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六大茶山

鎖定
六大茶山一般指雲南茶葉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 [1]  針對歷史資料對古六大茶山的各説不一,遠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專業茶葉普查工作隊,對古六大茶山進行了認真的實地普查,亦有瀾滄江內六大茶山即革登、倚邦、莽枝、蠻磚、曼撒(易武)、攸樂(基諾);江外六大茶山:南糯、賀開、勐宋、景邁、布朗、巴達的説法。
中文名
六大茶山
行政區類別
自治州
所屬地區
中國南部
地理位置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含    義
雲南茶葉或普洱茶六大古茶山
普查時間
1957年11月至12月

六大茶山古茶山

茶山 茶山
針對歷史資料對古六大茶山的各説不一,遠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專業茶葉普查工作隊,對古六大茶山進行了認真的實地普查,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蔣銓先生親自參加,歷時整整一個月,行程1200餘里,走遍了古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訪了許多健在的男女老少,查看了許多碑石記錄,歷盡千辛萬苦,蒐集看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古六大茶山史料提供了寶貴的、不可磨滅的證據,向州人民政府作了口頭及書面彙報,根據當時現存的茶山範圍、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樂(基諾)、莽枝、蠻磚和革登,州人民政府確認了他們的報告。

六大茶山茶山歷史

六大茶山地名

乾隆進士檀萃滇海虞衡志》載,“普茶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曼撒,周八百里。
這“周八百里”不僅指茶山的面積,而且也表明“六大茶山是連成一片的。西面是攸樂茶山,中間是革登、莽枝、倚邦、蠻磚茶山,東面是曼撒茶山。
明隆慶四年(公元 1570年),車裏宣慰使刀應勐將其管轄地劃為12個版納時,“六大茶山”為一個版納——“茶山版納”。這是為適應茶葉,特別是貢茶的生產而必須的。
地圖 地圖
據《普洱府志,形式》篇所載,六大茶山除曼撒茶山屬易武土司管轄外,其餘五山均屬倚邦土司管轄。有史籍講“易武茶山,實際上就是曼撒茶山。清《滇海虞衡志》記述古六大茶山的地名是正確的。

六大茶山位置

關於古“六大茶山”地理位置,史籍上的説法,多種多樣:有的講在瀾滄江以東,有的講在瀾滄江以西,還有的説瀾滄江兩岸各有六大茶山。
光緒年間繪製的《思茅廳界圖》表明,古“六大茶山”都在瀾滄江束岸。攸樂茶山現屬景洪市,其餘五大茶山均在勐臘縣。其中,曼撒在易武鄉,革登、莽枝、蠻磚、倚邦在象明鄉
攸樂古茶山 攸樂古茶山
據説,象明是以孔明山、野象山合名而得。古“六大茶山為雲南最古老的茶山,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之一。現均屬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六大茶山貢茶

古六大茶山的土地全部被各種樹木、竹林、草、藤條、鮮花覆蓋它們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終年小溪叮冬流淌,蝴蝶起舞飛翔,各種小鳥競相比賽歌唱,構成了一個美麗富繞多姿多彩的動植物王國。
這裏又遠距城鎮、工廠,不受廢氣、污物、聲響的污染,空氣是多麼的清新而富有營養,環境是那麼的潔靜和美麗,若三、五好友林間小路漫步,真會使人流連忘返。
這裏生長的古茶園,歷來不施用農藥化肥,色、香、味、形具佳,遠在清雍正十·年就被朝廷指定象明茶區年解貢茶15000斤,易武茶區66666斤,為什麼要6呢?據説6(祿)是吉祥的象徵, 66有福,66大順。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曾對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先生説過:“普洱茶是皇室成員的寵物,擁有古六大茶山產的普洱茶是皇室成員顯貴的標誌,普洱茶還是朝廷饋贈各國首腦、貴賓的禮品,深受外賓喜愛。貢茶制一直持續到光緒三十年,歷時一百六十三年,後因清朝末期,內部動盪,社會治安不好,貢茶送到昆明附近被賊搶,朝廷鞭長莫及,沒有追究,貢茶制到此結束”。
清政府指定年解貢茶,並在普洱建辦貢茶廠,將六大茶山曬青毛茶運普洱加工成五斤重團茶、三斤重團茶、一斤重團茶、四兩重團茶、一兩五錢重團茶、瓶裝芽茶、蕊茶、裝茶膏等八種(稱八色貢茶)。
乾隆年間,倚邦、易武已會加工餅茶沱茶方茶,茶葉就地加工後直運昆明,再轉運北京。

六大茶山茶商

古“六大茶山”三國前就有茶樹種植,三國以後茶就作為商品與外地貿易,晉時逐漸發展,唐,宋已形成茶葉商品基地。明洪武年間被劃作一個單獨行政區域。清中葉茶山鼎盛,產品遠銷四川、西藏港澳南陽個地,普洱茶從此聞名中外。
古“六大茶山”不但是西雙版納各族人民過去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曾經吸引內地數十萬同胞前來開發,這對於繁榮邊疆經濟,加強各民族的團結交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及民國時期“六大茶山”逐漸走向衰落,到解放前夕茶葉生產更跌到低谷。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各級政府十分重視茶葉生產,“古六大茶山”逐漸恢復生機,普洱茶生產走出低谷,重放光芒。

六大茶山茶山傳説

古“六大茶山”的命名,傳説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遺器作紀念,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俯志古蹟》中。有記載:“六茶山遺器俱在城南境,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於悠樂,置銅鉧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蹬,置撒袋於曼撒。
因以其山名曼枝、革登有茶王樹較它山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古茶山中的孔明山巍峨壯觀,是諸葛亮寄箭處(民間傳説射箭處是普洱俯城東南無影樹山),上有祭風台舊址。

六大茶山地理位置

古六大茶山位於北緯21°51′至22°06′,東經101°14′,至101°31′之間,東與老撾交界,國境線長87.3公里,北與江城縣接界,西與景洪市毗鄰,南與勐侖、瑤區連接,幅員2260餘平方公里,約合3,38,800畝,歷史上稱為江內地區。
其中攸樂茶山是景洪市的一個鄉,位於景洪市東北部,距景洪城53公里;易武茶區(包括)易武茶山、曼撒茶山,距景洪123公里,距勐臘縣城110公里;象明茶區(包括倚邦茶山、蠻磚茶山、革登茶山)距景洪168公里,距勐臘縣城163公里。
據西雙版納州茶業協會秘書長陳宏斌先生提供,2004年4月至5月州茶業協會與州農業局組織有關專家、技術人員對全州茶園情況進行普查,普查結果易武茶山現有茶園面積29662畝,其中採摘面積15200畝;曼撒茶山6440畝,採摘面積2572畝;象明茶區24821畝,採摘面積 9721畝,攸樂茶山3200畝,採摘面積1400畝。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古六大茶山古茶園的恢復及新茶園的開墾種植潛力很大,若認真抓好種植、管理、採摘、加工、和銷售,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六大茶山生態環境

古六大茶山山水相連,地形、氣候、植被相近。根據測試,海拔最高2023米,位於易武茶區的黑水樑子,最低海拔565米,位於象明茶區曼配羅梭江(人渡)水面,海拔高低差距1458米,以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看,有立體性氣候特點,海拔800米至1800米範圍內的土地有上百萬畝,這些土地屑赤紅壤、紅壤,土層深厚、肥沃,土壤pH值多在4.5-6.5之間,理化性能十分有利於茶樹生長。
六大茶山地處南亞熱帶年平均氣温19℃—20℃,年積温6000℃—7000℃,最熱月平均氣温23℃左右,最低氣温10℃~13℃,極端最低氣温0℃~-3℃的天數很少.一般在7℃以上,有輕霜3-5天,或無霜,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植物四季常青,鮮花月月可見,一年四季不明顯,月有雨季與旱季之分。
年降雨量1700毫米至2100毫米,一般年降雨量多在1800毫米左右,其中4月至10月較多,達1400—1500毫米,佔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日照短、霧日長,年日照時數達1880—1950小時,仲秋至來年孟春,不論高山或溝壑,常常雲霧瀰漫,午後方散,特別是秋冬站在山頂鳥瞰,一望無邊的茫茫雲海中露出點點山峯,壯觀無比,真有一覽眾山小,山高人為峯酌感覺,不愧是高山雲霧出名茶的好地方。

六大茶山大葉白毫

六大茶山未受到第四世紀冰川的破壞影響,保留下來的山茶科植物繁多,恐龍時代活化石犧欏隨處可見。2002年1月16日張轂先生帶領日本愛知大學教授松下智先生一行四人在嚮導李保生(瑤族)的引道下到六大茶山最高山峯海拔2023米的黑水樑子考察,這裏山峯陡峭,有桫欏、有野生大葉種茶和小葉種茶,他們找到一株圍莖198釐米,高10餘米的大茶樹,根據保生講這株樣大的附近有10餘株,在1998年被野火燒死了。通過鬆下智先生幾次到易武考察,他説大葉種茶的發源地就是這些地方。
2002年3-4月張毅與朱光發、楊富貴先生到易武王羅河及金廠河頭右側考察,發現兩片分別為30餘畝及10餘畝的野生大茶樹,圍莖在140-198釐米,高14-18米的有幾株.屬野生大葉白毫。在易武茶區最大的茶樹是茶王樹村的茶王樹,據傳茶工樹村的羣眾搬到這裏改造野生茶林時,看到這株特大,就把它保護下來,平時不允許大人小孩攀登,奉為茶王樹,村名也取為茶王樹村,到20世紀初這株茶王樹莖粗已長得要兩個人才圍得過來(約3.4米),高達四丈多(約12米),樹冠很大,每年開始採春茶時要殺豬祭祀,由村中長老背誦祭語,然後全村會採茶的爬上去採,當天要採完,一季春茶就可採得幹茶一擔另一隻(約90千克)。可惜主幹在 1935年枯死,後發出幾枝側枝,1948年前後,該村羣眾先後搬遷他鄉,1959年12月23日雲南省茶科所第一任所長蔣銓先生與易武農技站張紹儒、楊家寨羣眾張六四、段壽康等四人去考察時,側枝莖粗大的已達20餘釐米。只可惜40多年來無人保護,幾次野火燒,幾次開荒種地,全株已死無遺。
易武茶區新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有易武與瑤區交界的同線河畔300餘畝的一片,最大的1株距土面60釐米處圍莖達180釐米,高15米;易武落水洞村背後公路邊(20世紀80年代發現),栽培型大葉白毫1株,圍莖124釐米,高12米,已列為保護對象。

六大茶山茶山現狀

六大茶山易武山

易武山 易武山
據口碑流傳及易武《茶祖史話》記載,易武茶始於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醫少藥的歷史時期,當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稱及外稱)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葉、果試病,發現茶葉具有清熱解毒、醒腦明目,止痛除煩的藥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外地到這裏做生意或路過的人員生病了,羣眾也用茶葉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買些回去,需要量愈來愈多,茶葉變成了商品,有的羣眾就相約遷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樹,把高大的茶樹砍矮,砍除雜樹、雜草、藤條,變成人工容易採摘的茶園。到唐朝“大興土木”時期又得到較大發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於茶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事業,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潤城”。元朝時期由於國內戰爭和疾病直接影響到當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減少,茶園大量荒蕪。明末清初石屏地處偏僻,人多地少,風調雨順年份多數人可解決温飽問題,若遇水旱失調,許多人便衣不暖體、食不飽肚,“窮走夷方急走廣(廣東、廣西)”是石屏人生計的真實寫照。許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氣候適宜,土地寬廣肥沃,大面積丟荒的茶園誰恢復屬於誰,便相約“奔茶山”而來,來後經過幾年的辛勞,不但恢復了許多老茶園,還在村寨附近擇地而種,六大茶山的茶業進入了發展的第二個高峯期,據《茶祖史話》及李拂一先生著《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六大茶山最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區年產幹毛茶7至8萬擔(每擔150老斤),倚邦茶區兩萬擔。”由於茶業的發展,使羣眾的經濟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現出蓋樓房、建寺廟、立茶莊,辦學堂,築路架橋,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易武茶區的易武鎮、易比、漫秀、大路邊、曼撒、灣弓、大寨、舊廟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廟,鋪設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樓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區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滾塘街,蠻磚街也熱鬧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為了營運茶葉、貨物、人員往來方便,除每年發動羣眾整修從倚邦、易武兩個主要集散地向外輻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間還集資修築易武為起點,經曼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運茶大道,寬2—3米,長240餘公里。20世紀90年代後期稱青石茶馬古道。在青石板茶馬古道經過的磨者河上先後架設有永安橋、圓功橋、承天橋,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峯中把剩下的最後一座石拱橋(承天橋)沖毀。

六大茶山攸樂山

攸樂山 攸樂山
位於景洪市轄區內,現名基諾山。束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為景洪市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最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抗日戰爭時期,攸樂茶山周邊遭到燒殺搶掠,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97000多公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州、市碓定該地區為山區開發實驗區,在有關科研單位的指導下,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還積極種植砂仁、橡膠等,使基諾同胞經濟收入大增,生活明顯改善,正在向小康邁進。

六大茶山革登山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菜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年產茶量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類型。清嘉慶年間(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幹茶一擔,已枯死,已荒蕪難尋。

六大茶山倚邦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農懷揣小葉茶籽來到倚邦種植,於是小葉種茶在倚邦安家落户,成了清宮貢茶的當然原料。鼎盛時期,在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人皆種茶,人皆製茶,人皆賣茶,形成了四大茶葉集鎮。即: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牛滾塘街。鎮與鎮之間,運茶馬邦往來,盛況空前。光緒31年始,倚邦沒落,至民國初,倚邦街競只剩下一百三十餘户,人口不足一千人。牛滾街瘟疫十室九空,荒無人煙,故到清朝後期,倚邦沒落,易武崛起,絕冠羣芳,到民國之後,雲南茶葉則以勐海獨領風騷。
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
倚邦管理攸樂、架布、習空、莽枝、蠻磚、革登等6大茶山,又是普洱茶的生產地和集散加工地,倚邦茶山漢族多系寧洱、石屏一帶遷來,從事茶葉種植。清正年間 (1723—1735年)建石屏會館。早年還建有四川會館和楚雄會館。倚邦茶葉歷史上以圓茶暢銷省內外,後又銷到越南、香港,年產茶1000擔左右。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被定為“貢茶”。其特點為質厚味美,放少許入杯,用開水沖泡後,茶葉直立不沉,色清微黃,其味甘香可口,飲後神志清醒,曼松曾 “年解貢茶20擔”。
倚邦古茶山(傣語稱“磨臘”倚邦,即茶井之意)總面積稱為360平方公里,是多民族集居的高山區。歷史上以生產圓茶(七子餅)而著名,年產茶萬擔以上。明、清時期,茶莊林立,商賈雲集,極為熱鬧。最早的茶號為宋雲號和元昌號,創立於光緒(1875—1908)年,製作的茶葉專銷四川。倚邦所產的茶遠銷西藏、港澳、南洋各地,由於茶質好,每年都要進貢朝廷。
清朝為了加強對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運送,於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從昆明經思茅至茶山(倚邦易武)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條由石板鑲成的運茶馬道,寬2米,長達數百公里。從殘存的石板磨損狀況可以判斷,當時築路的艱辛和茶葉運輸的繁忙景象。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倚邦就成為內地與邊疆交往的政治,經濟中心,各種商鋪、學校、會館應運而生。昔日的倚邦街子於解放前毀於火災。現有部分修復的舊街道。主要集鎮是牛滾塘街。牛滾塘街在象明“四街”中,最為繁華。居住者多數是外來的生意人,從事茶葉、織布、柒布,主要從事茶葉種植、收集和交易。今秧林就是莽枝茶山育茶苗的地方,大寨是莽枝種植茶葉的地方。在牛滾塘街建有“五僧大廟,在莽枝建有川祝廟,每年三月採摘春茶之季,當地茶農到廟裏敬香祭祀茶神祖先。由於莽枝茶葉質好價廉,一些內地茶商壓價收購,倪蜕滇雲歷年傳》記載:“雍正之年(公元1728),莽枝產茶,商敗踐更收發,往往舍於茶户,坐地收購茶葉,輪班輸入內地”。昔日的關廟已變成廢墟,只有一塊“永遠奉守”大碑卧地而睡,四周大樹參天。昔日茶馬古道留下的道道痕跡,如同一道道詩行,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歷史變遷。可以看到一座座沉睡百年的古墓和那—幅幅壁雕,身騎白牛,雙手緊握圓餅茶,高高舉起的茶農壁畫,一塊塊石碑記錄了古六大茶山的盛事,昔日的盛景

六大茶山蠻磚山

蠻磚古茶山 蠻磚古茶山
蠻磚茶古茶山包括蠻林和蠻磚等地。由易武西行經高山寨,過磨者河承天橋經蠻林才到慢磚。蠻磚關帝廟(石屏會館)廢墟碑文記載,蠻磚系六大茶山之一,該廟始建於乾隆六年(1741)春。過去蠻磚的茶葉年產量至少在萬擔以上,大部運往易武加工、銷售。
蠻磚茶山是”古六大茶山”現今保存得較好的一座茶山,茶林不規則地散佈在原始密林中,經幾代茶農的精心管理,仍年產茶葉萬擔以上。蠻磚村公所恢復”曼莊優質茶”產品,茶葉獨特、茶芽雪白晶亮,是搶手之貨,深受客人的喜愛。
1994年,西雙版納州、縣政府確定在曼莊茶山新建萬畝茶園,在雲南茶科所專家的指導下,萬畝茶園盤繞羣山,株株茶樹綠油漂香,喜看古茶山和新茶園交相爭輝,茶葉生產蒸蒸日上。

六大茶山曼撒山

曼撒古茶山 曼撒古茶山
曼撒茶山位於勐臘易武鄉東北,緊接老撾邊境。清乾隆年間是曼撒茶山輝煌時期,滿山遍野都是茶樹,年產萬擔以上。只有8户人家的茶王樹村年產茶葉就達320 擔。採茶季節要僱用大批茶農。清咸豐壬子年(公元1852年)來自內地的很多漢族同胞在茶山與當地茶山各民族兄弟共同種茶製茶,創下一代偉業。所產”元寶茶”(圓茶)遠近馳名,暢銷國內外,曼撒古茶山種茶歷史悠久。
實際上曼撒古茶山包括易武茶山,是普洱茶最早的集散地,唐代時被稱為“利潤城”,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清道光年間(1821—1850)莽枝、架布、習空、倚邦茶山逐漸衰退,易武茶山取而代之。易武茶,茶質優良,遠銷佛海,年產茶約4000擔,以加工團茶(砣茶)為主,乾隆年間(1736—1795),許多石屏人紛紛遷居易武種茶樹,用傳統方法制作的“七子餅茶”作為貢茶,加工精細。《雲南經濟滇茶》説:“於二月間(農曆)採蕊極細而白謂之毛尖以作貢,貢後方許民間販茶”。七子餅茶,採用的是上等好茶,要講究花色,共計八色貢茶。乾隆六十年(1796)易武、曼臘茶山所產的團茶(砣茶)也定為貢茶。李佛一《十二版納志》載:“清道光同治間,易武產茶額七萬擔,光緒三十年間,因戰亂易武區茶產額減為二萬擔”。易武在幾個世紀前,它就是雲南為數不多的富庶之地,因盛產大葉種茶,唐時就被稱為“利閏城”。據説車家祖上敬奉貢茶有功,皇帝品茗之餘,龍顏大悦,特賜“瑞貢天朝”匾,以詔後人。明清時期更為朝廷關注之地,既是普洱六大茶山所產茶葉的集散地,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六大茶山江外茶山

六大茶山南糯山

喬木大葉種,微苦澀,回甘、生津好,湯色桔黃、透亮。透着蜜香、瀾香,谷花茶淡香如荷。歷史上是聞名遐邇的古茶山,仍存活着一株已逾千年的栽培型的茶王樹。

六大茶山布朗山

屬喬木大葉種,較苦澀,回甘快、生津強,湯色桔黃透亮。香氣獨特,有梅子香、花蜜香、蘭香,是很多中外客商和普洱茶愛好者夢寐以求的收藏佳品。

六大茶山巴達山

屬喬木大葉種,這裏生長着成片的栽培型茶樹和野生茶樹林。賀松村大黑山上就生長着一株1800年的野生型茶王樹。此山茶葉味苦澀,回甘、生津快,湯色桔黃晶瑩、透亮,條索墨綠油亮。香氣好,有梅子香、蜜香

六大茶山南嶠茶山

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薄甜,湯色深桔黃,香氣一般,茶葉等級低。

六大茶山勐宋茶山

屬喬木中葉種,喬木茶樹不成林(片),灌木居多,口感苦澀,微回甘、生津一般,湯色深黃,條索墨黑

六大茶山惠民景邁山

景邁山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景邁山茶山步道長17公里,起點景邁村,途經茶馬古道、景邁山茶山、芒景村、翁基布朗族古寨、終點翁窪上寨。據考證,這裏種茶有近2000年的歷史。古茶山由景邁、芒景、芒洪等9個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村寨組成。整個古茶園佔地面積2.8萬畝,實有茶樹採摘面積1.2萬畝。 [2] 
茶葉屬喬木大葉種,十二大茶山中喬木樹最大的一片集中在這裏,號稱萬畝喬木古茶園。苦澀重、回甘生津強,湯色桔黃剔透。這裏的喬木茶樹上還生長着一種寄生物俗稱螃蟹腳,可消炎怯痰、對治療胃病和糖尿病較有效。

六大茶山孔明山

早晨可以先到孔明山下的觀音廟祈福,據當地人説外來人在此祈福很靈願的,這裏也整個基諾族地區一座觀音廟。之後登孔明山,孔明山是一座石灰岩山,海拔1788.2米,在普洱茶古茶山“革登”附近,是普洱茶六大古茶山的最高峯,方圓10平方公里。俗傳山頂上有一塊平石為孔明當年祭風的“祭峯台”。整個山峯上有四個險峻懸崖峭壁,遠遠看去,就像孔明所戴的帽子,所以稱之為孔明山。當地人又叫它龍谷巖。孔明山岩溶地貌發育,山形為直立南北向,整個山體上有多個懸崖峭壁,主峯北面峭壁最為險峻並與小黑江相聯。南坡接觀音廟盆地。山上有地造天成的八道門、九曲石階,石林形態怪異,還有巖棕林、蘇鐵林等珍貴的植物資源。山上之石,若佛若仙,秀竹成林,古樹參天,藤蔓交織。在山上極目遠眺,萬傾綠波盡收眼底,全年多季節雲海茫茫。孔明山屬於獨特罕見的熱帶雨林山地自然風光類型,具有眾多天然景觀,並融合了熱帶雨林植被、動植物景觀、岩溶地貌奇觀、崖峭峯叢等地理形態。
登山遊覽約需要5個小時,因氣候熱,孔明山上又無水源,登山前應準備充足的飲用水,(每人約2L)。孔明山林深葉茂,據説,還時有野象等野獸出未,沒有嚮導不要貿然進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