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喜奎

鎖定
魏喜奎(1926—1996),女,祖籍河北唐山,出生於天津市薊縣,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奉調大鼓和北京曲劇演員。誕辰:1926年8月19日,農曆丙寅年七月十二日;逝世:1996年3月23日,農曆丙子年二月初五日。她既是曲藝、曲劇的頭面人物,又精通京劇、評劇、歌曲又擅丹青。她融樂亭大鼓奉天大鼓遼寧大鼓的曲韻精華為一體,創成奉調大鼓,為曲壇增添了一個新曲種,可謂功深藝博。代表劇目:《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箭桿河邊》《方珍珠》《淚血櫻花》等。
中文名
魏喜奎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天津市薊縣
出生日期
1926年8月19日
逝世日期
1996年3月23日
職    業
曲藝表演藝術家
代表作品
楊乃武與小白菜
李大成救火
李大成救火
寶寶娶親
寶玉哭靈
主要成就
1957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東方歌唱比賽”中榮獲金質獎章

魏喜奎主要作品

擅演曲目有:奉調大鼓《李大成救火》《漁女和戰士》《寶寶娶親》《寶玉哭靈》,北京曲劇羅漢錢》《紅花向陽》《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魏喜奎人物簡介

[1]  魏喜奎 (1926-1996.3.23), 女。奉調大鼓和曲劇表演藝術家。天津薊縣人。幼年隨父兄學彈弦,唱樂亭大鼓。13歲隨父兄到北京演唱。北京解放後歷任北京市曲藝工作團副團長,北京市曲藝團副團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學協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1996年3月23日,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
1957年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的東方戲曲比賽,獲金質獎章。她把樂亭大鼓、奉天大鼓、遼寧大鼓的曲韻精華融於一體,創成奉調大鼓,為曲壇增添了一個新曲種。1950年後,她和曹保祿等藝術家在馬少波老舍等人的建議下,以單絃牌子曲當基調,拿拆唱八角鼓打底子,創成了一個新劇種,並由老舍先生定名為“北京曲劇”。曾到美國、台灣演出。擅演曲目有:奉調大鼓《李大成救火》《漁女和戰士》《寶寶娶親》《寶玉哭靈》,北京曲劇《柳樹井》《羅漢錢》《紅花向陽》《楊乃武與小白菜》等。
魏喜奎藝術特色:歌喉純美,技藝純熟,韻味雋永,情感真摯。她的演唱藝術可算是曲藝和戲曲完美結合的典範,味美如甘露,情真似友鄰。同時,她廣納眾長,融會貫通的大家風格和氣質為後代的從藝者樹立了典範。

魏喜奎藝術經歷

魏喜奎
魏喜奎(1張)
早年,她的父親魏永富和哥嫂靠説唱樂亭大鼓唐山大鼓維持生活。1930年父親帶上她和堂弟弦師三人來到天津,在南市一家小書館作藝。由於父親生病,8歲開始替父説唱,當父親病體漸好後,父女倆輪換作藝。在津門作藝十餘年,她也紮下牢固的説唱基礎。後來又得到天津樂亭大鼓名流王佩臣的指點,更提高了技藝。
12歲隨父兄到北京演唱。喜奎跟曲藝公會會長曹寶祿苦練八角鼓,學唱單絃,很快學會幾段,還把曹的拿手唱段“五聖朝天”學會。喜奎私下還去開明戲院聽評戲,結識了小白玉霜母女,在小白玉霜引薦下結識了京劇演員吳素秋,從此她們三人結成京評曲三姐妹。不久,曹寶祿籌辦鼓界大王劉寶全演唱會,魏喜奎榮幸地拜見了劉寶全,並深得他的指點,更有長進。這時天津來人約她父女去南市慶雲戲院演唱。天津地區凡來新“角兒”頭天上場要擺放花籃,花籃越多説明“角兒”越紅,他父女借錢買花籃擺上枱面。喜奎就用“鞭打蘆花”鼓曲唱段打炮。當喜奎出台亮相,頭一句唱下來獲得滿堂好。一炮打響,在津門一唱即紅。後她又結識了梅花大鼓名家金萬昌,她又學唱梅花大鼓。之後她在羣英戲園和小梨園曲藝廳演唱。她與京韻大鼓名家小彩舞同台演唱,小彩舞對她要改進唐山大鼓的設想十分贊成與鼓勵。喜奎又在大觀園曲藝廳和京韻大鼓名家白雲鵬同台演唱,深得白派的啓迪。她在津門演唱到1945年抗戰勝利返回北平。喜奎把各流派唱腔逐步融進唐山大鼓腔內,幾經磨練由唐山大鼓改成奉天大鼓,最終創成魏派大鼓“奉調”。
1950年後,她和曹寶祿等藝術家在馬少波老舍等人的建議下,以單絃牌子曲當基調,創成了一個新劇種,於1952年初選擇了老舍劇本“柳樹井”,並請老舍商討,在老舍支持下魏喜奎積極投入排練,老舍興奮提出“新劇種由單絃牌子曲演化發展形成北京地方戲,可以叫“曲劇”,於是劇種由此而得名。“柳樹井”公演時盛況空前。老舍先生偕夫人觀看,文管處領導同來看戲。觀眾反映強烈,轟動一時,連演連滿,影響頗大,新劇種成為劇壇一枝新花。1957年初,演出《楊乃武與小白菜》,並拍成彩色影片。1984年2月,創演戲曲獨唱會,一人演唱梅花、京韻、樂亭、奉調四種大鼓,單絃及曲劇選段,開戲曲演員辦獨唱會之先河。

魏喜奎藝術交流

1987年7月,率中國曲藝團赴美國演出。1992年3月,應邀赴台灣舉辦“海峽兩岸鼓曲大展”演出,並再幾所大學講課,成為海峽兩岸隔絕40年戲曲界正式前往台灣做藝術交流的第一人。1995年3月,成立“魏喜奎藝術發展促進會”。

魏喜奎任職情況

北京解放後歷任北京市曲藝工作團副團長,北京市曲藝團副團長,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曲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曾任歷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常委。
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分會第一屆理事會副主席;北京市戲劇家協會第二屆理事會副主席。 [4] 

魏喜奎獲獎情況

1957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在“東方歌唱比賽”中榮獲金質獎章,成為北方曲藝界榮獲國際獎的第一人。

魏喜奎活動年表

1949年7月22日,農曆己丑年六月廿七日: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成立
中華全國曲藝改進會籌委會成立,連闊如任社長,演員有單絃藝術家曹寶祿、奉調大鼓藝術家魏喜奎先生、演唱拆唱八角鼓顧榮甫尹福來,唱河南墜子的姚俊英、馬玉萍,唱琴書關學曾先生。
1951年3月12日,農曆辛卯年二月初八日: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3月12日至5月底,以廖承志為總團長,陳沂、田漢為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總團赴朝,北京文藝界有23人蔘加了由部分曲藝雜技演員組成的“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領隊張輔臣,隊長連闊如,副隊長曹寶祿,演員有高元鈞侯寶林郭啓儒常寶堃、魏喜奎、高鳳山、孟憲友、孫硯琴、尹福來顧榮甫金業勤三兄妹等。中華雜技團部分演員也參加了這次赴朝慰問演出。北京市文聯編輯沈彭年隨隊前往。
1953年10月4日,農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中國人民第三屆赴朝慰問團5000餘人離京赴朝,總團團長為賀龍,老舍為14人總團副團長,劉芝明文藝工作團總團長,馬彥祥任文藝工作團副總團長。參加慰問團的北京市的藝術家有:梅蘭芳洪深、陳沂、史東山程硯秋(第一總分團副團長)、譚富英裘盛戎馬連良新鳳霞陳書舫喻宜萱王昆張君秋良小樓白鳳鳴關學曾、尹福來、顧榮甫、魏喜奎、王世臣李憶蘭、邢韶英等;上海市的藝術家有:周信芳(任副總團長)、袁雪芬丁是娥石筱英;武漢高盛麟陳鶴峯王玉蓉、於宗琨、陳伯華;以及袁金凱、常香玉、丁果仙等。北京市文聯和北京市文藝處幹部江山、考誠分別擔任慰問團評劇團的協理員、輔導員赴朝協助工作與體驗生活。
在朝鮮前線,周信芳、梅蘭芳合演《打漁殺家》,周信芳、馬連良合演《羣英會·借東風》,程硯秋演出《罵殿》《三擊掌》,程硯秋、馬連良合演《審頭刺湯》《法門寺》《甘露寺》《桑園會》等劇,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的親切接見。
藝術表演團體在朝經過兩個多月的慰問演出後,先行陸續回國。
1957年,農曆丁酉年:北京市曲藝三團併入北京市曲藝團
北京市曲藝三團合併到北京市曲藝團,北京市文化局在經濟上給予一定幫助,並委派政治輔導員,加強黨的領導,該團遂成為民營公助的文藝團體,改名為北京曲藝團,團長高鳳山,副團長魏喜奎。演員有王世臣等。
1963年4月4日,農曆癸卯年三月十一日:曲劇《奪印》的劇本移植、改編、表導演和音樂問題座談會舉行
4月4日和4月5日,劇協北京分會籌委會邀請文藝界人士,就曲劇《奪印》的劇本移植、改編、表導演和音樂問題舉行座談。會議由曹禺馬連良主持,邢韶瑛、魏喜奎、馮其庸、劉漢章、劉書方、李慕良張肖虎傅雪漪等出席了會議。 [2] 

魏喜奎藝術發展

[3] 
奉調大鼓,是魏喜奎在唐山大鼓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於新中國建立前夕創成的;北京曲劇則是北京解放後,由魏喜奎與曹寶祿顧榮甫尹福來關學曾、孫硯琴等,發展拆唱八角鼓的形式試演,經老舍馬少波二位幫助創成的。
魏喜奎創成奉調大鼓這個曲種,已經十分難得了,如何能創成一個劇種,躋身於戲曲名家之中?考其原因,與魏喜奎自幼小至青年時代,不斷接觸戲曲名家有關。她原籍唐山,但生於京東薊縣。自小便覺得唐山皮影戲有唱有表演,比她父親單憑説唱而沒有表演的樂亭大鼓更吸引人。她七八歲時,隨父親在天津演唱,受到評劇名家鮮靈霞青睞,讓弦師教她唱評戲。12歲時,隨父親到北京,在紀念曲藝界祖師爺周莊玉的名演員聯袂演出中,以唐山大鼓《黛玉歸天》一舉成名。次年紀念週莊玉時,她被安排在反串京劇《打麪缸》中,扮演主角周臘梅。負責人曹寶祿帶她到演這齣戲拿手的於連泉先生家請求指點。於先生看出她是演戲的坯子,不僅教會她這齣戲,還教給她練眼神、練腳步的方法。後來魏喜奎又在開明戲院屋頂花園消夏演出的幾個月裏,認識了評劇名家白玉霜小白玉霜母女和京劇新秀吳素秋,她與小白玉霜、吳素秋成為十分要好的“戲曲三姐妹”。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後,她們共同當選為北京市婦聯執委,共同建立戲曲界婦女聯誼會,她不斷受到這兩位姐姐的藝術薰陶。這些,都是她能從一個曲藝演員,半路出家成為戲曲演員先決條件
曲劇創成後,在不斷排練古裝戲時,魏喜奎又得到京劇名家荀慧生馬連良崑曲名家白雲生顧森伯的教導,也受到評劇名家筱俊亭袁鳳霞的點撥。魏喜奎她們的曲劇越演越紅,不僅進康遊藝社,就是彭真市長特為在廣德樓基址上,為他們修建的容納400名觀眾的前門小劇場,也難滿足觀眾需求。於是,彭真市長把可容千人以上的西單劇場撥給他們。這裏正與馬連良先生住所南北為鄰,僅隔一條馬路。馬先生不斷前來串門談藝。告訴他們《楊乃武與小白菜》戲中,如何請“蹲兒安”,如何使身段。看過《啼笑因緣》,則指出:沈鳳喜被困軍閥劉將軍家裏,看到未婚夫樊家樹的信,不能一哭了之。馬先生説:“如今這段個唱口,應當加一大段抒情的唱。”這裏的唱,便是據此加上的,而且已成為這齣戲裏的名唱段。荀慧生先生看過《楊乃武與小白菜》提出:“小白菜在刑部堂與巡撫堂,兩場的恐懼感不能雷同。要在程度上有區別:一是還寄託翻供的希望,一是萬念俱灰。”筱俊亭瀋陽看過《羅漢錢》後跟魏喜奎説:“找錢時少用背身;演員屁股對觀眾尤為大忌。”諸如此類,使魏喜奎受益極大,不僅在40多年的演戲過程中成功地塑造出古今中外60多個不同類型的婦女形象,而且年逾六旬時,還應北京京劇院之邀,與京劇名醜艾世菊李慶春等合演《打麪缸》。1993年,為紀念她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結交的好友、與她共同獲得金獎的京劇名家關肅霜逝世兩週年,魏喜奎與關的弟子邢美珠、喬麗、李佩紅合演關肅霜代表作《鐵弓緣》,扮演主角陳彩英之母,留下一段梨園佳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