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鹿科

鎖定
鹿科(學名:Cervidae)屬於偶蹄目下的一科哺乳動物。共有56種。體長0.75-2.9米,體重9-800千克。共有的特徵有:毛被為灰色、棕褐色、棕紅色和黃色;吻端有一黑色裸區(馴鹿除外);多數物種的尾巴都比較短,麋鹿尾巴最長;眼睛下方有明顯黑色下凹的淚窩;每隻腳上具有4個蹄,蹄形狀細小;除少數種類外,多數物種的犬齒退化或消失;雄性個體有角、雌性個體不長角(馴鹿的雌性除外);雄性的鹿角每年在繁殖季節結束後開始脱落,同時開始長出新的茸角。進入繁殖期時,鹿角完全骨化。眼窩凹陷,有顏面腺;有足腺;無膽囊。胃4室,反芻。牙齒32-34枚。腿細長,善奔跑。多數種類具角,無角種類則具獠牙狀上犬齒。 [1] 
鹿科動物分佈在各類的草原、森林,甚至荒漠和凍原地帶。棲息於苔原、林區、荒漠、灌叢和沼澤。典型的植食性動物,吃草、樹皮、嫩枝和幼樹苗。善游泳。所有鹿科動物都以植物為食,其中個體體型較大的物種採食的植物種類比較多,繁殖制度是一雄多雌,生活在温帶和寒温帶的物種有明顯的繁殖期,而分佈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物種全年都可以繁殖。 [3] 
分佈在中國的18種鹿科動物中有6種(梅花鹿、坡鹿、豚鹿、白唇鹿、麋鹿、黑麂)被列入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名單,豚鹿和坡鹿的種羣數量最少,屬極度瀕危;有4種(馬鹿、水鹿、駝鹿、獐)被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名單。 [3] 
中文名
鹿科
拉丁學名
Cervidae
外文名
deer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56種 [4]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Goldfuss, 1820
保護級別
“三有”野生動物名錄 5種 [3] 

鹿科動物學史

所有已滅絕和現存的鹿都被認為是在中新世上新世早期從被稱為原鹿(雙角鹿科)的歐亞祖先進化而來的。第一批真正的鹿出現在大約2000萬年前的中新世早期,大約在同一時間鹿科動物開始從亞洲遷移到歐洲和北美。早期的鹿科動物開始通過貝里吉亞大陸橋進入北美,並在上新世早期在北美變得相對常見。一些更新世鹿科動物擁有壯觀的鹿角。例如,“大角鹿”(Megaloceros),它不是麋鹿,也不限於愛爾蘭,它有巨大的掌狀鹿角,跨度可達3.7米,重量約為45千克。在北美,巨型雄鹿擁有三掌狀鹿角,寬度近1.5米。另一種擁有壯觀鹿角的滅絕鹿是真枝鹿,這是一種大型動物,其鹿角由許多不規則分叉的尖齒組成。現存鹿科動物的共性包括乳鹿角、沒有上門牙、在眼眶邊緣上或外側有兩個淚孔,以及篩竇或眶前空缺,該空缺終止了淚道的鼻關節。 [2] 
鹿是早期原始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在中國,直立人以梅花鹿為食,而馬鹿在德國則被獵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馴鹿是克羅馬努人的主食,而法國西南部拉斯科的洞穴壁畫中包含約90幅雄鹿圖像。在中國,即使在人們開始農耕之後,鹿仍然是數千年的主要食物來源,梅花鹿和其他鹿有可能從經常廢棄的田地中受益。 [5]  [6] 

鹿科形態特徵

鹿科體徵

鹿是繼牛科動物之後第二個最多樣化的偶蹄目家族。鹿科動物的體重從10千克到820千克不等,鹿科內部存在大量的物理多樣性。鹿的身體比例存在很大差異。現存最大的鹿是駝鹿,高近2.6米,體重達800千克。麋鹿肩高1.4-2米,體重240-450 千克。北普度鹿是世界上最小的鹿;它的肩部僅達到32-35釐米,體重量為3.3-6千克。南普度鹿只是稍微高一點和重一點。在大多數物種中性別二態性相當明顯,除了性別二態性外,大多數鹿種類也具有體型二態性,雄性往往比雌性大,雄性通常比雌性大25%。 [2] 
鹿的體型

鹿科器官

鹿的典型特徵包括長而有力的腿、小尾巴和長耳朵。通常該科成員具有緊湊的軀幹和非常有力的細長腿部,非常適合林地或岩石地形。鹿是反芻動物,或反芻動物,有四個腔室的胃。所有鹿都有肝臟,沒有膽囊。鹿也有絨氈層,這使它們具有足夠好的夜視能力。
幾乎所有鹿的每隻眼睛前面都有一個面部腺體。該腺體含有一種氣味強烈的信息素,用於標記其活動範圍。許多物種的雄鹿在生氣或興奮時都會張開這些腺體。鹿使用舔樹枝作為與眶前腺接觸的方式。這個腺體位於眼睛的前角,可能會產生一種氣味,這種氣味可以抵抗並依賴於交流。雄鹿在舔樹枝或摩擦樹時使用的另一個腺體是前額腺。與汗腺類似,前額腺位於雄鹿前額的毛囊下方。該腺體會分泌一種脂肪油,在交流過程中(主要是在發情期),這種脂肪油會阻止轉移到摩擦過的樹、柱子或舔樹枝上。研究表明,優勢雄鹿的前額腺最為活躍。 [25] 
鹿眶前腺體位置不示意圖 鹿眶前腺體位置不示意圖 [25]
前額腺位置示意圖 前額腺位置示意圖 [25]

鹿科鹿角

鹿科動物中,除了中國水鹿之外,所有鹿都長有鹿角。除水鹿外,所有雄性鹿科動物都有可脱落的鹿角,而馴鹿是唯一雄性和雌性都有鹿角的物種。除馴鹿外,只有雄性有鹿角。鹿角是暫時的,並且定期重新生長,與牛科動物的永久角不同。鹿角是從鹿角蒂上長出來的,鹿角蒂是長在鹿角上的骨骼支撐結構。在温帶鹿科動物中,鹿角在春季開始生長,作為從鹿角蒂上覆蓋皮膚的突出物。真皮覆蓋物或“天鵝絨”富含血管和神經。當鹿角長到最大時,鹿茸就會死亡,並在動物用鹿角撞擊植被時被磨掉。鹿角是在繁殖季節雄性與雄性競爭配偶時使用的,並且很快就會脱落。通常情況下,只有雄性才有鹿角,然而,兩種性別的馴鹿都有鹿角。鹿角的種類繁多,從簡單的尖刺(如麂的鹿角)到巨大、複雜的分支結構(如駝鹿的鹿角)。鹿角結構根據物種和鹿茸個體的年齡而變化。麂屬的雄性擁有鹿角和長尖牙狀的上犬齒,用於社交展示。儘管中國水鹿是唯一沒有鹿角的物種,但它們具有細長的上犬齒,用於吸引配偶。鹿角通常在一歲時出現。 [2] 
黇鹿和馴鹿的各個亞種擁有最大和最重的鹿角,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與體重的比例(平均每千克體重8克);另一方面,毛冠鹿的鹿角是所有鹿中最小的,而普度鹿的鹿角相對於體重而言是最輕的(每千克體重0.6克)。鹿角的結構表現出相當大的變化;黇鹿和麋鹿的鹿角是掌狀的(中心部分很寬),而白尾鹿的鹿角則包括一系列從向前彎曲的主樑向上伸出的尖齒,而普度鹿的鹿角則只是尖刺。鹿角的發育從鹿角蒂開始,鹿角蒂是動物一歲時出現在頭骨頂部的骨結構。鹿角蒂在第二年長出尖刺鹿角,第三年被分枝鹿角取代。這種失去一組鹿角以發展出更大、更多分支的鹿角的過程將在餘生中持續下去。隨着組織中從尖端到底部的血管礦化和阻塞,鹿角以軟組織(稱為鹿角)的形式出現,並逐漸硬化為骨結構(稱為硬鹿角)。 [2]  [21] 
鹿角可能是最誇張的雄性第二性徵之一,主要用於通過性選擇和戰鬥來實現繁殖成功。鹿角上的尖齒(叉子)會形成凹槽,使另一個雄性的鹿角能夠鎖定到位。這使得雄性摔跤時不會冒臉部受傷的風險。鹿角與個體在社會等級制度中的地位及其行為相關。例如,鹿角越重,個體在社會等級中的地位就越高,鹿角脱落的時間就越晚;擁有較大鹿角的雄性往往比其他雄性更具攻擊性和統治力。鹿角可以是遺傳品質的誠實信號;相對於身體尺寸而言,鹿角較大的雄性往往對病原體的抵抗力更強,並且繁殖能力更高。 [22] 
鹿角生長時間 鹿角生長時間 [21]

鹿科皮毛

鹿科動物具有大量的形態學共源性(例如,在一個分類羣內共享的特徵),皮毛顏色範圍從深棕色到非常淺的棕色;然而,幼鹿通常天生具有神秘的顏色,例如白斑,這有助於它們躲避潛在的捕食者。 [2] 
毛色通常在紅色和棕色之間變化,儘管毛冠鹿的毛色可以像巧克力棕色一樣深,或者像麋鹿一樣呈灰色調。不同種類的短角鹿的毛色從灰色到紅棕色不等。一些物種,如斑鹿、黇鹿和梅花鹿,其棕色皮毛上有白色斑點。馴鹿的皮毛顯示出顯著的地理差異。鹿一年要經歷兩次換毛;例如,馬鹿的夏季皮毛紅色薄毛在秋季逐漸被濃密的灰棕色冬季皮毛所取代,而冬季皮毛在來年春天又讓位於夏季皮毛。換毛受光週期的影響。秋天,毛色變成深棕色,有助於它們在寒冷的日子裏更多地吸收太陽的熱量(太陽能增益)。但深色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偽裝,它與森林地面上冬季落葉的深棕色色調融為一體, [24] 
鹿科動物的皮毛夏天的顏色較淺,淡紅色或淺棕色的夏季皮毛看起來很薄,紅色的毛髮反射着太陽的能量。這有助於鹿在夏天保持涼爽,免受炎熱的壓力。到了秋天,皮毛就變成了深棕色。當秋天到來,夜晚涼爽時,由於荷爾蒙的變化,冬天的皮毛開始生長。這會很快發生,通常在一兩週內。冬季皮毛可以保護鹿免受冬季寒冷和強風的影響。冬天的皮毛有兩層。針毛是中空的(滯留的空氣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隔熱手段),比底毛長5釐米。底毛非常濃密和柔軟,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能讓鹿保持温暖。 [24] 

鹿科齒序

鹿主要是植食性動物(以闊葉植物材料為食),它們的低冠齒(短齒)到中冠齒(中齒)半月齒頰齒高度專門用於吃草。鹿科動物與其他反芻動物一樣,沒有上門牙,而是有硬齶。上顎的前部覆蓋有硬化組織,下切牙和尖牙咬合在該組織上。它們有0/3.0-1/1;3/3.3/3齒序。鹿科動物的其他顯著特徵包括缺乏矢狀嵴,不存在眶後骨。一些鹿角較小的物種的上犬齒較大。 [2] 
大多數鹿有32顆牙齒;相應的齒式為:0.0.3.3;3.1.3.3。麋鹿和馴鹿可能是例外,因為它們可能保留上犬齒,因此有34顆牙齒,齒式:0.1.3.3;3.1.3.3。中國水鹿、毛冠鹿和麂的上犬齒增大,形成鋒利的獠牙,而其他物種通常完全沒有上犬齒。鹿的頰齒有新月形的牙釉質脊,使它們能夠磨碎各種植物。 [26-27] 
鹿科動物牙齒

鹿科棲息環境

棲息地範圍廣泛,從極寒地區到熱帶地區。它們幾乎已被引入世界各地,鹿科動物生活在各種棲息地,從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的冰凍苔原到印度的赤道雨林,印度擁有世界上鹿種數量最多的地區。它們棲息在落葉林、濕地、草原、乾旱灌木叢、雨林中,特別適合北方和高山生態系統。許多物種特別喜歡森林——草原交錯帶,並且棲息在各種城市和郊區環境中。 [2] 
棲息地,將它們排除在沙漠、乾燥草原和營養流失的地質古老景觀之外。此外,它嚴重限制了鹿科動物在成熟、物種豐富的動物羣中的丰度,在這些動物羣中,許多食草動物物種爭奪食物。為了滿足其高營養需求,鹿專門利用受干擾的生態系統。例如,森林火災發生後,一個地區通常會在幾十年內經歷幾次生態植物演替,然後才能恢復原始條件。早期的植物演替通常含有豐富的鹿所需的植物性食物類型。一些干擾,例如河流泛濫和湖泊水位的升降,每年都會發生,並創造了當地永遠不成熟的、營養豐富的生態系統。由於野火、風暴洪水、雪崩或被風吹倒的樹木等干擾是不可預測的,鹿進化出了強大的能力來快速找到並定居在這些短暫的棲息地。例如,冰河時期極端氣候波動造成的嚴重生態劇變對鹿來説非常有利。冰川將岩石磨碎成高度肥沃的水生淤泥和風生黃土,使景觀重新肥沃,使土壤恢復活力。滅絕事件席捲了氣候温暖地區的競爭對手。鹿從熱帶地區傳播到更寒冷、更具季節性的地區,包括阿爾卑斯山和北極。與其他在極端冰河時代環境中生存的大型哺乳動物家族一樣,鹿也發生了多樣化,並進化成了怪誕的龐然大物,它們擁有華麗的皮毛圖案和巨大而奇異的鹿角,只能在營養豐富的土壤中生長。 [20] 

鹿科生活習性

鹿科遷徙

與其他恆温動物類似,許多鹿科動物根據最近的線索(例如光週期)進行遷徙。這些近端線索可作為各種最終因素的指標,例如季節變化,這可能會影響害獸、捕食者和飼料的丰度。儘管遷徙的成本可能很高,但好處通常包括提高個體存活率和提高生殖適應性。鹿科動物遷徙研究最充分的案例之一是貧瘠之地馴鹿的遷徙,它們每年遷徙的距離超過500千米。不幸的是,季節性遷徙是由光週期決定的,而植物生長季節的開始是由温度決定的。如果物種特定資源的生長季節與遷徙的開始不精確匹配,植物物候的變化可能會對遷徙動物的長期生存產生不利影響。例如,西格陵蘭春季平均氣温的升高似乎導致馴鹿遷徙線索與重要飼料植物春季生長季節的開始不匹配。有證據表明,馴鹿遷徙的速度與飼料植物的速度不相上下,因此,西格陵蘭馴鹿的幼鹿產量下降了四倍。 [2] 

鹿科集羣

鹿科動物的社會組織變化很大,在某些情況下取決於季節。儘管大多數物種仍以小羣體的形式存在,但在進食過程中可能會形成大羣,之後個體往往會分散。在羣居鹿科動物中,雄性在交配季節加入小羣進行交配,然後很快恢復獨居的生活方式。在夏季,許多鹿科動物仍結成小羣,其中一些物種變得獨居。在冬季,鹿科動物可能會聚集成更大的家庭或羣體,這可能有助於減少被捕食的可能性。占主導地位的個體會用“冷酷的眼神”來表明自己在等級制度中的地位,即直視潛在的競爭對手,同時低着頭,把耳朵向後靠。如果對手不願意挑戰統治地位,它們就會慢慢後退並拒絕目光接觸。如果“嚴厲的目光”成功,雌性或雄性會低下頭並將頭伸向下屬,然後可能會發生衝鋒。 [2] 

鹿科行為

儘管鹿科動物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裏都很活躍,但它們通常被歸類為黃昏動物。生活在季節性氣候中的物種大部分時間都在冬季和早春休息,因為這段時間的食料有限且質量較差。在春末,當有新鮮飼料時,鹿休息的時間減少,活動率顯著增加。活動模式基於季節性代謝率和能量成本,隨季節變化。夏季,能量需求很高,因此它們會花更多時間覓食。由於食慾下降以及草料質量和可用性下降,鹿科動物在冬季往往會體重減輕。然而,在氣候變化最小的棲息地發現的許多物種在一年中的某些時段表現出食物攝入量減少和代謝率下降。在資源豐富的棲息地,鹿的活動範圍大小不會因季節而變化。然而,在惡劣的棲息地,冬季範圍顯著擴大,大概是為了抵消冬季草料質量和豐度的下降。在食物短缺、種羣密度高的地區和交配季節,鹿通常更具攻擊性。它們經常通過立毛肌的收縮來豎起體毛(即立毛),從而使自己看起來更大,從而使自己看起來更嚇人。 [2] 
體型較大、更具攻擊性的雄性往往會獲得對其他雄性的統治地位,從而在交配季節接近雌性,從而提高繁殖率。在雄性與雄性之間的交配競爭中,較大的雄性佔據主導地位,如果兩隻動物體型相同,則擁有最大鹿角的個體將獲得主導地位,除非體型較大的個體已經過了巔峯期。在某些物種中,個體可能會邁出僵硬的雙腿,互相包圍,同時發出高亢的哀鳴或低沉的咕嚕聲,以恐嚇競爭對手。在交配季節,雄性鹿科動物經常用前肢刮擦地面,以向潛在的配偶宣傳它們的存在和可用性。刮傷通常是由占主導地位的雄性進行的,包括“簽到”,其中包括咀嚼懸在刮傷上的樹枝,用爪子在樹枝下抓傷,並在刮傷上摩擦腺體分泌物,以宣傳它的存在。在某些情況下,雄性可能會在刮擦區域小便、射精或排便。當雌性帶着後代時,它們的攻擊性最強。它們非常保護自己的後代,並隨時保護自己的後代免受種間和種內的威脅。 [2] 

鹿科交流

鹿使用三種主要的交流方式:聲音、化學和視覺。聲音交流主要在恐懼或興奮的時候使用。最常見的聲音交流形式是吠叫,通常用於響應干擾,例如與捕食者的視覺接觸或令人不安的噪音。兩隻雄性之間競爭性互動後,吠叫也被用來表示勝利。鹿還通過各種激素信息素信號進行交流。例如,雄性鹿科動物通過腺體分泌物在樹木、灌木或高草上摩擦面部、頭部、頸部和側面來劃定領地。鹿還使用視覺交流,稱為刮擦。刮擦主要在交配季節由雄性用來向雌性宣傳它們的存在和可用性。為了創造景觀,雄性用前肢抓地,產生寬約0.5米至1米的裸地。通常情況下,擦傷的痕跡是來自蹄之間的指間腺的分泌物。為了應對潛在的威脅,一些物種站立時身體緊張且僵硬,同時稍微向前傾斜,這表明對同種的潛在威脅。 [2] 

鹿科食性

所有鹿科動物都是植食性即專性食草動物,食物包括草、小灌木和樹葉。除了真胃或皺胃外,鹿科動物還有3個額外的腔室或假胃,細菌發酵在其中進行。在反芻動物中,高纖維、劣質食物的消化通過四種不同的途徑進行。首先,胃發酵提取脂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然後通過腸道吸收並分佈到全身。其次,大的未消化的食物顆粒形成團塊或反芻球,將其反流並重新咀嚼以幫助分解攝入的植物材料的細胞壁。第三,通過細菌發酵消化纖維素會產生高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偶爾會衝入腸道,隨後被宿主消化。這些高氮微生物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最後,鹿科動物可以在胃中儲存大量飼料以供以後消化。所有鹿科動物都反芻,有三室或四室胃,並支持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與許多其他反芻動物不同,鹿科動物選擇性地以易於消化的植物為食,而不是消耗所有可用的食物。 [2] 
鹿是食草動物,主要以草、莎草、雜草、灌木和樹木的葉子為食,其次在冬季以北緯地區的地衣為食。按照反芻動物的標準,它們的胃小且不特殊,營養要求很高。鹿不像羊和牛那樣吃和消化大量低級纖維食物,而是選擇容易消化的芽、嫩葉、新鮮草、軟樹枝、水果、真菌和地衣。低纖維食物經過最小程度的發酵和切碎後,迅速通過消化道。鹿需要大量的鈣和磷酸鹽等礦物質來支持鹿角的生長,這進一步需要營養豐富的飲食。有一些報道稱鹿從事肉食活動,例如吃湖岸邊死去的野狼或掠奪北方短白鷸的巢穴。 [23] 

鹿科天敵

在人類尚未顯著減少大型食肉動物種羣的地區,捕食是鹿類死亡的重要原因。對許多物種來説,捕食是控制種羣密度的主要手段。對於許多鹿來説,對小鹿的捕食在限制種羣規模方面尤為重要,而這種捕食大多是由較小的食肉動物(如:加拿大猞猁獰貓郊狼)完成的。然而,很難估計捕食對鹿的自然影響,因為許多地方的捕食者數量已經被人類顯著減少或消滅。為了避免被捕食,在開放棲息地覓食的羣居物種聚集在一起,面臨潛在的威脅。孤獨的物種通過在林地或灌木棲息地的保護層內或附近覓食來躲避捕食者。大多數鹿的幼鹿在毛皮上都有斑點或條紋,這有助於將它們偽裝在茂密的植被中。所有物種都會發出刺耳的吠叫聲,這對同種動物來説是一種警告。俯卧(即持續高高躍起)和尾巴張開是對近距離捕食者以及個體受到驚嚇時的一種已知反應。鹿還有敏鋭的視覺、聽覺和嗅覺,這有助於它們避開潛在的捕食者。 [2] 

鹿科分佈範圍

分佈於歐亞、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南緯40°以北地區和非洲西南部。分佈廣泛,原產於除澳大利亞、南極洲和非洲大部分地區以外的所有大陸,其中只有本土鹿的單一亞種巴巴里紅鹿。鹿科動物幾乎已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引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目前已引進6種鹿,它們是自1800年代中期以來就已建立的。 [2] 
鹿科分佈圖 鹿科分佈圖 [28]

鹿科繁殖方式

生活在温帶地區的鹿科動物通常在深秋或初冬期間繁殖。低緯度地區的季節性繁殖者,例如白斑羚,從春末到初夏(例如4月或5月)繁殖。受孕通常發生在繁殖季節的第一個發情週期,未受孕的則每隔18天重新進入發情期,直至受孕。生活在熱帶氣候的物種,例如灰鹿,通常沒有固定的繁殖季節,雌性可能會在一年中多次發情。鹿科動物的妊娠期從中國水鹿的180天到麋鹿的240天不等,較大的物種往往有更長的妊娠期。狍子是唯一已知延遲着牀的鹿科動物。鹿科動物通常有1-3個後代,而且通常並非所有胎兒都能足月成活,因為每年出生的後代數量取決於種羣密度和資源豐富度。斷奶年齡因物種而異,較小的物種僅需要2-3個月的哺乳時間,而較大的物種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例如,婆羅洲黃麂在大約2個月大時斷奶,北美駝鹿在大約5個月大時斷奶,然而,不穩定的哺乳可能會在出生後持續長達7個月。 [2] 
儘管大多數鹿科動物是一夫多妻制,但有些物種是一夫一妻制的(例如西方狍)。大多數鹿科動物的繁殖季節很短,雌性同步發情。在某些物種中,雄性建立領地,其中包括一個或多個雌性的領地。然後,雄性可能會與那些擁有自己領地的雌性交配。在一些鹿科動物中,雌性可能會形成被稱為“後宮”的小羣體,由雄性守護和維持,而在其他物種中,雄性只是在族羣之間移動尋找發情的雌性。鹿科動物中的性別隔離並不罕見。然而,在某些物種中,永久性的混合性別羣體會導致雄性之間對潛在配偶的競爭。在性別隔離的物種中,雄性只為了交配而加入雌性,並在繁殖季節結束時離開。雄性在它們之間建立了統治等級,最具統治力的雄性實現了最多的交配。雄性可能在後宮或領地中佔據主導地位,並且經常受到競爭對手的挑戰。雄性鹿科動物在繁殖季節顯著減少草料攝入量,再加上不斷受到雄性競爭對手的挑戰,確保任何一個個體的統治地位都是短暫的。鹿角的生長取決於個體的營養,有證據表明,雄性鹿角的大小和對稱性可以作為雌性交配質量的指標。 [2] 
在決定鹿科動物性成熟方面,體重比實際年齡更重要;因此,個體的生殖活動取決於環境條件以及資源質量和豐富程度。由於哺乳期的能量消耗,對於雌性來説尤其如此。在雄性中,睾丸在第一年年底開始產生激素,因此鹿角在第一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發生生長。然而,由於雄性之間的競爭在鹿科動物的交配行為中起着主導作用,因此大多數雄性只有在能夠擊敗競爭對手獲得雌性時才會進行交配。 [2] 
雖然一些鹿科動物是獨居的,但大多數鹿科動物都是羣居的,並且生活在羣體中,羣體的規模從幾個個體到超過100,000只不等(例如馴鹿)。平均羣體規模取決於直接種羣的人口構成(即性別和年齡),鹿科動物的種間和種內競爭程度以及棲息地隔離往往在產犢期間達到頂峯,並在產犢後不久顯著下降,並且雄性在戰鬥中使用鹿角來獲得和保護雌性。鹿科動物的體型二態性在大多數物種中都比雌性大,而兩性二態性在高度上一雄多雌制的鹿科動物的腳、腿和臉上有許多用於種內交流的腺體。許多鹿科動物的雄性在交配季節顯著減少草料攝入量,有證據表明雄性的攝食停止與繁殖季節期間與化學分泌相關的各種生理過程有關。 [2] 
與許多偶蹄類動物一樣,鹿科動物可以分為隱藏者或追隨者。晚熟的鹿科動物在生命的最初幾周內非常容易受到捕食。因此,當幼鹿在附近覓食時,母親會將它們隱藏在周圍的植被中。隱藏者雌鹿全天定期返回幼鹿身邊,哺乳和清潔幼鹿。產下多個後代的雌性將每個個體隱藏在不同的地方,大概是為了減少捕食者失去多個後代的機會。一旦幼鹿變得足夠強壯,能夠逃脱潛在的捕食者,它們就會在覓食過程中加入母親的行列。有些物種是早熟的,出生後僅幾個小時就能奔跑(例如馴鹿)。這些物種通常被稱為追隨者。 [2] 
哺乳期是雌性哺乳動物最耗費精力的活動之一,哺乳期的鹿科動物通常無法消耗足夠的食物來維持體重,尤其是在哺乳期的頭幾周。通常,較小的物種的幼鹿斷奶較早;然而,在出生後7個月內可能會出現零星哺乳。年輕的鹿科動物可能會和它們的母親待在一起,直到雌鹿即將生下下一季的後代。在許多物種中,雌性在成熟後仍留在母親的活動範圍內,而雄性則被迫分散。在大多數物種中,雄性不會為其後代提供任何親代照顧。 [2] 
大多數鹿科動物的壽命為11-12年,但許多鹿科動物在5歲生日之前就因各種原因(包括狩獵、捕食或機動車碰撞)而被殺死。在大多數物種中,雄性的壽命比雌性短,這可能是由於性內對配偶的競爭以及大多數性二態性雄性的孤獨性,導致被捕食的風險增加。然而,研究表明,性別偏見死亡率與當地環境條件密切相關。圈養鹿往往比野生鹿壽命更長,因為它們很少或根本沒有被捕食,並且可以獲得充足的食物。當鹿的數量超過當地環境的承載能力時,鹿科動物的壽命就會縮短。在這種情況下,年輕和年老的鹿科動物往往會捱餓,因為更強壯的中年鹿會在飼料競爭中勝過它們。 [2] 

鹿科下級分類

鹿科(18屬 56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IUCN
Alces
Gray, 1821
1種
1
Alces alce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Axis
C. H. Smith, 1827
4種
2
Axis axis
(Erxleben, 1777)
無危(LC)
3
Axis calamianensis
(Heude, 1888)
瀕危(EN)
4
Axis kuhlii
(Temminck, 1836)
極危(CR)
5
Axis porcinus
Zimmermann, 1780
瀕危(EN)
Blastocerus
Wagner, 1844
1種
6
Blastocerus dichotomus
(Illiger, 1815)
易危(VU)
Capreolus
Gray, 1821
2種
7
Capreolus capreolu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8
Capreolus pygargus
(Pallas, 1771)
無危(LC)
Cervus
Linnaeus, 1758
5種
9
Cervus albirostris
Przewalski, 1883
易危(VU)
10
Cervus canadensis
Erxleben, 1777
無危(LC)
11
Cervus elaphus
Linnaeus, 175
無危(LC)
12
Cervus hanglu
Wagner, 1844
無危(LC)
13
Cervus nippon
Temminck, 1838
無危(LC)
Dama
Frisch, 1775
2種
14
Dama dama
(Linnaeus, 1758)
無危(LC)
15
Dama mesopotamica
(Brooke, 1875)
瀕危(EN)
Elaphodus
Milne-Edwards, 1872
1種
16
Elaphodus cephalophus
Milne-Edwards, 1872
近危(NT)
Elaphurus
Milne-Edwards, 1866
1種
17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1866
瀕危(EN)
Hippocamelus
Leuckart, 1816
2種
18
Hippocamelus antisensis
(d'Orbigny, 1834)
易危(VU)
19
Hippocamelus bisulcus
(Molina, 1782)
瀕危(EN)
Hydropotes
Swinhoe, 1870
1種
20
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 1870
易危(VU)
十一
Mazama
Rafinesque, 1817
10種
21
Mazama americana
(Erxleben, 1777)
數據缺乏(DD)
22
Mazama bororo
Duarte, 1996
易危(VU)
23
Mazama bricenii
Thomas, 1908
易危(VU)
24
Mazama chunyi
Hershkovitz, 1959
易危(VU)
25
Mazama gouazoubira
(G. Fischer [von Waldheim], 1814)
無危(LC)
26
Mazama nana
(Hensel, 1872)
易危(VU)
27
Mazama nemorivaga
(F. Cuvier, 1817)
無危(LC)
28
Mazama pandora
Merriam, 1901
易危(VU)
29
Mazama rufina
(Bourcier & Pucheran, 1852)
易危(VU)
30
Mazama temama
(Kerr, 1792)
數據缺乏(DD)
十二
Muntiacus
Rafinesque, 1815
13種
31
Muntiacus atherodes
Groves & Grubb, 1982
近危(NT)
32
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 1885)
易危(VU)
33
Muntiacus feae
(Thomas & Doria, 1889)
數據缺乏(DD)
34
Muntiacus gongshanensis
Ma in Ma, Wang & Shi, 1990
數據缺乏(DD)
35
Muntiacus montanus
Robinson & Kloss, 1918
數據缺乏(DD)
36
Muntiacus muntjak
(Zimmermann, 1780)
無危(LC)
37
Muntiacus puhoatensis
Trai in Binh Chau, 1997
數據缺乏(DD)
38
Muntiacus putaoensis
Amato, Egan & Rabinowitz, 1999
數據缺乏(DD)
39
Muntiacus reevesi
(Ogilby, 1839)
無危(LC)
40
Muntiacus rooseveltorum
Osgood, 1932
數據缺乏(DD)
41
Muntiacus truongsonensis
Giao, Tuoc, Dung, Wikramanayake, Amato, Arctander & MacKinnon, 1998
數據缺乏(DD)
42
Muntiacus vaginalis
(Boddaert, 1785)
無危(LC)
43
Muntiacus vuquangensis
Arctander & Mackinnon, 1994
極危(CR)
十三
Odocoileus
Rafinesque, 1832
2種
44
Odocoileus hemionus
(Rafinesque, 1817)
無危(LC)
45
Odocoileus virginianus
(Zimmermann, 1780)
無危(LC)
十四
Ozotoceros
Ameghino, 1891
1種
46
Ozotoceros bezoarticus
(Linnaeus, 1758)
近危(NT)
十五
Pudu
Gray, 1850
2種
47
Pudu mephistophiles
de Winton, 1896
數據缺乏(DD)
48
Pudu puda
(Molina, 1782)
近危(NT)
十六
Rangifer
C. H. Smith, 1827
1種
49
Rangifer tarandus
(Linnaeus, 1758)
易危(VU)
十七
Rucervus
Hodgson, 1838
3種
50
Rucervus duvaucelii
(G. Cuvier, 1823)
易危(VU)
51
Rucervus eldii
(M'Clelland, 1842)
瀕危(EN)
52
Rucervus schomburgki
(Blyth, 1863)
滅絕(EX)
十八
Rusa
C. H. Smith, 1827
4種
53
Rusa alfredi
(Sclater, 1876)
瀕危(EN)
54
Rusa mariannus
(Desmarest, 1822)
易危(VU)
55
Rusa timorensis
(de Blainville, 1822)
易危(VU)
56
Rusa unicolor
(Kerr, 1792)
易危(VU)
[4]  [13-14] 

鹿科保護現狀

鹿科動物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列出了56種鹿科動物,其中2種被列為滅絕物種,1種被視為極度瀕危物種。其餘53個物種中,8個瀕臨滅絕,16個易危,18個被列為“最不受關注”。其餘10個物種被列為“數據不足”。更多的當地鹿種羣正處於滅絕的邊緣,這可能導致鄰近種羣的近親繁殖。 [4]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在附錄Ⅰ中列出了25種鹿科動物。 [15]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説法,鹿科動物滅絕的主要威脅包括由於狩獵、棲息地喪失(例如伐木、轉為農業和景觀開發)而導致的過度開發,以及與家養動物和入侵動物的資源競爭。此外,氣候變化已經開始縮小物種範圍,並迫使某些鹿科動物向極地遷移。例如,駝鹿是北方生態系統的重要生態組成部分,但眾所周知,駝鹿不耐高温,位於美國中北部其環極地分佈的南緣。自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對該物種的種羣統計研究表明,由於氣温升高,其最南端分佈區的種羣數量急劇下降。此外,氣候變化使得更多的南方物種向極地遷移,這增加了不同物種(例如白尾鹿和駝鹿)的競爭和疾病傳播。 [4] 
最後,鹿科動物是許多不同食肉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隨着鹿科動物數量的減少,那些依賴鹿科動物生存的動物也會減少。 [2] 

鹿科主要價值

鹿科生態

鹿科動物在其棲息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中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並且一些物種已被證明可以改變當地植物羣落的密度和組成。例如,在美國密歇根州羅亞爾島國家公園,駝鹿已被證明可以改變覓食的水生植物羣落的密度和組成,並且糞便氮通過攝入水生大型植物從水生棲息地轉移到陸地棲息地,增加了陸地氮的可用性夏季核心區域。鹿科動物的覓食已被證明對植物演替具有重大影響,並且在覓食區域植物多樣性更高。因此,覓食可能導致植物羣落類型從一種植物羣落類型轉變為另一種植物羣落類型(例如,喬木到針葉樹)。此外,鹿科動物適度的覓食可能會增加同種動物的棲息地適宜性。例如,採摘植物的凋落物比未採摘植物的凋落物分解得更快,從而增加了周圍植物羣落的養分利用率。此外,來自尿液和糞便的營養輸入已被證明有助於周圍植物羣落的更長的莖生長和更大的葉子,這些植物在隨後的覓食過程中優先被吸收。最後,研究表明,鹿屍體的分解可以導致土壤常量營養素和葉片氮含量升高至少兩年。 [2] 
鹿科動物是其地理範圍內許多掠食者的重要食物來源。例如,一項研究表明,加拿大阿岡昆公園80%以上的灰狼糞便中含有白尾鹿的遺骸。鹿科動物是多種體內寄生蟲的宿主,包括寄生扁蟲(絛蟲和吸蟲)和許多蛔蟲(線蟲)物種,其生命週期的至少一部分是在鹿科動物宿主的組織中度過的。鹿科動物也容易受到各種形式的寄生節肢動物的侵害,包括、蝨子、蟎、跳蚤、蚊子和蒼蠅(雙翅目)。此外,鹿科動物與其他物種爭奪食物和其他資源,這可以有效地限制種間和種內種羣的增長。 [2] 

鹿科經濟

鹿長期以來對人類具有經濟意義。鹿肉營養豐富。由於鹿固有的野生性質和飲食,鹿肉通常是通過獵鹿獲得的。在美國,與牛肉相比,其產量較小,但仍然代表着重要的貿易。獵鹿在美國是一項很受歡迎的活動,可以為獵人的家人提供優質的肉類,並通過銷售許可證、許可證和標籤為各州和聯邦政府帶來收入。美國魚類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2006年的調查估計,許可銷售每年產生約7億美元的收入。這筆收入通常用於支持購買許可證的州的保護工作。總體而言,美國魚類和野生動植物管理局估計,鹿和麋鹿的大型狩獵活動每年產生約118億美元的狩獵相關旅行、設備和相關支出。保護法禁止銷售未經許可的野味肉,儘管可以捐贈。 [16-17] 
人類有着悠久的開發本土和外來鹿種的歷史,在它們出現的每個地理區域都獵殺過它們。它們經常被獵殺以獲取肉、獸皮、鹿角、鹿茸和其他產品。隨着人類開始更多地依賴農業,它們對鹿類作為食物來源的依賴減少了。然而,在氣候不允許大規模農業發展的地區,例如北極,人們仍然依賴馴鹿等鹿類物種來獲取食物、衣服和其他資源。過去,馴鹿甚至被北極高地的遊牧民族馴化。如今,許多鹿科動物被獵殺是為了娛樂而不是為了生活必需。一些物種也被馴化為挽具動物,包括馴鹿和麋鹿。最後,鹿科動物在全球生態旅遊運動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因為在其大部分原生棲息地都可以輕鬆觀察到各種鹿。 [2] 
鹿經常被圈養作為公園的展示品,但只有馴鹿才被徹底馴化成功。到2012年,北美農場飼養了約25,000頭馬鹿。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俄羅斯科拉半島的薩米人以及亞洲北部的其他遊牧民族以馴鹿作為食物、衣服和交通工具。其他則根據鹿角的大小進行選擇,用於狩獵。主要的鹿生產國是市場領先的新西蘭,以及愛爾蘭、英國和德國。該貿易每年為這些國家帶來超過1億美元的收入。 [18] 
汽車與鹿相撞會給經濟造成巨大損失。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稱,在美國,每年大約發生150萬起鹿車碰撞事故。這些事故每年造成約150人死亡和11億美元的財產損失。在蘇格蘭,包括A82、A87和A835在內的幾條公路都存在嚴重的鹿車碰撞(DVC)問題,因此沿這些道路安裝了多組車輛激活的自動警告標誌。 [19] 

鹿科相關文化

鹿科歷史

鹿在赫梯人古埃及人凱爾特人古希臘人、亞洲人和其他一些人的古代藝術、文化和神話中發揮着核心作用。例如,馬其頓王國(公元前4世紀)古代佩拉的獵鹿巖畫可能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赫菲斯提安一起狩獵鹿。在日本神道教中,梅花鹿被認為是神的使者。在中國,鹿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中國一些人認為鹿鞭具有壯陽功效。在中國,梅花鹿被認為是長壽之神的陪伴。鹿是墨西哥惠查爾印第安人的主要祭祀動物。在中世紀的歐洲,鹿出現在狩獵場景和徽章中。安第斯山脈的各種前西班牙文明在許多材料中都描繪了鹿。 [5]  [7-8] 

鹿科文學

自有文字出現以來,鹿一直是寓言和其他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  [9] 
  •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羅摩殺死了虛幻的金鹿。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西塔被羅摩試圖捕捉的金鹿引誘。在羅摩和拉克什曼都不在的情況下,羅波那綁架了西塔。 [5]  [9] 
  • 在後來的蘇美爾著作中,雄鹿被用作象徵。例如,蘇美爾神恩基的船被命名為阿茲布雄鹿。《梨俱吠陀》和《聖經》中多次提到過這種動物。 [5]  [9] 
  • 伊索寓言中的許多寓言,例如《池邊的雄鹿》、《獨眼母鹿》和《雄鹿和獅子》,都將鹿擬人化以進行道德教育。例如,《病牡鹿》傳達的信息是,不關心他人的朋友弊大於利。 [5] 
  • 雅基鹿歌伴隨着由帕斯科拉(來自西班牙語“pascua”,復活節)舞者(也稱為鹿舞者)表演的鹿舞。帕斯科拉斯會在一年中多次在宗教和社會活動中表演,特別是在四旬齋和復活節期間。 [8]  [9] 
  • 在魯道夫·埃裏希·拉斯佩(Rudolf Erich Raspe)1785年創作的一篇關於孟喬森男爵關於他在俄羅斯的奇妙旅行和戰役的敍述的故事中,男爵在吃櫻桃時遇到了一頭雄鹿,他在沒有彈藥的情況下用步槍向雄鹿射擊櫻桃核,但它逃脱了。第二年,男爵遇到了一頭雄鹿,雄鹿的頭上長出了一棵櫻桃樹。想必這是他去年射殺的動物。 [9] 
  • 在聖誕節傳説中(例如敍事詩《聖尼古拉斯來訪》),經常描繪馴鹿拉着聖誕老人的雪橇。 [9] 
  • 馬喬裏·金南·羅林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於1938年獲得普利策獎的小説《一歲的孩子》講述了一個男孩與一隻小鹿的關係。小説《火使者》講述了一隻小鹿踏上拯救鹿類赫拉的故事。 [9] 
  • 在華特迪士尼影業1942年的電影中,斑比是一隻白尾鹿,而在費利克斯·薩爾滕1923年的原著《斑比,林中生活》中,斑比是一隻狍子。 [10] 
  • 在C.S.劉易斯1950年的奇幻小説《獅子、女巫和魔衣櫥》中,成年的佩文西(現在是納尼亞的國王和王后)在狩獵中追逐白鹿,據説鹿會滿足捕獲者的一個願望。這次狩獵是佩文西一家重返英格蘭家園的關鍵。 [10] 
  • 在1979年出版的《法辛森林的動物》一書中,大白鹿是所有動物的首領。 [9] 

鹿科紋章

歐洲紋章中經常出現各種類型的鹿。在英國軍械庫中,術語“雄鹿”通常用來指有角的雄性紅鹿,而“雄鹿”則指有角的雄性小鹿。雄鹿以多種姿態出現,當鹿躺着時被稱為“倒伏”,當鹿抬起一條腿時被稱為“絆倒”,當鹿奔跑時被稱為“衝鋒”,當鹿跳躍時被稱為“跳躍”,“靜止”是指它所有的蹄都着地並向前看,“凝視”是指靜止不動但看着觀察者。雄鹿的頭也經常被使用。這些通常被描繪為沒有連接的頸部並面向觀眾,在這種情況下它們被稱為“caboshed”。 [11] 
英格蘭赫特福德郡及其縣城赫特福德的徽章中可以找到鹿紋章的例子;兩者都是傾斜手臂的例子。以色列郵政局的徽章上出現了一隻鹿。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多特恩豪森州、蒂拉亨州、弗里奧爾茨海姆州、鮑恩州、阿爾佈施塔特州和達塞爾州的徽章均以鹿為特色;英國巴瑟斯特伯爵;俄羅斯巴拉赫納、古謝夫、下諾夫哥羅德、奧金佐沃、斯拉夫斯克和亞馬爾-涅涅茨;芬蘭奧蘭;挪威的Gjemnes,Hitra,Hjartdal,和Rendalen;波蘭的Jelenia Góra;瑞典于默奧;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加泰羅尼亞塞爾韋拉;拉脱維亞的Selonia和智利的Semigallia。 [10]  [12] 
紋章中使用的其他類型的鹿包括帝后鹿(被描繪得很像雄鹿或雄鹿,但沒有鹿角),以及馴鹿和有翼雄鹿。帶翅膀的雄鹿被用作deCarteret家族懷抱中的支持者。海鹿具有雄鹿的鹿角、頭部、前腿和上半身以及美人魚的尾巴,經常出現在德國紋章中。 [5] 
鹿的紋章 鹿的紋章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