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常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代管縣級市)

鎖定
五常市,黑龍江省轄縣級市,由哈爾濱市代管。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北依阿城區,東、東南與尚志市海林市吉林省敦化市毗鄰,南、西南與吉林省舒蘭市榆樹市接壤,西北與雙城區相連。總面積7512平方千米 [32]  。轄12個鎮、12個鄉,共有260個行政村。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常常住人口為724705人。 [30]  政府駐地五常鎮
五常市,東靠張廣才嶺,西、北接連松嫩平原,地勢東南部較高,層巒疊嶂,多森林,中部丘陵起伏,多溝壑。西北部屬平原地帶。大禿頂子山海拔1696米,為黑龍江省最高峯。拉林河從東南流向西北,斜貫境內。建有龍鳳山水庫磨盤山水庫。屬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温3℃~4℃,年均降水量500~800毫米。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42%。主要礦產有煤、鐵、錳、鋅等。拉濱鐵路森林鐵路、202國道、203省道、222省道公路穿境而過。景點有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龍江千尺第一瀑、高山濕地等。
2019年,五常市地區生產總值281.2億元。 [31] 
中文名
五常市
外文名
Wuchang City
別    名
五常
行政區劃代碼
230184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所屬地區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地理位置
哈爾濱市南部
面    積
7512 km²
下轄地區
12個鎮、12個鄉
政府駐地
五常鎮
電話區號
0451
郵政編碼
150200
氣候條件
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龍鳳山水庫,鳳凰山風景區
機    場
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
火車站
哈爾濱站五常站山河屯站
車牌代碼
黑L、黑A
地區生產總值
281.2 億元(2019年)
方    言
東北官話
特    產
五常大米
人    口
724705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五常歷史沿革

夏至時,為肅慎
西漢,時為扶余
北魏時,屬勿吉
隋唐時期,五常稱莫頡府,轄賓縣、呼蘭等地,歸渤海國管轄。
遼金時代,稱裴滿部、甲骨部、金歸上京管轄。
元朝,稱剌鄰,是元大都通往黑河的最大驛站
明朝年間,在五常建立納林河衞所和摩琳河衞所,隸屬於努爾幹都司。
清朝雍正3年,在拉林設立協領。乾隆9年,改設拉林副都統,今副省級。乾隆34年,降為協領。光緒6年,改設五常廳。宣統元年,改五常府。
民國2年,改為五常縣。
1947年,先後成立山河、拉林兩縣,同年山河縣撤消併入五常。
1956年3月,拉林縣撤消併入五常。
1993年8月28日,五常撤縣設市。 [1] 

五常行政區劃

五常市共轄12個鎮(其中2個民族鎮)、12個鄉(其中3個民族鄉):五常鎮拉林滿族鎮山河鎮小山子鎮安家鎮牛家滿族鎮杜家鎮背蔭河鎮衝河鎮沙河子鎮向陽鎮龍鳳山鎮興盛鄉志廣鄉衞國鄉常堡鄉民意鄉紅旗滿族鄉八家子鄉民樂朝鮮族鄉營城子滿族鄉長山鄉興隆鄉二河鄉,還設有山河屯林業局。五常市人民政府駐五常鎮金山大街55號。
轄村
轄村
拉林鎮
5個街道辦事處,13個行政村
龍鳳山鄉
18個行政村
山河鎮
5個街道辦事處、13個行政村
志廣鄉
9個行政村
小山子鎮
10個行政村
民意鄉
8個行政村
杜家鎮轄
12個行政村
衞國鄉
6個行政村
向陽鎮
17個行政村
二河鄉
7個行政村
衝河鎮
11個行政村
常堡鄉
8個行政村
背蔭河鎮
7個行政村
八家子鄉
13個行政村
安家鎮
11個行政村
興隆鄉
13個行政村
沙河子鎮
13個行政村
興盛鄉
8個行政村
牛家滿族鎮
15個行政村
長山鄉
15個行政村
民樂朝鮮族鄉
6個行政村
紅旗滿族鄉
12個行政村
營城子滿族鄉
7個行政村
注:本表來源於五常市政府門户網站。 [2] 

五常自然地理

五常位置境域

五常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地處北緯44度零4分至45度26分和東經126度33分至128度14分之間。北接松嫩平原,距省城哈爾濱115公里;東南靠張廣才嶺西麓與尚志市相鄰,東北部與阿城市相鄰,西部、西南部、南部與吉林省的榆樹、舒蘭、蛟河毗鄰,是黑吉兩省經濟結合部。幅員面積7512平方公里 [32]  ,五常地域呈狹長形,西北傾斜。

五常地質

五常市地質構造位於兩個地槽區,即大興安嶺褶皺山帶和長白山、小興安嶺褶皺山帶中間的台地上。東鄰新華夏系第二隆起帶張廣才嶺的西坡,西與第二沉降帶松嫩平原接壤。大地構造處於兩個不同構造區,即地槽區與台地區的過渡帶。 [4] 

五常地形地貌

地形是由山區平串原的過渡帶。因此,地貌輪廓嚴格受構造控制,地貌單元呈過渡狀分佈。
地貌的另一主要特徵是內外力造成的地貌單元非常明顯。中山地貌是地殼運動隆起產生的,而丘陵地貌則是外力剝蝕的結果。境內各類地貌,明顯地反映出地貌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中內外力的互相作用。 [4] 

五常氣候

五常市屬中緯度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短冬長,寒暑懸殊。初春來臨,祖國南方已綠滿枝頭,這裏依然白雪皚皚,直至5月初,大地始出現初春氣息。五常市平均氣温3--4℃,7月氣温較高,平均為23℃,最高達35.6℃,1月氣温較低,月平均為零下19.1℃,最低達零下45.4℃。全年無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

五常水文

五常市水系發達,河網密佈。平均年徑流總量為34億立米,年徑流深為500~1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東南部為500毫米,西北部為100毫米。拉林河最大洪水發生在1956年,五常水文站處洪峯流量2470米/秒,牤牛河最大洪水發生在1960年,大碾子溝水文站處洪峯流量為1440米/秒。多年平均含沙量0.68公斤/立米,年侵蝕模數為32噸/平方公里,年輸沙量20.1萬噸。封凍日期11月中旬,開河日期4月初,封凍天數130至150天,最大冰厚1.13米,最高水温30.6℃。各河危水化學類型主要為重碳酸鈣型,其次為重碳酸鉀、鈉、鈣型,礦化寵為0.05~0.43克/升,屬於淡水。硬度為1.12~1.4度,德國度,,屬於極軟水類型,PH值在6.7~7.3之間,屬於中性或弱鹼性水。水温為12-18℃,灌溉期,各河流水質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標準,為完全適應灌溉水質。 [3] 

五常自然資源

五常水資源

境內有拉林河、阿什河兩大水系,支流毛溝很多,一級支流15條,二級支流17條支溝325條,河流總長約2240公里,河網密度為0.3公里/平方公里。 [6] 

五常生物資源

植物
五常水稻
五常水稻(3張)
樹類:共計34個科,46個屬,63種。其中主要有、柳、榆、核桃楸水曲柳黃菠蘿、楓、、樺、椴、紅松雲杉冷杉落葉松樟子松等,還有小灌木、藤本山果等多種木本植物。
草類:有小葉張、捲毛紅、、蒲、野稗草、靰鞡草羊草三楞草銼草、野穀草、黃蒿、白臉蒿、柳蒿灰菜、青麻果等1000多種。
藥材類:山參、黨蔘、五味子滿山紅、刺五加、黃柏黃芪紅花平貝車前子、大力子、串地龍、防風、柴胡、.木通狼毒冬青百合蒲公英薤白、萊服子、艾葉細辛赤芍玉竹百步黃芩、艾蒿、蒼耳紫蘇、益母蒿等共300餘種。
山菜類:木耳、元蘑、黃蘑、榛蘑、柳蘑、松蘑猴頭蕨菜薇菜刺嫩芽廣東菜貓爪子、老桑芹、水芹菜山韭菜黃花菜,蒲公英、柳蒿、小根蒜苦麻菜、鴨子芹、老牛銼等。
山果類:山梨山葡萄、核桃、榛子、松樹籽、山丁子、山裏紅、元棗、托盤、山杏等。
花類:荷花、玫瑰花杜鵑花冰凌花百合花、蘭花、牽牛花、蒲公英花、蘆麗花、耗子尾巴花等。 [7] 
動物
獸類:虎、狼、熊、野豬、狍子、馬鹿、貉、貂、猞猁、獾、野兔、狐狸、黃鼬、香獐、田鼠、松鼠、水獺、麝鼠、家鼠、刺蝟、穿山甲等。
鳥類:野鴨、烏鴉、喜鵲、山雞、燕子、麻雀、杜鵑、貓頭鷹、黃鶯、畫眉、-斑鳩、鷹、叼魚郎、布穀、鴿子、啄木鳥、鷺鷥、鵪鶉、臘嘴、沙雞(樹雞)、雀鷹、鷳、蘇雀等百餘種。
魚類:鯉、鯽、鮎魚、泥鰍、鴉羅、白魚、黑魚、狗魚、白鰾、鰱魚、胖頭、柳鱭、重唇、鰲花、七星魚、草根等數十種。
介類:蟲、蛤、龜、螺、蜊蛄、蝸牛、水鱉等。
蛙類、青蛙、田雞、蟾蜍、雨蛙。
蛇類:蝮蛇、松花蛇、土球子、水蛇、野雞脖子蛇、箭汗蛇、馬蛇子(蜥蜴)等。
昆蟲類:蜜蜂、黃蜂、土蜂、馬蜂、蝴蝶、螳螂、糞郎、蒼蠅、蜻蜓、螞蚱、蟈蟈、蚊子、瞎虻、蟋蟀、蜘蛛、螻蛄、熒火蟲、夜盜蟲、草地螟、蚜蟲、地老虎、金龜子、蠐螬、花大姐(瓢蟲)、松毛蟲、菜青蟲、土甲蟲、蚯蚓、線蟲、螞蟻、蚰蜓、潮蟲、夾子蟲、毛毛蟲、蟑螂、臭蟲、跳蚤、蝨子等。 [8] 

五常礦產資源

五常市擁有礦產:鐵礦,銅礦,鉛鋅礦,煤礦,黃鐵礦,石英礦,石灰石礦,長石礦,水晶礦,蛇紋岩礦,藍鐵礦,耐火土,石英砂,石墨,石綿。 [5] 

五常人口民族

截至2008年末五常市人口為979627人,人口出生率12.4‰,人口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長率8.6‰。 [9] 
截至2008年,五常市共有9個民族。漢族740939人,佔總人口的85.9%,比1964年增長46.4%。滿族81989人,佔總人口的9.5%,比1964年增長38.79%。朝鮮族38535人,佔總人口的4.47%,比1964年增長35.63%。回族799人,佔總人口的0.09%,比1964年增長33.39%。蒙古族218人,佔總人口的0.03%,比1964年增長5.2倍。其他民族人數很少,變化不大。外國人入中國籍者14人,比1964年增加1.8倍。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常常住人口為724705人。 [30] 

五常政治

主要領導
市長
于軍
副市長
趙春明
副市長
徐碩寧
副市長
邵鋼
副市長
倪航
副市長
魏本玉
副市長
劉英明
副市長
張建春
副市長
唐豔坤
注:本表來源於五常市政府門户網站。 [10] 

五常經濟

五常綜述

2019年,五常市地區生產總值281.2億元。 [31] 

五常第一產業

偽滿大同元年(1932年),五常市棄耕土地7萬餘垧,加上水澇成災,實收面積僅4萬餘垧。偽滿康德6年(1939年),對主要糧谷(高粱、包米、穀子)實行統制,即統一進行收購和配給。偽康德7年(1940年)實行“糧谷出荷”政策,強迫農民售糧,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業生產依然處於落後狀態。
1976年五常市已有大中型拖拉機497台、手扶拖拉機539台、機引農具1847台(件)。1984年五常市大中小型拖拉機發展到4362台,其中農户自營3994台。
農業產值低最低年份的1960年,五常市糧豆薯播種面積212.469萬畝,總產量為2.3億斤,總產值2812萬元,“文化大革命”開始後的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總產量平均為56188.5萬斤,總產值平均為10132.4萬元。
1981年開始試行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1984年五常市糧食總產達10.811億斤,比20世紀50年代平均總產翻一番,比20世紀60年代平均總產值增加1倍。
1985年在遭受洪澇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總產仍然穩定在8億斤以上。 [11] 
2009年糧食總產連續三年穩定增長,實現46.5億斤,增長5.3%,我市再次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各類畜禽養殖專業户達2.3萬户,養殖大户961個,牧業生產小區70個;蔬菜、藥材和食用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攀升,農業總產值實現92.5億元,增長12.1%。五常市組建農機合作社15個,農機協會68個,新購置農機具2013台(套),五常市農機保有量達4.9萬台(套)。完成機械播種245萬畝,機械插秧52萬畝,機械收穫98.5萬畝,同比增長1.4倍。 [12] 

五常第二產業

1950年五常市工業總產值為369.6萬元。
1958年,工人達5000餘人。由於超越客觀實際,盲目辦廠,導致工業生產嚴重失調,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損失。
1962年,五常市工業總產值1388.9萬元,比1957年提高15.1%。
1970年五常市各類工業由"文化大革命"前的56個增加到110個,總產值4502.2萬元,比1962年提高2.2倍
1980年五常市工業總產值20458萬元,比1970年提高3.5倍。
1985年,五常市個體工業已達4791個,從業人員10535人。1985年末,五常市共有各類工業企業5516個(含個體工業户4791户),職工和從業人員垂4395人(含個體工業從業人員10535人),年工業總產值27949萬元(含個體工業2725萬元),比1980年增長36.6%,是1949年五常市工業總產值285.5萬元的97.8倍。
2009年實施工業技改項目30個,完成投資13.8億元,增長44%。工業總產值實現139億元,增長11.7%,工業增加值實現37.4億元,增長18%。全口徑工業完成税金2.9億元,增長18%。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6户,達到58户,完成產值22.9億元,增長49.2%;完成增加值8.1億元,增長37%;實現銷售收入25.1億元,增長50.3%;實現利潤2.5億元,增長36.9%;實現利税4.5億元,增長35.4%。其中,葵花葯業上繳税金2.16億元,增長29.7%,哈特啤酒上繳税金960萬元,增長17%。對外貿易繼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完成進出額3400萬美元,增長50%。 [12] 

五常第三產業

1945年冬,五常市工商業户恢復到278家。
1916年縣民主政府建立後,成立了貿易局和貿易公司,在各區組建了供銷合作社。隨旨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初步改善,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商業的日趨活躍,發展迅速。1947年五常市已有工商業325户,到1948年發展到369户。
1949年,縣政府設企業科,科長楊廷棟。1950年,改為工商科,負責管理工商業和市場,對工商聯合會進行業務指導。當時,五常、拉林、山河3個鎮均有工商聯合會組織。它是黨和私營工商業者之間的紐帶和橋樑。
1956年初,撤銷工商科,成立商業科,3月改商業科為商業局。1958年"大躍進"中,又將縣供銷聯社併入商業局。
1968年,商業機構大合併,成立全商業系統的"革命委員會",合作社、公私合營、合作商店全部過渡為國營商業。1969年實行"貧下中農管理農村商業"的作法,一些不懂商業的人紛紛進駐農忖供銷合作社,瞎指揮,亂干預,使供銷社經濟受到很大損失。
1972年6月,在縣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部內,增設了外貿組,專門組織、指導和扶持對外貿易商品的生產、收購工作,1973年改為縣革委外貿科。同年,國營、合作分開,恢復了縣供銷合作社。
1985年,五常市商業、飲食服務、糧食、物資和集市貿易的商品零售總額32925.6萬元,比1984年提高71%,是1949年的60倍。 [14] 
2009年共簽約項目22個,實際到位金額6.18億元,增長66%,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投資超億元的項目有13個,當年開工建設項目10個,並且成功引進了5個全國500強企業。 [12] 
電子商務
2019年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積極發展農村電商和產銷對接成效明顯,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給予專項資金扶持。 [15] 

五常財政收入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到1957年,縣財政收入比1953年平均增長32.1%。
1964年,五常市財政純收入為932.7萬元,比1953年增長13.5%。到1971年,縣財政純收入僅233.1萬元上級補助達1264萬元,比"文化大革命"前多補1倍。
1985年工商各税達到2016.8萬元(含城建税83.6萬元),比年初計劃的1925.6萬元超收4.8%,按可比口徑計算比同期1807.6萬元,超收6.7%;農業税完成549.9萬元,全面完成了年度計劃,收回歷年尾欠17.3萬元。
1985年初,縣安排支持企業挖潛改造資金24.2萬元,全年實際支付了196.2萬元,超原計劃7倍。 [16] 
2012年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28518萬元,佔年初預算的128.8%,比上年增長25.4%,增收26000萬元,財政收入創歷史新高。其中:全口徑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96288萬元,比上年增長23.3%,增收18188萬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8998萬元,比上年增長31.2%,增收16,480萬元;上劃中央及省五税收入完成27290萬元,比上年增長6.7%,增收1708萬元,基金收入完成32230萬元,比上年增長32%,增收7,872萬元。 [17] 

五常社會事業

五常科學技術

1959年6月,成立五常市農機科學研究所。所址在五常市城,所內設有水田機械、旱田機械兩個組。全所12人,8名科技人員,其中工程師1名。主要任務是研究改革農具和推廣機械化農機具。
1961年成立五常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址在五常市城,1963年撤銷。1978年重建,所址在營城子鄉境縣第三良種場果園內。1979年遷到五常鎮南郊第一良種場西院。1984年併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所內設有植保、土肥、作物栽培、育種4個組,全所共9人,農藝師4名。任務是為當地、當前農業生產服務,試驗、示範、推廣相結合,以試驗為主,研究試驗作物栽培、植物保護、種子、土壤肥料等方面的農業生產新技術。
1978年9月,成立五常市工業科學研究所,所址在五常市城,隸屬縣工業科領導。1984年1月,縣經委與縣工業科合併後改為經委技術股。同年6月恢復五常市工業科學研究所,為副科級單位。主要任務是研製名優產品和產品開發以及設備改造、引進新技術。
1983年初,縣相繼成立了農業、水利、畜牧、林業、多種經營、工業交通、食品發酵、醫藥8個科學技術專業組。
1985年,五常市各工廠、企業共設有技術科室,190個科技小組570個。農村各鄉,鎮,全部建立了農業科學技術實驗站,村有農業科學技術室,屯有農業科學技術組,經常開展羣眾性的科學實驗活動。從1983年至1985年,五常市各學會、科研單位、工廠企業等科技組織共舉辦技術訓練班241次,技術表演108次,技術交流469次,經驗交流112次,參加人數達3萬餘人次。 [18] 

五常教育事業

清代的教育,實行的是封建主義禮義教育,啓蒙學校是私墊。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今拉林鎮建立第一座官學堂,五常建廳後,又在縣城(今五常鎮)設立兩處學制2年的教育公所。
中華民國時期,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官辦學堂(國民學校)雖然已在五常市普及,但私塾、義塾仍與官學堂並存。
偽滿洲國時期,推行的是殖民主義奴化教育。當局為強制實施奴化教育,嚴令取締私塾、義塾,各學校一律增加日語課。1945年"九·三"光復時,因戰亂學校曾一時停辦。
1946年1月,民主政府成立之後,在各界人民的支持下,學校陸續開學,私塾、義塾也陸續開課。學校以新民主主義教育為內容,私塾、義塾仍以傳統內容授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社會主義教育為教材主要內容,教學科目不斷調整,公辦、民辦教育迅速發展,學校網點佈局日趨合理,私塾均自行停辦。
20世紀50年代初期,隨着中小學教育和成人業餘教育的發展,幼兒學前教育的幼兒園也在城鎮相繼興起,並迅速普及到五常市農村,很多村屯辦起了幼兒班。"文化大革命"中,五常市教育事業遭受嚴重催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事業又在改革中茁壯成長起來。 [19] 
2009年投資1115萬元新建5所教學樓、維修18所學校的校舍;示範性高中建設得到加強,職業教育模式不斷創新;2009年我市參加高考人數創歷史之最,進入重點院校分數線達345人,比上年提高15%,其中,超600分人數達70人。 [12] 

五常文化事業

建國前,五常市文化事業很不發達。文娛活動只限於年、節或農閒時。
五常市的刀刻掛錢、窗花剪紙、書寫對聯、描龍畫鳳、針織刺繡等民間藝術久傳不衰,一直承襲。
1946年縣民主政府建立後,設立了文化管理機構相繼成立了文化館、新華書店、電影院等,並逐漸將私營劇院收歸國營。文化工作者也由當時的幾人發展到幾十人。
到1985年文化工作者已達300餘人。影院、劇院、文化館(站)、新華書店、圖書館(室)遍及五常市各鄉、鎮,部分村還有文化室、俱樂部和電影放映隊。文化活動已由過去單純的二人轉、大鼓書、扭秧歌發展為篆刻、書法、美術、攝影、音樂、戲劇、舞蹈、報刊、文學創作等多種門類的綜合文化體系。國營、集體的文化事業有了新的發展,個體辦的文化室、圖書室也紛紛湧現。 [20] 
2009年,五常市共有文化管理機構1個,文化館(站)12個,音像娛樂場所57處。電視轉播台35座,發射機動率4038千瓦,衞星地面接收站102座,電視覆蓋率達100%,24個鄉鎮全部實現了有線收視,入網户達3.8萬户。 [21] 

五常醫療衞生

1958年並鄉建社,各人民公社先後建立了衞生院。
1958年至1960年,五常,拉林,山河3鎮分別建立了集體所有制的鎮醫院,1972年6月改稱鎮衞生院。
1962年11月,五常鎮醫院一分為三,成立了五常鎮衞生聯合醫院、五常鎮朝鮮民族衞生所和五常鎮牙病防治所。將長山衞生院轉為集體所有制單位。其餘6個全民所有制公社衞生院的“三權"下放給各公社。
1968年經省衞生局批准,將小山子、山河屯,衞國、衝河4個衞生院改為地區醫院。
1969年將五常鎮朝鮮民族衞生所、五常鎮牙病防治所合併到五常鎮醫院。
1971年在新劃分出的營城子、保山兩個公社分別建立了集體所有制衞生院。
1975年將五常鎮牙病防治所行政歸鎮領導,仍屬集體所有制單位,於1978年將"三權"收歸衞生科。
1978年至1979年撤銷衞生院的革命委員會,實行院長分工負責制。1984年機構改革,原各公社衞生院改稱鄉衞生院。小山子公社改建鎮制,將小山子中心衞生院改稱小山子人民醫院。
其他醫療單位:隨着國民經濟的不斷髮展,縣內的工礦事業、企業單位多數建立了職工醫院(所)。1952年,建立1處商業衞生所和2處工業衞生所
1956年,五常、拉林、山河中學及拉林師範建立學校醫務室。
1963年,五常糧庫、米廠、酒廠、運輸公司、木工社、鐵西砂廠、建材廠、房產等企業建立衞生所。
1970年,省兒童醫院、結核病防治所等單位在背蔭河建立聯合醫院(稱六二六醫院),1972年轉交給背蔭河衞生院。縣屬職工醫院有五常紡織廠職工醫院。至1985年工業及其他各種醫療單位有42處,醫護人員431人(衞生技術人員347人)。村衞生所391處,醫護人員745人,聯合診所8處,醫護人員19人,個體開業醫117人。學校校醫4人,專職保健教師3人,兼職保健教師149人。 [22] 
2009年,五常市各種衞生機構發展到35個,擁有病牀1034張,在崗專業技術人員1555人。農村衞生所251個,從醫人員1403人,五常市個體診所45個,民營醫院1家,牀位20張。 [21] 

五常交通運輸

2009年,5000餘萬元拓寬改造了運輸路、北二道街、誠信小區路、實驗路、鮮師路、治財路以及16條巷道,更新步道板3萬平方米。 [12] 
2009年,建成農村公路530公里,五常市24個鄉鎮全部實現高等級路面連通,通鄉率達100%,260個行政村已有251個實現高等級路面連通,通村率達96.5%。截止2009年底,我市境內縣、鄉、村高等級路面里程已達1734公里,“一縱、二橫、三環、四聯”的公路建設主骨架基本形成。 [12] 
五右高速公路已經列入國家高速公路網,即將動工興建。

五常旅遊資源

五常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

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長白山脈張廣才嶺之首,與吉林省分界處,距五常市區150公里,景區總面積5萬公頃。鳳凰山主峯海拔1690米,被譽為“東北第一大山”。海拔超過千米的山峯有89座。 [24] 

五常石刀山景區

石刀山景區位於哈五路九十三公里處,距五常市20公里。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50平方公里。此刀由刀座和刀身兩部分組成,座基高5米,刀身高5.08米,寬0.93米,厚0.4米,均為花崗岩石質地。 [25] 

五常龍鳳山風景名勝區

龍鳳山風景名勝區座落在長白山脈張廣才嶺餘脈西坡,五常市東南50公里處,距哈爾濱市160公里。是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黑龍江省特大型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級森林公園。 [26] 

五常城市榮譽

2020年1月,五常市入選全國第四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13] 
2020年5月,五常市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3] 
2020年6月,五常市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7] 
2020年9月,五常市入選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地區。 [28] 
2020年12月,五常市入選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百佳示範縣。 [29] 
2021年7月,五常市入選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33] 
2021年8月,五常市入選2021年全國休閒農業重點縣。 [34] 
2021年11月,五常市入選黑龍江省鄉村產業振興典型案例。 [35] 
2021年12月,五常市入選首批“黑龍江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範縣“。 [36] 
2022年4月14日,入選“賽迪顧問鄉村振興百強縣(2021)”名單,位列全國第6名。 [37] 
2022年11月17日,五常市入選“中國天然氧吧”,黑龍江省“中國天然氧吧”總數上升為21個,躍居全國第四。 [3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