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姓

(中華姓氏)

鎖定
楊姓,中華姓氏之一,據説最早源於春秋時期的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隋朝南吳的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楊伯僑為得姓始祖。
楊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楊姓總人口約有4270萬,是中國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楊姓人口約有380萬,是楊姓第一大省。
“楊”是太陽的意思,由“木”和“昜”組成。“木”指扶桑,也稱楊樹,生長在東方大海上的湯谷(在今連雲港雲台山),“昜”古同“陽”,是“日升湯谷”的形象描寫。以此為圖騰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楊氏族,由此產生了楊姓族徽,最終形成了姓氏。
中文名
外文名
Yang
得姓始祖
楊伯僑
主要郡望
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
主要堂號
弘農堂關西堂四知堂
類 型
中華姓氏
代表人物
楊朱、楊震、楊堅、楊萬里
發源地
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

楊姓歷史發展

楊姓起源始祖

  • 起源源流
漢字演變 漢字演變
楊(Y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自姬姓:
出自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有三種説法,其源均為周朝王室。
①源於周武王孫,叔虞次子,晉侯燮父之弟。晉武公(叔虞十一世孫)時,封次子於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於周宣王子長父。宣王時期,周宣王姬靜將子長父封到楊國(今山西省洪洞縣),為楊侯,春秋時楊為晉所滅,其後裔以楊為姓。
③源於晉武公子伯僑。晉滅楊後,封楊地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於姬姓,因晉武公次子伯僑之孫突當時食邑於羊舌,故以羊舌為姓。至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滅羊舌氏,食我的兒子楊道逃到華山,居住在弘農華陰,以祖宗封地楊為姓,其後代開基各地,成為楊氏繁衍發展的主流,史稱楊氏正宗。
2、源自揚姓
古時楊揚不分,以邑為氏。
3、源於改姓而來:
楊姓起源説 楊姓起源説
改楊姓,主要由同源避難、避仇、收養過繼賜姓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構成
①賜姓:隋代楊義臣本姓尉遲氏,為北魏勳臣八姓之一。義臣之父尉遲崇,隋初隨行軍總管達奚長儒與突厥交戰,力戰而死。隋文帝因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下詔賜義臣國姓楊氏。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張、等姓。 [1] 
②收養:西晉氏族首領百頃氐王楊飛龍,收養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為楊氏。楊復光,本姓喬,少時養於內侍楊玄價家,遂轉姓楊。楊守亮,本姓訾名亮,楊復光平定江西黃巢起義軍時,得訾亮,養為假子,轉姓楊,改名守亮。
③避難:今浙江省諸暨市的概浦楊姓,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孫倪炤,仕宋為龍圖閣學士,因反對王安石的變法,遭流新州。當時,倪炤的幼子倪順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順長大,力學皆優,念外家楊姓之恩,改為楊姓。
④少數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政策,其中的莫胡盧氏改為楊姓。白族中,楊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1] 
  • 得姓始祖
楊伯僑,又名文實,獻公之弟。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勳,仍封伯僑於楊,為楊侯,承繼乃祖爵位,諡賢敬。 [2] 

楊姓遷徙傳播

楊姓發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內。春秋時楊為晉所滅,楊姓便向西發展繁衍,其先遷入陝西,後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河南。
春秋戰國時期,有楊氏族人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省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他們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楊氏族人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散佈於長江中下游地區。
秦漢時期,楊姓有的遷居河內,有的遷居馮翊(今陝西大荔),廣泛分佈於中國北方地區。楊姓入川也於此時,多由湖北、陝西遷去。
晉、唐、宋時期,由於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及宋代的“靖康之亂”,中原社會動盪,許多楊姓子孫為了避亂,大舉南遷,其中以福建為遷播中心。
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潮汕大多楊姓居民始祖楊繪,晚年棄官南下,來海陽縣官溪都(今榕城區仙橋、梅雲一帶)定居,創槎橋村。楊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並蕃遷潮汕各地。
鳳湖楊厝,在揭西縣鳳江鎮,開基祖楊梅軒,先祖楊三陽原居揭陽槎橋鄉,後移居揭陽(今屬澄海)蓬州都外砂鄉。至二世楊公道(1331~1396),字程川,明洪武四年因避土匪許之信之亂,再移霖田都棉湖寨西門,從事商業。楊公道置糧田三千三百餘畝,分給諸子。明正統十一年曾孫楊梅軒移居鳳湖開基,成為鳳湖楊氏一支。
元末明初,大批江西、浙江的楊姓宗族,遷往湖廣地區。隨後,楊姓也開始了大規模向海外遷移,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

楊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張、趙、劉、陳之後,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一大省是四川。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這三省楊姓大約佔全國楊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佈於河南、河北、湖南,這三省的楊姓又集中了20%。全國形成了以川湘、陝晉、冀豫為中心的三大塊楊姓聚集地。 [3] 
明朝時期,楊姓大約有24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5%,為明朝第6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浙江(11.1%)、江西(10.7%)、江蘇(10.3%)、山東(10.1%),這四省楊姓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陝西(5.9%)、湖南(5.5%),這五省的楊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為楊姓第一大省。宋、元、明600餘年中,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楊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慢些,楊姓人口總增加率僅為13%,淨增加了30萬。楊姓人口的分佈總格局也發生變化,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浙蘇魯、贛閩、晉陝、川湘四大塊楊姓人口聚集地區,重心由西部傳到了東南部。 [3] 
當代,楊姓總人口已超過4000萬,為全國6大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河南、雲南三省,大約佔楊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佈於山東、湖北、湖南、貴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為當代楊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雲貴川湘、豫冀魯鄂兩塊楊姓聚集區。在人羣中,分佈在雲貴、四川大部、重慶南部、湖南西部、廣西北部,楊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4.5%以上,有的達13%,佔了國土面積的13.6%,居住了大約23%的楊姓人口。在晉冀豫、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新疆北端、內蒙古中部和東北部、黑吉西部、湖北大部、湖南中部和北部、安徽西北部、廣西中部,楊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3%-4.5%,其覆蓋面積佔了國土面積的27.3%,居住了大約34%的楊姓人口。 [3] 
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發佈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根據報告,楊姓人口分佈最多的省份是四川。 [7] 

楊姓海外分佈

楊姓向海外比較大範圍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後,尤其是在明代鄭和下西洋以後,這是中國南部特別是福建、浙江、廣東等省的楊姓人士向海外遷移的發軔時期。主要是為了避免天災人禍而向海外謀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區是在今天東南亞一帶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孟加拉、越南、老撾柬埔寨等國家。
在鴉片戰爭以後直到 20世紀初葉,或因政治避難,或為追求西方科技,或為尋找革命真理,楊姓人士遷居的主要地區則面向西方歐美一帶,這也是楊姓人士飄洋過海的第二個重要時期。
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
這是楊姓人士足跡踏遍東南亞的第一步。據史料記載,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的浙江紹興人楊雲川,曾隨軍渡海去北婆羅洲,即今馬來西亞沙巴州。雲川在此長期羈留,而與當地魯順族酋長女兒相愛而結婚。公主後因雲川遇難而為夫跳海殉節,留下了“寡婦山”這一遊覽勝地。而後有原籍福建漳州長泰人楊原抄(1858—1925年),於1877年隻身南渡,抵達新加坡,寄宿同鄉宗親會館中,後又移居今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州,經過艱苦努力,創建立古晉市,成為當地著名的實業家和華僑領袖。這裏已建立了沙撈越古晉董楊宗親會。這個宗親會成立於1971年,包括沙撈越的民丹莪、泗裏街、加帛、加拿逸和詩巫等5個地區的楊姓,其次還有美里楊氏公會和雪龍楊氏公會。
孟加拉楊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間(1780—1783年),楊姓人士楊阿秋去印度經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來,並吸引、接納中國的僑民,在當時的印度加爾各答建立了“中國城”,從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緬甸仰光楊氏
始於清咸豐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們為謀團結、敦親誼,於清光緒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總堂”。嗣後,1922年旅緬僑領楊昭固,又倡議新建植德堂於仰光海濱街三若開恆頭,門牌 75—76號第三、四樓,1925年冬落成。當時“四知總堂”的會址系租賃,歲時蒞止、春秋祭祀,鹹感侷促。
1957年由幾位正副理事長倡議籌建會所,推舉楊唐豪為建委會主任,着手勸募基金,幸得諸族親熱烈支持,踴躍捐獻,數月之間,鉅款立就。1958年購地於仰光海域街門牌400號,第二年己亥冬興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內部雕刻佈置,歷時經歲,至1962年12月舉行落成慶典。已在全緬各重鎮、市區籌設分堂,宗旨是聯繫宗親、加強團結,盡力推行族親福利,並協助貧窮子弟就學或介紹職業。
菲律賓楊氏
楊姓人士已散佈在菲律賓全國各地區。宗親總會成立於 1950年3月19日,會址設在馬尼拉市,下面還有禮智三描分會(禮智市)、宿務分會(宿務市)、三寶顏分會(三寶顏市)、納卯分會(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會(怡郎市)和美骨區分會及五寶楊氏家族會等。這裏的楊姓人士大都來自中國福建的泉州市、廈門市及其附近的晉江、金門、同安、安溪等縣。
新加坡楊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華僑,其中楊姓人士佔了較大的比重。他們最初去新加坡的具體時間雖然難以考證,但據記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這裏就成立了檳城楊氏植德堂公司。嗣後又在這裏建立了新加坡楊氏總會及新加坡潮安仙樂楊氏互助社、星洲湖峯社楊氏公會、檳城楊氏公會和新加坡潮州弘農楊氏公會等宗親會組織。
泰國楊氏
居住在泰國的楊姓人士也不少,他們在這裏建立了泰國楊氏宗親總會。
印度尼西亞楊氏
居住在印尼的楊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楊氏宗親總會和印尼萬隆佛曇楊氏聯誼會。後者為以伯僑公為大始祖,直系傳下第59世的世隆公,開基於福建漳浦縣佛曇鎮衍派的子孫居住於萬隆市者所組成,會員800餘户,達5000餘眾。還有印尼坤旬楊氏弘農世家,這一家曾於1994年8月組團回河南靈寶市漢太尉楊震教書地三鱔書堂祭祖,,並在開封參加了新建天波楊府的剪綵活動。
歐美澳洲楊氏
20世紀以來,楊姓子孫在留學或經商的過程中,僑居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洲的楊氏很多。這些人在貿易、科學、藝術、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許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美國國家工程師學院院士楊祖佑,當年即被布什總統任命為總統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等眾多知名人士;

楊姓姓氏文化

楊姓郡望堂號

  • 郡望
主要有弘農郡天水郡河內郡等。
  • 堂號
弘農堂:弘農,地名,古為陝西之弘農縣,今為陝西之華陰縣,是楊姓先人杼公興旺發祥之地,以望立堂。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 四知堂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拒絕行賄者時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説沒人知道呢!”後世遂以“四知”為堂號。
此外,楊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孔廟堂、光裕堂、賜書堂、崇本堂、清白堂、務本堂、紹興堂、瑞本堂、紹先堂、河東堂、棲霞堂、秦和堂、鴻儀堂、安陽堂、鴻山堂、新楊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楊姓宗祠對聯

  • 四言通用聯
三公澤世;四傑傳芳。(上聯典指東漢楊震,列三公之位。下聯典指楊炯,他和王勃、駱賓王、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
  • 五言通用聯
佳氣生朝夕;清言見古今。(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楊賓撰書聯。)
  • 七言通用聯
關西世第弘農郡;河內家聲光裕堂。(全聯典指楊姓名郡名堂。)
程門立雪尊師道;孔聖傳家立美名。(上聯典指北宋哲學家楊時,有“程門立雪”傳説。下聯典指東漢的楊震。)
三相才華齊鳳闕;千金詩賦重鐘山。(上聯典出明代楊士奇、楊榮、楊溥三宰相。下聯典出明代楊廉夫,能詩,太祖朱元璋曾稱讚他的《鐘山》詩“值千金,姑且賞賜五百。”)
載福勳名垂宇宙;雲中旭日吊英賢。(此聯為清代抗日名將楊載雲廟聯。)
忌我何嘗非賞識;欺人畢竟不英雄。(此聯為清代名將楊芳自題聯。)
是何意態雄且傑;不露文章世已驚。(此聯為明代楊繼盛自題聯。)
祠開苕左新門第;村紀關西舊世家。(此聯為浙江省湖州楊氏宗祠聯。)
  •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立雪表恭,摘星見志;鱣堂集慶,雀館呈祥。(上聯典出北宋文學家楊時,楊億。下聯典指東漢楊震,傳説其講堂前,有冠雀銜三鱣魚至。)
眼裏有餘閒,登山臨水觴詠;身外無長物,布衣素食琴書。(此聯為清代書法家楊沂孫自題聯。)
關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風範;北宋楊家將,文武衣冠祖廟光。(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楊氏宗祠聯。)
忍人、讓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壽;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點天理積子積孫(此聯為廣東省興寧縣大坪鎮布路村楊氏宗祠善慶圍堂聯。)

楊姓家譜文獻

譜名
編者及編撰方式
藏地
弘農楊氏重修房譜
編撰者不詳
藏於福建省明溪縣龜山鄉
甕來、竹林坪、大叉楊氏族譜
清道光五年楊再傳等撰修
藏於湖南省鳳凰縣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楊春池主修,清光緒二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無錫鴻山楊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楊楫纂修,民國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人民大學圖書館、江西省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無錫楊氏寺頭支譜六卷,首一卷
楊秀續修,清光緒五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浙江象山方前楊氏宗譜一卷
顧雲峯撰,清光緒十六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於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楊氏宗譜一卷
徐沛祿重修,民國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藏於浙江省象山縣文物管理局

楊姓字輩排行

地域
字輩
重慶合川
永秉必朝廷興仁可以德世代有賢良忠正剛常澤源本至圭錫涵良佑成均漢校宣台伯海堂照筆明
重慶開縣
永正傳朝國家和萬事興忠厚成名遠詩書裕後昆祖德根基長丕振百年春世代起流芳文運才學亨堂前攀丹桂林中玉樹蔭
重慶巫山
志道世榮懷錫德永發祥敬守國庭獻登崇孝友良進修全大美敏學煥文章立念思先澤繼承正啓芳
重慶大足
再政通光國恩卿中良相傳登大順
湖北沔陽
元伯光天 日月星辰 宗之源遠 世代克成
湖南龍山
廷進再政通光昌盛道宏元才仁上大朝國定常公枝開榮芳友萬世永興宗
湖南湘鄉
堯政應洪日名士百代昌容讓傳國美忠良永遠彰
四川達州
楚其士本正文天如可用才長宜從新知時成先以安全多加仁
四川廣安
文元朝顯達人承先緒善述紹嘉聲曾榮昭督慶百代著芳明
四川巴中
林朝懷秀賢體忠大友維正其時長髮祥世永昌修德澤徵宗幫衞祖宗顯民洋
安徽安慶
中浮鼎振大有鹹林益千風遇禮代同仁
江蘇六合
田德常林玉昌保貴如金
遼寧撫順
萬金法慶常樹立永吉祥興家助為本盛世久安康
陝西安康
世遠嗣番發祥漢佑富本培元鍾靈毓秀
廣東汕尾
梅宏石耆純紹世耀維與源天宜繼疇本允捷位永其明德克開宗道佔來初為可貴必廣聚居肇毓培立禮宅仁作嘉瑞垂守有成量益大濟美集祥長錫萃
貴州畢節
銀孟洪燦曾居家永時春正大光明遠萬代世澤長
山東臨沂
傳家惟效友繼世尚公平一本常敦序同宗保令名法權自先啓守之在心中敬紹興緒遠復立鴻文通
廣東鳳湖
淑騭允宗慶,英天以志必,元仲祺肇昌,鴻基乃益闢,賢良善克承,勳業漸盈積,俊傑列朝邦,芳聲昭世德。
(以上,為部分楊姓家譜文獻、字輩排行資料)

楊姓姓氏名望

隋文帝楊堅 隋文帝楊堅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楊姓歷代名人805名,佔總名人數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數2.02%,排在第六位;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2.12%,排在第十一位。 [3] 
姓名
朝代
生卒年
籍貫地
備註
戰國
不詳
魏國
哲學家,道家楊朱學説派創始人
西漢
前53年-18年
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縣)
漢賦四大家之一
東漢
?-124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
官員,曾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隋朝
541年-604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
代周建隋滅陳,結束南北分裂局面
隋朝
544年-606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
隋朝開國元勳
隋朝
569─618年
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
完善科舉制度,開鑿大運河
楊國忠
唐朝
?~756年
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
唐朝時期外戚、權臣
楊玉環
唐朝
719年~756年
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
古代著名美女之一
唐末
852年-905年
廬州合肥(今安徽長豐)
政治家、軍事家,五代十國時期吳國奠基人
北宋
?-986年
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將領
金末
?-1214年
山東東路益都(今山東青州)
紅襖軍起義首領
南宋
1127年-1206年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
南宋四大家之一
明朝
?-1383年
合肥
將領,封璟營陽侯。
明朝
1366年-1444年
江西泰和(今江西省泰和縣)
內閣首輔,政治家
明朝
1371年-1440年
建安(今福建建甌)
內閣大學士
明朝
1372年-1446年
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
內閣首輔,諡號文定
楊慎 [12] 
明朝
1488年—1559年
新都(今屬四川)
明代文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
明朝
1516年-1555年
直隸容城(今河北容城縣)
諫臣,官至兵部員外郎
清朝
1823年-1856年
廣西桂平
太平天國左輔正軍師,東王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1年-2016年
北京
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22年-
安徽合肥
物理學家 [4]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65年-
遼寧 綏中縣
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39年-
揭陽縣鳳湖鄉后角村
原任中國聯通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不明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71年-
江西南昌
內地女歌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籍貫不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0年-
湖北省仙桃市
體操運動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4年-
台灣省台北市
女歌手、演員、主持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86年-
北京市
女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07年-1998年
四川潼南
中央後方委員會副書記 [5]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中國冬奧會首金獲得者、2022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 [6]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20年9月9日-2013年1月15日
四川潼南
1988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8]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3年10月28日-1983年1月6日
湖南瀏陽縣文南鄉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2年5月任瀋陽軍區第一副司令員。 [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1年1月3日—1994年10月25日
湖南省醴陵南陽橋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
福建長汀
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委員會委員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