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銅官古鎮

鎖定
銅官古鎮位於長沙望城區北境的湘江東岸,自唐代起,銅官又稱陶都,歷來以陶瓷聞名於世,早在1300多年前的隋末唐初,銅官鎮便出現了大型的窯場,即仍保存完整的“長沙銅官窯”。這裏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發源地,被譽為陶瓷史上的里程碑,其產品在當時暢銷29個國家和地區。千年窯火一直未斷,開世界釉下多彩先河,創新詩詞書畫於瓷器裝飾,融入外國文化,開闢了“海上陶瓷之路”,產品暢銷29個國家和地區,為釉下彩發源地,是全國五大陶都之一。
中文名
銅官古鎮
位    置
長沙市望城區北境的湘江東岸
鎮域面積
29.44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約 2.6 萬

銅官古鎮名詞闡述

銅官古鎮
銅官古鎮(5張)
2007年銅官鎮被列入湖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錄。 銅官古鎮地理條件優越。銅官位於長沙市北郊30公里處的湘江東岸,依山傍水,峯巒起伏,沿湘江綿亙十餘里,山、水、洲、城,田園、公路交織成景,有“山城”之稱。轄4個村、5個社區,人口約2.6萬,鎮域面積達29.44平方公里。 文化底藴深厚。銅官鎮內文物古蹟眾多,歷史人文薈萃,旅遊資源豐富。千年古鎮聚陶瓷文化三國文化紅色文化於一體,醖釀出獨特而富有魅力的銅官文化。她是湖湘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銅官古鎮銅官古鎮旅遊

銅官古鎮一、陶瓷古龍窯

外興窯 位於銅官陶瓷總公司六廠內,窯長56米,西側設兩張窯門,東側設六張窯門,共有窯眼56對,建於明代,是銅官鎮區唯一的一座尚在使用的古龍窯。據該窯附近積澱的瓷碗瓦片分析,系“餅形足”一類,可能窯的歷史早於明代。
貢興窯 位於銅官陶瓷總公司六廠內,現窯基骨架尚存,上半截還保存了約25米窯身和一個完整的煙囱。此窯建於明代。
義興窯 系清道光年間所建,位於銅官陶瓷總公司七廠內,是古龍窯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窯長67米,共分10段,每段一個窯門,窯兩旁分別有燒窯眼100對,窯身伏在25°—38°之間的山坡上,宛如一條靜卧的長龍。
仁興窯 位於銅官陶瓷公司七廠內,窯長50米,建於清道光年間,現窯基、爐頭泡、爐頭泡窯蓬以及下半截窯身還得以保存。

銅官古鎮二、陶瓷古窯遺址

窯頭衝古窯遺址 位於銅官古鎮南端的胡家坡,現有兩座古窯顯露,周圍埋藏着大量遺存的陶瓷碎片,主要有碗、壺及匣缽的殘體。從器型分析,壺類產品大多數為廣口圓嘴直頸青釉提壺,規格大小不一,是典型的宋代產品。出土的碗、碟均系圈足,陶瓷發展史上“五代”之後碗類產品多為圈足,但出土的小碗盞系餅形足,是唐代以前的足型,説明該古窯時間跨度值得考究。
范家窯古窯遺址 該窯位於銅官古鎮誓港街義渡亭東向的山坡上。窯址周圍均被居民住房壓蓋,但仍有一處約20平方米的窯基顯露地面,原窯牆的砌體磚及窯基磚還保存,大小陶瓷碗器的碎片一層壓着一層,顯示出古老而神奇的風貌。從陶瓷碗器的碗蒂看,均系拉坯成型時做成滿土平蒂,與石渚瓦碴坪出土的碗蒂十分相似,這種滿土平蒂在考古學上稱“餅形足”,是唐代以前的足型,唐代以後則是“圈足”,可見范家窯歷經的歲月十分久遠,是一個有待考證的課題。

銅官古鎮三、銅官古街市

銅官老街 銅官老街位於銅官古鎮南端,南北走向,街長1200米,寬6—8米,此街依山傍水,在唐代就已形成。街上房屋鋪面多系磚木結構,街面為麻石鋪墊。街的北端有“雲母寺”,雲母寺臨湘江,下方有一個近1000米長的深水港灣,名曰“銅官潭”,是船隻停泊、裝卸貨物及避風、休整的理想處所。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唐大曆四年二月路過銅官時,遇大風曾在此處避風,寫下了著名的《銅官渚守風》一詩。後人在雲母寺旁建有“守風亭”,以示紀念。沿街自北向南相繼建有李氏家廟、王爺廟、東山寺等廟宇。街上有各行各業手工作坊和各類老字號商鋪店館100餘家,大部分是前店後廠,比較著名的鋪面有萬順齋、永泰、萬泰和、源泰等南雜店;介綸昌、錦綸、天綸等綢布店;袁頤豐、楊德星堂、金雲壽堂等藥店;廣源利、盛合大等百貨店;還有協順、大順魚行;賀達昌糧行等。當時的銅官街是方圓40華里的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人民羣眾生活物資的集散地。銅官老街仍在,街上商鋪林立,街市更繁榮。經歷解放後的公私合營和街市建設,銅官老街古時的風貌有所改變,但寺廟的遺址還在,部分鋪面和木樓建築有一定保存。
誓港老街 誓港老街位於銅官古鎮北端,與靖港鎮隔河相望。街長約700米,寬5—7米,街市僅次於銅官老街,也是銅官地區的重要商埠。明清時期稱靖港、南岸堤、誓港三個重要集市形成的湘江下游類似武漢三鎮的“小漢口”。誓港老街最有特色的是街中段的渡船亭,又稱“義渡亭”,始建於光緒七年,是銅官靖港方圓幾十華里東西交往的水上交通碼頭。街上有名氣的鋪面有毛乾豐、郭萬和、蔡萬和、黃俊泰等。在街的北端有袁姓造紙作坊,利用農村稻草製作專供包裝和衞生用的黃草紙。由於沿河公路的修建,原誓港老街僅保留一截,街面的麻石大部分被破壞,只在草叢深處可依稀看見長約50米的麻石街的痕跡。

銅官古鎮四、古遺址

吳楚橋 位於昔日誓港街南端進街處。是用平板長條麻石搭砌而成,橋長1丈,寬2丈,雖貌不驚人,但名聲顯赫,相傳戰國時期,楚置黔中郡,吳楚橋為吳楚分界處。清光緒廿年冬,當地羣眾捐資重修一次。現雖經道路改造,橋面變成水泥路,但橋址還在,石拱函洞出水處仍然堪有清光緒年間“吳楚橋”重修時捐資人的功德碑
泗洲廟 又名舜帝廟,位於誓港街後一處山崗上。泗洲廟始建於唐代。由於銅官陶業工人崇尚舜帝,奉為祖師,故該廟建築氣勢恢弘,殿宇軒昂,香火旺盛,沿九級台階而上,中殿供有舜帝像。廟前一對三人合抱的古樟,宛如華蓋,覆蓋着一塊開闊的空坪,空坪一端與中殿相對,建有一“雙爪角”戲台,氣勢十分雄偉。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是舜帝壽辰之日,也是陶業工人敬師之日,屆時,各窯的代表齊來祭拜,並遊行、唱戲,熱鬧非常,使陶工們沉浸在歡樂快慰之中。至今,廟基尚在,廟前一對古樟仍然鬱鬱葱葱。泗洲廟道光十八年重修時,捐資人的功德碑仍保留下來。更珍貴的是廟中曾用花崗石雕塑的“十八羅漢”在四十年前免遭毀壞後,被幾位信奉的虔誠者藏在一個防空洞內,至今仍原封不動。
雲母寺 位於銅官老街北端,湘江銅官潭邊,寺廟內塑關公神像。雲母寺相傳為三國關羽為紀念義母所建,雲母寺後生長出一叢叢嫩綠的小草,它叫益母草,是一種中藥材。後銅官山也叫雲母山。寺前有一座亭子,供行人休憩。亭前沿江岸斜坡砌有石階數十級,渡船隨江水漲落,停泊於石級兩旁,行人渡江,頗為方便。
守風亭 唐大曆四年(769)二月,唐代詩人杜甫晚年出蜀,溯湘水,去耒陽,阻於大風,泊舟銅官,寫有《銅官渚守風》一詩,為紀念杜甫,銅官人們在銅官老街北端離雲母寺50米處建“守風亭”。該亭為雙層磚木建築,可供居民和過往行人休憩和乘涼。現守風亭留有舊址。
東山寺 位於銅官街南端,前身為彤關寺,清康熙十三年(1674)建,光緒三十年(1904)改建為東山寺,內塑關公和少白龍王神像,正廳上方懸長方形飾金花邊木匾兩塊,一為李覺生所題“氣壯山河”;一為郭玉田所題“神文聖武”。寺坪前方有戲台,木石結構,兩邊橫樑鐫有云龍花卉和八仙人物,栩栩如生。台前上方懸有“靜觀”二字木匾,左右木柱掛有楹聯。台後方有花邊橫匾一塊,楷書“東山絲竹”四字,兩邊門額有小型木牌各一塊,左書“出俗”,右書“入雅”。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相傳為少白龍王誕辰,由商民推行的“首士”,負責迎班演戲,並籌辦筵席。遠近來此捐資祀神吃酒席的達數百人。
王爺廟 又名洞庭宮,位於銅官老街上,距雲母寺南約150米,為祀洞庭王爺和白馬三郎(相傳為船民祈禱平安而崇祀的神像)所建,屬水上公產。王爺廟正殿有一副對聯: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師卧龍將子龍龍師龍將。對聯將關雲長的結拜兄弟劉備張飛和軍師孔明、勇將趙雲各人的字號巧妙而工整地嵌於對聯之中,匠心之中頗有點風趣。王爺廟對面有一木樓巷,稱龍船巷子,是銅官珍藏龍舟的閣樓。
義渡公所 位於誓港街,北距義渡亭200餘米,建於光緒十年(1885年),是義渡亭經營管理和提供一定資金保障的公共房產。義渡公所坐東朝西,是一座層高約9米,寬21米的具有清代江南民居建築風格青磚黛瓦品字烽火牆的磚木樓房,共有三進一罩亭。亭高數丈,翹脊飛檐,雕木花窗,葫蘆寶頂。臨街牆垛塑民間傳説浮雕圖案。前置跑馬樓雕花欄杆、雕樑畫棟、油彩人物、山水民間神話傳説等。門額上方高懸木雕花邊的白底紅字招牌“農商”二字,總建築面積1000餘平方米。現僅存遺址,但“義渡公所私牆”石刻依然清晰可見。
義渡亭 位於誓港,始建於光緒七年(1882年),建築面積378平方米左右,亭脊頂高16米,檐高9米,南北寬21米,東西徑深18米,坐東朝西,與靖港紫雲宮隔江而峙。亭內南北兩邊各置長5米直徑為0.4米的杉木“勤橙”。一年四季過往行人商客絡繹不絕,若遇民間傳統節日更是水泄不通。亭內四周水果、蔬菜、茶水、小吃攤擔叫賣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亭前有一條三徑二道的麻石階梯一直鋪到河邊,全長約40米左右,為過河客商提供登船之便。前清秀才胡十一為該亭撰過一副對聯:黃花港在江邊,戰績千秋,時事造成瞻太福;紫雲宮橫眼底,長天一覽,清風來自大微山。當時,義渡亭前形成了“朝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之景象,有詩刻為證:黃花港外蕩偏舟,義渡東西撐便遊。蘇雲拜石辭雲母,夜半鐘聲聽泗洲。

銅官古鎮相關報道

2022年4月9日,銅官窯古鎮恢復對外開放。 [1] 
2023年3月29日,“有一種生活叫長沙”2023百度“繁星大會”城市創作者大會在長沙音樂廳舉行。活動中,長沙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局長郭潤葵發佈了“最長沙”文旅打卡地TOP10名單:嶽麓山·橘子洲景區、李自健美術館、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長沙濱江文化園( 三館一廳 )、湖南博物院、太平老街歷史文化街區、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銅官窯古鎮、白果園歷史文化旅遊街區。 [2] 
參考資料