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非正常户

鎖定
非正常户,是指已辦理税務登記的納税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申報納税,在税務機關責令其限期改正後,逾期不改正的,並經税務機關派員實地檢查,查無下落並且無法強制其履行納税義務的納税人。
中文名
非正常户
解    釋
指已辦理税務登記的納税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申報納税,在税務機關責令其限期改正後,逾期不改正的,並經税務機關派員實地檢查,查無下落並且無法強制其履行納税義務的納税

非正常户基本概念

非正常户不但影響税收徵管,而且破壞市場經濟運行秩序,其危害主要表現在逃避納税義務、不按規定驗銷發票、虛開代開增值税專用發票等方面。在國家大力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背景下,税務機關尤其要加強清理非正常户的力度。

非正常户管理方法

三個方面。

非正常户認定

已辦理税務登記的納税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申報納税,主管税務機關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税源管理部門派員實地核查查無下落,並且無法強制其履行納税義務的,經綜合業務部門批准後認定為非正常户。主管税務機關暫停其税務登記證件、發票領購簿和發票 的使用。

非正常户註銷

對沒有欠税且沒有未繳銷發票的納税人,認定為非正常户超過兩年的,税務機關可以註銷其税務登記證件。

非正常户解除

認定為非正常户的納税人前來履行納税義務或被税務機關追查到案的,主管税務機關對其進行違章處理、流失發票繳銷、欠税清繳後,在綜合徵管軟件中進行非正常户解除處理。
非正常户的巡查
主管税務機關在管户巡查過程中,要將非正常户作為重點巡查對象,對清理巡查出來的非正常户,要視具體情況進行處理。對存在偷税或虛開發票行為的,按照《税收徵收管理法》等規定從嚴處理;對未發現偷税或虛開發票行為的,則對其未按期申報行為從重處罰。

非正常户危害

通過對非正常户情況的清理與分析,發現其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故意走逃企業。這類企業主要是“走逃户”,企業以故意走逃方式,逃避法律責任和税務機關的監管,利用税收法律、法規政策的不完善,躲避納税義務。
2、被動性非正常户。包括外地法人企業在本區設立的分公司。這類企業由於對税法的不瞭解,特別是對國地税業務劃分的不清楚,造成非正常。
3、信息傳遞與徵管措施不到位導致的非正常户。包括正常註銷、變更、停業的納税人,由於管理環節增多,税務機關不能如期辦理變更、註銷税務登記形成的非正常户。
非正常户的存在,對税收徵管秩序的危害日益嚴重。主要表現在:
1、降低納税申報率,直接影響申報質量。納税申報率是徵管質量考核中一項重要指標,大量非正常户的存在,直接影響到這一指標的完成。
2、非正常户採用零税負、低税負的手法經營一段時間後,不辦理註銷手續,逃避納税義務,造成正常企業與非正常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市場經濟運行秩序遭到破壞。

非正常户原因

非正常户的存在是有多重社會環境因素
第一,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競爭激烈,企業破產、兼併、分離活動大量增加。從納税人到主管税務機關都沒有適應這種變化,管理措施遠未到位。第二,部分私營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容易被市場淘汰。經營人員考慮到成本問題,不願辦理工商、税務登記,便於在經營失敗時“一走了之”。
其二,税務管理網絡不健全,協税護税機制不完善也是非正常户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企業註冊涉及到工商、公安、銀行、物業管理、國税、地税等部門。但各部門信息不共享,對一個法人代表應負的法律責任,缺乏應有的制約手段。雖然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税收徵收管理法原則性地規定一些部門的協税護税責任,但由於缺少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協税護税措施,各部門在沒有明確的法律責任約束下往往不會主動承擔這項社會責任,因此導致協税護税機制始終停留在口頭要求或原則性規定上。
其三,在新徵管模式的效能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以納税申報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託,集中徵收,重點稽查”的徵管模式,要求明晰税企之間的權利義務,突出税收服務,簡化程序,以税務稽查為重點強化納税人管理。但目前管理模式仍以事前審批為主,依納税人提供的各種資料層層審批,對納税人事後監督不到位。徵管資料重複提供,利用率低,更沒有將徵管檔案進行數據化處理,用於邏輯分析,難以判斷納税人生產經營狀況合理性、真實性。同時,由於規範、簡潔的納税服務還沒有完全到位,納税人對税收政策和辦税程序的調整缺乏瞭解,部分納税人不能按時辦理涉税事項,成為被動性非正常户。

非正常户防範治理

(一)淨化税收環境,縮小非正常户生存空間
第一,整頓市場秩序,規範企業破產、兼併、分立活動,打擊不法企業以破產、兼併、分立活動逃避納税義務。第二,完善一般納税人資格認定程序,在銷售額和財務核算標準之外,引入納税人擔保、預交保證金、有信譽供貨企業證明、銷售渠道證明等認證參考標準,消除一般納税人與小規模納税人在使用增值税發票方面存在身份差異造成的貨物交流障礙
(二)健全税務管理網絡,完善協税護税機制
積極與公安、工商等部門配合,加強企業法人管理。公安部門應建立、開放身份證號碼查詢系統,供税務機關在税務登記、認定一般納税人資格、售賣增值税專用發票時隨時查詢企業法人真實身份,企業一旦走逃,可以迅速準確的找出真實法人,由其負全部法律責任。税務機關要建立企業法人管理和納税信譽信息平台,供公安、銀行、工商管理等單位使用,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方便有關單位查詢,評估企業信譽,以利於開展經濟活動時,將非正常户排除在外。
(三)減少審批事項,加強對納税人管理,使非正常户無容身之處
按新徵管模式要求減少審批事項,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審批事項外,其餘的均應採用登記備案制度,提高税務行政效率。在效率提高的前提下,可以抽調人員加強和規範納税資料管理,保證資料齊全、真實。建立非正常户數據庫,將非正常户檔案資料轉換成數據信息,供日常徵管查找、分析,以便有針對性的進行税收徵管。同時,對查實走逃的企業法人代表予以公告。税務機關可考慮對其各種涉税資格實施禁入辦法,並向相關單位通報非正常户情況,限制其從事經濟活動的範圍,擴大税收執法效果。及時全面地告知納税人相關注意事項,避免納税人對税務事項不瞭解或瞭解不清楚,成為被動性非正常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