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草原鹿

鎖定
草原鹿(學名:Ozotoceros bezoarticus)是鹿科、草原鹿屬動物。頭體長為110-140釐米,肩高為70-75釐米。體重24–34千克。生活在緯度靠北的物種體型較大。上體和四肢的主要顏色是紅棕色或黃灰色。臉頰、頭頂和尾巴顏色較深。背部的毛色比四肢的毛色更豐富。下側和腿內側的皮毛顏色較淺。皮毛不隨季節變化。只有雄性才有鹿角,鹿角由三個齒組成,呈三叉狀。每年8-9月都會經歷一次脱落週期,到12月就會長出新的鹿角。雄性後腿上長着發達的氣味腺囊,氣味之強烈,可散播至1.5千米。 [2]  [4] 
生活的海拔高度從海平面至海拔1000米。棲息地包括各種低海拔開闊草原、暫時被淡水或河口水淹沒的地區、連綿起伏的丘陵以及冬季乾旱且沒有永久地表水的地區。以小羣體生活,很少超過5-6只。當天氣晴朗時不受干擾時,經常躺在開闊的覓食場上反芻和休息。草食性,吃新的綠色植物、灌木和草本植物。草原鹿是季節性繁殖的物種。懷孕7個月多一點。雌性可以每隔10個月生育一次。大多數小鹿出生在春季。是南美特有的瀕危鹿種,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 [1-2]  [4] 
中文名
草原鹿
拉丁學名
Ozotoceros bezoarticus
別    名
潘帕斯鹿
外文名
英文 Pampas Deer
法文 Cerf des Pampas, Goazu
西班牙文 Ciervo Pampero, Ciervo de las Pampas, Gama, Venadillo, Venadito, Venado, Venado Campero, Venado de Campo, Venado de las Pampas
葡萄牙文 Veado, Veado Campeiro, Veado-branco, Veado-campeiro, Veado-galheiro
同義學名
Cervus bezoarticus Linnaeus, 1758
國際瀕危等級
近危(NT)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草原鹿屬
草原鹿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空齒鹿亞科
空齒鹿族
亞    種
5亞種 [6]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草原鹿動物學史

草原鹿命名

草原鹿(Ozotoceros bezoarticus)是生活在南美洲低海拔草原上的一種鹿。該物種的英文名稱"Pampas Deer"和法文名稱"Cerf desPampas",其中"Pampas"和"Pampas"都表明了該物種曾經廣泛分佈的地區“pampas”(潘帕斯草原——南美洲的大草原或草甸),中文名也籍此命名“草原鹿”。它們在葡萄牙語中被稱為"veado-campeiro",在西班牙語中被稱為"venado"或"gama"。它是Ozotoceros(草原鹿屬)中唯一的物種。 [1] 

草原鹿進化

化石記錄表明,大約250萬年前,隨着巴拿馬地峽的形成,新世界鹿作為大美洲交匯處的一部分從北美遷徙到南美洲。它們迅速進化成不同的物種,如今只有少數倖存。由於大陸冰川很大,而且沒有冰川的地區土壤酸度很高,化石記錄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被破壞,所以沒有跡象表明這些早期的新大陸鹿是什麼樣子。化石記錄開始時有明顯的分化,並且接近現在的樣子。草原鹿是作為平原居民進化而來的。它們的直接祖先首次出現在更新世時期。 [4] 
鹿可能是在沒有捕殺捕食者的情況下進化而來的,因為當受到驚嚇時,它們會跺腳,發出特殊的小跑和口哨聲,並散發出氣味。草原鹿與沼澤鹿屬的相關南美澤鹿具有相似的基因模式,具有兩條融合染色體。草原鹿是基因多態性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它們目前的高核苷酸多樣性表明它們曾經有非常大的數量。草原鹿的分類學和系統學主要基於形態學數據。已識別出5個亞種。 [4-5] 

草原鹿衰退

草原鹿曾經是一種廣泛分佈的物種,最初分佈在南美洲東部的開闊草原(無樹大草原和稀樹草原),南緯5°至41°。1800年代,博物學家和航海家報告稱該物種數量非常豐富。它們曾經是烏拉圭分佈最廣的鹿科動物。探險家和拓荒者的報告以及民間傳説清楚地講述了17世紀和18世紀如何在整個草原上發現更大的草原鹿羣。甚至該地區的地名也證明了該物種的廣泛分佈。一些記錄顯示,19世紀從拉普拉塔河出口了超過2,300,000張鹿皮。然而,由於人類的直接和間接影響,物種數量和分佈都大幅減少。這種減少的原因包括棲息地破碎化、農業發展和與養殖動物的競爭、不受管制的狩獵以及傳染病的傳播。 [3] 

草原鹿形態特徵

草原鹿是一種中等體型、體重較輕的鹿科動物。頭體長為110-140釐米,肩高為70-75釐米。體重24–34千克。生活在緯度靠北的物種體型較大。草原鹿上體和四肢的主要顏色是紅棕色或黃灰色。臉頰、頭頂和尾巴顏色較深。嘴唇上方有白色斑點,喉嚨上有白色斑塊。背部的毛色比四肢的毛色更豐富。位於耳朵內部、眼睛周圍、胸部、喉嚨、下體和尾巴下側有米色簇毛。下側和腿內側的皮毛顏色較淺。皮毛不隨季節變化,夏季和冬季皮毛沒有明顯差異。新生小鹿的毛皮呈栗色,背部兩側各有一排白點,從肩部到大腿有第二條線紋。斑點在大約兩個月大時消失,留下黃褐色的幼年皮毛。 [2] 
雄性稍大,但在大小、重量或毛皮方面沒有明顯的性別二態性。只有雄性才有鹿角,鹿角由三個齒組成,呈三叉狀。鹿角的下前主叉沒有分開,但上叉是分開的。每年8-9月都會經歷一次脱落週期,到12月就會長出新的鹿角。到初夏,鹿角上的茸絨就會退乾淨。它們的尾巴短而濃密,長10-15釐米,奔跑時抬起尾巴露出白色斑點,就像白尾鹿一樣。雌性和雄性排尿時的姿勢不同。雄性後蹄腺體會分泌出強烈的氣味,最遠可在1.5千米外都可聞到。與其他小型反芻動物相比,相對於其體型而言,雄性的睾丸較小。 [2]  [5] 

草原鹿棲息環境

棲息地包括各種低海拔開闊草原、暫時被淡水或河口水淹沒的地區、連綿起伏的丘陵以及冬季乾旱且沒有永久地表水的地區。有些地方的草高度足以完全覆蓋站立的鹿。其中有些族羣生活在正在進行保護工作的潘塔納爾濕地以及每年發生洪水週期的其他地區。曾經生活在南美洲東部南緯5-40度之間的天然草原上。生活的海拔高度是海平面至海拔1000米。 [1-2] 

草原鹿生活習性

草原鹿行為

草原鹿主要是定居的物種。每日或季節性的運動沒有具體規律。它們以小羣體生活,很少超過5-6只。大多數觀察都是針對獨居動物的。團體的組成是流動的;成員,尤其是成年雄鹿,可以在任何季節自由地從一個小組轉移到另一個小組。然而,母幼關係似乎很牢固,小鹿全年都和母鹿在一起。雄性全年都與雌性混居。無論是性別還是年齡,都不存在明顯的棲息地劃分。有時,多達50只或更多的個體會在共同的覓食地聚集。當天氣晴朗時不受干擾時,草原鹿經常躺在開闊的覓食場上反芻和休息。對干擾的反應包括凝視、警覺地站立、跺腳和噴鼻息、高蹺和抬起尾巴。為了避免被發現,草原鹿在隱蔽處、躺在地上、爬行或溜走時也會佇立。攻擊性姿勢包括怒視、低頭威脅和追逐、用前蹄擊打、撕咬和鹿角威脅;順從的行為包括移開視線、露出脖子和開始自我梳理。 [2] 

草原鹿食性

草食性,吃新的綠色植物、灌木和草本植物。它們消耗的大部分植物生長在潮濕的土壤中。為了瞭解草原鹿是否與牛爭奪食物,對它們的糞便進行了研究,並與牛的糞便進行了比較。事實上,它們確實吃相同的植物,但比例不同。草原鹿吃的草較少,吃的草類植物(開花、莖柔軟的闊葉植物)和啃食的植物(嫩芽、葉子和樹枝)分別較多。在雨季,它們的飲食中20%是新草。它們會隨着食物的供應而移動,尤其是開花植物。牛的存在增加了發芽草的數量,這是草原鹿所喜歡的,進一步證明了鹿不會與牛競爭食物。 [2]  [4] 

草原鹿分佈範圍

分佈在阿根廷西部、北部和中部、玻利維亞東部、巴西中部和南部、巴拉圭和烏拉圭的島嶼中。 [1] 
草原鹿分佈圖 草原鹿分佈圖 [1]

草原鹿繁殖方式

在交配季節,成年雄性會互相競爭發情的雌性。它們用鹿角破壞植被,並用頭上和臉上的氣味腺摩擦植物和其他物體。攻擊性的表現是用鹿角猛衝或用前腳揮舞。體型相同的雄性之間經常爭鬥。沒有證據表明存在領地性、持久配對或小羣形成。幾隻雄性可能會同時騷擾一隻願意接受的雌性。懷孕的雌性和有新生兒的雌性會變得神秘。雌性通過跺腳、噴鼻息、假裝受傷和碰撞來保護幼崽。 [2] 
草原鹿是季節性繁殖的。懷孕7個月多一點。雌性可以每隔10個月生育一次。懷孕的雌性在分娩前3個月左右就可以明顯區分出來,而乳房在分娩前1-2周就可以明顯看出。大多數小鹿出生在春季,9-11月,儘管幾乎所有月份都有出生記錄。草原鹿通常一胎僅產生一隻小鹿。在圈養條件下,雄性第一次明顯的性行為發生在它們1歲時;成年雄性能夠全年交配。圈養雌性可能在12個月大時性成熟。 [1-2] 

草原鹿亞種分化

草原鹿(5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草原鹿阿倫瓜亞種
Ozotoceros bezoarticus arerunguaensis
González, Álvarez-Valin and Maldonado, 2002
2
草原鹿指名亞種
Ozotoceros bezoarticus bezoarticus
(Linnaeus, 1758)
3
草原鹿阿根廷亞種
Ozotoceros bezoarticus celer
Cabrera, 1943
4
草原鹿查科亞種
Ozotoceros bezoarticus leucogaster
(Goldfuss, 1817) (Goldfuss, 1817)
5
草原鹿烏拉圭亞種
Ozotoceros bezoarticus uruguayensis
González, Álvarez-Valin and Maldonado, 2002
[6] 

草原鹿保護現狀

草原鹿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10月1日——近危(NT)種。 [1] 

草原鹿種羣現狀

沒有對草原鹿種羣總量規模的更新信息,僅對南美洲南部的種羣進行了部分估計。阿根廷和烏拉圭的物種數量呈下降趨勢(González et al. 2002年,González et al.2010年)。總量規模的最小估計為20,000只(Pinder 1994年),而最大數量規模估計為80,000只(Pinder 1994年)。 [1] 
現存最大的種羣分佈在巴西塞拉多東北部生態系統中,約有2,000只,潘塔納爾濕地則有20,000-40,000只(Pinder 1994年)。雖然在過去幾年中發現了兩個亞種羣,一個在馬拉霍島更北的亞馬遜河口(Rossetti和de Toledo 2006年),擴大了物種範圍,另一個在該國南部發現了一個小種羣。巴拉那州的亞種羣估計不到100只(Braga等人,2005年)。 [1] 
烏拉圭有兩個主要亞羣:El Tapado(薩爾託系)有800頭鹿,Los Ajos(羅查系)有大約300頭鹿(Weber和González 2003年)。在20世紀之交,阿根廷的數量可能非常龐大,因為有超過50萬平方千米的草原棲息地。然而,如今只剩下三個小亞羣:Corrientes(伊圖扎因戈省)約有170只(Merino和Beccaceci 1999年),位於聖路易斯省,約有800-1000只(Merino等人,2011年)和沿海Bahía de Samborombóm(艾利斯省 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大約200只個體(Merino等人,1997年),而在聖達菲“Bajos Submeridionales”地區,有一小羣個體估計不到50只,生活在23,000公頃的面積中。(Pautasso 2011年)。玻利維亞東南部可能仍存在一小部分種羣(Weber和González 2003年)。在玻利維亞西南部的諾埃爾·肯普夫梅爾卡多國家公園(聖克魯斯省),草原鹿的小亞羣可能仍然存在(Anderson 1985年,1993年;Tarifa 1993年)。然而,該物種僅限於相對較小的適宜棲息地,並且其中一些可能已經局部滅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