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鎖定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成立於2002年,在原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農村發展學院等相關院系基礎上組建而成,是中國農業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 [1] 
截至2019年9月,學院設有6個教學系,有6個本科專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截至2016年3月,學院有在校本科生740人,碩士研究生508人(含專業學位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15人,留學生76人;有教職工196人。 [1]  [4] 
中文名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
外文名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Studies(COHD),CAU
創辦時間
2002年
辦學性質
二級學院
主管部門
中國農業大學
現任領導
林涵(黨委書記)
葉敬忠(院長)
本科專業
6個
碩士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1個
博士點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
博士後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
院系設置
發展研究與社會政策系、發展管理系、社會學與人類學系、法律系、媒體傳播系、外語系
院    訓
重拾人文情懷,講好發展故事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辦學歷史

20世紀50年代初,北京農業大學成立外語系。
1993年,學校成立法學系,開始招收法學專業本科生;同年,學校外語系發展為外語教學部,同年組合進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1994年,學校外語教學部開設英語輔修專業。
1995年,學校創立社會學專業。
1996年,中國農業大學開設英語專業,重新設立外語系。
1998年,學校成立發展管理系;設立農村區域發展專業。
2002年,學校開始招收經濟法專業研究生;同年,原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和農村發展學院合併組建人文與發展學院。
2010年,學院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下設國際發展方向。
2019年3月,學院原社會學系更名為社會學與人類學系,設立“發展研究與社會政策系”;同年10月,學院獲批兩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21年,學院設立社會政策本科專業;同年,學院2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  [19]  [21]  [25-26]  [62-63]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辦學條件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系專業

據2021年7月學校本科招生網顯示,學院設有6個教學系,有6個本科專業,4個雙學位專業;農村區域發展專業另設有“國際發展”方向。 [1-2] 
系:發展研究與社會政策系、發展管理系、社會學與人類學系、法律系、媒體傳播系、外語系
本科專業:農村區域發展、社會學、社會政策、法學、傳播學、英語
雙學位專業:法學、傳播學、英語、日語 [1-2]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19年9月,學院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1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 [4]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社會學、公共管理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社會學、公共管理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區域經濟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法學、新聞傳播學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公共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領域:農村發展 [4]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6年3月,學院建設有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 [1]  截至2021年3月,學院有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20] 
國家級精品課程:《農村社會學》 (2010年) [66]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社會學、農村區域發展 [20] 
  • 教學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院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1] 
學院部分教學成果獎
時間
學院教師
成果名稱
獲獎類型
2017年
李小云、徐秀麗、唐麗霞等
南南發展合作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創新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2年
李小云、齊顧波、王伊歡等
農村發展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中國農業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
2009年
李小云等
參與式學習方式創新——高等農業教育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2008年
高啓傑等
《農業推廣學》
教育部教學成果獎
注:以上內容來源 [29]  [65] 
  • 硬件設施
截至2020年8月,學院傳播學專業建有現代媒體實驗中心,含影視編輯實驗室、新媒體實驗室、演播室、錄音實驗室、攝影實驗室等設施。 [64]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3月,學院有教職工196人,其中專任教師165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87人;學院教師中2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第二批)、1人獲得“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得“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稱號、8人入選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 [1]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李小云葉敬忠 [11-12]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葉敬忠、吳惠芳 [12]  [15] 
國家級青年人才:臧雷振 [15] 
北京市高校教學名師高啓傑 [13] 
北京市優秀教師李魯平 [16] 
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入選者:葉敬忠 [12] 
北京高校青年英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吳惠芳、唐麗霞周超 [15]  [17] 
北京市高等學校繼續教育優秀教學團隊:高啓傑教師團隊 [65] 
雲南省中青年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左停 [10] 
寶鋼優秀教師獎得主:葉敬忠、高啓傑、李紅豔 [12-14]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學術研究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研究機構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國際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生態補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農村政策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農民問題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鄉村傳播研究所、生物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推廣與創新管理研究中心、農業與農村法制研究中心、性別與發展研究中心等研究諮詢機構;設有教育部“985工程”中國農村發展與政策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67-68] 
中國智庫索引首批來源智庫:國際發展研究中心 [30]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研究成果

截至2016年3月,學院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研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類)一等獎1項及多項二、三等獎,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項及若干項二等獎,多次獲得中央領導重要批示。 [1] 
2016年至2021年4月,學院先後獲批立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5項、重點項目4項、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17項。 [18] 
學院部分研究成果
教師
成果/項目
獲獎/類別
葉敬忠
《雙重強制:鄉村留守中的性別排斥與不平等》
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基於小農户生產的扶貧實踐與理論探索——以“巢狀市場小農扶貧試驗”為例》
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李小云
《2020年後農村減貧戰略框架研究報告》
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葉敬忠
《雙重強制:鄉村留守中的性別排斥與不平等》
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葉敬忠、吳惠芳
《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
首屆王金玲性別研究獎勵基金”優秀成果三等獎
葉敬忠、汪淳玉等
Internal Migration and Left-behind Populations in China
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朱啓臻
《生存的基礎——農業的社會學特性與政府責任》獲得
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李煥徵
《銀幕上的鄉土中國》
葉敬忠
《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朱啓臻、魯可榮等
《農業社會學》
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葉敬忠
《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阡陌獨舞:中國農村留守婦女》《靜寞夕陽:中國農村留守老人》
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李小云
在新扶貧戰略指導下的參與式扶貧規劃方法研究
首屆“友成扶貧科研成果獎”優秀應用研究成果獎
李小云、張雪梅等
《中國財政扶貧資金的瞄準與偏離》
第五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葉敬忠
農民視角的新農村建設
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何慧麗
施鄉村建設行動研究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左停
實現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研究
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饒靜
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研究
葉敬忠
從脱貧攻堅到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與轉型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大項目
孫慶忠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
臧雷振
政治學研究方法發展、演化與前沿探索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重點項目
吳惠芳
小農户融入多功能農業產業鏈的社會學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
趙旭東
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的“中國學派”研究
李建軍
農業轉基因技術創新的倫理問題與社會規制研究
李紅豔
大眾傳媒與城市外來務工人員關係研究
劉超羣
協同演化視野下山地鄉村人居環境的人類學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項目
王昊
基於大數據方法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研究
臧雷振
牛津政治學研究方法手冊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重大項目
注:以上內容來源 [6-9]  [18]  [22-23]  [27-28]  [32]  [59-61] 
研究成果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學術資源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84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鄉村研究與發展研究領域學術期刊。2008年入選CSSCI期刊,2014年入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2015年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七版“農業經濟類”核心期刊。 [5]  [31]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學術交流

截至2016年3月,學院開設有“農政與發展”系列講座、“公共管理與發展”講座、中國國際發展研究網絡公共論壇、法學大講堂、農政羣學工作坊、“農業與農村社會學”系列講座等學術講座;設有學術漫談、學術與人生、人發講壇、“學術探索之旅”青年學者交流會、“社會食物”系列沙龍等學術活動。 [1]  [24]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9月,學院執行多個國家部委和北京市的留學生項目;每年不定期派送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赴牛津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蘇塞克斯大學、瓦赫寧根大學、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等學府開展學術交流、訪問和求學;作為“金磚國家農政變遷研究網絡(BICAS)”的主要發起人和核心成員之一,學院每年與荷蘭、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等國家的高校與研究機構組織多邊、雙邊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學院設立“中國-東南亞農政與發展研究計劃”。 [4] 
據2021年7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多個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學院與安徽省天長市合作共建天長鄉村振興研究院,與湖北省隨縣簽訂有鄉村振興戰略合作協議。 [39]  [45] 
校外實習實踐基地: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桂林市華數生態研究院、雲南省勐臘縣河邊村、北京市門頭溝區清水騰達鄉村旅遊合作聯社、湄潭落花屯茶葉專業合作社等 [33-35]  [37-38]  [40-41]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文化傳統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學院標識

學院標識由學院英文名首字母縮寫COHD與中文名組成。
學院標識 學院標識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精神文化

院訓:重拾人文情懷,講好發展故事 [1]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團文化

學院曾組織開展全國大學生鄉村振興夏令營、科學人文講堂、跨文化嘉年華、人文知識競賽、十佳歌手大賽、心理劇大賽、模擬法庭大賽、漢字聽寫大賽、新生辯論賽、新生班徽設計大賽、籃球賽、拖拉機撲克牌比賽、師生羽毛球友誼賽、迎新晚會、新生運動會、宿舍文化節、英語文化周等活動。 [36]  [42-44]  [46-58]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學院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林涵
院長
黨委副書記
李玉梅
副院長
龔利、武晉吳惠芳
注:以上內容來源 [3]  [6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