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取燕雲十六州

鎖定
遼朝取燕雲十六州,發生在後晉天福三年(938年),遼太宗十二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之地獻出來,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無燕雲十六州,導致中原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鐵蹄之下(因中原士兵善守城,而北方少數民族士兵善平原野戰)。
中文名
取燕雲十六州
外文名
Take Sixteen Prefectures
結    果
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
發生時間
938年

取燕雲十六州後晉時期

取燕雲十六州後晉新立

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後晉也因為契丹國的威脅而屢屢不安。當時後晉新立,財政匱乏,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願服從。為解決財政危機,後晉高祖採納桑維翰的建議,採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並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雖然契丹國得以安撫,但原燕雲十六州的官員如吳巒、郭崇威恥臣於契丹,不願投降。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國以奪位,此時有賴杜重威、李守貞等人平定。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範廷光反於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並且殺後晉高祖之子石重信石重乂。最後在範張聯軍逼近開封時,有賴侯益杜重威率軍擊潰而平定。楊光遠自恃重兵而干預朝政,後晉高祖常屈從之,後來勾結契丹國叛變而被李守貞打敗而死。

取燕雲十六州宗城之戰

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後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並討伐契丹國。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後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並將其頭送與契丹國。同年位於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為不願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國派使問罪。後晉高祖最後在這些內憂外患之中憂憤去世,其大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就以其侄子石重貴繼位於鄴都(今河北大名),即後晉出帝 [1] 

取燕雲十六州後晉滅亡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晉高祖石敬瑭
由於後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後晉出帝聽從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 [2]  。此舉引來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於944年率大軍南征。當時河北大旱,蝗蟲侵襲,契丹軍攻掠貝州(今河北清河)等地而還。隔年後晉出帝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最後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然而,後晉出帝於白溝之戰後日 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絡公行,朝政敗壞。946年後晉出帝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機率聯軍直逼開封,後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後後晉出帝開城投降,後晉亡,史稱契丹滅後晉之戰。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即遼太宗,正式建立遼朝 [3]  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原地區很有信心,然而契丹軍人“打草谷”與掠人為奴的掠奪政策使得中原百姓羣聚反抗。其中河東軍劉知遠聽從張彥威的建議,以中原無主為由於太原稱帝,建國後漢,即後漢高祖。遼太宗壓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氣炎熱為由率軍北返 [4]  。他命蕭翰留守開封,杜重威留守鄴都。最後於殺胡林(今河北欒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繼位,即遼世宗

取燕雲十六州後漢時期

取燕雲十六州後漢新立

後漢高祖在遼軍北返後開始收復中原。蕭翰得知消息後,劫持後唐宗室李從益擁立為帝於開封,而後北返。後漢高祖聞之派使殺李從益以定都開封,並派高行周慕容彥超魏州之戰中成功降服杜重威,諸鎮相繼歸附。948年後漢高祖去世,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並以楊邠郭威史弘肇王章為輔國大臣。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有賴郭威平定。

取燕雲十六州後漢滅亡

後漢隱帝年長後猜忌輔國大臣,與郭允明協議後於950年以遼軍寇河北為由派郭威鎮守鄴都,隨後大殺楊、史與王等大臣,又殺郭威一家,並召泰寧軍慕容彥超等急速入京。郭威聽從魏仁浦建議起兵南下,並派養子柴榮鎮守鄴都。隔年擊潰慕容彥超,攻入開封,後漢隱帝最後為郭允明等所殺。郭威本有意立劉崇子徐州軍劉贇為帝,先以李太后臨朝。當時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 [6]  )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後周太祖,後漢亡 [5] 
參考資料
  • 1.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與十國(上)〉,第124頁-第125頁。
  • 2.    《舊五代史‧晉書十四‧列傳三‧景延廣》:“朝廷遣使告哀契丹,無表致書,去臣稱孫。契丹怒,遣使來讓,延廣乃奏令契丹回國使喬榮《契丹國志》:先是,河陽牙將喬榮從趙延壽入遼,遼帝以為回國使,置邸大梁。至是,景延廣説帝囚榮於獄,凡遼國販易在晉境者,皆殺之,奪其貨。大臣皆言遼國不可負,乃釋榮,慰賜而遣之。告契丹曰:‘先帝則北朝所立,今上則中國自策,為鄰為孫則可,無臣之理。’且言:‘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若要戰則早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當成後悔矣。’由是與契丹立敵,干戈日尋。”
  • 3.    《遼史‧卷四‧太宗本紀下》記載:大同元年“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大赦,改元大同。升鎮州為中京。”
  • 4.    《遼史·太宗紀下》:“非汴州炎熱,水土難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
  • 5.    傅樂成(1993年):《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五章〈五代與十國(下)〉,第127頁-第128頁。
  • 6.    歷史沿革  .濮陽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