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廣才嶺

鎖定
張廣才嶺,是長白山的支脈,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山地北段的中軸部位,大部分在黑龍江省境內,一部分向南伸入到吉林省敦化市北部,分東西兩支,蛟河盆地以西為西老爺嶺蛟河盆地以東為威虎嶺。是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山脈之一。主脊南起吉林省敦化市(南部餘脈吉林哈達嶺可達遼寧鐵嶺市境),北接小興安嶺南麓(依蘭縣南部),平均海拔800多米,主峯老禿頂子高達1686.9米。張廣才嶺以東為牡丹江水系,以西為瑪河(螞蟻河)、阿什河拉林河水系。
張廣才嶺地區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和吉林省東部部分地區。歷史上曾為中國北方肅慎人、靺鞨女真族建立的渤海國、金、遼、清等勢力管轄,清代長期為清王朝禁地。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20世紀,曾有日本人扶持的偽滿州國管轄。日本投降後,建立了新的行政管理體制,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牡丹江市轄部分縣市區、吉林市的東部部分縣(市)。屬於黑吉兩省的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 [1] 
張廣才嶺地區,歷史上森林資源遭受採伐嚴重,保持着程度不一的原始景觀的有威虎嶺等地,林業發展大有前途。 [2]  張廣才嶺地區,有鐵礦和有色金屬礦藏,並有盆地堆積的煤礦和油頁岩。
名片圖:張廣才嶺海林五常交界處主峯老禿頂子(1686.9米)
中文名
張廣才嶺
別    名
小白山
所屬山系
長白山的支脈
地理位置
黑龍江省東南部吉林省東部
走    向
北東方向
起    點
北接小興安嶺南麓(依蘭縣南部)
終    點
南起吉林省敦化
主    峯
老禿頂子1686.9米

張廣才嶺名稱演化

張廣才嶺,又名小白山 [1]  。“張廣才嶺”一名,源於滿語。一説“遮根猜(或譯遮根採良)阿林”。“阿林”是山嶺的意思,“遮根猜”漢語音轉成“張廣才”,意為“吉祥如意”。一説“塞齊窩集穆魯”。“塞齊”為“開闊”之意,“窩集”為“密林”之意,“穆魯”為“山樑”之意,張廣才嶺是其俗稱。亦稱“嵩嶺”,相傳吉林將軍富俊登此山頂席地叩祝萬壽,禮後改名為“嵩嶺”。又稱“天門嶺”,據丁謙《唐書北狄傳考證》載:“天門嶺為今嵩嶺,俗呼張廣才嶺”。 [3] 

張廣才嶺位置境域

張廣才嶺位置及走向示意圖 張廣才嶺位置及走向示意圖
張廣才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向南伸入到吉林省敦化市北部 [4]  ,是構成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山地的主體之一,北起松花江畔,南接長白山,東與完達山相連,西緣延伸到吉林省境內。西是螞蟻河,東為牡丹江 ,西北達松花江谷地,東南達松花江上游的松花湖、牡丹江發源地牡丹嶺,東北鄰接倭肯河河谷平原,南與吉林省的西老爺嶺威虎嶺相接。主脊為北東方向,是螞蟻河與牡丹江的分水嶺。主脊南延支脈則是松花江上游和牡丹江上游的分水嶺。主脊以東絕大部分在海林縣境內,主脊以西部分由南而北分別在五常市、尚志市、方正縣境內。其東北部的鍋盔山則在分水嶺的東北部歸屬林口縣,西南部屬海林縣。其東南部西老爺嶺威虎嶺則歸五常市及吉林省的蛟河市敦化市等地區管理。 [1] 

張廣才嶺地質地貌

張廣才嶺山勢高峻,地形複雜,既有懸崖絕壁,又有深谷陡坡,為黑龍江省最突出的崇山峻嶺。由主脊向兩側,逐漸由中山降為低山和丘陵,屬於流水侵蝕山地。
侵蝕剝蝕中山:主要沿張廣才嶺主脊和鍋盔山主脊分佈,山體大部分由海西期花崗岩、白崗質花崗岩組成,北部主脊為志留紀的砂岩、板岩,南部為中、酸性火山岩。山體走向為北東方向,山勢雄偉高峻、坡陡谷深、河谷深切、山坡陡峭、山脊狹窄、地勢高峻、懸崖絕壁,是張廣才嶺中山的主要特色。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很多,最高峯是主脊南端的大肚頂子峯,海拔1780米,是黑龍江省第一高峯。由西南向東,超過海拔1000米的山峯有20多個。如大禿頂子(海拔1668.9米)、老禿頂子(海拔1421米)、大鍋盔(海拔1301米)、大塗頂(海拔1291米)等等。沿主脊分佈的山峯多具有平緩的山頂,代表古夷平面,是第四紀以來地殼抬升所形成的頂平而坡陡的地形。
侵蝕剝蝕低山:主要分佈在張廣才嶺東坡及鍋盔山地區。東北部為元古代的變質岩及混合花崗岩,西南部為海西期花崗岩。地勢北高南低,山坡陡,河谷窄,河流切割深,多有懸崖絕壁,壁下和壁麓常有倒石堆。在東北部,牡丹江沿正北方向斜切山地,在柴河鎮至三道通一段形成峽谷,谷深流急,水能資源可觀,但無航行之利。
侵蝕剝蝕丘陵:主要分佈在張廣才嶺西坡,山體主要由海西期花崗岩和白崗巖組成。地勢東高西低,在東部靠近中山地帶,有少量低山沿北東方向成條帶狀分佈,海拔500—700米,相對高度80—200米,山坡陡、河谷窄。由低山向西是大面積的丘陵分佈區,海拔350—500米,相對高度80—200米。靠近低山的為陡坡丘陵,分佈在葦河鎮-亞布力一帶,海拔350—500米,相對高度100—200米,河谷深切,山脊狹窄,山坡較陡。緩坡丘陵分佈在陡坡丘陵之西的葦河鎮至一面坡、烏吉密一帶,海拔280—350米,相對高度50—100米。山頂渾圓,起伏和緩,河谷寬淺。 [1] 

張廣才嶺山峯支脈

張廣才嶺黑龍江省境內山峯

海林五常交界處主峯老禿頂子 海林五常交界處主峯老禿頂子
老禿頂子,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西北部,屬張廣才嶺山脈,海拔1696米。峯頂樹木稀少,因而得名。老禿頂子,是黑龍江省“三巨擘”之一(另兩個,大禿頂子海拔1696米,老爺嶺南峯海拔1696.2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構成。山頂漫緩,巨石散落。森林植被垂直分佈(針—針闊—針)比較典型。海拔1500米以上有草地和疏林,地上匍匐生長偃松及矮狀、波水狀嶽樺;在偃松和興安松林帶下為雲杉、冷杉林帶,間混有楓樺樹。1000-1500米的低山區,針闊葉混交林帶,以紅松為主,混交楓樺、水曲柳、紫椴、胡桃楸、黃菠蘿、裂葉榆等。500米以下丘陵地帶是柞、樺、楊為主的闊葉林帶,並有長白落葉松林。
三禿頂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尚志市珍珠山鄉青溝子源頭。張廣才嶺主峯之一,海拔1639.6米,面積36平方千米。山勢陡峭,連綿逶迤。山深林密,古木參天,人跡罕至,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尚志市的最高峯。
琵琶頂子,位於吉林省敦化市,屬張廣才嶺山脈,海拔1397米。山頂較平緩,呈不規則的方形,向東南傾斜,有高原草地和疏林。東北坡陡,北坡較緩,山間植被為針葉林帶,多為雲杉、冷杉。基本上保持原始森林的林型,林木繁茂,蓄積量大。
城牆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中部西岸,屬張廣才嶺支脈,海拔400多米,植被為闊葉林。在山上修築的渤海國古城遺址,牆垣依山勢起伏,土石混築,呈不規則三角形,周長3100米。三面臨湖,“非從西南曲折盤道不能上達”(民國《寧安縣誌》),地勢險要,可扼控整個湖面,是渤海國時期的屯兵重地。城內有一週長93米的小城。曾出土“忽汗州兼三王大都督”銅印。山上渤海時代的古城,是鏡泊湖八大景觀之一。
道士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中,為湖中的島山。鏡泊湖景點之一。西被龍脖子半島、東被閻王鼻子半島的懸崖環圍,扼湖面南北往來要衝。海拔422米,高出湖面72米。山勢半陡,植被為闊葉 。湖西岸有九條山脊,朝道士山伸展,稱為“九龍探母”。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年)修建的三清觀內,曾鑄懸“九龍探母鐘”1口。
老黑山 (寧安縣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北段西岸,與湖中大孤山對岸水運場隔湖相望。屬張廣才嶺餘脈,熔岩低山,海拔911米。峯頂久經剝蝕,夷為一級級平面。林木茂密,多柞、樺、椴、榆等樹。西北有長1千米的石砬和懸崖區,有一石砬高達21米,還有兩處絕壁。此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周保中部的密營地。老黑山四麓有渤海國時期的4座古城遺址,東面有城牆砬子古城遺址,東北有重唇河口山城遺址。
鶯歌嶺 鶯歌嶺
鶯歌嶺,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鏡泊湖南湖頭東側,松乙河南岸,伸入湖中的嘴子三面環水,故命名為鶯歌嶺。東西走向,海拔494米,植被多為闊葉林,有柞、樺、楊等林木。山坡上有1座古代鶯歌嶺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是牡丹江流域典型的古遺存。考古發掘發現居住遺址4處,為半地穴式建築,並有橢圓形灶址。在居住址內出土的主要遺物有陶器、石器和骨器。出土文物中,陶器以夾砂黑灰陶為主,泥質黑陶很少;石器以打製、磨製為主,器形有石斧、石鋤等;骨器有骨針、骨錐、鑿等。同時還出土有牙刀、牙錐、蚌刀和樺樹皮器等。鶯歌嶺遺址分為上下兩層,經測定,上層距今3000年左右,下層是牡丹江流域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距今約4000年。被命名為“鶯歌嶺上層”和“鶯歌嶺下層”類型。
雞陵山,又名“雞鳴山”,今亦稱“西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城西1公里許,南瀕牡丹江。海拔418米。傳説清代寧古塔將軍巴海為尋找寧古塔新城址(今寧安鎮),曾被金雞啼鳴引路至此,因而得名。 山間多灌木,並有松、楊人工林。山下有潑雪泉、寧安大石橋及清代名將薩布素衣冠冢等古蹟。
龍頭山 (海林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舊街鄉龍頭山村北,海浪河南岸,屬張廣才嶺餘脈。據新編《海林縣誌》載,“這一帶丘陵有一小脈西出至海浪河東南岸,人稱龍頭山。 是寧古塔舊城的象徵。山體西側陡立,為清初流人方拱乾命名的“放雉崖”。
石人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石河鄉北境,瀕海浪河右岸,屬張廣才嶺餘脈,海拔310米。臨河處為懸崖,有一人形巨石,聳立在懸崖旁,因此得名。山坡荒蕪,僅有灌木叢。西南9公里處的北山上有座古城,形制似東夏國的城子後山城。城牆土築,夾有石塊,依山就勢,城內有中牆一道,築有馬面。北臨峭崖,南控海浪河,地勢險要,符合史載東夏國喜築山城的特點。
龍頭山 (牡丹江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與海浪河匯流處,屬張廣才嶺餘脈 ,背依老黑山(海拔528.8米)。龍頭山頂為一平台,有龍頭山古城遺址,為渤海國時期重要軍事要塞,遼、金時繼續沿用。城呈三角形,周長1800米,南北兩側無城牆,各以江河斷崖為屏障;西側築有弧形土牆,長625米,高1.5米;城址東北角築有套城,城牆為土石結構,長60米,高1.5米。兩道城牆外均有護城河。龍頭山對面牡丹江東岸有海浪古城;海浪河北岸有鳳凰山古城,三城構成鼎足之勢。龍頭山古城遺址,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革命烈士墓 楊子榮(原名楊宗貴)革命烈士墓
帳篷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海林鎮東南,海浪河北岸。屬張廣才嶺餘脈,海拔323.8米。山勢突幾,頂有楞角,形如帳篷,故名帳篷山。山上山下佈滿帳篷。山坡多灌木,並有人工松林。頂部建有解放戰爭期間剿匪活捉“座山雕”,追剿殘匪壯烈犧牲、東北軍區司令部授予“特級偵察英雄”稱號的楊子榮(原名楊宗貴)革命烈士墓。墓為花崗石料修築,墓長2.5米,寬1.2米,高1米。墓前碑通高3.1米,正面豎刻黑色隸書大字“革命烈士楊子榮之墓”,左下側豎刻一行小字“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楊子榮犧牲的農曆時間)。
威虎山 威虎山
威虎山,原名“大夾皮溝”。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中部頭道河上游,屬張廣才嶺東坡,主峯海拔757米。山勢高,較隱蔽,兩側山溝可進可退,易守難攻。山上威虎廳(原名座山雕棚),曾是慣匪-國民黨東北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座山雕張樂山的巢穴。1947年春,牡丹江軍分區戰鬥英雄楊子榮率小分隊深入匪區“智取座山雕”,慣匪張樂山等25人被活捉。楊子榮在追剿殘匪戰鬥中犧牲。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授予楊子榮“特級偵察英雄”稱號。作家曲波所著小説《林海雪原》,借用吉林省的威虎嶺以稱之,逐漸成習,海林縣遂於1967年將此山正式更名為威虎山。海林縣人民為紀念楊子榮烈士,在海林縣城東山(帳篷山)修建了楊子榮烈士陵園和紀念館。
岱王砬子 岱王砬子
岱王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郊區三道鄉北境,屬張廣才嶺餘脈,海拔555米。 山頂有一排簇聚的石砬子,立地高18米,長50米。有巨石懸吊的“一線天”、側身方可進入的“曲洞”、巨大而倒立的“風動石”及大王堡等名勝。平坦處有石築的金代邊牆遺蹟。
雞冠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郊區三道鄉與海林市柴河鎮交界處,牡丹江支流佛塔密西溝上源三岔河右側,屬張廣才嶺餘脈。山勢呈西北-東南走向,海拔552.2米。山體由花崗岩構成。頂端雞冠砬子呈石林狀,高14米,長60米。石砬東北側有“仙人洞”,高5米,深15米。 在寧安縣、海林市和牡丹峯自然保護區內還各有一處雞冠砬子。
鷹嘴砬子 鷹嘴砬子
鷹嘴砬子,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三道河子鎮河口村北1千米,三道河西岸。屬張廣才嶺餘脈,海拔288米。從側面看,砬巖酷似雄鷹高踞,鷹嘴突出,昂首向天,故名。山上原有柞林,現為灌木。東北1千米有渤海國古城(稱興農古城)遺址。古城東西長183米,南北寬180米,除東北角被沖壞外,四周可見較清楚的土質城牆輪廓,南牆和北牆有似土質門墩和門道缺口,外有深1米、寬9米的護城壕。
林口 鍋盔山 林口 鍋盔山
鍋盔山林口縣海林縣邊界),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屬張廣才嶺支脈。西抵牡丹江河谷,東至烏斯渾河,包括海林市東部和林口縣西部區域,東北部在林口縣境內,有大鍋盔山、小鍋盔山。呈南北走向,長120多千米,山勢較緩,大多在海拔500米左右,主峯大鍋盔山海拔1184.8米。山體由花崗岩構成,西南側有大片岩石裸露,山勢陡峭。山麓為闊葉林,主要是柞、樺、楊等林木;山上為針闊混交林,有松、柞、椴樹等。峯頂開闊平坦,夏季清涼,建有電視轉播台。
亞布力滑雪場所在的三鍋盔 亞布力滑雪場所在的三鍋盔
鍋盔山(尚志市境內),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東南部,包括大鍋盔、二鍋盔和三鍋盔,屬於長白山脈張廣才嶺主脈的三座山峯。位於亞布力鎮東南25公里處,西距哈爾濱市190公里,東據離牡丹江市160公里,主峯大鍋盔山海拔1374.8米,二鍋盔山海拔1262米、三鍋盔山海拔1000.8米。最高峯大鍋盔山,山頂生長着國家稀有植物—偃松,分佈着1億年前地殼運動時期形成的高山石海,奇峯峻嶺和茫茫林海雪原構成了這裏獨特的北國風光。 大鍋盔和二鍋盔為第三屆亞冬會賽道,如今已闢為中國國家滑雪運動員的訓練場地;三鍋盔已闢為旅遊滑雪場,是中國第一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旅遊滑雪場——亞布力滑雪場。 [5] 
大鍋盔,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東南部亞布力鎮轄境南端,青雲林場西側,屬張廣才嶺山脈鍋盔山(尚志市境內)。主峯海拔1374.8米,周圍連接二、三、四鍋盔,面積約30平方千米。其北第三個山頭為二鍋盔,海拔1001米;其南為三鍋盔,海拔993米;其北5千米為四鍋盔,海拔906.4米。 2月份平均氣温在零下14℃左右。北坡建有全國最大的高山滑雪場,即亞布力滑雪場(原稱青雲滑雪場)。山麓建有綜合訓練館、新聞中心樓、餐廳等為滑雪運動服務的設施。國家赴南極考察隊的適應性訓練基地也設於此地。距亞布力鎮25千米。
大綜合崗子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林口縣三道通鄉境內,屬張廣才嶺北段。呈東北-西南走向,主峯海拔1357米,為張廣才嶺北段最高峯。山頂多獨立砬巖,聳立如林,有的高達43米。山上植被多針葉樹及針闊混交林帶,建有林場。山南有“吊水湖”,海拔1230.8米。
佛手山,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海林市橫道河子鎮北,屬張廣才嶺山脈。峯頂巨巖有如佛手狀,故名。海拔666.1米。 三面臨澗,一線通天,如佛手狀巨巖高12米。登其頂,南望有人頭砬子, 為橫道河子三景(佛手山、人頭砬子、三塊石)之一。 附近有東北虎飼養場,即“中國黑龍江省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飼養東北虎數十隻,是世界上唯一的老虎飼養場。
龍鳳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東南50餘千米處,屬張廣才嶺支脈。呈東西走向,海拔337米,面積0.25平方千米。山上植被完好,林木茂密;山下大型水庫龍鳳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40平方千米,總庫容2.33億立方米,以防洪、灌溉為主,兼作發電、養魚,全國聞名。 為五常市的旅遊風景區。
杏花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五常市五常鎮南5千米處,屬張廣才嶺餘脈。是一座獨立的山體,為平原山地,西南-東北走向,海拔212.8米。昔日,因山上有杏樹得名。山體北部呈漫坡,南面高而且陡,西南部呈斷壁狀,為山之最高點。昔日山上楊、柳、榆、槐及杏樹遍佈, 1945年後,山上不僅杏樹不見了,其他樹木也被砍伐殆盡,幾乎成了一座禿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每年春季組織機關幹部、職工和學校師生植樹造林,到1985年已經綠樹成蔭,其中大部分為松林,成為五常市的一處遊覽風景區。
長壽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延壽縣城東南14千米,張廣才嶺西麓,西南-東北走向,面積35平方千米,海拔731.7米。植被多以樺、柞、楊、椴等闊葉林為主。據《長壽縣鄉土志》載,“長壽山距縣城南二十里,為縣城之向山,高十里餘,周七十餘里,上有潭四,水極澄清,每遇天欲雨則生雲,近山之居民每於此卜陰晴焉”。為東、西長壽河發源地,發源於東側的為東長壽河,發源於西側的為西長壽河,皆流入瑪 河。原長壽縣(今延壽縣)因此得名,一説因山得名,一説因河得名。
套環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延壽縣東境與尚志市交界處,張廣才嶺西麓,西南-東北走向,面積29平方千米,海拔1007.5米,是延壽縣境內的最高峯。山體由花崗岩和部分古生界變質岩系組成。植被為以硬闊葉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混生的有相當數量的紅松、雲杉、冷杉及楊、樺樹等。山區富產蘑菇、山葡萄、核桃等。野生動物有野豬、狍子、山兔等。驛馬河發源於套環山南側。
帽兒山 帽兒山
帽兒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尚志市帽兒山鎮北5千米處。因山峯凸出羣山,貌似冠狀,故名。屬張廣才嶺餘脈,海拔805米,面積10平方千米。由花崗岩、砂岩構成。山勢險峻陡峭,只北坡有一林間小路,可攀登山頂。頂峯古有寺廟。山頂有平台和馬蹄形泉水池。每當春夏季節,登上頂峯,極目遠眺,四周羣山起伏,樹海鬱鬱葱葱;山下阿什河蜿蜒流淌,河水清澈;山間綠樹濃蔭,鳥語花香,景色秀麗。距尚志市尚志鎮45千米,距哈爾濱市90千米。是一處不可多得的遊覽勝地,已闢為旅遊點。
松峯山 松峯山
松峯山,位於黑龍江省南部阿城市山河鎮境內,屬張廣才嶺餘脈。呈南北走向,山勢平緩,北高南低。平緩山麓上長滿胡桃楸、黃菠蘿、水曲柳、山楊等中壯齡天然次生林,林內灌木叢生。春夏季節,遍地奇花異草,棲息大量鳥類。山峯細高挺拔,奇石林立,主峯煙筒砬子海拔627米,雄偉壯觀。松峯山,峯巒起伏,林木幽深,是金、清兩代道教聖地。清代以來,被稱為東北八大名山第一景觀,許多聖景都伴有典故。西南麓山腰處,有一天然石洞穿越山頂石崖,長約20米,俗稱“太虛洞”,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洞內立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年)和清代宣統三年(1911年)鐫刻的兩塊石碑,對研究道教有重要價值。主峯西側有棋盤山、石景峯,石景峯下有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的兩座古廟“海雲觀”和“藏經樓”。廟宇的上部早年毀壞,現已修復。在海雲觀西北側有一“拜斗台”,據説是道士們朝拜星斗的地方。道教遺址已被列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山下有一座小型水庫,供遊人划船、游泳、垂釣。為保護天然次生林、古蹟和自然景觀,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松峯山自然保護區,面積1465公頃。現已闢為風景遊覽區。
大青山(亞布力滑雪場境內) 大青山(亞布力滑雪場境內)
大青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賓縣、延壽、尚志3縣(市)交界處,屬張廣才嶺支脈。呈西南-東北走向,北抵松花江,西至阿什河河谷,東至瑪 (螞蟻)河河谷,面積150平方千米。山體主要由火山岩、花崗岩構成,一般海500-700米,中部地勢較高,主峯海拔952米。由於山勢巍峨,峻嶺蜿蜒,重重疊疊,縱橫交錯,翠綠濃郁,挺拔人云,故名“大青山”。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抗日聯軍曾以大青山為天然屏障,出沒於茫茫林海,打擊偽軍和日本侵略軍。大青山資源豐富。樹木有松、樺、楊、椴等次生林,山產品有木耳、猴頭、蕨菜以及人蔘、平貝、五味子等野生藥材。野生動物有野豬、黑熊、狍子、鹿、猞猁和山雞、飛龍鳥等。礦藏有銅、鐵等資源。
二龍山,位於黑龍江省中部賓縣縣城西6千米處。山勢起伏綿亙,有兩處山頭,形似龍頭,故稱“二龍山”。是一座獨立的山體,面積0.2平方千米,海拔246.4米。 山麓攔壩築堤,建成二龍山水庫,連接南北兩山,形成1.5萬畝的湖面。 湖畔建有療養所、賓館、靶場、游泳場和垂釣處。二龍山臨近大城市哈爾濱的區位優勢,已經成為夏季的避暑和遊覽區。
皇山,又稱“皇山嘴子”、“荒山嘴子”。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郊,哈爾濱市太平區境內。西臨阿什河,北靠松花江,東南為丘陵地帶。屬張廣才嶺餘脈的延伸。山體高出漫灘60-80米,海拔215米。皇山的主要地層為黃粘土狀粘土,故名。又因山頭形似“龍嘴”,故也稱“皇山嘴子”。從前,皇山生長着茂密的森林,且有各種野生動物棲息。清代光緒朝中葉以後,山上林木砍伐殆盡,幾乎成了禿嶺。故又稱“荒山”、“荒山嘴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政府有計劃地栽種樹木,並進行水土流失的治理,今皇山頂上生長起茂密的次生林,使皇山面貌不斷改觀。皇山南坡建有哈爾濱市向陽山(第一)殯儀館和向陽山革命公墓(安放老紅軍、老抗聯、老幹部的骨灰盒)。
大幹泡 大幹泡
大幹泡 (蛤蟆塘火山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寧安縣境內鏡泊湖西北50千米,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張廣才嶺東南坡,共有大小7座坑狀火山口,其中6座集中於大幹泡和小於泡附近,最遠的為蛤蟆塘火山錐。在大幹泡東北約20千米處,火山錐排列受華夏式斷裂控制,呈東北40-45度方向排列,噴發時代為全新世早期。因噴發時間較近,火山口大都保存良好,為深鍋狀或豎井狀火山口。火山口海拔750-1000米,相對高度為幾十米至200米左右。火山口四周石壁峭立,底部生長着茂密的原始森林,俗稱“地下森林”。火山口附近是呈黑色、紫紅、暗黃等顏色的玄武岩,以及鬆散的火山礫。火山口溢出的熔岩,沿着石頭甸子河、蛤蟆河匯入牡丹江谷地,阻斷了牡丹江,形成了小北湖、鏡泊湖等火山堰塞湖。火山羣森林茂密,主要樹種有紅松、白松、黃花松、魚鱗松、落葉松,還有名貴的黃菠蘿、胡桃楸、水曲柳等。野生動物有著名的東北虎、金錢豹,以及黑熊、野豬、梅花鹿、獐子等。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已闢建為國家級火山口森林公園。 [3] 

張廣才嶺吉林省境內支脈

西老爺嶺蛟河境內 西老爺嶺蛟河境內
西老爺嶺,在吉林盆地舒蘭盆地以東,蛟河盆地以西,為拉法河與西流松花江右側支流分水嶺。近北北東向延伸,北於蛟河盆地北緣接張廣才嶺,南過西流松花江谷地接吉林哈達嶺,長約100公里,寬30公里。西側為伊舒地塹,東側為蛟河斷陷盆地,受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是以華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岩為主體的塊斷山地,局部山體由二疊系變質岩和侏羅系火山岩組成,在新構造運動中上升明顯。以中山為主,山頂渾圓,海拔多在800~1000米,相對高度在600米以上,北段山勢低緩。主要山峯有老爺嶺峯(1284.7米)、康大砬子(1233.4米)、楊木大頂子(1099.7米)等。南段位於松花湖區,山勢高大,森林茂密。
吉林哈達嶺主峯南樓山 吉林哈達嶺主峯南樓山
吉林哈達嶺,位於伊舒地塹與輝發河谷地之間,為輝發河與鬧龍河、飲馬河、東遼河的分水嶺,近北東向延伸。北起松花湖,向南伸入到遼寧省撫順市附近,過渾河谷地與千山山脈相接。長近300公里,寬45~90公里。兩側由高角度斷層控制,西北側為依蘭—伊通斷裂帶,東南側為敦化—輝發河斷裂帶,為地壘式斷塊山地。山體主要由華力西期與燕山期花崗岩及古生界變質岩構成,還有大片侏羅系火山岩,並常構成尖峭的山峯。山勢大致可分東北和西南兩段。東北段靠近松花湖,包括永吉縣南部、樺甸縣西部和磐石縣北部,上升量較大,以中山為主,海拔800~1200米,相對高度600~1000米,主要山峯有南樓山(1404.8米)、肇大雞山(1258米)等。西南段包括磐石縣南部、雙陽縣東部、伊通縣東部、東豐縣、遼源市和梅河口市北部,上升量較小,地面為大片丘陵,海拔400~500米,丘頂渾圓,走向紊亂。主要山峯有慶嶺南山(914米)、大寒葱頂(672米)等,丘陵間河谷寬展,並多呈北西向伸延,河谷兩側多台地,相對高度20~50米,上覆厚薄不一的黃土狀土。東北段中山森林茂密,西南段丘陵台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明顯,山間谷地墾殖率高,並多小型水庫、塘壩等水利工程。
威虎嶺主峯大砬子 威虎嶺主峯大砬子
威虎嶺,在敦化市與蛟河縣、樺甸縣之間,為牡丹江上游與松花湖的分水嶺。屬張廣才嶺南部的支脈,北起陰背山,南止紅石附近,過西流松花江(南段稱富爾嶺)與龍崗山相接。呈北北東走向,長約160公里,寬30~40公里。山體多由華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崗岩組成,間有二疊系變質岩和第三紀玄武岩,新構造運動中隆起明顯,並有大量熔岩溢出。以中山、低山為主,海拔800~1100米,相對高度300~600米,山頂多渾圓。南部富爾嶺—帶多為第三紀玄武岩組成的平頂山,山體切割輕微,主脈走向清晰。主要山峯有大平頂山(1283.6米,敦化、蛟河交界,牡丹江支流黃泥河源地)、陰背山(1236.2米)、大青溝頂子(1012.7米)、團山子(826.9米)、南土頂子(1274米,敦化、蛟河、樺甸交界,富爾河源地)等、白石砬子(1477米,敦化、五常交界,拉林河源地)、大禿頂子(1690米,敦化、五常交界,牤牛河源地)。山上森林茂密。
牡丹嶺之寒葱嶺段 牡丹嶺之寒葱嶺段
牡丹嶺,在敦化市南部和安圖縣北部,為牡丹江上游與富爾河、古洞河的分水嶺。西自富爾河源頭,東止荒溝嶺隘口接英額嶺,近東西走向,長約1100公里,寬約15公里。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組成,間有少部分下古生界變質岩,個別山頂覆蓋有第三世紀玄武岩。以中山為主,海拔1000米左右,相對高度500米左右。山頂和緩,山坡坡度較大,切割輕微。主要山峯有寒葱嶺(1164米)、長嶺(1127米)等。山上森林茂密,侵蝕輕微。北坡是牡丹江發源地,南坡是富爾河支流古洞河發源地。 [4] 

張廣才嶺資源分佈

張廣才嶺地處中緯度,氣候冬暖夏涼,雨量充沛,年降雨量520—540毫米。面積2.85萬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約203萬公頃,林木蓄積量約2.2億立方米。動植物資源豐富,產紅松、黃菠蘿、水曲柳、胡桃楸等木材,是省內重要林區;所產黑豆果、草莓、山葡萄等漿果和山野菜,遠近馳名;珍禽異獸常棲於此,列為國家保護的有東北虎、梅花鹿、猞猁、豹、紫貂等。 [3] 

張廣才嶺礦產資源

該亞區華力西期與燕山期都有岩漿侵入活動,在低山丘陵、盆地的邊緣和周圍山地之間,常有鐵礦和有色金屬礦藏,並有盆地堆積的煤礦和油頁岩。 [2] 

張廣才嶺生物資源

牡丹江中上游熔岩台地小區野生生物資源豐富。養殖業發展很快,人蔘、鹿、食用菌生產已有一定規模。本亞區的盆谷地,地勢低平,氣候温和,開發歷史較久,人工種植業(水稻)較發達,蘋果梨、黃煙、亞麻等栽培面積大,食用菌栽培效益較好,加工業亦發達。 [2] 
這裏地勢較高,氣候垂直變化顯著,使動植物的垂直分佈較明顯。植被類型主要為帶有紅松、雲杉、冷杉及各種闊葉樹的針闊混交林和灌叢等。野生動物主要有東北虎、金錢豹、梅花鹿、紫貂、黑熊、東北兔,小型齧齒類林姬鼠、紅背(鼠平)、棕背(鼠平)等佔優勢;主要鳥類有榛雞、大嘴烏鴉、灰伯勞等。 [6] 

張廣才嶺森林資源

張廣才嶺地區,原為紅松小葉闊葉林山地丘陵地景觀類型,但現在幾乎所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地方多演替成櫟林丘陵地景觀類型,面積佔一半左右。其中台地已為農田景觀代替。本亞區包括太平嶺紅松小葉闊葉林暗棕壤中山小區、延邊次生蒙古櫟林暗棕壤山間盆地小區、牡丹江中上游次生蒙古櫟林白漿土熔岩台地小區和張廣才嶺紅松小葉闊葉林暗棕壤山地小區。其中保持着程度不一的原始景觀的有太平嶺中山小區中的老松嶺、大麗嶺和盤嶺,以及屬於張廣才嶺山地小區中的威虎嶺等地,林業發展大有前途。 [2] 
1898年,自“中東鐵路”開始修建後,原始森林曾遭到50多年亂砍濫伐的破壞。1958年,國家林業部所屬第七森林經理大隊在這裏進行森林調查時,根據外業調查所得資料,經整理將該區森林劃分出24個林型。它們是:1.高山塊狀嶽樺林;2.嶽樺塊狀雲杉林;3.叢狀花楷槭雲杉林;4.越桔偃松冷杉林;5.灌木蕨類雲杉林;6.苔草蘚類雲杉林;7.蘚類雲杉林;8.沿岸雲杉林;9.赤楊雲杉林;10.蘚類冷杉林;11.石塘蘚類冷杉林;12.蕨類苔草雲杉林;13.陡坡細葉苔草紅松林;14.榛子苔草紅松林;15.藏類苔草紅松林;16.蕨類萬年蘚紅松林;17.苔草榛子白樺林;18.苔草白樺林;19.苔草山楊林;20.水蘚苔蘚落葉松林;21.沿岸沼澤地落葉松林;22.胡枝子柞樹林;23.杜鵑柞樹林;24.胡枝子黑樺林。 1964年,東北林學院森林學教研組應用森林發生發展的觀點,用比較生態學的方法和有利於森林經營的原則,對帽兒山次生林劃分5個森林立地組,10個森林立地型,25個森林羣落類型。主要森林羣落類型是:1.杜鵑柞木林;2.繡線菊柞木林;3.水曲柳柞木林;4.胡枝子花曲柳林;5.胡枝子柞木林;6.胡榛子柞木山楊林;7.四花苔草山楊林;8.錯草楓樺楊樹林;9.柳樹山楊林;10.毛邊苔草柳林;11.錯草楓樺椴樹林;12.毛邊苔草山楊林;13.榛子灌叢(榛子崗);14.柳樹白樺林;15.毛邊苔草黃柀欏水曲柳林;16.草類山楊林;17.草類白樺林;18.榛子灌叢(榛柴包);19.苔草白樺林;20.水曲柳山楊林;21.柳叢草甸;22.塔頭草甸;23.錯草黃柀欏胡桃楸林;24.毛邊苔草胡桃楸林;25.胡桃楸水曲柳林。
20世紀70年代至1982年,根據韓麟鳳教授編著《東北的林業》的“森林類型和特點”,劃分為: (一)原始森林類型(以母樹林為主)。1.紅松闊葉林:(1)陡坡細葉苔草紅松林;(2)混有柞樹鵝耳櫪沙松紅松林;(3)斜坡鵝耳櫪柞樹紅松林;(4)緩坡鱗毛蕨紅松林;(5)寬溪谷春榆紅松林;(6)緩坡椴樹紅松林。2.闊葉雲冷杉林:(1)緩坡闊葉魚鱗松林;(2)河谷春榆魚鱗雲杉林。3.落葉松林:(1)谷地叢苔落葉松林;(2)谷地杜香泥炭蘚落葉松林。 (二)天然次生林類型(佔大多數)。除了按地形坡度和樹種劃分8個類型組外,又詳細劃分14個森林類型:1.陡坡柞木林;2.坡地柞木林;3.坡地楊樹柞木林;4.坡地楊樹白樺林;5.坡地柳樹楊樹林;6.坡地柞樹雜木林;7.坡地水曲柳雜木林;8.坡地胡桃楸林;9.低平地水曲柳雜木林;10.低平地白樺林;11.溪谷胡桃楸水曲柳林;12.溪谷胡桃楸雜木林;13.溪谷柳林;14.低濕地水曲柳白樺林。 [7] 

張廣才嶺水文地質

張廣才嶺屬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2.3-3.7℃,極端最高氣温37℃,極端最低氣温-44.1℃。年平均凍結期160-229天,季節凍土深度1.8-2.5米。年平均降水量440-640毫米,多集中在6-9月份,佔全年降水量的50-70%。年平均蒸發量1100-2500毫米。水系比較發育,有牡丹江、穆稜河、倭肯河及螞蟻河等。此外還有鏡泊湖松花湖蓮花湖等天然或人工湖泊。區內河流為地下水排泄通道,在6-9月份集中降水時期,河流水位大幅度升高,流量驟增,對沿河灘地地下水有補給作用。
松花江二級支流海浪河海林市境內 松花江二級支流海浪河海林市境內
本區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低,海拔在500-1000米,為褶斷剝蝕中低山和丘陵區。樹枝狀溝谷發育,河谷較狹窄,切割較深。中低山區切割深度200-500米,由元古代結晶片岩、古生代變質岩和沉積岩、中生代火山岩和碎屑岩以及不同時期的花崗岩類組成。斷裂和破碎帶較發育。在山間坳陷盆地,沉積了白堊紀、第三紀碎屑岩。第四系鬆散堆積物不發育。
牡丹江、穆稜河、倭肯河、螞蟻河及其支流河谷鬆散堆積物中賦存有較豐富的孔隙潛水。含水層厚度較小,單並湧水量100-1000立方米/日和1000-3000立方米/日。東寧、五林、海浪、樺南等山間盆地,賦存有白堊系或第三系碎屑岩裂隙孔隙水,富水性變化較大。海浪貯水盆地含水層(組)由白堊系砂岩、砂礫岩及火山碎屑岩組成,單井湧水量22.46-734.4立方米/日。五林一帶的承壓水盆地,含水層由第三系半膠結砂岩、砂礫岩組成,單井湧水量400立方米/日左右,承壓水頭高41.9米。廣大丘陵山區賦存有風化帶網狀裂隙水,以及脈狀或帶狀構造裂隙水。風化帶網狀裂隙水的水量較小,泉流量多在0.02-0.2升/秒,最大達1.3升/秒。脈狀(帶狀)構造裂隙水分佈不普遍,富水性較強,具有較大的開採價值。單井湧水量100-500立方米/日,個別達1300立方米/日。在局部地段分佈的玄武岩熔岩台地賦存有玄武岩孔洞裂隙水。
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重碳酸鈣型水為主。玄武岩分佈區以重碳酸鎂型水居多。局部地段出現重碳酸硫酸鈣鈉型水、重碳酸硫酸鈣鎂型或重碳酸鈣型水。個別地段有重碳酸氯化物鈣或重碳酸氯化物鈣鈉或重碳酸硫酸鈣鎂型水。PH值5-7,礦化度在0.1-0.6克/升。總鐵含量偏高,0.1-5克/升。 [8] 

張廣才嶺道路交通

張廣才嶺是長白山支脈,黑龍江第一山,由東南到西北秩列,構成松嫩平原的天然屏障。自古以來,從牡丹江流域,進入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張廣才嶺是惟一的出口。歷史上穿越張廣才嶺的道路有:上京城通往恤品路的道路(寧古塔-吉林烏拉驛路)。金代恤品路治所地,在綏芬河流域雙城子古城(今俄羅斯境內烏蘇里斯克),上京通往恤品路有二條道路:一是從上京城出發,南行20公里入今五常境內經五常興隆古城,拉林河畔南土古城折而東行沿張廣才嶺與長白山脈之間的川地,經鏡泊湖南端向東至今東寧縣城到達恤品路,全程750餘公里。二是上京會寧府始行沿安出虎水的河谷川地向東,進入螞蟻河翻越張廣才嶺抵海浪河,渡胡裏改路江(今牡丹江)直達恤品路址雙城子。路線便捷,較前一條路少行三分之一的里程,但張廣才嶺山路險要,難行。
直到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東清鐵路通車,打通張廣才嶺主脊隧道,伴隨蒸汽機、汽車、電報、電話進入社會生活,驛站大規模裁撤,驛傳時代終結,寧古塔-吉林烏拉驛路隨之退出歷史舞台。 [9] 
東清鐵路,亦稱中東鐵路、東省鐵路。中國東北境內西起滿洲里,經哈爾濱,東至綏芬河,南達大連的鐵路線之舊稱。由沙俄承築。1896年6月(光緒二十二年四月),沙皇政府誘迫賄賂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攫取了東清鐵路修築權。繼與清駐俄公使許景澄談判簽訂“中俄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該路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名為中外聯合經營,實則沙俄獨佔包辦。1897年動工,至1903年完工,總長2400餘公里。 日俄戰爭後,長春以南段為日本佔據,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後,長春以北段由中國蘇俄共管。1935年, 日蘇經過反覆交涉,以日本出資1.7億元,達成轉讓北段鐵路的協議,改名為北滿鐵路。抗日戰爭勝利後南滿鐵路與北滿鐵路合併改稱中國長春鐵路,仍由中蘇共管。1952年12月,蘇聯政府將共管權利及屬於該路的全部財產移交給中國政府。參見“中東路事件”、“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中俄關於中東鐵路交涉”、“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 [10] 
綏滿高速公路(G10),綏滿高速公路是內蒙古規劃的“三橫九縱十二出口”幹線公路網的組成部分,它橫貫黑、蒙兩省區和東北地區北部,連接綏芬河、東寧和滿洲里3個國家一類口岸,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國際公路通道。牡丹江-哈爾濱段穿越張廣才嶺。 [11] 

張廣才嶺社會經濟

張廣才嶺行政管理

張廣才嶺地區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和吉林省東部部分地區。歷史上曾為中國北方肅慎人、靺鞨女真族建立的渤海國、金、遼、清等勢力管轄,清代長期為清王朝禁地。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20世紀,曾有日本人扶持的偽滿州國管轄。日本投降後,建立了新的行政管理體制,主脈分佈的地區,有林口縣與方正縣邊界-延壽縣、尚志市、五常市與海林市。支脈大青山地區,位於黑龍江省中部,有黑龍江的賓縣延壽縣尚志市3縣(市)。支脈鍋盔山地區有:牡丹江市林口縣海林縣。西老爺嶺支脈地區有:舒蘭市、蛟河市。吉林哈達嶺延脈地區有:永吉縣樺甸縣磐石縣雙陽縣、伊通縣、東豐縣遼源市梅河口市。威虎嶺支脈地區有:吉林的蛟河市敦化市。牡丹嶺支脈分佈在郭化市南部和安圖縣北部。 [1] 

張廣才嶺經濟發展

牡丹江市,東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接壤,南與吉林省延吉市毗鄰,是東北“丁字型”鐵路幹線起點,位於中國最長的骨幹公路“同三公路”起步段,是黑龍江省距離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境內有綏濱、牡佳、牡圖三條鐵路通過,G11、G10兩條國道縱橫貫通,商貿物流輻射黑龍江省東部、延吉和俄濱海邊疆區,是全國首批、黑龍江唯一的“全國流通領域現代物流示範城市”,是東部陸海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通道。素有“塞外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了63%,富氧離子含量平均在6000左右。優良的生態環境盛產優質的農副產品,響水大米是千年貢米,松茸、黑木耳等綠色有機食用菌產品佔據全國三分之一市場。牡丹江市邊境線長211公里,有4個國家一類口岸,年過貨能力1200萬噸、過客能力250萬人次,是虎林吉祥口岸、密山檔壁鎮口岸和吉林琿春口岸扇形口岸羣的軸心。牡丹江是多民族融合之地,現有38個少數民族,是滿族的發祥地,也是全國第二大朝鮮族聚居地。有41種礦產已探明儲量,可大規模開發利用達31種。水能、風能藴藏量豐富,是中國北方風電之鄉、黑龍江“北電南輸”載能基地,俄遠東地區木材、鐵礦石等資源大量經綏芬河、東寧口岸出口到我國。有鏡泊湖、中國雪鄉、唐渤海國遺址等景區景點450多處。初步形成了裝備製造、造紙等六大主導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新興產業,正在打造食品醫藥生物、智能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羣。 [12] 
哈爾濱市轄區內,五常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轄區面積75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3萬公頃,户籍人口98.46萬人。轄11個鎮、13個鄉、261個行政村、1365個自然屯。該市有林地面積42萬公頃,盛產紅松、水曲柳等名貴林木,活木蓄積量1100萬立方米,盛產人蔘、平貝等野生藥材30餘種,蕨菜、薇菜等山野菜達幾十種。有東北虎、紫貂、林蛙等珍稀野生動物,還有鐵、鋁、鋅、銅、金等礦產資源。坐落於該市的黑龍江省第二高峯的鳳凰山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13]  尚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轄區總面積882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1.60萬人。轄10個鎮、7個鄉、162個行政村。該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哈爾濱市與牡丹江市之間唯一的副中心城市。是世界知名的漿果之鄉,是全國最大的食用菌、鉛筆板、套娃產地,有全國最大的木耳批發大市場及中國最大的書法文化博物館。該市被命名為“品牌中國”百強城市、“中國雪都”、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的百強中小城市,是黑龍江省“十強縣(市)”。 [14]  延壽縣,位於哈爾濱市東部,轄區面積3149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6.95萬人。轄5個鎮、4個鄉、106個行政村。該縣是革命老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縣。境內河流縱橫、土壤肥沃,盛產水稻、大豆、玉米等農作物,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該縣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認證綠色食品16個,有機食品10個,被確定為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15]  方正縣,位於哈爾濱市中東部,轄區面積2969.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2.29萬人。轄3個鎮、5個鄉、67個行政村,該縣生態旅遊資源豐富,森林面積21.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9%;該縣是有名的僑鄉,海外華僑、華人、歸僑、僑眷達4.8萬人;該縣有煤、石英石、大理石等礦藏資源20餘種。該縣為中國林蛙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是國家級方正銀鯽繁育基地、東北亞最大木材集散地、首批國家生態示範區、著名東北旅日僑鄉、中國富硒大米之鄉。 [16-17] 
吉林市,滿語稱“吉林烏拉”,意為沿江之城。清朝康熙皇帝東巡吉林寫下的《松花江放船歌》中有“連檣接艦屯江城”詩句,使吉林市又有“北國江城”之稱。是史前文化發源地和中國滿族發祥地之一。自然資源豐富。吉林市,人均水資源4000立方米,是中國平均水平的1.8倍,是中國北方城市平均水平的5.4倍。發電總裝機容量472萬千瓦時,年發電量130億千瓦時,佔中國東北發電總量的55.5%。林地面積165萬公頃,林木總蓄積量1.56億立方米,是長白山天然綠色特色產品的主要產區和集散中心。耕地面積66.5萬公頃,糧食年均產量90億斤,人均糧食佔有量是中國人均佔有量的2.6倍,是中國重點商品糧基地之一。境內發現各類礦產資源82種,其中鎳、鉬等8種礦產儲量居中國前10位。是中國“一五”期間國家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形成了石化、汽車、冶金、能源、農產品加工、非金屬礦產等傳統產業體系,碳纖維、裝備製造、生物產業、基礎電子及電力電子等新型產業體系。位居東北亞地理中心,是2009年12月中國國務院批准的《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的直接腹地和重要結點。被譽為龍興福地、霧凇名都、隕石之鄉。 [18] 
參考資料
  • 1.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 第三卷 地理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179-186
  • 2.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6):第十二章 自然地理區 第一節 東部山地地區
  • 3.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地名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564-569
  • 4.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6):第二章 地貌 第三節 山地 一、山脈
  • 5.    亞布力鍋盔山景區25日試開園  .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引用日期2016-01-15]
  • 6.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 第三卷 地理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538-542
  • 7.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撰委員會.黑龍江省志(第十二卷)林業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24-31
  • 8.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 第四卷 地質礦產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265-275
  • 9.    金代阿城古道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6-01-08]
  • 10.    東清鐵路  .鐵路網[引用日期2016-01-08]
  • 11.    內蒙古:綏滿高速路將開工建設 呼倫貝爾告別無高速歷史  .中國公路網[引用日期2016-01-08]
  • 12.    城市簡介  .牡丹江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1-08]
  • 13.    五 常 市  .中國哈爾濱[引用日期2016-01-08]
  • 14.    尚 志 市  .中國哈爾濱[引用日期2016-01-08]
  • 15.    延 壽 縣  .中國哈爾濱[引用日期2016-01-08]
  • 16.    方 正 縣  .中國哈爾濱[引用日期2016-01-08]
  • 17.    賓 縣  .中國哈爾濱[引用日期2016-01-08]
  • 18.    吉林市總體概況  .吉林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6-01-0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