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農業大學

鎖定
中國農業大學(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簡稱“中國農大”(CAU),坐落於北京市 [7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位列“雙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成員高校。 [1] 
中國農業大學的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1949年9月,北京大學農學院、清華大學農學院和華北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1952年10月,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同年11月,平原農學院併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1953年7月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1985年10月更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1995年9月,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組建中國農業大學。 [67] 
截至2023年12月,中國農業大學東西校區佔地面積1227982.48平方米,學校藏書221.6015萬冊。學校共設有18個學院、1個實體教學單位和1個直屬系、80個本科專業、49個碩士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29個博士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7大學科門類,是以農學、生命科學、農業工程和食品科學為特色和優勢的研究型大學,現有專任教師2060人,全日制本科生14304名。 [1]  [74] 
中文名
中國農業大學
外文名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73] 
簡    稱
中國農大、CAU [73] 
創辦時間
1905年 [1] 
辦學性質
公辦高校 [1] 
學校類別
農林類 [1] 
學校特色
985工程(2004年) [1] 
211工程(1995年) [1] 
雙一流(2017年、2022年) [1] 
全國重點大學(1960年) [1] 
主管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73] 
現任領導
鍾登華(黨委書記) [62] 
孫其信(校長) [62]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截至2023年12月) [5] 
中國工程院院士11人(截至2023年12月) [6] 
本科專業
80個(截至2023年12月) [74]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4個(截至2023年12月) [1]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5個(截至2023年12月) [1] 
博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5個(截至2023年12月) [1]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個(截至2023年12月) [1] 
博士後
科研流動站22個(截至2023年12月) [1] 
國家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6個(截至2023年12月) [1] 
二級學科6個(截至2023年12月) [1] 
院系設置
18個學院、1個實體教學單位和1個直屬系(截至2023年12月) [1] 
校    訓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59] 
校    歌
金色的希望 [66] 
校慶日
10月16日 [75] 
地    址
西校區: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 [73] 
東校區:北京市海淀區清華東路17號 [73] 
煙台校區:山東省煙台市萊山區濱海中路2006號 [92] 
院校代碼
10019 [73] 
主要獎項
獲得“首都文明校園”稱號(2023) [118] 
知名校友
戴景瑞、顧慰連 [105-106] 
知名教師
任發政、高俊平、李雲開 [1] 
佔地面積
1227982.48平方米(截至2023年12月) [74] 
學生人數
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4304人(截至2023年12月) [74] 
教師人數
2060人(截至2023年12月) [74] 

中國農業大學歷史沿革

中國農業大學第一支源頭-北京大學農學院

1898年,中國近代意義上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京師大學堂建立。1905年,作為京師大學堂八個分科大學之一的農科大學開始籌建,這是形成中國農業大學的最早源頭。 [67]  [75] 
1905年12月6日,京師大學堂設立農科學部。以盧溝橋瓦窯村為建農科大學校址(後改為教學農場)。 [67]  [75] 
1912年5月3日,京師大學堂改稱北京大學校,農科大學為學校分科大學之一。同年11月羅道莊校舍落成,11日移入新校,以後即以“雙十一”為校慶日。 [67]  [75] 
1914年2月,農科大學改組為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開始獨立辦學,以“教授農業高等學術,養成專門人才”為辦學宗旨,是當時北京著名的國立八校之一。並增設林科及預科,學制為預科一年,本科三年,研究生一年以上。 [67]  [75] 
1920年,預科改本科學制4年,原有農科分為農業經濟學、農藝化學、植產學、畜牧學四門,林科分為林政學、造林學、利用學三門,3~4年級選修,同年開始招收女生。 [67]  [75] 
1923年3月,北京農業專門學校改為國立北京農業大學,設農藝、森林、畜牧、園藝、生物、病蟲害、農業化學七個系,修業五年,二年預科。 [67]  [75] 
1928年,國民政府改北京為北平,實行大學區制,將北京國立九校合併組建國立北平大學,農大旋即改為國立北平大學農學院。 [67]  [75]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平大學遷往西安,與北平師範大學和北洋工學院等院校組成西安臨時大學。日偽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將北京、北平兩大學合併為北京大學,設文、理、法、工、農、醫六個學院,農學院羅道莊校舍淪為日本兵營,將圖書儀器搬到東總布衚衕商學院舊址和海運倉前朝陽大學校舍,設農藝、農業經濟、農林工學、畜牧四個系及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所。 [67]  [75] 
1938年,國民政府教育部以“發展西北高等教育,提高邊省文化”為由,命令西安臨時大學南遷漢中,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臨時大學農學院改為西北聯大農學院。同年7月,西北聯大農學院與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組建國立西北農學院。1939年,增設農業工學系。 [67]  [75] 
1946年10月,北京大學在北平復學,於原北平大學農學院院址重建農學院,作為北平大學農學院的恢復和延續,並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院系體制,為當時全國農業院校之冠,其中,土壤肥料學系和獸醫學系更是國內僅有。 [67]  [75] 
1949年7月,輔仁大學農學院併入北京大學農學院。 [67]  [75] 
北京農業大學歷史照片

中國農業大學第二支源頭-清華大學農學院

1921年,清華學校開辦農科,設立作物學、果樹園藝學、畜牧學等課程,以為志願赴美學農之選修。 [67] 
1928年,改留美預備學校為清華大學,停辦農科。 [67]  [75] 
1934年,教育部令清華大學設農學院,由行政院撥圓明園為農學院農場,之後先清華大學創辦農業研究所,設植物病理學和昆蟲學兩組,分別由戴芳瀾和劉崇樂主持研究工作,着重華北農作物病蟲害及真菌學、昆蟲學的研究。在抗戰期間,培養儲備了一批農業科學技術人才,為中國農業科學以後得發展奠定了基礎。 [67]  [75] 
1937年,農業研究所隨校遷長沙,1938年遷昆明,增設植物生理組,由湯佩松主持研究工作。1939年,正式招收研究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研究所做了大量的工作,其成果刊佈於中外學術雜誌有百餘篇,造就40多名研究人員,並派多人出國留學。 [67]  [75] 
1946年,清華大學復員北平,以農業研究所為基礎,正式成立農學院。以湯佩松為院長,設農學(包括農藝、園藝、土壤、畜牧、農經、森林諸科)、植物病理、昆蟲、植物生理(後改為農業化學)四個系,並設有農業化學、植物病理、昆蟲學三個研究所。 [67]  [75] 

中國農業大學第三支源頭-華北大學農學院

華北大學農學院前身是1940年中共中央創辦的延安自然科學院生物系,1942年,改為農業系。 [67]  [75] 
1943年,延安自然科學院併入延安大學。1944年,自然科學院生物系改為農業系。內戰期間,自然科學院向華北地區轉移。 [67]  [75] 
1946年日本投降後,晉冀魯豫邊區成立北方大學,分設工學院、農學院、醫學院、文教學院、行政學院及藝術學院,由延安自然科學院農業系部分同志遷往北方大學籌學建農學院,由邊區中央局指派樂天宇為院長。農學院的任務是配合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保證解放戰爭的物質供應和土改後的農村對農業技術的要求。其教育方針是生產、研究、教育三位一體,為發展邊區的農業生產服務,針對生產中的問題研究解決辦法,為解決大生產中的問題培養和教育幹部。 [67]  [75] 
1948年7月,北方大學與華北聯合大學合併成立華北大學,農學院隨之改為華北大學農學院,遷往河北石家莊,設有農藝、農業化學、獸醫、農業機械四個系和農業生物學研究室,並設森林、獸醫、糖業三個專修科。 [67]  [75] 

中國農業大學合併發展

1949年9月29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所大學的農學院合併,組建成新中國第一所多科性、綜合性的新型農業高等學府,並於1950年4月,正式命名為北京農業大學。此時,學校已基本形成了學科門類相對齊全的農業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究中心,對中國農業高等教育和現代化建設的意義重大,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 [67]  [75]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北京農業大學農業機械系與中央農業部機耕學校、華北農業機械專科學校合併成立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 [67]  [75] 
1953年1月,平原農學院部分師生併入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同年7月,更名為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67]  [75] 
1954年,北京農業大學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六所重點院校和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67]  [75] 
1960年10月,學校進入全國重點大學行列。 [67]  [75] 
1984年,北京農業大學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十所高等院校之一。 [67]  [75] 
1985年10月,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改名為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67]  [75] 

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199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北京農業大學與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合併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成為一所規模更大、學科設置更趨綜合化的新型農業大學,江澤民同志親自為學校題寫校名。同年,學校被列入國家重點建設“211工程”高校。 [67]  2004年,學校進入國家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985工程”高校行列。 [67]  2006年,入選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2]  2014年9月,入選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試點高校。 [3]  2015年12月,成為京津冀農林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成員。 [70]  2017年9月,學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 [4] 
2021年5月15日,成為高等農林院校課程思政聯盟理事會員單位; [45]  同年9月,被認定為“2021年度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 [47]  同月,被教育部認定為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 [46]  2022年2月14日,學校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48]  9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儀式在東區舉行。 [54] 
2023年5月6日,中國農業大學·縉雲鄉村共富學院、中國農業大學農村基層黨建研究中心縉雲研究基地簽約和揭牌儀式在麗水縉雲縣行政中心舉行。 [56]  11月8日,經學校校長辦公會研究、黨委常委會審議,決定成立“中國農業大學人才聯誼會”。 [68]  11月17日,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開館 [69] 
2024年1月3日,中國農業大學貴州貴陽肉牛科技小院授牌儀式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 [71]  3月2日,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博物館結束寒假閉館、恢復運營,實行免費參觀。 [72]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辦學條件

中國農業大學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4月,學校設有18個學院、1個實體教學單位和1個直屬系,開設本科專業80個,學科專業涉及農學、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文學等7大學科門類。 [1]  [74] 
中國農業大學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農學、種子科學與工程、生物育種科學 [50]  [76] 
園藝、園林 [77] 
植物保護 [78] 
生物科學、生物技術 [79] 
資源環境科學、環境工程、應用氣象學、生態學 [80] 
動物科學 [81-82] 
草業科學 [91] 
動物醫學 [82] 
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葡萄與葡萄酒工程 [83] 
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工業設計、機械電子工程 [84]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85] 
農業水利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土木工程 [86] 
化學、應用化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工程力學 [87] 
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農林經濟管理、工商管理、會計學、電子商務 [88] 
農村區域發展、社會學、社會政策、法學、傳播學和英語 [57]  [89] 
思想道德教育、馬克思主義原理、近現代歷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學、土地整治工程 [115] 
國際經濟與貿易(中外合作辦學)、農林經濟管理(中外合作辦學)、傳播學(中外合作辦學) [90] 
參考資料: [51]  (截至2024年5月,注:學校官網簡介與學院介紹頁面數據不一致)

中國農業大學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擁有22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博士、3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博士、15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九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此外,學校設置營養與健康科學、土地科學與技術、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3個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置農林高校首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設數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物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土木水利、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3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社會工作、圖書情報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等。設有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體育教學部。在第四輪一級學科水平評估中,6個一級學科獲評A+,獲評A+的學科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1]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2個)
序號
流動站
所屬學院
1
作物學
農學院
2
園藝學
園藝學院
3
農業資源與環境
資源與環境學院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4
植物保護
植物保護學院
理學院
5
畜牧學
動物科技學院
6
獸醫學
動物醫學院
7
草學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8
機械工程
工學院
9
水利工程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10
農業工程
工學院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11
環境科學與工程
資源與環境學院
12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營養與健康系
13
化學
理學院
14
生物學
生物學院
15
生態學
資源與環境學院
16
農林經濟管理
經濟管理學院
17
公共管理
人文與發展學院
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18
應用經濟學
經濟管理學院
19
社會學
人文與發展學院
20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21
公共衞生與預防醫學
營養與健康系
22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資料: [15] 
  • 學位授權
類別
名稱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草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學、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應用經濟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數學、營養與健康科學、土地科學與技術、農業綠色發展科學與工程 [16]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草學、機械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水利工程、農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生物學、生態學、農林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應用經濟學、社會學、力學、電氣工程、土木工程、風景園林學、數學、大氣科學、工商管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新聞傳播學、物理學、營養與健康科學 [16] 
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類別
獸醫、土木水利、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 [17]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類別
農業、電子信息、機械、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獸醫、公共管理、工商管理、金融、風景園林、會計、圖書情報、社會工作 [17] 
(截至2023年10月,注:學位名單數據不全)
  • 重點學科
類別
名稱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
生物學、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作物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草學 [18] 
國家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作物學、農業資源利用、植物保護、畜牧學、獸醫學、農業工程 [19] 
國家重點學科(二級學科)
植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果樹學、農產品加工與貯藏工程、農業經濟管理 [117] 
北京市重點學科(交叉學科)
農村發展管理 [117] 
北京市重點學科(一級學科)
食品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117] 
北京市重點學科(二級學科)
動物學、生態學、水文學與水資源、蔬菜學、土地資源管理 [20] 
截至2024年5月,注:專業名單數據不全
  • 學科評估
學校在第四輪一級學科水平評估中,6個一級學科獲評A+,獲評A+的學科數量在全國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1] 
截至2023年12月,在ESI學科評價指標中,學校的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環境/生態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化學、微生物學、工程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社會科學總論、藥理學與毒理學、免疫學、地球科學、臨牀醫學、計算機科學等14個學科論文總引用量進入了全球前百分之一,其中農業科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兩個學科的總引用量保持在全球前千分之一,農業科學總引用量保持全球前萬分之一。 [1]  [21]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2017年)
序號
一級學科代碼
一級學科名稱
評估結果
位次百分位
1
0828
農業工程
A+
前2%或前2名
2
0832
食品科學與工程
A+
前2%或前2名
3
0901
作物學
A+
前2%或前2名
4
0905
畜牧學
A+
前2%或前2名
5
0906
獸醫學
A+
前2%或前2名
6
0909
草學
A+
前2%或前2名
7
0710
生物學
A
2%~5%
8
0903
農業資源與環境
A-
5%~10%
9
0904
植物保護
A-
5%~10%
10
0713
生態學
B+
10%~20%
11
0815
水利工程
B+
10%~20%
12
0902
園藝學
B+
10%~20%
13
1203
農林經濟管理
B+
10%~20%
14
1204
公共管理
B+
10%~20%
15
0303
社會學
B
20%~30%
16
0802
機械工程
B
20%~30%
17
0830
環境科學與工程
B
20%~30%
18
0812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B-
30%~40%
19
1202
工商管理
B-
30%~40%
20
0703
化學
C+
40%~50%
21
0701
數學
C
50%~60%
22
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
C-
60%~70%
23
0808
電氣工程
C-
60%~70%
24
0814
土木工程
C-
60%~70%
25
1205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C-
60%~70%

中國農業大學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36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8個專業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佔校內可參評專業的90%。2個專業入選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學校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全國首創生物育種科學、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獸醫公共衞生等本科專業。成立未來技術學院,實施生物科學、生物育種“強基計劃”,實施本研貫通培養模式。學校擁有生物科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生物學和化學2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1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和2個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不斷深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建成45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4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8門北京市高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和27門北京高校優質本科課程;有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和6個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1] 
類別
名稱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
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業工程、農業水利工程、資源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園藝、植物保護、動物科學、草業科學、農林經濟管理、動物醫學、土地資源管理、金融學、社會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食品質量與安全、種子科學與工程、農村區域發展 [38-39] 
國家級特色專業(14個)
動物科學、電子信息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農村區域發展、農林經濟管理、食品質量與安全、農業建築環境與能源工程、環境科學類、化學、動物醫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 [116] 
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3個)
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化學、生物學)、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 [22] 
國家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個)
植物生產類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育部農業生命科學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27] 
國家級精品課程(23門)
獸醫免疫學、普通昆蟲學、動物解剖與組織胚胎學、設施農業工程工藝、草地學、家畜繁殖學、獸醫外科學、土壤學、獸醫寄生蟲學、農業推廣學、植物生物學、農業機械化生產學、中獸醫學、觀賞植物採後生理與技術、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 [23]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9門)
畫法幾何與技術製圖基礎、大學計算機基礎、C語言程序設計——快速入門與提高、C++語言程序設計、C程序設計案例教程、計算機圖形學、食品安全與日常飲食、信息安全概論、食品營養學 [24-26]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0門)
植物生物學、設施農業工程工藝、草地學、動物解剖學、家畜繁殖學、動物遺傳學、普通遺傳學、普通昆蟲學、作物育種學、農業經濟學 [41]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
食品與健康(1~4講) [42] 
國家實驗教學示範中心(3個)
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機械與農業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3個)
機械與農業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水利與土木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28] 
“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10個)
農學、動物科學、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植物保護、農業建築與能源工程、動物醫學、農業水利工程、農林經濟管理、葡萄與葡萄酒工程、園藝 [29] 
北京市重點建設一流專業(2個)
植物保護、動物醫學 [39] 
北京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40] 
北京市精品課程(25門)
土地利用規劃、流體力學、普通化學及實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生物化學、普通昆蟲學、家畜繁殖學、植物營養學、設施園藝學、食品化學、農業微生物、管理學、農業項目投資評估、土壤學、作物育種學、農業推廣學、農業生物環境工程、微生物生物學、發酵工程、動物系統解剖學、植物生物學、機械製造工程學、農業經濟學、《土壤、植物與環境分析》、觀賞植物採後生理與技術 [30-33] 
北京市優質本科課程(10個)
生物化學、植物學A、大學物理實驗、設施園藝學、程序設計、動物解剖學、微觀經濟學、植物育種原理、高等數學(A)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34] 
北京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
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實驗教學中心、植物生產類實驗教學中心、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水利與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動物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35]  [43] 
注:參考資料來源(名單不全)(截至2024年5月)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本科教育教學成果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5項,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2項、一等獎37項、二等獎86項。 [1] 
2020至2021學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20項;學校教師主持建設的國家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47項,省部級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5項。 [44]  2020年,學校獲得面向農業綠色發展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踐特等獎。 [63]  2018年,康紹忠主持完成的《突出農工交融的農業院校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創建與實踐》、王濤主持完成的《農業現代化創新領軍人才“五位一體”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均榮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36] 
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
完成人
完成單位
獎項
面向農業綠色發展的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與實現
張福鎖、張宏彥、王衝、張衞峯、陳範駿、張朝春、焦小、黃成東、候勇、程凌雲、江榮風、李曉林、崔振嶺、申撻波、米國華等
中國農業大學
特等獎(2022年)
參考資料: [119] 
本科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功名稱
完成人
完成單位
獎項
價值引領,知行合一: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殺的“中農方章”
孫其信、王海、林萬龍、
譚豫之、張暉、曾志軍、
何志巍、崔情情、張銀、
金帷、周志強
中國農業大學
一等獎(2022年)
二元觸合、五維拓展”的單越畜牧人才實碳數育模式創新與推廣
曹志軍、郭曉旭、劉劍蜂、
衰避敏、張微、俞英、
蘇華維、張帥、李菁菁
中國農業大學
二等獎(2022年)
螺旋遞進、多維聯動、能力為重一食品保藏課程羣20年教學改革與實踐
羅自生、葉興乾、郭慈城、
陳芳、鄭曉冬、任發政、李
莉、徐豔羣、傅達守、陳士國、葉尊忠、李陽、茅林奈、曹避康、徐怎榮
中國農業大學
二等獎(2022年)
參考資料: [119] 

中國農業大學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060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員)771人、副教授(含副研究員)1026人。專任研究生導師1767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274人、碩士生導師493人。聘期內兼職研究生第一導師173人,其中博士生導師90人、碩士生導師83人。2023年,學校組織評選出10位優秀研究生導師,5個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任發政高俊平李雲開3位導師獲評北京市優秀研究生導師,沈建忠團隊獲評北京市優秀研究生導師團隊;有1名全國教書育人楷模、2名全國傑出教學獎獲得者、3名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高層次人才支持計劃”)教學名師、2名國家級教學名師和52名北京市教學名師,5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0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和5個北京高校優秀本科育人團隊。 [1] 
類別
名稱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陳芳(2012年)、朱鴻亮(2016年)、楊紹青(2018年) [7] 
“國家特支計劃”入選者
賴錦盛(2013年)、王軍軍(2013年)、楊富裕(2014年)、劉慶昌(2014年)、王鵬(2015年)、陳龍健(2015年)、姚穎垠(2015年) [8-10]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沈建忠(2006年)、陸雅海(2006年)、譙仕彥(2006年)、郭巖(2013年)、孫傳清(2013年)、楊漢春(2013年) [11-12]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賴錦盛(2014年)、楊淑華(2014年)、郭巖(2014年)、李勝利(2014年)、楊漢春(2014年)、毛恩榮(2014年)、滕光輝(2014年)、葉敬忠(2014年)、王璞(2018年)、李天忠(2018年)、趙要風(2018年)、張英俊(2018年)、郭順堂(2018年)、江正強(2018年)、楊敏麗(2018年) [13-14] 

中國農業大學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與亞、非、拉、歐、美各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多所大學、研究機構和國際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 [1]  近年來,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巴西聖保羅大學、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等在農業領域裏佔有領先地位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長期可持續的合作關係,學校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治理,通過政策對話、教育培訓、農業科技合作,推動全球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着力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南南農業合作升級版。並與西印度大學聖奧古斯丁分校共同成立特多孔子學院,是加勒比地區成立的第二所孔子學院,孔院致力於成為特多人民學習漢語的園地和了解中國的平台,成為拉緊兩校以及兩國之間的人員交流和學術交流的紐帶。 [102]  此外,學校與世界頂尖涉農大學聯盟(A5)院校、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國國家農業食品與環境研究院、德國霍恩海姆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哈薩克斯坦國立農業大學、坦桑尼亞蘇庫因大學、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外一流院校和國際組織廣泛開展本科、碩士、博士聯合培養、學術競賽、夏令營、交換生和實習等各類國家公派和校際交流項目。 [103] 

中國農業大學學術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學校現有17個國家級科研平台,包括9個全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29個省部級科研平台,包括113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基地,3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科技示範展示基地,11個部級野外科學觀測實驗站,1個省部級綜合試驗基地。 [1] 
國家級實驗室、中心及野外台站
科研基地名稱
建設時間
批准部門
級別
依託學院
負責人
2022.05.24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生物學院
植物抗逆高效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生物學院
獸醫公共衞生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動物醫學院
玉米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農學院
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養分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資源與環境學院
畜禽營養與飼養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動物科技學院
智能農業動力裝備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工學院
農業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
2022.11.30
科技部
國家級實驗室
工學院
畜禽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
2008.11.27
國家發改委
國家級實驗室
動物科技學院
楊寧
河北沽源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05.12.20
科技部
國家級野外站
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
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0.06.20
科技部
國家級中心
動物科技學院
國家果蔬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11.01.07
科技部
國家級中心
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
國家能源非糧生物質原料研發中心
2011.09.28
國家能源局
國家級中心
農學院
王濤
生物質能科學與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2016.12
科技部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工學院
甘肅武威綠洲農業高效用水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12.28
科技部
國家級野外站
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
康紹忠
河北曲周農業綠色發展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2020.12.28
科技部
國家級野外站
資源與環境學院
張福鎖
參考資料: [49] 

中國農業大學科研成果

“十二五”期間,學校科研總經費達到50.2億元,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5%。三大檢索系統收錄論文8977篇,比“十一五”期間增長46%,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12篇;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1項、省部級獎勵173項,比“十一五”期間增長11%;授權專利1900項,比“十一五”期間增長140%;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3項,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項。 [37] 
“十四五”以來,學校累計榮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57項;原創性科技成果不斷產出,成功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as12i、Cas12j等基因編輯器,培育了“沃德188”白羽肉雞新品種,開啓我國肉雞產業種源自主的新時代;累計獲授權專利1732項,其中授權國際專利22項;發表SCI、SSCI、EI等國際論文共計8050篇,先後在《CELL》《NATURE》《SCIENCE》上發表論文3篇。 [93] 
截至2023年12月,近五年來,學校在各類創新項目支持下,本科生以第一作者發表SCI、EI論文202篇,參與申請獲批專利134項、軟件著作權144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勵4849項;“十三五”以來,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23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6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項。現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8名,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1項,其中主報14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272項。 [1] 
2001年至2019年度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科技獎勵獲獎統計表 2001年至2019年度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科技獎勵獲獎統計表

中國農業大學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據2021年4月學校圖書館官網顯示,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藏書總量近220萬冊;訂購紙本中文期刊1400多種,外文期刊280餘種;訂購中外文數據庫90餘個。 [94]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 中國農業大學圖書館 [65]
  • 學術期刊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國家級綜合性農業學術期刊。學報主要刊登生物學、作物學、植物保護、園藝學、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農業資源與環境工程、農業機械工程、信息與電氣工程、水利與土木工程及農業經濟管理等學科的學術論文、文獻綜述和研究快報等。學報為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CSCD核心庫,C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並被國內外其他多家數據庫和文摘雜誌收錄。 [95]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教育與社會科學綜合類期刊。學報主要常設發展轉型、鄉土社會、經濟管理、隨筆書評等欄目,不定期開設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社會保障、社會工作、農村教育、農村扶貧等專欄。學報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入選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96] 
農藥學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農藥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主要設有專論與綜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等欄目。學報被中國精品科技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中國知網數據庫收錄期刊等收錄。 [97] 
植物保護學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農業核心期刊。主要有研究論文、文獻綜述、簡報等欄目。學報被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技術文摘CABI、美國農業文獻索引AGRICOL、《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收錄。 [101] 
植物病理學報》是由中國科協主管、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主辦,依託單位為中國農業大學的學術期刊。學報設有特邀專欄、專題評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實驗方法等欄目。學報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生物學文摘、中國農業文摘數據庫、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英國農業與生物技術文摘(CAB)、聯合國糧農組織AGRIS等收錄。 [98]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創刊於199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共同主辦,是一份為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提供服務的科學期刊。學報設有專家論談、研究報告、文獻綜述、快訊與簡報等欄目。學報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來源期刊,被CA化學文摘(美)(2014)等中國國內外多家數據庫和文摘雜誌收錄。 [99] 
此外,中國農業大學還設有《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中國葡萄酒》《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Agriculture》《Phytopathology Research》《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等期刊。 [100] 

中國農業大學校園文化

中國農業大學學校標識

  • 校徽
學校校徽以手繪農科大校門和“1905”表示學校始源。以託舉狀的麥穗寓意託舉農業未來的重任;麥穗和齒輪代表農科和工科;書本圖案代表傳播知識、培育英才,還象徵翱翔的海鷗,預示大學騰飛的美好未來,盾形代表堅固、穩重和持久;鍬和犁的形態體現培養人才的治學理念。且從整體上表現“頂天立地”,上部象徵進取和開放,下部表現面向社會的辦學主旨。整體色彩以植物的色彩,體現農業特點,象徵生機勃勃蓄勢待發。 [58] 
學校校徽 學校校徽
  • 標誌色
學校主要標識色為生命綠,輔助標識色為厚土金。 [64] 
  • 校旗
學校校旗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色彩按照學校視覺識別系統規定的標準色和輔助色搭配應用。 [64] 

中國農業大學精神文化

  • 校訓
中國農業大學校訓是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59] 
"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中國農大以農立校,國富民殷、強農為本,是中國農大百年不變的追求。數代農大人情繫鄉土,憂患蒼生,為實現中國人千百年來的温飽和富庶之夢不遺餘力。以"解"代"哀",以此為己任的大氣取代了原句中的悲慼之氣,恰切地表現了中國農業大學有別於其他高校的獨特性。 [59] 
以"育天下之英才"接"解民生之多艱"充分體現了中國農大作為農業高校首府的教育特性,磅礴有力、氣勢不凡,上合學校百年深厚歷史,下啓建設世界一流農業大學的世紀雄心,以育"天下"英才為樂,也體現了中國農大開闊的胸襟和遠大理想。 [59] 
校訓 校訓
  • 校風
中國農業大學校風是團結、樸實、求是、創新。 [60] 
“團結”原意主旨是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的理想或任務而聯合起來。這裏主要是指要有團結合作的精神風貌,就是要通過共同理想、共同目標凝聚廣大師生員工信念,在學校中形成自由的學術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協作機制,共同推進學校事業的不斷髮展。 [60] 
“樸實”原意主旨為質樸誠實、純真樸實。這裏是寄寓農大學子繼承民族優秀品質,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做到樸實無華,體現出農大百年積澱的精神,這是農大建設與發展的思想基礎。 [60] 
“求是”一語,最早見於《漢書•河間獻王傳》。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曾註釋為:“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所謂“實事求是”就是指人們在佔有大量、全面、系統的事實材料的基礎上,研究和探索進而發現其中包含的客觀規律性。“求是”就是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尊重事實,真正把握事物內部的客觀規律。 [60] 
“創新”是現代科學精神的精髓。它被稱作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和教育的靈魂。農大面臨各種挑戰與機遇,應力求以新的體制和機制,培養造就新型的創新創業人才;要求廣大師生員工以創新的觀念、創新的思維開展科學研究和教育,發展創新成果和培養創新人才,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 [60] 
校風 校風
  • 校歌
學校校歌為《金色的希望》,由石順義作詞、張偉作曲。 [64] 
中國農業大學校歌
《金色的希望》
(女)戴上我們的校徽,就懷揣一片綠色的嚮往。
(男)走進我們的課堂,就走進田野金色的希望。
(女)翻開我們的書本,就聞到五穀淡淡的清香。
(男)走出我們的校門,就擔起天下飽暖和安康。
(合)啊,燕山腳下,書聲琅琅。啊,桃李滿園,天高地廣。
今天我們在這裏奮發向上,
明天我們從這裏鋪開那萬里春光。 [61] 

中國農業大學社團文化

截至2024年,學校學生社團共計82個,涵蓋思想政治類、學術科技類、創新創業類、文化體育類、志願公益類、自律互助類六個類別。其中書畫社“百米長卷獻禮建團百年”精品團日活動獲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官方報道;青春吉他社原創歌曲《少年的夢》在2022新時代校園歌曲徵集展播活動中入圍20支青春之歌戰隊。 [104] 
學校風景 學校風景

中國農業大學校園環境

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

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位於清華東路17號,建成於2007年6月,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場館之一,佔地面積13900平方米,共有觀眾坐席8724個。館內擁有20片羽毛球場地、20張乒乓球枱、1個標準籃球訓練場、600餘平方米的健身房及600餘平方米的文化藝術館,還設有高爾夫模擬教室、舞蹈教室、公共鋼琴房及學生社團活動室等。2007世界青年摔跤錦標賽、2008年北京奧運會摔跤項目、2008年北京殘奧會坐式排球項目及2010年首屆世界武術搏擊大會等賽事均在此舉辦。 [121] 
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 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

中國農業大學老校門

老校門位於西區校史館之前,整體高8.5米,正門為拱劵形制,內空2.38米,在魯班尺里正是最適宜用來辦學的尺寸稱為“進學”,正門之上的額坊雕刻着傳統的飛龍和祥雲,兩側立柱卻採用希臘愛奧利亞形制,恰合京師大學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其材料選用的是民國時期北京常用的青白石和磚,色調古樸。 [122] 
老校門 老校門

中國農業大學飼料博物館

飼料博物館世界範圍內首家以飼料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農大是中國唯一一所擁有完整飼料生產線的高校,這裏有各種各樣的飼料,集展示、傳承、教學、科研、推廣和科普於一身,館中的飼料加工工藝展示線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飼料。 [123] 
飼料博物館 飼料博物館

中國農業大學行政管理

中國農業大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常務副書記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
校長
副校長
參考資料: [55]  [62] 

中國農業大學歷任領導

  • 歷任校長
歷任校長
京師大學堂農科大學
監督
羅振玉
1909.04-1912.02
監督
葉可梁
1912.02-1912.05
北京大學校農科大學
學長
葉可梁
1912.05-1913.01
學長
吳宗栻
1913.01-1914.02
國立北京農業專門學校
校長
路孝植
1914.02-1917.07
校長
金邦正
1917.07-1920.09
校長
吳宗栻
1920.09-1922.11
代理校長
許璇
1922.11-1922.12
校長
章士釗
1922.12-1923.03
國立北京農業大學
校長
章士釗
1923.03-1924.04
校長
沈步洲
1924.04-1924.08
代理校長
廖訓矩
1924.08-1924.11
校長
許璇
1924.11-1925.04
校長(未就職)
張明綸
1925.04-1925.05
校長(兼)
章士釗
1925.05-1926.01
校長(未就職)
李石曾
1926.01-1926.07
代理校長
許璇
1926.07-1926.11
校長
許璇
1926.11-1927.08
國立京師大學校農科
代理學長
路孝植
1927.08-1928.08
代理院長
董時進
1928.11-1929.03
院長
董時進
1929.03-1929.09
院長
蕭瑜
1929.09-1930.07
代理院長(未就職)
劉拓
1930.07-1931.04
院長
許璇
1931.04-1931.10
代理院長
董時進
1931.10-1931.12
代理院長
虞振鏞
1931.12-1932.01
院長(兼)
沈尹默
1932.01-1932.05
院長
曾濟寬
1932.05-1932.10
院長
劉運籌
1932.10-1937.01
代理院長(兼)
徐誦明
1937.01-1937.05
院長
周建侯
1937.05-1937.09
國立西安臨時大學農學院
院長
周建侯
1937.09-1938.04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
院長
周建侯
1938.04-1938.07
國立北京大學農學院
院長
俞大紱
1946.07-1949.09
國立清華大學農學院
院長
湯佩松
1946.05-1949.09
北方大學農學院
院長
樂天宇
1947.03-1948.11
華北大學農學院
院長
樂天宇
1948.11-1949.09
淪陷區日偽“北京大學”農學院
院長
龐敦敏
1938.02-1942.--
院長(兼)
樂天宇
1942.---1943.07
院長
蔣丙然
1943.07-1945.08
北京農業大學
校長(主任委員)
樂天宇
1949.12-1951.03
校長
孫曉村
1951.03-1960.01
校長
陳漫遠
1960.01-1963.11
校長
王觀瀾
1964.06-1967.06
(革委會主任)
馮興旺(學生)
1967.06-1970.01
校長(革委會負責人)
張維城
1970.09-1971.09
延安大學
校長(合校領導小組組長)
張維城
1971.09-1972.05
校長(革委會核心小組組長)
張維城
1972.05-1973.04
華北農業大學
校長(核心領導小組組長)
高鵬先
1973.04-1978.11
北京農業大學
校長(核心領導小組組長)
高鵬先
1978.11-1980.01
校長
俞大紱
1980.01-1982.12
校長
安民
1982.12-1987.05
校長
石元春
1987.05-1995.08
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
校長
張省三(兼)
1952.10-1952.12
校長
徐覺非
1952.12--------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校長
徐覺非
--------1959.09
校長
李菁玉
1959.09-1961.09
校長
王更生(代)
1961.09-1963.06
校長
佟磊
1963.06-1966.05
北京市、八機部工作組組長
宋敏之
1966.05-1966.07
臨時革委會主任
董榮臣
1966.07-1966.10
軍訓團團長
周放
1967.03-1967.08
四川農機學院
革委會主任(軍宣隊)
宋連山
1968.03-1970.09
革委會主任
肖澤西
1972.06--------
重慶農業機械化學院
革委會主任
肖澤西
--------1978.11
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
校長
張紀光
1978.03--------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校長
張紀光
--------1982.06
校長
鄭定立
1982.06-1984.08
校長
翁之馨
1984.08--------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校長
翁之馨
--------1995.09
中國農業大學
校長
毛達如
1995.08-1998.09
校長
江樹人
1998.09-2002.04
校長
陳章良
2002.04-2007.01
校長
柯炳生
2008.01-2017.07
校長
孫其信
2017.07至今
參考資料: [111-113] 
  • 歷任書記
歷任書記
北京農業大學
總支書記
樂天宇
1949.12-1951.03
總支書記
郝文
1951.04-1951.11
總支書記
李開鼎
1951.11-1953.02
總支書記
周天
1953.03-1955.04
總支書記
吳汝焯
1955.04-1956.05
書記
施平
1956.05-1960.01
書記
陳漫遠
1960.01-1963.11
代理書記
高鵬先
1963.12-1964.04
書記
王觀瀾
1964.04-1967.06
延安大學
核心小組組長
張維城
1972.05-1973.04
華北農業大學
核心領導小組組長
高鵬先
1973.04-1978.11
北京農業大學
核心領導小組組長
高鵬先
1978.11-1980.01
臨時黨委
李廣文
1980.01-1982.12
臨時黨委
朱榮(兼)
1982.12-1985.05
書記
周鵬程
1985.05-1995.09
北京機械化農業學院
書記
高峻嶽
1952.09-1953.01
書記
孫景魯
1953.01--------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書記
孫景魯
--------1954.11
書記
徐香圃
1954.11-1957.03
書記
孫景魯
1957.03-1958.05
書記
徐覺非
1958.05-1959.09
書記
李菁玉
1959.09-1960.09
書記
王更生
1960.09-1966.05
書記
宋敏之
1966.05-1966.07
臨時黨委書記
王厚
1966.07-1966.10
四川農機學院
核心組組長(軍宣隊)
李伯順
1970.10-1973.04
臨時黨委書記
肖澤西
1972.06--------
重慶農業機械化學院
臨時黨委書記
肖澤西
--------1978.12
華北農業機械化學院
書記
張紀光
1978.03--------
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
書記
張紀光
--------1982.11
書記
鄭定立
1982.11-1984.08
書記
艾蔭謙
1984.08--------
北京農業工程大學
書記
艾蔭謙
--------1995.09
中國農業大學
書記
艾蔭謙
1995.09-1998.09
書記
李晶宜
1998.09-2002.04
書記
瞿振元
2002.04-2013.07
書記
張東軍
2013.01-至今
參考資料: [111]  [114] 

中國農業大學校友情況

知名校友(部分)
姓名
簡介
戴景瑞
玉米遺傳育種學家、農業教育家 [105] 
顧慰連
農學家、農業教育家 [106] 
胡子昂
中國民族工商業者傑出代表、愛國實業家、愛國民主人士、政治活動家 [107] 
賈慎修
地貌學及草原分類學家、農業教育家 中國草地資源全面考察和系統(1912-1988) 研究的先導與奠基人之一 [108] 
李先聞
細胞遺傳學家、作物育種學家 [109] 
彭克明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家、農業教育家 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學科的奠基(1905-1990) 人之一 [110] 
注:排名不分先後,只是部分列舉

中國農業大學所獲榮譽

時間
榮譽獎項
2023年
獲得“首都文明校園”稱號 [118] 
2021年
獲“北京市農村工作(2017-2021年)先進集體”稱號 [52] 
2020年
獲得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市先進集體稱號 [53] 
2024年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榮獲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稱號 [1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