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鬣鹿

鎖定
鬣鹿(學名:Rusa timorensis):又名爪哇鹿,體長83-110釐米,尾長10-12釐米,體重74-160千克。耳圓潤廣闊,眼睛大。和其他鹿科動物相比,顯得腿比較短粗,蹄小。尾巴細。體毛粗糙。夏天的毛是褐色,腹部是白色;冬毛比夏毛略淺。
生活於熱帶潮濕的密林中,常棲息於靠近水源的地方。結成小羣在一起生活,清晨和傍晚活動頻繁,且有一定的活動範圍。行動敏捷、謹慎,跑得較快,喜歡洗浴,善於游泳。主要吃草和樹葉,幾乎不喝水,因為它們可以從草和樹葉中獲取所需的水分。每胎產1仔。幼仔身上有斑點。哺乳約2個月,1-2歲性成熟。壽命為12-14年。分佈在東南亞的大部分島嶼上,發生在馬來西亞西部到新西蘭東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5] 
中文名
鬣鹿
拉丁學名
Rusa timorensis
別    名
爪哇鹿
爪哇水鹿
東帝汶鹿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偶蹄目
亞    目
反芻亞目
鹿科
亞    科
真鹿亞科
水鹿屬
鬣鹿
亞    種
7亞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de Blainville, 1822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1
Cervus celebensis Rorig, 1896
同義學名2
Cervus hippelaphus G.Q. Cuvier, 1825
同義學名3
Cervus lepidus Sundevall, 1846
同義學名4
Cervus moluccensis Quoy & Gaimard, 1830
同義學名5
Cervus peronii Cuvier, 1825
同義學名6
Cervus russa Muller & Schlegel, 1845
同義學名7
Cervus tavistocki Lydekker, 1900
同義學名8
Cervus timorensis ssp. rusa Muller & Schlegel, 1845
同義學名9
Cervus timorensis de Blainville, 1822
同義學名10
Cervus tunjuc Horsfield, 1830 [2] 
外文名
英文 Javan Deer, Javan Rusa, Rusa, Rusa Deer, Sunda Sambar, Timor Deer
法文 Cerf de Timor
西班牙文 Sambar de Java
德文 Mähnenhirsch

鬣鹿動物學史

範貝梅爾(Van Bemmel 1949)根據鹿屬動物的地理分佈,建議將它該屬中的“Rusas”(水鹿)分類為“Rusa”(水鹿屬)而不是“Cervus”(鹿屬)。雖然簡單的地理或形態特徵可能不足以證明分類的合理性,但根據2011年的研究得出的數據是鹿和水鹿有不同的染色體數量(鹿:2n=66到68,水鹿:2n=56到65);並且這些物種不雜交。1987,格羅夫斯(Groves)和格拉布(Grubb)建議將鹿屬分為四個亞屬,包括水鹿屬(Rusa),並在該亞屬中對水鹿進行分類,此後得到了廣泛遺傳研究的支持。《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已經將水鹿從鹿屬中劃出,新定了水鹿屬,下轄4個物種,包括”鬣鹿“。 [2] 

鬣鹿形態特徵

鬣鹿
鬣鹿(40張)
鬣鹿比印度花鹿大,但身上無白斑。體長83-110釐米,體重74-60千克。雄性大於雌性。雄鹿通常重達152千克,而雌性體重約74千克。雄鹿有七絃琴形的三叉鹿角,叉角的主幹分出兩個叉,角重約2.5千克。耳圓潤廣闊,眼睛大。和其他鹿科動物相比,顯得腿比較短粗,蹄小。尾巴細。體毛粗糙。夏天的毛是褐色,腹部是白色;冬毛比夏毛略淺。 [1] 

鬣鹿棲息環境

鬣鹿是一種熱帶和亞熱帶草原物種。棲息於東南亞島嶼的落葉林、種植園、灌木林、落葉闊葉林、人工林和草原中,更喜歡森林的邊緣。但高度靈活,在森林、山脈、灌木叢和沼澤中成功繁殖。被發現生活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900米。一些亞羣進行季節性遷移;例如,巴布亞西部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邊境地區的鬣鹿數量在雨季達到高峯,而在旱季,許多遷移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內陸地區。 [1-2] 

鬣鹿生活習性

在狩獵或其他干擾不是大問題的地方,鬣鹿主要是夜行性的,晚上在空曠的地方成羣結隊地聚集。活動往往涉及大量夜間活動,即使在未受干擾或低狩獵區也是如此。鬣鹿比其他同類更具社會性。除交配季節外,畜羣按性別隔離聚羣,最多可包含25只。 [2] 
生活於熱帶潮濕的密林中,常棲息於靠近水源的地方。結成小羣在一起生活,清晨和傍晚活動頻繁,且有一定的活動範圍。行動敏捷、謹慎,跑得較快,喜歡洗浴,善於游泳。雖然鬣鹿主要是夜間活動,但它可能會在白天吃草。與許多其他鹿種不同,鬣鹿在逃跑時不會豎起尾巴。記錄的聲音包括髮出警報的吠聲,以及雄性在交配季節發出的刺耳咆哮。在交配季節,雄性用草和樹枝裝飾自己的鹿角吸引雌性並恐嚇競爭對手。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雄性和雌性分開居住,只有在交配季節才會生活在一起。幼鹿與它們的母親一同生活,直到它們達到性成熟。 [1]  [4] 
像大多數鹿一樣,鬣鹿主要吃草和樹葉,幾乎不喝水,因為它們可以從草和樹葉中獲取所需的水分。 [1] 
在食物方面,鬣鹿的齒列和嘴形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會吃草本植物、灌木的葉子和樹皮,甚至海藻,儘管它似乎更喜歡某些類型的草,包括在其原生範圍內的。在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該物種對當地樹木構成威脅。 [2] 

鬣鹿分佈範圍

原產地:印度尼西亞,包括巴厘島和爪哇島。
引進:澳大利亞、巴西、印度尼西亞(巴布亞、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小巽他羣島和馬魯古)、馬來西亞、毛里求斯、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留尼汪島、泰國和東帝汶。 [2] 
鬣鹿分佈圖 鬣鹿分佈圖

鬣鹿繁殖方式

鬣鹿像其他鹿種,是一夫多妻制的交配系統,雄性通過競爭獲得交配權。在託雷斯海峽羣島,交配發生在春季(9-10月),幼仔出生於秋季(4-5月)。在澳大利亞的其他地區,鬣鹿似乎在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繁殖,交配高峯期為6月下旬至8月,產仔高峯期為3-4月。在印度尼西亞,全年都可以繁殖,儘管在巴厘島的交配活動在6-9月有所增加,而在爪哇,7-9月之間是交配行為的高峯期。孕期為8個月,每胎產1仔。幼仔身上有斑點。哺乳6-8個月,性成熟年齡18-24個月,壽命為15-20年。 [1-2] 

鬣鹿亞種分化

鬣鹿(7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Rusa timorensis djonga
Van Bemmel, 1949
2
Rusa timorensis floresiensis
(Heude, 1896)
3
Rusa timorensis macassaricus
(Heude, 1896)
4
Rusa timorensis moluccensis
(Quoy and Gaimard, 1830)
5
Rusa timorensis renschi
(Sody, 1932)
6
Rusa timorensis russa
(Müller and Schlegel, 1845)
7
Rusa timorensis timorensis
(Blainville, 1822)
[3] 

鬣鹿保護現狀

鬣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4年 ver3.1——易危(VU)。 [2] 

鬣鹿種羣現狀

鬣鹿在大部分地區都很常見。大多數種羣都在原生範圍之外,包括一些最活躍的:新喀里多尼亞,那裏的物種數量至少為120,000只;毛里求斯的物種數量數量約為60,000只,存在生態問題;蘇拉威西島和馬魯古羣島和巴布亞西部,1992年僅在瓦蘇爾國家公園估計就有8,000多隻。1990年代從新喀里多尼亞引進了4000只鬣鹿,據説還在擴大。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有大量種羣,5,000至10,000只動物。維多利亞、新南威爾士和昆士蘭沿海地區有幾個小型(<100只)野生動物羣(Moriarty 2004)。鬣鹿物種數量在2000年估計為16,000只。正如鬣鹿侵佔悉尼和布里斯班的城郊地區所表明的那樣,野生畜羣的規模似乎正在增加。一小部分鬣鹿被引入新西蘭北島,據報道,該島不太可能擴大(Fraser等人,2000年)。相反,爪哇的一些地區的物種數量大幅減少,在那裏鬣鹿是本地物種(Semiadi2006),包括巴魯蘭國家公園(至少在1990年代)在其自然範圍內擁有最大的鬣鹿物種數量。1996年,在一次物種數量普查中,當多個觀察員小組同時部署在鬣鹿棲息地時,統計了2,500-3,000只鬣鹿。1998年9月12日至1999年1月18日期間,人們認為物種數量超過1,000只,而且很可能進一步下降。即使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巴厘島的物種數量也很少,可能只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巴厘島巴拉特國家公園,原生範圍內可能不超過10個種羣(=爪哇和巴厘島),鑑於巴魯蘭種羣的規模,在原生範圍內可能有超過10,000個成熟個體,這意味着物種數量普查物種數量是難以置信的約13,000-20,000只,即使在1990年代中期。2014年,除了爪哇的Ujung Kulon和Meru Betiri國家公園等管理相對良好的保護區的鬣鹿羣外,當地物種數量被認為繼續減少。引入範圍內的鬣鹿更多,但為了根據IUCN紅色名錄的種羣規模和趨勢對物種進行分類,它們沒有被計算在內。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