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循州

鎖定
循州主要包括今天的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梅州市的大部分地區。惠州城、龍川縣佗城鎮曾先後作為其治所。
民國廿五年(1936年),設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今興寧、梅縣、龍川、大埔蕉嶺和平平遠連平、五華等9個縣;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
解放後(1950年),原惠州地區改稱惠陽地區;原循州地區行政駐所遷駐梅城,又以舊駐所(興寧)、新駐所(梅城)各取一字,改稱興梅專區,後演變成今天的梅州市。
中文名
循州
地    域
惠州河源汕尾梅州
治    所
惠州城,龍川佗城
地    位
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循州歷史沿革

三國吳甘露元年(265年)析荊州刺史部桂陽郡南部置始興郡,納入廣州刺史部管轄;即今韶關市、南雄市、始興縣、翁源縣、仁化縣、英德市、佛岡縣等地。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析南海郡東官郡,郡治在今深圳市南頭。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析東官郡東部置義安郡
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析東官郡置梁化郡
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合併始興郡、梁化郡、東官郡、義安郡置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東北),以境內有循江得名。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始興郡改設韶州、東官郡廢入番州、義安郡改設潮州,僅留原梁化郡地仍為循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龍川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龍川郡設為循州總管府,管轄韶州、潮州、循州等三個州,即唐初嶺南六管之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撤循州總管府,原循州總管府轄下的潮州、韶州、循州均歸廣州總管府。
五代南漢乾享元年(917年),改名禎州,仍治歸善縣,轄循州之海豐縣,河源縣、博羅縣、歸善縣。循州移治雷鄉縣(今廣東龍川縣佗城)。循州轄境縮小,領雷鄉,興寧,長樂三縣。
至元十三年循州升為路,二十三年復降為州。
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惠潮嘉道改置為潮循道,治潮安縣。民國廿五年(1936年),設廣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轄今興寧、梅縣、龍川、大埔、蕉嶺、和平、平遠、連平、五華等9個縣;因行政駐所興寧縣為原循州舊地,故而通稱循州地區。另外,以惠州為行政中心,設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新豐(今屬韶關市)、龍門、東莞、寶安(今深圳市)、海豐、陸豐、紫金、河源、博羅、惠陽等10縣。
解放後(1950年),原惠州地區改稱惠陽地區;原循州地區行政駐所遷駐梅州,又以舊駐所(興寧)、新駐所(梅城)各取一字,改稱興梅地區。以後惠陽地區主要為惠州市所繼承,興梅地區演變成今天的梅州市(含豐順;不含河源、龍川、連平、和平)。

循州史料記載

循州,海豐。上。開元户九千五百二十五。鄉,元和户二千八十九。鄉十五。
三秦南海郡地,漢平南越,復置南海郡,今州即漢南海郡之博羅縣也。梁置梁化郡,隋開皇十年於此置循州,取循江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龍川郡,武德五年復改為循州。
州境:東西九百入十三里。南北七十二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取廣、郴路四千六百一十里。西北至東都取廣、郴路四千四百五十里。北至虔州一千五百里。東北至韶州一千二百里。西至廣州水路沿溯相兼四百里,陸路三百五十里。南至海一百一十里。
貢、賦:開元貢:蚺蛇膽,甲香,藤器,鮫魚皮。元和貢:羅浮柑子,蚺蛇膽,藤箱,大甲香,小甲香,水馬,大魚睛。
管縣六,歸善,博羅,興寧,海豐,河源,雷鄉。
歸善縣,中下。郭下。本漢博羅縣地也,宋於此置歸善縣,屬鄣郡。梁屬梁化郡,隋開皇十年廢梁化郡,以縣屬循州。
長山,在縣東南一百里。
寅山,在縣東北十五里。多出茯苓。
南海,在縣南一百一十里。
河源水,北去縣四十步。
歸善故城,在縣東北七十里。
梁化故城,在縣東南八十里。
博羅縣,中下。東南至州三十里。本漢舊縣,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二漢立名不一,自吳以後,復為博羅。
羅浮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而至,與羅山並體。故曰羅浮。高三百六十丈,週迴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峯,四百三十有二焉,事具袁彥伯記。
浮水,出羅浮山。
河源水,東自歸善縣界流入,南去縣一百步。
興寧縣,中下,西南至州七百里。本漢龍川縣之地也,晉於今縣西三里置興寧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
六石山,在縣西南三里。
循江,西自河源縣界流入,西去縣五十里。
興寧江,南去縣一百八十里。
海豐縣,中下。西北至州五百里。本漢龍川縣地,東晉於此置海豐縣,屬東莞郡,隋開皇十年廢郡,以縣屬循州。
南海,在縣南二十五里。
龍山,在縣北五十里。
河源縣,中下。西南至州二百三十里。本漢龍川縣之地,齊於此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
龍穴山,今名龍川山,在縣東北三百四十里。
循江,經縣東,南去縣二百步。
龍川故城,在縣東北,水路一百七十五里。秦龍川縣也。秦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也。
雷鄉縣,中下。西南至州六百里。天授二年,廣東都督陳崇業奏置。南臨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