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季倫

(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學家)

鎖定
李季倫(曾用名李貴林),1925年3月15日出生於河北樂亭,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1948年李季倫從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50年調入北京農業大學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年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生化系進修;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9年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 
李季倫主要從事微生物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研究工作涉及生物固氮的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以及與農業生產有關部門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的研製 [2] 
中文名
李季倫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樂亭縣
出生日期
1925年3月15日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微生物學》
微生物生理學
《生命科學進展》
主要成就
首次研究了根瘤菌自生固氮的機制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信    仰
共產主義
曾用名
李貴林

李季倫人物經歷

李季倫
李季倫(6張)
1925年3月15日,李季倫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 [3] 
1943年,李季倫考入了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 [4] 
1948年,李季倫從國立中央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1950年,李季倫調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工作,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58年,李季倫在中國國內首次研製成功了植物生長激素——赤黴素 [5] 
1973年,李季倫開始了動物增重激素——“玉米赤黴烯酮”的研究。
1980年6月,李季倫前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生化系進修(至1982年6月)。
1985年,李季倫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9年,李季倫擔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2年,李季倫擔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5年,李季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李季倫主要成就

李季倫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李季倫在研究固氮酶催化機制過程中,證實HD形成是固氮酶的通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論證了伴隨固氮酶催化還原N2生成NH2的同時,有兩個主要的放H2反應。在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過程中發現由玉米赤黴菌所產生的玉米赤黴烯酮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與發育密切有關的新型激素,由膠孢鐮刀菌所產生的串珠鐮刀菌素是克山病的主要致病因子。還在中國成功地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玉米赤黴醇、馬杜黴素、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等農用發酵產品 [2] 
  • 學術論著
截至2013年9月,李季倫編寫、翻譯了300萬字的專著,編著有《微生物學》(與俞大紱教授合編,獲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和《微生物生理學》(主編)等六部設計規範,發表論文130餘篇。
出版日期
名稱
作者
出版社
1999
《沈其益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
李季倫主編

1993.12
《微生物生理學》
李季倫等編
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1.08
《生命科學進展》
李季倫等主編
教育科學出版社
1965.08
《微生物學第2版》
俞大紱,李季倫
科學出版社
1963.12
《發明記錄赤黴素的生物合成和應用》
俞大紱,李季倫等

1961.03
《真菌概論》
(美)亞歷克索鮑羅斯著;李季倫等譯
科學出版社

《耐鹽高效大豆根瘤菌株的構建》
楊蘇聲,李季倫


《玉米赤黴烯酮的研究》
李季倫,朱彤霞等


《莫能菌素應用技術》
鄭應華,李季倫


《串珠鐮刀菌素及其毒理》
章紅,李季倫


《北京郊區固氮螺菌的研究》
楊潔彬,曹增良,李季倫


《玉米赤黴烯酮生物合成條件的研究》
王濱,張篪,李季倫


《花生根瘤菌自生固氮的研究》
李季倫,吳柏和,曹增良


《根瘤菌數值分類》
陳文新,祁幼林,李季倫,俞大紱


《紅豆草根瘤菌的耐鹽和共生性狀改造》
朱曉玉,楊蘇聲,李季倫


《串珠鐮刀菌素的提純及毒理研究》
李季倫,史艇,章紅


《根瘤菌的聚類分析初探》
牛天貴,陳文新,李季倫,俞大紱

  • 承擔項目
截至2013年9月,李季倫先後主持了項目有“973”、“863”、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十五”攻關等科研項目。
起止日期
項目名稱
主持人
經費來源
經費
1987-1990
赤黴素高產菌株的選育
李季倫、顏方貴、王益民
農業部,國家重點科技項目
5.7萬
1988-1990
固氮酶放氫機制
李季倫、吳柏和、張振水、何路紅、閆大來、劉宏生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
2.5萬
1987-1990
玉米赤烯酮高產菌種的選育及其發酵工藝的研究
李季倫
中國科學院
10萬
1987-1991
飼料添加劑-莫能菌素的研究
鄭應華、李季倫、周前、吳宏宇
商業部
10萬
1987-1990
農用生理性物質及微生物製劑的開發和工藝改進-阿弗米丁的研製
李季倫、宋淵、李彤、
中國科學院,“七五“攻關
8萬
1988-1990
高效聯合固氮體系遺傳工程
李季倫、吳柏和、張耀平、何路紅、閆大來、劉宏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10萬
1989-1990
玉米聯合固氮能力的開發利用
張耀平、李季倫、何路紅、吳柏和
科技部“863”
60萬
1993-1995
巴氏梭菌固氮
李季倫、吳柏和、張振水
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
2.5萬
1990-1993
微生物及其產物在石油工業上的應用
李季倫、田傑生
國家科委“八五“攻關
15萬
1991-1995
阿弗米丁的開發
李季倫、宋淵、李彤、唐慧
農業部“八五“攻關
16萬
1993-1994
阿弗米丁的中試
李季倫、宋淵、李彤、唐慧
邯鄲市斯大達醫藥保健研究所-橫向
10萬
1991-1995
玉米聯合固氮的研究
何路紅、李季倫、閆大來
科技部“863”
75萬
1990-1992
串珠鐮刀菌素的快速檢測和解毒方法
章紅、李季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5萬
1992-1993
蝦青素的研究
李季倫、王秋旗
河南靈寶-橫向
6萬
1991-1995
馬杜黴素的研究
李季倫、鄭應華、文瑩
農業部“八五“攻關
10萬
1991-1995
馬杜黴素的研究
李季倫、鄭應華、文瑩
橫向
20萬
1993-1995
馬杜黴素的研究
李季倫、鄭應華、文瑩
橫向
3萬
1996-2000
高效低毒獸用抗生素----生物技術開發微生物農藥
李季倫
“九五”國家攻關
195萬
2001-2004
伊維菌素(Ivermectin)基因工程菌的構建
文瑩、李季倫
科技部“863
30萬
1998-2001
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HA
李季倫、田傑生
“863”科技部
10萬
2000-2002
巴西固氮螺菌中flbD基因及其相鄰基因的克隆、測序和功能分析
李季倫
博士點國家教委
6萬
2003-2005
固氮酶催化N2和H+還原機制
李季倫
自然科學基金
25萬
2002-2004
趨磁細菌高密度培養及其固氮酶特性
李季倫
自然科學基金
20萬
2000-2002
固氮酶活性中心催化N2和H+還原位點的分析
王友紹李季倫
自然科學基金
15萬
2000-2002
用酵母雙雜合系統克隆固氮螺菌中的固氮負調空基因
趙銀鎖
自然科學基金
12萬
2002-2004
生物化工原料與新材料(發酵法生產1,3-丙二醇)
李季倫
“十五”攻關
15萬
2002-2007
聯合(內生)固氮基因調控與氮素貢獻及其在農業中的應用研究
李季倫
"973"“科技部
95萬
2000-2002
巴西固氮螺菌NifA活性調節機制
李季倫
國際合作項目
24萬
2003-2008
農業微生物殺蟲防病功能基因的發掘和分子機理研究(子課題名稱重要農用抗生素的基因簇資源發倔及組合生物合成
李季倫
“973”科技部
80萬
2004-2005
農用抗生素的基因工程菌的構建
李季倫
“863”科技部
20萬
2004-2005
新型高效固氮菌劑的研究
張耀平李季倫
“863”科技部
30萬
2001-2005
高產細菌鈉米磁性顆粒基因工程大腸桿菌的構建
李穎、田傑生、李季倫
“863”科技部
63萬
2006-2008
菌磁小體生物合成相關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李季倫
自然科學基金
25萬
2006-2009
工業發酵製備細菌納米磁小體工藝技術特殊設備
姜偉、李季倫、李穎、王珍芳
“863”科技部
80萬
2004-2005
磁細菌優化培養及納米磁小體應用基礎研究
李穎,李季倫,姜偉
“863”科技部
40萬
參考資料來源: [6] 
  •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0年03月
玉米赤黴烯酮的研究
北京科學技術獎成果二等獎
1980年12月
玉米赤黴烯酮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
1991年07月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類地位的確定及其DNA轉化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6年12月
馬杜黴素研究
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7] 

李季倫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李季倫始終把實驗室作為重要的育人陣地來抓,言傳身教,着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本領。他還建立了一套對研究生嚴格管理辦法:1.課題的選擇,儘可能根據研究生的個人基礎特長與愛好,由研究生自由選擇,共同討論決定;2.對研究生採用定期集體討論和日常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規定每兩週一次研究生彙報會,全體研究生參加,由各人彙報自己兩週來的工作進展及存在的問題;3.組成研究生梯隊,以老帶新;4.因材施教,保障質量,對錶現差的研究生,幾經教育進展不大,便提出衷告,如不改正,課題不能完成,不授予學位。對基礎好的,讓他們自己隊裏思考和開展工作;5.嚴格要求,培養好的學風,工作前必須制定周密計劃,工作中必須集中精力,實驗室必須安靜快節奏,對待實驗結果分析要慎重,決不允許虛假和浮誇;6.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李季倫科研工作自己動手,在他的帶動下,研究生和教研組的年青老師的動手能力都很強 [8] 
  • 講授課程
截至2015年10月,李季倫先後講授《普通微生物學》、《真菌學》、《微生物生理學》、《生物固氮》、《微生物研究技術》等課程 [9] 
  • 指導學生
截至2015年10月,李季倫先後培養研究生70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4人,帶博士後2人 [9] 

李季倫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5年9月
部屬重點高等農業院校優秀教師(1983—1984年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
1986年5月
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北京市總工會
1986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北京市總工會
1989年4月
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1988年度)
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
1990年4月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先進工作者
國家計委、國家教委、中科院、農業部
1990年5月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稱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人事部 [7] 
1991年10月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1] 
1995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李季倫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3年—1995年
清華大學兼職教授
1985年—1991年
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85年—1988年
微生物學報》第四屆編委會副主編 [10] 
1988年—2006年
《微生物學報》第五、六、七、八屆編委會主編 [10] 
1991年—1995年
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
1991年—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至今)
1992年—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4年—1996年
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
2006年—2021年
微生物學報》第九、十、十一屆編委會顧問 [10] 

中國微生物學會名譽理事長

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1]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1] 

李季倫人物評價

他的研究很小,小到只能用顯微鏡去觀察;他的研究又很大,關係着國計民生,祖國榮譽。他是李季倫,一個一心撲在科學研究上,用燃燒生命的奉獻,執着於研究的科學家 [5] (新華網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