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勇

(明朝將領)

鎖定
和勇(?—1474年2月18日 [1]  ),初名脱脱孛羅(托克托博囉 [2]  ),明朝將領,蒙古阿蘇特部人,北元太師阿魯台之孫、明朝左都督阿卜只俺之子。
阿魯台被瓦剌脱歡所殺後,和勇隨父南歸,被明廷授官安置。 [3]  阿卜只俺死後,襲封帶俸錦衣衞指揮使,積功至都督同知。天順五年(1461年),以遊擊將軍出討兩廣兵亂,進官右都督。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統兩京達官軍,隨徵夷將軍趙輔左僉都御史韓雍討伐藤峽盜亂,並討平餘亂,以功進拜左都督。成化三年(1467年),入朝督十二團營之效勇營訓練。成化五年(1469年),以功特封靖安伯。和勇為人廉謹,在兩廣時以一無所取,受時人稱讚。
成化十年(1474年),和勇去世,獲“武敏”。後追封靖安侯。
別    名
脱脱孛羅(托克托博囉) [2]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迤北
逝世日期
1474年2月18日 [1] 
主要成就
討平藤峽盜亂
本    名
和勇
官    職
左都督、督效勇營訓練等
爵    位
靖安伯、靖安侯(追封) [4] 
諡    號
武敏

和勇人物生平

和勇南遷內附

和勇初名脱脱孛羅(一稱托克托博囉),蒙古阿蘇特部人,是北元太師阿魯台之孫。 [2]  阿魯台在明成祖永樂(1403年-1424年)末年以後勢力日衰,至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徙居母納山、察罕腦包(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烏拉山一帶)等處的阿魯台為瓦剌部首領綽羅斯·脱歡擊殺,脱脱孛羅的父親阿卜只俺困厄潦倒,攜脱脱孛羅等人扣關請降,被明廷接納。宣宗授阿卜只俺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在北京賜其府宅、什器 [5-6] 

和勇積功漸升

歸朝不久後,阿卜只俺逝世,脱脱孛羅襲封指揮使官職,並“帶俸錦衣衞”。 [7-8] 
正統十四年(1449年),脱脱孛羅在紫荊關獲“斬首虜功”,積功升至都督僉事 [8-9] 
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下詔加授脱脱孛羅為都督同知,賜名和勇 [10-11] 
天順四年(1460年)七月,英宗在北直隸新樂縣賜和勇田地一百畝。 [12] 

和勇出討兩廣

天順五年(1461年)五月,因兩廣地區局勢動盪,英宗詔令和勇充任遊擊將軍,統領達官軍、旗軍一千人前往征討。 [13]  [14] 
當時,總兵官顏彪不擅用兵,圍攻大藤峽久而無功,使局面愈加難以收拾。顏彪聽聞廣西巡撫吳禎在武宣縣殺降冒功,以此獲得朝廷優賞,於是加以仿效,也濫殺歸附朝廷的諸蠻及供給官軍的平民,謊稱捷報。朝廷因而在天順七年(1463年)七月進升顏彪的官秩,和勇也被進拜為前軍都督府右都督。 [15-16] 

和勇鏖戰大藤峽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經朝臣推舉,明憲宗命徵夷將軍趙輔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韓雍出征兩廣大藤峽瑤民起事,和勇則充任遊擊將軍,統領兩京達官軍隨從征討。 [17-18]  二月,都察院、六部科道奉詔追究四川、兩廣文武將官“失土失職、委靡不振”的罪責,憲宗從輕處理。其中,和勇也被停領俸祿,改充任為事官(品軼低但實任重),仍在前線負責平叛。 [19-20] 
此前,大學士李賢採納翰林編修丘濬“分兵驅逐、困厄兩廣瑤民”的獻策,將之傳達至在南京的韓雍處。諸將亦同意此策,請求派和勇率達軍奔赴廣東平叛,韓雍則率主力進討廣西,“分兵撲滅”。韓雍認為應該先攻其腹心,直搗大藤峽,“巢穴既傾,餘迎刃解耳”。 [21]  他倍道兼程,直趨全州,督兵十六萬人,分兵五路,大破修仁叛瑤,擒斬叛軍一千二百餘人,斬首七千三百級;荔浦也被收復。 [22] 
十月,韓雍抵達潯州,分官軍為數路,分別從南、北方向及水路進攻大藤峽,其餘官軍則分據險要之地,和勇則與韓雍、趙輔在高振嶺駐營,以都統諸軍。 [23-24] 
十二月,韓雍、趙輔、和勇等督率諸軍水陸並進,殊死作戰,屢破叛軍防線,直抵大藤峽上,最終活捉叛軍首領侯大苟及其同黨七百八十人。此役,明軍共摧破敵寨三百二十四座,斬得首級三千二百餘級。此後,明軍分兵進攻叛軍餘黨,收復鬱林、陽江、洛容、博白等地。 [24] 

和勇再定餘亂

成化二年(1466年)六月,憲宗因兩廣戰事結束,於是命趙輔等班師,和勇仍統領達軍留駐廣東,以協助韓雍剿滅叛軍餘黨。 [25]  [26]  十一月,和勇因功升任前軍都督府左都督,增加歲俸一百石。 [27-28] 
之後,叛軍餘黨侯鄭昂等再起兵侵擾廣西,攻掠州縣,兩廣叛亂再次興起。叛軍一路劫掠至廣東,欽、化二州都遭其掃蕩。和勇親搗叛軍巢穴,在潯州生擒侯鄭昂等,搶回被叛軍擄掠的男女四千三百人。 [29]  [30]  [31] 

和勇入封流伯

成化三年(1467年)正月,兵部彈劾和勇、韓雍及廣東鎮守太監陳瑄等在兩廣“流賊攻劫”時隱匿不奏,致使叛軍坐大。憲宗令三人據實自陳,既而又加寬宥。 [32]  四月,憲宗設置十二團營坐營官,將和勇召回,命其都督效勇營訓練。 [33-34] 
成化五年(1469年)五月,憲宗錄平兩廣叛亂功,對和勇等人加以厚賞。 [35]  和勇自稱戰功與趙輔相同,卻賞不酬勞,在趙輔受封伯爵時僅被進升官秩一級(自右都督遷左都督)。兵部則認為趙輔封伯出自憲宗特恩,和勇近期兩次受賞,已難以再封。憲宗因其在先平大藤峽亂,又在餘亂中再立戰功,於是在同年六月特封他為靖安伯,歲祿一千一百石,食祿於中軍都督府 [30]  [36-37]  [38] 

和勇晚年及逝世

成化七年(1471年)九月,延綏總兵官許寧奏稱:“韃靼開元王把哈孛羅多次想要率眾南降,但擔心朝廷因前事怪罪,請求朝廷加以撫慰,以穩固其歸附之心。”兵部認為,把哈孛羅如果想要投降,應該讓和勇尋訪在明廷中與把哈孛羅相識的達官,命其趕赴總兵官朱永處,在把哈孛羅抵達邊境時可以宣諭朝廷恩德,“釋其狐疑”。憲宗同意。 [39] 
成化十年(1474年)二月三日(2月18日),和勇去世。憲宗聞訃訊,依例賜祭葬,諡號“武敏”(按蘇洵至明以來《諡法》稱“折衝禦侮曰武,應事有功曰敏” [40]  ),允許其子孫世襲指揮使。 [1]  [41]  後追封靖安侯。 [4] 

和勇主要成就

和勇以達官身份仕於明廷,為人廉謹,在兩廣地區頗立戰功:
  • 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五月,和勇統領達官軍、旗軍一千人前往征討兩廣各族叛亂。 [13]  時人範信稱“自來官軍取勝,全藉達軍騎射”。 [42] 
  •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統領兩京達軍 [18]  ,隨徵夷將軍趙輔左僉都御史韓雍出征兩廣大藤峽瑤民起事,採取直搗腹心的策略:先破修仁荔浦叛軍,孤立大藤峽。至十月直抵潯州,分兵包圍大藤峽。十二月,明軍各部水陸並進,強攻至大藤峽上,摧破敵寨三百二十四座,生擒叛軍首領侯大苟等,斬首三千二百餘級。 [22]  [24]  次年,和勇留駐廣東,殲滅叛軍餘黨侯鄭昂等起事,搶回被掠男女四千三百人。 [29]  [30]  [25] 

和勇人物評價

劉吉:勇雖出夷虜,然天性廉謹。嘗從徵兩廣,充遊擊將軍,一時總兵督戰、文武大臣多縱情肆欲,勇獨循理尚儉,眾視之有愧焉。 [4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
張廷玉:勇性廉謹。在兩廣時,諸將多營私漁利,勇獨無所取。時論稱之。 [44] 明史

和勇軼事典故

據明人葉盛在《水東日記》所記,和勇有“三不”:一不供佛,二不禮神,三不拜屍(靈柩)。 [45] 

和勇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祖父
北元太師,先後擁立三位可汗,後為瓦剌攻殺。
父親
阿魯台被殺後南歸,被明廷授為左都督。
子輩
兒子
和忠
自歷戰功,官至錦衣衞指揮僉事
表格參考資料: [43-44]  [46] 

和勇史料記載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 [43]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平藤峽盜》 [47]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44] 
參考資料
  • 1.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稱“成化十年二月……戊午……靖安伯和勇卒……賜祭葬如例”,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即為公元1474年2月18日。
  • 2.    《廣西通志》節選《明史藁》:和勇,初名托克托博囉,和寧王阿嚕台孫也。
  • 3.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五 外國八韃靼:未幾,瓦剌脱懽襲殺阿魯台及失捏幹,於是阿魯台子阿卜只俺及其孫妻速木答思等喪敗無依,來乞內附。帝憐而撫之。
  • 4.    王世貞所撰二書俱稱和勇死後獲贈侯爵,如《皇明奇事述》稱“十年贈靖安侯和勇諡武敏”,《弇山堂別集·卷七十一·諡法二》“武敏”諡下稱“(武臣)懷寧侯贈淶國公孫鏜、靖安伯贈侯和勇(俱成化)”。
  • 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祖阿魯台,初為瓦剌馬哈木所敗,率其妻孥部落保息塞外,稱臣內附,太宗封為和寧王,仍居漠北,貢使不絕。後復背叛。宣德九年,為瓦剌脱歡所殺,其子阿卜只奄,即勇之父,窘蹙歸附,命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賜第宅什器。
  • 6.    《明史·和勇傳》:和勇,初名脱脱孛羅,和寧王阿魯台孫也。阿魯台既為瓦剌脱歡所殺,子阿卜只俺窮蹙,款塞來歸。宣宗授以左都督,賜第京師。
  • 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阿卜只俺)尋卒,勇襲指揮使,帶俸錦衣衞。
  • 8.    《明史·和勇傳》:(阿卜只俺)卒,勇襲指揮使,帶俸錦衣衞,積功至都督僉事。
  • 9.    《名山藏·卷四十二》:正統十四年,以紫荊關斬首虜功,歷升都督僉事。
  • 10.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五》:天順元年二月……升脱脱孛羅為都督同知,改名和勇。
  • 11.    《明史·和勇傳》:天順元年詔加同知,賜姓名。
  • 1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七》:天順四年七月……賜錦衣衞帶俸都指揮使錢僧護直隸新樂縣地一百頃,達(韃)官、都督同知和勇、都指揮使賽弗剌各一百畝。
  • 13.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二十八》:天順五年五月……壬寅,户部奏都督和勇等赴兩廣徵進所統達官旗軍,沿途人日給行糧三升。從之。
  • 14.    《明史·和勇傳》:久之以兩廣多寇,命充遊擊將軍,統降夷千人往討。
  • 15.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五十四》:天順七年七月……丙辰,升前軍都督僉事顏彪為都督同知,都督同知和勇為右都督……先是,彪等受命剿兩廣賊,圍大藤峽久無功,聞僉都御史吳禎在武宣縣殺降報至,遂亦殺降附諸蠻及民之供給者,僉都御史葉盛參贊彪軍務,為草奏報捷,故有是命。
  • 16.    《明史·和勇傳》:時總兵顏彪無將略,賊勢愈熾。廣西巡撫吳禎殺降冒功,得優賞。彪效之,亦殺平民報捷。朝廷進彪官,勇亦進右都督。
  • 17.    《明史·和勇傳》:成化初,趙輔、韓雍徵大藤峽賊,詔勇以所部從徵。
  • 1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十三》:成化元年正月……命中軍都督同知趙輔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右都督和勇充遊擊將軍,浙江布政司左參政韓雍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往徵兩廣蠻賊……會廷臣推舉文武大臣各一員,假以總制便宜之權,及達官中可將者一人,選領達軍以往。事下多官議,僉舉中軍都督同知趙輔可兑總兵官,浙江左參政韓雍素有才識,可提督兩廣軍務,前軍右都督和勇可統兩京達軍從徵。上從之,故有是命。
  • 1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十四 》:成化元年二月……乙巳,責兩廣、四川鎮守、巡撫、巡按並三司官為為事官。先是,科道言兩廣、四川三司官並鎮守、巡撫、巡按等官失土失職、委靡不振,請按問其罪。上以各官罪狀輕重不一,命都察院、六部科道等官擬議。於是以總兵官顏彪等九人,都督和勇等二十四人,指揮杜衡等五十四人,所當坐者依律具奏。詔皆從輕處之,其已免官及歷任未久者,弗治。改任者,停俸三年。在任者,停俸蒞事,仍命恊力殺賊,俟地方寧靜回奏。巡按官停俸一年。
  • 20.    《明史·和勇傳》:既而師久無功,言官劾文武將吏之失事者。詔停勇俸,充為事官。
  • 21.    《明史·韓雍傳》:雍馳至南京,集諸將議方略。先是,編修邱濬上書大學士李賢,言賊在廣東者宜驅,在廣西者宜困。欲宿兵大藤峽,扼其出入,蹂其禾稼,期一二年盡賊。賢善之,獻於朝,詔錄示諸將。諸將主其説,請令遊擊將軍和勇率番騎趨廣東,而大軍直趨廣西,分兵撲滅。雍曰:“賊已蔓延數千裏,而所至與戰,是自敝也。當全師直搗大藤峽。南可援高、肇、雷、廉;東可應南、韶;西可取柳、慶;北可斷陽峒諸路。首尾相應,攻其腹心。巢穴既傾,餘迎刃解耳。舍此不圖,而分兵四出,賊益奔突,郡邑益殘,所謂救火而噓之也。”眾曰“善。”輔亦知雍才足辦賊,軍謀一聽雍。
  • 22.    《明史·韓雍傳》:雍等遂倍道趨全州。陽峒苗掠興安,擊破之。至桂林,斬失機指揮李英等四人以徇。按地圖與諸將議曰:“賊以修仁、荔浦為羽翼,當先收二縣以孤賊勢。”乃督兵十六萬人,分五道,先破修仁賊,窮追至力山。擒千二百餘人,斬首七千三百級。荔浦亦定。
  • 23.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平藤峽賊》:乃以總兵歐信、參將孫騏、高瑞等帥六萬八千人為右軍,自象州、武宣分五道入攻其北;以都指揮白全、楊嶼、張剛、王屺等帥九萬二千人為左軍,由桂林、平南分八道入攻其南;以參將孫震、指揮陳文章等守左江及龍山、五屯,防其奔軼;雍與趙輔、和勇營高振嶺以督諸軍。
  • 24.    《明史·韓雍傳》:十月至潯州……雍令總兵官歐信等為五哨,自象州、武宣攻其北;身與輔督都指揮白全等為八哨,自桂平、平南攻其南;參將孫震等為二哨,從水路入;而別分兵守諸隘口。……十二月朔,雍等督諸軍水陸並進,擁團牌登山,殊死戰。連破石門、林峒、沙田、古營諸巢,焚其室廬積聚,賊皆奔潰。伐木開道,直抵橫石塘及九層樓諸山。賊復立柵數重,憑高以拒。官軍誘賊發矢石,度且盡,雍躬督諸軍緣木攀藤上。別遣壯士從間道先登,據山頂舉炮。賊不能支,遂大敗。先後破賊三百二十四寨,生擒大狗及其黨七百八十人,斬首三千二百有奇,墜溺死者不可勝計。峽有大藤如虹,橫亙兩厓間。雍斧斷之,改名斷藤峽,勒石紀功而還。分兵擊餘黨,鬱林、陽江、洛容、博白次第皆定。
  • 2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三十一》:成化二年六月……甲辰,兩廣賊寇平,命監督軍務太監盧永、總兵官、都督同知趙輔班師,仍命太監陳瑄鎮守廣東,遊擊將軍、右都督和勇統達軍留廣東駐劄,巡撫兩廣、左僉都御史韓雍提督軍務,撫剿殘賊。
  • 2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三十八》:成化三年正月……上曰:殘寇只令韓雍調度官軍,督同和勇等會兵剿殺,(趙)輔不必去。
  • 2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三十六》:成化二年十一月……乙酉,以兩廣平賊功,升左僉都御史韓雍為左副都御史,遊擊將軍、右都督和勇為左都督,歲加俸米一百石……。
  • 28.    《明史·和勇傳》:冬,賊大破,進左都督,增祿百石。
  • 29.    《明史·韓雍傳》:而遺孽侯鄭昂等遂乘虛陷潯州及洛容、北流二縣。雍被劾引罪,帝宥之。雍益發兵撲討。時諸賊所在蜂起,思恩、潯、賓、柳城悉被擾掠。流劫至廣東,欽、化二州皆應時破殄。
  • 3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六十八》:成化五年六月……癸亥,封前軍左都督和勇為靖安伯,歲支祿米一千一百石,本色五百石,折色六百石。先是,勇自陳充遊擊將軍,同總兵官、都督同知趙輔等征剿兩廣流賊,攻取斷藤峽等處賊寨,擒斬賊眾,並奪回被虜人口,已經捷報班師,獨留臣在彼駐劄一年。斷藤峽賊首侯鄭昂復叛,臣仍統領官軍親臨賊巢,斬獲賊級,生擒鄭昂等,及俘獲被虜男婦四千三百餘人,並奪回印記五顆,亦已捷報,召臣回京。今趙輔加封伯爵,臣與輔等效勞相同,而又多後項功次,止升一級。乞憫臣微勞,量功升授。詔兵部看詳以聞。於是兵部言:輔等封爵,出自特恩。勇先自右都督升左都督,加俸一百石,近又從厚給賞,未敢別有所處。上以勇兩次有功,乃封流伯。
  • 31.    《名山藏·卷四十二》:己潯州獲叛酋,斬首功多,封伯,流祿千一百石。
  • 3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三十八》:成化三年正月……巡按廣東監察御史潘稙奏:廣東為事、都指揮石鼎領軍千人追捕靈山流賊,觀望不進。賊眾大合,復還靈山,下東鄉,攻掠甘源、流峒等村,勢益熾。鼎失機致寇,宜逮問如律。事下兵部言:鼎固宜罪若,都御史韓雍、都督和勇、太監陳瑄者,俱以重臣出鎮,流賊攻劫,匿不以聞,其罪尤大。上是之,令韓雍、和勇、陳瑄具實自陳。兵部復言:曩因巡按廣西、監察御史端宏等屢劾總兵等官趙輔、都御史韓雍等妄奏邀功,旋師太早,致餘寇陸梁,攻掠潯州等處。參將孫震弛備失機,與知府孫暲等隱蔽,罪不可宥。但輔等被劾,已得旨裁處,而孫震、孫暲等尚宜究治如律,以為後戒。上曰:然。趙輔、盧永陳瑄、韓雍、和勇既經裁處,不必問。
  • 3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三十一》:成化三年四月……乙卯,設十二營坐營官,以平江伯陳鋭坐奮武營……左都督和勇效勇營。
  • 34.    《明史·和勇傳》:三年召督效勇營訓練。
  • 3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六十七》:成化五年五月……錄兩廣蠻賊功賞,太監陳瑄、王定、右副都御史韓雍、右都督和勇、都督同知歐信、都督僉事廉忠、都指揮夏鑑、葛宗蔭、僉事陶魯俱從厚……。
  • 36.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成化初,升靖安伯,食祿中府。
  • 37.    《明史·功臣世表三》:靖安伯和勇……成化五年六月癸亥封。
  • 38.    《明史·和勇傳》:尋上言:“大藤峽之役,臣與趙輔同功。輔還京,餘賊復叛。臣親搗賊巢,縶其魁,誅其黨,還被掠男女四千人。今輔已封伯,而臣止進秩,惟陛下憐察。”憲宗以勇再著戰功,特封靖安伯。
  • 39.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九十五》:成化七年九月……延綏總兵官、署都督僉事許寧等奏:北虜開元王把哈孛羅率眾累欲來降,內懼朝廷見罪,外懼阿羅出讎害,彷徨瞻顧,無所歸依。乞令撫慰,以固其心事。下兵部議,謂:此虜既欲來降,宜令靖安伯和勇訪平日與彼親識之人,送赴總兵官朱永處。伺彼到邊投降,諭以朝廷恩威,釋其狐疑,謂爾率眾來降,朝廷必重加升賞,往者雖有小過,亦不追究。毋得心懷疑懼,自取滅亡。從之。
  • 40.    《弇山堂別集·卷七十一·諡法二》“二字諡”中“武敏”條:右俱折衝禦侮,應事有功。
  • 41.    《明史·和勇傳》:十年卒。諡武敏,世襲指揮使。
  • 4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十三》:先是,副總兵範信亦會巡按三司等官奏稱:賊黨眾強,又多乘馬,我軍單弱,反止步隊。猝於平地遇賊,步不足以當騎。自來官軍取勝,全藉達軍騎射,乞調達軍委都指揮廉忠統領。
  • 43.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9-05-03]
  • 44.    《明史·卷一百五十六·列傳第四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03]
  • 45.    《水東日記·卷六》“喜信和勇 ”條:都督喜信,回回人;兩廣遊擊將軍、都督同知和勇,達達人,阿魯台之孫也。兩人不供佛,不禮神,不拜屍殯,曰:“吾回回俗皆然。”達達則間有之。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 46.    《名山藏·卷四十二》:(和勇)子忠,自歷戰功,為錦衣指揮僉事,得世。
  • 47.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