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蛛形綱動物)

鎖定
蜱蟎亞綱〔Acarina〕後氣門亞目〔(Metastigmata〕無脊椎動物。有850種。世界性分佈。
中文名
動物界
分佈區域
世界性分佈

字義

蜱
拼音:pí
英譯:tick
翻譯:屬醫學節肢動物蛛形綱蜱蟎亞綱,體形扁平,種類很多,有的吸植物汁液,有的吸人畜的血,傳染疾病。
筆畫數:14
部首:蟲
五筆:JRTF
筆順編號:25121432511312 [1] 

生物學分類

計三科:軟蜱科〔Argasidae〕、納蜱科〔Nuttalliellidae,只有一非洲種,罕見〕和硬蜱科〔Ixodidae〕。後兩科的種類統稱硬蜱。多數成體在15公釐以下,大的可達30公釐(1吋)。與蟎的區別是在第1足跗節有一感覺窩〔哈勒氏器(Haller's organ)〕,眼有或無。

主要特性

蜱是野生或家養大動物的重要寄生蟲,也是人和動物一些重要疾病的傳播者。雖然不是主要人體寄生蟲,但有幾種偶爾可侵襲人類。
Boophilus屬的牛蜱 Boophilus屬的牛蜱
硬蜱〔如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附在宿主身上連續取食數天。雌蜱飽食後從宿主身上掉下,尋找適當的地方棲息,產卵一團後死去。孵出的幼體有足3對,爬到草上,等候宿主(通常為哺乳類)。哺乳類散發出的丁酸氣味刺激幼蟲吸附於宿主。吸飽血後,幼蟲落地並蜕皮,成為8足的若蜱。若蟲也等待適當的宿主,吸飽血後又掉下來蜕皮變為成蟲。成蟲可耐飢3年之久。
多數硬蜱生活在田野和森林中,但有少數種類〔如褐狗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生活於人類居室。軟蜱硬蜱的區別在於︰間歇取食,產幾窩卵,發育期在家中或宿主窩中度過而不是在田野裏。
硬蜱大量吸血,分泌神經毒〔有時使宿主麻痹或死亡〕,並傳播德克薩斯牛熱、微粒孢子蟲病、落磯山斑疹熱、Q熱兔熱病〔tularemia, 圖萊裏熱〕、出血熱和腦炎等疾病。軟蜱傳播迴歸熱等疾病。
蜱〔ticks)屬於寄蟎目〔Parasitiformes〕,蜱亞目〔Ixodida〕,蜱總科〔Ixodoidea〕,包括硬蜱科〔Ixodidae〕、軟蜱科〔Argasidae〕和納蜱科〔Nuttalliellidae〕科,世界已知約850餘種。我國已記錄硬蜱科有102種〔亞種〕,軟蜱科10種。硬蜱科的蜱種通稱為硬蜱〔hard ticks〕;軟蜱科的蜱種通稱為軟蜱〔soft ticks〕。

形態特徵

蜱
成蟲體分假頭和軀體兩部分。軀體橢圓形,表皮革質。未吸血時背腹扁平,體長2~10mm,雌性硬蜱飽血後有的可達30mm。螯肢長桿狀,外圍螯肢鞘,其末端具齒狀的定趾和動趾,用於切割宿主皮膚。口下板較發達,其腹面有縱列的逆齒,有穿刺與附着作用。須肢可見4節,末節有感受器,當吸血時須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氣門1對,有氣門板圍繞,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或後外側。足分基節、轉節股節脛節、後跗節和跗節,跗節末端具爪1對及爪墊〔pulvillus〕1個。足跗節Ⅰ背緣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覺功能。

分類

硬蜱

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 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
假頭位於軀體前端,從背面可見。假頭基背面形狀呈矩形、三角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屬而異。雌蜱的假頭基背面有1對孔區〔porose area〕,在產卵時其分泌物附在卵表面起抑制氧化作用。口下板的逆齒較發達。須肢第1節很短;第2、3節較長,形狀各異;末節短小,嵌生於第3節腹面亞前端的小凹陷內,其頂端有感覺毛。各節活動均不靈活。軀體體表光滑。背面有盾板。雄蜱盾板覆蓋着整個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板僅覆蓋背面的前部。盾板上可有刻點或色斑。有些蜱屬具眼1對,位於盾板的側緣。有的蜱屬在軀體後緣具方形的緣垛軀體背面尚有各樣的陷溝。軀體腹面有圍繞生殖孔向後延伸的生殖溝。在肛門之前或之後有肛溝。前者稱前溝類硬蜱,如硬蜱屬;後者稱後溝類硬蜱,如其他蜱屬。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數目因蜱屬而異。氣門板寬闊,位於足基節Ⅳ的後外側,其形狀因蜱種而異。足基節上通常有距刺,爪墊通常較發達。

軟蜱

假頭位於軀體腹面前部,從背面看不見。假頭基較小,一般為方形。雌蜱假頭基背面無孔區。口下板的逆齒不發達。須肢各節均為長圓柱形,各節活動均靈活。軀體背腹面無大塊骨板。體表呈皺紋狀、顆粒狀、乳突狀或有盤窩。多無眼,有的有眼1~2對,位於足基節Ⅰ、Ⅱ的外側。軀體腹面有生殖溝肛門前後可有肛前溝、肛後中溝和肛後橫溝。氣門板小,位於足基節Ⅳ的前外側。雌雄性外觀不易區分,雌蜱生殖孔呈橫溝狀,雄蜱為半月形。足基節無距刺,跗節爪墊退化或無。成蟲和若蟲的足基節Ⅰ、Ⅱ之間有基節腺的開口,基節液的分泌,有調節血淋巴水分和電解質的作用。

生活習性

蜱
發育過程有卵、幼蟲若蟲和成蟲4期〔圖19-4〕。卵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0.5~1.0mm,淡黃色至褐色,常堆集成堆。在適宜條件下卵經2~4周孵出幼蟲幼蟲飽食後經1~4周蜕變為若蟲硬蜱若蟲只1期,軟蜱通常為3~4期,多者可達5~8期,因種類或生活條件而異。若蟲飽食後經1~4周蜕變為成蟲。在自然條件下,硬蜱完成生活史所需時間可為數月、1年、2年或3年,因蜱種而異。當遇到不良環境產生滯育時,可使生活週期延長。如全溝硬蜱由3年延長至4~5年。多數軟蜱完成生活史需1個月至1年,在不適宜條件下延長至3~5年或更長。硬蜱壽命為幾個月至1年。吸血後壽命較短,雄蜱活月餘,雌蜱產卵後1~2周內死亡。軟蜱的成蟲由於多次吸血和多次產卵,一般可活五六年,有些種類可活十幾年以至二十年以上。

宿主和更換宿主的類型

蜱
宿主包括許多陸生哺乳動物和鳥類,少數爬行類和極少的兩棲類。其中一些種類可侵襲人體。對宿主的專性程度因種類而異,有的僅限於1種宿主,有些種類限於某類羣宿主,多數蜱種的宿主較廣泛,如全溝硬蜱的宿主包括206種哺乳動物和鳥類。蜱類在生活史中有更換宿主的現象,根據其更換宿主的次數可分為4種類型:①一宿主蜱:各活動期都寄生於同一宿主,雌蟲飽血後落地產卵,宿主為大型哺乳動物,如微小牛蜱;②二宿主蜱幼蟲若蟲寄生於同一宿主,而成蟲寄生另一宿主,有的蜱種各活動期都寄生在大型哺乳動物,如囊形扇頭蜱;有的成蟲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而幼蟲和若蟲多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殘緣璃眼蜱;③三宿主蜱:幼蟲、若蟲、成蟲分別寄生於3個宿主。多數種類成蟲寄生於大、中型哺乳動物,而幼蟲、若蟲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全溝硬蜱草原革蜱亞東璃眼蜱等。有的種類各活動期均寄生於大型哺乳動物,如血紅扇頭蜱;另一些種類的各活動期均寄生於中小型哺乳動物,如草原硬蜱。90%以上的硬蜱為三宿主蜱;④多宿主蜱:幼蟲不更換宿主,各齡若蟲及成蟲需多次更換宿主。宿主多為中小型哺乳動物,軟蜱多為多宿主蜱。

吸血習性

硬蜱各活動期僅吸血1次,多在白天侵襲宿主吸血時間較長,通常幼蟲若蟲和雌蟲吸血時間分別約需2~5、3~8和6~15天,飽食後增加體重分別為10~20、20~100和50~250倍,而雄蟲為1.5~2倍。
軟蜱幼蟲吸血1次、各齡若蟲需多次吸血。有些種類幼蟲或1齡若蟲吸血,而成蟲除少數蜱種不吸血外,需多次吸血。多在夜間侵襲宿主吸血所需時間,幼蟲為數分鐘或數天,因蜱種而異;若蟲和成蟲為數分鐘至1小時左右。飽食後雄蟲體重增加為2~3倍,而幼蟲若蟲及雌蟲為6~12倍。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選擇性,一般在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動的部位。如全溝硬蜱寄生在人的頸部、耳後、腋窩、大腿內側、陰部和腹股溝等處。草原革蜱多寄生於牛的頸部肉垂處,綿羊的耳殼、頸部及臀部。波斯鋭緣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交配和產卵

蜱類的聚集和交配的行為靠分泌的信息素來進行。多數後溝類雌性硬蜱在吸血時由盾窩腺釋放的性信息素來吸引雄蜱,哈氏器為感受器。雌、雄性硬蜱軟蜱通過肛門排出聚集信息素,使蜱增加接觸機會,硬蜱對信息素的感受器為哈氏器,而軟蜱為須肢
前溝類雄性硬蜱和軟蜱,由於精子細胞若蟲期已發育成熟,故蜕出的雄蜱不需要吸血在棲息場所可進行交配;而多數後溝類雄性硬蜱需吸血後,待精子發育成熟方可在宿主體上進行交配。雄蜱一生可交配多次。
硬蜱一生只產一批卵,飽血後在4~40天內連續將卵全部產出,一般產卵數百至數千個,有些蜱種可產卵2萬個以上,如亞東璃眼蜱產卵最多可達25388個。軟蜱一生產數批卵,每批產卵連續數日,每批可產卵50~200個,一生產卵可由數百至千餘個。蜱類除進行有性生殖外,某些硬蜱和軟蜱有孤雌生殖現象。

季節消長與越冬

蜱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取決於其本身的發育類型以及自然條件。完成1代需時較短〔2~3個月〕的種類,其發育週期的季節現象不明顯,如微小牛蜱成蟲活動高峯為5月上旬、8月上旬和9月中、下旬。1年1代的種類,其活動期是隨着季節而變化,如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的活動高峯,成蟲為4~5月,幼蟲若蟲為6~8月。2年發育1代的種類,其季節的表現為成蟲和若蟲同時間大量出現,如嗜羣血蜱的活動高峯,成蟲為5~7月,幼蟲6~7月,若蟲7~8月。3年發育1代的種類,各活動期的大量出現在季節上是相似的,如全溝硬蜱各活動期從4月中旬開始出現,成蟲5月達高峯,幼、若蟲活動為雙峯型〔6月為主峯,9月為次峯〕。同一蜱種的季節消長也因其分佈的地理緯度不同而有差異。軟蜱中多數種類棲息在宿主的洞巢內,終年都可見活動。
當蜱遇到不良環境時出現滯育。其表現形式有:飢餓蜱不活動;成蜱在冬季叮咬在宿主體上不飽食;雌蜱在冬季飽食後到來年才產卵;秋季飽食的幼、若蜱延至來年春季繼續發育;秋天產的卵到來年才孵化等。影響滯育的因素主要有光週期、温度等。
蜱多數在棲息場所越冬,硬蜱可在動物的洞穴、地表縫隙、土塊下、枯枝落葉層中或宿主體表越冬。軟蜱主要在宿主動物住處越冬。越冬蟲期因種類而異,有的各活動期均可越冬,如全溝硬蜱;有的以成蟲越冬,如草原革蜱和亞東璃眼蜱;有的以若蟲和成蟲越冬,如長角血蜱;有的以幼蟲和若蟲越冬,如殘緣璃眼蜱;有的以幼蟲越冬,如微小牛蜱。

種羣分佈

蜱類棲息在陸地各樣的自然景觀,不同蜱種的分佈與氣候、地勢、土壤、植被和宿主等有關。硬蜱棲息與活動因種類而異,如全溝硬蜱,棲息於低温高濕的針闊混交林帶,多聚集在小路兩旁的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待宿主,每天在午後12~2時和下午6~8時活動;草原革蜱棲息在乾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帶,多攀登在草莖頂端等待宿主,整個白天均見活動;亞東璃眼蜱棲息在高温低濕的荒漠地帶,多在地面活動,靠視覺主動尋覓宿主,整個白天均見活動;草原硬蜱棲息在洞穴內,在棲息場所尋覓宿主;而微小牛蜱棲息在農耕地區的牲畜圈舍中,多爬上牆壁、木樁尋覓宿主。軟蜱多生活在半荒漠和荒漠地帶,如乳突鈍緣蜱,通常棲息在中小型動物的洞穴、巖窟及住房的縫隙中;波斯鋭緣蜱棲息於窩巢拉合爾鈍緣蜱棲息於畜舍等。軟蜱多於夜間活動。蜱的活動範圍不大,一般為數十米。宿主的活動,特別是候鳥的季節性遷移,對蜱類的播散起着重要作用。

重要傳病種類

全溝硬蜱

全溝硬蜱〔1xodes persulcatus〕盾板褐色。軀體背面有緣褶。須肢為細長圓筒狀,假頭基腹面的耳狀突鈍齒狀。肛溝肛門之前呈倒U字形,雌蜱足基節I具1細長內距,末端達到基節Ⅱ前部1/3,而雄蜱略超過基節Ⅱ的前緣。分佈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寧夏、甘肅、新疆、西藏等地。

草原革蜱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盾板有琺琅樣斑,有眼和緣垛須肢寬短,假頭基矩形,足轉節I的背距短鈍。足基節Ⅳ外距末端不超出該節後緣。分佈於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地區。

亞東璃眼蜱

亞東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體型較大,盾板紅褐色,有眼和緣垛須肢為長圓筒狀,第2節顯著伸長;足各關節的淡色環帶及背緣淡色縱帶較寬而明顯;盾板上刻點稀少。頸溝較深較長呈斜溝形,雄性盾板後中溝與後側溝之間的刻點稠密。氣門板呈煙斗狀。分佈於吉林、內蒙古、山西、陝西和西北地區。

乳突鈍緣蜱

乳突鈍緣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軀體橢圓形,前端逐漸細窄,體緣圓鈍,背面邊緣有緣褶。體表呈顆粒狀,前部及中部有幾對盤窩。肛後橫溝較直,與肛後中溝相交處幾乎成直角。分佈於新疆。
臨牀表現:全身不適、乏力、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重者高燒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發森林腦炎
預防措施:
1、如發現切勿自行取出及時去醫院取出。〔醫生會在傷口周圍消毒、在打麻醉在傷口上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輕鬆夾出。〕
2、蜱將頭鑽入皮膚內時頭有倒勾越拉越緊,自行取出容易將頭留着皮膚內繼續感染。再去醫院取頭極為麻煩。
3、被蟲子咬不能立刻打死蟲子應該把他吹走,要不然毒素更大。
4、蜱螫傷預防治療:
一、發現停留在皮膚上的蜱時,切勿用力撕拉,以防撕傷組織或口器折斷而產生的皮膚繼發性損害。可用氯仿、乙醚煤油、松節油或旱煙塗在蜱頭部待蜱自然從皮膚上落下。
二、對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如口器斷入皮內應行手術取出。
三、傷口周圍有0.5%普魯卡因局封。
四、出現全身中毒症狀時可給予抗組胺藥和皮質激素。發現蜱咬熱及蜱麻痹時除支持療法外,作相應的對症處理,及時搶救。
個人防護: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蟲帶回家中

致病原理

蜱在叮咬吸血時多無痛感,叮咬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腫,還可引起繼發性感染。某些硬蜱和軟蜱在吸血過程中涎液分泌的神經毒素可導致宿主運動性纖維的傳導阻滯,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稱蜱癱瘓〔tick paralysis〕。山東等地曾有人體病例報道。 [2]  2010年夏天,河南商城縣,有多人被一種叫做蜱的小蟲子咬傷,不治身亡,引起村民恐慌。據瞭解,當地2009年已出現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為蜱蟲“重災區”。
蜱傳播的疾病主要有:

俄羅斯春夏腦炎

俄羅斯春夏腦炎〔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又稱森林腦炎。病原體是遠東型腦炎病毒〔Far-east strain encephalitis virus〕。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是其貯存宿主硬蜱為傳播媒介。病毒可經變態、經卵和經精細胞傳遞。人、獸因被感染性蜱叮咬而受染。我國北方傳播媒介主要是全溝硬蜱,其次是嗜羣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和邊緣革蜱雲南傳播媒介為卵形硬蜱。本病分佈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和雲南的林區。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

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又稱新疆出血熱。病原體是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病毒。大型草食性動物和野兔是其主要宿主,亞東璃眼蜱是主要傳播媒介,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經叮咬而感染宿主。該病分佈於新疆。此外,在雲南、青海、內蒙古、四川等省、區的家畜血清中也檢出抗體。

北亞蜱媒斑疹傷寒

蜱
北亞蜱媒斑疹傷寒〔North-Asian tick-borne typhus〕病原體是西伯利亞立克次體〔Rickettsia sibirica〕。多種齧齒動物為其貯存宿主硬蜱和軟蜱為傳播媒介。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還可經精細胞傳遞。人被感染的蜱叮咬或蜱糞便污染皮膚傷口而感染。我國有黃鼠田鼠等20餘種小型齧齒動物為其主要貯存宿主。草原革蜱是內蒙古和新疆的主要傳播媒介。邊緣革蜱、森林革蜱、粒形硬蜱和微小牛蜱等約10種蜱為個別地區的傳播媒介。此病分佈於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區。

Q熱

Q熱〔Q fever〕病原體是貝納柯克斯體〔Coxiella burnetii〕。牛羊為主要傳染源。主要感染途徑是經呼吸道或經消化道感染。硬蜱和軟蜱可為傳播媒介。在我國曾發現亞東璃眼蜱、鈴頭血蜱和微小牛蜱有自然感染。前2種蜱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並經叮咬或經蜱糞傳播。我國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證實有Q熱存在,內蒙古、四川、雲南、新疆及西藏等地區曾發生過暴發流行。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

人粒細胞無形體病〔Human granulocytic anaplasmosis,HGA〕是由嗜吞噬細胞無形體〔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曾稱為“人粒細胞埃立克體,Human granulocytic ehrlichiae”〕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細胞引起的,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臨牀表現的蜱傳疾病。

萊姆病

立克次體在胞漿中形成包涵體 立克次體在胞漿中形成包涵體
萊姆病〔Lyme disease〕病原體是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為貯存宿主,硬蜱為其傳播媒介,能經叮咬傳播,可經變態和經卵傳遞,但以經變態傳遞為主。我國有黑線姬鼠大林姬鼠等十餘種野生齧齒動物及牛、羊、狗等為其貯存宿主。全溝硬蜱確定為主要傳播媒介。國內有29個省、市、自治區有本病分佈,內蒙古、新疆以及東北林區存在萊姆病自然疫源地

蜱媒迴歸熱

蜱媒迴歸熱〔tick-borne relapsing fever〕又稱地方性迴歸熱。多種齧齒動物為其貯存宿主,鈍緣蜱為傳播媒介。病原體可經變態或經卵傳遞。通過蜱叮咬或基節液污染受損皮膚而感染。新疆有該病流行,病原體有兩種,南疆為波斯疏螺旋體〔Borrelia persica〕,乳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北疆為拉氏疏螺旋體〔B.1atyschevi〕,特突鈍緣蜱為傳播媒介。

細菌性疾病

細菌性疾病有些細菌性疾病是非專性蜱媒疾病,如土拉弗氏菌病、布魯菌病鼠疫等,前兩者可通過蜱的叮咬或蜱糞污染傷口感染人。蜱能長期保存一些病原菌,並能經變態、經卵傳遞。如土拉弗氏菌,在邊緣革蜱體內可保存710天,草原革蜱可經變態傳遞。布魯菌在草原硬蜱體內可存活200天以上,銀盾革蜱能經變態和經卵傳遞。鼠疫耶氏菌可在草原硬蜱體內保存509天,並能經變態及經卵傳遞。故蜱在保存這些病的自然疫源地中起一定作用。

防治方法

1.環境防制 草原地區採取牧場輪換和牧場隔離,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縫以防蜱類孳生;捕殺齧齒動物。
2.化學防制 蜱類棲息及越冬場所可噴灑倍硫磷、毒死蜱、順式氯氰菊酯等,對家畜進行定期藥浴殺蜱。在林區使用煙霧劑滅蜱。殺蟲劑中加入蜱的性外激素與聚集激素可誘蜱而提高殺滅效果。
3.生物防制 白僵菌綠僵菌及煙麴黴菌等對蜱有致死作用。跳小蜂產卵於蜱體內,待發育為成蟲致使蜱死亡。
4.個人防護 進入有蜱地區要穿防護服,紮緊褲腳、袖口和領口。外露部位要塗擦驅避劑〔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揮發油〕,或將衣服用驅避劑浸泡。離開時應相互檢查,勿將蜱帶出疫區。
河南累計監測557人遭蜱蟲叮咬後致病 18人死亡
9月8日晚,來自河南省衞生廳的消息,從2007年5月發現首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綜合症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點集中在信陽市商城縣溮河區光山縣平橋區。 據瞭解,河南此次發現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5-8月,發病年齡以40~70歲居多。此病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特點,潛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續高熱,可達40攝氏度以上。其臨牀表現主要為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痠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可伴有心肝腎等多臟器功能損害。
河南省衞生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類患者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臨牀症狀,病因尚不明確,起初以疑似無形體病命名,2010年5月之後,中國疾控中心暫將其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
為進一步探明此病的病因,明確其臨牀和流行病學特徵,病因和防治手段,2010年5月31日,根據衞生部和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在我省信陽市商城縣羅山縣新縣息縣光山縣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監測工作。對此症候羣的專項監測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專項監測基礎上,河南省衞生廳先後印發《醫療機構無形體病例監測方案》、《無形體病例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和《無形體病例診療方案》,轉發衞生部《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等規範性文件,指導和規範各級醫療衞生機構做好防治工作。
河南省衞生廳表示,下一步將加大防治知識培訓力度,特別是加強鄉村兩級基層醫療機構防治知識的培訓,提高診斷、救治水平;加強疫情監測,切實提高病例的早發現、早報告 、早診斷、早治療;加強科研,繼續開展對病原學研究,明確疾病發生髮展規律,採取針對的預防治療措施;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和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 擴大相關防控知識宣傳,提高羣眾自我防範意識。
蓬萊一患者疑似蜱蟲叮咬身亡
8日下午,齊魯網記者聯繫到已經身在煙台的崔先生。崔先生告訴記者,在7月18號晚上,崔先生將已經意識模糊的母親轉移到了煙台市毓璜頂醫院就診,住院後老人的臟器出現明顯的衰竭,三天後去世,“當時醫院已經接診的就不止我們這一例,在北溝鎮的幾個村子,都有相似的病例發生,有的沒送醫院呢,在家裏就不行了。”
隨後記者聯繫到煙台市毓璜頂醫院宣傳科,一位工作人員在經過調查後告訴記者,“醫院並未接診過此患者和類似病例”並稱“如果有,他們醫生、護士肯定都知道。”
當地政府網站闢謠
央廣新聞的報道稱,記者登陸蓬萊市政府網站,發出公告稱,社會上流傳小蟲咬人導致死亡的説法,對此蓬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前段時間,衞生部門已逐級反映到國家有關部門,並且邀請了省、市專家來蓬萊市開展調查研究工作,社會上流傳的説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希望大家不要恐慌。
省疾控中心:已經送北京進行病毒學分析
隨後記者致電山東省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並沒有接到蜱蟲致死確診病例的報告,但省疾控中心的專家“已經到了蓬萊當地進行實地調查。”
省疾控中心的這位工作人員告訴齊魯網記者:“在當地採集的病毒標本已經送到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和中國疾控中心進行病毒分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