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重威

鎖定
杜重威(?-948年),因避晉出帝石重貴之諱,又名杜威,祖上為朔州人,大約在唐末遷居到太原。五代十國時期後晉大臣。 [67] 
杜重威為石敬瑭之妹婿,石敬瑭建立後晉之後,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掌管禁軍。天福二年(937年),杜重威以平張從賓範延光之亂之功,遷潞州節度使,加平章事,再轉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天福六年(941年),因討伐反叛的安重榮有功,升任成德軍節度使。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後,契丹三次出兵後晉,杜重威均參與指揮抵禦契丹的戰役。開運三年(946年),再次揮師北伐的杜重威於恆州率全軍投順,致使後晉防線全面崩潰,契丹主耶律德光遂率軍攻破晉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建國大遼。晉亡後,杜重威鎮守魏州。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乘遼軍北撤之機,佔領中原,建立後漢。劉知遠對地方實力派杜重威採取懷柔政策,遙拜其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並聯合遼軍抵抗,堅守魏州,直至糧盡,方素服出降於後漢,被任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劉知遠病重,臨終遺言稱要防範杜重威,故宰相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了杜重威父子。 [12]  [67] 
杜重威在後晉開國初年,接連參與討伐張從賓、範延光、安重榮的叛亂,為維護晉初國內穩定有着積極的貢獻,然而其在後晉對契丹的作戰中,消極避戰,率軍投順,亦直接葬送了後晉的國祚 [48]  [67] 
概述圖來源 [15] 
全    名
杜重威
別    名
杜威(為避晉少帝石重貴名諱)
杜中令 [46]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出生地
太原
逝世日期
948年
主要成就
平張叢賓、範延光、安重榮之亂;主持後晉北伐契丹(遼);中渡橋降遼滅晉
最高官職
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
籍    貫
朔州(今山西省朔縣

杜重威人物生平

杜重威敬瑭妹婿

杜重威飲馬圖 杜重威飲馬圖 [14]
杜重威祖、父均為武將。 [4-5]  杜重威早年從軍,年少時追隨唐明宗李嗣源,任後唐的護聖軍校兼防州刺史。杜重威受石敬瑭看重,因此娶其妹石氏為妻。 [6]  [7] 
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割據河東,後因受後唐末帝李從珂猜忌,於晉陽起兵反叛,遂遭後唐張敬達大軍圍困。杜重威則積極支持妻兄石敬瑭,對抗後唐。隨後石敬瑭以割地、稱臣、稱兒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扶立石敬瑭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並助其攻滅後唐。 [1]  [13] 
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石敬瑭登基稱帝,以杜重威為護聖軍都指揮使,遙領舒州(今安徽安慶)刺史。 [8-9] 

杜重威平叛重臣

  • 範延光、張從賓之亂
範延光兵變形勢圖 範延光兵變形勢圖
天福二年(937年)四月,石敬瑭東巡汴州,並準備遷都於此。 [19]  六月,後唐降將天雄節度使範延光發動叛亂。石敬瑭遣侍衞都軍使楊光遠東都(洛陽)巡檢使張從賓前去平叛,又令杜重威領麾下禁軍屯駐衞州。六月底,範延光部南渡黃河,直逼汴州。隨後範延光派人遊説張從賓,張從賓遂反。張從賓接連攻下河陽府(治孟州)、河南府(治洛陽),格殺兩位皇子。張從賓部自河南府東進至汜水關,即將進逼汴州。 [16-17] 
六月底,杜重威受命與奉國軍都指揮使候益合兵向西迎擊張從賓部。七月初,張從賓部攻克汜水關,範延光鼓動後晉其它軍將同反,晉廷形勢驟然緊張,駐紮在汴州的石敬瑭一度想回晉陽暫避。初五日,石敬瑭命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初六日,杜重威與侯益率軍抵達汜水關,遇到叛軍張從賓部一萬餘人,兩軍會戰,杜重威等人率軍幾乎將叛軍全部消滅或俘虜,遂攻克汜水關。張從賓騎馬渡河撤退,落水而死,杜重威等人生擒張從賓的同黨張延播、張繼祚、婁繼英,張從賓之亂遂平。 [18]  杜重威因功授潞州(今山西長治)節度使。 [10-11] 
隨後杜重威跟隨楊光遠一同攻擊範延光。天福三年(938年)八月,範延光糧盡被迫於鄴城(今河北大名)出降。杜重威因功升任忠武軍節度使,兼任侍衞親軍馬步軍副指揮使,加同平章事。十一月,範延光自鄆州入朝, [22]  杜重威移鎮鄆州,任天平軍節度使,升任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20-21] 
  • 安重榮之亂
安重榮兵變形勢圖 安重榮兵變形勢圖
承德節度使安重榮不滿石敬瑭向契丹稱子稱臣的政策,多次挑釁契丹,並密謀聯合吐谷渾等邊境部落和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反叛。 [24]  天福六年(941年)十二月初二日,安重榮得知安從進謀反後,立即於鎮州(今河北正定)起兵策應,準備南下進攻鄴城。初七日,杜重威被授命為招討使,領護聖軍等馬步三十九指揮使等人北上禦敵。 [25] 
十二月十三日,杜重威與安重榮在宗城(今河北威縣東)西南遭遇,安重榮令鎮州軍擺出“偃月陣”禦敵,晉軍接連兩次進攻都無法破陣,杜重威畏懼鎮州兵強,打算撤退。偏將王重胤勸諫説:“兩軍交戰,退後者敗。安重榮的精兵全部集中在這裏,請大帥分別派出勇士攻擊他們的左右兩翼,我為你率契丹騎兵直突敵軍中軍,敵軍必然潰敗。”杜重威採納其建議,鎮州軍軍陣勢稍稍後退。叛將趙彥之與安重榮本有嫌隙,抓住這個機會,捲起軍旗,拍馬降晉。安重榮聽到趙彥之叛變消息,大為恐懼,逃到輜重車輛裏躲藏,晉軍乘勢猛攻,鎮州軍完全崩潰,被殺一萬五千人。安重榮收攏殘兵敗將,退保宗城。杜重威繼而率軍圍攻宗城,半夜就攻克宗城。安重榮僅以十餘騎逃回鎮州,嬰城自守。正趕上天寒,鎮州死於戰鬥及被凍死的有兩萬餘人。安重榮部下見其無力再戰,不願再為安重榮賣命,陸續有人主動歸降。 [68] 
天福七年(942年)正月初二日,杜重威在鎮州牙將的幫助下攻克鎮州,屠殺平民二萬人,斬下了安重榮的首級,奏報朝廷,以功授成德軍節度使的職位。 [23]  [26-27]  [30]  戰後,晉廷改鎮州為恆州(今河北正定),成德軍為順國軍。 [68] 

杜重威抵禦契丹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塘病逝,石重貴即位。 [31]  因石重貴不願向契丹稱臣,雙方關係破裂。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初,耶律德光兵分兩路,入寇晉境。順國節度使(治恆州)杜重威遂向晉廷飛馬馳告契丹來犯的消息並多次求援。十二日,石重貴親自率禁軍北上禦敵。 [71]  二十一日,石重貴命劉知遠為幽州道招討使,杜重威為副,總理北部藩鎮禦敵事宜。劉知遠隨後於秀谷大敗契丹西路軍,晉軍主力亦接連於馬家口、戚城、澶州取得勝利,契丹軍無功北返,暫時駐軍幽州
閏十二月,契丹主耶律德光第二次率軍大舉伐晉,杜重威被授命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抵禦遼軍,然其被契丹圍困於恆州城,避戰不出,恆州下屬九縣均被契丹攻克。而集結駐守於邢州北面行營軍(下文簡稱行營軍)缺少統一指揮,從邢州潰逃至相州(今河南安陽)。開運二年(945年)正月,行營軍張從恩(行營馬步軍都監,天平軍節度使)、安審琦(行營馬步軍都指揮使,護國軍節度使)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結陣,阻截遼軍。十五日,皇甫遇(行營馬軍右廂都指揮使,義成節度使)率數千騎前出偵察,至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猝遇數萬契丹軍,且戰且退,至榆林店(今河南安陽北),苦戰半日,雙方殺傷甚眾。日暮,安審琦率軍往救,契丹軍見勢回師北走,後晉軍乘勢轉守為攻。石重貴再次命令杜重威與其餘行營軍於定州匯合後統軍北上。三月,杜重威率行營軍北伐,連克泰州(今河北保定)、滿城遂城(今河北徐水縣西北)等地。後聞耶律德光將率騎兵8萬反攻將至,杜重威懼戰,退守陽城。契丹大軍接踵而至,杜重威命晉軍繼續結陣南退,耶律德光以重兵圍困晉軍於陽城西南的白團衞村內,出奇兵斷其糧道。時北風大起,耶律德光令騎兵下馬拔鹿角,變騎為步,衝入晉軍營陣,短兵奮擊,並縱火揚塵以助其勢。杜重威猶豫不決,固守不出,幸賴晉將藥元福、皇甫遇等率先領精騎從營寨西門突擊,符彥卿等引萬餘騎繼後橫擊,李守貞令步卒盡拔鹿角出擊,契丹軍未及上馬,大敗而逃。杜重威隨後制止諸將追擊,收軍返回順國。 [33-34]  [70] 
此後,契丹軍屢次入侵後晉北方邊境,並在順國境內大肆燒殺擄掠,但杜重威只是龜縮在恆州城內,對百姓見死不救。 [32]  杜重威見順國屢遭戰禍,殘破不堪,又害怕遼軍捲土重來,因此多次請求回京任職,但因為順國是抵禦遼軍的重鎮,石重貴始終沒有答應杜重威所請。後來杜重威無詔私自回京,以桑維翰為首的大臣都要求重處杜重威,然而石重貴不僅沒有處罰杜重威,還將他調往鄴城,領天雄軍節度使(魏州)。 [35]  [36] 

杜重威降遼滅晉

主詞條:中渡橋之戰
開運三年(946年)秋,幽州刺史趙延壽瀛州刺史劉延祚先後詐降,要求內附,請求晉廷出兵接應。石重貴不察真偽,即命杜重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李守貞為都監,集合北方諸道藩鎮軍,會師廣晉(今大名東北),企圖先取瀛(今河北河間)、莫(今河北任丘北鄚州鎮),安定關南,而後進取幽州。此後杜重威的一再請求增兵,石重貴又將禁軍悉調隸其麾下。十一月十二日,晉軍到達瀛州城下,瀛洲城門大開,杜重威遲疑不敢前進。又聞契丹將高模翰已引兵潛出,遂遣偏將梁漢璋率2000騎追擊,梁漢璋戰敗被殺。杜重威聞訊,退兵至武強。耶律德光乘勢率大軍沿易、定直趨恆州。
杜重威聽聞耶律德光親自南下,本欲繼續南撤,但在張彥澤建議下,與其合兵,於本月二十七日西進至恆州城下的滹沱河南岸。河上的中渡橋已被契丹軍佔領,張彥澤遂率騎爭奪,契丹軍焚橋,兩軍夾河而陣,與恆州守軍形成對契丹大軍的南北夾擊的之有利形勢。行營轉運使李谷曾勸杜重威與恆州守軍相約舉火為號,再招募敢死之士渡河,與恆州守軍南北夾擊契丹,契丹必然潰敗。行營眾將皆認為此計可行,但杜重威拒絕採納,並將李谷調離大營。耶律德光遣別將蕭翰等從他處渡河迂迴晉軍之後,搶佔欒城,盡扼晉軍糧道及退路。
十二月初四日,晉廷收到杜重威請求増兵的書信,此時京師兵力已經枯竭,但石重貴仍將皇宮守衞的數百人悉數派往前線。至此,大梁(今河南開封)城內宿衞禁軍幾乎全部派往前線,這使得京城中人心惶惶。初六日,晉軍糧草將盡,行營軍奉國都指揮使王清自請率兵兩千前出,為大軍入守恆州開道。杜重威應允,並派行營步軍左廂都指揮使宋彥筠與之同往,宋彥筠失利退回南岸,獨留王清部於北岸列陣抵禦契丹軍。然而,此時主帥杜重威心懷異志,怯懦懼戰,不許大軍繼進,致使王清所部皆戰死。 [38]  隨後契丹軍於他處渡河,將晉軍主力遠遠包圍,晉軍士氣低迷,且與京城糧食消息完全斷絕。初八日,杜重威以糧盡被圍為由,與監軍李守貞等合謀舉軍投降,耶律德光佯許立其為帝。初十日,杜重威遂脅迫行營將士出降,晉軍將士聽聞主將投降的決定後都驚愕大哭。 [37]  [39] 
耶律德光遂將杜重威麾下兵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鋒趙延壽統帥,並收繳了歸降晉軍的馬匹和武器,命杜重威領着手無寸鐵的晉軍降卒一起南下。杜重威親自引耶律德光大軍到恆州城下,勸降順國節度使王周,王周遂獻城投降。一時間後晉諸鎮望風而降。契丹軍乘後晉後方空虛,揮師南下,直入大梁,晉帝石重貴奉表出降,後晉滅亡。杜重威部奉命駐紮於大梁城外的陳橋,時值寒冬,契丹人並不供給晉軍降卒衣物糧食,晉軍士卒苦不堪言,耶律德光數次擔心晉軍降卒過多,想要殺俘,最後在趙延壽的勸諫下作罷。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見到杜重威出行,紛紛咒罵於道。不久,有羣盜截斷澶州的浮橋,耶律德光擔心其退路被截斷,遂遣杜重威領軍回到鄴城。 [50] 
後漢天福十二年(遼會同十年,947年)二月,耶律德光稱帝,建國號大遼,改元大同。由於遼軍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鎮節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鎮軍反抗的浪潮,十五日,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並沿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75]  中原各地紛紛歸附後漢,遼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難治”,四月,回師北上,路過鄴城時,杜重威更是攜妻親自到大帳奉上禮物恭送其離開。 [50] 

杜重威再降後漢

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劉知遠平定京師大梁,遙拜杜重威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不久,就令杜重威移鎮歸德(今河南商丘南),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杜重威因曾經降遼,害怕被朝廷清算而拒不受命,並遣其子杜弘璲向鎮州(今河北正定)的遼將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將楊袞率軍救援鄴城。鎮州將士趁遼軍守衞力量空虛,遂驅逐遼將,歸附後漢,楊兗率遼兵至洺州,聞之遂返。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劉知遠初平京師時,有人告密説遼駐守繁台的一千五百燕兵將要反叛,劉知遠不問而誅,其中部分燕兵逃到鄴城,將這一情況告知燕將張璉。當時張璉率幽雲之地的精卒兩千幫助杜重威守城,故而張璉勸説杜重威誓死守城,兩人守城意志堅決,漢軍久攻不下。十月,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繼而圍困鄴城,並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張璉因憤恨劉知遠盡殺燕兵,略無降志。十一月初,鄴城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二十七日,杜重威著素服出城請降。劉知遠殺張璉等將數十人,但赦免杜重威,加封為檢校太師、守太傅、中書令,將其家遷往京師,並將杜重威的財產全部沒收賜給出徵漢軍,其部下全部處死。 [41-42] 

杜重威貪婪成性

杜重威在平定安重榮之亂後,將獲得的安重榮家產和恆州的公帑全部歸為己有,恆州任職期間,他再次向民眾徵收重税,導致境內人民深受其苦,百姓紛紛逃離其治所。 [28]  加之恆州處於契丹入寇和回軍的路線上,反覆遭受契丹鐵蹄的蹂躪,導致境內人口鋭減。 [56] 
天福八年(943年),後晉北方地區天災不斷,朝廷認為恆、定饑荒最為嚴重,唯獨對這兩州不括民谷。但順國節度使(治恆州)杜重威卻以軍食不足為由,於境內括谷,把民間搜刮得幾乎連一粒糧食都沒留下,得一百萬斛,只上報三十萬,其餘皆入私囊,又令人借民糧百萬斛,待來夏糶米又得二百萬緡。 [66] 

杜重威父子棄市

捏遺照杜重威棄市 捏遺照杜重威棄市 [15]
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病危,臨死前以杜重威反覆無常,想要除掉他。於是宰相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杜重威及其三子,屍體被棄市,遭市人踐踏而盡。只有杜重威的妻子石氏(後晉公主)及其外親族免罪,供奉如常。 [2]  [3]  [12] 

杜重威主要影響

杜重威為石敬瑭的妹婿,有擁立石敬瑭稱帝的大功。後晉初年,杜重威初掌禁軍護聖軍,參與平叛晉初的範延光張從賓之亂。隨後又主持平定承德節度使安重榮之亂,出鎮河北重鎮順國軍,加強了晉廷對河北藩鎮的掌控, [68]  為晉初國內平定的重要功臣。但杜重威貪婪成性,又怯懦無略。其出鎮順國時,大肆括率民谷、民財,卻在契丹騎兵燒殺搶掠,擄掠人口時又坐視不理,致使境內人口流失嚴重。 [56]  [72] 
石重貴時期,後晉與契丹和平關係破滅。杜重威參與了三次契丹與後晉的戰爭,更是兩次掛帥後晉的北伐戰爭。開運元年(944年)春,後晉與契丹的第一次戰爭期間,杜重威固守恆州,並出任幽州道副招討使,節制黃河以北各藩鎮軍。開運二年(945年)的後晉第一次北伐中,杜重威任北面行營招討使,乘契丹主大軍北返之際,連克泰州滿城遂城等地。聞契丹八萬騎兵復至後,杜重威率軍一路南撤,在陽城附近取得白團衞村之戰大勝。此戰,契丹軍被擊潰,耶律德光乘駱駝狼狽北遁,取得了後晉與契丹第二次大戰的勝利,為後晉爭取到與契丹和談的機會。由於和談失敗,開運三年(946年)的第三次後晉與契丹大戰中,再次掛帥的杜重威率二十萬大軍北伐,北上至瀛洲遇挫而南撤至恆州,隨後於中渡橋附近率全軍投敵,幾乎葬送了全部抗遼的有生力量,直接導致後晉的滅亡。 [73-74] 

杜重威歷史評價

石重貴(後晉皇帝):,朕之密親,必無異志。 [58] 
桑維翰(後晉中書令樞密使):固違朝命,擅離邊鎮。居常憑恃勳親,邀求姑息,及疆場多事,曾無守禦之意;宜因此時廢之,庶無後患。 [57] 
趙瑩(後晉中書令):杜中令國之懿親,所求未愜,心恆怏怏,安可更與兵權? [59] 
王清(後晉奉國都指揮使):上將(指杜重威)握兵,坐觀吾輩困急而不救,此必有異志。 [54] 
薛居正(史學家、《舊五代史》主編):重威庸闇。 [37] 
歐陽修(政治家、《新五代史》主編):①重威出於武卒,無行而不知將略。②重威鎮州,重斂其民,户口凋敝,又懼契丹之至。 [36] 
劉知遠後漢皇帝):①善防重威 [2]  杜重威猶貯禍心,未悛逆節,梟音不改,虺性難馴。昨朕小有不安,罷朝數日,而重威父子潛肆兇言,怨謗大朝,扇惑小輩;今則顯有陳告,備驗奸期。既負深恩,須置極法,其杜重威父子並處斬。(後漢諸臣偽詔 [12] 
司馬光(史學家、《資治通鑑》主編):①順國節度使杜威,久鎮恆州,性貪殘,自恃貴戚,多不法。 [55] 杜威雖以貴戚為上將,性懦怯。 [53] 
胡三省(史學家、《資治通鑑音注》編者):其(指杜重威)歷藩鎮則貪黷無厭,為將則賣國殄民也。 [49] 
王夫之(思想家、《讀通鑑論》作者):①石敬瑭受契丹之冊命為天子,於是人皆以天子為唯契丹之命,而求立於契丹,趙延壽、楊光遠、杜重威,皆敬瑭之教也。②李守貞、杜重威、張彥澤,兵力之彊,與不相上下,而交懷忮害之心。③杜重威、張彥澤之於石重貴……皆秉鉞而出,倒戈而反,寇未入而孤立之君殪。 [45] 
陸以湉(《冷廬雜識》作者):石敬瑭為李氏婿,乞師契丹以滅唐;杜重威為石氏婿,乃亦降契丹以亡晉。天道之不爽若是。 [43] 
柏楊(中國台灣作家):十世紀三十及四十年代,真是一個漢奸茂盛的季節,自石敬瑭以降,大豬小豬落玉盤,紛紛向異族主子獻祭。雖然鐵證如山,當漢奸的沒有一人有好下場,但仍有人(指杜重威)縱身一跳,只不過愚蠢和私慾糾纏在一起,化解不開而已。 [48] 

杜重威軼事典故

杜重威國之巨蠹

杜重威出鎮藩鎮時就竭盡搜刮民財。其出鎮恆州時所得的贓物很多,治下的民眾大多逃亡,他經過恆州的市場時對左右説:“人們都説我驅趕了百姓,那為什麼市場上人這麼多呢!” [29]  恆州發生饑荒,殿中監王欽祚於是將杜重威私藏在恆州的十餘萬斛糧食錄入藩庫,用來救濟百姓。隨後晉廷給杜重威數萬匹,用來抵消那十餘萬斛糧食。杜重威卻對此十分不滿,説:“我又不是要造反,為什麼要沒收我的糧食?” [35]  胡三省就評價這件事説,“恆州這糧食不是當時杜重威上表要捐獻給朝廷的嗎?即使不是這批,但那些糧食也是他搜刮而來的。如今依法沒收,反而成了過錯,國法容情,國將不國了啊!” [47] 
杜重威身為皇親國戚,國之重臣。帶頭投降契丹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當時契丹軍在京城內搜刮財寶,後晉的王公大臣都不能倖免。契丹軍要杜重威捐獻萬緡,杜重威遂向耶律德光申訴説:“臣率十萬晉軍第一個投降陛下,如此大功還不能免於被搜刮嗎?”耶律德光笑着免除了他的貢奉。 [40] 

杜重威殄民賣國

杜重威曾為河北重鎮順國節度使,擔任防禦契丹軍入寇的重任。然而僅僅數十名契丹騎兵入境,杜重威就早早關閉城門,登上城樓備戰。面對幾名契丹騎兵驅逐所擄掠的幾千百姓過境時,杜重威也只是在恆州城上觀望,根本無意出擊拯救。契丹軍深知杜重威膽小如鼠,肆無忌憚地掠奪、屠滅其境內所屬州縣,而杜重威從未出一卒以救。於是,順國境內千里白地,民怨沸騰,杜重威更是私自棄鎮逃回京城。 [56] 
杜重威為將膽小怯懦,兩次後晉北伐,他多是聞敵而遁。第一次北伐時,聽聞契丹主北返,就連夜南撤。在白團衞村之戰時,面對被圍、逆風、缺水、少食、士疲的困境,他只是一味要求大軍龜縮於村內,差點導致全軍覆滅。幸賴李守貞符彥卿諸將因風奮擊,契丹大潰。然而契丹軍北遁之時,杜重威又阻止眾將追擊,更是用俚語譏誚:“僥倖從強盜手中逃得性命,還希望再次救孩子嗎!(一説是,還要追着他們索要衣服財物嗎)” [51]  [69]  第二次北伐時,杜重威坐擁二十萬大軍,在瀛洲城下僅僅因為先鋒騎將梁漢璋兩千人的敗亡,就一路南逃。更是在滹沱河率全軍投敵,成為後晉滅亡的先鋒軍。 [52] 

杜重威俯首聽命

主詞條:俯首聽命
開運三年(945年)晉帝石重貴幾乎傾全國之精鋭與杜重威北伐契丹,然而杜重威率軍北進至瀛洲,稍一遇挫,就狼狽南遁至武強。後在恆州守將張彥澤的勸説下,揮師西進至滹沱河南岸,與恆州守軍形成對契丹大軍的南北夾擊的之有利形勢。然而,杜重威不思進取,消極抵抗,更是心懷異志,與監軍李守貞一起秘密投降契丹。隨後,杜重威在帥帳內擺下鴻門宴邀請行營諸將前來議事,當時諸將均不知道主帥已投降契丹,進帳後看到已經草擬好的降表都驚詫不已。然而面對斧鉞加項的威脅,諸將見主帥已降,只能俯首聽命,逐一在降書上署名。 [37] 

杜重威人際關係

祖父:杜興,唐朝振武軍牙將 [5] 
父親:杜堆金,晉王李克用手下先鋒使 [5] 
妻子:石氏,後晉高祖石敬瑭妹妹,累封至宋國大長公主 [6] 
親家:高行周 [44] 
兒子:杜弘璋、杜弘璨、杜弘璲 [2]  《舊五代史》中為杜宏璋、杜宏璉、杜宏傑 [12] 

杜重威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 · 卷一百九 · 列傳第六》 [60] 
新五代史 》卷八 [61]  、卷九 [62]  、卷五十二 [63]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 [64]  至 二百八十七 [65]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清泰三年)五月,庚寅夜,李崧請急在外,薛文遇獨直,帝與之議河東事……辛卯,以敬瑭為天平節度使,以馬軍都指揮使、河陽節度使宋審虔為河東節度使。製出,兩班聞呼敬瑭名,相顧失色……戊戌,昭義節度使皇甫立奏敬瑭反……(七月)石敬瑭遣間使求救於契丹,令桑維翰草表稱臣於契丹主,且請以父禮事之,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九月,契丹主將五萬騎,號三十萬,自揚武谷而南……(十一月)契丹主謂石敬瑭曰:"吾三千里赴難,必有成功。觀汝氣貌識量,真中原之主也。吾欲立汝為天子。"敬瑭辭讓數四,將吏復勸進,乃許之。契丹主作冊書,命敬瑭為大晉皇帝,自解衣冠授之,築壇於柳林。是日,即皇帝位。
  • 2.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高祖病甚,顧大臣曰:“善防重威!”高祖崩,秘不發喪,大臣乃共誅之,及其子弘璋、弘璨、弘璲屍於市,市人蹴而詬之,吏不能禁,肢裂蹈踐,斯須而盡。
  • 3.    《契丹國志》載:“漢祖召蘇逢吉、楊邠、史宏肇入受顧命,曰:‘承祐幼弱,後事託在卿輩。’又曰:‘善防杜重威。’是日殂。”
  • 4.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杜重威,朔州人也。
  • 5.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杜重威,其先朔州人,近世徙家於太原。祖興,振武牙將。父堆金,事唐武皇為先鋒使。
  • 6.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杜重威少事明宗,自護聖軍校領防州刺史。其妻即晉高祖妹也,累封宋國大長公主。
  • 7.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其妻石氏,晉高祖之女弟。
  • 8.    《舊五代史 · 卷第一百九 · 列傳六》:天福初,命重威典禁軍,遙授舒州刺史。
  • 9.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高祖即帝位,封石氏為公主,拜重威舒州刺史,以典禁兵。
  • 10.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從侯益攻破張從賓於汜水,以功拜潞州節度使。
  • 11.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二年,張從賓構亂,據汜水,晉高祖遣重威與候益率眾破之,以功授潞州節度使。
  • 12.    《舊五代史 · 卷第一百九 · 列傳六》:車駕還宮,高祖不豫,既而大漸。顧命之際,謂近臣將佐曰:“善防重威。”帝崩,遂收重威,重威子宏璋、宏璉、宏傑誅之。詔曰:“杜重威猶貯禍心,未悛逆節,梟音不改,虺性難馴。昨朕小有不安,罷朝數日,而重威父子潛肆兇言,怨謗大朝,扇惑小輩;今則顯有陳告,備驗奸期。既負深恩,須置極法,其杜重威父子並處斬。所有晉朝公主及外親族,一切如常,仍與供給。”重威父子已誅,陳屍於通衢,都人聚觀者詬罵蹴擊,軍吏不能禁,屍首狼籍,斯須而盡。
  • 13.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廢帝下詔削奪敬瑭官爵,命張敬達等討之,敬瑭求援於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門,與唐兵戰,敬達大敗。敬瑭夜出北門見耶律德光,約為父子……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以幽、涿、薊、檀……州入於契丹……十二月乙酉,如河陽。追降王從珂為庶人。
  • 14.    蕭小豐等編著;丁筱芳繪,中國一百奸佞圖,新世紀出版社,1996.03,第93頁
  • 15.    蔡東藩,五代史演義,華夏出版社,2018.07,第310頁
  • 16.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六月)天雄軍節度使範延光反。丁酉,傳箭於義成軍節度使符彥饒。丁未,楊光遠為魏府四面行營都部署。東都巡檢張從賓反,留守判官李遐死之,奉國都指揮使侯益、護聖都指揮使杜重威討之。從賓寇河陽,殺皇子重乂;寇河南,殺皇子重信。秋七月,從賓陷汜水關,殺巡檢使宋廷浩。
  • 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一》:丁酉,以東都巡檢使張從賓為魏府西南面都部署戊戌,遣侍衞都軍使楊光遠將步騎一萬屯滑州。己亥,遣護聖都指揮使杜重威將兵屯衞州……丁未,以侍衞使光遠為魏府四面都部署,張從賓為副部署兼諸軍都虞侯……詔張從賓發河南兵數千人擊範延光。延光使人誘從賓,從賓遂與之同反,殺皇子河陽節度使重信,使上將軍張繼祚知河陽留後……從賓又引兵入洛陽,殺皇子權東都留守重乂,以東都副留守、都巡檢使張延播知河南府事。從賓取內庫錢帛以賞部兵,留守判官李遐不與,兵眾殺之。從賓引兵東扼汜水關,將逼汴州。
  • 1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一》:詔奉國都指揮使侯益帥益兵五千會杜重威討張從賓;又詔宣徽使劉處讓自黎陽分兵討之……秋,七月,張從賓攻汜水,殺巡檢使宋廷浩。帝戎服,嚴輕騎,將奔晉陽以避之……範延光遣使以蠟丸招誘失職者,右武衞上將軍婁繼英、右衞大將軍尹暉在大梁,温韜之子延浚、延沼、延袞居許州,皆應之……(乙卯)以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衞馬軍都指揮使,以侯益為河陽節度使……杜重威、侯益引兵至汜水,遇張從賓眾萬餘人,與戰,俘斬殆盡,遂克汜水。從賓走,乘馬渡河,溺死。獲其黨張延播、繼祚、婁繼英,送大梁,斬之,滅其族。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一》:範延光聚卒繕兵,悉召巡內刺史集魏州,將作亂。會帝謀徙都大梁,……丙寅,下詔,託以洛陽漕運有闕,東巡汴州……夏,四月,丙戌,帝至汴州……(五月)丙辰,敕權署汴州牙城曰大寧宮。
  • 20.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範延光反於鄴,重威從高祖攻降延光,徙領忠武,加同平章事。又徙領天平,遷侍衞親軍都指揮使。
  • 21.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與楊光遠降範延光於鄴城,改許州節度使,兼侍衞親軍馬步軍副指揮使,尋加同平章事。未幾,移鎮鄆州,遷侍衞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 2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一》:(天福三年八月)壬午,楊光遠奏前澶州刺史馮暉自廣晉城中出戰,因來降,言範延光食盡窮困;己丑,以暉為義成節度使。楊光遠攻廣晉,歲餘不下,帝以師老民疲,遣內職朱憲入城諭範延光,許移大藩……乃撤守備,然猶遷延未決。宣徽南院使劉處讓復入諭之,延光意乃決。九月,乙巳朔,楊光遠送延光二子守圖、守英詣大梁。己酉,延光遣牙將奉表待罪。壬子,詔書至廣晉,延光帥其眾素服於牙門,使者宣詔釋之……己巳,制以範延光為天平節度使,仍賜鐵券,應廣晉城中將吏軍民今日以前罪皆釋不問……十一月,範延光自鄆州入朝。
  • 23.    《新五代史·卷八·晉本紀第八》: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反。天平節度使杜重威為鎮州行營招討使……戊戌,杜重威及安重榮戰於宗城,敗之。七年春正月丁巳,克鎮州,安重榮伏誅,赦廣晉。
  • 2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二》:初,帝割雁門之北以賂契丹,由是吐谷渾皆屬契丹,苦其貪虐,思歸中國;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復誘之,於是吐谷渾帥部落千餘帳自五台來奔。契丹大怒,遣使讓帝以招納叛人……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臣契丹,見契丹使者,必箕踞慢罵,使過其境,或潛遣人殺之;契丹以讓帝,帝為之遜謝……帝以詔諭安重榮曰:"爾身為大臣,家有老母,忿不思難,棄君與親。吾因契丹得天下,爾因吾致富貴,吾不敢忘德,爾乃忘之,何邪?今吾以天下臣之,爾欲以一鎮抗之,不亦難乎!宜審思之,無取後悔!"重榮得詔愈驕,聞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有異志,陰遣使與之通謀。
  • 2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二》:(十二月)安重榮聞安從進舉兵反,謀遂決,大集境內饑民,眾至數萬,南向鄴都,聲言不朝……帝聞重榮反,壬辰,遣護聖等馬步三十九指揮擊之。以天平節度使杜重威為招討使,安國節度使馬全節副之,前永清節度使王周為馬步都虞候。
  • 26.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安重榮反,重威逆戰於宗城,重榮為偃月陣,重威擊之不動。重威欲少卻以伺之,偏將王重胤曰:“兩兵方交,退者先敗。”乃分兵為三,重威先以左右隊擊其兩翼,戰酣,重胤以精兵擊其中軍,重榮將趙彥之來奔,重榮遂大敗,走還鎮州,閉壁不敢出。重威攻破之,以功拜重威成德軍節度使。
  • 27.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及鎮州安重榮稱兵向闕,命重威御之,敗重榮於宗城。重榮奔據常山,重威尋拔其城,斬重榮首傳於闕下,授成德軍節度使。
  • 28.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所得重榮家財及常山公帑,悉歸於己,晉高祖知而不問。至鎮,復重斂於民,税外加賦,境內苦之。
  • 2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二》:(天福六年八月)馮道,李崧屢薦天平節度使兼侍衞親軍馬步副都指揮使、同平章事杜重威之能,以為都指揮使,充隨駕御營使,代劉知遠,知遠由是恨二相,重威所至黷貨,民多逃亡,嚐出過市,謂左右曰:"人言我驅盡百姓,何市人之多也!"
  • 30.    《舊五代史 · 卷第一百九 · 列傳六》:戊戌,杜重威與安重榮遇於宗城西南,重榮為偃月陳,官軍再擊之,不動;重威懼,欲退。指揮使宛丘王重胤曰:"兵家忌退。鎮之精兵盡在中軍,請公分鋭士擊其左右翼,重胤為公以契丹直衝其中軍,彼必狼狽。"重威從之。鎮人陳稍卻,趙彥之卷旗策馬來降。彥之以銀飾鎧冑及鞍勒,官軍殺而分之。重榮聞彥之叛,大懼,退匿於輜重中,官軍從而乘之,鎮人大潰,斬首萬五千級。重榮收餘眾,走保宗城,官軍進攻,夜分,拔之。重榮以十餘騎走還鎮州,嬰城自守。會天寒,鎮人戰及凍死者二萬餘人。契丹聞重榮反,乃聽楊彥詢還。
  • 31.    《舊五代史·卷第八十四·少帝紀四》:六月,乙丑,帝殂。道與天平節度使、侍衞馬步都虞候景延廣議,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乃奉廣晉尹齊王重貴為嗣。是日,齊王即皇帝位。
  • 32.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少帝嗣位,與契丹絕好,契丹主連年伐晉,重威但閉壁自守。部內城邑相繼破陷,一境生靈受屠戮,重威任居方面,未嘗以一士一騎救之。每敵騎數十驅漢人千萬過城下,如入無人之境,重威但登陴注目,略無邀取之意。
  • 33.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開運元年秋,加北面行營招討使。二年,領大軍下新州、滿城、遂城。契丹主自古北口回軍,追躡王師,重威等狼狽而旋,至陽城,為契丹所困。會大風狂猛,軍情憤激,府彥卿、張彥澤等引軍四出,敵眾大潰,諸將欲追之,重威曰:“逢賊得命,更望復子乎!”遂收軍馳歸常山。
  • 34.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開運元年,加重威北面行營招討使。明年,引兵攻泰州,破滿城、遂城。契丹已去至古北,還兵擊之,重威等南走,至陽城,為虜所困,賴符彥卿、張彥澤等因大風奮擊,契丹大潰。諸將欲追之,重威為俚語曰:“逢賊得命,更望復子乎?”乃收馬馳歸。
  • 35.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先是,重威於州內括借錢帛,吏民大被其苦,人情鹹怨,重以境內凋弊,十室九空,重威遂無留意,連上表乞歸朝,不俟報即時上路。朝廷以邊上重鎮,主帥擅離,苟有奔衝,慮失御備,然亦無如之何,即以馬全節代之,重威尋授鄴都留守。會鎮州軍食不繼,遣殿中監王欽祚就本州和市,重威私第有粟十餘萬斛,遂錄之以聞。朝廷給絹數萬匹,價其粟直。重威大忿曰:“我非反逆,安得籍沒耶!”
  • 36.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重威居鎮州,重斂其民,户口凋敝,又懼契丹之至,乃連表乞還京師。未報,亟上道,朝廷莫能止,即拜重威為鄴都留守。而鎮州所留私粟十餘萬斛,殿中監王欽祚和市軍儲,乃錄以聞,給絹數萬匹以償之,重威大怒曰:“吾非反者,安得籍沒邪!”
  • 37.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三年冬,晉少帝詔重威與李守貞等率師經略瀛、鄚。師至瀛州城下,晉騎將梁漢璋與契丹接戰,漢璋死焉。重威即時回軍,次武強,聞契丹主南下,乃西趨鎮州,至中渡橋,與契丹夾滹水而營。十二月八日,宋彥筠、王清等率數千人渡滹沲,陣於北岸,為敵所破。時契丹遊軍已至欒城,道路隔絕,人情危蹙,重威密遣人詣敵帳,潛布腹心。契丹主大悦,許以中原帝之,重威庸闇,深以為信。一日,伏甲於內,召諸將會,告以降敵之意,諸將愕然。以上將既變,乃俯首聽命,遂連署降表,令中門使高勳齎送敵帳,軍士解甲,舉聲慟哭。是日,有大霧起於降軍之上。契丹主使重威衣赭袍以示諸軍,尋偽加守太傅,鄴都留守如故。
  • 38.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三年秋,契丹高牟翰詐以瀛州降,復以重威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是秋,天下大水,霖雨六十餘日,飢殍盈路,居民拆木以供爨,銼藁席以秣馬牛,重威兵行泥潦中,調發供饋,遠近愁苦。重威至瀛州,牟翰已棄城去,重威退屯武強。契丹寇鎮、定,重威西趨中渡橋,與虜夾滹沱河而軍。偏將宋彥筠、王清渡水力戰,而重威按軍不動,彥筠遂敗,清戰死。轉運使李谷教重威以三腳木為橋,募敢死士過河擊賊,諸將皆以為然,獨重威不許。
  • 39.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契丹遣騎兵夜並西山擊欒城,斷重威軍後。是時,重威已有異志,而糧道隔絕,乃陰遣人詣契丹請降。契丹大悦,許以中國與重威為帝,重威信以為然,乃伏甲士,召諸將告以降虜。諸將愕然,以上將先降,乃皆聽命。重威出降表使諸將書名,乃令軍士陣於柵外,軍士猶喜躍以為決戰,重威告以糧盡出降,軍士解甲大哭,聲震原野。契丹賜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諸軍,拜重威太傅。
  • 40.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契丹犯京師,重威以晉兵屯陳橋,士卒飢凍,不勝其苦。重威出入道中,市人隨而詬之,重威俯首不敢仰顧。契丹據京師,率城中錢帛以賞軍,將相皆不免,重威當率萬緡,乃訴於契丹曰:“臣以晉軍十萬先降,乃獨不免率乎?”契丹笑而免之,遣還鄴都。明年,契丹北歸,重威與其妻石氏詣虜帳中為別。
  • 41.    《新五代史·卷第五十二·雜傳第四十》:漢高祖定京師,拜重威太尉、歸德軍節度使。重威懼,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將攻之。遣給事中陳同以詔書召之,重威不聽命,而漢兵數敗,圍之百餘日。初,契丹留燕兵千五百人在京師,高祖自太原入,告者言其將反,高祖悉誅於繁台,其亡者奔於鄴。燕將張璉先以兵二千在鄴,聞燕兵見殺,乃勸重威固守。高祖已殺燕兵,悔之,數遣人招璉等,璉登城呼曰:“繁台之誅,燕兵何罪?既無生理,請以死守!”重威食盡,屑麴而食,民多逾城出降,皆無人色。重威乃遣判官王敏及其妻相次請降,高祖許之。重威素服出見高祖,高祖赦重威,拜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悉誅璉及重威將吏,而錄其私帑,以重威歸京師。
  • 42.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高祖車駕至闕,以重威為宋州節度使,加守太尉。重威懼,閉城拒命,詔高行周率兵攻討,重威遣其子宏遂等告急於鎮州滿達勒,乞師救援,以宏遂為質,滿達勒遣蕃將楊兗赴之。未幾,鎮州軍逐滿達勒,楊兗至洺州而回。十月,高祖親征,車駕至鄴城之下,遣給事中陳觀等齎詔入城,許其歸命,重威不納。數日,高祖親率諸軍攻其壘,不克,王師傷夷者萬餘人。《宋史·杜漢徽傳》雲:從高行周討杜重威於鄴城,屢為流矢所中,身被重創,猶力戰,觀者壯之。高祖駐軍數旬,城中糧盡,屑麴餅以給軍士,吏民逾壘而出者甚眾,皆無人色。至是,重威牙將詣行宮請降,復遣節度判官王敏奉表請罪,賜優詔敦勉,許其如初。重威即遣其子宏遂、妻石氏出候高祖,重威繼踵出降,素服俟罪,復其衣冠,賜見,即日製授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鄴城士庶,殍殕者十之六七。先是,契丹遣幽州指揮使張璉,以部下軍二千餘人屯鄴,時亦有燕軍一千五百人在京師,會高祖至闕,有上變者,言燕軍謀亂,盡誅於繁台之下,鹹稱其冤。有逃奔於鄴者,備言其事,故張璉等懼死,與重威膠固守城,略無叛志。高祖亦悔其前失,累令宣諭,許以不死。璉等於城上揚言曰:“繁台之誅,燕軍何罪?既無生理,以死為期。”璉一軍在圍中,重威推食解衣,盡力姑息。燕軍驕悍,憑陵吏民,子女金帛,公行豪奪。及重威請命,璉等邀朝廷信誓,詔許璉等卻歸本土。及出降,盡誅璉等將數十人,其什長已下放歸幽州,將出漢境,剽略而去。高祖遣三司使王章、樞密副使郭威,錄重威部下將吏盡誅之,籍其財產與重威私帑,分給將士。
  • 43.    冷廬雜識(清)陸以湉●卷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0]
  • 44.    《冊府元龜·卷四百五十六·將帥部》:以鄆州節度使高行周為招討使,彥超為副。及兵至城下,二帥不協。杜重威之子婦,即行周之息女也。
  • 45.    讀通鑑論(清)王夫之-五代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0]
  • 46.    《胡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杜中令,謂杜重威,安襄陽,謂安從進,李河中,謂李守貞,皆以反而敗死,事並見前紀。
  • 47.    《胡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五》:杜威恆州之粟,豈非前者表獻之數乎!使其出於表獻之外,亦掊克軍民所積者耳。舉而籍之,夫何過!朝廷之法,不行於貴近,第能虐貪下以供調度,國非其國矣。
  • 48.    柏楊著,致命的橫挑強鄰;陳橋兵變 柏楊逝世六週年紀念版,萬卷出版公司,2014.09,第185頁
  • 49.    《胡注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以其歷藩鎮則貪黷無厭,為將則賣國殄民也。為殺杜重威,市人噉其肉張本。
  • 50.    《舊五代史·卷第一百九·列傳六》:契丹主南行,命重威部轄晉軍以從,既至東京,駐晉軍於陳橋,士伍飢凍,不勝其苦。重威每出入衢路,為市民所詬,俯首而已。契丹下令括率京城錢帛,將相公私,雷同率配,重威與李守貞各萬緡,乃告契丹主曰:“臣等以十萬漢軍降於皇帝,不免配借,臣所不甘。”契丹主笑而免之。尋羣盜斷澶州浮樑,契丹乃遣重威歸籓。明年三月,契丹主北去,至相州城下,重威與妻石氏詣牙帳貢獻而回。
  • 5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契丹主乘奚車走十餘裏,追兵急,獲一橐駝,乘之而走。諸將請急追之。杜威揚言曰:"逢賊幸不死,更索衣囊邪?"
  • 5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五》:己亥,杜威等至瀛州,城門洞啓,寂若無人,威等不敢進。聞契丹將高謨翰先已引兵潛出,威遣梁漢璋將二千騎追之,遇契丹於南陽務,敗死。威等聞之,引兵而南……契丹主大舉入寇,自易、定趣恆州。杜威等至武強,聞之,將自冀、貝而南。
  • 5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五》:杜威雖以貴戚為上將,性懦怯。偏裨皆節度使,但日相承迎,置酒作樂,罕議軍事。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五》:清獨帥麾下陳於水北力戰,互有殺傷,屢請救於威,威竟不遣一騎助之。清謂其眾曰:"上將握兵,坐觀吾輩困急而不救,此必有異志。吾輩當以死報國耳!"
  • 55.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四》:順國節度使杜威,久鎮恆州,性貪殘,自恃貴戚,多不法。
  • 5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四》:又畏懦過甚,每契丹數十騎入境,威已閉門登陴;或數騎驅所掠華人千百過城下,威但瞋目延頸望之,無意邀取。由是虜無所忌憚,屬城多為所屠,威竟不出一卒救之,千里之間,暴骨如莽,村落殆盡。威見所部殘弊,為眾所怨,又畏契丹之強,累表請入朝,帝不許;威不俟報,遽委鎮入朝,朝廷聞之,驚駭。
  • 5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四》:桑維翰言於帝曰:"威固違朝命,擅離邊鎮。居常憑恃勳親,邀求姑息,及疆場多事,曾無守禦之意;宜因此時廢之,庶無後患。"帝不悦。維翰曰:"陛下不忍廢之,宜授以近京小鎮,勿復委以雄藩。"
  • 5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四》:帝曰:"威,朕之密親,必無異志;但宋國長公主切欲相見耳,公勿以為疑!"
  • 59.    《舊五代史·卷八十九·列傳四》:及李崧、馮玉議出兵應接趙延壽,而以杜威為招討都部署,瑩私謂馮、李曰:“杜中令國之懿親,所求未愜,心恆怏怏,安可更與兵權?若有事邊陲,只李守貞將之可也。”
  • 60.    卷一百九(漢書)列傳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1]
  • 61.    卷八 晉本紀第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1]
  • 62.    卷九 晉本紀第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1]
  • 63.    卷五十二 雜傳第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2]
  • 64.    卷二百八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2]
  • 65.    卷二百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12]
  • 6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三》:是歲,春夏旱,秋冬水,蝗大起,東自海壖,西距隴坻,南逾江、湖,北抵幽薊,原野、山谷、城郭、廬舍皆滿,竹木葉俱盡。重以官括民谷,使者督責嚴急,至封碓磑,不留其食,有坐匿谷抵死者。縣令往往以督趣不辦,納印自劾去。民餒死者數十萬口,流亡不可勝數。於是留守、節度使下至將軍,各獻馬、金、帛、芻粟以助國。朝廷以恆、定飢甚,獨不括民谷。順國節度使杜威奏稱軍食不足,請如諸州例,許之。威用判官王緒謀,檢索殆盡,得百萬斛。威止奏三十萬斛,餘皆入其家;又令判官李沼稱貸於民,復滿百萬斛,來春糶之,得緡錢二百萬,闔境苦之。
  • 67.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杜重威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8]
  • 68.    陳宇軒. 後晉安重榮之亂研究[D].湖北大學,2021.26-29,47-48.
  • 69.    《新五代史 · 卷第五十二 · 雜傳第四十》:諸將欲追之,重威為俚語曰:“逢賊得命,更望復子乎?”乃收馬馳歸。
  • 70.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契丹滅後晉之戰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20]
  • 71.    《舊五代史·卷第八十三·少帝紀三》:開運元年春正月甲戌朔,是夕陣雲掩北斗之魁星。乙亥,滄、恆、貝、鄴馳告, 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將及甘陵,青州楊光遠召之也。己卯,契 丹陷貝州,知州吳巒死之。庚辰,以宋州節度使高行周為北面行營都部署,以河陽 節度使符彥卿為馬軍左廂排陣使,以右神武統軍皇甫遇為馬軍右廂排陣使,以陝州 節度使王周為步軍左廂排陣使,以左羽林統軍潘環為步軍右廂排陣使。太原奏,契 丹入雁門,圍忻、代二州。恆、滄、邢三州上言,契丹大至。
  • 72.    梁勇,石家莊通史 古代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09,第340頁
  • 73.    台灣三軍大學.《中國曆代戰爭史·第十冊》: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256-274.
  • 74.    洪緯. 10世紀契丹南下軍事經略研究[D].吉林大學,2022:52-63,122-123,126-131.
  • 75.    《遼史·第四卷·本紀第四》: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大赦,改元大同。升鎮州為中京。以趙延壽為大丞相兼政事令、樞密使、中京留守,中外官僚將士爵賞有差。辛未,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自立為帝,國號漢。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