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輔

鎖定
趙輔(?—1486年),字良佐。鳳陽府人。明朝中期將領、勳臣,梁國公趙德勝的侄孫 [1-2] 
趙輔初襲世職,為濟寧左衞指揮使土木之變後,率部北上,擢為署都指揮僉事,參加北京保衞戰。後以左參將出守懷來天順初年,徵入右軍都督府蒞事。成化元年(1465年),以都督同知佩徵夷將軍印,與左都御史韓雍等征討大藤峽瑤民起事。趙輔倚信韓雍的方略,從不干擾,得以成平叛之功 [3]  ,戰後特封武靖伯。成化三年(1467年),以總兵官與左都御史李秉東征,大破建州女真,進封武靖侯。成化八年(1472年),廷議施行大舉搜套之策,拜趙輔為將軍,出三邊搜套,無功而還 [4]  ,改提督京營。成化十二年(1476年),因病解除營務。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趙輔去世。追封容國公,諡號“恭肅”。
趙輔俊辯有才,以武職能文。南征北伐,頗立戰功。又喜歡結交權幸,深得明憲宗寵愛,故雖屢遭彈劾,卻仍安然無恙 [5]  。有《平夷賦》傳世。
良佐
諡    號
恭肅
封    號
容國公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鳳陽府
逝世日期
1486年
主要成就
參與平定藤峽盜亂成化犁庭
主要作品
平夷賦
最高官職
徵夷將軍、提督京營
本    名
趙輔
爵    位
武靖伯→武靖侯→容國公(贈)

趙輔人物生平

趙輔早年經歷

趙輔為明太祖朱元璋麾下功臣、梁國公趙德勝的侄孫;父親趙端,因武功累官至廣東都指揮同知。 [2]  [1] 
趙輔早年承襲世職為濟寧左衞指揮使。明代宗朱祁鈺繼位後,吏部尚書王直等人推薦趙輔有將才,代宗於是擢升其為署山東都指揮僉事,“坐五軍營”,期間參與了北京保衞戰 [6]  [7] 
景泰七年(1456年),趙輔升任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充任左參將,守衞懷來 [6]  [8] 
天順元年(1457年),趙輔入右軍都督府理事 [9]  。至天順八年(1464年),再升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10] 

趙輔攻討大藤峽

主詞條:藤峽盜亂
明代中期,廣西的瑤、僮等族部民流竄到廣東劫掠,使沿途的郡縣盡皆殘毀。 [11] 
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經兵部尚書王竑推舉,明憲宗授趙輔為徵夷將軍,與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韓雍出征兩廣大藤峽瑤民起事 [12]  [13]  [11] 
在出徵過程中,趙輔支持韓雍先攻腹心、直搗大藤峽的決策,倍道兼程,直趨全州,督兵十六萬人,分兵五路,大破修仁叛瑤,收復荔浦 [11]  。十月,抵達潯州,分官軍為數路,分別從南、北方向及水路進攻大藤峽,其餘官軍則分據險要之地,趙輔與韓雍在高振嶺駐營,都統諸軍。十二月,趙輔、韓雍督率諸軍水陸並進,殊死作戰,屢破叛軍防線,直抵大藤峽上,最終活捉叛軍首領侯大苟及其同黨七百八十人。此役,明軍共摧破敵寨三百二十四座,斬得首級三千二百餘級。此後,明軍分兵進攻叛軍餘黨,收復鬱林、陽江、洛容、博白等地 [14] 
藤峽一戰,趙輔知道韓雍的才能足以平叛,所以“軍謀一聽(韓)雍”,從不干涉,只是聽命奮戰,因此屢立戰功。 [11]  [3] 
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趙輔回師後,被封為武靖伯,食祿一千二百石 [15]  。後來叛軍再度進入潯州,言官紛紛彈劾趙輔。廣西巡按御史端宏認為:“賊人毒害正甚,而趙輔妄言賊人已被消滅乾淨,冒領封爵,不給趙輔加罪無以示懲戒。”趙輔自述戰功,而將罪責推給守將歐信。憲宗一概不問。 [13] 

趙輔成化犁庭

主詞條:建州月屠
成化三年(1467年)五月,鑑於建州女真屢屢犯邊,憲宗以總兵官趙輔掛靖虜將軍印,作為戰役總指揮,左都御史、遼東總督李秉為副總指揮,率兵征討建州女真部。九月二十日,明軍分左、右哨五道各萬騎從撫順關出塞 [16]  ,至十月三十日攻至建州,大獲全勝,共擒九十九人,斬五百三十六人。朝鮮國王李瑈也遣中樞府知事康純率萬人協助明軍作戰,擒二十餘人,斬三百餘人。 [17]  [18] 
成化四年(1468年)正月,趙輔以功進封武靖侯。 [17]  [19] 

趙輔搜套無功

成化八年(1472年)五月,明廷為統一將權,徹底驅逐定居於河套地區韃靼諸部,解除其對北邊防線造成的威脅,命趙輔掛平虜將軍印出師,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其節制,由右都御史王越總督軍務。 [20] 
趙輔到榆林時,韃靼已經深入並大行搶掠。趙輔無法控制,與王越上書稱韃靼勢力強大,必須調遣至少精兵十五萬,否則應退到內地。言官紛紛彈劾他的罪過。憲宗命給事中郭鏜前往調查,郭鏜回朝後説:“賊寇(指韃靼)於六月進入平涼、鞏昌、臨洮,殺掠人口牲畜。到七月時他們縱橫於廣陽境內。趙輔與王越到榆林時停留不進,應該嚴治他們弛兵玩寇的罪過。”憲宗沒有采納。 [20]  [4]  [21] 
不久後,趙輔因病被召回 [4]  ,仍督領京營事務,言官對其極力彈劾,但憲宗不予處置。趙輔辭去武靖侯爵,請求憲宗允許其子孫世襲伯爵,獲得允許,被賜予武靖伯世券,且未降封爵位,僅減去食祿二百石。言官力爭,憲宗不聽。然而趙輔又上疏列舉自己的功勞,説減去祿米使他無法養老。趙輔更進一步認為憲宗命宦官盧永征討南蠻,宦官黃順、汪直征討東北,都是莫大之功,應該交付史館記錄。兵部尚書餘子俊等疏請將趙輔依法處置,憲宗始終不問罪。 [22] 

趙輔閒居病逝

成化十二年(1476年),趙輔因患風痹而辭去職務,自此不再出仕 [23]  [24]  。他晚年疾病纏身,但仍逢迎上意,進獻方書,為其子求取官職,招致時人譏諷 [5]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六月,趙輔去世。憲宗聞訃訊,按例賜祭葬,追封他為容國公,諡號“恭肅”。 [23]  [25-26] 

趙輔主要影響

趙輔在成化初年南征北戰,頗著勳勞,是明憲宗在位初期重要的軍事將領:
  • 成化元年(1465年),與左僉都御史韓雍等出征兩廣大藤峽瑤民起事,支持韓雍先攻腹心、直搗大藤峽的決策,大破修仁叛瑤,收復荔浦,自潯州水陸齊進,直搗大藤峽,生擒叛軍首領侯大苟等,共摧破敵寨三百二十四座,斬首三千二百餘級。此後分兵各地,收復鬱林、陽江、洛容、博白等地 [14]  ,至成化二年(1466年)基本平定叛亂。 [13] 
  •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掛靖虜將軍印,與遼東總督李秉率兵征討屢屢寇邊的建州女真部,至十月攻至建州,大獲全勝,擒斬六百餘人。 [17] 
  • 成化八年(1472年),以平虜將軍統轄三鎮兵八萬,奉命執行“搜套”政策,肅清河套地區的韃靼勢力。但他認為兵力不足,請求撤退,被言官彈劾,最終徒勞無功。 [20] 

趙輔歷史評價

王竑:而諸將中惟都督趙輔勇略可任。 [27] 明史紀事本末》引
彭時:但趙都督領兵往返,紀律嚴明,軍士在途,秋毫無犯,非他將可及,為可重也。 [28] 《彭文憲公筆記》
劉吉:輔少俊辯,有才幹。讀書通大略,善詞翰,喜交文士,故用薦。起歷偏裨,以至大將,南征北伐,亦有勞效。然功多矯飾無實,徒以夤緣權幸,一舉而封伯,再舉而封侯,議者以為爵賞太僣。晚年病廢家居,猶希旨進方書,為其子求任事,為世所誚。然近時武臣兼文事者,定襄伯郭登之後,輔亦可稱。 [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
谷應泰:憲宗時,楊琚請建一十三城堡,七十四墩台。李文達(李賢)又以中筦力贊。乃三帥(朱永、趙輔、劉聚)授劍,或輿疾徵還,或遷延不出。惟王越深入紅鹽池,焚其廬帳,劫其器甲,賊喪失妻孥,相顧慟哭。而大師不繼,虎牢一關,卒為楚有;河西數郡,折為秦臣。 [29] 《明史紀事本末》
張廷玉:趙輔、劉聚猷績遠遜前人,而帶礪之盟,與國終始,誠厚幸哉。 [30] 《明史》

趙輔主要作品

趙輔俊辯有才,以武職能文,有《平夷賦》1篇,述詠其“建州月屠(成化犁庭)”之事。 [31] 

趙輔軼事典故

趙輔自少英俊善辯,有才華,善於詞章,多結交文士,也好結交權貴、寵臣,所以雖屢遭彈劾,但終無大礙。 [32] 

趙輔人際關係

趙輔親屬

  • 族祖:趙德勝,明朝開國功臣,封梁國公。 [2]  [1] 
  • 父親:趙端,累官至廣東都指揮同知 [2]  [1] 
  • 兒子:趙承慶,襲爵為第二代武靖伯,明孝宗、武宗時協守南京。 [30] 
  • 孫子:趙弘澤,襲爵為第三代武靖伯,明世宗時官至效勇營坐營管操。 [33] 

趙輔伯爵世系

趙輔在明憲宗時受封武靖伯,其爵位共歷八世九代,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趙輔,成化二年(1466年)封武靖伯。成化四年(1468年)進封武靖侯,允許世襲伯爵。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去世,追封容國公,諡號“恭肅”。
第二代趙承慶,趙輔之子,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襲爵 [34] 正德二年(1507年)去世。
第三代:趙弘澤,趙承慶之子,正德三年(1508年)襲爵。嘉靖七年(1528年)去世 [35] 
第四代:趙世爵,趙弘澤之子,嘉靖八年(1529年)襲爵。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去世。
第五代:趙國斌,趙世爵之孫,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襲爵。萬曆二年(1574年)去世 [36] 
第六代:趙光遠,趙國斌之子,萬曆二年(1574年)襲爵。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去世 [37] 
第七代:趙祖蔭,趙光遠之子,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襲爵。萬曆四十年(1612年)去世。
第八代:趙祖芳,趙祖蔭之弟,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襲爵,崇禎二年(1629年)時仍在世 [38] 
第九代:趙邦鎮(一作邦鋭),至遲於崇禎四年(1631年)已襲爵 [39]  ,其餘事蹟無考。
武靖伯世系參考資料 [40] 

趙輔史料索引

  •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 [5] 
  •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平藤峽盜》 [27] 
  •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八·議復河套》 [29] 
  •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30] 
參考資料
  • 1.    邵磊.新見明代勳貴及其家族成員墓誌考釋[J].文獻,2014(06):61-68.
  • 2.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輔字良佐,鳳陽人,開國功臣、梁國公德勝裔也。曾祖端,亦以武功累官廣東都指揮同知。
  • 3.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平藤峽盜》:初出軍時,趙輔知雍才,軍事一聽雍,而輔但用命戰,故所向有功。
  • 4.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越、輔以滿都魯、孛羅忽、癿加思蘭方強盛,勢未可破,乃奏言:“欲窮搜河套,非調精兵十五萬不可。今饋餉煩勞,公私困竭,重加科斂,內釁可虞。宜姑事退守,散遣士馬,量留精鋭,就糧鄜、延,沿邊軍民悉令內徙。其寇所出沒之所,多置烽燧,鑿塹築牆,以為保障。”奏上,廷議不決。越等又奏:“寇知我軍大集,移營近河,潛謀北渡,殆不戰自屈。但山、陝荒旱,芻糧缺供,邊地早寒,凍餒相繼。以時度之,攻取實難,請從防守之策,臣等亦暫還朝。”於是部科諸臣劾越、輔欺謾。會輔有疾,召還,以寧晉伯劉聚代。
  • 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7-16]
  • 6.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襲職為濟寧衞指揮使。景帝嗣位,尚書王直等以將才薦,擢署都指揮僉事,充左參將,守懷來。
  • 7.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正統己巳,用吏部尚書王直薦,升山東都指揮僉事,坐五軍營。
  • 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景泰七年,升後軍都督僉事,充左參將,分守懷來。
  • 9.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天順初,徵入右府涖事。
  • 10.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天順改元,徵入右府淮事。八年,升中軍都督府同知。
  • 11.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廣西瑤、僮流剽廣東,殘破郡邑殆遍。成化元年正月大發兵,拜都督趙輔為總兵官,以太監盧永、陳瑄監其軍。兵部尚書王竑曰:“韓雍才氣無雙,平賊非雍莫可。”乃改雍左僉都御史,贊理軍務……雍馳至南京,集諸將議方略……雍曰:“賊已蔓延數千裏,而所至與戰,是自敝也。當全師直搗大藤峽。南可援高、肇、雷、廉;東可應南、韶;西可取柳、慶;北可斷陽峒諸路。首尾相應,攻其腹心。巢穴既傾,餘迎刃解耳。舍此不圖,而分兵四出,賊益奔突,郡邑益殘,所謂救火而噓之也。”眾曰“善。”輔亦知雍才足辦賊,軍謀一聽雍……雍等遂倍道趨全州。陽峒苗掠興安,擊破之。至桂林,斬失機指揮李英等四人以徇。按地圖與諸將議曰:“賊以修仁、荔浦為羽翼,當先收二縣以孤賊勢。”乃督兵十六萬人,分五道,先破修仁賊,窮追至力山。擒千二百餘人,斬首七千三百級。荔浦亦定。
  • 12.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平藤峽盜》:久之,蔓延廣東高、廉、雷之境,所至殘毀,兩廣守臣皆待罪。至是,兵部尚書王竑言:“峽賊為亂久矣,其始皆由守臣以招撫為功。譬之驕子,愈恤愈啼,非流血撻之,啼不止。浙江左參政韓雍有文武才,以討賊屬之,可抒南顧憂。而諸將中惟都督趙輔勇略可任。”
  • 13.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成化元年,以中府都督同知拜徵夷將軍,與韓雍討兩廣蠻,克大藤峽,還封武靖伯。已而蠻入潯州,言官交劾。廣西巡按御史端宏謂:“賊流毒方甚,而輔妄言賊盡,冒封爵,不罪輔無以示戒。”輔乃自陳戰閥,委其罪於守將歐信。帝皆弗問。
  • 14.    《明史·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六十六》:十月至潯州……雍令總兵官歐信等為五哨,自象州、武宣攻其北;身與輔督都指揮白全等為八哨,自桂平、平南攻其南;參將孫震等為二哨,從水路入;而別分兵守諸隘口。……十二月朔,雍等督諸軍水陸並進,擁團牌登山,殊死戰。連破石門、林峒、沙田、古營諸巢,焚其室廬積聚,賊皆奔潰。伐木開道,直抵橫石塘及九層樓諸山。賊復立柵數重,憑高以拒。官軍誘賊發矢石,度且盡,雍躬督諸軍緣木攀藤上。別遣壯士從間道先登,據山頂舉炮。賊不能支,遂大敗。先後破賊三百二十四寨,生擒大狗及其黨七百八十人,斬首三千二百有奇,墜溺死者不可勝計。峽有大藤如虹,橫亙兩厓間。雍斧斷之,改名斷藤峽,勒石紀功而還。分兵擊餘黨,鬱林、陽江、洛容、博白次第皆定。
  • 15.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成化二年十一月庚辰封伯。祿千二百石。
  • 16.    《平夷賦》:俱以成化丁亥秋九月二十日有四日,兵分五路,深入虜地。
  • 17.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三年總兵徵迤東,與都御史李秉從撫順深入,邊戰有功,進侯。
  • 18.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四十七》:成化三年冬十月……提督遼東軍務、左都御史李秉奏:臣同武靖伯趙輔征剿建州虜寇,所統官軍分為左右哨掖,九月二十四日從撫順關出境,歷賊張打、必納等寨,俱空。二十九日,了見賊約百餘眾俱在薄刀山屯聚,急麾兵進,賊佔大山□□處險迎敵,官軍奮勇,功退賊眾。比暮,屯兵賊復乘機來襲,又用神槍攻打賊退。次日,督兵追襲。賊俱在五嶺及迤東密林隘口阻截官軍,當調都指揮柯忠等選精奇三千,徑趨賊屯處所至。十月初四初五日,抵巢功剿,賊先將妻子藏匿,而以精壯二百餘眾□□處險迎敵,忠等隨督官軍奮勇與賊連戰數十餘合,賊潰,生擒二十七人,斬首五十六級,俘獲男婦二十四人,奪回被虜男婦二百五十二人,並獲其牛馬器械,燒其廬舍。及左哨右監丞韋朗等各統官軍,亦抵戴咬納等寨,於九月二十九日四散衝擊。賊見勢盛,奔入深山。官軍粘蹤襲至朗家等寨,連戰十餘合,賊敗,生擒六人,斬首一百二十五級,俘獲男婦五十四人,奪回被虜男婦二百四十七人,又獲其牛馬器械,並燒燬賊舍。左掖副總兵王瑛、遊擊將軍王銓等督兵由渾河口出境,歷賊嘹哈等寨,俱空,賊聚深山迎敵,是月三十日至,次日追至五嶺等處,與賊交鋒,攻戰二十餘合,賊潰,生一十八人,斬首六十四級,俘獲男婦二十八人,奪回被虜男婦二百一十八人,又獲其牛馬,搜出敕書朝先國帖文及番書器械等件,賊舍俱焚之。捷至,上命賜敕獎諭。
  • 19.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四年正月進封侯,予世伯。
  • 20.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八年,廷議大舉搜河套,拜輔將軍,陝西、延綏、寧夏三鎮兵皆聽節制。輔至榆林,寇已深入大掠。輔不能制,與王越疏請罷兵。言官交論其罪。命給事中郭鏜往勘,還言:“寇於六月入平涼、鞏昌、臨洮,殺掠人畜。迨七月而縱橫慶陽境內。輔與越至榆林不進,宜治其弛兵玩寇罪。”帝不納。
  • 21.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傳第五十九》:明年遣侍郎葉盛至軍議。時永已召還,越以士卒衣裝盡壞,馬死過半,請且休兵,與盛偕還。而廷議以套不滅,三邊終無寧歲;先所調諸軍已逾八萬,將權不一,迄無成功。宜專遣大將調度。乃拜武靖侯趙輔為平虜將軍,敕陝西、寧夏、延綏三鎮兵皆受節制,越總督軍務。比至,寇方深入環慶、固原飽掠,軍竟無功。
  • 22.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輔還,猶督京營。言者攻益力,詔姑置之。輔辭侯,乞世伯。帝許其世伯,侯如故,僅減祿二百石。言官力爭。不聽。輔覆上疏暴功,言減祿無以贍老。又言上命內官盧永徵南蠻,黃順、汪直徵東北,皆莫大功,宜付史館。餘子俊等請置輔於法,卒不問。
  • 23.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十二年解營務。家居十年卒。贈容國公,諡恭肅。
  • 24.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十二年,以風痹辭解兵。
  • 25.    《大明憲宗純皇帝實錄·卷二百七十九》:訃聞,贈容國公,諡恭肅,賜祭葬如故事。
  • 26.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二十二年六月卒,追封容國公,諡恭肅。
  • 27.    《明史紀事本末·卷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05]
  • 28.    《彭文憲公筆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4]
  • 29.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2]
  • 30.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9-26]
  • 31.    《平夷賦》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05-12]
  • 32.    《明史·卷一百五十五·列傳第四十三》:輔少俊辨有才,善詞翰,多交文士,又好結權幸。故屢遭論劾,卒無患。
  • 33.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三十四》:嘉靖二年十二月丁酉朔,命武靖伯趙弘澤坐效勇營管操。
  • 34.    《大明武宗毅皇帝實錄·卷二十八》:(趙)輔卒,承慶以成化二十三年襲伯爵。
  • 35.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九十五》:嘉靖七年十一月……辛酉,賜故武靖伯趙弘澤祭葬如例。
  • 36.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十四》:萬曆二年四月……給故武靖伯趙國斌祭葬。
  • 37.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二百九十四》:萬曆二十四年二月……給已故武靖伯趙光遠祭葬如例。
  • 38.    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崇禎二年五月……辛卯,孝宗敬皇帝忌辰,遣武靖伯趙祖芳祭陵。
  • 39.    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崇禎四年八月……乙卯,錦衣衞中所帶俸指揮僉事、武靖伯趙邦鋭捐助軍需,優旨核收。
  • 40.    《明史·功臣世表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5-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