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楊(讀音yáng)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楊”的本義是對一切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也指戰國初期哲學家楊朱及其學術派別的簡稱。後也作為姓氏。 [3-4]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5] 
中文名
外文名
yang
拼    音
yáng
總筆畫
7
鄭    碼
fyod
注音字母
ㄧㄤˊ
部    首
統一碼
基本區 U+6768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筆順編號
1234533
字    級
一級(編號0689) [1] 
平水韻部
下平七陽 [6] 
五    筆
SNRT
四角碼
4792₇
繁體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楊”字是形聲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圖1)。篆文(圖4)是由“”字和“”字構成的。“木”表示此字與樹木有關。表義。而“昜”讀yáng,表聲。《爾雅·釋木》中説“楊,蒲柳也。” 《廣韻·陽韻》中説“楊,赤莖柳。”這裏説的都是指“楊”的本義,是指對一切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後此字又用作周代的國名,也用作姓氏。如今此字既可單用,也可用作偏旁。凡從“楊”取義的字皆與樹木等義有關。新中國成立後,“昜”旁簡化為“𠃓”。隸變後楷書寫作“楊”。 [2]  [4]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yáng
名詞
楊柳科楊屬植物的泛稱
《易·大過》: 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
清·陳夢雷《松樹為風雨所拔嘆》詩: 歲寒老樹尚如此,何況朽木與枯楊。
poplar
白楊;赤楊
指楊桃,即獼猴桃。
南朝·謝靈運《山居賦》:楊勝所拮,秋冬可𦽌獲。
自注:楊,楊桃也。山間謂之木子。


指楊朱及其學派。
《孟子·滕文公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唐·韓愈《原道》: 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於楊,則入於墨,不入於老,則入於佛。


鳥名。即白鷢。俗呼白鷂子。
晉·崔豹《古今注·鳥獸》: 楊,白鷢也。似鷹,尾上白。
爾雅·釋鳥》 鸉,白鷢 清郝懿行義疏: 按,白鷢,即今白鷂子。似雀鷹而大,尾上一點白,因名焉……
王照圓《詩小紀》雲:“鸉,俗字當作楊。”


古國名。故地在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
楊伯峻注: 此八國皆先後為晉所滅……楊國,一雲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時封為楊侯;一雲唐叔虞之後,至晉武公,遜於齊,生伯僑,歸周天子,封楊侯。
國語·鄭語》: 當成周者……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
韋昭注: 八國,姬姓也。


姓。



動詞
通“” 。炙,烘烤。


楊豚
[4]  [5]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六》《木部》 與章切
木也。從木昜聲。 [8] 

説文解字注

蒲桺也。
各木作木也二字。今依藝文類聚、初學記、本艸圖經、太平御覽所引正。釋木雲:楊,蒲桺。許所本也。按蒲,葢本作浦。浦,水瀕也。王風:不流束蒲。毛雲:蒲艸也。箋雲:蒲,蒲桺。孫毓雲:蒲艸之聲不與戎許相協。箋義為長,是則晉人讀蒲桺為浦桺之明證。古今注曰:蒲桺生水邊。又曰:水楊,蒲楊也,枝勁細,任矢用。任矢用者,左傳雲董澤之蒲是也。絫呼曰蒲桺,單𧦝曰蒲。音同浦。至唐而失其讀矣。
從木,昜聲。
與章切。十部。古假楊為揚,故詩楊之水。毛曰:楊,激揚也。廣雅曰:楊,揚也。佩觽曰:楊,桺也。亦州名。古書州名皆作楊矣。 [9] 

廣韻

與章切,平陽以 ‖昜聲陽部
楊,赤莖柳。《爾雅》曰:“楊,蒲柳。”又姓,出弘農、天水二望。本自周宣王子尚父,幽王邑諸楊,號曰楊侯,後並於晉,因為氏也。 [10]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
《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餘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陽。《説文》:木名。《爾雅·釋木》:楊,蒲柳。詳柳字注。
又《詩·秦風》:隰有楊。崔豹《古今注》:白楊葉圓,靑楊葉長,栘楊圓葉弱蔕,微風大搖。又有赤楊,霜降則葉赤,材理亦赤。
又黃楊。《埤雅》:黃楊性堅緻難長,歲長一寸,閏年倒長一寸。
又《博雅》:白楊刀也。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楊縣屬河東郡。
又姓。《姓苑》:出弘農、天水二望。
又葉以徵切,音盈。馬融《廣成頌》:珍林嘉樹,建木叢生。椿梧栝柏,柜柳楓楊。 [11]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12]
《宋本廣韻》書影 《宋本廣韻》書影 [10]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14]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楊”是左右結構。書寫時先寫左邊的“木”字,第四筆一捺結束“木”字書寫。隨後在“木”字正右方開始書寫另一部分。最後一筆一撇結束“楊”字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aŋ
王力系統
ʎ
ǐaŋ
董同龢系統
d
jaŋ
周法高系統
r
iaŋ
李方桂系統
r
ang
兩漢
西漢


東漢




jang


ja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ɑŋ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ɑŋ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ɑ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0
i̯aŋ
擬音/王力系統

j
ǐa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0
jɑ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0
iɑ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ji
a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0
ǐɑŋ
[15-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與章切
0jɑŋ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餘章切
0iɑŋ
韻略



平聲





餘章切

增韻



平聲





餘章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江陽



全清

i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移江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濁
移章切
oiaŋ
分韻撮要


陽平







[15]  [1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