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樂亭大鼓

鎖定
樂亭大鼓,是中國北方較有代表性的曲藝種類之一,是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
樂亭大鼓唱腔音樂為板腔體,曲調豐富多變。除有完整的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外,並有上字調和凡字調兩種不同調性的往復轉換,板式變化十分靈活。代表曲目有《東漢》《隋唐》《三俠五義》《呼延慶打擂》《金陵府》等。
樂亭大鼓主要流行於河北以東、北京、天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樂亭縣申報的“樂亭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8。 [1] 
2021年5月24日,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申報的樂亭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Ⅴ-8) [16] 
中文名
樂亭大鼓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經典曲目
《東漢》《隋唐》《三俠五義》《呼延慶打擂》《金陵府》等
流行地區
冀東、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等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8
代表人物
何建春

樂亭大鼓歷史淵源

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由木板大鼓衍變而成,距今約有200年的歷史。在繼承歷代文化成就的基礎上,由當地民歌發展而成。《中國書詞概論》記載:“清初年,樂亭城內凡自娛好樂之人,最愛唱“清平歌”,同時,鄉村裏也流行着散曲之類的小調,後來,有位弦子李,先以三絃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韻調動聽悦耳,較之1日曲大有不同,於是齊呼之為“樂亭腔”。在演唱實踐中,又經過進一步改革提高,約在清乾嘉年間,初步形成了樂亭大鼓的板腔雛形。道光三十年(1850年),樂亭著名説書藝人温榮發現了鏵翅的清脆聲響,並磨製成了第一付鐵板。樂亭城南大皇糧莊頭崔佑文進京供奉,帶温榮入恭親王府獻藝,温榮的技藝深得王爺歡喜,當即封了頂子賜了座,並賜名“樂亭大鼓”。《曲藝論叢》中記載:“樂亭大鼓,簡稱樂亭調,為北方俗曲鼓詞之一種,產生於樂亭縣,故名。”
樂亭大鼓的發生、發展,經歷了明末清初的“產生、形成期”,清中、末葉至民國的“成熟、興盛期”,建國初至“文革”前的“革新與發展期”,“文革”期間的“冷落、沉寂”期,“文革”後的“全面復興期”,以及實施“民保工程”的“弘揚、振興期”。清光緒中葉至民國初年,通過為温榮弟子陳際昌、齊楨為代表的一批有影響藝人的努力,使樂亭大鼓藝術步入繁榮時期。在書目方面,由過去只有《老鼠告貓》《王婆罵雞》之類的幾十個短篇,發展到有了中篇、長篇書目,其短篇書目也增加到一百幾十個。樂亭大鼓自清末進入城市(首先是唐山)後,延至民國初年,開始湧現第一批女藝人。 [2] 
20世紀30年代,樂亭大鼓的發展呈現出流派紛爭的局面。灤縣的戚用武,大膽地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韻大鼓等曲種的唱腔,創出了新腔,並以善唱“花腔花調”著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鄭運來、陳雲山等進步藝人蔘加了八路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演新曲段,為軍民演唱樂亭大鼓,起到了很好的宣傳鼓動和教育羣眾的作用,如1945年靳文然和高榮遠在抗日遊擊區演唱他們創作的《火燒鍾家灘》《與民復仇》(高榮遠作)和《罵蔣鵬飛》(靳文然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幫助曲藝藝人組織起來,各市、縣相繼建立了曲藝團(隊、組),冀東地區樂亭大鼓藝人也參加了當地的曲藝組織。至20世紀70年代初,兩個支系又漸趨合一,不少從業人員在唱腔上採取東西合璧的做法,給人們帶來了新的藝術享受。 [2-3] 
樂亭大鼓與時俱進,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需求。2002年4月河北省文化廳命名樂亭縣為“民間藝術之鄉”——“曲藝一大鼓之鄉”,2003年3月,文化部命名樂亭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曲藝)”。 [2] 

樂亭大鼓藝術特色

樂亭大鼓表演方式

樂亭大鼓的表現形式比較簡單共有兩種,第一種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邊説邊唱。描繪場景、刻畫人物、議論得失,都由演唱者一人承擔;第二種由一人自擊鼓板站立説唱,另有人分持三絃等樂器伴奏。 [1]  [4] 

樂亭大鼓伴奏樂器

樂亭大鼓樂器 樂亭大鼓樂器
樂亭大鼓的主奏樂器由書鼓、鐵板、大三絃構成。書鼓:扁而圓,鼓面6寸4分,厚2寸4分。鼓箭:木製或竹製小棒,長7寸2分,尖端略細。鼓架:由6根箭竹交錯支起,高2尺8寸。鐵板:鋼製或銅製半月形,長4寸5分,寬1寸3分,厚1分,兩片板調高不一,故又有“陰陽板”之稱。大三絃:琴面呈橢圓狀,高7寸,寬5寸5分,厚2寸5分,琴桿長3尺7寸。演出時,書鼓、鐵板、大三絃是必不可少的樂器。 [4] 

樂亭大鼓表演唱腔

樂亭大鼓的唱腔要求字正腔圓、韻足味濃,氣氛真實、色彩鮮明,氣口得當、鼓板合宜。樂亭大鼓的唱腔,自成體系,獨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調,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詼諧,用這些唱腔來表現不同的場景、意境、情感和情緒。九腔十八調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雙板】【緊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淒涼調】【撤單程】【慢起程】【崑曲尾子】【螞蚱蹬腿】等。演員在演唱中,根據劇情變化靈活運用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運用在鼓句上。 [4] 

樂亭大鼓服裝要求

演唱傳統樂亭大鼓時,男演員一般身着長衫,女演員穿旗袍;演唱近現當代曲段時男演員多穿中山裝,女演員有穿旗袍,也有穿連衣裙、拖地裙的。隨着現代舞台需要,可以進行變化。 [4] 

樂亭大鼓代表曲目

樂亭大鼓裏的長篇書目説白和唱詞多根據演員所師承的“樑子”(故事提綱)敷演;中篇書目一般有固定的唱詞。樂亭大鼓的曲目非常豐富,長篇有33部,中篇有36部,短篇有110部,微篇有37段。 [4] 
類別
篇幅
代表劇目
傳統書目 [5] 
長書
《楊家將》、《隋唐演義》、《呼家將》、《岳飛傳》、《包公案》、《三俠劍》等
中篇
《回杯記》、《瓦崗寨》、《呼延慶打擂》、《朋》、《上墳》等
段子
《蘆花蕩》、《雙鎖山》、《白蛇傳》、《玉堂春》、《西廂記》、《蝴蝶夢》、《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賢》等
微篇
《耗子摔跤》、《老財迷》、《繞口令》、《現世現報》等
現代書目 [5] 
長書
《平原槍聲》、 《烈火金剛》、 《桐柏英雄》、 《李白成》等
中篇
《奪印》、《火燒中家潭》等
段子
《大方人》、 《聽窗根》、 《推土機上傳家信》、 《心紅手巧》、 《喜豐收》、 《挑女婿》、 《糞狀元》、 《臨危不懼》、 《海河紅醫》、 《一輛汽車》、 《計劃生育》、 《韓英見娘》、 《探母》、 《送貨上門》、 《肖飛買藥》、 《鋼骨紅心》等
[6] 
《斬竇娥》、《劉金定觀星》、《小借年》、《馬寡婦開店》、《烏龍院》《借女弔孝》、《拾萬金》、《小姑不賢》、《李桂香打柴》、《殺子報》、《王婆罵雞》、《王氏女賣身》、《劉伶醉酒》、《白貴香割肝》、《借當》、《薄命圖》、《紅風記》、《井台會》、《楊二舍化緣》、《王二姐思夫》、《小天台》、《陰謀遭譴》、《九巧傳》、《絲絨記》、《金鐲玉杯記》《單寶童投親》、《鐵蓮花》、《苦中義》、《燒骨計》、《茨兒山》、《補汗衫》、《鋦大缸》、《大劈棺》、《珍珠塔》、《靈飛鏡》、《打灶王》、《思夫》、《黃愛玉上墳》、《丁香割肉》、《秦雪梅弔孝》、《老媽開嘮》、《美女思情》、《鬼扯腿》、《告扇子》、《感親孝祖》、《狗報人恩》、《十枝梅》、《王天寶入洞房》、《小姑狠》、《於公案》、《老媽上京》、《後孃打孩子》、《理金全兄》、《高成借嫂》、《還陽自説》、《定生掃雪》、《劉雲打母》、《雙婚配》、《十粒金丹》、《劉公案》、《小姑賢》等

樂亭大鼓流行地區

樂亭大鼓主要流行於河北以東、北京、天津以及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1] 

樂亭大鼓傳承保護

樂亭大鼓傳承現狀

樂亭大鼓因其廣泛的受眾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唐山及其周邊地區還有較為固定的受眾羣。但由於其曾經活躍的茶館、酒樓和廟會等場所逐漸消失,在新興媒體的衝擊下,演出市場呈現快速萎縮態勢。出現演出市場萎縮導致樂亭大鼓後續人才斷代、受眾羣體斷層,受眾羣層次較低等問題。 [7] 

樂亭大鼓保護措施

樂亭縣加強對樂亭大鼓代表性傳承曲目、書目挖掘整理,尤其是樂亭大鼓裏的長篇書目説白和唱詞裏師承的“樑子”(故事提綱)和中篇書目中固定的唱詞,利用現代錄制保存設備,對這些傳統書目進行記錄和保存。 [4] 
1953年唐山市曲藝實驗隊成立,專門從事樂亭大鼓的創作、改革與實驗演出。當年樂亭、灤南、豐潤、豐南等縣曾多次舉辦樂亭大鼓培訓班,培養新一代的樂亭大鼓演員。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樂亭縣文化館獲得“樂亭大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8] 
2021年5月24日,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申報的樂亭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Ⅴ-8) [1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樂亭大鼓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樂亭縣文化遺產傳承中心。 [18] 

樂亭大鼓代表人物

王立巖,女,1935年生,2009年6月11日,王立巖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9] 
賈幼然,男,漢族,1941年11月15日生,2017年12月31日,賈幼然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0] 
何建春,男,漢族,1961年生,河北灤南人,國家一級演員。1976年跟隨當地著名説書藝人李田學習大鼓藝術,又先後師從民間藝人劉瑞豐、趙恩潮和靳派樂亭大鼓第二代傳人賈幼然,系靳派樂亭大鼓第三代傳人。現任河北省灤南縣文化館館長。其嗓音洪亮高亢,吐字清晰,行腔圓潤,唱、念、身段表演俱佳。代表作品有長篇樂亭大鼓《青雲劍》等。2017年8月10日,何建春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1] 
張近平,男,漢族,1962年生,河北樂亭人。1980年起師從樂亭大鼓第六代傳人韓志學,從藝二十餘年,系樂亭大鼓第七代傳人。現為樂亭縣戲曲藝術團副團長。其嗓音洪亮,吐字清晰,演唱風格古樸莊重,唱腔委婉動聽,鼓板嫺熟多變,表演細緻入微,尤善於刻畫人物心理。代表作品有:《呼家將》《包公賠情》等。2017年8月10日,張近平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2] 

樂亭大鼓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樂亭縣申報的“樂亭大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樂亭大鼓項目保護單位灤南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7] 

樂亭大鼓曲藝價值

樂亭大鼓表演 樂亭大鼓表演
樂亭大鼓以其豐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鮮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區廣大羣眾的喜愛。樂亭大鼓旋律優美、韻味獨特,融於地方化,趨於戲劇化,素有“九腔十八調”之稱。樂亭大鼓鼓詞名目繁多,具有較高的文學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對研究我國社會文明史、社會發展史、民俗文化史、音樂發展史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7] 
樂亭大鼓説唱結合,韻散相間,板腔完備、句式簡練,既有源於對中國曆代説唱音樂的繼承,也有對當地民歌、俚曲、叫賣調、哭喪調、勞動號子等的廣泛吸收,又有從當地其他姊妹藝術借鑑而形成的曲調多源性和濃郁的地域性及巧妙利用板眼、速度的變化技巧和擴板加花等作曲創腔手段,使板腔轉換靈活自由,多種調式調性相互交替轉換,形成了豐富多彩、情趣各異的唱腔相對獨立又互相兼融等基本特徵,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2]  [1] 

樂亭大鼓重要演出

2016年6月,樂亭大鼓演奏家應邀參加2016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每週一、三、六、日,由張近平、張旭武、劉鳳來等樂亭縣6位樂亭大鼓演奏家組成的演出隊在唐山世園會江南園進行全天候的樂亭大鼓演出。 [13] 
2017年9月2日,河北省樂亭縣開展樂亭大鼓書場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 [14] 
2018年6月12日,樂亭大鼓《呂蒙正趕齋》亮相天津市羣星劇院,參加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