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貢山麂

鎖定
貢山麂(學名:Muntiacus gongshanensis)是鹿科、麂屬動物。屬中型麂類。體重16-24千克,體長950-1045毫米,尾長88-162毫米,顱全長195-205毫米。前額無長簇毛。額腺不顯著。角柄細短,被棕黃硬毛;角幹尖圓,少具縱稜溝。眉枝長粗。角柄短於角幹。角柄長約30毫米,直徑為13.5毫米。體毛長而厚密。體背色暗褐,系麂屬中暗、淡兩色的居間型、體腹包括喉、頸下呈暗沙灰色。體側和四肢暗黑,尾毛長而軟。
貢山麂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的中高山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一般單獨夜間活動,清晨和黃昏活動較頻繁,白天活動較少。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分佈於中國、緬甸東北部(高黎貢山西坡)。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的貢山、福汞、瀘水和騰衝,西藏東南部波密。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貢山麂
拉丁學名
Muntiacus gongshanensis
別    名
麻麂
青麂子
黑麂子
外文名
Gongshan Muntjac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鹿科
麂屬
貢山麂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麂亞科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Ma,1990
保護級別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3]  [9] 

貢山麂動物學史

貢山麂由馬世來等(1990)根據在雲南貢山縣、福貢縣採集以及附近地區購買的標本描述並發表,其主要特徵為:體背與尾背暗褐色;腋下、鼠蹊部、大腿內側、肛周和尾腹純白色;前額棕黃色且毛短不呈簇狀。盛和林和陸厚基(199)通過對照西藏、雲南菲氏麂Muntiacus feae)和貢山麂的形態特徵,發現三者無區別,且與菲氏麂模式標本(成年雄性)的描述(Thomas and Doria,1889;Thomas,1892)基本一致,推斷貢山麂可能為菲氏麂的同物異名,然而由於研究的標本量少,特別是缺乏雌性個體的比較,並未得到國際上的廣泛認可。最新的分類學研究支持索馬(Soma,1983、1987)對於菲氏麂的研究(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1;Timmins and Duckworth,2016),並指出菲氏麂在染色體數量及雌性形態上與貢山麂存在明顯差異,且菲氏麂主要分佈於泰國與緬甸接壤的他念他翁山山脈北部,而菲氏麂在緬甸北部與中國西南部的記錄存在疑問。拉比諾維茨(Rabinowitz)等(1998)認為貢山麂與中國東部特有的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為同一物種。然而,無論在外部形態和基因組結構上貢山麂與黑麂都存在差異(馬世來等,1990;Yang et al.,1995;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1;Timmins and Duckworth,2016),顯示貢山麂作為獨立物種具有有效性。 [1] 
20世紀80年代末,施立明和馬彩霞(1988)經染色體研究發現其核型特殊。其染色體數目2n=8(♀),9(♂),與菲氏麂有明顯區別,可能是一個新種。後來發現其頭骨特徵和角型亦有差異,而被命名為新種(馬世來等,1990)。 [3] 

貢山麂形態特徵

貢山麂
貢山麂(12張)
貢山麂屬中型麂類。體重16-24千克,體長950-1045毫米,尾長88-162毫米,顱全長195-205毫米。前額無長簇毛。額腺不顯著。頦晾較小。雄性的角為同屬中最短小者。角柄細短,被棕黃硬毛;角幹尖圓,少具縱稜溝。眉枝長粗。角柄短於角幹。角柄長約30毫米,直徑為13.5毫米;角長70毫米左右,顯著較菲氏麂的粗大。
體毛長而厚密。體背色暗褐,系麂屬中暗、淡兩色的居間型、體腹包括喉、頸下呈暗沙灰色。體側和四肢暗黑,尾毛長而軟,多向兩側平伸,尾背大部與體背色同,其末段中線暗色深濃、尾基兩帆至臂後的暗棕褐毛長而粗,形似暗色垂帶,與腋下、鼠鼷、大腮內側、肛周和尾腹的純白色形成鮮明對照。
足蹄為麂屬中最發達的一個種,蹄印最大,前足蹄印雄性的長約67毫米、寬約30毫米,雌性的長約46毫米、寬約29毫米;後足蹄印雄性的長約55毫米、寬約36毫米,雌性的長約41毫米、寬約33毫米。因食物濕度大和雨多,糞便很少呈散開的長圓顆粒。 [4]  [3] 

貢山麂棲息環境

貢山麂主要棲息於海拔2000米的中高山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高山濕性暗針葉林。該地區暗針葉林建羣種的數量較多,其中常見的有云杉屬的二個種四個變種,冷杉屬八種三變種,鐵杉屬一種。植被以針葉樹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帶,主要樹種有華山松、華北落葉松、遼東櫟、樺木等,灌木和草本植物主要有六道木、羊鬍子草、蕨類等。暗針葉林分佈區內通常都有或多或少的固體降水,而且在冬季總有相當長的時間有雪覆蓋。冬季降雪量通常較大,雪被保護土壤不致過分凍結,並保護低矮的地被物及其表層根系度過寒冷的冬天。這些低矮的草本小灌木植物正是暗針葉林中最穩定的成分和下層活地被物的核心。斷裂結構十分明顯,羣峯林立,峭壁重重,坡度40°-60°;坡頂較平緩,坡度5°-10°,形成局部優越的生態環培,年均氣温5-7℃。該區域冬季寒冷,常有暴風雪,1月平均氣温為-6℃左右;夏季温和多雨,7月平均氣温為10℃。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毫米。土壤濕潤肥沃,土層厚度多在40釐米以上,pH值6.0-7.0,含有機質30-5.0%,最高達74%。 [3] 

貢山麂生活習性

貢山麂一般單獨夜間活動,清晨和黃昏活動較頻繁,白天活動較少。喜在林緣草坡處啃食青草,亦在疏林中食鮮枝嫩葉。主食常綠闊葉樹的鮮嫩葉、枝和草本植物。喜水,能游泳,跨溪溝行動自如。 [3]  [4] 

貢山麂分佈範圍

存在:分佈於中國、緬甸東北部(高黎貢山西坡)。在中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的貢山、福汞、瀘水和騰衝,西藏東南部波密。 [3]  [5]  [1] 
存在不確定:不丹、印度。 [5] 
貢山麂分佈圖 貢山麂分佈圖
注:分佈圖上灰色表示不確定分佈區,橙色表示確定的分佈區。

貢山麂繁殖方式

貢山麂通常5-7月產仔,妊娠期5-6個月,每年1胎,每胎3-5仔。 [3] 

貢山麂保護現狀

貢山麂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5]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 [3]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哺乳類)——極危(CR)。 [6] 
列入《中國瀕危野生動物名錄》——瀕危(EN)。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貢山麂種羣現狀

貢山麂在高黎貢山地區數量稀少,過去常被誤認為是菲氏麂,這兩種麂在高黎貢山地區麂皮收購總數中所佔比例不到10%,每年僅數十張。當被命名為新種時,可能已成為一種瀕危動物。已引起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的關注(王應祥,1998)。2001-2006年調查,貢山麂在中國西藏和雲南的分佈區內亂獵現象仍有發生,分佈區縮小,棲息地被破壞,種羣數量稀少。 [3] 

貢山麂保護措施

在中國已經設立的保護區有云南怒江自然保護區、雲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西藏波密崗自然保護區、西藏察隅自然保護區和墨脱自然保護區等。雖然在棲息地已建立了保護區,但由於多被誤認為是一般的麂類,不屬保護範圍,故常有獵捕。建議對其種羣數量、分佈和生物學特性進行全面調查研究,並建議列為中國國家級Ⅰ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加以嚴格保護。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