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木(拼音:mù),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像樹木,上為枝葉,下為樹根。“木”的本義即樹木,後引申指木頭、木料以及一切木製器具,又特指棺材。木質堅韌結實,故“木”有淳樸忠厚之義。其次,“木”字還有呆笨的意向;也指感覺不靈敏,失去知覺;麻木。
“木”是漢字部首之一。用“木”作意符的字大多與樹木或木製品有關,大致可分為:①有關樹木的名詞,如:桂、樟、柄、杆;②有關樹木的動詞,如:植、栽、析;③有關樹木的形容詞,如:枯、朽、柔。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五    筆
SSSS [3] 
倉    頡
D [3] 
鄭    碼
FA [3] 
筆    順
橫、豎、撇、捺
字    級
一級(0087) [1] 
平水韻
入聲·一屋 [4] 
注音符號
ㄇㄨˋ
四角號碼
4090₀
統一碼
基本區-6728 [3] 
筆畫數
4+0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象形字。“木”是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甲骨文(圖1)的“木”完全是一棵樹的象形;中間一豎,上部是主幹,下部是主根;主幹之上向左右斜伸的是枝椏莖條;主根之下向左右斜伸的是支根。“木”的本義是樹木,後來還引申出“木頭”“木材”“質樸”“呆笨”等義來。金文(圖2)和篆書(圖3、4)都保留了樹木的形象,只是小篆筆畫更加圓滑;發展到隸書(圖5-7),為書寫方便,已將上部的樹枝合併為一橫,樹根變為一撇一捺,但主幹還在。楷書由隸書變化而來。字形從圖形化——線條化——筆畫化的發展流程,一目瞭然。 [5] 
“木”的本義是樹。現代用作“木料”“木材”的“木”,是在樹這個本義的基礎上引申而來的。上古時候,表示“樹木”這個概念常常用“木”,用作動詞意義的栽種、種植則是用“樹”。在紀元前後,“樹”才用作名詞表示樹木,從而取代了木。在現代漢語中,不能單獨用“木”來表示樹木,只能用“樹”,而表示樹木的“木”則僅見於合成詞當中,例如“灌木”“喬木”“果木”“烏木”“獨木不成林”等。
木是實心質地,是生產生活的重要材料,因為具有堅實的性質,於是又從其本義引申出不靈活、愚純的含義。“木”便同人聯繫了起來,如樸實遲鈍叫“木訥”,痴呆不知所措叫“木然”。 [17]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樹,木本植物的通稱。
tree
《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喬木;果木;伐木;枯木逢春緣木求魚
木料,木材。
timber;wood
周禮·考工記序》:“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
《孟子·梁惠王下》:“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
《史記·商君列傳》:“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
木器;紅木;榆木;木偶
〈文言〉樹葉。
leaf
左思《蜀都賦》:“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杜甫《登高》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文言〉指船或筏。

《周易·渙》:“‘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棺槨。
coffin
禮記·檀弓下》:“原壤登木。”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棺木;行將就木
〈文言〉刑具。

莊子·列禦寇》:“為外形者,金與木也。”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

〈文言〉柝,巡夜打更用的梆子。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

五行之一。

《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古代八音之一,指木製的樂器。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Mù)姓氏用字,參看“木姓”。



形容詞
質樸。
simple
《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
〈文言〉拙直,不柔和。
wooden
劉劭《人物誌·九徵》:“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

感覺不靈敏,失去知覺。
numb
《紅樓夢》第十一回:“賈瑞聽了,身子已木了半邊。”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下到池子裏去,熱水把全身燙得有些發木。”
麻木
呆,反應慢。
wooden
魯迅《致曹聚仁》:“近來的學生,好像‘木’的頗多了。”
木頭木腦
動詞
愣,發呆。

老舍《駱駝祥子》六:“一見這個燈亮,祥子猛的木在那裏。”


以上參考資料: [6-8] 

近字辨析

木、樹
在上古,木和樹不同義,詞性也不同。木指樹木,是名詞;樹指種植,是動詞。到了戰國,樹有了樹木的意義。到了現代,樹木的意義可以單説樹,一般不單説木。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六上】【木部】莫卜切(mù)
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
〖註釋〗徐鍇曰:“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①冒:覆。②東方之行:據古代五行學説,東方屬木。 [10] 

説文解字注

“冒也”注:以曡(疊)韻為訓。冃部曰:冒,冢而前也。
“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
注:謂□也。屮象上出,□象下垂。莫卜切,三部。 [11] 

廣韻

莫卜切,入屋明 ‖木聲屋部(mù)
木,樹木。《説文》曰:“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又姓。木華,字玄虛,作《海賦》。莫卜切。十三。
【校釋】十三:原作“十二”,據鉅宋本、巾箱木、元泰定本、四庫全書本改。 [12]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 木;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莫卜切,音沐。《説文》: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徐鍇曰:屮者,木始申坼也,萬物皆始於微,故木從屮。《白虎通》:木之為言觸也。《玉篇》:燧人氏鑽出火也。《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易·説卦傳》:巽為木。疏:木可以揉曲直,即巽順之謂也。《禮·月令》: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疏:春則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
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太師》: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注:木,柷敔也。
又質樸。《論語》:剛毅木訥近仁。
又木彊,不和柔貌。《前漢·周勃傳》:勃為人木彊敦厚。
又析木,星次。《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
又姓。《統譜》:漢木仁,晉木華。
又百濟八姓,一曰木氏。
又複姓,端木。
又葉末各切,音莫。馬融《廣成頌》:陰慝害作,百卉畢落。林衡戒田,焚林柞木。
《韻會》:從丨。丨,古本切。非從亅。亅,其月切。 [13]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❶橫筆在橫中線上方,略向上斜。❷豎筆在豎中線左側。❸撇、捺收筆大致持平,底部高於豎筆底端。 [14]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5]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莫卜切
muk
集韻
入聲
一屋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莫卜切
muk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合口呼

次濁

mu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魚模






葉暮

洪武正韻

入聲
一屋


次濁
莫卜切
muk
分韻撮要

陽入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16]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uk
先秦
王力系統
m
ɔk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ûk
先秦
周法高系統
m
ewk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uk
西漢



東漢





uk


u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屋沃燭覺

ok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uk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uk
隋唐
高本漢系統

m
uk
隋唐
王力系統

m
u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m
u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m
u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m
uk
隋唐
陳新雄系統
m
ok
(參考資料:漢典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m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mu
21
去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mu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mu
21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m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moŋ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mu
21
陽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m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mə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mɔ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məʔ
2
陰入

吳語
蘇州
moʔ
23
陽入

吳語
温州
mo
212
陽入

mu
212
陽入
舊讀
湘語
長沙
mo
24
入聲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muk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muk
1
陰入

粵語
廣州
mʊk
2
陽入

粵語
陽江
mʊk
54
上陽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ɔk
5
陽入
文讀
bak
5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bak
4
陽入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uʔ
4
陽入
文讀
møyʔ
4
陽入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u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8]  、漢典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7-1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490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21]
  • 4.    平水韻 一屋  .搜韻[引用日期2019-07-11]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1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4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59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21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3[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231
  • 9.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509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741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951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52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455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1
  • 15.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2]
  • 16.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7-11]
  • 17.    鄭春蘭編著.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362-363
  • 18.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0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