少創新,演出場所的大量減少,曲藝的演出市場不再景氣,收入微薄,大多數曲藝團隊宣佈解散,天津市舉辦諸多曲藝活動,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各藝術團的積極性,而且把傳統藝術推向羣眾,讓老百姓瞭解、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對曲藝事業的傳承與發展也起到了一些促進作用。但這些活動的舉辦並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曲藝音樂發展不景氣的問題。 [4] 

梅花大鼓保護措施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天津曲藝團開放,並且招收的第一批學員。 [3] 
1982年天津成立了北方第一所的曲藝學校,稱為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後也由以前的單一中專教育升格為大學教育,即天津藝術職業學院曲藝系。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天津市曲藝團獲得“梅花大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梅花大鼓項目保護單位天津市曲藝團評估合格。 [7] 

梅花大鼓傳承人物

籍薇,1956年生人,女,梅花大鼓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2018年5月,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6] 

梅花大鼓入選非遺

2014年11月11日,天津市申報的“梅花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116。 [2] 
參考資料
  • 1.    張靜.梅花大鼓論略[D]:天津音樂學院,2007
  • 2.    梅花大鼓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2-24]
  • 3.    黑楊.試析梅花大鼓的琵琶伴奏藝術[D]:中央音樂學院,2011
  • 4.    韓萱.文化生態環境對天津曲藝音樂沿變的影響[D]:天津師範大學,2014:55
  • 5.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引用日期2019-12-17]
  • 6.    籍薇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2-24]
  • 7.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