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氏著存堂

鎖定
吳氏著存堂--河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稱賀隴老祠。位於河隴村老寨內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肇建於清嘉慶年間,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後埕為生化腦,後溝水環抱繞過面前,前掘“水門仔”風水池,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 整體建築為三進旁門磚瓦木結構“卧獅”造型,前中後脊俱飛火星檐,三山略去,設倒反照壁,內設正殿正,拜亭,灰崗岩石旗杆夾多座,雕欄畫棟氣象萬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藝隨處可見。吳氏著存堂不設旁龕,正龕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
中文名
吳氏著存堂
外文名
Zhucun Ancestral Hall of Wu's
地理位置
廣東汕頭潮陽銅盂河隴村老寨 [1] 
修建時間
嘉慶年間
祠堂主人
吳天元

吳氏著存堂景點簡介

吳氏著存堂--賀隴吳氏大宗祠著存堂,也稱老祠。位於廣東汕頭潮陽銅盂河隴村老寨內。建於清嘉慶年間,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後埕為生化腦,後溝水環抱繞過面前,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著存堂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破四舊”時期廢棄,2005年重修。一年一祭,祀日為每年農曆十月二十。
中文名:吳氏著存堂
外文名:Zhucun Ancestral Hall of Wu's
別名:河隴老祠,賀隴一世祖祠,河隴吳氏大宗祠

吳氏著存堂始建

吳氏著存堂--河隴吳氏著存堂大宗祠,也稱賀隴老祠。位於河隴村老寨內中街巷頭,坐東北向西南。肇建於清嘉慶年間,以上寨老爺宮來龍入首,跌宕起伏,盡尾而結,後埕為生化腦,後溝水環抱繞過面前,前掘“水門仔”風水池,溪邊溪水逆朝有情,誠為美地。 整體建築為三進旁門磚瓦木結構“卧獅”造型,前中後脊俱飛火星檐,三山略去,設倒反照壁,內設正殿正,拜亭,灰崗岩石旗杆夾多座,雕欄畫棟氣象萬千嵌瓷木雕石雕泥金等特色工藝隨處可見。著存堂不設旁龕,正龕供賀隴(河隴)吳氏一世天元公,二世玉昆公、玉崗公牌位
吳氏著存堂 吳氏著存堂

吳氏著存堂沿革

吳氏著存堂建祠緣由

吳氏著存堂為河隴村吳氏祖始天元公(約1500-1580)家廟。前因等級之限,漢族不得立祠,至明代嘉靖“始許民間聯宗立廟”,但不得稱“家廟”“家祠”,可以“祖祠”“宗祠”名之。自明萬曆始至清乾嘉300年間,河隴吳氏子孫已播衍15輩子孫,人口近2000。隨着勞力物質不斷髮展,亦為附風雅,族人乃倡議建祠以祭祖認宗,命名“吳氏祖祠”。
天元--吳氏著存堂始祖 天元--吳氏著存堂始祖

吳氏著存堂祖先由來

1、秦漢時期
勾踐滅吳後不久,越國又滅亡,繼續分析出百越諸族。在吳亡後,王室各貴族分支為適應生存,混於越人繼續遷徙,艱難生存。歷經歲月,吳人越人已難分清,延陵季子後裔也不能倖免。隱忍輾轉至漢代,始有季札後代一支蒼頭特立,活躍於嶺南,代表人物是吳霸。史料記載,吳霸,字子公,西漢末年陽山(今廣東陽山縣)人。吳霸先世是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人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清代《廣東通志》記述了吳霸的生平。吳霸年輕時非常強壯,就任地方軍官。他曾帶兵駐紮湞陽(今廣東省英德縣),並施行軍屯,招攬流民開墾荒地,後人為紀念他的開發之功,將他曾駐守的山命名為吳山。後來吳霸又升廣鬱(今廣東巴馬、凌雲縣一帶)都尉,負責監視夜郎國。他的族人希望藉助其勢力遷居廣鬱肥沃之地。被吳霸以擾民為由制止。吳霸此舉深為當地百姓敬佩。漢昭帝時吳霸又升任(片羊)(片可)太守,(片羊)(片可)郡大約在今貴州省西部,其子孫後代極其興盛,播遷嶺南。《廣東通志》説,吳霸後裔興旺,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大部分是吳霸的後代。
嶺南吳氏 嶺南吳氏
2、魏晉至唐初
魏晉後,該支吳氏又逐步沒落,不斷與百越當地僚諸族融會結合,不斷生存繁衍。嶺南地域遼闊,中央政府或象徵性設立郡縣州府,實際仍任命當地土司酋長管理,中央集權形同虛設。族羣各自為政,原住居民信仰不一,漢俚合會後,因地理位置,戰火少及,與中原政權無爭,惟同心戮力,抗擊天災,屬自然生態,自由發展,空間甚大,亦為唐末五代十國至宋代期間中原移民大潮創造條件。在習俗上,逐漸受影響,已初步具有俚、、苗、百越民族各種習俗的影子。
3、唐朝至明朝
潮陽自古“省尾國角”,朝廷時或鞭長莫及,賀隴一屯一里,府縣之志必少。西漢末年,吳亡後遷到越國的吳人又隨越人南遷的一支生活於嶺南。 嶺南吳氏至唐代,已分佈於廣東潮州嘉應南雄等地。唐大曆8年(773),嶺南道吳姓先民受召參加剿討循州刺史哥舒晃。後受募墾殖銅盂。幾經遷徙輾轉,至明萬曆年間,天元吳公始定居潮陽貴山都賀隴,為賀隴吳氏一世祖先,開枝散葉。至清嘉慶年間,子孫乃集資肇建賀隴吳氏著存堂,共祭祖先。
賀隴吳氏祖先甚遠,由嶺南一支可溯至延陵季子, 世尊泰伯。 家訓“延陵世澤,渤海宗風”誠是也。《廣東通志》:五嶺以南,特別是廣東一帶的吳氏,多為吳人在吳亡後,又隨越人南遷之後代,不虛也。
延陵季子 延陵季子

吳氏著存堂時勢訛誤

一、延陵季子後裔:季札後代在吳國滅亡後,隨越人播遷。至西漢末年,吳霸家族興起,佔據嶺南一帶,廣東大部分吳姓為其後代。經過歷代兵戈戰亂,饑荒災禍,已經慢慢沒落。為生存需要,與當地俚僚人融合,世代居住該地,為本地居民。魏晉至隋唐,發展緩慢。明清後,始迅猛發展。史載漢代末年揭陽人吳碭,舉孝廉,為安成長。然古揭陽地域寬廣,含漳浦,接龍川,吳碭後人及世系未可詳考,便是一例。亡吳王室遺民繼續生存,及至唐宋後,再與陸續由福建遷入之移民融合,歷經發展,共同成為本地區主人。但本地住民居多,外來遷入漢人仍為少數,這是不爭的事實。“六指番”為百越土著,仍欠商榷,晚近有遺傳生物學Y染色體《閩語支人羣Y-SNP質譜圖》,仍證實本地區外來漢人父系血統為少數。
二、歷史訛誤:潮汕吳氏由閩入潮一説甚盛,皆為好大喜功及攀附權貴之流為之。
福建人喜歡冒籍光州固始的現象,自晚唐起,宋代即已盛行。當時福建各地的大族修譜、志墓,紛紛偽託祖宗自光州固始來。當時莆田籍的著名史學家鄭樵、文學家方大琮就發現了這一敝俗,著文揭露了這種攀附偽託的惡習,並分析説: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在唐末入閩建立了閩國,“以桑梓故,獨優固始人,故閩人至今言氏族者皆雲固始”。説明這種敝俗的起因,在於羨慕帝王的榮耀,以及貪圖取得帝王故里人的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可惜的是,這種現象雖經有識者如鄭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擊,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連唐初就在閩南建立了赫赫功業的“開漳聖王”陳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將的後裔,也不能免俗,將祖籍改為固始。這些情況,在明嘉靖時編成的《龍溪縣誌》和《廣東通志》都還得到正確的反映,萬曆之後漳州一帶的私家譜牒和據譜牒而書的方誌才改竄陳元光及一大部分部屬的祖籍為光州固始。但因作偽者學識淺薄,在有關歷史人物、職官、地理、避諱等方面漏洞百出,時時露出作偽的馬腳,不能取信於人,吳氏著存堂天元公牌位就是例子。現存天元公牌位:考鎮守使天元吳公,妣宜人蘇氏。使人一目瞭然:此事為民初所設。蓋考諸明代,未見鎮守使職銜,妣蘇氏封宜人,正五品,亦未有類似職位匹配,且未嘗見府縣誌。民國帝制實行共和,鎮守使一詞始現,按封建制度論,恰好符合條件。亦印證了當時之人雖學識淺薄,仍擺脱不了作偽的陋習
泰伯 泰伯
至於原系土著蠻獠,後來漢化匯入福佬人中的那些家族,他們世居閩粵贛邊,而非南遷固始人後裔,更是不言而喻的。
三、自末賀隴建寨至清嘉慶500年間,鄉民無序發展,世系模糊。時因形勢需要,論爭無用,紳耆乃經協商,共推“著存堂”為賀隴吳氏“大宗祠”,世下各派後可據需另建私祠,以成一統。乃至後來有不通書法者因各私祠“吳”字寫法不同而臆測附會頗多,甚而炮製出“賀隴吳氏來自蘆溪吳駒之下”的“拉郎配”鬧劇。

吳氏著存堂系下代表

吳玉崗 吳玉崗
吳玉崗,吳氏著存堂二世。生年不詳,卒於1597年(丁酉)。明萬曆年間同知潮陽縣,從六品銜,葬本山公山東南麓,墓冢為文保單位。後人建有“玉崗祖祠”奉祀。
吳至鋭 吳至鋭
吳至鋭(1938-),吳氏著存堂十九世。洋美村人,大學文化,能詩文書寫。歷當教師,教研員,縣鎮領導。1985年當潮陽縣長,1986年任汕頭商校校長(處級)。1991年起任潮州市委副秘書長、統戰部部長、政協副主席。
吳鵠 吳鵠
吳鵠(1927-2009),吳氏著存堂廿一世。幼年家貧,曾宿三山國王廟。1941年參加游擊隊。歷任華陽山游擊隊、小北山武工隊、潮汕人民抗徵隊潮揭豐邊獨立大隊、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二支隊領導。所屬部隊參與抗擊由有“殺人魔王”稱號的國民革命軍暫五軍中將喻英奇。追趕由上將胡璉所部國民革命軍第12集團軍,使其退守金門。解放後歷任潮陽縣委常委。1958年組織萬人鋼鐵師赴梅縣鍊鋼,任師長政委。2009年(己丑)葬本山高低埠牛皮坦。其墓冢按明代禮儀,尊古法由名家營造,為三進階全建石建築。主碑仍依當地習俗鐫刻陰文“考太學生常財吳公,妣太孺人某氏墓”字樣,明代當地墓葬習俗得以體現,頗具特色。究其極,則“寸白”法、“生老”法及“丁蘭尺”之應用無不盡其極。因年代較為晚近,當地文保部門暫未入編“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著存堂字輩排行

天元公家乘 天元公家乘
著存堂吳氏字輩排行(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統......

吳氏著存堂藝文傳記

吳氏著存堂系下著作墨跡頗多,略舉幾例。《中國吳氏通書》,《當代吳氏宗賢大典》,《祭天元公文》,《天元公家乘》,《吳氏著存堂宗譜》等。楹聯:延陵世澤,三讓家聲。
《祭天元公文》原文如下:
惟年月日,某備薄酌時饈,奠於天元吳公牌前,曰:
嗚呼,天元公者,潮邑吳氏。大明萬曆,始居貴山。徙定賀隴,竟為鼻祖。業業兢兢,子孫蕃衍。螽斯繩繩,瓜瓞綿綿。五百年矣,儼然大族。顧左盼右,虎視羣鄰。
公其業績,不甚豐厚。忝列鎮守,妣授宜人五品職銜,未謂榮光。子有二人,玉崑玉崗。分為上下,各得其所。玉昆布衣,玉崗同知。營作經年,縱橫捭闔混沌之後,涇渭分明。亂姓一統藍圖已定。同心戮力,其境無窮。
嘉道之年,有張銑者。位居道台權柄在手。私心所念,欲彰其宗。賀隴張氏,遂得一席。豪論雄雄,巧舌如簧。陳氏諸姓,終於同化。或遷或改,各奔西東。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遺有名號,以供憑弔。斯是之後,秩序井然。弱者恆弱,強者恆強。逍遙扎掙,極極分化。每有論爭,為執牛耳守缺抱殘,錦上添花。或馳或張,克補前嫌。百餘年間,聒聒噪噪。念念叨叨,訛訛相傳。積薄成厚,作俑始成。
或曰:天元吳氏,忝為寨祖。所授職銜,共和之後。子其有二,昆崗既定。長乃布衣,幼俸皇廷禮制之儀,豈其悖耶?孔孟之道,豈可僭越?由此及彼,禍端非小。形同兒戲,難圓其説。墓冢堂號,神主牌位。佈列分明,昭然無遺。縱觀橫推,捉襟見肘。惶惶亂亂,此彼難顧。蹩腳作偽,湯湯無疑。是耶否耶,於口於心。
噫戲,誠如斯言,撲朔迷離。言者鑿鑿,聽者惘惘。論者據典,聽者寒蟬。孰是孰否,孰是孰非。公其唯斷,不吝託言
《祭天元公文》書法 《祭天元公文》書法
尚饗

吳氏著存堂破舊立新

河隴吳氏著存堂在“破四舊”時期廢棄,徵作生產隊庫房,“大放大鳴”年代,設施損壞殆盡。原懸正堂木刻“著存堂”匾額歷經幾次私藏,終未能存世。2005年重修,葫蘆用電腦版行書“著存堂”三字取代,匠人嫌其鄙陋,增刪其筆劃肥瘦,競矇混過關。如此敗筆,一斑管窺全豹,則知當時執事者之底藴矣。及後居然有人東施效顰厚顏無恥到此等地步,亦為時代印記。

吳氏著存堂重新修葺

吳氏著存堂宗譜 吳氏著存堂宗譜
至2005年(乙酉)各派系子孫捐資重修,勒石為記。設定一年一祭,祀日為每年農曆十月二十。閒時供人瞻觀,逢年過節則香火繚繞

吳氏著存堂人口派系

楹聯 楹聯
河隴吳氏著存堂天元公世下自公元1500年傳至2000年共500年間,已傳25代,分河隴、洋美2個自然村,人口1107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