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宣縣

鎖定
武宣縣,又稱“仙城” [38]  ,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是來賓副中心城市,武宣縣城是廣西新型城鎮化重點任務分工方案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名單中的25個重點縣城(縣級市)之一,廣西區級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中的12個重點縣城(縣級市)之一 [28]  。截至2022年末,武宣縣常住人口為34.05萬人。 [39] 
武宣縣位於自治區中部,來賓市東南部,地處北緯23°19'-23°56',東經109°27'-109°46'。東北面與金秀瑤族自治縣為界,東南面與桂平市貴港市毗鄰,西面與來賓市興賓區接壤,北面與象州縣交界。武宣縣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始置中留縣,武宣縣名建制始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
武宣轄區總面積1739.45平方千米, [32]  下轄9鎮1鄉,142個村民委、10個社區,轄區總面積1739平方千米,全縣種植農作物116.89萬畝。 [1-2] 
風景名勝有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五馬攔江、大藤峽,還有廣西存世規模最大的孔廟、黃肇熙莊園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稱王”遺址等人文景觀。同時,武宣還是中國觀賞石之鄉。 [3] 
2022年,武宣縣生產總值(GDP)144.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 [39] 
中文名
武宣縣
外文名
Wuxuan County
別    名
仙城 [38] 
行政區劃代碼
451323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
地理位置
廣西中部
面    積
1739.45 km²
下轄地區
9個鎮、1個鄉
政府駐地
武宣鎮城東路9號
電話區號
0772
郵政編碼
5459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4.05 萬(2022年) [39] 
著名景點
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武宣文廟、靈湖
火車站
武宣站(在建) [41] 
車牌代碼
桂G
地區生產總值
144.44 億元(2022年) [39] 
方    言
西南官話、壯語、客家話
壯文名稱
Vujsenh Yen

武宣縣建制沿革

秦以前,武宣屬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嶺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武宣屬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貴港境)。今武宣縣為中溜縣,縣治在今桐嶺鎮一帶。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武宣境內設置中留縣,隸屬交趾刺史部鬱林郡。
東漢中留縣改稱中溜縣,隸屬交州鬱林郡。
三國屬吳,鳳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鬱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臨賀三郡,隸廣州,今武宣縣地屬中留縣,隸屬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縣境)。
晉太康元年(即吳天紀四年、公元280年),吳孫皓降於晉。廣州歸西晉一統。西晉時廢中溜縣,今武宣縣地屬桂林縣(縣治今金秀縣大樟鄉),東晉以原中溜縣地復置並更名中胄縣,改隸廣州鬱林郡(郡治今貴港市),轄及今武宣縣等地。
南北朝時,宋復置中溜縣,屬桂林郡,郡治武安改武熙(今象州),後遷郡治中溜;齊置中溜縣,屬桂林郡,遷郡治武熙;梁時中溜縣改稱中胄縣,屬桂林郡(郡治遷回中溜改為中胄);陳置中胄縣,屬桂林郡(郡治中胄縣)。宋、梁、陳郡治均在今武宣縣境。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增置桂林縣(漢舊縣縣治在今金秀大樟鄉,隋朝另置縣治在今象州縣妙皇鄉,妙皇鄉在解放前屬今武宣縣),開皇十一年武宣縣地併入桂林縣,屬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桂林縣地,增設武仙縣,縣治陰江(今三里鎮舊縣村)。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武仙縣屬嶺南道,鹹通三年(862年)屬嶺南西道邕管象州。
五代十國稱武仙縣,先屬楚國,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改屬南漢,行政行域沿唐制不變。
宋朝稱武仙縣,至道三年(997年)屬廣西路象州、州治陽壽(今象州縣境)。
元朝稱武仙縣,先屬湖廣行中書省,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屬廣西行中書省柳州路象州,州治陽壽。
明朝稱武仙縣,洪武九年(1376年)屬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右江道柳州府象州(府治今柳州市,州治今象州縣境,縣治今三里鎮舊縣村)。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武仙縣改稱武宣縣,縣治移高立(今武宣鎮),隸屬因之。
清朝稱武宣縣,順治、康熙時屬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屬賓州直隸州,雍正八年改屬右江道潯州府(府治今桂平市區),編户六里(即在廂裏、東鄉里、武賴裏、古豪裏、西鄉里、北鄉里)。咸豐六年(1856年)大成國平靖王李文茂率軍攻武宣城,把武宣縣改稱文興縣。咸豐十一年失守,武宣縣仍復清制。清宣統三年(1911年),武宣縣屬潯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稱武宣縣,屬潯州府。2年撤銷府制;省下設道,由道領縣,武宣縣屬鬱江道。3年鬱江道易名為蒼梧道。19年屬蒼梧民團區(治梧州)。21年屬梧州民團區(治桂平)。23年屬梧州行政監督區(治桂平),25年改屬潯州行政監督區(治桂平),29年屬第五行政督察區(治桂平),31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梧州),37年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治柳州),38年改屬十三行政督察區(治桂平)。
1949年12月1日,武宣縣全境解放,12月24日武宣縣人民政府成立,政府駐武宣鎮,屬柳州專區。1952年9月1日武宣縣與象縣合併,稱石龍縣。政府駐石龍鎮,屬宜山專區,1958年改屬柳州專區。1962年3月29日撤銷石龍縣,復置武宣縣,政府駐武宣鎮,屬柳州地區(1970年為柳州專區)。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柳州地區,設立地級來賓市,2002年12月28日,地級來賓市正式成立,武宣縣劃歸來賓市管轄。
2003年2月,撤銷新龍鄉,併入桐嶺鎮。2005年6月,撤銷馬步鄉、河馬鄉,分別併入武宣鎮和東鄉鎮。 [4] 
武宣縣 武宣縣

武宣縣行政區劃

清朝雍正八年(1730年)武宣縣編户為六里,即:在廂裏、東鄉里、武賴裏、古豪裏、西鄉里、北鄉里。宣統元年(1909年)將原六里劃分為9個區:城廂區、三里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二塘區、黃茆區、廟王區。
民國2年(1913年),分黃茆區增設金雞區。22年7月1日,將全縣10個區合併為北河區、南河區兩個大區,區下編為鄉、鎮。23年鄉鎮如下:城廂鎮、三里鄉、東鄉鄉、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馬步鄉、二塘鄉、黃茆鄉、金雞鄉、大琳鄉、妙皇鄉。
1950年3月調整區劃,全縣劃分為東鄉、桐嶺、二塘、黃茆4個區和城廂鎮。
東鄉區(後改稱三里區)轄東鄉鄉、三里鄉。
桐嶺區(後改稱南河區)轄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馬步鄉。
二塘區轄二塘鄉、大琳鄉、妙皇鄉。
黃茆區轄黃茆鄉、金雞鄉。
1950年9月,全縣又劃分為東鄉、三里、桐嶺、通挽、祿新、二塘、黃茆、妙皇等8個區和武宣鎮,區下設小鄉。
1952年9月,武宣縣與象縣合併為石龍縣,現武宣縣區域為7個區:黃茆區、二塘區、三里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區下設小鄉。
1958年1月,石龍縣全縣撤區建鄉,現武宣縣區域為15個鄉:金雞鄉、黃茆鄉、二塘鄉、大琳鄉、武宣鄉、三里鄉、五福鄉、東鄉鄉、河馬鄉、桐嶺鄉、新龍鄉、通挽鄉、統安鄉(4月改為馬步鄉)、祿新鄉、思靈鄉。8月,石龍縣全縣鄉鎮改為人民公社,現武宣縣區域為15個人民公社,9月全縣又全併為9個人民公社,屬現武宣縣區域的有2個:紅旗人民公社(北河片)、幹勁沖天人民公社(南河片)
1959年3月,全縣又劃分為32個人民公社,現武宣縣區域有金雞、黃茆、二塘、大琳、武宣、三里、五福、東鄉、河馬、桐嶺、新龍、通挽、馬步、祿新、思靈等15個人民公社。
1962年3月29日,恢復武宣縣建制,9月全縣劃分為8個區:武宣區、三里區、東鄉區、桐嶺區、通挽區、祿新區、二塘區、黃茆區。
1969年1月,8個區改為8個人民公社。
1980年4月,武宣人民公社改為武宣鎮。
1984年10月,撤消人民公社,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全縣劃分為1鎮10鄉:武宣鎮、三里鄉、東鄉鄉、河馬鄉、桐嶺鄉、通挽鄉、祿新鄉、思靈鄉、二塘鄉、黃茆鄉、金雞鄉。
1987年9月,劃武宣鎮、祿新鄉、桐嶺鄉部分村設立馬步鄉,分桐嶺鄉設新龍鄉。
1995年10月,桐嶺鄉、二塘鄉撤鄉改鎮。
1996年9月,通挽鄉、三里鄉、東鄉鄉分別撤鄉改鎮。
1997年10月,黃茆鄉撤鄉改鎮。
2002年11月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2]187號)同意將新龍鄉與桐嶺鎮合併為桐嶺鎮,原新龍鄉、桐嶺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桐嶺鎮管轄。桐嶺鎮政府駐原桐嶺鎮政府駐地。2003年2月,新龍鄉正式併入桐嶺鎮
2005年6月1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67號)同意調整武宣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撤銷河馬鄉,整建制併入東鄉鎮,東鄉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馬步鄉,整建制併入武宣鎮,武宣鎮政府駐地不變。
2014年5月8日,祿新鄉撤鄉建鎮,改為祿新鎮
2017年9月20日,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政函〔2017〕110號關於同意思靈鄉撤鄉設鎮的批覆文件,2017年6月1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覆,思靈鄉撤鄉設鎮,成立思靈鎮
2020年武宣縣轄9個鎮、1個鄉:武宣鎮、桐嶺鎮、通挽鎮、東鄉鎮、三里鎮、二塘鎮、黃茆鎮、祿新鎮、思靈鎮、金雞鄉。縣政府駐武宣鎮。 [1] 
武宣鎮 總面積194平方千米,總人口12.6萬人 [29]  ,轄:城東、城西、城南、城北、城中、南河、黔江、仙湖、朝陽、星湖10個社區;洪師、大嶺、清水、長壽、草廠、大祿、武南、武北、陳家嶺、對河、馬步、雅村、官祿、統安、回龍、橋鞏、河耀17個行政村。
三里鎮 總面積192.5平方千米,總人口4.2萬人,轄:三里、慕古、旺村、台村、靈湖、東泉、長樂、五星、古立、朋村、三江、雙龍、五福、上江、下江15個行政村。
東鄉鎮 總面積224.5平方千米,總人口5.9萬人,轄:三多、屯應、麻村、華樂、達昊、江村、平嶺、上棉、堡村、長塘、鄧寺、六良、莫村、李運、古例、河馬、合羣、洛橋、武蘭、金崗、馬台、王道、祿道、白沙、重上、寧村、祿廟、風沿28個行政村。
桐嶺鎮 總面積201.1平方千米,總人口6.06萬人,轄:桐嶺、和律、和睦、大祥、石崗、祥龍、四安、盤龍、灣龍、龍山、馬來、馬料、新龍、仁漢、大同、良田16個行政村。
通挽鎮 總面積84.8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轄:通挽、分嶺、大昌、尚黃、伏柳、大團、尚滿、江龍、花馬、安村、古佐11個行政村。
祿新鎮 總面積125.8平方千米,總人口4.08萬人,轄:祿村、地有、上堂、瑤蘭、思布、復旦、新學、古杭、長嶺、蓮塘、佛子、大榮12個行政村。
二塘鎮 總面積259.8平方千米,總人口5.3萬人,轄:二塘、甘嶺、渠盞、四通、樂業、光山、雙桂、眉山、朗村、樟村、小林、七星、平田、石耈、隴村、波耀、羊眷、上召、水村、大琳、麻碑、祿當22個行政村。
黃茆鎮 總面積111.3平方千米,總人口2.7萬人,轄:黃茆街、周眷、玉村、新貴、大浪、根村、尚文、上額8個行政村。
思靈鎮 總面積85.1平方千米,總人口2.53萬人,轄:靈池、山汶、古樟、馬山、思勞、甘棠、太平、朝東、雙林、河龍10個行政村。
金雞鄉 總面積151.2平方千米,總人口2.05萬人,轄:馬良、馬王、新村、賴山、仁元、魚步、石祥、大坪8個行政村。

武宣縣地理環境

武宣縣位置境域

武宣縣位於廣西中部,來賓市東南部,地處北緯23°19′-23°56′,東經109°27′-109°46′。東北面與金秀縣為界,西南面與桂平市貴港市毗鄰,西面與來賓市興賓區接壤,北面與象州縣交界,縣境面積1739.45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0.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68.6公里。 [37] 

武宣縣地質地貌

縣境內地形大體是中部低平,地形開闊,東西兩側抬升隆起,東側山峯標高在海拔400米以上,西側山地標高在海拔200—400米之間,北低南高。從北到南地面標高一般在55—110米之間。地貌上,中部為岩溶緩坡低丘和洪積、沖積平原,間或土嶺石山交錯。向東走為岩溶壟崗過渡到低山、中山陡坡的砂岩、頁岩山區。向西走則為峯林石山窪地過渡為峯林石山槽地,系岩溶地貌類型。從全縣整體看,表現為三處長形盆地及兩片丘陵平原,即大琳盆地、東鄉至五福盆地、通挽至桐嶺盆地;從金雞圩沿武石公路到武宣至勒馬為一片沖積和丘陵平原,從古祿至甘棠為一片岩溶低丘平原。縣境內地面標高以黃海面為零點,最低是三里鎮黔江河內孤島泗孤洲海拔41.5米,最高是東鄉鎮東北面約20千米與桂平市交界的強盜衝頂無名山海拔1300.3米。 [5] 
武宣縣 武宣縣

武宣縣氣候

武宣縣地處低緯度,北迴歸線橫貫桐嶺、思靈兩鎮,氣候温暖,雨量充沛,屬亞熱帶氣候區。由於地勢是分別從東北、西南向中部傾斜,形成西北至東南的開闊地帶,而且又是西北高而東南低,在西鄰來賓有鐵帽山屏阻,因而北方冷空氣南下時多從兩路進入縣境。一路是經柳州沿柳武公路侵入,此路由於受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影響,冷空氣滑行,不利於降水的發生和發展,因而冷空氣到武宣後多數雨量不大或沒有降雨。一路是經湘桂線進入來賓後,由高空氣流引導,沿來賓、南泗、石牙開闊地進入祿新影響武宣南部,此路冷空氣亦經由高到低的地勢而滑行,同樣影響降水。縣境東部,除黔江出處外,多是較高山地,特別是大瑤山,對東風天氣系統形成一屏障,此時武宣縣處於夏季東南季風的背風坡,雨量大減,向南面的金秀羅香年雨量2500多毫米,而背風面的武宣、黃茆年雨量僅1160毫米,差別甚大。由於地形地勢的影響,武宣的降水主要靠西和南面來的高空槽、低渦、熱低壓(它們有時與地面鋒面配合)及進入北部灣的颱風邊緣或颱風槽或強大的東風波。除東風波的降雨路逕是從東到西外,夏半年大部分的天氣系統都是從通挽(或思靈)分別沿長形開口盆地經桐嶺(祿新)到三里、東鄉、武宣、二塘、黃茆,受大瑤山餘脈抬升,雨量加大,使縣內東部雨量多於西部。冬半年則是從黃茆、二塘經武宣到三里、東鄉,或從祿新到縣境南部。
山地除對於大氣環流和降水造成影響外,對於光、熱的分佈也有很大影響。縣內東部山地多為東北——西南走向的土山、大嶺,森林覆蓋率較高,海拔也較高,因而光照少,降雨多,濕度大,温度低。而西部多孤峯石山,樹木少,日照多,強度大,温度高,降雨少,蒸發大,成為旱區。縱觀武宣縣的氣候特點是:光熱豐富,但春秋常有低温;雨量充沛,但分佈不均,乾旱頻繁;水熱同季,時有洪澇,冬温較高,偶有霜雪。 [6] 

武宣縣水文

武宣縣有大、中、小河流106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千米0.3千米。全縣年總水量為12.7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4億立方米,地下水1.26億立方米。 [7] 
全縣有地下河6處,較大的地下水出水點154處。地下河出口流量最大達到891公升每秒,地下水枯期動蓄量為7079.6公升每秒。

武宣縣自然資源

武宣縣四面環山,黔江河由西向東將全縣隔為南片、北片,209國道又將全縣劃為東西兩片,行政區域面積為1739.45平方千米。在全縣260萬畝土地面積中,低山78.20萬畝,佔30%;中山12.62萬畝,佔4.85%;丘陵55.74萬畝,佔21.44%,小平原107.69萬畝,佔41.42%。
武宣縣地處低緯度,地處北迴歸線上,北迴歸線橫貫桐嶺鎮和思靈鎮,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49.9小時,年日照率為39%,年平均氣温21.2℃,平均年降雨量1291.7毫米。光熱豐富,雨量充沛;冬温較高,偶有霜雪。地資源、水資源較為豐富,十分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

武宣縣土地資源

土地總面積為260.91萬畝,全縣耕地總面積3.5萬公頃,常年糧食播種面積49.0萬畝,其中水稻30萬畝、玉米8萬畝、大豆8萬畝、紅薯3萬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42.6萬畝,年均種植蔬菜14萬畝,花生5.5萬畝;有林面積90.2萬畝。

武宣縣礦產資源

武宣縣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質量好。主要礦種有鉛、鋅、石灰石、鐵、錳、硫鐵礦、重晶石、滑石、水晶、大理石、方解石、黃金、高嶺土、硅石等。其中石灰石儲量為2000億噸,僅武宣鎮土番山、寨山(距縣水泥廠1.2-2千米)的1級石灰石儲量就達1.95億噸,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為:CaO,54%-55%;Fe2O3,0.12%;SiO2,0.13%。燒石量為43.37%,灰份為42.85,其中CaO與MgO的比值大於51.5。

武宣縣人口民族

2022年末户籍總人口45.71萬人。全縣常住人口[4]34.0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06萬人,佔總人口的比重為74.5%,其中城鎮人口15.43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5.32%,比上年末提高0.14個百分點。 [39]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31330人,常住人口353253人,其中各鄉鎮常住人口如下(人):
武宣鎮77632、桐嶺鎮43919、通挽鎮30313、東鄉鎮38275、三里鎮28524、二塘鎮38904、
黃茆鎮21794、祿新鄉33968、思靈鄉19385、金雞鄉16220、黔江農場4139。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武宣縣常住人口為340312人。 [31] 

武宣縣政治

武宣縣主要領導
職務
姓名
備註
縣委書記
[40] 
縣長
[40] 
縣政協主席
[40] 

武宣縣交通運輸

民國時,武宣縣與外地的陸路交通,仍藉助於傳統的驛道。民國16年(1927年)起,始修築近代公路,然路況極差,殊少車輛通行,相比之下,水上交通運輸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解放後,國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暨交通部門投資用於修築、維護公路和橋樑及疏浚航道(其中航道整治費300萬元)。同時不斷添置、更新運輸工具,提高運力,促進了縣內經濟建設的進程。
1990年,縣境有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計644.1千米;新建橋樑19座,總長1556米。縣轄13個鄉鎮均有公路通達,而可通汽車的村已佔98%,經過整治後的黔江水道,常年可通行250噸級客貨船。1990年,全縣有各類汽車512輛,拖拉機3950台,摩托車50輛,各類船舶82艘(只)。年貨運量82萬噸,貨運週轉量9500萬噸/千米;年客運量195萬人,客運週轉量9750萬人/千米。 [9] 
武宣縣水陸交通條件便利。
陸路方面:209國道(二級公路)南北貫穿全縣6個鄉鎮。323省道(梧州至遷江二級公路)東西橫跨4個鄉鎮;2014年12月16日,桂來高速公路武宣至來賓段通車,成為來賓市第一個通高速的縣份,2015年4月20日,桂來高速武宣至桂平段通車,柳州至武宣高速公路於2015年10月通車,陸路交通越來越方便。縣城距首府南寧230千米、來賓市區70千米、柳州市90千米、柳州機場78千米、貴港市90千米、廣州市486千米。
水路方面:武宣境內黔江水道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全長119千米,是西南水運出海北線通道和中線通道的“咽喉”,是桂中地區水路物資集散地,現有貨運碼頭15家、27個泊位,二塘樟村碼頭、雙獅巨龍碼頭、港務碼頭有桂中“水運門户”之稱。武宣水路到柳州、梧州、廣州水路里程分別是274、303、609千米,常年可通航1000—2000噸船舶,是2000噸級船舶通航時間最長河段的上游結點位置。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建成後,常年可通航2000—3000噸以上船舶。
在建柳梧鐵路(即柳廣鐵路柳州至梧州段)穿越縣境,設武宣站 [41] 
武宣縣 武宣縣

武宣縣經濟

武宣縣綜述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20.7億元增加到47.4億元,年均增長15.5%,比“十五”平均增速高5.4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由2005年的1.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562億元,年均增長28.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3億元,為“十五”期間的5.53倍,年均增長44.04%;累計完成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7億元,年均增長19.1%。2010年比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翻1.19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1.27番,財政收入翻1.7番,工業增加值翻1.94番,服務業增加值翻1.31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2.62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26番,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翻1.56番,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翻1.82番。
武宣縣 武宣縣
2011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億元,同比增長15.2%,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增加值分別為21.5億元、33.6億元、16.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25%、15%,工業增加值30.8億元,同比增長29.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4億元,同比增長37.6%;財政收入完成5.2938億元,同比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2.8億元,同比增長19.4%;農民人均純收入5203元,同比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18元,同比增長16%。
2012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5億元,同比增長17.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2.5億元,同比增長42.9%;財政收入完成6.23億元,同比增長1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92億元,同比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11元,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175元,比上年增長17.6%。武宣縣2012年財政收入完成6.23億元,同比增收0.94億元,增長17.68%。
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87.29億元,同比增長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7.89億元,同比增長28.0%;財政收入完成6.75億元,同比增長8.42%;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完成101億元和37.25億元,同比增長0.8%和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38億元,同比增長9.8%;三次產業比重由27.5:48.4:24.1調整為27.6:47.2:25.2。
2014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92.5億元,增長8%,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增加值分別為24.3億元、44.1億元、24.1億元,增長2%、12%、7.7%;工業總產值112.8億元,增長11.6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億元,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億元,增長11%;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2.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9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7731元,增長10.5%;三次產業比重 由27.6:47.2:25.2調整為26.27:47.68:26.05,非税收入佔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比重下降至36.05%,下降3.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結構明顯優化。 [10] 
2019年,全縣生產總值(GDP)101.0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9.67億元,增長6.3%;第二產業增加值22.91億元,下降5.8%;第三產業增加值48.48億元,增長5.5%。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9.3%、22.7%和48.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3.8%、-50.6%和86.8%。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6989元,比上年增長2.4%。 [2] 
2022年,武宣縣生產總值(GDP)144.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51億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45.26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62.68億元,增長3.4%。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25.3%、31.3%和43.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9.4%、46.1%和24.5%。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383元,比上年增長6.3%。 [39] 

武宣縣工業

解放前,武宣縣有打鐵、印刷、榨糖、榨油、制面、釀酒、織布、陶工、石工、木工等手工操作加工的小作坊。民國5年(1916年)起有錳礦石的開採。1950年至1957年,縣內工業屬初發階段,興辦了大米加工廠、醬料加工廠和陶器社。1958年至1965年,擴建和新建縣發電廠、自來水廠、縣農業機械廠、縣印刷廠、縣大米廠、縣陶瓷廠、縣副食品加工廠、縣錳礦以及國營武宣農場附屬工廠等小型企業。各公社也先後成立了農具廠、車縫社等集體企業。但由於1958年至1960年工作上違反客觀經濟規律,浮誇風、瞎指揮風嚴重,影響了工業的發展。1961年以後作了調整。1966年至1975年,國營工業由原來的9個單位增加到17個單位。其中:1970年縣磷肥廠、縣電池廠建成投產。1971年,增加縣水泥廠、銅礦、構件廠、製藥廠、三○廠等企業。1974年新建縣糖廠、縣氮肥廠。1979年,武宣縣糖廠生產正常,工業總產值270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16.90%;經整頓後的縣錳鋅礦工業總產值219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13.71%。1980年至1990年,工業又有新的發展。1984年武宣農場糖廠建成投產,當年製糖工業產值700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31.25%;錳鋅礦工業產值佔11.65%。1986年以後,加強對重點企業的擴建和技術改造,使工業生產發展的步伐加快。199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980年不變價)4950萬元。其中全民、集體所有制企業單位44個,產值4286萬元(全民所有制工廠21個,產值3944萬元;集體所有制工廠23個,產值342萬元)。上交税利總額887萬元。僅製糖工業產值佔全部工業總產值41.07%,上交税利佔54.79%;錳鋅礦產值佔19.66%,上交税利佔37.77%;水泥產值佔1.86%。1990年工業總產值比1950年增長707倍。 [11] 
2008年,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0.04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實現工業增加值9.44億萬元,比上年增長26.4%。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3%,繼續保持在經濟增長中的主導地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8家,比上年增加9家。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3.18億元,增長20.5%;完成增加值7.11億元,增長31.7%。年末累計產品銷售率為93%,比上年降低6.6個百分點。重工業增速明顯高於輕工業。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3.30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46.4%,同比增長14.3%。重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3.81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的53.6%,同比增長5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53億元,增長20.4%。利税總額2.05億元,同比下降30.4%。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8764萬元,同比下降47.8%。五大支柱產業中:製糖業實現利潤6073萬元,同比下降43.3%;礦業實現利潤130萬元,下降95.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47萬元,下降97.0%;飲料製造業實現利潤2183萬元,增長132.3%;電力供應業實現利潤20萬元,下降95.1%。
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大關,達104.47億元,增長28.3%,工業增加值完成37.5億元,增長2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分別完成93.5億元和33.33億元,分別增長31.6%和33.6%,工業經濟佔國民經濟比重達44.3%,拉動經濟增長達11個百分點。
2019年,全年全縣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0.6%。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5.1%;股份制企業下降5.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下降7.0%;非公有工業企業下降16.4%。分門類看,採礦業下降49.0%,製造業增長3.7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6.0%。 [2] 

武宣縣農業

武宣縣地處低緯度,氣候温和,耕地集中,適宜發展農業。民國時期,由於舊的生產關係的束縛,農業生產徘徊不前。民國28—36年的九年間,全縣糧食產量下降44.83%。解放後,中共武宣縣委和縣人民政府領導農民變革生產關係,進行農業技術改造。同時,國家增加農業投入,改善生產條件。儘管在完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經驗,走了一些彎路,但是農業生產仍得到較快地發展。199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1950年增長2.27倍,農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達11560萬元。 [12] 
2008年,武宣縣耕地總面積3.5萬公頃,糧食播種面積3.82萬公頃,有林面積5.82萬公頃。主要作物有:優質谷28萬畝,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甘蔗25萬畝,是國家糖料生產基地縣;水果16萬畝,主要品種有龍眼、牛心柿、巨峯葡萄、大果枇杷等;食用菌73萬m²,是來賓市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基地;優質茶葉7000畝,年產優茶葉70萬斤。另外,武宣還是廣西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 [8] 
202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農業產值37.20億元,增長5.4%;林業產值5.34億元,下降5.0%;牧業產值15.41億元,增長9.0%;漁業產值1.67億元,增長1.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05億元,增長7.4%。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7.77億元,增長6.5%。
2022年糧食種植面積27.24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05千公頃;甘蔗種植面積22.53千公頃,增加0.73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42千公頃,減少0.1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1.15千公頃,增加0.38千公頃;木薯種植面積1.09千公頃,減少0.27千公頃。年末果園面積14.06千公頃,增加0.14千公頃。年末桑園面積0.34千公頃,增加0.01千公頃。
2022年糧食總產量13.08萬噸,比上年增加0.22萬噸,增長1.7%。其中,春收糧食產量0.15萬噸,增長36.1%;早稻產量6.12萬噸,增長1.0%;夏糧產量7.59萬噸,下降0.3%;秋糧產量5.33萬噸,增長4.0%。全年穀物產量12.79萬噸,增長1.4%。其中,稻穀產量10.85萬噸,增長2.4%;玉米產量1.94萬噸,下降4.2%。
2022年豬牛羊禽肉產量4.38萬噸,比上年增長9.0%。其中豬肉產量3.64萬噸,增長11.5%;牛肉產量0.13萬噸,增長6.7%;羊肉產量0.02萬噸,增長3.8%;禽肉產量0.59萬噸,下降3.3%。禽蛋產量0.03萬噸,增長26.2%。全年生豬出欄47.48萬頭,比上年增長12.0%。年末生豬存欄23.75萬頭,比上年末增長8.4%。全年蠶繭產量0.09萬噸,比上年增長14.1%。 [39] 

武宣縣第三產業

2012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0.4億元,增長11.1%。水運新增運力1.14萬載重噸,佔來賓市總運力的70%,水路和公路運輸貨運量分別完成542萬噸和770萬噸,分別增長26%和72%,完成貨運週轉量37.7億噸千米和6.3億噸千米,分別增長23%和78%。

武宣縣社會事業

武宣縣城鎮建設

武宣縣列入國家縣城深化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改革試點 [30]  ,夯實基礎取得三個突破。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城市向東發展的框架全面拉開,城區面積13.3平方千米,城市人口12.6萬人,城市藍綠空間比超過55%;城東新區發展日益成熟,再造一個新武宣的目標如期實現;首個投資超百億元的七星湖水上體育綜合體項目開工建設,一座嶄新的新興濱湖城市即將浴水而出。交通事業按下快速鍵。順利實現“鄉鄉通二級公路”“村村通硬化路”,全縣等級公路總里程突破1100千米;平南至武宣、武宣至忻城高速公路和黔江沿岸港口全線開工建設,黔江通航等級提升至3000噸級以上,“四高一鐵一航道”立體交通網絡正在加快形成。文旅教育事業展現新氣象。勒馬秦漢城址考古發掘入圍“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名單,劉氏莊園、郭氏莊園晉升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八仙天池、文廟升級為3A級景區,祭孔大典、龍舟競賽成為武宣文旅亮麗名片,仙城文化自信空前釋放、極大提振;投入2.7億元新建學校11所、改擴建學校18所,切實保障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全域旅遊創建工作成效明顯,全縣旅遊總收入由2015年的13.15億元增加到29.88億元,年均增長25.44%。
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全力打造“綠水仙城”品牌,以打造城東新區為重點,以小城鎮建設為依託,城鄉建設快速推進,2014年全縣城鎮化率達35.44%。組織編制武宣縣城排水防澇規劃、武宣縣水系規劃等7個專項規劃,完成桐嶺鎮總體規劃修編、黃茆鎮控制性詳細規劃等35個項目規劃、設計評審工作,城鄉規劃不斷完善。七星大道、武興路建成通車,武宣鎮第四小學順利招生,6個安置區(城東新區A、B、C、D、E、F地塊安置區)、8條路網(武興路、星光路、武和路、龍德路、土蔭塘路、朝龍路、武泰路、宣錦路)、商住小區、46千米排水工程和10千米排污工程等項目加快推進,城東新區顯雛形。公安局業務技術綜合樓等政法新區項目全部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政法新區展新顏。加大城區道路綠化建設,全面完成29條縣城區道路路面以及8928米供(排)水管網改造,新裝380盞(杆)城區路燈,燃氣管道項目順利建成,市政設施不斷改善。新建馬鞍山公園兒童遊樂園,設置創業夜市一條街,加大對“兩違”和市容市貌的綜合治理,加快推進城區農貿市場規劃建設,城市經營水平進一步提升。 [10] 
2019年末縣城建成區面積13.3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面積12.62平方千米,其中,居住用地4.14平方千米,工業用地面積1.65平方千米,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1.32平方千米,道路與交通設施用地1.33平方千米,公共設施用地1.38平方千米,綠地與廣場用地2.12平方千米。綠地覆蓋面積477.32公頃。其中建成區綠地覆蓋面積363.3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7.9%。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為90.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100%。 [2] 

武宣縣教育

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兩基”攻堅目標,2010年通過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達標縣評估驗收;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連續四年超千人,上線率躍居全市同類學校之首;順利完成三年職業教育攻堅計劃,2010年縣職業技術學校被確立為自治區職業教育立項建設示範性學校。
2022年,武宣縣各類學校專任教師4926人,其中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17人,普通中學1602人,普通小學2046人,幼兒園專任教師1139人,特殊學校22人。
2022年武宣縣中等職業教育招生761人,在校生2464人,畢業生1203人。普通高中招生2652人,在校生7873人,畢業生2533人。普通初中招生5319人,在校生16010人,畢業生4995人。普通小學招生5715人,在校生35581人,畢業生5668人。特殊教育招生4人,在校生79人,畢業生11人。學前教育在園幼兒16679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8.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3.8%。 [39] 
2014年,實施全縣教育九大重點工程,擴大公辦和多元普惠幼兒園覆蓋面,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穩步推進,教育佈局進一步優化,實施縣城區小學劃片區域就近入學,完善教育教學獎勵機制,全縣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縣職教中心被列為廣西縣級職業技術學校改革試點校,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89.18%,高考各項指標繼續位列全市同類學校第一。 [10] 
2018年,縣城學校如下:
武宣鎮中心校(原武宣鎮第二小學),武宣鎮實驗小學,武宣鎮第三小學(原草廠小學),武宣鎮第四小學(新建),武宣縣教師進修學校附設小學,武宣鎮對河小學,武宣縣城東小學
2019年,全年全縣新建校舍1.9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9萬平方米;享受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學生數4.87萬人,比上年增加0.13萬人。
年末各類學校專任教師中,職業中學101人,普通中學923人,其中高中407人,普通小學1542人,幼兒園1041人,特殊學校18人。
年末全縣有職業中學1所,招生840人,在校生2456人,畢業生926人;普通中學13所,招生7888人,在校生21955人,畢業生6914人,其中,高中階段招生數2727人,在校生7318人, 畢業生2236人。普通小學25所,招生6324人,在校生34456人,畢業生5275人。特殊學校1所,在校生82人,畢業生32人,招生2人。幼兒園163所,在園兒童數人19411人。 [2] 

武宣縣文化、旅遊、體育

2012年,獲得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全民健身先進單位”和廣電總局授予“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成功申報“中國觀賞石之鄉”;投入360多萬元建成廣西首創的無線廣播村村通工程;承辦了全國門球賽廣西賽區比賽及廣西首屆全民健身運動會橋牌和圍棋項目;第四屆仙城文化藝術節成功舉辦;檔案館如期竣工並投入使用,創建“全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檔案工作示範縣”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2022年,年末全縣共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公共圖書館圖書藏量98.74千冊,博物館1個,鄉鎮文化站10個。年末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4.71%,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9.41%,行政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100%。
2022年累計接待遊客365.05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3.9%;實現旅遊總收入31.90億元,下降22.3%。年末全縣共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5家,其中4A級旅遊景區4個,3A級旅遊景區1個。
2022年末累計籃球場742個,體育場館數2個。2022年全縣運動員在全區體育比賽獲獎牌11枚,其中金牌2枚,銀牌4枚,銅牌5枚。 [39] 

武宣縣衞生健康

2010年相繼完成縣人民醫院醫技樓、業務綜合樓,河馬衞生院等8個基層衞生服務體系項目建設;啓動建立農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等9大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疾病預防控制和婦幼保健工作在來賓市位列前茅;全面推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參保率保持在90%以上。
2012年,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穩妥推進,新農合參合率達97.62%;在全區率先創新實施新農合牀日付費運行模式,十項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電子建檔人數29萬人,建檔率達82.16%。創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紮實推進。計生事業:計生各項指標運行良好;在祿新中學創建全區首個“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基地”;榮獲“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區第一批“誠信計生示範縣”和“基層計生陽光行動示範縣”等榮譽稱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13] 
2022年,年末全縣共有醫療衞生機構250個(含村衞生室),其中醫院3個,鄉鎮衞生院12個,診所(衞生所、醫務室)90個,村衞生室14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衞生監督所(中心)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年末全縣衞生技術人員255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74人,註冊護師、護士1114人。醫療衞生機構牀位2539張,其中醫院1123張,鄉鎮衞生院1248張。

武宣縣社會保障

武宣縣 武宣縣
至2022年底,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包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0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0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0.77萬人,增加1.3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21萬人,增加0.1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8.87萬人,減少1.3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96萬人,增加0.1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19萬人,增加0.1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33萬人,增加0.30萬人。年末全縣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263人。 [39] 
2010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4%以內。城鎮和農村低保實現“應保盡保”,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穩步推進,貧困人口從2005年底4.6萬人下降到2010年底1.95萬人。
2012年,新增城鎮就業人數416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86%,低於控制率0.24個百分點;新增農村勞動轉移就業11667人,獲批國家“西部地區農民創業促進工程試點縣”。參保人數達10.76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紮實推進。縣人社局獲國務院授予“全國就業先進工作單位”和“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城鄉居民生活救助和住房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納入城鎮低保和農村低保分別有4698人和23647人,五保供養3116人,救助孤兒70人,獲“全區五個民政建設年活動先進縣”和“全區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榮譽稱號;新建城鎮保障性住房256套,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3002户。
2014年,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11103人,新增城鎮就業351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1%;新農合參合率達97.89%,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23092人,發放養老金3693.2萬元;享受農村低保22654人、城鎮低保3746人,分別發放低保金2451.3萬元、1064萬元;農村五保供養3116人,發放五保供養金671萬元。2400户農村危房改造、36套廉租住房、379套公共租賃住房、500户城市棚户區(危舊房)改造工程紮實推進;投入1466萬元完成29.95千米村屯級道路、扶貧培訓、扶貧產業開發、“雨露計劃”等扶貧項目,全面完成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貧困村農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底的2136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4600元,增長52.3%,扶貧工作提質增效。 [10] 
2019年4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武宣縣等14個貧困縣脱貧摘帽。 [14] 
2019年,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包括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3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7.85萬人,增加0.15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61萬人,減少0.1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0.10萬人,減少0.2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47萬人,減少0.15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94萬人,減少0.08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78萬人,增加0.06萬人。 [2] 
2022年,全縣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41.52萬人,增加0.72萬人。全縣共有1539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530人享受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分別提高至735元每人每月、500元每人每月。
 2022年,全縣提供住宿的各類社會服務機構數6個,牀位數總和為1386張。社會福利院數1個,牀位數737張。各類社區服務設施150個,社區服務中心(站)10個。每千老年人口養老牀位數30張。 [39] 

武宣縣民俗風情

武宣縣壯族師公戲

壯族師公戲,是由師公跳神發展而成,武宣壯人稱之為“唱師”“跳麼”“唱詩”“跳神”等稱謂,1987年後正式稱為“壯師劇”,並列為壯族七大劇種中的第二大劇種。
武宣縣原有15個傳統師公班(通挽4個,東鄉3個,祿新3個,桐嶺2個,二塘2個,三里1個),壯族巫覡歌舞於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響,到了1872至1874年間在貴縣鶴山村一帶形成了早期的師公戲,流傳至武宣發展壯大後最為盛行,可算是完整的壯師劇了。2002年8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授予武宣縣通挽鎮為“廣西民間藝術之鄉(壯師劇)稱號”。

武宣縣翡翠舞

翡翠舞是武宣壯族人民模擬禽類動物而獨創的全國唯一的一種娛樂性舞蹈。表演者套上用竹片和綠色毛線結成的美麗的翡翠鳥模型,在鑼鼓及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顯得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為武宣壯族人民獨有的傳統舞鳥節目。該舞逢年過節或喜慶之日舉行,有一對出場的,也有羣體出場起舞的。起舞時舞姿及形態優美純樸,可抒發內心情感,又富於娛樂情趣,給觀眾帶來心曠神怡的美好聯想。舞蹈動作的主要內容有覓食(追魚、啄魚、喝水)、洗澡、盤睡、交情、惺忪.起飛等,體現了翡翠鳥性格温順、勤勞善良、和諧相處的特徵。該舞蹈反映了壯族先民對鳥的圖騰崇拜,借翡翠鳥的生活習性,表達了壯族人民嚮往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武宣縣風景名勝

武宣縣 武宣縣
武宣縣旅遊資源差異性大,特色濃。武宣自古就有“中留山水甲南天”之美譽。有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百崖大峽谷、下蓮塘,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八仙天池,廣西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建築物武宣文廟,以及神奇畫廊大藤峽和五馬攔江、地下峽谷犀牛巖、太平天國洪秀全東鄉莫村登極稱天王遺址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此外,還有獨特的盤古文化、莊園文化,其中包括廣西佔地面積最大的庭院建築黃肇熙莊園、中西風格結合的劉炳宇莊園、郭松年莊園為代表的20多處近代莊園。 [15] 
主要旅遊景點有百崖大峽谷、八仙天池、百年孔子廟、大藤峽庫區、黃肇熙莊園、下蓮塘將軍莊園羣、碼頭村鄉村旅遊區等。 [1] 
劉炳宇故居 劉炳宇故居

武宣縣百崖大峽谷

百崖大峽谷 百崖大峽谷 [16]
武宣“百崖大峽谷”又稱“百崖槽”,是1988年9月1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22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之一。香港大公報曾載文稱之為“世界罕見的峽谷風光”。百崖大峽谷位於東鄉鎮高達村,距縣城約38千米,屬典型的丹霞地貌,域內頂峯海拔1300米,總面積13.66平方千米,主峽谷長10千米,有三十七道彎,十多處瀑布,七處深潭。峽谷內有數以百計側槽,峯巒險峻,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温16-24℃,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10萬個/cm³,是天然的大氧吧。景區開發約2.5千米,主要有“壯王山”“鴛鴦瀑”“西王瀑”“天王瀑”“仙女散花”等景點。 [16] 

武宣縣八仙天池

八仙天池 八仙天池
八仙天池”(又稱:“八仙山”、“八仙寨”),是全國三個天池之一,1988年經自治人民政府批准,列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開發保護區。距武宣鎮6千米的大山峽村八仙山。山體呈圓形,面積2平方千米,山體313米高程,四周環列八座山峯,在高出地面127米的山腰中有一池天然碧水,似“八仙託玉盤”,故稱:“八仙天池”。天池長約150米,寬100米,水深10米。又名:“八仙潭、龍潭、仙湖、神秘湖”。八仙山四周空蕩,雨不盈,旱不闊,水清無塵,味甘可飲。 [17] 

武宣縣武宣文廟

武宣文廟是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佔地5000多平方米,是廣西最大、保存較好的文廟之一。武宣文廟佔地面積4760平方米,是廣西現存文廟最大的文廟,歷經明、清、民國各代相繼修葺,形成了建築佈局有照壁、東西廂房、禮門義路欞星門、狀元橋、泮池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廡、露台大成殿崇聖祠、尊經閣、明倫堂等組成一座宮殿式歇山穿鬥式磚木結構的古建築羣體。 [18] 

武宣縣大藤峽

大藤峽在武宣黔江到桂平碧灘一帶全長90多千米,素有“小三峽”之稱;大藤峽系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下游的一段峽谷,是廣西最大、最長、最著名的河道峽谷,具有山雄、峯秀、水急、灘險、景美的景觀特色。大藤峽的入口位於武宣東南隅勒馬村附近的勒馬灘,出口位於桂平西北隅的弩灘,全長41千米。傳説原有大藤橫跨江面,晝沉夜浮,可以渡人過江,故名大藤峽。峽谷系大瑤山脈與蓮花山脈所夾黔江水道而成。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年1月)曾放舟大藤峽,他在遊記中寫道:橫石磯(即紅石灘)“有石自江右山麓橫突江中,急流倒湧,遂極滿澒洞之勢”,“兩岸山勢高聳,獨冠諸峯,時有山峯懸峙”,記述了大藤峽雄偉壯觀之景象。 [19] 

武宣縣五馬攔江

五馬攔江,位於武宣縣城南郊,黔江南岸有5座弧列的山巒,活似5匹駿馬,將黔江截攔,強令黔江水繞東流,氣壯山河,江山輝映,景色迷人。在5匹駿馬之間,聳立一座竹筍狀的文筆峯,面對江中200餘米長的橢圓形沙洲,俗稱:“古磧灘”,是武宣縣老八景之一—《古磧鐘聲》。昔日江水擊洲,聲如鐘鳴。 [20] 

武宣縣犀牛巖

武宣縣城西15千米祿新古杭村的犀牛巖,溶洞下深10多米,長10多千米,寬處可容萬人,窄處僅能側身而過;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洞相連;洞內乳石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的景觀,讓眾多遊客目瞪口呆,國家岩溶研究所副所長房昌齡感嘆地説:“犀牛巖集千家洞之美,萬家巖之奇,可謂中國第一洞了”。 [21] 

武宣縣雙髻山

雙髻山,是揚名全國的名山,位於東鄉鎮東北隅,距縣城28千米,山體長1千米多,寬約1千米。有一條“天險古道—東鄉界”,這條崎嶇的人行山古道,翻越海拔1004.1米高程的“雙髻山”,自西界腳東鄉屯應村起至東界的桂平花雷村止(1952年4月前屬東鄉管轄),全長30華里,上山15華里,下山15華里,山勢險要,雄偉壯觀,雙峯聳立,雲霧繚繞,在鷂婆石處山谷狹窄,有一千米路段,寬約一米,兩則壁陡,徑曲如棧道,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天險。 [17] 

武宣縣武宣靈湖

武宣靈湖 武宣靈湖 [22]
武宣靈湖為武宣舊八景之一“靈湖松籟”所在地,位於三里鎮靈湖村前,距縣城約8千米,距武宣至平南二級公路約300米。靈湖水面積20畝。昔日湖東北有靈台寺,相傳佛像自他處飛來;下流有水月庵。湖岸古松三株,蓋數百年物。這是不可多得的旅遊風光。靈湖村地靈人傑,清朝有進士張夢驥、舉人張任宏等大批文人,張家祠堂內尚保存張夢驥考取進士的牌匾。 [22] 

武宣縣名優特產

名特優產品有牛心柿、胭脂李、紅心蜜柚、桐嶺哈密瓜、葡萄、大果枇杷、卜玉黃皮、雙髻龍茶、紅糟酸、農家腐竹、油葵油、優質米、葛根、謝華麪條、白糖、武宣米餅、三里魚圓、大米廠月餅、醬醃菜、金曬醬油、東鄉米粉、龍眼乾等 [1] 

武宣縣武宣金龍茶

金龍茶產於河馬鄉,因山而得名。由於該山高且霧多,雨量充沛,土壤肥力適中,故其茶品質優良。加之採用傳統制茶技術和現代製茶技術相結合,金龍茶成品外形若龍,湯色青綠,味道甘醇,遠銷港澳及新加坡等地。

武宣縣牛心柿

牛心柿 牛心柿
牛心柿是武宣名優特色水果,該果與其它同類產品的最大區別是果呈四稜,果溝四條但不明顯,果似心臟形,果頂類凸似牛心,故此得名。該果耐貯運且個大勻稱,曾獲國際博覽會“金象獎”和2001年國際農牧業科技成果及產品推廣博覽會“優秀產品金獎”。牛心柿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重要元素,含碘較高,可治甲狀腺疾病,還有清熱、健脾、澀腸、止血、鎮咳的作用。全縣栽培面積0.23萬公頃,常年產量11萬噸,主要分佈在二塘、三里、東鄉等鄉鎮。 [23] 

武宣縣紅糟酸

用煮好的米飯,拌入紅糟種使之發酵後製成乾爽、鬆散、濃香、殷紅的新鮮紅糟。用它來醃製各種蔬菜瓜豆,色香味俱佳,特別是子姜、蕎頭、辣椒,醃製後滑嫩脆口,酸辣適度。也常用紅糟酸燜魚或炒豬大腸、豬肚,香味濃郁。 [23] 

武宣縣著名人物

武宣,地靈人傑,名人薈萃,自古至今,湧現出許許多多著名人物,他們宛如璀璨之羣星,在這塊古老而又美麗的土地上空閃耀着。
謝洪,宋東鄉鎮波鬥村人,與兄弟謝澤同科進士,任知賀州,被譽為“廣西二賢”、謝家“雙鳳”。
謝澤,宋東鄉鎮波鬥村人,任知昭州
廖午養,明朝人,廖盛泰之孫,萬曆十五年封“威武將軍”。
陳仁,清三里鎮台村人,與兄弟陳旭同登雍正癸丑進士,後人稱之為陳家“雙龍”,任內閣武英殿待御,為乾隆擬寫詔書,制文之類。
陳旭,清三里鎮台村人,任工部屯田司主事。
張夢驥,清三里鎮靈湖村人,嘉慶丁丑進士,授貴州綏陽知縣,升古州同知,護理貴東兵備道,歷充戊寅各科鄉試同考官。
梁士聰,清黃茆鎮大浪村人,乾隆戊戌武科進士。任京提塘,歷升甘肅赤金營都司,護理安西協。
蕭朝貴(1820-1852),壯族,東鄉羅淥垌人。太平天國西王。
劉季三(1821-1860),清東鄉鎮下蓮塘村人,道光己酉武舉,清朝總兵“武功將軍”。
刁經明清東鄉鎮金榜村人,清朝總兵“振威將軍”。
陳亞貴,壯族,清東鄉下平嶺村人,天地會重要首領之一。
曾水源(約1826-1855),東鄉人,太平天國天官正丞相。
覃貴福(約1839-1905),壯族,東鄉鎮那沙村人,太平天國十年(1860)庚申科天試武進士第一人。
劉達慶,東鄉鎮馬台村人,孫中山命為中央直轄三師師長,後升中央第七軍軍長。
周維宗(1863-1946),二塘鎮猛上村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考中舉人,致力於教育業,創辦仙城小學,他會同全縣士紳將仙城書院改為武宣縣高等小學,附簡易師範班。
劉炳宇(1869-1923),東鄉鎮下蓮塘村人,清光緒中葉考取武舉,潯州府為管帶。民國將領。
黃肇熙(1869-1942),二塘鎮樟村人,任廣西自治軍第四軍司令官,授陸軍少將。縣內士紳積極辦學者之一,分別在樟村創辦惠儒小學和惠儒中學。
陳天泰(1891-1925),東鄉鎮江村人,廣州護法政府第六軍任連長、支隊長,再升為第六軍前敵總指揮。
劉玉山(?-1950),東鄉鎮馬台村人,中山建國軍第七軍軍長,授中將銜。
胡周瑤(?-1938),抗日烈士,國民革命軍174師104團少尉。 [24] 
翁堯年,東鄉鎮馬台村人,第一個中共武宣支部負責人,武宣縣共產黨革命領導人之一。
潘業俊(?-1931年),東鄉鎮石崖村人,中共容縣縣委書記。
劉鐵民(1891-1947),東鄉鎮李樹崗村人,東鄉區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農民自衞軍隊長。
劉月高(1893-1928),東鄉鎮永安村人,東鄉區農民協會主席。
韋敬禮(1906-1988),壯族,通挽鎮伏柳村人,武宣革命主要領導人之一,武宣縣人民政府第一任縣長。
覃秉壽(1908-1952),壯族,通挽鎮安村人,中國共產黨員。1937年1月,覃秉壽任中共武宣支部書記。4月5日,改武宣支部為中共武宣縣工作委員會,覃秉壽任縣工委書記。
韋天強(1910-1948),壯族,東鄉鎮上平嶺村人。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革命領導人之一,先後任中共柳城縣黨支部書記、中共修仁縣支部書記、中共賀縣特支書記。
黃元波(1912-1984),壯族,桐嶺鎮漢村人。中國著名生物學專家。歷任陝西西北農學院教授、江蘇南通學院和河南省農學院教授。
江明彬(1916-1947),桐嶺鎮桐街人,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貴縣(今貴港市)和武宣縣地下黨的組織者和領導人之一,先後擔任中共貴縣中心縣委書記、中共武宣縣特別支部書記。
韋華琰(?-1947),壯族,通挽鎮汶村人,中共黨員,革命烈士。
張學餘(?-1983),三里鎮靈湖村人,採礦技術員,先進工作者。
廖烈(?-1988),桐嶺鎮祿禪村人,愛國人士,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屆至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自治區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廖冰兄(1915-2006),原名廖東生,桐嶺鎮灣龍村人,世界著名漫畫家。
武劍青,原名武志雲,1931年10月出生,三里鎮人。著名作家。
黃格勝,壯族,1950年9月出生,桐嶺鎮人,著名國畫家,廣西中國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廣西民族書畫院院長。
陳保善,壯族,1959年出生,通挽鎮祿歡村人,博士,博士生導師,廣西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分子生物學教授,世界六位著名真菌病毒學專家中的第五號人物。

武宣縣所獲榮譽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5]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運輸部、財政部確定為“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6]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7]  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33] 
2021年11月,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公示名單。 [35] 
2021年12月4日,擬入選2020年度廣西高質量發展進步縣名單。 [34] 
2021年12月,入選擬推薦命名第五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公示名單。 [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