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行周

鎖定
高行周(885年~952年),字尚質,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五代時期名將,順州刺史高思繼之子。 [56] 
高行周少時效力燕王劉仁恭,後歸附晉國李克用,在後唐滅梁戰役中屢立戰功,遷端州刺史。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前後鎮守復州、潁州、延州、潞州、洛陽、鄴都、宋州、澶州、鄆州等地,參與討平定州王都、魏州範延光、襄州安從進、鄴都杜重威等藩鎮叛亂,抵禦契丹南侵,封爵齊王。
後周廣順二年(952年),高行周病逝,享年六十八歲,追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諡號武懿。 [57-58] 
尚質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媯州懷戎軍 [1] 
出生日期
885年
逝世日期
952年9月10日 [2] 
本    名
高行周
官    職
太師、天平節度使
爵    位
齊王、秦王(贈)
諡    號
武懿

高行周人物生平

高行周家世背景

高行周出身軍伍世家,祖上世代戍守媯州懷戎軍。高行周的父親高思繼,兄弟三人俱有武幹,以雄豪聞名燕地。唐末軍閥混戰,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攻佔幽州(治今北京市)。他撤軍離去時,表舉劉仁恭為幽州節度使,並留下一千士卒戍守幽州。高思繼兄弟三人都被授為都將,一同統領幽州軍隊。高氏在燕地素有威望,部曲多為山北豪傑,深受劉仁恭忌憚。 [3] 
乾寧二年(895年),高思繼兄弟因依法糾治戍守幽州的河東軍,激怒了李克用,俱被李克用處死。劉仁恭為收取燕地人心,將高家子侄編入軍中,以高思繼之侄高行珪為牙將。高行周當時年僅十餘歲,也被授以軍職,隨侍於劉仁恭左右。 [4] 

高行周棄燕歸晉

天祐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温篡唐稱帝,建立後梁。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仍沿用唐朝年號,以復興唐朝的名義與後梁相對抗,史稱梁晉爭霸。同年,劉守光發動兵變,囚禁父親劉仁恭,自立為幽州節度使。此時,高行珪、高行周兄弟一直在幽州軍效力,前後已有十餘年。
乾化元年(911年),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建立桀燕。晉王李存勖便以劉守光“僣逆不道”為由,命大將周德威攻打幽州。 [5] 
乾化三年(913年),劉守光任命高行珪為武州刺史,欲以犄角之勢牽制晉軍。高行珪卻在武州(治今河北省宣化縣)投降晉軍。燕將元行欽正在山北一帶募兵,聞聽高行珪降晉,便率部攻打高行珪。高行珪遣高行周趕赴晉軍大營,向周德威求援。李嗣源率軍馳援武州,在廣邊軍(治今河北省赤城縣南)大敗元行欽,最終將其收降。 [6]  從此,高行周便留在晉軍,被調撥到李嗣源麾下,與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一同統領牙兵。 [7] 

高行周從滅後梁

貞明元年(915年),李存勖兼併整個河北,又南下攻打後梁,與梁將劉鄩對峙於莘縣。當時,元行欽在一次戰鬥中被梁軍圍困,力戰不能突圍。高行周率麾下精騎橫衝梁陣,擊退梁軍,救出元行欽。 [8]  李存勖欲向李嗣源索要高行周,但又擔心李嗣源不悦,便讓人暗中以利祿引誘高行周,結果被高行周拒絕。 [9] 
貞明五年(919年),梁、晉兩軍對陣於黃河沿岸。梁軍欲佔據晉軍上游的楊村寨,被李嗣源偵知。李嗣源率部埋伏在斗門,打算伏擊梁軍,結果因眾寡不敵,反被梁軍圍困。當時形勢危急,李嗣源岌岌可危。高行周聞訊,率騎兵馳援,橫擊梁軍,最終將李嗣源救出。 [10] 
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不久,李嗣源率軍奇襲鄆州(治今山東東平),以高行周為前鋒。時逢陰雨連綿,士卒皆無戰意。高行周激勵士氣道:“這是天助我軍!此戰必能出其不意。”他率前鋒軍冒着大雨,連夜渡過黃河,一舉攻克鄆州。是年十月,高行周又隨李嗣源襲破汴州,滅亡後梁,積功升任檢校太保,遙領端州刺史 [11] 

高行周歷鎮諸州

同光四年(926年),高行周出鎮絳州(治今山西新絳)。是年四月,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遇害。李嗣源稱帝,史稱後唐明宗。高行周是李嗣源舊將,深受寵信。 [12]  後來,高行周改任復州刺史。 [13] 
天成三年(928年),義武節度使王都在定州叛亂。高行周時任禁軍右龍武統軍 [13]  ,隨歸德節度使王晏球征討定州。 [14]  當時,契丹將領託諾率一千騎兵馳援王都,逼得王晏球退保曲陽。託諾、王都尾隨追擊,與唐軍戰於嘉山(在今河北曲陽西)。高行周以龍武右軍攻敵右側,與王晏球、符彥卿三路並進,大敗契丹、義武聯軍,追奔至定州。 [15] 
天成四年(929年),唐軍攻入定州,擒獲託諾。王都自焚而死。高行周因作戰有功,升任潁州團練使 [16] 
長興元年(930年),李嗣源任命高行周為安北都護、振武節度使。但振武軍(治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早在後梁時期便已陷於契丹,高行周只是遙領而已。 [17-18] 
應順元年(934年),高行周又調任彰武節度使,鎮延州(治今陝西延安)。 [19]  是年四月,李從珂稱帝,史稱後唐末帝。高行周又改任昭義節度使,鎮潞州(治今山西長治)。 [20] 

高行周改仕後晉

清泰三年(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並向契丹請援。李從珂命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率大軍征討太原,以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兼排陣使 [21]  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親率五萬騎兵,南下援救石敬瑭。高行周與符彥卿率騎兵迎擊,卻被契丹軍擊敗,只得隨張敬達退守晉安寨(在今山西太原南)。 [22]  是年十一月,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扶植下,於太原稱帝,建立後晉,史稱後晉高祖。不久,副招討使楊光遠殺死張敬達,率唐軍投降石敬瑭。石敬瑭隨即引兵南下,攻入東都洛陽。李從珂自焚而死。 [23]  後唐至此滅亡,被後晉取代。高行周又仕於後晉,獲授同平章事,以使相的身份歸藩潞州。 [24] 
天福二年(937年)六月,天雄節度使範延光在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叛亂。高行周被授為魏府西面都部署,隨楊光遠征討魏州。不久,高行周又改任河南尹、東都留守,仍充任魏府西面行營諸軍都部署。 [25] 
天福三年(939年),石敬瑭遷都東京汴梁,改洛陽為西京,仍以高行周為西京留守 [26]  。是年十一月,石敬瑭又將魏州廣晉府升為陪都,置鄴都留守司。高行周又改任廣晉尹、鄴都留守。 [27] 
天福六年(941年),高行周再次擔任河南尹、西都留守。是年十一月,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在襄州(治今湖北襄陽)叛亂,引兵北犯。高行周被任命為南面行營都部署,負責平叛事宜。晉軍在唐州(治今河南唐河)大敗叛軍,繳獲安從進的節度使印信。安從進退保襄州。不久,高行周率大軍抵達襄州城下。他圍困襄州八個月,前後招降叛軍近兩千人。 [28] 
天福七年(942年),石敬瑭病逝。其侄石重貴即位,史稱後晉出帝。當時,高行周身在襄州前線,因新帝加恩,所領使相銜升為侍中。是年七月,高行周攻破襄州,安從進自焚而死。他獻俘京師,因功加授檢校太師,改任歸德節度使,鎮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29] 

高行周抵禦契丹

天福八年(943年)十二月,契丹大舉南侵。石重貴詔命諸鎮藩帥回京,準備迎戰契丹。高行周自宋州入朝。 [30] 
開運元年(944年),石重貴先以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率符彥卿、皇甫遇王周潘環等將領北上,隨後御駕親征,坐鎮澶州(治今河南清豐西南)督戰。 [31]  高行周迎戰契丹軍,被困於戚城(在今河南濮陽北),派人向侍衞親軍都指揮使(禁軍統帥)景延廣求援。景延廣卻採取觀望態度,不肯出兵援救。高行周與兒子高懷德拼死力戰,又得符彥卿率部馳援,最終得以脱困。 [32]  是年三月,契丹軍與晉軍決戰於澶州城下,因戰事不利,撤軍北歸。石重貴遂班師回京,命高行周、王周留鎮澶州。不久,景延廣被外放為西京留守。高行周又接任侍衞親軍都指揮使,成為後晉朝的禁軍統帥。 [33] 
開運二年(945年),高行周改授天平節度使,仍領侍衞親軍都指揮使。他留於京師,並未赴鎮鄆州。 [34]  當時,侍衞親軍都虞候李彥韜倚恃皇帝寵信,在侍衞司內大權獨攬,架空高行周。高行周門庭冷落,但卻淡然處之,有朋友來往,也只是滿杯暢飲而已。後來,高行周被外放為歸德節度使,出鎮宋州。 [35] 
開運三年(946年),石重貴遣大軍北伐,兵敗瀛州(治今河北河間)。耶律德光趁機再次南侵。石重貴忙以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讓他與符彥卿一同駐守澶州,防止契丹鐵騎南衝。但因兵力有限,無濟於事。是年十二月,契丹軍長驅南下,攻破汴梁。石重貴投降,後晉滅亡。 [36]  耶律德光將高行周自澶州召回汴梁,但隨後便因中原義軍紛起,命其歸鎮宋州。 [37] 

高行周累朝榮寵

天福十二年(947年)二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史稱後漢高祖。不久,耶律德光被迫撤軍北歸,在途中病逝。是年五月,劉知遠率軍南下,奪取汴梁。高行周又歸附後漢,改任天平節度使,加授太傅、兼中書令。當時,杜重威在鄴都叛亂。高行周又被拜為招討使,征討杜重威。他平定鄴都之亂,改授太尉、鄴都留守,封臨清王。 [38]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病逝,其子劉承祐即位,史稱後漢隱帝。高行周進封鄴王,次年又加授太師 [39-40] 
乾祐三年(950年)三月,高行周入朝慶賀嘉慶節(皇帝生日),又被改任為天平節度使,改封齊王。 [40-41]  是年十一月,劉承祐欲誅殺鄴都留守樞密使郭威,結果激反了郭威。郭威起兵南下,攻至汴梁。劉承祐死於亂軍之中。當時,劉承祐曾急調高行周以及青州符彥卿、永興郭從義、兗州慕容彥超、同州薛懷讓、鄭州吳虔裕、陳州李谷等七鎮藩帥領兵入京。但除慕容彥超與吳虔裕外,高行周等人均按兵未動。 [42]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以後周取代後漢,史稱後周太祖。高行周加拜“守尚書令”,所食封邑增至一萬七千户。郭威尊重高行周是“耆年宿將”,對他倍加崇禮,每賜詔書從不直呼其名,只以其王位(齊王)相稱。 [43]  當時,慕容彥超密謀叛亂,用計離間高行周和朝廷的關係。他偽造高行周的書信,送呈朝廷,稱高行周不滿後周統治,相約一同謀反。郭威卻對高行周深信不疑,還把書信交給高行周,以示對他的信任。 [44] 

高行周病死鄆州

廣順二年(952年),郭威親征兗州,平定慕容彥超。高行周在鄆州奉迎御駕,接待極為殷勤。是年八月 [2]  ,高行周病逝於鄆州,終年六十八歲,追贈尚書令、秦王,諡號武懿。 [45] 

高行周主要成就

高行周後梁時期

高行周在後梁年間,效力於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的幽州鎮(燕國),後歸附李存勖的河東鎮(晉國),隸屬於李嗣源部,統領其麾下牙兵。 [4]  [6]  [7]  他在梁晉爭霸戰爭中,數次率軍衝陣,大破梁軍,救出被梁軍重兵圍困的元行欽、李嗣源。 [8]  [10] 

高行周後唐時期

同光元年(923年),高行周參加後唐滅後梁之戰,隨李嗣源襲破鄆州、汴州,滅亡後梁。 [11]  天成三年(928年),高行周率部參加定州之戰,在嘉山一帶大敗契丹、義武聯軍,最終於次年攻破定州,擒獲契丹將領託諾,逼得義武節度使王都自焚而死,討平定州叛亂。 [14]  [15]  [16] 

高行周後晉時期

天福二年(937年),高行周隨楊光遠攻打魏州,征討天雄節度使範延光。 [25]  天福六年(941年),高行周又征討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叛亂,在唐州大敗叛軍,最終於次年攻破襄州,逼得安從進自焚而死。 [28]  [29]  開運元年(944年),高行周率符彥卿、皇甫遇等將領北上抵禦契丹,在澶州城下大敗契丹軍,迫使契丹撤軍北歸。 [31]  [33] 
後漢時期
天福十二年(947年),高行周又征討鄴都,平定鄴都留守杜重威叛亂。 [38] 

高行周人物評價

趙德鈞:①“行周心甚謹厚,必享貴位。” [46]  ②“此子貌厚而小心,佗日必大貴。” [47] 
薛居正:“近代領戎藩,列王爵,祿厚而君子不議,望重而人主不疑,能自晦於飲酌之間,保功名於始終之際,如行周之比者,幾何人哉!奕世藩翰,固亦宜然。” [46] 

高行周親屬成員

父親:高思繼,在幽州鎮擔任中軍都將,領順州刺史。 [3] 
兒子:高懷德,北宋開國功臣,娶宋太祖之妹燕國長公主,官至太師、武勝軍節度使,封冀國公。 [48] 
女兒:高氏,嫁杜重威之子。 [49] 

高行周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三·周書列傳三》 [46] 
新五代史·卷四十八·雜傳第三十六》 [47] 

高行周文學形象

明代小説《殘唐五代史演義》中,高行周是鄆州東平人,因父親高思繼被王彥章挑死,十三歲便到雞寶山投奔唐軍,被委任為先鋒。他搦戰梁軍,連殺尚讓、齊克讓、景祥三將,大戰王彥章,用虎掌金錘打得王彥章抱鞍吐血而走。王彥章敗走狗家疃,在五方五帝陣被逼得自刎而死。 [50]  後來,高行周擔任行兵總管,率軍抵禦石敬瑭,與劉知遠大戰一百餘合,被其用拖刀計斬殺。 [51] 
清代小説《飛龍全傳》中,高行周是後漢潼關元帥,綽號高鷂子,所使高家槍法,天下無敵,而且精通馬前課,能占斷吉凶,素受禪州郭威(郭雀兒)的忌憚。 [52]  他奉詔征討禪州,在滑州大敗郭威,因夜觀天象,見郭威承襲天下乃是天意,自己又患病在身,遂撤兵回鎮潼關。 [53]  郭威滅漢稱帝,因高行周拒不稱臣,遣趙匡胤征討潼關。 [54]  高行周病體難支,將妻小遣歸故鄉,在府內自刎身亡,臨終修書給趙匡胤,託以後事。郭威驗看高行周首級,受驚致病而死。 [55]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高行周,字尚質,幽州人也。生於媯州懷戎軍之雕窠裏。
  • 2.    《舊五代史·周太祖紀》:廣順二年八月壬寅,鄆州節度使高行周薨。
  • 3.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曾祖順厲,世戍懷戎。父思繼,昆仲三人,俱雄豪有武幹,聲馳朔塞。唐武皇之平幽州也,表劉仁恭為帥,仍留兵以戍之。以思繼兄為先鋒都將、媯州刺史,思繼為中軍都將、順州刺史,思繼弟為後軍都將,昆仲分掌燕兵。部下士伍,皆山北之豪也,仁恭深憚之。武皇將歸,私謂仁恭曰:“高先鋒兄弟,勢傾州府,為燕患者,必此族也,宜善籌之。”
  • 4.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久之,太原戍軍恣橫,思繼兄弟制之以法,所殺者多。太祖怒,詬讓仁恭,乃訴以高氏兄弟,遂並遇害。仁恭因以先鋒子行珪為牙將,諸子並列帳下,厚撫之以慰其心。時行周十餘歲,亦補職,在仁恭左右。
  • 5.    《舊五代史·高行珪傳》:燕帥劉守光僣逆不道,莊宗令周德威徵之。守光大懼,以行珪為武州刺史,令張犄角之勢。
  • 6.    《舊五代史·高行珪傳》:時明宗將兵助德威平燕,俄聞行珪至,率騎以御之。明宗諭以逆順之理,行珪乃降。守光將元行欽在山北,聞行珪有變,即率部下軍眾以攻行珪。行珪遣弟行周告急於周德威,德威命明宗、李嗣本、安金全將兵援之。明宗破行欽於廣邊軍,行欽亦降。
  • 7.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及莊宗收燕,以行周隸明宗帳下,常與唐末帝分率牙兵。
  • 8.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梁將劉鄩之據莘也,與太原軍對壘,旦夕轉鬥。嘗一日,兩軍成列,元行欽為敵軍追躡,劍中其面,血戰未解。行周以麾下精騎突陣解之,行欽獲免。
  • 9.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莊宗方寵行欽,召行周撫諭賞勞,而欲置之帳下,又念於明宗帳下已奪行欽,更取行周,恐傷其意,密令人以利祿誘之。行周辭曰:“總管用人,亦為國家,事總管猶事王也。餘家昆仲,脱難再生,承總管之厚恩,忍背之乎!”
  • 10.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及兩軍屯於河上,覘知梁軍自汴入楊村寨,明宗晨至斗門,設伏將邀之,眾寡不敵,反為所乘。時矛槊叢萃,勢甚危蹙。行周聞之,出騎橫擊梁軍,遂得解去。
  • 11.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明宗之襲鄆州也,行周為前鋒。會夜分澍雨,人無進志,行周曰:“此天贊也,彼必無備。”是夜,涉河入東城,比曙平之。莊宗平河南,累加檢校太保,領端州刺史。
  • 12.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同光末,出守絳州。明宗即位,特深委遇。
  • 13.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天成二年五月癸亥,以右龍武統軍崔公實為左龍武統軍,以前復州刺史高行周為右龍武統軍。
  • 14.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天成中,從王晏球圍定州。
  • 15.    《舊五代史·王晏球傳》:契丹遣託諾率騎千餘來援都,突入定州,晏球引軍保曲陽。王都、託諾出軍拒戰,晏球督厲軍士,令短兵擊賊。符彥卿以龍武左軍攻軍其左,高行周以龍武右軍攻其右,奮劍揮楇,應手首落,賊軍大敗於嘉山之下,追襲至於城門。
  • 16.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敗王都,擒託諾,皆有功。賊平,遷潁州團練使。
  • 17.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長興初,以北邊陷契丹,用為振武節度使。
  • 18.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長興元年十一月庚午,以潁州團練使高行周為安北都護,充振武節度使。
  • 19.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應順元年閏正月戊午,以前振武軍節度使、安北都護高行周為彰武節度使。
  • 20.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清泰初,改潞州節度使。
  • 21.    《舊五代史·唐末帝紀》:清泰三年五月戊戌,昭義奏,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叛。乙卯。以晉州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尋改為招討使;……以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太原四面招撫兼排陣使。
  • 22.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契丹主入援太原也,行周、彥卿引騎拒之,尋為契丹所敗,遂與敬達保晉安寨,累月救軍不至。
  • 23.    《舊五代史·晉高祖紀》:天福元年十一月,契丹主會帝於營中,……命築壇於晉陽城南,冊帝為大晉皇帝。……閏十一月甲子,晉安寨副招討使楊光遠等殺上將張敬達,以諸軍來降。……辛巳,唐末帝聚其族,與親將宋審虔等登元武樓,縱火自焚而死。至晚,車駕入洛。
  • 24.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晉祖入洛,令行周還藩,加同平章事。
  • 25.    《舊五代史·晉高祖傳》:天福二年六月丁未,詔侍衞使楊光遠充魏府四面都部署;昭義節度使高行周充魏府西面都部署。……七月甲寅,削奪範延光在身官爵。以昭義節度使高行周為河南尹、東都留守,充西面行營諸軍都部署。
  • 26.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晉祖都汴,以行周為西京留守。
  • 27.    《舊五代史·晉高祖傳》:天福三年十月庚辰,御札曰:“……今汴州水陸要衝,……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為東京,置開封府。……其洛京改為西京。”……十一月辛亥,升廣晉府為鄴都,置留守。以西京留守高行周為廣晉尹、鄴都留守。
  • 28.    《舊五代史·晉高祖傳》:天福六年秋七月癸亥,以前鄴都留守、廣晉尹高行周為河南尹、西都留守。……十一月丁丑,襄州安從進舉兵叛,以西京留守高行周為南面行營都部署,率兵討之。……十二月丙戌朔,南面軍前奏,十一月二十七日,武德使焦繼勳、先鋒都指揮使郭金海等於唐州南遇安從進賊軍一萬餘人,大破之,生擒衙內都指揮使安宏義,獲山南東道之印,安從進單騎奔逸。……丁未,南面行營都部署高行周奏,今月十三日,部領大軍至襄州城下,相次降賊軍二千人。
  • 29.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天福七年六月十三日乙丑,高祖崩,承遺制命柩前即皇帝位。……秋庚子,帝御正殿,宣制:“……中外臣僚將校,並與加恩。”乙巳,徐州節度使李從温、宋州節度使安彥威並加兼中書令,西都留守、充襄州行營都部署高行周加兼侍中。……八月甲子,襄州行營都部署高行周奏,收復襄州,安從進自焚而死,生擒男宏贊斬之。……九月癸未,帝御乾明門,觀襄州行營都部署高行周、都監張從恩等獻俘馘。丁亥,以襄州行營都部署、西京留守高行周為宋州節度使,加檢校太師。
  • 30.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天福八年十二月癸丑,詔河陽節度使符彥卿、宋州節度使高行周、貝州節度使王令温、同州節度使李承福、陳州梁漢璋、亳州李萼、懷州薛懷讓並赴闕,分命使臣諸州郡巡檢,以契丹入寇故也。
  • 31.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開運元年春正月庚辰,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以河陽節度使符彥卿為馬軍左廂排陣使,以右神武統軍皇甫遇為馬軍右廂排陣使,以陝州節度使王周為步軍左廂排陣使,以左羽林統軍潘環為步軍右廂排陣使。壬午,詔取此月十三日車駕北征。乙酉,車駕發東京。戊子,車駕至澶州。
  • 32.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二月丙午,先鋒指揮使石公霸與契丹遇於戚城之北,為契丹所圍。高行周、符彥卿方息於林下,聞賊至駭愕,督軍而進。契丹眾甚盛,被圍數重,遣人馳告景延廣,請益師。延廣遲留,候帝進止。行周等大噪,瞋目奮擊賊眾,傷死者甚多,帝自御親兵救之方解。(《宋史·符彥卿傳》:契丹騎兵數萬,圍高行周於鐵丘,諸將莫敢當其鋒,彥卿獨引數百騎擊之,遼人遁去,行周得免。《高懷德傳》:至戚城,被圍數重,援兵不至,危甚,懷德左右射,縱橫馳突,眾皆披靡,挾父而出。)
  • 33.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三月癸酉朔,契丹主領兵十餘萬來戰。……戰場之地,人馬死者無算,斷箭殘鏃,橫厚數寸。遇夜,賊擊鉦抽軍而退,夜行三十里而舍焉。……夏四月己酉,詔取今月八日車駕還京,令高行周、王周留鎮澶淵,近地兵馬委便宜制置。辛酉,以鄆州節度使、侍衞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為西京留守;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侍衞親軍都指揮使。
  • 34.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開運二年夏四月庚寅,宋州節度使加侍衞親軍馬步都指揮使高行周移鎮鄆州,侍衞如故。
  • 35.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時李彥韜為侍衞都虞候,可否在己。行周雖典禁兵,心遊事外,退朝歸第,門宇翛然,賓友過從,但引滿而已。尋改歸德軍節度使,以李守貞代掌兵柄,許行周歸藩。
  • 36.    《舊五代史·晉少帝紀》:開運三年十一月,北面行營招討使杜威率諸將領大軍自鄴北征,師次瀛州城下,貝州節度使梁漢璋戰死。杜威等以漢璋之敗,遂收軍而退。行次武強,聞契丹入寇。十二月己未,庚申,詔徐州符彥卿屯澶州。壬戌,又遣高行周屯澶州,景延廣守河陽。丙寅,詔宋州高行周充北面行營都部署,符彥卿充副,邢州方太充都虞候,領後軍駐於河上,以備敵騎之奔衝也。壬申,相州節度使張彥澤受契丹命,率先鋒二千人,自封丘門斬關而入。癸酉,帝奉表於契丹主曰:“……臣與太后並妻馮氏及舉家戚屬,見於郊野面縛俟罪次。”
  • 37.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契丹入汴,召赴京師,會草寇攻宋州急,遣行周歸鎮。
  • 38.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漢高祖入汴,加守太傅、兼中書令,代李守貞為天平節度使。杜重威據鄴叛,漢祖以行周為招討使,總兵討之。鄴平,授鄴都留守,加守太尉,進爵臨清王。
  • 39.    《舊五代史·漢隱帝紀》:乾祐元年正月二十七日,高祖崩,秘不發喪。二月辛巳,降大行皇帝遺制,雲:“周王承祐,可於柩前即皇帝位。服紀日月,一依舊制。”三月甲寅,帝始御廣政殿,羣臣起居。丙辰,鄴都留守、太尉、中書令、臨清王高行周進封鄴王。……乾祐二年九月乙卯,鄴都高行周加守太師。
  • 40.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乾祐中,入覲,加守太師,進封鄴王,復授天平節鉞,改封齊王。
  • 41.    《舊五代史·漢隱帝紀》:乾祐三年三月是月,鄴都留守高行周、兗州符彥卿、鄆州慕容彥超、西京留守白文珂、鎮州武行德、安州楊信、潞州常思、府州折從阮皆自鎮來朝,嘉慶節故也。壬戌,鄴都高行周移鎮鄆州,兗州符彥卿移鎮青州,並加邑封。
  • 42.    《舊五代史·漢隱帝紀》:十一月丙子,帝遣腹心齎密詔往鄴都,令鄴都屯駐護聖左廂都指揮使郭崇、奉國左廂都指揮使曹英害樞密使郭威及宣徽使王峻。急詔鄆州高行周、青州符彥卿、永興郭從義、兗州慕容彥超、同州薛懷讓、鄭州吳虔裕、陳州李谷等赴闕。丁丑,郭威以眾南行。戊寅,鄴兵至澶州。庚辰,至滑州,節度使宋延渥開門迎降。是日,詔前開封尹侯益、前鄜州節度使張彥超、權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閻晉卿、鄭州防禦使吳虔裕等,率禁軍赴澶州守捉。……壬午,鄴軍至封丘。慕容彥超自鎮馳至,帝遂以軍旅之事委之。……乙酉,剚刃於帝而崩,時年二十。是日,周太祖自迎春門入,諸軍大掠。
  • 43.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太祖踐阼,加守尚書令,增食邑至一萬七千户。太祖以行周耆年宿將,賜詔不名,但呼王位而已。
  • 44.    《舊五代史·慕容彥超傳》:周太祖時,彥超進呈鄆州節度使高行周來書,其書意即行周毀讟太祖結連彥超之意,帝覽之,笑曰:“此必是彥超之詐也。”試令驗之,果然。其鄆州印元有缺,文不相接,其為印即無缺處,帝尋令齎書示諭行周,行週上表謝恩。
  • 45.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慕容彥超據兗叛,太祖親征,奉迎輿駕,傾家載贄,奉觴進俎,率以身先,太祖待之逾厚。廣順二年秋,以疾薨於位,享年六十八。賵賻加等,冊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諡曰武懿。
  • 46.    舊五代史:周書列傳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27]
  • 47.    新五代史:雜傳第三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27]
  • 48.    《宋史·高懷德傳》:高懷德字藏用,真定常山人,周天平節度齊王行周之子。……尚宣祖女燕國長公主,加附馬都尉。……太宗即位,加兼侍中,又加檢校太師。……太平興國四年,從平太原,改鎮曹州,封冀國公。七年,改武勝軍節度。是年七月,卒。
  • 49.    《新五代史·慕容彥超傳》:行周有女嫁重威子。
  • 50.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二回 五龍逼死王彥章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8]
  • 51.    殘唐五代史演義:第四十七回 廢帝遣將追公主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8]
  • 52.    飛龍全傳:第三十一回 郭元帥禪郡興兵 高懷德滑州鏖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8]
  • 53.    飛龍全傳:第三十二回 高行周夜觀星象 蘇逢吉聳駕喪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8]
  • 54.    飛龍全傳:第四十五回 杜二公納婿應運 高行周遣子歸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8]
  • 55.    飛龍全傳:第四十六回 高行周刎頸報國 趙匡胤克敵班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0-08]
  • 56.    《羣書治要續編》編輯委員會編;郝時晉,梁光玉,蕭祥劍主編.羣書治要續編,全注全譯,3[M].北京:團結出版社,2021.01.第202頁
  • 57.    張家林主編.二十五史精編,五代史全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06.第311-312頁
  • 58.    《舊五代史·高行周傳》:慕容彥超據兗叛,太祖親征,奉迎輿駕,傾家載贄,奉觴進俎,率以身先,太祖待之逾厚。廣順二年秋,以疾薨於位,享年六十八。賵賻加等,冊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諡曰武懿。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